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紀錄片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8W

認真觀看完一部影視作品以後,相信大家增長不少見聞吧,是時候寫一篇觀後感好好記錄一下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大國重器紀錄片觀後感,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大國重器紀錄片觀後感

大國重器紀錄片觀後感1

記得第一次看這個紀錄片還是兩年前,那時它剛開播,當時自己還是學生,感覺介紹的東西很新穎,看著挺熱鬧,並沒有很深的印象。工作後,一次公司組織的培訓讓我忽然間想起了它,於是花了幾個晚上的時間又溫習一遍。作為一名製造行業的員工,再次觀看讓我印象深刻,感觸頗多。

該紀錄片共分六集,涵蓋了我國裝備製造業的工程機械、軌道交通、電氣裝備、船舶及關鍵零部件等多個重點領域,展示了我國製造業發展的歷程和取得的成績。“農業是立國之基,工業乃強國之本。”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的裝備製造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以前的一貧如洗、全部依賴進口,到今天的工業製造大國、產品出口到世界各地。《大國重器》為我們呈現了中國裝備製造業發展路上的艱辛,是一部記錄我國工業發展的史詩鉅製。

長久以來,在我國工業一直處於社會和大眾媒體所遺忘的`地位。在這個娛樂盛行、急功近利的年代,大家更願意關注某個明星的緋聞,最近的房價多少或是股市如何,沒有多少人會去關心我國製造業的現狀,更沒人去關注那些技術工人,以及處於一線的操作工人,甚至社會上工程師的地位也遠低於公務員。而且,最近兩年國內的製造業普遍不景氣,這無疑又是雪上加霜。高校學生中選擇經濟或管理專業的越來越多,身邊也有不少同學都有轉行的想法,如此,製造業所需的工程師、技術工人隊伍將後繼乏人。該紀錄片的一個突出優點是,除了介紹我國裝備製造業的發展,更多的鏡頭對準了處於一線的技術工人和工程師們,記錄了他們的智慧和背後默默工作的艱辛,給人一種溫暖的感覺。裝備製造業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與技術水平的集中體現,是各行業產業升級、技術進步的重要保障,而那些工程師和技術工人則是生產的主體,他們不應該被社會遺忘,這份工作也不應該被人不屑一顧。

製造業是一個民族的脊樑,一個國家要富強必須要加強制造業。記得影片的第二集介紹的是乙烯裝置的研製生產,由於我所學專業是化學工程,我深刻的知道乙烯對於一個國家的作用,它的地位幾乎和鋼鐵同等重要,而壓縮機則是乙烯生產的核心部件,這項核心技術一直都是由外國人掌握。這不經讓我想起了自己現在所從事的空分行業何嘗不是如此,目前空分中十萬等級的壓縮機都是採用德國的技術。不過,前段時間的一篇報道令我備受鼓舞,正在建設的神華寧煤十萬等級空分壓縮機中出現了國產化的身影,這是我國裝備製造業又一次重大的突破。正如影片中所講,一個國家要想不受制於人,有些東西就必須要自己製造。乙烯工業如此,對於空分行業也是如此。氧氣被用於鋼鐵、煤化工及航天等各行業,是國家發展的命脈,然而建國初期,我們甚至沒有一套自己的製氧機裝置,那時的製氧技術被外國人所壟斷。國家需要空分裝置,需要發展空分行業,杭氧勇敢的接下了這項任務。1956年,我國第一套製氧機誕生在杭氧,結束了我國沒有空分裝置製造業的歷史。經過幾代杭氧人的共同努力,現今,杭氧的空分裝置製氧量最高可達到120000m3/h,是包括法國液化空氣集團、德國林德公司、美國普萊克斯公司和美國空氣化工產品公司在內的國際空分“五強”企業,提升了我國裝備製造業的水平,增強了我國在國際空分行業的話語權。

製造什麼和怎麼製造決定著一個國家在世界的地位,製造業是國家現代化的基石。這部紀錄片為我們展現我國裝備製造業崛起的同時,也展望了我國裝備製造業邁向高階製造的未來前景。作為製造業的一員,儘管現階段實體經濟形勢不樂觀,製造業不景氣,但我們不應悲觀,應該對未來充滿信心,積極投身於這個行業,努力工作,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增強我國的競爭優勢,實現由工業大國到工業強國的中國夢。

大國重器紀錄片觀後感2

“大國重器”,一“大”一“重”,無不體現出國家對於實現所謂中國夢,實現民族復興的願景。誠然,工業尤其是重工業是一個國家最基礎的產業和實力象徵。在一些國際關係專家的眼中,只有那些擁有了強勁的高精尖重工行業的發展和突破的國家,才可被定義為“大國”。而“重器”之“重”,一方面是產品的龐大之重,另一方面也是現代產業工人的智慧象徵。

現在我們都在學習《大國重器》,這讓我不得不想起清末的洋務運動,而洋務運動接下來還有預備立憲、戊戌變法和摧毀了封建社會的辛亥革命。如果眼光再延伸一點,甚至能讓我想起日本的明治維新。大國重器的蓬勃,讓我藉助現代的傳媒手段,通過些許的想象,看到在洋務運動時期的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唐山胥各莊鐵路、上海機器織布局等等興旺起來的民族實業,也能透過記憶中路過的風景看到的榮宗敬榮德生們滿懷救國大義的一腔熱血,還有我自己曾經待過的湖北自強學堂,路過的漢陽鐵廠遺址。

當下的社會並不如清末的`水深火熱,我們的學習和革新大可不必被冠以富國強兵救亡圖存的深重。更為重要的是,我們現在並不是在面對所謂的“西方列強”,現在的社會形態也不是封建社會。我們還是在“師夷長技”,但並不“以制夷”,這不符合當前的國際社會大背景。

洋務運動後來失敗了。歸根結底是西方的“器物”和中國的“制度”(或者叫“意識形態”)之間大相徑庭的矛盾導致的。那個年代,就連社會的精英階層都沒有開化和覺醒到“天下大同”的境界(因為洋務派抵制商品輸出,而且把全部希望寄託於還處在封建綱常下的領導人),就更不消說普通民眾對於改革和西學東漸的期望。

我猜想,洋務運動的失敗可能會讓這些精英們意識到光學“器物”的侷限,所以才會有後來的預備立憲和戊戌變法這兩個更像意識形態領域的革命。甲午戰爭失敗了,《馬關條約》讓本來就苟延饞喘的清政府雪上加霜。我們都盯著無能的清政府任由日本踐踏,卻忘了從日本這個並不友善的鄰國借鑑歷史的教訓和。甲午戰爭的失敗是一朝一夕的嗎?不是。從鴉片戰爭之後,日本就學習了“西洋之法”,練就了符合近代社會的本領。而彼時的中國,還在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

回到《大國重器》。我看到了很多高精尖的裝置,看到了高階製造業中聰慧的善於創新的現代工人,也看到了國內這些走在行業前沿的領軍企業如何在國際商業環境中衝鋒陷陣。就連歐洲人在北車集團面對即將出廠的CRH系列動車組也在感嘆,這才是歐洲的大工業夢想啊!可是很遺憾,我依然只看到“器物”層面的革新和創造,對於制度層面的改革,我沒有很深的體會。

再回到我現在的工作。我需要一些改變來達到管理的目的,想要試圖通過規範一些最淺顯的表述和思維來統一大家的話語和認知體系。可是很久過去了,我依然敵不過業已存在的規則,遵從的力量永遠都佔了上風,讓我不得不妥協。我們其實離歐洲的企業很近,離他們的思路很近,近到可以甚至直接抄襲他們的東西而不會引起太多麻煩,但我們沒有去做。我們依靠現代的營銷手段獲得了很多訂單,在集團的發展中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我們不斷在突破,不斷在進軍新領域,可是有誰能告訴我,真正有力量有效率有前景的東西我們為什麼置之不理?我們為什麼偏偏固執地認為只要製造一點表面的協同就能換來結果的趨同?表面的繁榮和恢巨集真的能帶來複興和覺醒嗎? 我們只需要用一點點的時間和代價就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其實我也看到了很多為了獨立自主和獨立創新的努力,然而真正代表現代化的人的意識的提升,公民社會準則的深入人心,還有理性的行為準則和商業思路,卻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我們關注器物的進步,但更希望器物的進步能夠帶來真正的思潮革命。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