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讀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6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後感怎麼能落下!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活著》讀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活著》讀有感

《活著》讀有感 篇1

《活著》這本書之前一度被某音炒的很火。我也不是跟風去讀某本書,我只喜歡看我感興趣的,隨著自己的心來。

這本書我看了很久,之前看了一半,就停下來了一段時間,昨天突然想起又翻開來看,覺得內容特別吸引我,所幸我就花了點時間把它看完了。

看完之後,我深深的嘆息,活在那樣的年代,眼看著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在自面前逝世自己卻無能為力,還要親手將他們一個個埋葬。福貴活著是那樣的艱辛,從字裡行間我感受到福貴的'無奈,以至於到老年時能那樣輕描淡寫的揭開曾經不忍直視令人痛苦萬分的回憶。裡有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福貴的一生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悲哀,更是一個時代的悲哀。我現在心情很苦澀,不知道該怎樣表達,只是覺得活著真的很辛苦,就必須要揹負和承受很多東西,在痛苦裡不斷的堅強重生。

不知道在每個親人團聚,和每個人夜深人靜的時候福貴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時會是怎樣的心情,會不會淚流滿面,痛苦萬分?還是已經很淡然?經歷那麼多的苦楚會不會心和神經已經痛到麻木,回想曾經只會眼神發怵?還是會在逝去的時候回想一生然後平靜的閉上眼睛離開這個世界?

心情真的很複雜,也很凌亂,但是真的很心疼福貴——徐福貴。

《活著》讀有感 篇2

一位老人最終失去了所有的親人,只剩下一頭年邁的水牛伴其左右。他也曾經擁有富裕的家境,曾經擁有賢惠的妻子、乖巧的女兒、聰明的兒子,但它卻失去了所有的一切:父親被氣死了,因為他賭博輸光了田產;母親死了,因為沒錢治病;兒子死了,因為獻血過多;妻子死了,因為不治之症;女兒死了,因為難產;女婿死了,因為意外事故;年僅七歲的外孫最後也死了,因為用藥不當。

一切都走了,所有和他有關的生命活體都死了,死的合情合理,但是,唯有他活著,在這觸目驚心的“死”中活著,用他的韌性承受著千斤的.重壓,走過一茬又一茬的光陰。

活著,不時降臨塵世瀟灑地走一回,也不是隻做生命的過客。活著,充滿力量。從某這意義上,他比死更需要勇氣,死只需一時的衝動,活著卻需要一世的膽識。活著是陽光與風雨的搏擊,是歡樂與痛苦的交替。

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只有帶著希望,為希望努力創造,活著才有意義。在苦難臨頭之時,有人選擇了活著,因為他善於尋找希望,這種人叫做強者。在陽光明媚、前途燦爛時,有的人仍不懈地為希望而努力,這種人叫智者。強者就如創造出“無韻之離騷,史家之絕唱”的司馬遷,智者則如成功編纂《資治通鑑》的司馬光。

既然我們選擇了活著,那麼就選擇為希望而創造吧,只有創造才能讓生命熠熠生輝。選擇活著,擁抱希望,努力創造。因為生命有限,創造無限。

《活著》讀有感 篇3

苦難是生命的常態,煩惱與痛苦總相伴我們一生。當你明白這,就沒有必要再自怨自艾 。

但是你可曾想過——自己的兒子被活活抽死,自己的女兒大出血而絕望的死去,女婿被水泥板活活夾死,父親在上廁所的途中死去,母親因為沒有得到藥治而病死,妻子因為生活的重擔而病死,只留下自己一個人孤獨的生活在人世間……沒錯,這就是《活著》主人公福貴悲慘的一生,餘華先生用他那近乎冷酷的文筆,帶我們走進了那個充滿壓抑的生活環境中。

我追隨著那個蒼老的人的背影,走在了那條充滿了苦難的石頭路上,目睹少爺福貴的荒誕、破產和艱難。

餘華先生寫作的高明之處在於,他從來不會讓生命的苦難一下子來臨,他都是先給讀者以光明希望——讓有慶得到長跑第一名,讓鳳霞嫁了人懷了孩子,讓某些時刻有了溫情脈脈,有了簡陋的歡樂。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時,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他鐵青著臉讓自己的角色們迅速以各種方式死去,毫無徵兆,近乎殘忍。

只留下我們錯愕當場。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當首先讀到有慶的死時,我真的發現自己已經無法再讀下去——有慶是一個非常乖巧的孩子,即使非常殘酷的社會現實中,他仍然沒有對困境大喊大叫,而是默默地承受著一切;有慶聰明善良,寧肯自己吃苦也要把羊喂好,然而面對現實,他只能眼巴巴地看著他家的羊死掉,也許有慶只能算是中國無數窮苦人家的一個典型,一出生的命運似乎已得到了定格。

聽說要獻血,第一個跑到了醫院,但沒想到卻被黑心的醫生活生生的吸死在了那裡!那時的福貴跑到醫院,卻發現早晨還活蹦亂跳的兒子卻變成了一具已經動不了的屍體,早晨還是熱的,晚上卻變成了冷的……

一切就像一個巨大的詛咒。女兒,妻子,女婿,外孫,最後福貴只剩下自己。和一頭也叫做福貴的老牛。

餘華塑造的這一家人,對於生活的苦難和挫折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就是——逆來順受:你給我什麼,我便承擔什麼……他們像是一個巨大的懷抱,默默地承受生活給予他們的所有苦難。

“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餘華說的這一句話,我到現在都未能夠解開其中的謎語。其實,說實話,當我讀完《活著》這一本書之後 我便不再想要翻開它讀第二遍——《活著》帶給讀者的`那種令人窒息的生命的痛,讀了都會讓人潸然淚下。

“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叫喊,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所以在那些悲傷的情節之間,福貴仍然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述說苦難的時候,眼睛裡流出了奇妙的神色,分不清是悲傷,還是欣慰。

也許真的是——生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活著,真是一件幸福的事。只有活著,才有機會斟酌悲喜;只有活著,才有資格評點成敗;只有活著,才有心境品味榮辱;只有活著,才有精力參悟生死……

“所以,可得好好活著,可得好好活著……”

《活著》讀有感 篇4

活著,是一個人的活著麼? 懷著跌宕起伏的心情,我讀完了餘華的《活著》,百感交集的我從而寫下了這篇讀後感。 和許多讀者一樣,對於破產敗家前的主人公福貴,我也是十分鄙棄和不屑的,因為那時的他就是個不折不扣的敗家子,喜嫖好賭,不疼惜逆來順受、甘願為他做牛做馬的家珍,他甚至不把長輩岳父放在眼裡,對忠心耿耿的長根也只會呼來喚去,讓人十分厭惡。 然而,隨著年齡的增大,他經歷的事情也很多。他不再目中無人,他不再年少輕狂,他不再任意妄為,他懂得顧家、懂得珍惜、懂得如何成為一家之主、更懂得靠雙手為親人帶來溫暖……這些都成為我後來敬佩他的原因,因為浪子回頭金不換,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一個不羈、任性的少年若願意走向成熟,那麼他還是值得我們原諒和支援的。

同時,我對他的一生也挺同情的,因為他從一個不愁吃穿的富家少爺,因為自己的好賭,造成家道中落、一貧如洗,也許那時的他既自責有後悔,得到的是大家的失望與嘲笑。但他並沒有因此逃避現實、一蹶不振,而是決心改過自新,過著清貧的日子。最讓我悲傷和痛心的是福貴的親人相繼離他而去,先是父母,而後是妻兒、戰友、外孫,沉重的打擊就如雷電擊中他的心,讓他幾近崩潰。然而,他依然選擇繼續活著,即使承受妻死兒亡的痛苦,他也沒有失去生存的希望,這一點值得我學習。

福貴,一個被苦難折磨了一生,終日與貧窮為伍的平凡農民,他有打不死的`意志。也許在他的骨子裡有著這樣的意志:只要上天不收我,我就一直活著。文中有一個讓我淚流滿面的畫面:年邁的富貴牽著與他一樣年邁的牛,他們惺惺相惜,相依為命。

看完了整本書,也看完了福貴的一生,我感慨萬千。福貴的活著,並不是他一個人的活著。即使最後確實只剩下他一個人,但是他是帶著所有親人對他的希望和思念去好好活著的,所以他並不孤單,也不可悲。 我敬重福貴,因為他對生命的珍惜、對活著的重視,這讓我想到了社會上某些因生活壓力或工作、學習、感情上的不順心、不如意就選擇死亡來逃避的人,他們根本不懂得活著的真正意義。 好好珍惜活著的機會,不一定要閃閃發光,即使平淡,但是幸福的生活,也值得我們追求。請記得:永不放棄生的希望!

《活著》讀有感 篇5

剛剛聽說的時候以為,是一本新出的爆紅愛情小說,我真的見識短淺,我現在自己想起來也羞愧難耐。

這本書是我從序中就很喜歡的一本書,我也夢想過做一名作家。

“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只有內心才會真實地告訴他,他的自私、他的高尚是多麼突出。內心讓他真實地瞭解自己ー旦瞭解了自己也就瞭解了世界。很多年前我就明白了這個原則,可是要捍衛這個原則必須付出艱辛的勞動和長時期的痛苦,因為內心並非時時刻刻都是散開的,它更多的時候倒是封閉起來,於是只有寫作、不停地寫作才能使內心敞開,才能使自己置身於發現之中,就像日出的光芒照亮了黑暗,靈感這時候才會突然來到。”

我自己創作的時候也會有這種感受,因為以前不愛讀書,所以現在眼高手低,痛恨些浪費的時間。

這本書剛剛開始看的時候,非常吸引我,我甚至自習課撇開一堆作業抱著書看,我發現它真的有強大的吸引力,文筆不華麗但是很接地氣,比喻也恰到好處,行文舒服。不得不讚嘆,經典就是經典。

再說故事情節,跌宕起伏,最後落得只有富貴活著,緩緩透出人生道理。

《活著》裡的福貴就讓我相信:生活是屬於每個人自己的.感受,不屬於任何別人的看法。“活著”兩個字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與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我沒有流淚,在我看來這只是一個悲慘的故事,給我的感覺就是逝去便是逝去,親人的離去也許會變成更大的力量讓自己活下去,坎坷的人生道路,依舊向前看,依舊前行。

書中讓我最深刻的就是有慶的死,讓我意難平,天真善良的有慶死於那個荒謬的官僚主義時代,醫生為了討好縣長而將他的血抽乾,我為這個荒謬的年代感到心酸。

這本書交給我很多,它所獲的獎項實至名歸,經典就是經典,難以超越。

《活著》讀有感 篇6

可是有很多人會說:難道就非得像福貴老漢一樣過日子才有意義嗎?

其實不是的。人生在世,誰都想過上好日子。不過,所謂的好日子不僅僅是物質的,更是精神的。幸福是一種感覺,跟物質的多少是毫不相干的,很多時候,物質的鏽蝕反倒讓人失去了體檢幸福的觸覺。所謂決定一個人心情的,不在於環境,而在於心境,說的正是這個道理。這個世界是豐富多彩的',到處都是存在的陽光,關鍵是要去感知這個世界的豐富,感知世間的美好。那麼如何的人生是有意義的呢?我的理解是:只要你真正創造了自己的價值,那麼你的人生便無撼了。而價值分兩種,一種是自我價值,一種是社會價值,福貴老人更多地是創造了個人價值,對幫不幫解放軍,還是有些由於,可是他在實現個人價值的同時,也實現了社會的價值,面對平日好心的隊長如今落魄地無米下鍋,他還是狠下心來把僅有的米分了些給隊長,這是值得肯定的。不過,社會價值是占主導地位的,只有多實現社會價值,人生才能真正地充實,有意義。可是像福貴老人一樣也不要緊,最最重要的是要有活下去的勇氣和信心。

春來秋去,光陰荏苒,生命的腳步一刻也不停留地走向盡頭。今天活蹦亂跳的人,明天就可能消失了。生命,不管你有過怎樣的甘甜或苦澀,終將歸於平淡。人世間的一切繁榮浮華,都不過是一場夢。所以,珍惜自己的生命,利用它去創造價值。

人為什麼而活著?答案因人而異。即便當你一無所有時,還是應該好好活下去,因為,活著本身就是美麗的。

《活著》讀有感 篇7

"人為什麼而活著?"這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更是一個眾說紛紜而沒有結論的話題,餘華這樣認為:活著是生命本身的要求,也是最基本的目的,並不是為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但由此我卻想起身殘志堅的作家史鐵生,他在《我與地壇》中曾說: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在我看來,活著要做有意義的事,活著是為了更好的活著。

《活著》主要講述了一個地主少爺福貴的悲慘人生。他嗜賭如命,導致輸光了家中財產,一貧如洗以至於父親被活活氣死,母親在此期間也身患重病,福貴去城裡求藥時卻被抓去當壯丁。經過幾番周折回到家,卻發現母親逝世,妻子家珍含辛茹苦養大的兩個兒女,此後悲慘的命運也為其目睹,妻子、兒女和孫子相繼離去,最終只剩的福貴和黃牛福貴相依為命,孤獨地活在世間。給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話便是家珍自知時日無多時對福貴說的`話:"我不想死,我想天天都能看見你們。"這時我眼角的淚花已不住在眼眶裡打轉,不想死不是為了榮華富貴亦或功名利祿,只是為了與親人一起·融洽生活。這樸實的話語裡蘊藏的不正是最真摯最感人的深情嗎?

許多人認為這是部消極的小說,對讀者可能產生負面影響。誠然,這種評論也是難免的,小說從頭至尾都浸沒在悲劇氣氛中,福貴的一生是痛苦的,他生命中難得的溫情一次次都被死亡無情地撕扯粉碎。但倘若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能發現福貴有一顆堅如磐石的心。當逆境與苦難排山倒海般向他撲來,我似乎看到他那黝黑的身影以及瘦弱的軀體下,有股強大的毅力與勇氣令他忍受了一切,並頑強將他克服。那股精神已勢不可擋地衝出他的軀體,流出書本,流入我的心。與福貴的遭遇相比,我們平時所抱怨的挫折磨難都不值一提。

當挫折降臨時,我蹦出腦海的第一反應就是躲避,離得越遠越好,這樣不僅沒有在原有的基礎上前進,還在不停倒退,但挫折真的就離我遠去了嗎?定然不會,這種消極的態度會徹底貫徹我的思想,使我在任何不管是大是小的磨難中都選擇放棄,最終我會發現在這殘酷的社會中寸步難行,終至於萎靡不振,自暴自棄了。但讀完《活著》以後,我深刻明白:活著雖然充滿苦難,但路還得走下去,何況我們現在所面臨的只是輕如鴻毛的磨難。所以在今後的成長過程中,面對挫折,我絕不會逃避,面對失敗,我絕不會氣餒,我要像福貴一樣堅強地活在當下。正如巴爾扎克所說:"挫折,對於弱者來說是萬丈深淵,強者來說是一筆財富。"人只要活著,前方就會有希望。

原來,活著便是最好的命運,亦是最大的勇氣。

《活著》讀有感 篇8

三個小時,嬉鬧間也許轉身而逝,但同樣是轉眼而逝,我卻讀完了一個人的一生,也瞭解了什麼是"活著".

其實對於什麼是活著,不用讀也有感,因為我們存活在這個世界上。

可是讀過它之後,我才知道什麼是"活著",什麼是最樸實的活著,什麼是最真實的活著。

《活著》講述了一個普通農民福貴的普通的一生。

小說以時間為主線,講述了福貴如何從遊混於社會的闊少爺變成一無所有的佃農,如何從剛開始無所事事的敗家子到最後持家生活的頂樑柱,如何從剛開始的淡漠親情到後來白髮人送黑髮人的苦痛。

小說中,作者對於死亡的安排更是獨具匠心。

父親的死第一次把他從生活中喚醒,使他開始謀求自己的生活;老全以及傷員們的死,使他開始瞭解到戰爭的殘酷,生活的殘酷,更體會到家的溫暖;就在他與家人團聚之時,

母親的死更是引發他對自己深深的自責,也讓他剛剛品嚐親情的心跌落谷底;就在這一切趨於平靜時,兒子有慶的死再次給這個家庭以沉重的打擊;

人近暮年,就連唯一支撐他活下去的希望——外孫苦根也離他而去……現在看來近乎荒謬的情況,也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各種遭遇,集中反映在福貴的身上;生活的疾苦,親人的離去,一次又一次體會著從天堂跌入地獄的`感覺,使晚年的他能夠平靜地講述這一切。

小說通過一系列死亡來體現"活著"的價值的寫法,不得不使人拍案叫絕。

活著或許是一場遊戲,只不過它真實地連自己都分辨不出;或許真的有上帝,讓人們感受希望到失望,快樂到悲傷,理想到現實。

亦或許,萬物只是為了沖淡時間的寂寞,陪伴它的流逝。

這便是一個產生並禁錮於人類文明的思想所能想到的,其他的一切,便無從知曉了……

《活著》讀有感 篇9

人活著是為了生活,而人生活著則是為了更好的活著。——題記

暑假空閒之中,捧著《活著》津津有味地讀了起來,主人公富貴一家生活在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過戰爭,從興福淪為衰落,之間我的情感不時變幻著,為富貴年少富有時的無所事事而憤怒,為他敗家時的醒悟而惋惜,又為他繼而失去親人時的悲傷而楚痛。富貴的一生是幸福的,雖成為普通人,可他有一個美滿的家庭,關係融洽,其樂無窮;又是不幸的,一家原是個大家庭,和和睦睦,何人不羨慕?可災難卻一次次的降臨於他們頭上,富貴一生常遭“失去”——失去金錢,失去地位,失去親人,終只剩下一頭老年,勤懇陪伴與富貴身邊。

讀了這一家人的故事,我第一次感受到人與人之間是多麼公平,完全不存在貧富貴賤之分,都為了活著。情節中,有慶,二喜等人的離去我非常意外,絲毫能沒有預兆,其中家珍的四令我感觸至深,這之前我萬不知一個人能這般平靜離去,主人公所遭受的生死離別,我無法現身感受,也無需去感受,當書中所流露的真情實感我卻感同身受。

富貴年輕時傭人揹著出門和兒子拎著鞋子跑步,這可是天差地別的對比,可就是這樣的兩代人遭受了完全不同的命運。我們的一生可能不會事事順利,也許會突遭命運的`戲弄。切不可杞人憂天,用我們的雙手創造輝煌的人生。

我們正生活在平定安靜的環境,吃得飽,穿得暖,誰得香,可不知你是否滿足於當前生活,莫等好日子過了,後面也莫及呀!如富貴一般生活在富貴家,可賴家境富裕而無所事事,終敗了家產。也無需一定要擁有萬貫家產,只要日子過得舒坦,勝過穿金戴銀,日子平平淡淡倒是生活恰意。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靠人靠天靠祖上,不是真好漢。”是啊,要過好日子總要先付出汗水。“一份耕耘,一份收穫”不論做何時,總是付出越多,收穫越多。《活著》一書中常提到“祖宗養的兩隻雞養大了變成鵝,鵝養大了變成羊,羊大了又變成牛。我們啊,也就越來越有錢了!”他們的家財也是靠一代代人的艱苦奮鬥才得到的結果。所以我們不能只看收穫了多少,而是要看付出多少,付出甚多,收穫甚多。

《活著》真切地描述了人活著的意義——生活是一個過程,二活著是一個狀態,人活著時好好生活,好好生活就是為活著。——後記

《活著》讀有感 篇10

打小時候《活著》就經常出現在我的腦海裡,電視劇《福貴》,電視劇《活著》還包括餘華老師的原著,我都有好好品味過。每一次回想,都能讓我再一次的回味到那股茶香。

在國小二年級時,晚飯後電視上《福貴》就是我最嚮往的地方,那時候我就在想:我要也是地主的孩子多好,玩其他人不敢玩的賭搏,對父親出言不遜也豪無顧忌。那時我很羨慕他。但是,後來他被龍二爺騙花了所有財產,父親也因此氣死。我又大吃一驚。回憶也變的斷斷續續,只是每天在想為什麼“福貴”能承受下來。到了高中,我接觸到了電影《活著》,一些破碎的記憶碎片又重新粘合在一起了。後面的福貴一下子改頭換面,從地主成了佃農,但他踏實肯幹硬是靠著五分地活了下來,反而貌似成功的龍二卻因為貪了富貴的家財被處死了。後來,我本以為福貴能擁有簡單幸福與家人享天倫之樂,他卻被拉壯丁上了戰場,又神奇般地與另一位重死掙扎的年輕戰友遇上了解放軍回了家與家人團圓。然後緊接著的就是兒子,女兒,老婆,孫子,女婿的相繼死亡,還都是他親手埋的!先後經歷了土改、人居公社化運動、文改、***,最後陪伴著的就是他身旁的那頭花牛。

印象最為深刻的一幕是福貴得知兒子有慶因為給縣長輸血卻被活活壓榨死,而新縣長卻是他隨他出生入死的戰友,兒子離奇死亡卻不能手刃仇敵只能憋在心底甚至擔心老婆接受不了又不敢告知。

他只能默默地親手葬送了至親,然後在“墳”前哭訴,可笑地害怕被發現,兒子墳前竟然沒有碑,如履平地。種種不可抗拒因素如同巍巍巨山緊緊的壓著他的肩膀,他卻總能站起來,也許他只記著要“活著”。因為“活著”就是最大的.勇氣,而敢接受承受一切惡耗,讓他的精神肉體受到雙重打擊的挫折就是最好的證明。

大學聯考後,我再次打開了《活著》,瞭解到了作者也是從別人那兒打聽的故事寫的書。也許“福貴”真實存在。也許,沒有並沒有這個人。但對我來說不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過這本書我深深地明白了一個道理:活著就是最大的勇氣。

《活著》讀有感 篇11

《活著》這本書講述了男主人公福貴在經歷了人生中幾乎所有的生離死別之後依舊笑看人生的故事。這部小說名為活著,但講述的卻是一個又一個死亡的故事。餘華用死亡來表明活著,似乎更有哲理。人說:“不經死之懼,焉知生之歡。”也許很多時候正是與死神擦肩而過,經歷了失去朋友,失去親人的痛苦。人們才會真正靜下心來,去認真考慮該如何活著。

活著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在餘華的小說中,我們似乎讀出了這樣的意味。活著是一種過程,都需要我們去緩緩經歷,去觀賞,哪怕是病入膏肓,形容枯槁,又或是生離死別。餘華寫《活著》是在寫人對於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為了活著,為了更好的'更健康地活著,在中國傳統最重要的節日春節裡,在疫情全面爆發的日子裡,人們顧不得團圓,毅然離家,奔赴前線,冒著生命危險。50多支醫療團隊,6000多名醫護工作者紛紛支援武漢。疫情無情人有情,隔離病毒卻永遠隔離不了愛。

有句話說得好,哪裡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替你負重前行。有多少年幼的孩子對著即將離開的母親說:“媽媽,你要早點回家。”又有多少年邁的父母對著即將辭行的兒女說:“孩子,照顧好病人,更要照顧好自己!”疫情在前,他們從不退縮。為了病人活著,為了心中的那份責任,風餐露宿,守卡點,防疫情,保平安。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他們堅守崗位,恪盡職守,站在了防控疫情的第一線。他們為了更多的家庭閤家團圓,為了更多的人們幸福安康,更為了被病魔纏身的人能夠活著,能夠好好地活著。

作為一名學生,面對如此現實的活著與死亡,在克服恐懼的同時,我們緊跟著學校與社會的步伐,履行學生的義務,堅守學生的職責,努力學習,為抗擊疫情做出力所能及的貢獻。但此時此刻,一顆希望的火種也悄然埋進了我們心中,將青春與未來化作愛與關懷,將充滿整個社會。

疾病與災難都會成為歲月的塵埃,總會有一天,這裡沒有歇斯底里的哭喊,沒有絕望與黑暗,春風會吹開這裡的櫻花,疾病肆虐過的冰冷土地下,是即將破土而出的春天。希望大家新的一年都平安喜樂,武漢加油,中國加油!

《活著》讀有感 篇12

“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活著》

餘華說“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裡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於喊叫,也不是來自於進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責任,去忍受現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因此,忍受與苦難造就了活著。

看書過程中對作者文筆無比佩服,用第一人稱講述他在田間遇到的這個叫福貴的老人的一生。卻又恨他,恨作者一次次給我們一點點美好,一點點希望,卻更把我們推向更大的深淵。

第一次大哭是有慶突如其來的死亡,那個早上還迷迷瞪瞪就跑去給羊割草,中午放學又光腳跑三四十里地回家割草,急急忙忙扒了飯回學校的有慶就這樣,被抽血死去。怎麼能讓人接受呢?等看到鳳霞有了美好的家庭,卻又因為生孩子大出血而死。好不容易生下的苦根,卻又因吃豆子而死。騙我的,生活還是這樣狗屎。

我無法再像一開始那樣批判福貴,將他不幸的開始歸結於自作自受。魯迅先生說人與人的悲歡並不相通,這個世界上也從未有過“感同身受”這回事。沒有經歷過,其所言所行都十分蒼白而無力。

如果有人問我如果你是福貴,你能挺過這麼多苦難,繼續活著嗎?我想我是不能的,但是如果我真的`成了福貴,可能也是這樣活著。

我以前也總覺得為了活著而活著沒有意義。有一段時間心理上出現了很強的抑鬱情緒,其實什麼也沒有發生,卻感覺自己在泥潭裡。在深淵,在低谷,甚至對生活失望,對人際交往無感,其實活著就是活著沒有任何意義。我的經歷跟福貴相比不值一提。

現在我只想好好的活著,有意義的活著。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我讀了《活著》,很感動,為故事裡的福貴悲慘而掉下了眼淚。餘華曾感嘆福貴是“這個世界上對生命最尊重的一個人。”同時餘華又表達了這樣的意思:《活著》講述了“一個人和他命運之間的友情”,“寫人對苦難的承受能力,對世界樂觀的態度”。 一個個親人離他而去,從一個地主少爺到敗家子,被拉去做壯丁,九死一生回到了家,女兒卻因病變得又聾又啞,時候的飢餓歲月,之後兒子,妻子,女兒,女婿相繼離世,連小孫子也死了,一個老人和一頭老牛相依為伴。他承受了太多的不幸,但他卻沒失去對生活的熱誠,和他的福貴在夕陽中為活著勞作。

餘華認為,活著,是基礎的基礎,如果生命的個體不存在,那麼,連猿猴都不會有,更不會有勞動,也不會有人,當然就不會有人類社會。從這層意義上說,餘華的《活著》,體現出了深刻哲學,能加深讀者對生命本質的感知和讀解。

一個完美的答案:生命因為存在而有意義,活著就有意義!不管發生什麼,也不為什麼,好好活著!

“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得平平常常,我爹指望我光耀祖宗,他算是看錯人了,我啊,就是這樣的命。年輕時靠著祖上留下的錢風光了一陣子,往後就越過越落魄了,這樣反倒好,看看我身邊的人,龍二和春生,他們也只是風光了一陣子,到頭來命都丟了。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像我這樣,說起來是越混越沒出息,可壽命長,我認識的人一個挨著一個死去,我還活著。”

《活著》讀有感 篇13

這本小說給我的第一感覺是冰冷、淒涼。大概是因為那些動盪的年月,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這個故事讓年青的我們不禁有些戰慄。

他用冰冷的筆寫盡了人生的悲哀,於是太多的蒼涼過後反而有種徹底的平靜了。他在青灰色的描述中不時又給些光亮,讓我們以為峰迴路轉,熬過去就是天堂,然後又很快的打破我們的幻想,連療傷的'機會都沒有。

有的人從這本書裡只看到了生命的悲苦,而有人卻看到了生命的無常。幾個人看,不同的反應。我看完時卻在想一個作家要寫這樣一本書的目的。

《活著》告訴我的是,每個生命都值得尊敬和熱愛,每個生命都豐富多彩,每個普通的人都是不一般的人。

感動我們的,是對生命的態度,是活著本身。這是中國文學給我的一次偉大的撼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