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之巔讀後感的範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33W

導語:最近讀了塗子沛先生的《資料之巔》感慨良多,頗有不吐不快的感覺,資料之巔讀後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料之巔讀後感的範文,歡迎閱讀。

資料之巔讀後感的範文

  篇一:《資料之巔》讀後感

第一次讀大資料專題的書,談起讀後感肯定是班門弄斧了,就只是簡單的說一說我的一些看法。

塗子沛的這部《資料之巔》,全書共八章,我原以為所謂"資料之巔"應當是展望未來的大資料時代,沒想到全書竟是立足於過去,從歷史切入。前面六章的內容,以美國自獨立以來的發展歷程為主線,從資料應用的角度,講述美國政治制度,經濟建設以及軍事管理,每一章的結尾又分析中國的現狀,相應對比美國。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從不同角度切入,就會有不同的著重點:軍事家可能會串起每一次戰爭,分析軍事戰略;經濟學家可能會梳理整個巨集觀經濟環境的發展方向;政治學家可能會強調立憲立法各種政治制度的重要性。而作者從資料的角度切入,可以說是別開生面,讓我們看到那些耳熟能詳的故事背後資料所起到的作用。以南北戰爭為例,可能你知道林肯的民心所向,知道奴隸制度順應潮流的消亡,但你未必知道謝爾頓將軍以資料分析為基礎進行的"向大海進軍"的行動。類似的例子有很多,我覺得作者雖然以一個國家的發展歷程為主線,但仍然寫得有些凌亂,好像想到哪個與資料有關的故事就寫哪個似的。美國立法治國過程中政治制度上的博弈、人口普查與統計學、參眾議院的席位設定,到資料在醫學上的應用、在農業上的應用、霍亂井、預算、訴訟實證、農業應用、商業市場調查與專案決策、戴明的質量控制等,然後又穿插講一些資料處理的技巧:資料視覺化、樣本與總體、問卷設計等,接著又跳回內開放:資料與知情權、用資料制衡;直到七八章才涉及一些現代化的資料應用。

可以說,我讀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其實是震撼於資料的應用之廣泛之深刻,因為前面六章內容幾乎就是在跟你講資料在美國、中國、日本等的歷史上曾經起到這樣這樣的作用,在美國關於資料的挖掘和處理辦法是怎樣一步步完善。我覺得,這六章內容,跟書名《資料之巔》有些偏頗,主題該是資料,前面一兩章講講資料在美國中國歷史上的作用,讓讀者感受一下資料的魅力,奠定一下基調就夠了,結果直到五六章還是停留在這個層面,讀來就有些膩了。如果書名改成類似《資料與歷史》之類的,反而更好,這些歷史已然是過去,資料之巔應該在未來。但我不得不承認,我確實為這些歷史所震撼,也真的感覺到資料的重要性,未來如果能夠做好資料的挖掘、處理、利用,應該是潛力無限的。

直至七八章,作者開始談及"大資料時代",大資料計算涉及其在社會領域以及物理環境領域兩個方面的應用。社會領域則是我們比較熟悉的,例如從消費記錄瞭解消費心理、捆綁銷售"啤酒與尿布"、阿里巴巴憑交易記錄迅速放貸等等的應用,這些可能也是提及"大資料時代"大眾的第一反應吧。物理環境領域的應用主要就是可穿戴裝置、感測器等等這一類了。從亞馬遜的"預判發貨"、谷歌無人駕駛、3D印表機、智慧學習平臺等等這些新興事物,我們都可以看到資料在未來的一個發展前景。作者以"石油時代"類比人類即將迎來的"資料時代",其實非常直觀易懂。

第八章作者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講述了See Click、佛山"我的聲音"、舊金山311應用程式、社交媒體nextdoor等眾包、眾智、眾創平臺,講真啊,我不知道這些跟資料有個啥關係……但是作者提出的未來這種"讓大眾解決大眾的問題"的模式我倒很是贊同。這之中跟資料有關的可能是涉及資料的隱私問題吧。大資料時代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但隱私權確實是這個發展潮流中很重大、也必須解決的一個問題。

作者點明,所謂"資料之巔"就是"通過用資料訓練機器,讓機器獲得智慧,為人類提供自動化的服務".要有資料更要有計算,強大的識別演算法才能實現資料探勘,這是現有的階段,而未來應該向"機器學習"發展,亦即編寫"會自動調節的演算法".

這本書,還行。沒有大開腦洞的設想未來,從歷史出發,讓人感受到資料的魅力,在對比中,也讓人看到中國在資料方面與美國的差距,最後的展望,也是立足於現在。所以給人感覺比較踏實,對資料應用的理解更通透,而資料之巔在哪裡,我覺得是每個讀者在這個基礎上延伸出去的頭腦風暴。

真的是很凌亂的讀後感,我覺得被作者看到要吐血的吧…對大資料什麼的真的沒有比較深的瞭解,但是讀完這部《資料之巔》,以後會繼續關注、瞭解相關的內容。

  篇二:《資料之巔》讀後感

大資料,一個近年來的流行詞彙,隨著網際網路資訊科技的普及開始深入人心,又隨著網際網路對各類行業各種關係的顛覆和變革開始廣泛普及。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大資料無比推崇的時候,其實只是跟著趨勢而已。這時候,如果能跳出來,看看這種趨勢的源頭和足跡,或許更容易找出一些能夠指導未來的價值。在如今這個資料浪潮之中,《資料之巔》就提供了這麼一個別樣的視角。

要了解大資料,先得認清資料;要認清資料,先得看清資料的作用和價值。這方面,建國不過二百餘年但已然是超級大國的美國無疑是最好的標本。都說美國的文明是建立在印刷術的基礎上,這其實就是資料文化的基礎——資訊可以通過便捷的紙張與文字組合,實現一種虛擬化和抽象化,而這種抽象化很快就得到了廣泛的信任。這是最早為資料創造價值準備的基礎。在此之上,美國建國的先賢們考慮到了權力的分配、社會的發展等各項因素,建立了民主、共和相互制約的執政體系。事實上,所有的美好都是限制之後的產物,自由、民主和平等這人類的三大追求之間就是相互制約的關係。那麼,該怎麼進行有效的制約?如何讓大家都能接納?這時候,最能代表客觀現實的資料就出現了。

《資料之巔》的第一部分就是這樣展開的,從各種歷史事件中資料的作用以及人們對資料的態度、反應、應用方式,勾勒出了資料文化的成長和成熟。解決權力分配的問題、決定改變歷史的戰爭、制定從戰略到戰術的安排、考慮政治的計算以及商業層面上的利用;從蒐集、統計、篩選、量化、抽樣的方式方法演變到了解、安排、預測、準備、發掘、規範的效果體現,經歷的歷史似乎並不長,但造就的變革尤其精彩。資料其實一直都在,只在於人們是否需要它、重視它、願意聆聽它的意見……而人們往往也都在遇到了問題難以決斷的時候才會想到資料這個夥伴,這也是為什麼在第一部分的結尾中日本崛起的思考——二戰後空前繁榮的美國工業因為遇上了供不應求的狀態,自然走上了粗放型路徑,冷落了相應的資料應用,而戰敗的日本正因為深陷困境,在快速汲取先進知識的同時也迅速接納了資料文化,通過資料抽樣的方式快速提升了質量……日本的崛起可以看作窮則思變的例子,但變革中資料的作用尤其明顯。資料的優化作用由此可見一斑,書中更有很多案例,但要參透這一點,先得認識到資料的重要性才行,這可以算作是資料文化的入門吧!

可以說現實中的一切都是越用越少的,但看似虛擬的資料卻越用越多。所謂大資料時代,背景正是高度發展科技能讓更多的資料得以留存,這種留存和挖掘完全由機器實施,由此得到的結果也是歎為觀止的。如果說科技的發展趨勢已經越來越超乎我們的想象,那總有一些規律或者原則可以抓住——比如資料。書中第二部分的大資料崛起便將重點放到了當下,由此展望未來的可能性。誠然,大資料是被技術發展所推動的,但更是被重視資料的人們所推動的。技術降低了資料獲取、積累的成本,增加了計算的可能和利用的空間,但這只是一個表象。深層次需要在意的則是資料的開放,只有資料開放才有多元的整合,這需要由人來推動,而推動者必須有多元認知的思維方式、開放的心態——這是資料文化中尤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之前我們認為智慧是屬於人的,那麼未來這個詞將更多的形容一些別的體系,比如“智慧城市”。其實人的智慧依靠的是學習、理解和經驗,那麼機器的學習靠的就是資料,還有那些我們為其規劃的應用方式和我們的需要。如何確定我們的規劃和需求?靠資料,更得靠能夠深入人心的資料文化!

正如作者提到中國社會要將“大資料”這個科技符號轉變為文化符號,因為只有文化才能真正驅動人們的成長和發展,科技只是手段而已。只有建立了資料文化,願意尊重資料、善於整合資料、敢於發掘資料中的異動……才能正真利用好大資料。資料文化是尊重事實、強調精確、推崇理性和邏輯的文化,這種文化將是發展最重要的動力,更是最好的參考。從《資料之巔》中,隱約可以看到一條隱約的軌跡,通向未知的遠方卻一直步步為營,這便是資料,來自於人而勝於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