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人為什麼活著》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6W

《人為什麼活著》是寫給每一位中國企業家的心靈讀本,是企業家的人生與經營指導書。也是寫給每一位青年人的勵志讀本,是青年人砥礪自己,不斷完善自己一部優秀的教科書。以下是本站小編收集的《人為什麼活著讀後感》,僅供大家閱讀參考!

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人為什麼活著》讀後感

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人為什麼活著》讀後感

“內心不渴望的東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你能夠實現的只是你內心渴望的東西。” 這是本書對我觸動最大的一句話。

人為什麼活著?為的就是實現內心最強烈的“渴望”。而我們當代的大多數人有沒有這種這種”強烈的渴望“,也就是思考我“為什麼”而活著,進而從根本上思考生活方式呢?估計不多。稻盛先生是極重視“意識”即“心相”的,生存需要態度,思考人為“什麼”活著,才能探討人該“怎麼樣”活著,故而懂得提出人“為什麼"而活,本身就已經是一種生存態度了。故首先在此感謝稻盛先生用這樣的命題給予我們警醒。

或許與稻盛先生信佛有關,他的哲學是“以心為本”,他的企業原則是“敬天愛人”,連對宇宙和人類進化的奧祕也用宇宙意識的觀點來闡述。稻盛先生說,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志、磨鍊靈魂”。在稻盛先生心中,“意識”具有決定性的力量,它操控著一切,這也是我們孜孜不倦追求思考的原因。他的作品中一再強調夢想與努力的重要性,將人生和事業成功的起點,簡潔地從“強烈的願望”的開始。也許這有點唯心論,但是不是宗教不重要,先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向我們傳達了他內心的正確信仰。

先生明確地提出:出人頭地也好,成功也好,只想過有趣 特異的人生也好,都只是人生的一種過程而已。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成為一個有品質的人。故我們當以提升人性為首要、主要目標。這包括:

1為人類盡一份心,為世界盡一己之力的 佈施

2剋制自己,壓抑我執。自私之心的 持戒

3在世事無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 忍辱

4全心全力工作的 精進

成功的基礎是強烈的願望,我們應當有正確的意識與夢想。不僅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產生某種強烈願望,希望這樣或是希望那樣,而是在大腦中反覆進行模擬實驗,心中推演種種邁向成功的過程。相反,在不能清晰看見完成形態之前,假若實現沒有強烈的願望,不深思,不認真開展活動,那麼創造性的工作以及成功的人生也是沒有把握的。

保持樂觀並清醒的頭腦,學會理性、堅持。勝不驕,敗不餒。“並非只有失敗才是考驗,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這句話體現了先生思維的過人之處與豐富的人生經歷。我們一直只認為失敗是成功之母,但在道盛和夫看來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敗之母。我們不僅要在逆境中團結一致,不斷追求,更要在順境中保持清醒,再接再厲,別應了那句“有難同當,有福不同享”。

極其嚴格的自我要求,剋制自己,壓抑我執,自私之心的 持戒,嚴格區分“自由”與“放縱”。每天自我反省而非煩惱,已知足感恩之心活著。從而不斷修造,自我提升。

有了強烈的意識,則理所當然要帶出同等的實踐。勤奮,也是稻勝先生一再強調的。“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通過不懈的努力成就或物質或精神的目標。

平心而論,現在的“中國製造”與“日本製造”有很大差距,不僅是產品與技術,更是企業乃至社會的文化與修為。最起碼,我們的企業家修為暫時達不到以稻盛先生為代表的日本企業家的高度。企業家的修為,代表著時代的高度,反映並引領著企業乃至社會的發展。通過稻勝先生對個人奮鬥歷程及整個日本企業發展的闡述,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同樣有不足,經歷過與中國一樣問題的日本,然而它克服那些普遍的弱點所產生的“進化”或“特質”,是絕對值得我們寫進教科書的。

我還未踏出社會,才疏學淺,對商業瞭解不足,無法準確地陳列出中國企業具體該借鑑之處。但我可強烈感受到的一點,就是企業家該修煉內心,從而提升企業修為,在時代樹立新的起點。當然,不光是企業家,我們每一個個體都是如此,學會思考,才能學會活著。

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人為什麼活著》讀後感

《人為什麼活著》,一本稻盛和夫探析經營哲學的書,卻滲透了很多人生哲學。其實也是在後來才明白,或許這本書,它本來應該取名為《人應該怎樣活著》。

人為什麼活著?應該怎樣活著?其實在某些方面,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是可以互通的,雖然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法準確地面面俱到地回答。但看完這本書,至少有一個原先就有的觀點被再次鞏固和強化,那就是:勤奮努力地工作,用樂觀積極、與人為善的心態好好活著。

首先一點,勤奮。按稻盛和夫書中的定義來說:勞動的目的不應僅取得糧食、免於飢餓,也是為了鍛鍊人類的心智,如果每個人都勤奮努力,就能夠培養出美好的心智,讓人變得更完美。

我認同這個觀點,我們都不完美,但都可以努力讓自己更完美,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我想,努力勞動在給我們帶來物質回報的同時,確實帶來了精神上的收穫,雖然在勞動的過程中,我們不免抱怨、煩惱,心情鬱悶,但當事情過去後再回頭看,或許這其實也是一個修煉心智的過程,正是因為有好多好多這樣的抱怨和煩惱,我們才逐漸變得成熟,變得穩重,變得能獨當一面了。

當然,努力工作的過程中,我們也該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與人為善。稻盛和夫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無論是生活還是工作,都要保持謙虛真誠的態度,儘量少摻雜個人主觀意識,秉承他人之心看待所處的局面。

拿我們的工作來說,總有人抱怨廣告佔用了太多版面,也聽人說誰踩了誰的線,是誰在本該截稿的時候還沒拿出稿子來,或者是誰不管稿件內容如何就只管把自己的稿子放在頭條位置……這樣的情況我們幾乎天天碰見,摩擦也不少見。但如果在摩擦發生之前,我們可以嘗試著將心比心,或是設身處地,有些摩擦和爭議說不定就能避免。

正如稻盛和夫所說, 當一個人低落的情緒也會對一個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損害,樂觀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論結局如何,最起碼我們贏得了經驗和保持樂觀的心態,因而心懷感恩、欣然接受這個考驗。換句話來說,事已如此,生氣並無用處,又何必拿別人的錯懲罰自己?所以,還不如一笑而過。

或許,我們可以學習作者避免煩惱的一些方法:

1.如果有時間去煩惱,就比別人更加努力地工作;

2.保持謙虛絕不驕傲;

3.每天自我反省,反省並不是意味著每天煩惱一下;

4.以知足、感恩之心而活;

5.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讓我們以此共勉。

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人為什麼活著》讀後感

近日,讀書會的同伴推薦了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著》。這本書讓我對稻盛和夫產生好奇,並上網瞭解了很多他的事蹟,使我打開了瞭解日本企業管理的一扇視窗。以前MBA學的是西方的管理,平時看的也大多數是西方的管理和商業書藉,一直以為西方的管理體系發展最全面,層次最高。讀了此書後,有一種感覺是,原來東方的管理還有著更高的境界,西方的管理是“術”,東方的管理上升到了“道”。

人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很大,是有史以來所有哲學家都盡力回答的問題。哲學有三個基本問題: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將到哪裡去?我們為什麼存在於此?稻盛和夫在本書中清晰地回答了這三個問題。對於我們大多數人來說,我們從哪裡來,我們將到哪裡去,這兩個問題可能沒有認真的思考,但是對於“我們為什麼存在”,估計是很多人經常思考的問題,也就是我活著是為了什麼。翻書之前,我也靜心思考一下,人為什麼活著?人們大概有以下幾個理由吧:

一、活著是為了人類的解放。在革命時期,這是最崇高的理想,但在物質豐富的年代,人們的精神反而貧乏了,人們變得現實了,這麼崇高的理想好象已不現實。

二、活著是為了真理,尋找真理。就象蘇格拉底以自己的無知之知,追求真理。

三、活著是為了吃更多的飯、享受更多,或是為獲得更多的名譽、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現在所有人都好象被現實劫持了,奔命勞碌,活得很累,但就是停不下來。

四、活著是為了追求自己理想、實現自己心中目標。按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這是最高層次的自我實現了。人們解決了溫飽問題後,追求名譽地位金錢大多隻是處於追求安全感、歸屬感、或受尊重的二、三、四層的需求。自我實現是為了實現其人生的意義,已不在乎名譽、地位與金錢了,即使追求的過程中帶來名譽、地位與金錢,但已超越了這些。

五、活著是為了受苦受難。斯科特說,生活是艱難的。確實是,我們活著受的苦還少嗎?

六、活著是為了愛。很多做了父母的人都明白對子女的愛。有些劫後餘生、大難不死的人也會暫時開悟,深刻理解了生命的美好,以前追求的名譽地位金錢連糞土都不如。他們心中充滿了愛,每一線的陽光、每一片的綠葉、鳥鳴、微風,都是愛的體現,平時在馬路邊上感到厭惡的嘈雜紛亂,都充滿了愛與圓滿。託利的《當下的力量》,克里希那穆提的《愛的覺醒》,不就是提倡為愛而活嗎?

七、“為什麼活著”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會變的。弗蘭克在《活出意義來》,說:生命的意義是會改變的',但永遠不失其為意義,我們能以三種不同的途徑去發現生命的意義:(1)創造、工作。(類似於“自我實現”)(2)體認價值(類似於“愛”),(3)受苦。

稻盛和夫的《人為什麼活著》,對此問題的回答與弗蘭克三種途徑類似。

稻盛和夫這本書各章篇幅短少、文字途述平淡,論述了眾多主題,給我的感覺是博大寬廣,但也不失深度。雖然本人並不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但收穫頗豐,有很多精神上啟迪與激勵。舉例以下三點:

一、利他之心,種瓜得瓜種豆得豆。老子說,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予人己愈多。黃金法則:你想別人怎樣待你,你就先怎樣待別人。因果報應,種下什麼因收穫什麼果。人類社會存在互惠法則。這是簡單得很多人看不到的道理,人們通過為他們提供產品和服務,才能得到自己所得的。在這紛繁複雜的世界中,競爭、叢林法則、適者生存、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大行其道,以至於這真理,很多人看不清。這被智者、聖人、哲人們提倡了幾千年而未消亡的真理。

二、思想即物質。你有什麼樣的思維心態,你會吸引什麼樣的人在身邊。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有什麼的思維,你就有什麼的行為,你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會產生什麼的結果,你的行為改變你身邊的環境。按吸引力法則的說法,你周圍的一切,是你的思想吸引過來的,是你思想的外在體現。

三、六度波羅蜜:持戒、佈施、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知行合一,對提高自己心智以及對自己子女教育,有很大的啟示。

最後,還是以稻盛和夫的話來自勉:“無論你讀過,聽過多麼好的道理,不親身實踐就毫無意義,為提高心性,到聖賢們的著作中尋求真理,乍一看,盡是理所當然的、太簡單的道理,很多人往往用頭腦理解後,就自以為已經掌握了,已經成了自己的東西了,其實不然,他們並沒有真懂,因為他們不想將這些真理付諸於實踐。”

日本“經營四聖”之一《人為什麼活著》讀後感

近期黃總給我們推薦了《人為什麼活著》這本書,從名字上就把我鎮住了,作者取了這麼一個大的名字作為書名,同時也是提出一個廣闊的思考話題,不是一般人能駕馭的,稻盛和夫確實不是一般人,《人為什麼活著》我是第一次讀,讀了之後感觸很深,不由得去了解作者生平。

稻盛和夫,1932年出生於日本鹿兒島,鹿兒島大學工學部畢業。27歲創辦京都陶瓷株式會社(現名京瓷Kyocera),52歲創辦第二電電(原名DDI,現名KDDI,目前在日本為僅次於NTT的第二大通訊公司),這兩家公司又都在他的有生之年進入世界500強,兩大事業皆以驚人的力道成長。在日本四大“經營之聖”(另三位分別是松下公司的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創始人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創始人本田宗一郎)中,他是年齡最小(也是目前唯一在世的)而被尊為“聖”的。

事業成功之餘,稻盛和夫1984年創立“稻盛集團”,同時更創設「京都賞」,每年表揚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卓越貢獻的人士。此外,並出任以年輕一輩經營者為招收物件的「盛和塾」校長,培育新世代經營者不遺餘力,其經營哲學被日本企業界奉為圭臬。主要著作有《稻盛和夫的哲學》、《企業家成功之道》、《追求成功的熱情》、《敬愛天人》、《愣頭青的自傳》、《稻盛和夫的應用哲學》、《你的願望一定能夠實現》等。

我一直是一位喜歡營銷的青年,拜讀過諸多企業家的成功之路,對馬雲、柳傳志、牛根生、史玉柱等非常佩服。但讀了《人為什麼活著》,瞭解了稻盛和夫之後,感嘆自己的視野亟待開闊啊。作為一個企業家,稻盛和夫能在有生之年經營兩家公司進入世界500強,不僅在管理上有所成就,在管理著作方面也有這麼多的貢獻,令人心生佩服。

我們每日忙於各自所從事的工作,對於工作中的得與失,成與敗,往往會鑽進這種表象的簍子,而忽略了站在簍子的外面,進行總結,思考人性。

稻盛和夫在工作管理之餘,撰寫了眾多的管理文獻,給我們的成長提供了不少幫助,給其他企業家也同樣具有參考借鑑。

他在書中提出了一種論點:成功同樣也是一種試煉,在書中稻盛和夫的這句話可謂一語驚人。許多中國一線企業家,可以經受任何艱難困苦的煉獄,卻偏偏經受不住成功的磨難。問題在於,他們沒有像稻盛和夫那樣認識到“人生與經營活動是相通的”,沒有回到人生和心靈脩為的原點去經營企業。其實,正如稻盛和夫在本書中竭力闡發的:人生中信奉的哲學與經營管理中行之有效的哲學如出一轍。

稻盛先生的哲學並不是在他成功和成名以後才總結出來的,在他創業之前,在一家虧本企業當科長時,他就已經在工作實踐中開始探索人的心態同人生和工作結果之間的關係。當他創業後,就把自己在經營以及生活實踐中一點一滴的感悟記錄下來,彙編成“京瓷哲學”(後又被別人稱為“稻盛哲學”)的小冊子,發給員工學習,並與員工一起在實踐中貫徹。

稻盛先生在經營實踐中悟出了“稻盛哲學”,並把“稻盛哲學”忠實地貫徹於經營實踐,使事業獲得巨大發展。又把在發展中的新的實踐經驗再提煉,進一步豐富了“稻盛哲學”。50年間不斷迴圈,使經營和哲學,理論和實踐達到高度的、近乎完美的統一。

2008年10月28日馬雲先生專程去日本京都向稻盛先生請教“企業家靈魂的問題” ,實質上就是這個人生目的問題。

人為什麼而活著呢?認真提出和思考這樣問題的人並不多,我們芸芸眾生只是活著或想著要比別人活得更瀟灑,至於究竟為什麼活著,生活的意義何在?似乎不必考慮,想思考也深入不下去。有些人甚至迷失了人生目的,因而誤入歧途。

稻盛先生說:人生的目的在於“提升心性、磨練靈魂” ,或者叫“淨化心靈”、“純化心靈”、“提高人性”、“提升人格”等等,都是同意語。再換一種說法,人生目的在於“為世人、為社會做奉獻” ,因為只有心靈純潔、人格高尚的人才能一輩子為別人、為社會做貢獻,而不計較自己個人的得失。

稻盛先生認為,只要堅持“想好事做好事” ,將正確的事情以正確的方式貫徹到底,人生一定會出現轉機,甚至可以從根本上改變命運的走向。

正因為他將 “因果報應法則”變成了信念,並在實踐中忠實地貫徹,使他對事物的判斷變得很簡單,他的人生和事業很順利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因果報應是佛家經典,作為共產黨員,我不信佛,但是我們應該行善,與人為善,為客戶著想,為公司著想,善待客戶,對消費者以誠相待,客戶能把貨銷出去,為消費者做好服務,消費者形成口碑宣傳,帶動銷售,渠道建立了,基礎打牢了,生意才會好,企業才能持續長久發展。

資訊時代,我們應該找時間為自己充電,理論先行,提高修養,做一名優秀的員工,做一名優秀的共產黨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