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學讀書筆記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9W

心理學考研中普通心理學是個重頭戲。因此,一定要在備考初期的時候把基礎打牢。下面是普通心理學讀書筆記,一起來看下吧!

普通心理學讀書筆記

  普通心理學的重要性:

普通心理學是心理學的一門入門課、基礎課,是所有心理學課程的核心,也是統考心理學試卷的重點。考研大綱明確指出:普通心理學所佔的比重是300分中的100分,佔到了三分之一,因此考研的重心要放在普心上。

  普通心理學的主要參考書:

彭聃齡 《普通心理學(修訂版)》 2005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普通心理學的結構和複習策略

考研大綱中將普通心理學劃分成了十二部分,這十二部分每部分分別對應了參考書中的前十二個章節中的每一章。實際上這十二個部分可以分成4大塊:緒論(心理學概述,心理的神經生理機制)、資訊加工過程(感覺,知覺,注意,記憶,思維,語言)、行為控制與調節(動機,情緒)、心理特性(能力,人格)。這四個塊中最重要的部分又落腳到資訊加工過程上,因此,複習的時候一定要抓住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復習,以便達到最好的效果而又不浪費時間。

  普通心理學各章重點提要

第一部分:心理學概述

重點:心理學的研究物件 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各心理學派的主要觀點和評價

需要掌握的概念:觀察法 實驗法 格式塔

預測選擇分值:2-3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10%,綜合題0%)

第二部分:心理的神經生理機制

重點:神經系統的結構和功能(主要是大腦的結構和功能) 腦功能的各種學說

需要掌握的概念:突觸 定位說 整體說 機能系統說

預測選擇分值:3-4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45%,綜合題0%)

第三部分:感覺

重點:刺激強度與感覺強度的關係 視覺感受野的概念 色覺的理論 馬赫帶及其理論解釋 聽覺的理論

需要掌握的概念:感覺 絕對感覺閾限 差別感受閾限 韋伯定律 對數定律 乘方定律 感受野 馬赫帶 側抑制 適應

預測選擇分值:5-7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10%,綜合題0%)

第四部分:知覺

重點: 知覺的概念 知覺中的兩種加工 知覺物件與背景的關係 知覺整體與部分的關係 知覺恆常性 圖形的組織原則 產生距離知覺的線索 時間知覺

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覺 知覺恆常性 運動視差 運動**** 雙眼視差 似動 運動後效

預測選擇分值:7-9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65%,綜合題0%)

第五部分:意識與注意

重點:意識與無意識的概念 睡眠的階段和功能 夢的幾種解釋 注意的概念 注意的幾種形式 注意的認知理論

需要掌握的概念:

預測選擇分值:6-7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60%,綜合題0%)

第六部分:記憶

重點: 記憶的概念、分類、結構、加工過程 感覺記憶 短時記憶 長時記憶 內隱記憶與外顯記憶的關係

需要掌握的`概念:記憶 情景記憶 語義記憶 外顯記憶 內隱記憶 程式性記憶 陳述性記憶 感覺記憶 短時記憶 長時記憶 再認 回憶 遺忘曲線 前攝抑制 倒攝抑制 系列位置效應 近因效應 首因效應

預測選擇分值:7-9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65%,綜合題45%)

第七部分:思維

重點:思維、表象的概念、特點 概念形成的理論和策略 問題解決及其策略 影響問題解決的因素 創造性思維包含的心理成分

需要掌握的概念:輔合思維 發散思維 再造想象 創造想象 氣氛效應 證實傾向 問題解決 定勢 功能固著

預測選擇分值:6-7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35%,綜合題0%)

第八部分:語言

重點:語言的概念、特點 大腦皮層語言加工的主要區域和功能 詞彙句子話語受哪些因素的影響 圖式在課文理解中的作用

需要掌握的概念:語言的表徵 啟動效應 語音知覺 語言理解 詞的理解 Stroop效應 語言產生

預測選擇分值:3-5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20%,綜合題0%)

第九部分:動機

重點:動機的含義與功能 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動機與工作效率的關係 動機驅力理論與喚醒理論的主要觀點 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 意志行動中衝突的種類 如何增強抗挫折的能力

需要掌握的概念:需要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成就動機 權利動機 意志 意志行為 接近-接近型衝突 迴避-迴避型衝突 接近-迴避型衝突 多重接近-迴避型衝突

預測選擇分值:9-10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70%,綜合題40%)

第十部分:情緒

重點:情緒、情感的含義,構成成分和功能 情緒、情感與認知的關係 情緒理論

需要掌握的概念: 情緒兩級性 心境 激情 應激 理智感 道德感 情緒調節 情緒智力

預測選擇分值:7-9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20%,綜合題0%)

第十一部分:能力

重點:能力與知識、技能的關係 智力各項理論的主要觀點(主要PASS模型)

需要掌握的概念:一般能力 特殊能力 智力 流體智力 晶體智力 智商 離差智商 比率智商

預測選擇分值:7-9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40%,綜合題60%)

第十二部分:人格

重點:特質理論的主要觀點 影響人格形成的因素

需要掌握的概念:人格 氣質 性格 首要特質 中心特質 根源特質 AB型人格 內外向人格 場獨立性 場依存性 墨跡測驗 主題統覺測驗 Q分類法

預測選擇分值:8-9分

大題出現概率(簡答20%,綜合題0%)

  1.聽覺刺激

聲波是聽覺的適宜刺激,它由物體振動產生。聲波的物理性質包括頻率、振幅和波形,而這三種特性反應到聽覺上就是音調、音響和音色。人耳能接受的振動頻率為16Hz-20000Hz,而1000Hz-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區域。

2.聽覺的生理機制

耳的構造和功能:人耳由外耳、中耳、內耳三部分組成

外耳:外耳廓、耳道à收集聲音

中耳:一膜(鼓膜)、兩窗(卵圓窗、正圓窗)、三骨(錘骨、砧骨、鐙骨)à機械振動被傳遞到內耳淋巴液,

這是聲音的生理傳導途徑

內耳:前庭器官、耳蝸à實現能量轉換

3.聽覺理論

音調:一種心理量,和頻率變化不完全對應

音調不僅決定於頻率的高低,還受到如聲音持續時間、聲音強度和複合音音調等其他因素的影響。

人耳分析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不同的音調感覺,科學家提出過如下四種不同聽覺理論:

Ⅰ頻率理論:也叫電話理論。是1886年,物理學家羅·費爾提出來的。認為:內耳的基底膜和鐙骨按相同的頻率運動,振動的數量與聲音的原有頻率相適應。頻率理論很難解釋人耳對聲音訊率的分析,人耳基底膜不能作每秒1000次以上底運動。

Ⅱ共鳴理論:也叫位置理論。是赫爾姆霍茨提出。因為基底膜的橫纖維長短不同,因而能夠對不同頻率的聲音產生共鳴。後來人們發現基底膜橫纖維的長短與頻率的高低之間並不對應。

Ⅲ行波理論:生理學家馮·貝克西發展了共鳴理論提出了新的位置理論-行波理論。認為:聲波傳到人耳,將引起整個基底膜的振動,振動從耳蝸底部開始,逐漸向蝸頂推進,振動的幅度也隨著逐漸增高,從而實現了對不同頻率的分析。但是行波理論難以解釋500赫茲以下的聲音對基底膜的影響(但可以用頻率理論解釋)。

Ⅳ神經齊射理論:韋弗爾提出的。認為:當聲音訊率低於400赫茲時,聽神經個別纖維的發放頻率是和聲音的頻率對應的,當聲音訊率提高,個別神經纖維無法單獨對它作出反應,這種情況下,神經纖維將按齊射原則發生作用。但是,對於5000赫茲以上的頻率,神經齊射理論無法解釋(但可以用位置理論解釋)。

  1.視覺刺激

任何感覺都是由刺激引起的,引起視覺的刺激是光,而光的本質是電磁波,對人眼兒說的可見光只是電磁輻射中狹窄的區域380-780nm。刺激物除了少數光源,大部分都是反射光,因此我們接受的刺激由光源的特性和反射物體表面決定。

2.視覺的生理機制

視覺的生理機制包括折光機制、感覺機制、傳導機制、中樞機制。

眼球的結構:眼球包括眼球壁和眼球內容物。眼球外面還有三對眼肌,分別受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外展神經支配。

眼球壁分三層:外層為鞏膜和角膜(屈光作用);

中層為虹膜、睫狀肌和脈絡膜;

內層是網膜(感光)和視神經內段。

眼球內容物包括晶體、房水和玻璃體。都是屈光介質。

網膜是眼球的光敏感層,分為外層的錐體細胞和棒體細胞;中間的雙極細胞;內層的神經節細胞。

棒體細胞和錐體細胞不同點:

a.形態上具有明顯的區別。一個是棒狀一個是椎狀。

b.在網膜上的分佈也不同。網膜上對光最敏感的區域中央窩只有錐體細胞沒有棒體細胞;離開中央窩棒體細胞逐漸增多,在16o-20o度處最多。在網膜的邊緣只有少量的錐體細胞。在中央窩附近,有一個對光不敏感的區域叫盲點,來自視網膜的視神經

節細胞的神經纖維在這裡聚合成視神經。

c.功能不同。棒體細胞是夜視器官,在昏暗的照明條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體的明、暗;

錐體細胞是晝視器官,在中等和強的照明條件下起作用主要感受物體的細節和顏色。

P.S.:錐體細胞存在三種不同的視覺色素;

視覺感受其神經興奮有聚合作用;

側抑制:相鄰的感受器之間能互相抑制的現象。

普肯耶現象:當人們從錐體視覺向棒體視覺轉變時,人眼對光譜的最大感受性將向短波方向移動,因而,出現了明度不同的變化。

顏色混合:色光混合和顏料混合區別請感興趣的讀者自己查閱相關資料

感受野:有效地影響某一感覺細胞興奮的外周部位,稱為該神經元的感受野。

3.視覺的基本現象

色覺:關於色覺有兩種不同的理論。

我們相信,在視網膜上存在三種錐體細胞,分別對不同波長的光敏感。在網膜水平,色覺是按三色理論提供的原理產生的;而視覺系統更高水平上,存在著功能對立的細胞,顏色的資訊加工表現為對立的過程。

①三色說:英國科學家托馬斯·楊,假定認得視網膜有三種不同的感受器,每種感受器只對光譜的一個特殊成分敏感。當他們分別受到不同波長的光刺激時,就產生不同的顏色經驗。但是這個理論無法解釋紅綠色盲。

②對立過程理論:黑林提出了四色論,這是對立過程理論的前身,黑林認為:視網膜存在著三對視素:黑-白視素、紅-綠視素、黃-藍視素。他們在光的刺激下表現為對抗的過程,即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赫爾維奇和詹米遜用心理物理學方法證實了黑林的對立過程理論。發現了三種對立細胞:黑白、紅綠、黃藍。其中黑白細胞與明度有關,紅綠和黃藍細胞與顏色編碼有關。

視覺對比:光刺激在空間上的分佈不同引起的視覺經驗,可分為明暗對比和顏色對比兩種。

明暗對比:某個物體反射的光量相同時,由於周圍物體的明度不同,可以產生不同的明度經驗。

顏色對比:物體顏色受周圍顏色影響朝向它們補色的方向變化。

馬赫帶:人們在明暗變化的邊界上常常在亮區看到一條更亮的光帶,而在暗區看到一條更暗的線條(用側抑制解釋)。

視覺適應:刺激物持續作用引起感受性的變化,可分為暗適應和明適應兩種。

暗適應:照明停止或由亮處轉入暗處時視覺感受性提高的時間過程,需要時間較長。

明適應:照明開始或有暗處轉入明處時視覺感受性下降的時間過程,過程進行很快。

後像:刺激物對感受器的作用停止以後,感覺現象不立即消失,而保留一個短暫的時間。

根據後像品質與刺激物的異同,可分為正後像和負後像。

閃光融合:斷續的閃光由於頻率增加,人們會得到融合的感覺(如日光燈、顯示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