《我為什麼而活著》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2W

《我為什麼而活著》有感1

讀完羅素的《我為什麼而活著》後,內心有點小小的感慨。

《我為什麼而活著》有感

作者羅素,一名偉大哲學家、數學家,文中說他為知識的追求、愛情的渴望、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而活著固然合理,我暫且不談對人類苦難的同情,因為自己涉世未深,尚且沒經歷過真正的苦難,自然缺少實際經驗。至於對知識的追求而活著,放在我身上恐怕沒多少可信度,這說法太過牽強。那麼,作者的理由就只剩最後一項了——對愛情的渴望。

但,身處繁忙的高20xx級的我們,偏偏撞到了十七、八歲這最容易“萌發情愫”的年齡,讓家長、老師都不得不提高了“警惕”,凝足了注意力密切觀察著我們和異性的'交往,生怕會產生“青蘋果之戀”。也難怪:愛情,學業雙豐收的例子在我們身上得以實現的畢竟寥寥無幾。

介於對“愛情”這一敏感詞彙認識的膚淺,以及老師,家長對子女這方面問題的“避之不及”的態度,呵呵,愛情這項暫且擱著,等有資格時再發表它的見解也不遲。

這麼看來,大人物羅素的三大活著的理由在我身上都不適用,說不定等我長大了,倒會充分吸收他的思想精髓,那時,可就和他老人家一樣偉大嘍!

言歸正傳,至少,目前,在我活了這十七個年頭中,自認為也是為“情”而活著的,這“情”,是親情

這樣說難免有些落入俗套,但讚揚親情是幾個世紀以來亙古不變的話題的事實誰也不能否認。既是真理,就值得稱頌。

沒有以超人速度衝到樓下接住墜樓的女兒導致猝死的心悸,也沒有雙手撐起巨重石板保護身下幼嬰的震撼,展現在我生活畫卷裡的只是一桌熱氣騰騰的飯菜(儘管有時嫌它難吃),一件為我精心針織的毛衣(儘管有時嫌它難看),一聲電話線中傳遞的噓寒問暖(儘管有時嫌它囉嗦),平淡無奇,凡天下父母都做過這些看似極其普通的瑣事。但在這極不顯眼的瑣事中,我能體味到那洶湧及至奔騰的愛,將我“團團圍困”,“監禁”終身。

可就是有人“身在福中不知福”,鼓吹著“離家出走”的“巨集偉志向”。說真的,真想給他兩腳丫子。

既然肩負著如此沉重的令人窒息的愛,豈有不還之理?於是乎,我便活著了。

《我為什麼而活著》有感2

我為什麼而活著?我想是為了責任吧,為了我們各自的責任!也許有的人稱這為藉口,但我並不否認,畢竟人活著就一直在找各種各樣的藉口。我的藉口就是責任,是的。

如果這地球上的人都死掉了,那這地球該有多寂寞啊!我是個怕寂寞的孩子,所以我活著呢,也許這就是責任。

責任,你告訴我為什麼生命這東西會讓人有種畏懼感,可我不是一個懦弱的'孩子啊,但我會很害怕,也許活著真的需要勇氣吧。

活著的路上無數次的際遇與我相視一笑然後淡然地從我眼前飄了過去,我抓不住它的手,一如我抓不住生命的源頭,於是失望了自己。然後再告訴自己應該執著的走下去,這就是責任!

是的,責任,我要驕傲地走下去!

活著,責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