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5W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時間簡史》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5篇)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

選擇此書,一定程度上源自前段時間霍金先生的逝世。於幼時便知大師名諱,但更多是用於作文素材,講先生如何地身殘志堅,如何地堅持不懈,諸如此類。如今想來,不禁感慨,這樣的功利態度,實有愧於先生。

翻開此書,首先便是譯者所作的一篇序言,介紹了宇宙學的源起及發展,簡明扼要地敘述了霍金先生的主要成就和生平,回顧了他那令人動容的一生,於細微中展現了霍金先生以常人難以想象的堅強意志追求終極真理的靈魂。

“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宇宙學誕生之初,便以哲學的面目呈現在世人面前。最早的一批哲學家,也是最早的物理學家和哲學家。我們時常在晴朗的夜晚,抬頭仰望著燦爛的星空,思索著那些看起來遙不可及的閃亮星體,思索著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早期的宇宙學,更像是一個形而上學或神學的問題。它是那麼地抽象、艱深和晦澀,它研究的物件又是那麼虛無,使人琢磨不透,卻又讓人充滿好奇。

科學的終極目的在於提供一個簡單的'理論去描述整個宇宙,宇宙理論的意義恰在於此。亞里士多德、托勒密、牛頓、哥白尼……他們為我們構建出一個與我們周圍所處完全不同的世界,讓我們領略宇宙的浩瀚,慨嘆自己的渺小。

一套完整的統一理論可能於人類一族的存活無助,甚至也不會影響我們的生活方式。然而自文明開始,人們即不甘心處於矇昧與無知之中,人類求知的最深切的意願足以為我們所從事的不斷的探索提供正當的理由。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2

讀過霍老的專著之後,卻讓我思維開闊萬千。霍老的宇宙觀從時間開始,辭海中的宇宙是所有時間和空間的總和。但霍金認為,時間是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相關的,相對論早有論述。時間與宇宙的開始有關,宇宙開始之前的時間對我們的認識沒有意義。宇宙開始於一個奇點。空間和時間始於大爆炸,其後宇宙一直在持續膨脹。宇宙膨脹的主要證據來源於哈勃的天體觀察,紅移現象證明恆星正在離我們遠去。而且,離我們越遠的天體,離開我們的速度也越快。

傳統的宇宙觀認為宇宙是靜態的,牛頓的萬有引力是靜態宇宙的核心理論,認為物體的運動和位置是可以根據物理規律來預測的。但是萬有引力必然導致天體的坍塌。從萬有引力必然得出膨脹宇宙的結論。但是,從牛頓到愛因斯坦,靜態的宇宙觀束縛了他們的思想。無限的世界超出了我們的認識範圍。霍金認為,人類的認識是有限的,並且不能超越我們這個“宇宙”。從宇宙大爆炸的奇點出發,在光速的'範圍內產生了一個四維的時間、空間椎體。人類的認識不能超越這個椎體,因為不能超越光速。這個椎體就是我們的宇宙。從哲學意義上看,霍金的宇宙觀也對人們的思想衝擊甚大。為何先進的思想都是從西方傳入我國,這與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窮文富武”,沒有一定的經濟條件,開展開學研究是不可能的。法布林、達爾文的例子都很好說明。我國的經濟發展了,產生了富裕階層。未來30年內,我國肯定可以產生影響世界的科學家。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3

《時間簡史》這本書讀的人可能不多,但我相信只要讀過這本書的人就一定有這樣一種感覺:窺探茫茫宇宙,人生的那些小事又何足讓你筋疲力盡,何不到茫茫宇宙中暢遊一番。這不就有了蘇東坡的“寄浮游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古人尚且如此,我輩何為小處而大傷腦筋。

《時間簡史》所闡述的大部分內容都會牽動你的每一根神經,讓你為之動容,為之感嘆。茫茫宇宙在她誕生之日起就註定有那麼多的故事,讓你有讀不完的精彩,讀不完的快樂,更有讀不完的追求。回首往日,生活讓我輩容顏盡失,儼然失去了生活的無窮空間,在被填充滿滿的生活中,我還能找到什麼呢?對,也許那是對的,當一個空間束縛你時,你需要做的.不是逃離這個空間,而是在另一個高度去享受它。達到這個高度需要不是一本書的閱讀,而是對一本書的感悟。

《時間簡史》是霍金的著作。書中霍金對時間本質、宇宙由來作出了權威性的總結,他的理論和構想已經成為科學領域的里程碑。由於過於深奧,我選擇了一種誰都能看懂的版本略探一下霍金的著作。

《時間簡史》中,有很多內容僅僅是假說,但這又不同於生活中的那個假說,這是有一定的科學依據才能大膽提出來的假說。不過我讀得依然很吃力,每一章只有小小一頁紙,但其中看懂它需要的知識儲備絕不止一座山。

《時間簡史》一部科學著作折射出不同的人生理論史,沒想到此心裡不易樂乎!跳出生活來觀察生活,多靜下來回頭看看,不會累壞了,也不會沒有方向。會生活的人就會駕馭生活,而不會讓生活牽著鼻子走!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4

《時間簡史》字字珠璣,由於作者身體原因,打字比較費勁。高中時買的薄薄的一本書,翻來覆去看了很多遍。就算能背誦了,也不能完全理解。

《時間簡史》這本書我沒有看懂。甚至不可能看懂。但看不懂也得看。因為人類對於宇宙的探索,永遠如同管中窺豹,但不管怎樣,看上一眼,哪怕似懂非懂,也是好的。經典看不懂很正常,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經典。最近霍金本人也說好像自己搞錯了,能證偽,才是科學,永遠正確的,只有宗教。

大劉的名字就是招牌。《三體1》買了之後,翻了一下,沒寫完。留著。《三體2》一看,還是沒寫完。《三體3》一看,宇宙都沒了,肯定寫完了,兩個通宵,看完三本書。

《三體》是科幻小說,卻不如說是劉慈欣對宇宙社會的合理想象。讀《三體》讓我知道了以下幾個道理:

1.科學的結論不是永遠正確的。因為科學本身就是個證偽的過程。人類不斷摸索不斷犯錯,才能不斷進步直至今天,其過程,如盲人摸象,瞎子騎馬。

2.人類是渺小的,在這個宇宙中,如同一粒塵埃,或者連塵埃都算不上。人生中的任何困難,站在一個更高的.維度上看,都是不足掛齒的小事。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3.宇宙是膨脹的,但我們無法知道宇宙為何膨脹。所以不管我們的科技可以發展到如何花哨,我們都應該永遠保持謙卑。人類如此,人生亦如此。

4.在宇宙中,你再快,也有人比你快,再慢也有人比你慢。所以,不要夜郎自大,也不用妄自菲薄。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5

之所以讀這本書,是因為越發感受到時光飛逝,那麼時間的意義到底是什麼呢?但讀完這本滿篇都是晦澀的數學公式和顛覆常識的科學理論的書,並未讓我找到答案,反倒是一頭霧水更加的迷茫。我只能試著通過篇讀書筆記,用自己的理解外加想象,來複盤我所看過的這本書全部內容。

一、對宇宙的認識史

古往今來,很多人都在考慮著這些問題:誰是宇宙中心?宇宙是不是靜止的?若不靜止有沒有時空的起止點?無數人都在為揭示真實而努力,有的甚至為堅守信念而被迫害。

二、對時間、空間的認識

對時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理論:

1。萬有引力論:物質間引力的大小依賴距離,距離變則引力變,該理論暗含著引力的速度是無限的推論。這與相對論中“任何物質的速度都不超過光速”有本質的區別。

2。狹義相對論:主要是在弱引力場下的物體高速運動時遵循的理論,理論前提是光速對任何參照系而言都是恆定值。主要的推論包括運動的時鐘變緩,一個有趣的結論是當物體的速度達到光速時,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將停止(長生不老) 。

3。廣義相對論:主要是討論在強引力場下的物體高速運動時遵循的規律 。主要推論包括時空彎曲(當光線經過強引力場時光線會變彎曲) ,而萬有引力是時空彎曲的必然結論——看似地球在繞太陽旋轉,實際上在四維時空是在走直線(這腦洞夠大)!另外,距離質量大的物體時間變緩。

三、宇宙正在膨脹

研究發現,來自宇宙中其他星系的光譜出現紅移,推知發光體正在遠離地球,進而得出宇宙膨脹的理論。在此基礎上,彭羅斯認為恆星坍塌後形成奇點,而霍金通過逆向思維,認為膨脹的宇宙從奇點開始。從而推匯出了宇宙的演化史,即宇宙從奇點開始膨脹,後逐漸過渡到收縮,最終塌陷為奇點。

那麼問題來了,奇點暴脹之前,以及塌陷為奇點之後又會發生了什麼呢?經典物理學無法解釋,但量子力學的發展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四、微觀世界中的不確定性原理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光既是粒子又是光波,這一特性使其成為量子力學的研究物件。

當光波等以量子波包的形式發射時,粒子位置不確定性*速度不確定性*質量<普朗克常數,即不確定性原理——簡單來說,就是如果要想測定一個量子的精確位置的話,那麼就需要用波長儘量短的波,這樣的話,對這個量子的擾動也會越大,對它的速度測量也會越不精確;如果想要精確測量一個量子的速度,那就要用波長較長的波,那就不能精確測定它的位置。如處於量子疊加態的薛定諤的貓。

從而推知,這個世界的本質是:未來是不可預知,即便現在也是不確定的,而這也成為平行世界理論的基礎。

五、粒子與力

量子力學的發展促進了大統一理論的形成,可以合理解釋電磁力、強核力、弱核力的存在,但無法將引力(作用到非常大的.距離、總是吸引的,與另外三種力明顯不同)納入研究範圍。幾個經典理論對引力的解釋如下:

1。經典物理——實引力構成的引力波;

2。量子力學——兩個物體粒子之間的虛引力子交換形成引力;

3。弦理論——粒子存在於h型管中,並相互牽引。

1956年人們認識到,物理定律符合cpt對稱:即粒子與反粒子、情景與映象、時間前進與後退都應保持對成狀態。進而得出推論,當前我們認識的宇宙由於t不對稱(時間只能前進不能後退),造成夸克比反夸克多,進而形成如今的宇宙。

看到這裡我已經處於半瘋癲的狀態,覺得自己不腦洞大開一下都對不起霍金教授了,於是大膽猜想:既然正粒子—正情景—正時間,那麼負粒子—負映象—副時間,所以若想時光倒退,我們是不是需要必須變成是負粒子狀態呢?——好吧,我也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

六、黑洞

質量小的恆星,燃盡後引力與斥力平衡形成白矮星、中子星等;質量大的恆星,受引力塌陷而成黑洞——時空曲率無限大的一種物質狀態。黑洞的大小和形狀,取決於質量和轉速,而與原物體性質無關。

儘管光線無法從黑洞逃逸,但黑洞並不是黑的,之所以觀測到螺旋狀的星系中軸噴射X射線,原因在於星系周邊存在黑洞——真空中的正能量粒子、負能量粒子原本湮滅,但如果受到黑洞吸引,負能量粒子進入黑洞,正能量粒子逃逸,從而觀測到X射線。在噴射過程中,黑洞能量會逐漸減少,質量也就相應減少(e=mc2),最終的狀態會爆炸。

七、宇宙起源和命運

宇宙從奇點(無限密度時空曲率)爆炸,隨後開始膨脹,由於暴漲初期密度微小起伏形成不同的場,導致演化為不同星系。而我們看到的宇宙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存在——假設存在很多宇宙,但適合生命生存的只有一些,這就是人存原理。

而無邊界理論認為,與實時間不同,虛時間的存在讓宇宙無起點也無終點——時空如同地球表面一般是有限而無界的。

八、時間箭頭與時間旅行

當前的宇宙存在三個時間箭頭,即熱力學時間箭頭——物質無序或熵增加;心理學時間箭頭——對時間流逝的感知;宇宙時間箭頭——宇宙膨脹而非收縮。

熱力學時間箭頭和心理時間箭頭是統一的,如熱量減少,計算機(記憶)無序度也會減少;而宇宙時間箭頭與熱力學時間箭頭也是統一的,如可應用人存原理來解釋,收縮的宇宙不適於人類生存。所以當前的時間只能前進而不能後退。

時間旅行理論上是存在的:超過光速,時間可能倒流。由於目前物體速度無法超過光速,但若發生時空翹曲,那麼經過蟲洞則有可能超越光速的限制。

九、物理學的統一

作者試圖使用一個理論對物理學進行統一,但發現無論是廣義相對論、量子力學,還是弦理論,大一統的理論是很難實現的,即便發現了也受到以下因素的制約:一是量子不確定性的原理,二是複雜方程可能是無解的,比如現在都無法對三體的執行進行破解(這與劉慈欣的三體不謀而合)。

用了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終於依靠理解力與想象力把這本書讀完了,讀的時候很費力,讀完的時候出於強迫症的本能對擺脫這本書感到了些許解脫,直到寫完這篇讀書筆記,才真正的如釋重負——這倒不是因為我瞭解了時間的真諦,只是對宇宙、對時間特別是對自己有了與以往些許不同的重新認知。現在想想,讀這本書還是受益匪淺。

一是讓我從寡淡的生活泥淖中解脫出來,接觸到了一些顛覆常識的理論或猜想,讓思維獲得信馬由韁的放蕩,感受到了難得的輕鬆與愜意;二是讓渺小如我的個體,開始嚴肅的考慮無限宇宙的終極問題:我們從哪兒來,將要到哪裡去——能坦然面對這些以往想都不敢想或者一閃而過的念頭,讓我感知到了心理在磨礪中獲得的成熟;三是除了科學理論或猜想,這本書也讓我瞭解了科學研究的方法與邏輯,比如光譜紅移推匯出了宇宙膨脹,比如突破常規思維的時空統一與終止,而這本質上就是一種追求真理的方法論,也必將讓我受益匪淺。

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走進了一座非常富有的精神家園,相對於宇宙的巨集大、時空的神祕,現實中勾心鬥角、爾虞我詐以及種種的不如意又算得了什麼?對個體而言,唯一能與宇宙相提並論的,恐怕就是感知到真理的思想,這讓我更堅定地認為,思想才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也讓最近一直患得患失的我獲得了精神的救贖與解脫。

“物理的終點是數學,數學的終點是哲學,哲學的終點是神學。”從社會學角度來看,這本書讓我們的幻想或者夢想,獲得了一個相對科學的解釋,也讓我們看到了夢想實現的可能性,哪怕這種可能性小到微乎其微。相比於當下滿大街充斥的濃濃意淫氣息的穿越橋段,這本《時間簡史》要有意義的多。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6

自古以來,我們頭頂的天空究竟有什麼奧祕這一難題一向困擾著人們。關於世界起源有我國的盤古開天闢地之說等,西方世界則認為是上帝創造了這個世界。於是乎,在歐美能夠看到遍佈大街小巷的教堂,大多數人都虔誠地信仰著上帝。但是很可惜呀,哈勃望遠鏡把地球周圍200億光年範圍內的空間都檢查了一遍,卻絲毫沒有上帝的影子。儘管這兩種看法很明顯都是錯誤的,但它也反映出人類愛思考的一面,實在想不出來時,就編一個盤古,上帝之類的出來,自圓其說。

霍金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到達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必須難度的,如果你沒有必須的物理基礎的話,那就更加難以理解了。其實阻礙我們理解的最大原因還是我們平時生活在巨集觀低速的環境中,無法理解在宇觀或微觀下的物質及其運動狀態。就如同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一樣,它在物質的運動速度接近光速時才有好處,但我們在生活中根本不可能接觸到這類狀況,所以除非有超強的想象潛力與抽象分析潛力,想要明白其實很難。所以我將從一個業餘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僅僅是出於愛好與好奇關於宇宙的起源,霍金教授堅持他的宇宙大爆炸觀點。即宇宙原先是一個體積無限小的奇點,因而它的密度無限大。它突然就爆發了,四散開來,同時爆炸產生的溫度極高,從此宇宙就一向持續膨脹,直到此刻,而爆炸的那一刻就是時間的開始。在膨脹的過程中,有些氣體,灰塵漸漸冷卻聚集在一齊,構成各種各樣的星球,宇宙的樣貌漸漸清晰了起來。那裡有個麻煩的地方,那就是大爆炸是時間的開始,那麼在大爆炸“之前”,那個奇點算什麼,沒有時間跨度麼或許用“之前”有些不適宜,畢竟在開始之前能有什麼呢!但是開始又是從哪來的呢,這彷彿陷入了一個死迴圈,無論

你說什麼是源頭,你都能夠懷疑這個源頭的來源,結束這種無休止的懷疑的最好方法就是相信一個最早的,沒有“在那之前”。所以很多人就相信上帝,霍金呢,相信那個“奇點”,可我呢,我不明白,上帝那麼多人信,估計沒什麼可信度,大爆炸理論也只是猜想,沒有被證實。事實證明,沒有信仰的確是件很痛苦的事,腦中一片混沌,無法被拯救。

上面那個問題的確很折磨人,霍金教授自己也說的含含糊糊,一筆帶過了,我也略過吧。下面講的是時間與空間、物質的關係。在大一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中,馬克思簡單的說了下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而時間與空間則是物質運動的表現,時間具有一維性。霍金和一大批物理學家卻有不同的觀點。首先,物質與空間的關係就很微妙——物質是扭曲的空間。可空間是什麼呢難道是真空真空但是意味著什麼都沒有——虛無。這一點目前科學界仍在作努力,他們試圖發現一種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東西,基本到不可再分割。可惜在夸克這兒遇到了點障礙,因為夸克已經是一種猜想了,幾十年來一向都還未被證實。由於實驗器材條件的限制,以及理論上的一些缺陷,對微觀粒子的觀測一向都有障礙,無法精確測得其運動狀態。這樣一來,科學家們就只能很鬱悶地整天苦思冥想,試圖發現一種全新的理論,但在這幾十年裡,一向沒有什麼實質性的進展。

這本書中最引人思考的地方還是它的時空觀。在相對論中,絕對空間與絕對時間都不存在。此刻大部分人都已能理解絕對運動的觀點,也就是說靜止是相對的,沒有絕對靜止。因為缺乏絕對的靜止的標準,我們無法確定在不同時刻發生的事情是否處於同一空間位置上,很多人也許會認為這很簡單——同一地點很好確定。但平常人所說的同一地點是指在目前這個星球上的相對地點,把我們置身於宇宙之中,我們的位置每時每刻都在變化著,永遠沒有重疊的兩點。因為地球本身正一刻不停地做著運動,這一點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時間也變成相對的,就讓人很難懂了。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間的流逝似乎是一成不變的,按照它自己固有的規律行走,不受我們的影響。正因為如此,我們總是用時間來記錄已經發生過的事,把時間當做一個固定的標尺,我們在這樣一個統一的標尺下進行交流才不會有困難。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卻無情的指出不存在什麼絕對時間,時間只但是是物質運動的附屬品。我們通常所說的時間似乎沒有方向,虛無縹緲,看不見抓不到。在相對論中,時間是一維的,它的方向就是宇宙膨脹的方向,我們的宇宙目前仍然在做膨脹運動。

關於時間的相對性我還是無法理解,霍金緊之後就介紹了黑洞。我本以為我對黑洞是相當瞭解的,因為我經常能在科普節目中看到關於黑洞的解釋。黑洞是恆星老化後坍縮構成的。恆星靠內部氫原子的聚變產生能量,釋放光和熱,太陽就是這樣。在內部原料用完後,就會發生坍縮,即向一點收縮。當這一點十分十分小時,它的密度就會趨向於無窮大,同時它的引力也會變成無限大。由於引力很大,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從它那兒逃逸出來,那裡面也包括光。眾所周知,人能看到東西,是因為反射那個東西的光進入人眼。此刻那兒不會有光發射出來,所以人類是不可能真正地看到黑洞的,但能夠根據可見星體的運動規律來推測。本來我以為這並有什麼大不了的,看不見就看不見唄。但霍金教授補充了一句,那裡是時間的`終點,類似於奇點。

我想在這個年齡的大部分青年都思考過宇宙到底是什麼,從何而來,過去的就過去了麼,未來又在哪裡,命運是否早已決定好了之類的問題。有的時候,我會因想不出來而無限傷感。確實如此,當你發現你根本不明白你所存在的地方到底是什麼,你到底為何而存在,心中肯定會有一絲落寞甚至悲哀。過去我會刻意去逃避這些問題,想得太多或許會影響正常的生活。有時候看新聞,也會發現一些人因為這些問題而精神出現問題。我選取看這本書,就是想解決縈繞於心中頭的疑惑。但這本書只是說了一些猜想和讓人費解的理論。此刻,我能夠稍微理解那些相信上帝或其它宗教的人,畢竟,心中沒有一個信仰會讓人的生活失去方向,在人生的道路上迷路。我只期望有一個能讓人信服的說法讓我來相信。我是並不是一個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到底誰才是世界的主宰,誰也沒辦法證明。儘管我能夠確信上帝佛祖什麼的都是扯淡,我也不會迷信和神有關的活動。因為我在心中已不明白把那些個神啊仙啊罵了多少回,但此刻仍活的好好的,那些個神仙連我這樣一個普通的人都治不了麼在某種程度上,我把自己歸結為一個宿命論者。因為這個世上巧合總是太多,比如我的存在就很奇妙。試想宇宙中有多少分子原子,偏偏就有那麼必須數量的原子組成了我。話雖這樣講,但我也不會拿命運當藉口,很多失敗的人總把原因歸結於命運。我想一個普通的人怎樣可能清楚地明白自己的命運,不到最後一刻,答案都不會揭曉。

暫時失敗的人,也不代表就必須不能成功。很多人都會說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裡。他們有沒有想過他們有這種態度又是從何而來的,他們的出生難道也掌握在自己手裡麼你或許能夠說人們能夠透過後天的努力奮鬥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你要奮鬥的這種態度又是從何而來呢,答不上來了吧。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7

“《時間簡史》是英國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創作的科學著作,全書共十二章,講的全都是關於宇宙本性的最前沿知識,包括:我們的宇宙影象、空間和時間、膨脹的宇宙、不確定性原理、黑洞、宇宙的起源和命運等內容,深入淺出地介紹了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等知識,並對宇宙的起源、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命題進行了闡述。

在該書裡,霍金探究了已有宇宙理論中存在的未解決的衝突,並指出了把量子力學、熱動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起來存在的問題,該書的定位是讓那些對宇宙學有興趣的普通讀者瞭解他的理論和其中的數學原理。

該書自1988年首版以來,已被翻譯成40種文字,累計銷售量達2500萬冊,成為一本暢銷全世界的科學著作。”——(摘抄於360百科)

記得我手上的這本《時間簡史》還是讀大學的時候購買的,那會一心想讀點高大上的書,想讓自己與眾不同一點,於是買了這本《時間簡史》。書剛到手的時候,我滿心歡喜,迫不及待的開啟看了起來,然而才耐著性子看到第二章《空間和時間》,就實在看不下去了,裡面的關於各種物理理論,什麼半人馬座α,光脈衝等包括裡面的配圖枯澀難懂。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這本書在書架上一趟就是好幾年,直到20xx年3月14日開啟微信朋友圈,被一條訊息刷屏——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去世,很多朋友晒出《時間簡史》,以此緬懷這位偉大的物理學家。於是我也不甘落後的從書架上找出這邊書,擦了擦上面的灰塵,坐在書桌前看了起來。

再次翻開這本書時,內心平和了許多,少了些浮躁,雖然裡面的物理理論還是看不懂,但最終還是堅持把這邊書看完了,從中也有些許的收穫,腦洞也打開了不少。下面我將說說自己本人認為書裡面有意思的地方,可能有些地方理解錯誤,不需要計較,只憑個人的.興趣。

第一個有趣的腦洞:關於宇宙的一些猜想

1、宇宙起源於大爆炸,這個腦洞相信很多人都聽過,也普遍都這麼認為,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生活的浩瀚的宇宙,其實最開始是一個密度無限大的奇點(就把它想象成一個很小很小的,但又很重的小球),不知道什麼原因,有一天這個奇點就發生了爆炸,然後不斷的膨脹,爆炸的碎片向四周散開,經過長時間的演變,就變成了我們生活的地球,以及行星。

2、我們生活的宇宙就像一個斑點氣球,氣球上的斑點就相當於各個行星,其中有一個是我們的地球。閉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我們生活在氣球的一個斑點上,隨著氣球越吹越大,氣球上其他斑點是不是就會向不同的方向遠離我們所生活的斑點,從而可以知道氣球在膨脹。同理:地球其實是宇宙上的一個斑點,上帝(也有可能不是上帝)把宇宙越吹越大的時候,其他行星就會離我們遠去,從而我們觀察到宇宙在膨脹。

3、宇宙其實不止一個,第一,我們生活的宇宙和其他宇宙就像地球和行星的關係,相互吸引,相互旋轉。第二,宇宙像俄羅斯套娃一樣,大宇宙套著中宇宙,中宇宙中還有小宇宙。第三,我們生活的宇宙其實有很多維度的,只不過我們人類只能感知到四個維度:三維空間和時間。剩下可能還有十維,十一維,甚至更高維度,我們無法感知到。並且這些維度是可以展開或者摺疊的,就像我們平常使用的紙一樣,可以任意摺疊。

第二個有趣的腦洞:關於時間的猜想

“大江東去浪淘盡,奔流到海不復還”,在我們的觀念裡,時間就像大江一樣一路向東流向大海,從來都不會倒流。然而在《時間簡史》裡就說到了一個猜想——時間可能是一個閉環,把我們包裹在裡面。只不過這個圓環非常大,而我們生命體從生到死,只是走完這個圓環很小很小(可以忽略不計)一段。所以在我們看來時間是不可逆的,像一條直線無窮無盡。

2、現在穿越劇非常火爆,動不動就穿越回古代當個格格,王爺,王妃什麼的,看的人好生羨慕,只苦於找不到穿越的方法。其實在《時間簡史》裡就有時空穿梭的方法,不過不是電視劇裡寫的:摸電門,出車禍,還有腦袋撞一下這麼簡單,而是要找到一個叫蟲洞的東西,而且說了蟲洞可能就在我們周圍只是我們看不到,說不定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的某一天就能實現穿越。

當然,有可能未來人已經穿越回來了,只是我們不知道。因為穿越就像玩遊戲一樣,有他嚴格的規則——不可能改變歷史。仔細想想其實每個人都是歷史的產物,想象一下,如果未來某個人穿越回來,改變了歷史軌跡,那麼未來的事情都會改變,換句話說未來的他就會消失,那由未來穿越回來的這個他也會消失,那麼等於沒有穿越,歷史也就不可能改變。

第三個有趣的腦洞:瞬間轉移

喜歡看科幻片的朋友都應該看過這樣的場景,在電影中一個人只要藉助一個小儀器,比如手環,手機或者按一個按鈕就可以實現瞬間轉移,從一個城市去到另一個城市,大家一定非常羨慕,多麼希望自己也能瞬間轉移,想去哪就去哪。在《時間簡史》裡也說到這個場景,不過沒有電影裡面那麼炫酷,看起來還有點恐懼。

其實宇宙萬物都是有很小的粒子組成的,比如:分子,原子,中子,質子,電子,夸克等甚至更小的粒子,在《時間簡史》裡說的瞬間轉移正是基於這個理論,比如說你在北京想要通過瞬間轉移的方式去倫敦,那麼需要在北京對你身上的粒子組成,排列等進行掃描分析。然後把分析的資料同步傳輸到倫敦,在倫敦的電腦就可以根據這些資料用粒子拼湊一個一模一樣的你,而在北京的你會被打散變成粒子。換句話說理論上瞬間轉移其實是在另外一個地方複製了一個一模一樣的你,這個複製品擁有你的一切,包括基因,思維,記憶等等,而你的本體被摧毀了。

我一邊看書一邊就在想,這種瞬間轉移過去的我還是我自己嗎?萬一電腦程式出現錯誤,我不就會徹底消失了嗎?還有在摧毀本體的時候會不會疼?

好了,《時間簡史》就分享到這來,其實裡面還有很多腦洞,比如關於黑洞,宇宙為什麼是我們看到的這個樣子?還有些就完全不知道在說什麼了。有興趣大家可以自己去看看,展開自己的腦洞翱翔於宇宙。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8

通過對於宇宙狀態、規律的探索,解答很多心中的疑惑。與此同時,也增加新的疑問,比如:宇宙的多樣性意味著什麼?作為物質的人,看似無序的反應和多樣性裡面,有沒有可以從物理方面找到的解釋?人的思維,如何從物理(或者化學)的規律去解釋?等等。因為這些疑問,有了看一看純物理理論方面書的想法,《時間簡史》作為這方面比較不錯的科普讀物,被列入了閱讀名單。

和認識、經歷、思維方面的變化有關,現在看這樣一本比較理論的書,發現了很多樂趣,也多了很多不同角度的啟發。一方面,明確了很多之前似懂非懂的概念和定義,受益匪淺;另一方面,通過不同的概念,去聯絡很多實際遇到的事物,找到很多共有的規律,或者至少增加了理解的能力,這個方面的思維變化,對於眼界的提升,難以言表。

總結了一些收穫,不一定全是《時間簡史》裡面,也混合一些其他關於宇宙的認識,整體看看,有些是成品,更多應該是半成品:

宇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定義是無限可能性的集合體。

因此,變化(或者運動),是宇宙的根本特徵。所以靜止,只是事物的表象或者是與時間結合之後在一個時間點(或者時間段)上的相對產物。

宇宙的範圍實在過於廣闊,微觀和巨集觀的差異無以概括(不同的時空範圍,有完全不同的運動規律),那麼,真正根本的宇宙定律,它就是不存在的(這個不存在是對於人來說的,也就是對於人的硬體大腦來說,人現有的腦細胞數量無法運算和解決這些問題,作為人,是存在上限的,這個上限,可能離宇宙這個級別,很遠)。

因此,對於人來說(人的多樣性相對於宇宙,應該是渺小和簡單的),探索宇宙的根本,應該放在自身上,放在自身探索和認識的態度上:開放的、正向的、敬畏的態度。這也許是人,唯一能做的。對於人類所有的認識,一定在一個前提或者範圍內的,超出這個前提或者範圍,認識將失效。

人,是宇宙多樣性的一個體現,可能只是宇宙多樣性中的一粒塵埃,所以,在另一個‘眼界’上(物理時空範疇),一定可以找到人與人之間不同的原因,和人的.思維和行為的規律。

宇宙的力量,除了用‘神’,實在難以用其他語言來表達。不過這個‘神’,也是分級的,如果以星球為界,往巨集觀(太陽系、銀河系、星系團等等)或者微觀(細胞、分子、原子、電子、中微子、夸克等等),都是升級的過程。人在一些層面(星球?),已經很接近‘神’了。

人、事物和力量,都是客觀存在的。只是從人的角度去看(或者說是人的侷限)的時候,開放的、正向的、敬畏的態度是關鍵。有了這樣的態度,才能平和麵對,面對人、事物和力量,面對未知和不能掌控,面對規律。

也許,人的存在價值,就是去接近和感受‘神’的存在吧。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9

這本書,“第一推從書”第一輯的一證。霍金教授遨遊到外層空間奇異的空間的領域,對遙遠的星系.黑洞........大統一理論。他揭示了當時日益鏰漲的宇宙時間的到溯引起人們不安的的的的的得,那宇宙成絲維空氣的一種"沒有邊境”的宇宙理論取代大爆炸理論和上帝,上帝也許曾經是造萬物時主要的推動者,也許因為這許許多多的發現從而漸泛圍變,從《時間簡史》對我們常應語言表達甚於方程的表達對讀者是一本里程碑式的佳書。他出於一個對人類是享有傑出質獻者之手,這是一本對知識無限追取之之作,是對時空本質之謎不懈的探討之作。

霍金的一生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的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霍金的貢獻是在他二十年之久被魯加雷斌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則真正是空前的。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又年輕的學科,作為宇宙裡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延續,,一代又一代的炎黃子孫不懈的探索則生存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

這本書中還介紹了牛頓的科學態度:牛頓對絕對位置或被稱為絕對空間的存在感覺該到非常的憂慮,因為這和他的絕對上帝的觀念不一致:事實上,及使絕對空間的不存在,被蘊含在他的隱律中,他也拒絕接受因為這個非理性的信仰,他受到很多人的嚴厲批評,最有名的貝克萊主教,他是一位相信所有物質實時,空間和時間都是虛妄的哲學家。當人們將貝克萊的簡介告訴著名的約翰博士的時候,他用腳尖踢到一塊大石頭並大聲的說:“我要這樣反駁他!”

在20年代天文學家開始觀察其它星系中的恆星光譜時,他們發現最奇異的現象:他們和我們的銀河系一樣具有吸收的特徵線族,只是所有的這些線都想光譜的紅端移動了同樣的量宇宙膨脹的是20世紀最大的智慧革命之一。

科學是一路火苗,點燃無數炎黃子孫對它的好奇。

科學是一盞明燈,引領無數炎黃子孫對它的探求。

熱愛科學,科學至上。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0

其實初讀《時間簡史》只是因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為了在閒暇之餘與朋友之間有一點談資罷了,不得不說這樣的科學著作實在難懂,相比我的張愛玲,三毛,劉墉來說卻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將我引向了充滿幻想的未來。

說它單調是因為它沒有平平仄仄的語調,沒有風花雪月的場景,沒有催人淚寫的辭藻,但他,卻擁有極嚴謹的的探索科學的態度,以一種嚴謹的口吻向我們敘述著蔚藍的宇宙,神祕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說我再也看不懂這麼深奧的著作,開始我還不以為然,漸漸的我發現我只能讀懂其中一點,而絕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個極平凡的人,他因為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通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但他的智慧彌補了先天的不足,輪椅上的他還是可愛的,值得我敬佩的。30歲,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起。

霍金的魅力不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知道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他,幾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他仍出版了《時間簡史》,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對於這本書我實在做不出自己的評價,因為,可能在之後的幾年,我才能讀懂這本書,可是我能感受到這字裡行間的一份堅持,一份嚴謹,甚至一份心酸。

其實更多的我將這本書當作科幻小說來看,書裡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時間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盡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為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在本書中,霍金通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組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間簡史》是為想更多瞭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1

這個暑假,我閱讀了由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撰寫的《時間簡史》。合上書,我還徜徉在宇宙的三維空間中。

我是一個瘋狂的天文迷,所以我一翻開這一本著作,就像餓狼遇見了鮮活的野鹿,能夠飽食一餐。這一本書,講述了在這部書中,霍金描述了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進行了闡述,使我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全書中最吸引我的便是關於黑洞的觀點。書上說,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地球存在於宇宙,那宇宙又在那裡?科學家認為宇宙開始於大爆炸,並由於爆炸的衝擊力,宇宙正在膨脹,宇宙光線紅移可以證明。之後就有三種情況出現:一種是星球的引力拉回宇宙,一直拉回到宇宙爆炸之前的狀態。一種是星球的引力無法拉回宇宙,所以宇宙一直膨脹,最後消失。最後是宇宙大爆炸的.力剛好避過被拉回,但宇宙膨脹的力被無限減弱。而黑洞則是因恆星耗盡能量而坍縮,最後縮到其引力足以影響光、空間和時間,光是最快的,超光速是不允許的。再加上時間都被影響,可見黑洞的力量有多大。又因為空間也被影響,所以黑洞看起來像一個洞,但是不一定是黑的,黑洞有可能發光或發出其它射線,這點可由星系中心是明亮的來證明,因為黑洞的引力,周圍的星都被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星系,所以星系中心一般是黑洞。

這一本書雖然很薄,但我去整整讀了半個月才基本啃下,但還是有一些深奧的部分似懂非懂,就比如說關於時間和空間的章節,三維空間的理解我總是沒有辦法深入分析,因為我每每靜坐沉思,越是深入思考,卻覺得越有問題,破開一個阻礙,卻出現了更多的阻礙,越往深處走,阻礙越多。我突然明白一些研究時間空間的科學家為什麼到後來都瘋了,原因是他們研究地越多,悖論也越多,苦思冥想多年,被各方面壓力逼瘋了。《時間簡史》這一本書,僅僅憑著半個月的研究,是絕對不可能全部明白的。

一遍翻完《時間簡史》,我似乎明白了什麼,宇宙,空間,時間等等似乎都展現在了我的面前。這一本書,每讀一遍,都有新的見解和體會。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2

史蒂芬·霍金這本《時間簡史》中,偉大的科學家們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努力創新,從而不斷地推動科學的發展。正是這種創新精神,才使得人類社會不斷地向前邁進。馬爾滕曾經說過:水不流動,必至汙濁。同樣,一切事業,假使當事者不常留意改進,改良,努力著創新,最終是準會落伍,失敗的,所以說,創新是發展的不竭動力。

孔子的因材施教,還是當前的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方法,都為社會培養了大批人才。這些,不管在哪一行,無不都充分體現著創新的力量,揭示著,創新推動著整個社會的發展。

也許有人會說:“那都是偉人所做的大事,跟我沒有關係呀”。那你就錯啦。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創新。當有的同學發現擦黑板時有灰塵,於是發明了一個新的黑板擦。當有的同學發現考試時鉛筆容易壞,於是發明了自動鉛筆。這些例子無一不證明著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離不開創新。

不僅個人需要創新能力,而且整個國家、企業也需要創新意識。因為只有創新才可以發展,只有發展,才可以屹立世界民族之巔。

我們不妨回頭看看,當年清朝的閉關鎖國,缺乏創新使中國被其它國家蹂躪,使國家落後,也正是新中國的改革開放的創新意識,讓中國重新回到世界民主的發展大潮中去。細細數來,方正集團的漢字鐳射照排系統已經成為世界領先技術,神舟七號的發射成功,龍蕊1號CPU的研製成功,還有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等等,這些創新的技術使中國快速發展,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定會位於世界民族之首,而這個成功便是源於我們不斷的創新。

創新是後車輪,發展是前車輪,只有創新才能不斷推動發展。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3

霍金教授在這本書中試圖用一種通俗易懂的闡述方式來解釋高深的物理知識,以達到讓大多數人都能看懂的目的。儘管如此,這本書看起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在這部書中,他帶領讀者遨遊外層空間奇異領域,對遙遠星系、黑洞、夸克、“帶味”粒子和“自旋”粒子、反物質、“時間箭頭”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介紹,並對宇宙是什麼樣的、空間和時間以及相對論等古老問題做了闡述,使讀者初步瞭解狹義相對論以及時間、宇宙的起源等宇宙學的奧妙。

品讀書籍,不得不讚嘆霍金教授那如絲般縝密的邏輯性,你會發現字裡行間無不顯示出他過人的才智,他可以把相對論當做孩子手中的'乒乓球來形象地描述相對論中時間與空間是無法分離的這一物理規則。書中的偉大成就之一是對黑洞的研究,黑洞最開始是愛因斯坦在《相對論》一書中作出的一個預測,他假設如果存在一空間的曲率非常大,物體的逃逸速度非常快,快到連光也不能逃離這樣的空間。那麼這樣的空間可以稱之為“黑洞”。

但他認為既然連光也不能逃離黑洞,那麼我們也無法觀測到它,它名副其實是一個非常黑的洞。但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和量子理論後提出:黑洞其實不“黑”,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著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當能量耗盡時則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在大擠壓奇點處出現區域性區域或整個宇宙坍縮,從而消亡結束。

《時間簡史》的作者,斯蒂芬。霍金教授,就是這樣一位時間的巨人。霍金的生平是非常富有傳奇性的,在科學成就上,他是有史以來最傑出的科學家之一,他的貢獻是在他20年之久被盧伽雷病禁錮在輪椅上的情況下做出的,這真正是空前的。他在天體物理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貢獻。霍金用他被禁錮的身軀,以堅強不屈的意志,在宇宙中暢遊,他憑藉自己的智慧,向真理髮出了挑戰,為人類的進步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在感嘆霍金教授帶給我的龐大科學資訊之餘,更多的是敬佩他敢於質疑、敢於想象,更勇於論證的精神。這種精神,正是我們在教育引導學生過程中應重點保護的,萬萬不可有意無意地扼殺孩子們的想像力和好奇心。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4

其實初讀《時光簡史》只是因為它是霍金的著作,只是為了在閒暇之餘與朋友之間有一點談資罷了,不得不說這樣的科學著作實在難懂,相比我的張愛玲,三毛,劉墉來說卻是枯燥了一些,但它仍深深的吸引了我。將我引向了充滿幻想的未來。

說它單調是因為它沒有平平仄仄的語調,沒有風花雪月的場景,沒有催人淚寫的辭藻,但他,卻擁有極嚴謹的的探索科學的態度,以一種嚴謹的口吻向我們敘述著蔚藍的宇宙,神祕的黑洞。爸爸不止一次的提醒我說我再也看不懂這麼深奧的著作,開始我還不以為然,漸漸的`我發現我只能讀懂其中一點,而絕大部分仍是懵懵懂懂。

斯蒂芬·威廉·霍金,一個極平凡的人,他因為在21歲時不幸患上了會使肌肉萎縮的盧伽雷氏症,所以被禁錮在輪椅上,只有三根手指能夠活動。1985年,因患肺炎做了穿氣管手術,徹底被剝奪了說話的功能,演講和問答只能透過語音合成器來完成。但他的智慧彌補了先天的不足,輪椅上的他還是可愛的,值得我敬佩的。30歲,他考查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黑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好處,它將引力、量子力學和統計力學統一在一齊。

霍金的魅力不僅僅在於他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物理天才,也因為他是一個令人折服的生活強者。他不斷求索的科學精神和勇敢頑強的人格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每一個明白他的人。患有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的他,幾乎全身癱瘓,不能發音。但他仍出版了《時間簡史》,成為全球最暢銷的科普著作之一。對於這本書我實在做不出自己的評價,因為,可能在之後的幾年,我才能讀懂這本書,但是我能感受到這字裡行間的一份堅持,一份嚴謹,甚至一份心酸。

其實更多的我將這本書當作科幻小說來看,書裡就是一個未知的世界,《時間簡史》中,霍金念念不忘的就是大統一理論,這是愛因斯坦未盡的夢想。霍金在本書中坦言,不能用單獨的美妙的公式描述和預測宇宙的每一件事情,因為量子理論的測不準原理決定了宇宙是不確定性和確定性統一的。在本書中,霍金透過地圖模型來說明宇宙的多樣性可能需要一組理論來進行描述。

《時間簡史》是為想更多瞭解霍金教授生命及其學說的讀者而編的。該書以睿智真摯的私人訪談形式,敘述了霍金教授的生平歷程和研究工作,展現了在巨大的理論架構後面真實的人性。該書本來就不是一部尋常的口述歷史,而是對二十世紀人類最偉大的頭腦之一的極為感人又迷人的畫像和描述。對於非專業讀者,本書無疑是他們絞盡腦汁都無法真正理解的,只能當科幻小說看。《霍金講演錄——黑洞、嬰兒宇宙及其他》,是由霍金1976-1992年間所寫文章和演講稿共13篇結集而成。討論了虛擬空間、有黑洞引起的嬰兒宇宙的誕生以及科學家尋求完全統一理論的努力,並對自由意志、生活價值和人的生存方式及進化原理作出了獨到的見解。

讀讀它吧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

《時間簡史》讀書筆記15

其實我本對這些學術性的書籍不感興趣。它們不像那些名家寫的散文,讀了一遍還想讀第二遍;也不像那些網路小說,通俗易懂,給人以慰藉。但當我翻看由史蒂芬·霍金著寫的《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時,我徹徹底底的發現我錯了,只希望我發現的還不算太晚。

本書共有12章,開篇霍金由“將宇宙比喻成是一個烏龜馱著另一個烏龜,一直無限下去的烏龜群”來引出他所有的觀點和結論。讓人從枯燥無味的學術性文章中感受到這位科學巨人骨子裡散發出來的幽默感——這也許就是為什麼我能讀完這本書並愛上它的原因吧。

本書主要對黑洞和宇宙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重點也是我覺得最為精彩的部分便是黑洞了。人們對於宇宙的瞭解並不多,而且宇宙千變萬化,物質均在改變,與我們距離也十分遙遠,是可想而不可及的。霍金結合了愛因斯坦提出的“黑洞很黑”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黑洞其實並不黑”。因為它可以放射出正反粒子,而且它還有這很高的溫度。正因為它放射出的正反粒子互相湮滅了,所以我們很難觀測到它。黑洞以極高的速度放射能量,因此當能量耗盡時它會向宇宙大爆炸那樣從一個奇點發生強烈的爆炸,並在宇宙中消亡。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對於宇宙的熱愛和研究是多麼的深!即使身體癱瘓行動不便,但這不足以阻擋他的熱情和大腦運轉的速度。他對於前人的看法並不時報以恭維性的一味贊成,也不是絕對的全部反對,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一步的去看去望,發現的更多,這才是真正的科學巨人該有的態度!

本書還介紹了關於時間箭頭的內容。在這裡,霍金引入了一個“虛”時間的概念。他認為如果一個人能往北走,他就能轉過頭並朝南走;同樣的,如果一個人能在虛時間裡向前走,他應該能夠轉過來並往後走。這表明在虛時間裡,往前和往後之間不可能有重要的差別。因此,霍金在這一章論斷:宇宙的無邊界條件和弱人擇原理一起能解釋為何所有的三個箭頭指向同一方向。他介紹了平時我們根本不會接觸到甚至是想都不敢去想的東西。這就是偉人:敢去假設猜想‘再用強有力的邏輯思維和理論知識去證明,從而得出一個嶄新的`知識點,去填補知識海洋的缺漏,為幾個世紀的後人提供繼續做下去的便利條件和處理問題的參考依據。

《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這本書,在介紹給我們神祕的宇宙的同時,又用十分學術性的語言告訴我們其中不為人知的深奧祕密。讀這本書,你還會被作者那種身殘志堅所打動。身體不是全部,殘疾不是終點,只要大腦還在運轉,我就還有存在的意義,還可以思考研究,繼續瞭解這個世界,繼續為人類做貢獻。“一個人如果讓身體有了殘疾,絕不能讓心靈也有殘疾!”這,就是這部名著的創造者——史蒂芬·霍金。他敢於向之前的偉人發出挑戰,並且博得了滿堂喝彩。我特別喜歡他的一句話:“當你面臨著夭折的可能性,你就會意識到,生命是寶貴的,你有大量的事情要做。”意味深長啊……

合上這部著作,彷彿從宇宙遊覽一番回來一樣。 “宇宙有開端嗎?如果有的話,在此之前發生過什麼?”霍金提出的這個問題,又有誰能夠給出一個準確的答案呢?宇宙的深奧,沒有一個人完全知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