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讀書筆記(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58W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何不寫一篇讀書筆記記錄下呢?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個人讀書筆記,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個人讀書筆記(精選15篇)

個人讀書筆記1

內容簡介:

《活著》從一個旁聽者的角度道出了一個普通人平凡而曲折的一生。主人公福貴生活在那個紛亂特殊的年代,經歷了戰爭,殺伐以及一系列動盪的生活,經歷了家庭的興富到衰落,身邊人陸續的死去。在他們一生中,不知失去的多少東西,失去金錢,失去親人,最後只剩下一頭瘦骨嶙峋又險些被人宰割的老牛與他為伴。儘管是這樣,他還是友好地面對世界,一切傷痛的往事在他口中都變得那樣的平淡。也許當我們的生命已將要走到盡頭的時候,回望以前的一切,才會做到安下心去對待,才會做到清醒的重新認識所有的事。

徐福貴出生富貴,卻是個地道的敗家子,從小到大幹盡了荒唐事,嫖,賭博生生讓自己從一個闊少爺變成了個窮光蛋。這期間,他唯一做對的事就是娶了家珍做老婆。這個同樣出生富貴的富家千金沒有一句怨言的包容了迷途丈夫,撐起了日後苦難的天空。

從地主到赤貧,徐福貴也不是沒有恨過,恨這個,恨那個,最後恨的還是自個,有道是自作孽不可活,怨誰他活著,接受了自己新的身份。是啊,就如他娘所說:"人只要活得高興,窮也不怕。"活著的意義並非只是富貴。自從做了佃戶,也許勞動是能改變一個人,不,應該說是生活,為了活著,一家人的活著,徐福貴努力勞作,再不若從前的荒唐,活著也似乎有了目標。

句段欣賞:

“日子過的又苦又累,心裡反到踏實了。他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他們徐家從小雞變成鵝,鵝變成羊,羊變成牛,慢慢的重新發起來。只是世事難料,他被抓壯丁上了戰場。在戰場上歷經生死,成了俘虜後面對解放軍是選擇留下還是領了盤纏回家時,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回家,那一刻,對家庭的牽掛也許是他活著的唯一理由吧。只是現在想想,如果那時他選擇的是留下,也許人生會有所不一樣吧,就如那同樣成了俘虜選擇留下參加解放軍的春生”。

解放了,土地改革,買了他家所有田地的龍二被槍斃了,真當是福兮,禍兮。這一刻,主人公已經想開了,認命了。用家珍的說法就是: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麼福分了。是啊,經歷過分離之苦的.家人才知道團圓的真實可貴。

“活著,不就是一家人平平安安在一起。”

“日子就這樣清貧而又安穩的過去了。直到”

"抽一點血就抽一點,醫院裡的人為了救縣長女人的命,一抽上我兒子的血就再不停了那時有慶已經不行了,可是出來的醫生說血還不夠用。抽血的那個烏龜王八蛋,把我兒子的血差不多都抽乾了。有慶嘴脣都青了還不住手,等到有慶的腦袋一歪摔在地上,那人才慌了,去叫來醫生,醫生蹲在地上拿聽筒聽了聽說:'心跳都沒了。'醫生也沒怎麼當會事,只是罵了一聲抽血的:'你真是胡鬧。'就跑到產房救縣長的女人了。”

看到這裡真是說不出的憤懣,一條鮮活的人命,就這樣沒了,怎麼會如

此荒唐怎麼會有如此草菅人命的事真是什麼樣的人心也許這就是當時社會的沉重吧。

回頭看我們的主人公,他活著,因為家珍。兒子有慶死了,老婆家珍病重,好像隨時會跟了有慶而去,想著往日種種,徐福貴撐了下來,跟著他受盡苦難的家珍需要他活下去。

小時候生病成了聾啞的女兒鳳霞嫁人了,女婿雖然是個偏頭,卻是個極好的人,一家人和和睦睦,生活似乎又有了奔頭。鳳霞的懷孕更是讓這家飽經苦難的人喜極而泣,可是,這簡單的幸福又終結在鳳霞的分娩上。孩子生下來了,鳳霞卻死了。三個月不到,家珍也死了。

徐福貴和他的女婿圍著他們的希望——苦根,艱難的活著。苦根,一個古靈精怪的孩子,懂事乖巧的讓人心疼。四歲的時候,苦根的父親,徐福貴的女婿——二喜被水泥板壓成了肉醬。苦根跟著他外公到了七歲,發著高燒,幫著徐福貴在地裡摘棉花。徐福貴心疼外孫,沒錢買藥,煮了一大鍋豆子,出門下地去了。不想回來後就發現苦根被豆子撐死了。

"往後的日子我只能一個人過了,我總想著自己日子也不長了,誰知一過又過了這麼些年。這輩子想起來也是很快就過來了,過的平平常常,做人還是平常點好,爭這個爭那個,爭來爭去賠了自己的命。"這是主人公的話,書看完了,很壓抑,活著的意義是什麼也許無所謂活著,塵世的苦難,活著的人總得承受,在命運面前,只有忍耐,忍耐孤獨,忍耐不幸,甚至是死亡。

個人讀書筆記2

對於成長於斷層年代的我們,胡適先生似乎只是歷史的一個符號,他曾經走在文字改革的先端,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等,由於種種原因,難得看到胡先生的文字,對於他的瞭解多來自片段性的軼事或巨集大感受。近日於南圖覓得一本《胡適的聲音》,雖然只是一冊不同時期的演講集,但也足以窺見胡先生博大精深學養的滄海一粟。

“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胡適的聲音》一書的卷首語,這是胡先生一生主張並奉行的,由此看來,不論在什麼語境下先生都會是一個“大右派”。作為一個有深厚舊學背景,在完善的西學中成長起來的學者,胡先生在文學、哲學、史學、考據學、教育學、倫理學等諸多領域均有建樹,是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家。他的文字曉暢明白,樸實自然,沒有精英意識,即使現在閱讀也有極強親近感,很符合他倡導的白話文應該是“活”的文字。

書中涉獵的領域和年代跨度很大,從“五四”時期到五十年代,幾乎收錄了胡先生一生中不同時期的各種演講內容,讓我們看到胡先生歷經學者到官員(駐美大使)直至“中央研究院”院長等不同角色轉化中為人,治學的態度,可以充分體現他畢生倡言的“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言必有證”的治學以及"認真的作事,嚴肅的作人"的為人之道。

對書中感觸頗深的是一篇對“五四”事件的回顧,具體而詳盡的過程描述讓我們身臨其境。一方面,他承認“經過了這次轟動全國青年的大解放,方才有中山先生所讚歎的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另一方面,他堅持說,五四運動“實是這整個文化運動中的一項歷史性的政治干擾。它把一個文化運動轉變成一個_”。他明確表達了:對抗爭政府的同情和對運動方式的拒斥。胡先生作為獨立知識分子,一貫堅持以自己的方式“寧鳴而生”。

另一篇極具特色的演講稿是關於中國禪宗的發展史,從中國哲學史的角度系統講述了佛教在中國成長髮展的過程。胡先生關於禪宗發展史的研究考證翔實,表述客觀風趣。胡先生本人沒有宗教信仰,他的佛教研究完全從學問的視野進入。胡先生的禪宗研究源於他編著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到他離世只完成《中國哲學史大綱》上卷,禪宗史是研究的不足之處,他一直在進行這方面的彌補。胡先生對禪宗史下過很多功夫,頗有心得,在研究的基礎上專門為影響很大,成為一代宗師卻不識字的.六祖慧能的弟子,作了一部《神會和尚傳》;晚年,又花很多時間去考證《虛雲和尚年譜》。雖然禪宗史只是胡先生治學一隅,但嚴謹的態度足以描述中國佛教發展的歷史,他的研究甚至曾引發日本禪宗學者鈴木大拙與他的一翻論戰。胡先生對於禪宗史的研究體現了他在治學中的“不默而死”。

多看看胡先生的研究,會感受到中國與現代文明的交融,感受到他作為獨立知識分子,用獨立、理性、責任、正見、負責的言論來發表個人思考的行為特點。

如何深入的探尋與認同自己的文化,如何以獨立知識分子的思維來“寧鳴而生、不默而死”,是我們需要一生探尋的問題。

個人讀書筆記3

世界是多姿的,在我們身邊有許多昆蟲,他們的生活是怎麼樣的呢?要想去了解它們,我認為讀《昆蟲記》這本書為首選。在寒假期間我就細細品味了這本書。以下是我的昆蟲記

昆蟲記這本書的作者是讓·亨利·法布林。法布林出身寒門,但他一生勤奮刻苦,銳意進取,自學成才,用十二年的時間先後獲得雙學士和博士學位。可是這種奮發上進並未得到法國界、科學界的所謂權威部門的認可,以致雖一直夢想著能執教大學而終不能遂願,只好屈就中學的教職,以微薄的薪金維持一家七口的生活。

不過法布林並未氣餒,除了兢兢業業的教書而外,他利用業餘時間對昆蟲進行細心的觀察研究。他的那股鑽勁兒、韌勁兒簡直到了廢寢忘食的.程度。他對昆蟲的那份好奇、那份愛,不是常人所能理解的。

我非常喜歡讀《昆蟲記》,因為讓·亨利·法布林筆下的那些小昆蟲們,一個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佈滿著靈性,讓人看了之後覺得十分可愛,就連一般人討厭的食糞蟲都讓人看了覺得妙趣橫生。我更佩服讓·亨利·法布林的毅力,因為《昆蟲記》這部書共十卷,長達二三百萬字,再加上作者細細觀察這些昆蟲,不知道需要幾個春秋才能完成這部著作。

我想,我們不僅需要了解一下這本著作的內容,更應該學習作者那不懈探究的精神。在此,我寫下了我的讀後感。

個人讀書筆記4

走,是最簡單的事情吧,如果走路讓你橫跨大半個英國,身邊沒有什麼專業的徒步工具,目的地有一位隨時可能離開的癌症老友在等你,你會覺得這很簡單嗎?主人公B,是怎麼做到的?

B是一個平凡的中老年男性,有一段失敗的婚姻,妻子與他分房睡,彼此見面,不交流,他退休閒置在家,兒子“不能原諒他”不回來看他,有一天,他突然收到一封,英國北部療養院寄來的信。信是一個二十年前的好朋友奎妮寫來的,她得了癌症。他聽了很震驚,感念老友的好,想為她做些什麼,“她一定在等我”於是,他走了起來,走到郵筒,想起沒拿手機,妻子也不會認同的,是不是開車去更好?已經走在路上,目標的天平在他心裡傾斜,於是他繼續沿著公路向前走,直至人煙漸稀,他,走出了死水一樣的生活。

說走就走的旅行開始了,都帶有羅曼蒂克的氛圍,單純出於一種關懷於一個目標,不要在意出發的方式以及準備的物品,當你走在路上,你已經啟程。

我現在在最好的年紀,有無限的未知與可能,都想做些什麼時,如果繁瑣的`準備他人的冷眼不解,自己內心的動搖,阻止我前進的腳步,不妨什麼都不想,先走起來,走起來,在發現,我已經在路上了。

旅行迷人的地方,不只在於欣賞不一樣的風景,還有結識不同的人,B的路程中,見到風格各異的人們:加油站用一個故事給B信念力量的胖女孩;B身體不支,照顧她的失戀的女性;第一個加入B的行走路程的小夥子;激進的商人;溫和知性的女人;讚許鼓勵的路人……B的故事,豐富了他們的生活,他們精彩了B的旅程。

形形色色的人,都是彼此生活上的過客,B,在朝聖大軍離開自己後。領悟出的:他的腳印無論多堅定,還是會被雨打風吹去,就像他從來沒去過那些地方,見過那些人,一回頭就已經再找不到來時的路,看不到他走過的痕跡。

小說精彩的地方,不僅在故事情節和思想感悟,對環境的描繪,也同樣細緻迷人:新發的枝葉蓊鬱厚重,在樹頂聚成一片華蓋。一云云黃黃色連翹,一道道紫色南庭霽,都叫人驚詫不已。嫩綠的楊柳風中微擺,流光溢彩。第一批馬鈴薯芽冒出了頭,矮矮的醋栗叢上掛滿細小的苞蕾。就像莫琳戴過的耳環。

想了解更深,請到書中來!

個人讀書筆記5

哈羅德在旅途中不斷回憶過去,兒子的聰明、孤獨、酗酒、溺水到去世,這些其實都不是誰的錯,而他責怪自己沒能作為父親給予兒子更多一點關注和陪伴。

奎妮替他承擔下納比爾的怒火而辭職時,他沒有站出來承認錯誤,連道別都沒有,就與奎妮失去了聯絡。

莫琳因為兒子的去世,悲痛不已,甚至會和去世的兒子對話,莫琳一直責怪丈夫沒有盡到父親的責任,他也手足無措無法安慰妻子,以至於兩個人的關係越來越疏遠。這麼多年,夫妻兩人各自悲傷,互相折磨,喘不過氣。

一個人的朝聖,是一場逃離壓抑、面對自己的旅程,只有一個人在獨處時,才能直面自己不願承認的錯誤,盡情地折磨自己,直到幡然醒悟……只有一個人在孤獨無措時,才知道自己最應該珍惜的是什麼……生活不可能是完美無憾的,過去的某一天某一刻某一瞬間,現在的我們想起來都可能後悔沒有多做一點,再多做一點……

哈羅德一路上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那麼多人想要一場哈羅德似的朝聖,卻沒有勇氣逃離現實,跳出生活圈。當哈羅德聽多了看多了各式人們的生活之後,反而能鼓起勇氣面對自己的.過去,寫出給加油站女孩那封坦白一切的信……

承認錯誤很難,放下過去很難,哈羅德的自責內疚,莫琳故意忽略的那些細節,不是不愛了,只是生活的挫折模糊了內心,而這場朝聖之旅開始之後,所有的愛都漸漸清晰。

看了這本書,我突然覺得每年計劃一次旅行是非常好的事情,一個人也好,和愛人也好,或者和父母,畢竟在諸多繁雜瑣事和壓力山大的現在,時不時地跳出生活圈,看看外面的人和世界,確實可以淨化心靈,找到自己生活的動力。

個人讀書筆記6

一人的朝聖,就是關於他——65歲的哈羅德弗萊的故事。他,毫無預兆毫無準備地就出發了,他用自己的雙腳從西南到東北跨越了整個英格蘭。讀完他的故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有太多想表達的感受,有太多喜愛的句子(ps:共標記89處)。這注定又是將成為我不斷向他人推薦的一本書。

因為想說的實在太多,而自己平乏的文字還並不能表達內心真實感受。所以,暫且用幾個詞來概括這個故事了:溫暖與難過,振奮與沉重,孤獨與寬慰,失去與得到。這是一個關於救贖的故事,救贖的不只是一個人。

1、溫暖與難過

故事的開頭是美好的,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溫暖的退休的老頭,因為加油站女孩的一句話,下定決定通過步行來拯救老友。這是信念的力量,堅信只要自己還在走一天,對方就還會活一天。一路遇見的人的信任和支援,堅定了他的信念,他又信念又傳遞給病人,支撐著她努力活下去。故事中充滿著溫暖和感動。

或許是這根想看著哈羅德不斷走下去奎尼最終會怎麼樣的主線一直牽引著我們的好奇心地往下讀下去。然而故事的結局卻是那樣倉促簡單,就像整個行程的開始,突然,毫無準備,哈羅德最終沒能救回奎尼,在讀故事的過程中其實我們能猜到,但是親眼看到整個結局,心裡還是滿滿地難過。

也許,這個故事一開始就不是為了結局而寫的,而是為了過程——這段救贖的旅程。

2、振奮與沉重

這趟旅程是振奮人心的。讓他穿越自我、走過社會百態、跨越時間和地理風景。天空中雲彩的變化,腳下土地的變化,充滿了新生與希望,行走在路上的自由的感覺對他來說太珍貴了,自由自在,他終於不再是以前的那個他自己了,再沒有什麼可以阻止他,讓他再回到小花園裡除草去了,他能將眼光集中在比自己偉大的事物上——神祕的大自然,他不斷地挑戰著自己,為自己小小的成就感到滿足,也希望得到“贏得”戴維的認同和妻子的滿意。

然而,旅程並不是一直美好的。在行走中,他一邊探索著這個新奇的世界,一邊又在回憶和後悔著過去。他是一個糟糕的丈夫,也沒有做好父親和朋友的角色。兒子的角色都做不好,不僅辜負了奎尼,他的父母不想要他,他還把和妻兒的關係弄得一團糟,他就這樣走過了一生,沒有留下任何印記,他痛苦不已。這樣的哈羅德讓我們看著很沉重很沉重。

3、孤獨與豐盛

哈羅德是孤獨的,他不是用英里丈量自己走過的路程,他用的是回憶。哈羅德是孤獨的,沒有人知道他行走的真正原因,他們都憑空猜測,沒有一個人是對的;哈羅德是孤獨的,他用力邁步,更像是為了逃避自己,而他要做的卻是直面並克服了自己的短處,這注定是一場深埋於內心孤獨的戰鬥。在旅途中,過去二十年就這樣被抽絲剝繭、原形畢露,他再也無法躲到那些平淡無奇或陳詞濫調背後,所有偽裝都不復存在了。沒有誰可以想象這樣的孤單。

然而,他的旅程又是豐盛的。加油站女孩、等待男朋友歸來的護士、偶然出現又突然離去的小狗……這些一路上見過的人和風景,表面上看似很平凡,實際上卻千差萬別。在路上,他可以對一個陌生人表現出不是自己的那一面,或者很久之前已經失去了的那一面,甚至是成為一個自己“可能會成為的人”,這對他來說是充滿感動的;在路上,他明白了他旅程的真諦,他既是一個偉大過程的一部分,又不屬於這個偉大事物;在路上,他學會了給予和接受都是一份饋贈,既需要謙遜,也需要勇氣;也正是在路上,這些人、事、景,教會他生活,在最艱難的時刻支撐著他走下去。

4、失去與得到

他錯過和失去的那些東西:那個不再願意與他對話的兒子,還有被他辜負了的妻子,療養院裡的父親,丟棄他的母親,一個在二十年前就已經證明了自己一篇真摯的朋友。給他換來的,是他無恐懼和沉默的童年,父母親都不想要自己的痛,糟糕的妻兒關係,自己卑微的一生。

而在彌補自己錯誤的這段旅途中,他的人生似乎在不斷地變化。他開始接受陌生人的各種不可思議。一路走過去,他從每個人身上都吸收了很多東西,那些他曾經忽略的東西。隨著行走,他更加思念妻子,更加想念兒子,更加感激奎尼。經歷磨難後他又重獲新生,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贏得妻子的愛。

5、救贖與重生

一段旅程,整個人生。行走中堅定與猶豫,振奮與痛苦,各種複雜情緒交織伴著他走過千山萬水:道路、農田、森林、河流、狂野、荒原、高峰、深谷,還有數不清的.人。他救贖的不只是他自己,更是身邊的人和千千萬萬的讀著。

他看清了很多東西,看清了自己的人生,看到了自己的性格弱點。他通過對維爾夫的關照關愛,來彌補從前沒有為戴維做過的事情,小狗的出現也把他與戴維聯絡在一起,在於小狗的相處中,讓他更瞭解自己的兒子,小狗的來來去去,讓他體會到失去的痛苦。通過旅程,他化解了與莫林間二十年的沉默與距離,喚醒了她最初的愛,換來了她的成全與支援,這是比什麼都珍貴的。這段徒步之旅,他雖沒能讓奎尼活過來,但卻讓她帶著笑容和滿足離開。與其說是對奎尼的救贖,倒不如說是奎尼對他的救贖,讓他走了這麼遠的路,終於找到了最重要的是什麼。

故事看完了,作為千千萬萬讀者之一的我們,還要繼續我們的生活。這段救贖之旅,哈羅德完成了他救贖的使命,接下來是我們要對自己進行救贖了,學會去愛,學會珍惜,學會感恩,學會接納,學會包容,學會看這個世界。

個人讀書筆記7

隨著國小英語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立足兒童立場,共建以生為本的國小英語課堂已經成為國小英語教學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縱觀多的公開課、普通課,兒童立場的缺失現象仍然屢見不鮮。兒童立場的缺失制約著課堂教學效益的提升,影響著兒童的`快樂學習、有效學習。教師只有懷著一顆童心,靜下心來,走進兒童,瞭解兒童,迎合兒童,才能真正實現發展兒童的目的。

我以為,通過這樣的歸納與整理,學生會有一個完整的認識,記憶起來也比較系統、方便。然而,事實恰恰相反,這樣的歸納不僅沒有達到預想的效果,而且給許多學生帶來了麻煩,添加了學習負擔和壓力,學習效果並不理想。

南宋朱熹曾說,“教人未見趣,必不樂學”。因此在設定淺層與深層教學目標的時候,要有層次。教學目標設計要兼顧全班學生,授課前要注重對學生的學情分析和教學任務的分析,因為全班學生差異的存在,單一的學習目標無法實現全體學生對本堂課的認識,也不能滿足全體學生的多種需求,因而我們要打破單一通道,給予學生多種選擇的機會,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的教學目標設計中最為基本的原則。教學目標設計時應注意利用教學的互動性與自主性,為學生提出多樣化的學習目標,使學生可以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與學習偏好進行選擇,從而使學習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滿足。

由於不同學生的學習起點和基礎不一樣,往往在同一班級內學生的英語水平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性,而作為老師的教學要面對全體學生,因此就要求我們在目標設計即備課,授課,作業等教學環節中要對整個班級的學生要做到心中有數,在授課過程中要給所有的學生留下充分的認知和能力發展空間,通過有效的教學活動,讓每一個的學生都能有機會積極參與,從而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

個人讀書筆記8

在我們身邊,不乏殘疾人克服自身的種種困難,以堅強的毅力實現人生價值的示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張海迪,我們小時候,幾乎每個國小生都會知道張海迪的故事。現在,隨著年歲的增長,張海迪的故事逐漸遠去,另一個澳洲的殘疾人卻用一種現代人獨特的積極的方式又一次給我們帶來了心底的震撼,他的名字叫做力克胡哲。從一個風趣激揚的演講視訊初識力克,從《人生不設限》這本書理解力克,這個可敬、可佩、可愛的大鬍子小夥給人帶來了無與倫比的心靈衝擊。

在仔細品味《人生不設限》這本書之後,我覺得力克帶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三個詞:信仰、豁達和堅持,信仰是人生動力之源,豁達是人生態度,而堅持則是成功途徑。力克從他的實際人生經歷,完美闡釋了這三者對個體的作用。

力克天生沒有四肢,沒人相信他這輩子能做成什麼事情,他被同學視為“外星人”,他自己也曾自暴自棄,甚至於試圖在家裡的浴缸自殺。力克的父母都是虔誠的基督教徒,他們用上帝的胸懷包容了力克的一切,在力克讀了聖經之後,上帝給他的啟示出現了,他開始信教,心情開始平靜,他把殘疾認為是“上天的禮物”,而後我們看到了現在的力克。信仰給力克帶來動力、帶來人生目標、帶來快樂豁達的心態,這是最精彩的精神力量,因為信仰,所以人生不設限,每個人都是上帝的子女,都是被愛的,所以每個人都沒理由自己看不起自己。

我們經常說,現在的中國缺失最厲害的是信仰,我們努力工作、賺錢養家餬口,但我們並不快樂,就像力克看到的,在最髒亂的垃圾場生活的人卻有著很強的幸福感。當我們迷失在金錢與權欲堆積起來的虛幻時,我們人生沒有目標,有人掙了幾輩子都花不完的錢,卻還總是要擔心各種問題;有人看著同齡人有著不同的起步線,開始埋怨為什麼自己不生在富貴之家;有人幻想著自己的祖居什麼時候拆遷,幻想著昨天中了一億彩票的人就是自己,幻想著像有錢人一樣買房買車買美女,但我們卻從來沒真正考慮自己想要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我們沒有自信,沒有挑戰的勇氣,這也是來源於我們的信仰缺失。在這裡,不是說上帝就是唯一好的信仰,也不是說信了上帝,人就有了以上的一切。不同的土地,孕育著不同的環境和信仰,我們應該放下虛幻,追求真實的人生目標,追求真實的美好。

力克在演講時談笑風生,對自己的殘疾身軀絲毫不以為意,還得意的把自己病態化的左下肢和兩個腳趾稱為“小雞腿”,用自己的“小雞腿”和頸部肌肉,力克做了很多常理來說四肢缺失的人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比如自己穿衣服、吃飯、打字,甚至於游泳、騎馬、釣魚,讓人目瞪口呆。這是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這種態度更表現在力克不再害怕被人罵作“怪物”,走出躲在角落一個人吃午餐的世界,主動接近他人,我能想象這種不易;表現在敢於做一些正常人才能完成的事情,那是徹底擺脫了身體桎梏;更表現在力克選擇了一條通過坦陳自己心路歷程,以幽默有趣、輕鬆快樂的演講鼓勵別人,從而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道路。現在的力克激勵了數億普通人,力克曾經害怕自己不能給任何人擁抱,但現在人們爭相擁抱力克。力克在《人生不設限》這本書一開始,就直截了當的表達自己“幸福的`不像話”,他鼓勵讀者找到自己生命的目的,走向好得不像話的人生,這兩個“不像話”正是力克這種豁達態度的最好詮釋。

其實,中國人都會有接受這種要豁達大度的教育機會,每個人都會在別人碰到什麼事得時候讓他“想開些”,然而事情真正到了自己面前,那自己就想不開了,豁達的態度,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比如,我們經常覺得自己做不了有些事,因為自己的能力不足,因為自己沒有具備必要的條件,這是在害怕什麼呢?做了不成功會損失自己什麼呢?這需要我們保持勇於嘗試、勇於創新的品質。豁達的態度要求自己少些顧慮,多些實際行動。再比如,我們經常的一個表現是,工作的時候想著休息,休息的時候想著工作,結果工作不在狀態,休息無法過癮。也有些人天天覺得自己的才能被埋沒了,覺得身邊的環境根本不能發揮自己的特長,覺得自己就該拿至少一倍的薪水,但這些想法並沒給自己帶來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狀態,豁達的態度要求我們少些幻想,多些腳踏實地。我們經常說自己很明白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能做什麼樣的事,但在機會面前,我們總是猶豫不前,害怕失去現在的東西,又害怕收入不及付出,我們經常用阿Q精神為自己找藉口,總是談論某某人已經什麼級別,賺了多少錢,想當年也是穿開襠褲的,總是感嘆時運不濟。豁達的態度要求我們少些計較,多些閒雲野鶴。

力克最終能走出這樣一條感動世界的道路,他本人堅毅不屈的品質絕對是其中的關鍵。畢竟缺了四肢的人要完成這麼多無法想象的工作,那是需要多少的付出和努力啊,我們完全能想象他本人在練習用“小雞腿”握筆時的難度,能想象他只用頭穿衣服的滑稽與無奈。沒有對人生目標的堅持,那最後只能庸庸碌碌,一事無成。力克在書中描述了本來沒手沒腳的人偶然發現畸形的下肢也能幹點什麼,而通過手術,分離出來兩個腳趾,力克馬上學會了靈活地使用這個“小雞腿”,對他而言,這個分離手術就像是突然多出了一隻手。他在書中這樣勸讀者:“只要拒絕放棄,就會有超乎想象的美好在前方等著你。”

我們曾經經歷過多少次放棄?也許我們自己也不知道。幾年前,一部只講“不拋棄、不放棄”這麼六個字的電視劇《士兵突擊》就把大家都感動了,而現實生活中,很多人自己在拋棄自己,在放棄自己,這實在是令人遺憾的事情。當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力克這樣找準生活目標,為這個目標克服困難,堅持不懈。很多年輕人,大學之前只有一個目標,那就是大學聯考,而當這個目標結束之後,來到大家,突然一下子就覺得無所事事,不知道該幹啥了。這種情況也許有其深層次的社會、制度因素,但作為個體,找準人生目標,即使只是簡單的讓家人高興,這是堅持的基礎,也是堅持的意義所在。力克有一段話說:“我深知其實我最大的殘障是恐懼,而非我身體上的缺陷,只有恐懼才能阻礙我繼續向前走、嘗試新事物及達到目的。”只有克服對未來的恐懼,不再逃避現在,才能迎難而上,放棄拒絕。

人們在讀同一本書時,各人從書中品味出來的感覺不盡相同。力克的故事精彩絕倫,《人生不設限》這本書更是內涵豐富,我希望大家都能讀一讀這本書,從中品味不一樣的人生經歷,確是從心底認同的共同感受。

個人讀書筆記9

最近心情很壓抑,有點小崩潰,和同事吃了飯,和同學聊了天,貌似好了很多,但時不時還是會難受,那就找點事情去做,看到靜靜推薦的書目《一個人的朝聖》,我就利用這段時間看了。

哈羅德並不是個職業的步行者,不懂路線、裝備、安排;他甚至不是個熱血澎湃的年輕人,自己年輕的時候,並沒有做過什麼讓別人深刻記得的事情。他要走,僅僅是個念頭,是聽聞好友奎妮罹患癌症後,他想到兩人之間隔著他從不瞭解、只能想象的千山萬水:道路、農田、森林、河流、野、荒原、高山、深谷,還有數不清的人。他要去認識它們,穿過它們——沒有深思熟慮,也無需理智思考,這個念頭一出現,他就決定了。

這樣簡單的決定和行動嚇住了不少人,包括自己的妻子。可是人們都接受了他的行為,用心說服了理性,選擇忽略一切,去期待一種瘋狂性、可能性。最重要的,奎妮相信他,與相隔幾十年未蒙面的朋友相聚是他出走的動力,也會是她頑強活下去的信念。讀後感·你信我信你,這就夠了,而我貌似是那麼多疑的一個人,我不知我該相信什麼,可能我需要這樣一種無所畏懼的信念吧。

有一句話傳得特別廣: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一種平靜的絕望裡。

我們正在,或是終將會像哈羅德一樣的生活著:只是一團穿著西裝的空虛,有時說話,有時聽到身邊人講話,每天上車下車,上班回家,卻與其他人沒有真正的交流。

幾年、幾十年都會這樣過去。其間會經歷若干的`喜樂和痛苦,也可能會收穫一些慰藉和情意,但最終只有自己銘記。一生就這樣過去。習慣甚至執著於這種平靜的絕望。

我們其實也可以像哈羅德一樣,突然間想跳開這樣的生活,邁起步,到外面去。那我也是要改變這種貌似很平靜又壓抑的生活,去看看不一樣的世界,去過一過不一樣的生活。人生的終點,不是在山水踏盡時,亦不是在生命結束後,而是在於放下包袱的那一刻。放下包袱,去勇敢地做一切想做的事情,所謂勇敢,不是遺忘,而是要和痛苦再一次狹路相逢,然後很淡然的面對。

個人讀書筆記10

問題少女叛逆少女通篇看來女主就是個缺愛的可憐鬼。

她不接受被愛,也不學習去愛別人,自私狹隘孤僻地活著,害怕孤獨卻宣揚孤獨。在與吟子一年的相處中,偏激慢慢好轉,也能活到人群眾去,偷拿人家小東西的.習慣也改善過來,想著女孩還是接受陽光,開始治癒,偏偏文末又搭上已婚男,真正放開解脫自己,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貓屬靈性,總覺得它放光的眼睛能看到人類看不到的東西,居室裡放很多死貓的照片,對吟子來說它生前陪伴,死後對它有念想。在一個少女房間,就已經說明這個女孩有點不一般,雖然她是被迫。徹羅基出現依然奠定文風。春夏秋冬,知壽對吟子的感情慢慢升溫。從開始的嫉妒說狠毒的話,刺激吟子,到後來適應她的節奏,離開不捨。自己不幸福,也看不得她人幸福,二十左右的少女跟一個七十多歲的老太較量,多麼可笑。等哪天反省過來,那時多麼愚蠢。吟子,多麼可愛的老太太,活在自己的年齡!就是最美時光。

個人讀書筆記11

《簡愛》是十九世紀英國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人們普遍認為《簡·愛》是夏洛蒂·勃朗特“詩意的生平寫照”,是一部具有自傳色彩的.作品。講述一位從小變成孤兒的英國女子在各種磨難中不斷追求自由與尊嚴,堅持自我,最終獲得幸福的故事。小說引人入勝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愛情經歷,歌頌了擺脫一切舊習俗和偏見,成功塑造了一個敢於反抗,敢於爭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婦女形象。

個人讀書筆記12

記得林語堂說過:“水果貓狗飛蝶當然熱鬧,可都和你無關,這就叫孤獨。”的確,孤獨這兩個字拆開來看,有孩童,有瓜果,有小犬,有蝴蝶,足以撐起一個盛夏傍晚間的巷子口,人情味十足。是啊,在這個寂寞的時代,沒有人能完全地互相瞭解,即使是知己、最親密的人,也難以觸及彼此的內在世界。因此,每個人的人生,就是一段孤單之旅。水自竹邊流出冷,風從花裡過來香。縱是簡單的萬物也要通過配合才生出不同的`意義。人永遠不要忽視身邊的事物,因為它也許正可以觸動心中的那面旗。縱然你我心無片瓦,這世界還是到處都飛動著瓦礫。當被瓦礫擊中的時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立即開門把它取出。《壇經》雲:“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 仁者,人也。在人心所動的一刻,看見的萬物都是動的;人若呆滯,風動幡動都會視而不見。

田園有真樂,不瀟灑終為忙人;誦讀有真趣,不玩味終為鄙夫;山水有真賞,不領會終為漫遊;吟詠有真得,不解脫終為套語。心的從容與淡定,就像走過的歲月,不染風塵,天涯海角,盡在心間。正如林清玄此書所訴所說,終其一生,我們尋找的,不過是內心世界的片刻安寧,以及一場盛大的清歡。

個人讀書筆記13

可以說,在數學的漫長進化過程中,幾乎沒有發生過徹底推翻前人建築的情況。

而中國傳統數學源遠流長,有其自身特有的思想體系與發展途徑。它持續不斷,長期發達,成就輝煌,呈現出鮮明的“東方數學”色彩,對於世界數學發展的歷史程序有著深遠的影響。從遠古以至宋、元,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一直是世界數學發展的主流。明代以後由於政治社會等種種原因,致使中國傳統數學瀕於滅絕,以後全為西方歐幾里得傳統所凌替以至壟斷。數千年的中國數學發展,為我們留下了大批有價值的史料。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事物的數量關係和究竟形式的一門科學。簡單地說,就是研究數和形的科學。斯科特在數學的海洋裡抓住了競進帆船的駕舵,遨遊了數學的成長曆程,從公元前,公元1000—1700,再到公元1800—1899直到公元1900—1960;從中國數學史到西方數學史,系統的講述了數的由來和發展。

寫到這裡,想到當時老師讓我們看有關數學史和數學文化的書的時候,自己還有很多的不情願。現在,雖說沒有很深入地瞭解,也沒有記住很多東西,得到很多知識。但至少這些書中的內容讓我看到了自己的渺小,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它讓我改變了對數學學習的態度,對其他很多事物的看法;也使我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告訴自己說當謙卑,努力去學習,去長進;同時對下學期的學習以及生活各方面的事物,還有關乎到以後的工作等等方面,都讓我有了一個新的認識與態度、看法的轉變,讓我更加明確了很多我該做與不該做的事情。

以上只是些對自己的另一方面的影響。

本書讓我明白了,科學是給人以知識的',而歷史是給人以智慧的。這本數學史展現給我們的不僅有數學的知識,更包括先人的智慧。它講述了從上古到19世紀兩千多年整個數學領域中主要數學概念和命題的發展,將代數、幾何、算術、三角學的發展脈絡娓娓道來,讓我們能深入瞭解這些概念和命題的產生之根和發展路徑,並進一步描述了數學思維和方法是如何逐步擺脫上古時期對天文學和實用性的依附

作者從整個文化層面探討了小到個人的數學觀念,大到民族的數學傳統,如何在人類文明發展的大背景下,經過無數次的衝突與整合、淘汰與優化,以及同其他學科的交織與融合,最終形成了整個人類輝煌的數學文明。

個人讀書筆記14

提起《西遊記》,我就想起第一次接觸《西遊記》是在我三歲生日的時候,那是爺爺送給我的生日禮物。那時候,媽媽總是每晚都給我講兒童版《西遊記》裡面的小故事,於是我就不可遏制地喜歡上了神通廣大的孫悟空。後來,我長大了,會自己閱讀青少年版的《西遊記》了。

聽媽媽讀書和自己去讀那可是兩種不同的感覺,自己讀雖然累,但卻樂在其中。《西遊記》是一部神話章回小說,其作者是明代吳承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講述的是師徒四人(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僧)西天拜佛取經的.故事。他們一行四人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終於取得了真經。作者給我們呈現了一個又一個離奇而又驚險的故事《石猴出世》《龍宮借寶》《大鬧天宮》《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三借八蕉扇》《三探無底洞》等等。我看得是如痴如醉,其中,既有貪吃的豬八戒,也有忠厚的沙和尚;既有善良的唐僧,也有勇敢堅強不畏強敵的孫悟空。我當然是最喜歡孫悟空了,我感覺我們國家的孫悟空比日本的奧特曼強大得多,要是讓他倆個比試比度,那肯定是孫悟空勝利了。媽媽在我讀這本書時,給我講了有關書中的“三”字,像《三打白骨精》《三借八蕉扇》《三探無底洞》《三打紅孩兒》等,每次的打鬥基本上都不超過三次,這個“三”在文學創作中是很多次,不容易的意思。媽媽問我:“鄭鄭,你從中明白了什麼樣道理?”我拍了拍腦袋,想了想說:“我認為孫悟空身上有一股子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精神”。媽媽聽了,讚許地點了點頭說:“媽媽希望鄭鄭將來也能像孫悟空那樣,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決不輕易失敗!身上要有股子不服輸的精神!”“媽媽,我懂了,你是不是說讓我也成為一個孫悟空一樣的勇敢堅強的男子漢!”媽媽聽了,滿意地點了點頭!

在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四個主要人物中,我最喜歡孫悟空。我喜歡孫悟空的神通廣大,一個筋斗可以翻十萬八千里,還會七十二變。如果我也有這樣的本事該多好!孫悟空把本事用在降妖除魔為民做好事上,想想我自己,有時仗著個高力氣大專門與同學打架,真是害臊,以後我要向孫悟空學習,用自己的本事為同學們做好事。我喜歡孫悟空的勇敢和堅強不屈,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或是妖魔鬼怪,都能勇敢地去面對,並且堅持到勝利為止。想想我自己,平時最怕困難,作業一碰到難題就叫媽媽教甚至乾脆不做跑出去玩了,這樣怎麼能提高成績呢?以後我做作業時一定要靜下來仔細讀題,認真思考,努力攻克難題。我還喜歡孫悟空對師傅的尊敬和忠心,每次唐僧被妖怪捉去,孫悟空總是奮不顧身地去救他,唐僧飢餓的時候,孫悟空就不遠萬里去為師傅化齋,特別是在唐僧多次錯怪孫悟空並且念緊箍咒讓孫悟空痛苦無比時,孫悟空還是沒有怨恨師傅,依然想著保護師傅。想想自己,有時老師上課不認真聽講,老師批評了還生老師的氣,有一次甚至和老師唱對臺戲,氣得老師課都上不下去了。

讀了《西遊記》,媽媽表揚我懂事多了,我知道那得感謝孫悟空呢!

個人讀書筆記15

四月中一個平凡不過的早晨,空氣中飄著洗衣粉的香氣和清新的草腥味。故事的主人公哈羅德收到了那封改變了一切的信。那封信來自哈羅德的前同事奎尼,信中,奎尼寫道她被確診患了癌症,雖然已經沒有了治癒的希望,但是她依然很平靜,並感謝多年前的這段友誼。震驚中的哈羅德難以平復心中洶湧的感情,他拿著自己斟酌了半天的回信,離開自己的家,朝著街尾的郵筒走去。

故事第一章在英國最南部的一個叫金斯布里奇的靜謐小鎮展開,這裡也是哈羅德和妻子莫琳住了大半輩子的家。出發的那一刻,沒有人料到這將是哈羅德朝聖之旅的開始,也包括哈羅德自己。

哈羅德是一個65歲的老頭,在小酒廠幹了四十五年銷售代表後默默退休,職場上勤懇謙遜、自卑且不起眼,沒有升職,連退休時告別會也沒有舉行。他的性格和他的家庭背景息息相關,在很小的時候,母親離他而去,16歲時父親又趕他出門,工作後,又遇到暴躁的老闆,幹著枯燥的工作,更不幸的是,唯一的兒子還因抑鬱症自殺身亡,妻子20年來和他形同陌路,失去信任和交流,新鄰居也幾乎互不認識。總之,他的一生總伴隨著各種不幸,而他,始終隱忍並自卑地接受。如果他突然離世,沒有人會注意到他存在過。但當他收到前同事的信那天,積壓在心頭多年的感情讓他決定出發,奇蹟般地在87天徒步627英里,橫穿整個英國腹地。這一路,他經歷了很多熱心相助的陌生人,認識了一群素昧平生的追隨者,內心從忐忑、到崩潰、再到堅定,最終抵達了奎尼所在的療養院。

哈羅德希望用徒步的時間挽救老同事的生命,他堅信“如果我走著去看老朋友她就一定會好起來”。但是他沒有想到,這場徒步也讓他得以從新審視自己的原生家庭,新生家庭,以及過往的生活。

年少的哈羅德生活在支離破碎的家庭。父親和母親關係不和,時常爭吵。終於有一天,母親無法忍受父親而離家出走。瘦小的哈羅德依然記得母親離開的那個早晨,狹小屋子裡滿地都是母親的衣服,有的甚至落到了被稱之為“前院”的草坪上。小小的哈羅德將衣服一件件撿起,上面充滿了母親的.氣味,極度悲傷的他需要將指甲掐進手臂才能忍住不哭出聲來。然而母親再也沒有回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又一個陌生的阿姨。學校裡的孩子都叫他“沒媽的哈羅德”,以至於他再也不願去上學。十六歲生日的那天,哈羅德被醉醺醺的父親趕出了家門,從此開始自力更生。幼年家庭的變故讓小小的哈羅德天生缺乏關愛。母親出走,父親不務正業對哈羅德不管不顧,年幼的哈羅德不知道合格的家長應有的模樣,這也為之後兒子與他的隔閡埋下伏筆。

哈羅德不像父親一樣玩世不恭,他按部就班在小酒廠謀得一份差事,並與莫琳結婚生子。他們的小孩戴維從小聰慧異常,哈羅德從內心裡愛著這個兒子。可是他卻不知道如何與兒子溝通,在兒子膽怯的時候他也不知如何鼓勵他。戴維六歲那年,他們一起去班特姆海邊游泳,小戴維越遊越遠,眼看著要被海水吞沒。幸虧一個海上巡邏員及時相救,把嘴脣紫黑的戴維救起。而情急慌亂之下的哈羅德當時卻由於恐懼不敢入水而假裝在岸邊解鞋帶。哈羅德的膽怯逐漸讓莫琳不滿,而這積蓄已久的不滿在戴維上吊自殺的時刻終於爆發,夫妻的感情由此降到冰點,二十多年即使生活在同一屋簷下,但卻形同陌路、鮮有交流。

當人的生活令人絕望的時候,身邊即使再細小的理解也是莫大的幫助。內向的哈羅德在小酒館工作多年仍沒有朋友,直到遇到奎尼。奎尼是一個矮矮胖胖,貌不驚人的女人,從她加入小酒廠的第一天起老闆和同事便對她指指點點。即便如此,她仍能力排眾議勝任每一份工作任務,並且幾乎能做到完美。外表堅強的奎尼有一次在文具櫃旁偷偷哭泣時正好哈羅德撞見,不善言辭的哈羅德似乎看到了剛加入酒廠時的自己,處處碰壁,也屢屢被同事嘲笑。他鼓勵奎尼堅持下去,而奎尼的確挺過了那段最艱難的階段。後來,哈羅德和奎尼由於工作的需要經常一路去小酒館查賬,奎尼時常會關心小戴維和哈羅德的近況,這讓生活在無助和失望中的哈羅德有了對生活的希望。然而這一切都因哈羅德在酒醉之後打破老闆心愛的穆拉諾玻璃而戛然而止。奎尼因主動替哈羅德背了黑鍋而被逐出酒廠,從此音訊全無。

哈羅德從未想過徒步會讓他出名,當很多慕名而來的追隨者開始和他一起向貝里克進發時,他十分感動。然而好景不長,由於慕名追求者大多有著各自的盤算和企圖,旅途上開始充斥著各種不和與爭吵。熱鬧只是暫時的,哈羅德始終知道自己徒步的初衷,不為名利,只是為了拯救昔日的好友和自己內心的救贖。最終他告別了追隨者,重新開始一個人向北進發。這讓我不禁想起《阿甘正傳》裡的主人公阿甘,他跑步橫跨美國,直到無數追隨者慕名而來並跟隨著他跑。直到有一天,阿甘突然想明白了什麼,突然停下腳步,淡淡說道:我要回家。於是眾人讓開道路,目送著自己的偶像一個人默默往回走去。而在這本書中,也許這是哈羅德從自卑到成熟的標誌,不隨波逐流,堅信自己的初衷,並有勇氣執行下去。

抵達療養院的那一刻,哈羅德看到的奎尼已經不再有之前的外表,但他知道,奎尼還是亦如以前的文雅與善解人意。而哈羅德自己黝黑的外表下的面容雖然和之前相差無幾,但是他的內心卻已更加釋然與安定。

文中對奎尼的描述不多,讓我感慨良多的是如下這一段:

“哈羅德?弗萊。她想起來了。他來道過別了。

她曾是一個叫奎尼?軒尼斯的女人。她會算賬,還寫一手極好的字。她愛過,也失去過,這樣應該就夠了。她觸碰過生命的實質,也曾遊戲人生,終於有一天,我們都將關上那扇門,把一切放下。這個可怕的想法伴了她許多年,但是現在?她不怕了。什麼都不怕了。只覺得累。她把臉埋入枕頭,感覺有什麼東西像花朵一樣在腦子裡綻放,頭越來越重…

奎尼張開嘴,想吸入一口空氣。空氣沒有進來,但是另外一樣東西來了,像呼吸一樣輕鬆自然。”

哈羅德最終成功履行了諾言,但是卻依舊沒能扭轉奎尼的病情。故事的結尾,奇蹟沒能發生,正如加油站女孩的愛也沒能挽救她罹患癌症的阿姨。現實總是殘酷的,也許這個故事本是告訴我們現實的殘酷才是更加真實的。

故事的末尾,重歸於好的莫琳和哈羅德重新牽起彼此的手,走向海岸,兩個小小的身影印在黑色浪花的背景下,一邊走一邊笑,漸行漸遠。即使現實殘酷,終有一天,我們將學會和這世界好好相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