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9W

認真讀完一本著作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後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後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通用)呼蘭河傳讀後感15篇

呼蘭河傳讀後感1

無聊的假期需要書本的滋潤才能充實。這次我看的是《呼蘭河傳》。

蕭紅,是與張愛玲並稱的“民國四大才女”之一。《呼蘭河傳》便是她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篇講述蕭紅兒時回憶的小說,描寫了家鄉呼蘭河的生動畫面和風土人情。同時以生動、抒情的文筆真實的再現了當時、當地人們平凡、落後的狀況以及平庸、愚昧的封建思想和迷信。跳大神、扭秧歌、野戲臺子、報廟會、團圓媳婦、有二伯、馮歪嘴子一件件有趣的事歷歷在目,記憶猶新。特別是祖父的園子。蕭紅有一個非常愛他的祖父,他們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後院。她到處採黃瓜捉蝴蝶。這是她兒時回憶中最美好的樂章。蕭紅的童年似灰色,卻又似彩色。在充滿迷信的灰色封建社會裡,蕭紅用自己的天真描繪出彩色“小時候”

看到祖父的'園子,我不禁想到我自己。我也有一個非常愛我的姥姥。我們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小天地。它或許不想祖父的園子那麼大,它或許不想祖父的園子有那麼多水果蔬菜,但它依舊是我最喜歡的地方。在那裡是一片金黃的麥田,我喜歡趁姥姥忙活時悄悄地躲在麥田中等姥姥找我找得著急時,我會從他身後溜出來嚇她一跳。這時候,她總會寵溺地搖了搖頭,眼底滿是笑意。用不太標準、帶著點鄉音的普通話嘀咕著:“真淘氣!”一到這時候,我便不理她,坐上一旁的藤椅,比上一安靜,打起瞌睡。這時姥姥總會拿起蒲扇,在旁邊幫我驅趕著蚊蟲。就這種事天天都做,我玩不膩,姥姥做不膩。姥姥幹活時,我總喜歡跟在她身後看她做,時不時伸手幫一下、摸一下。雖然一直在幫倒忙,但姥姥從來不說,只是告訴我該怎麼做。我應付兩句就管自己摘草去了。摘得不耐煩了就在麥田裡跑來跑去,嚷嚷著要姥姥來追。一不小心就摔了個狗啃泥。

有一次,烈日當頭,大家忙著收割麥子。我忽然大喊一聲我們玩捉迷藏吧,姥姥你來抓。說完便躲起來。我悄悄走到一個人身邊對他說:“嘿,快躲好,小心被發現啦!”那人只是不耐煩地抖腳叫我走開。我又分別來到爸爸、媽媽、哥哥、姐姐身邊,卻收到一樣的回覆。我生氣不理他們,一個人躲在角落,不發出一點聲音。時間一點點過去,太陽已經偏西。我暗暗高興:你們永遠找不到我。不知又過了多久,還是沒有聲音,我一下跑出來,想向大家炫耀,忽然發現天已經黑了。月亮已經和太陽換好班,帶著星星們上崗了。地理一個人也沒有,只有昏暗的黃色燈光。田野裡傳出蟋蟀和蛤蟆的叫聲,空中時不時飛過一群烏鴉。我嚇了一跳,連忙往家裡跑。一回到家裡,大家看見我帶著草的雜亂頭髮,好像忽然想起了什麼,哈哈大笑起來。

蕭紅帶給我們的是一部佳作,是一首婉轉的、回憶的詩章。這本書讓我們看見了封建社會中的幼兒蕭紅。積極樂觀的他更是告訴我們:不要過早的感嘆童年即將過去,珍惜現在的幸福和天真才是最重要的。

呼蘭河傳讀後感2

學完了蕭紅的《祖父的園子》,應該給學生找到《呼蘭河傳》來看看。可是學校的圖書室沒有,那就上網查查吧。所幸網上有一些節選。那就列印下來吧!

也許是被她淺顯流暢的文字所吸引,也許是被後花園裡的景象所打動,手裡拿著稿子竟然放不下來,一口氣看完了。

那個後花園,蕭紅不遺餘力不厭其煩地重複著的荒涼的後花園,不知是否是陪伴她童年的真實的天地;那些蜂兒蝶兒蛐蛐兒,是否仍在不知疲倦地舞著唱著.這七分的真實三分的飄渺,在蕭紅的心中,該是用什麼樣的彩絲帶編織成的裂帛.那些蘸著她的髒手印的大個饅頭,那隻被罩著眼睛拉磨的毛驢,無不象陳年的米酒,發酵著她久遠而淒涼的回憶.她的回憶是寂寞而淒涼的.我能想象她在大門前寫作時,一定時時停下筆來,望著眼前的一棵..大榆樹發呆,思緒早已飛過樹間的葉子,飛往辛酸的童年.童年裡,有跳大繩時人們的熱鬧的歡呼,有觀河燈時壯觀的場面,有人們對掉進泥坑子的豬的嬉笑怒罵,還有人們對"李永春的藥店"的你稱我道.惟獨沒有一個貼心的夥伴,沒有.眼淚不覺就掉下來了,稿紙上頓時溼了一大片.夥伴,稍稍稱職一點兒的是祖父,這後花園裡唯一開放芬芳花朵的玫瑰,唯一結出甜美果實的櫻桃樹,給了童年的她以全世界的溫情與愛,也給了她幼稚的心靈以美麗善良的憧憬,雖然她長大以後經常不懂得別人的.快樂.那個在我腦海中迴旋多次的老祖父,我一直未能幻想出他的模樣,他應有著長長的鬍鬚,可以讓我任意編織花樣的鬍鬚.溫情,這帶著遠古回憶色彩的詞眼兒,僅在祖父出場的時刻到來.其他的一切,彷彿都發生在這個世界,卻都在我的世界之外.

呼蘭河城裡的人大抵是這些:在"黑夜"中擔心地活著又自尊心極強的有二伯;尖刻無聊心眼兒小的老廚子;還有勤懇忠厚愛妻小的馮歪嘴子,唯一出場的女主人公是率真開朗卻被活活燙死的團圓媳婦.呼蘭河的女人們害怕男人,不平等的地位昭示了不平等的命運.小城彷彿一個封閉廣闊的世界,生活並不單調,可怕的是重複.那幾個粉墨登場的主角定是蕭紅精心挑選的.他們身上重疊著無數呼蘭河人的影象.他們並沒有太壞的心思,縱使是譏笑嘲諷,也只為打發這簡單而冗長的時光.春夏秋冬寒暑往,生老病死平常事.他們的生活就象在山中自然開落的花兒,生命並不是象菸絲一樣節節燃燒著那樣漫長,而難測的命運則象無情地吹落了菸蒂上的菸灰.活著是小城裡的人的唯一的生活目標,而沒有其他的想望,就連想看看城那邊是什麼的想法有沒有.因而人們活在了自己的目光裡,但很滿足.沒有人的瞳孔裡有哪怕一絲的好奇的火焰,沒有人的腦海中有懷疑詢問的念頭,為此我感到深深的悲涼.

蕭紅用一種平靜的筆調來呈現一個平靜的世界,用自然的口吻講述著小城自然的生活,難道錯了嗎?我們總認為作品(尤其是長篇小說)理應有著它思想的深度,平鋪直敘的故事一定是欺騙了我們.但我沒有覺得這種筆調和口吻不好.試想,當一箇中年人推開往事的柵欄,用一個不太更事卻又初涉人間冷暖的孩童的眼光,再一次經歷那令人心顫的寂寞的童年時,平靜自然的下面,是一股多麼深沉洶湧的潮流.靜水流深.蕭紅的內心有幾人能真正理會.

呼蘭河傳讀後感3

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簡便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矛盾

看了矛盾的評價,使我很好奇作者蕭紅筆下的故鄉的故事和人們?她的故鄉是什麼樣貌使他懷念?很想明白關於作者故鄉呼蘭河城的人、事、景、也就是所說得風土人情,人情世故。在那個時代,沒有通訊裝置,資訊工具人呼蘭河城人們的生活娛樂又是怎樣打發的?帶著這些問題,懷揣著好奇心我走進了她的故鄉。

作者總共用七章篇幅描述呼蘭河城裡的故事,1、講述了故鄉呼蘭河城的大環境、2、故鄉呼蘭河城的精神面貌,娛樂。3、故鄉呼蘭河城的自我家裡的故事,和祖母祖父親戚間的故事,4、故鄉呼蘭河城作者的鄰居街坊的故事,5、因為跳大神團圓媳婦的死,6、在城裡四處遊蕩好吃懶做的有二伯,7、工人馮歪嘴子的生活。

經過,第一章介紹的故鄉的整體環境,輕簡便鬆把讀者引進故鄉呼蘭河城,讓讀者感受到呼蘭河城是一個自然,美麗,可愛的地方,“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來回迴圈的走,那是自古也就這樣的了,風霜雨雪,受得住的就過去了,受不住的就尋著自然的結果。”在當時沒有出現資訊工具,當然他們也有自我的娛樂方式,晚飯後大家(鄰居們)圍坐在一齊,看天上的火燒雲,嘮嘮家常。

每一章讀後感受如同矛盾評價的“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簡便之感,然而愈讀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美得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

讀完第五章,因為跳大神團將一個如花的少女活活整死。我的眼角溼潤了。因為人們的愚昧和無知,在那個時代女性的地位始終不能夠和男人平起平坐,他們的行為舉止必須要附和當時人們所認為的規矩,說話小聲小氣,走路慢油油,一旦不貼合標準一傳十,十傳百,都認為你是外星人來的怪物,沒有自我可言,更無法談論女性自我的想法,要麼使用酷刑(暴打)讓你順服。

團圓媳婦因為平時大大咧咧,為了把活做完,走路如風,平實說話口無遮欄,僅有12歲的她,受不住婆婆的暴打,而喊回家,暴打的程度更變本加厲,團圓媳婦受不住,倒下了,本是一場小小的感冒,在左鄰右舍的胡亂猜疑下,團圓家給團圓媳婦請來了大神,沒病都被整出病來,跳大神裡的各種奇怪、病態的動作,嚇壞了團圓媳婦,半夜常常被噩夢驚醒,又哭又叫,嚇壞了團圓家,不斷的請大神,就這樣來來去去,跳大神中各種病態的舉動,將一個活生生的`少女折騰死了。

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因為她的言行舉止,對於現代的眼光去看待團圓媳婦的一舉一動,她和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一樣只是真實的表現自我,一個天真可愛的少女,但在那個封建,迷信,愚昧,無知,偏僻的呼蘭河城裡一個如花的少女就在這種無知,不科學的行為活生生的折騰致死,

而左鄰右舍,應對團圓媳婦的死表現得麻木不仁,當初跳大神活動各種病態的舉動,對於他們是再好可是的大戲,他們以看熱鬧的主角,在邊上添油加醋,事後當成家常便飯後的娛樂新聞,家家你一言我一語的討論著團圓媳婦的進展。

我深深感受到那是一個吃人的社會。在一個平平淡淡的小城裡,因為那地方充滿愚昧無知,在深處藏著一隻吃人的野獸!

呼蘭河傳讀後感4

在寒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並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裡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裡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隨著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裡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裡,只有:祖父,“我”和後院。在後院裡,蕭紅與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後院,好想跟蕭紅一起,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著我們玩……

讀著讀著,我不僅會想起自己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著。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裡,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著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在這裡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為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麼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麼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為什麼與我知道的生活這麼不同?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麼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難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裡的人們,已經覺著,生不如死,死後,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僕人、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著沉痛,隨著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XX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5

“呼蘭河就是這樣的小城,這小城並不怎麼繁華。”就是這樣的小城裡,有著舊時光特有的氣息,心酸的同時伴隨著快樂。

小說的寫作是以一個孩童天真無邪的視角來回憶在小城裡所發生的事。最底層人民的生活躍然紙上。即使在“嚴寒把大地凍裂了”的天氣條件下,該賣饅頭的老頭子遇冰摔倒了,站起來,整好好箱子,拍拍身上的冰,繼續賣饅頭;拉糧食的車隊仍然冒風前行,賣了糧食換了些油和布匹;上學堂的孩子與家長爭論著鬼神之說……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下,人們時時刻刻都在忙碌著,唯一的精神寄託與迷信掛鉤。例如小孩在學堂裡越念越壞,家長認為是嚇掉了小孩的魂。如今的我們實在難以如此認為。但讓我感觸最多的是“小團圓媳婦”這一節。她是從小就被婆家給買下來的童養媳,等到年紀差不多(即可以幹活時)就來到婆家生活。小團圓媳婦雖然個子很大,但年齡與其身高不符。小團圓媳婦因為想要回家而茶不思,飯不想,婆婆為此發怒,更有“一天打八頓,罵三場……我只打了她一個多月,雖然說我打得狠了一點,可是不狠那能規矩出一個好人來。”試想一個人一天挨八頓打,甚至用沸水從頭上澆下來,人昏死之後又用冷水澆醒,這樣的折磨之下,原來天真爛漫的小團圓媳婦過早地體驗了人無知、愚昧下的苦難。

讀到這兒,我情不自禁地慶幸自己沒有出生在那個年代,也為小團圓媳婦的悲慘命運嘆惋,更為那時人們思想觀念的腐朽而悲憤。儘管在那個年代很心酸,但仍有歡樂的一面。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上了天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要怎麼樣,都是自由的。”充滿了童趣的話語,便是文中“我”的樂園——後園。在後園裡有著“我”和祖父最歡樂的時光,那樣無憂無慮的生活,是“我”最深的記憶。祖父時常被頑皮的“我”捉弄,總有斷斷續續的笑聲從後園裡傳出來。

我與文中小主人公做過同一件事,那便是念詩。因為我外公是名教師,小時候就和他去學校。晚上總會纏著外公教我念詩,雖然不懂是什麼意思,還是樂此不疲的重複念。只覺得好聽,重複多次後便記下了。和文中的祖父常給小主人公美味的零食一樣,外公有好吃的.東西自己捨不得吃,總會拿給我,看著我吃得津津有味。寫到這裡,已有一個多月未回家的我,想念起自己的家,想念外公,便和外公通了電話,聊了很長時間。過後,那份想念才逐漸退卻。

記得曾看過一部電影,有句臺詞:“人生最甜蜜的快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艱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苦難,然後才懂安慰他人。”或許,生活在那個時代的人感觸最深。如今的我們僅僅通過文字去感受,但都是淺淺的。所以,此時最好的做法便是不後悔過每一天,讓每一天都變得有意義,努力朝心裡的那個方向前進,去書寫自己的傳記。

呼蘭河傳讀後感6

放暑假了,抱著一疊從學校圖書館借的書回到了家裡,喜歡泡上一杯茶走進書中與人物對話,呼蘭河傳讀後感。記憶中腦海裡仍然浮現著《我和祖父的園子》中那個名叫蕭紅的小女孩的調皮可愛,一直想去認真地讀讀她寫的那本《呼蘭河傳》,我也把這本書放在了最後的閱讀中。帶著這樣一種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個午後翻開了這本《呼蘭河傳》。

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裡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麼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麼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麼。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麼不願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麼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麼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並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後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樑”。雖然我們這些脊樑,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只是,不要再那麼無奈的活著,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呼蘭河傳讀後感7

蕭紅那時只是一個孩子,有著短短的頭髮,總是在陌生和驚恐的認識整個世界,小時候她經歷了他人的死亡,和困惑,她保守著自己的價值觀天真的以為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看到的。如今小紅在成人後,帶著懷念和思念,來回憶這一切的,翻開呼蘭河傳,眼前出現了那個二十世紀的那位孩子有關發生的人和事,馮柺子,有二伯,備受折磨卻依然樂觀地團圓媳婦,他們在呼蘭河這個小地方備受苦難,卻依然堅持快樂的的仰望。

這本語言樸實的書,文字就像孩子稚嫩的童聲,不加一絲一毫修飾,就像把自己心裡話說出來一樣,平白的語言蘊含了無數的場景,我好像墜入了長河,回到了蕭紅的童年。蕭紅的家是荒涼的,但她也感到了人間的溫暖,帶給他快樂的是她那七十多歲,已經年老身體卻依然壯實的老小子祖父,祖父帶他種花,種白菜,還給它教詩,在她尚未播種的心田裡種下溫暖和關懷。祖父是這樣,但是她那同樣年老的`祖母和和祖父的性格截然不同,他是典型的從舊社會走出來的,祖母總是對蕭紅惡言相對,當他和祖母玩的時候,祖母卻狠心的那紙砸他手指,所以童年的她對祖母毫不喜歡,當祖母去世時,蕭紅也不是特別關心,也許長大後會對自己童年產生後悔,但童年的小紅顯然沒有這樣做。

除了祖父和祖母外,有二伯就是一個很奇怪的人,說他奇怪吧,總是一個正常人,但是不奇怪的話,有二伯喜歡和大黃狗說話,和天空的雀鳥說話,他挺喜歡蕭紅,卻又不善於表露,有二伯也喜歡偷東西,當被發現時,總央求他,可在生活中有二伯對小紅並不好,小紅也對有二伯這個人迷惑不解,長大的小紅,對有二伯留下了懷念。

馮柺子是蕭家大院租憑人家中的一戶,他一拉磨字為生,當自己的妻子去世時,他獨自承擔了撫養孩子的的任務,他每天都是樂呵呵的,從來沒有煩惱,至少在表面上。

最可憐的就是團員小媳婦,聽他的婆婆說,小媳婦是從很遠的地方買過來的,花了幾吊銀子。初來到胡家,就一口氣吃了三碗飯,滿園子的人都議論紛紛,可是小紅卻和小媳婦非常合得來,從在他初來打水的時候,和他說上幾句話。可是漸漸地,小媳婦的腳上多出了幾個又大又紅的疤,這都是他的婆婆用鐵烙出來的,但他還是很樂觀,小紅長湊到小媳婦一旁,和他小聲的說話,他們本可以成為朋友的,蕭紅卻在大人們的口中聽到了小媳婦病死的訊息。原因是這樣的,小媳婦常常捱打,到了最後竟在半夜哭起來了,封建和迷信害了她,又是拿開水燙又是抽貼,原本大大咧咧,快樂的小媳婦就這樣死了。小紅很是悲傷。我猜,成年後的蕭紅寫這本書就是為了紀念她吧。

除了這幾位,呼蘭河傳還有幾個讓人樂得發笑的地方,比如,街上的大泥塘子,自古以來就沒有然人好受過,每年發大水的季節,行人都要和猴子學,在牆頭盪來盪去,才能過,竹馬成天爹在泥塘裡,都是路人把這些牲口救上去。呼蘭河雖是一個小地方,但他的樂趣卻很多。

在這幾位人中,我每個都很喜歡,他們都是對命運作鬥爭的好手,沒有抱怨,沒有哀嘆,只有對樂觀的支援

呼蘭河傳讀後感8

不要小看目光,它可以救人,也可以殺人,我們應做一個內心陽光且給予溫暖的人。------題記

“於是有許多人給他家出主意。他說他有一個偏方,她說她有一個邪令。有的主張給她扎一個穀草人,有的主張到扎彩鋪區扎一個紙人;有的主張給她吃一個全毛的雞……”讀到《呼蘭河傳》的這個場景我的心像是被一根針狠狠地扎著,在他們眼前的難道不是一條人命嗎?一個天真、活潑善良的小團圓媳婦,就在這一個又一個荒謬的“救治”中死去了,她們把這當作是一場戲,一種娛樂消遣,畢竟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又何妨?

魯迅先生曾說過:“群眾——尤其是中國的——永遠是戲劇的看客。”面對小團圓媳婦的當眾洗澡,人們趕鴨子上架似的圍觀,當她呼救時,沒有一個人相救,在大泥坑中;馬落入泥坑,看熱鬧的卻在喝倒彩,在看客的眼中,流露著麻木、冷漠。

不僅在《呼蘭河傳》中有著這樣的看客,魯迅先生的小說《藥》中描寫道:那些脖子伸長了像鴨一樣的老百姓,漠然地看著革命者夏瑜為了爭取民眾的自由和民主被砍頭的場景,甚至華老栓拿著沾著革命者鮮血的饅頭給兒子治病。這些人是多麼麻木自私啊,革命者為他們付出自己的性命,他們卻只是當作一場戲,寒了多少有志之士的心。

無獨有偶,朱自清《憎》中一個赤著雙足,腳面滿積塵垢的勞動者的屍體橫躺在馬路上,周圍有十餘人看著,好奇地睜眼,臉上的筋肉冷靜而遲緩。不僅中國,世界的人都是一樣的,這便是人的本性。《變色龍》中警官奧楚蔑洛夫在周圍一群胡說八道、顛三倒四的人中處理小狗咬人,鬧出了天大的笑話。

這些看客愛看熱鬧,所有的言論都未經證實便隨便傳謠,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甚至會害死人的性命,他們便是“無主名無意識”的`殺人團,他們完美展現了“平庸之惡”這個詞。不僅在過去,在現在言論自由的社會,這種現象便更隨處可見。

且不說生活中實在的圍觀,在資訊發達的當下,網路圍觀更為壯大。“天涯觀光團”、“豆瓣觀光團……”這些人在看到震撼、爭議的內容,便一呼百應,群起而觀。一旦相似的人都說同樣的話,人們便失去主見,相信大多數人的話,於是是非不分,黑白顛倒,他們便是當代的看客。

看客喜歡看熱鬧,他們容易輕信別人的話,其本質便是沒有自己的主見,像牆頭草,兩邊倒。

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喝酒、喝板藍根、薰醋可以預防新冠肺炎”、“雙黃連口服液可以治療新冠肺炎”的謠言數不勝數,人們將藥店、超市洗劫一空,這正是沒有常識、沒有主見以及聽從看熱鬧的人隨便傳言所造成的。

當今是言論自由,但我們更應該敬畏言論自由,謹言慎言,維護乾淨的輿論場。不隨便傳謠、不隨便發朋友圈,正如維特根斯坦所說:凡是能夠言說的,都能說得清楚,對於不可言說之物,必須保持沉默。也如古人所說: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人是一種社會動物。眾生芸芸,人海茫茫,人總是張大了耳廓,興奮又迷惘地接受著這世間的萬籟,不可避免地相信他人失掉本真,做一隻任人宰割的羔羊。這時,我們更應該有自己的主見,不要讓別人走在我們前面。

呼蘭河傳讀後感9

近日習慣每天讀幾頁《呼蘭河傳》,或飯後,或睡前,十分樂意被蕭紅帶回那個時代那個地方她的那個童年。雖然閱讀蕭紅的作品能使我迅速逃離現實世界,但在閱讀過程中,總有一股矛盾在內心掙扎。

在享受傍晚照得外物紅光一片的火燒雲時,也得忍受漫長冬季院子北風呼呼的淒冷與寂寥;在讚揚當地百姓熱心幫助掉入泥坑的路人的善良本質時,也得眼睜睜地看著他們說瘟豬肉是泥坑裡淹死的來自我欺騙;在讚歎馮歪嘴子承受巨大壓力仍積極生活的堅強時,也得目睹小團圓媳婦被活活地折磨死……我們不能用一種眼光去看待這個世界,也不能直接斷定小說主題不是讚揚就是批判了什麼什麼,這樣的標籤如一張咒符貼死了整部作品。我們倒是可以區別對待每一個事件裡的各個元素,像蕭紅一樣,收藏起那些珍貴的記憶,日後用細膩幽美的筆觸一筆筆勾勒出來。同時也暴露出時代的`弊病,於當地百姓的某句話某個舉動某個表情點出他們的愚昧麻木。繼而又以磨倌區別於常人之路堅強擔起撫養責任來探討人性力量之大。這樣不僅使小說的內涵豐富充實,也能留給讀者細細咀嚼,品味感悟。

在這部半自傳體小說裡,蕭紅的記憶之口像是裝上了水龍頭,緩緩地、有條不紊地流出,一段一段地述說,讓《呼蘭河傳》讀起來更像一篇篇散文,復沓的文句充滿詩意和回溯之美。而這種隨著作者內在情感而流動的回憶式敘述方式讓小說讀起來更親切自然。不過神奇的地方在於,看似明麗的筆調卻讓我的內心留有一股難以抒發的沉悶,使我憤怒也不是,悲痛也不是,就這樣壓在心頭。我很想掃除內心留下的某些片段以解心悶,如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之死,可是我似乎又不捨得忘卻這段揪心的情節。我想,這也是矛盾的力量所在吧。

面對封建社會的大環境,人們的反應似乎並不是一致。縱觀《呼蘭河傳》,我大致分為三種:1.普遍存在的百姓們。麻木不仁,託命於天,逢熱鬧必看,時常管管對自己無利害的閒事,偶爾用用“精神勝利法”麻痺自己。2.以馮歪嘴子為代表的“堅強派”,不畏旁人閒言碎語的轟炸,不理命的所謂凶兆,全心為著兩兒子努力在生存線上掙扎。3.以祖父為典型的地方紳士。他們較普通老百姓有文化、有見識,沒有那麼愚昧。他們也有資本去幫助他人,可他們並沒有成為改變這個社會的領頭人,用平靜的眼光看待周圍一切,而非踴躍地管閒事,也沒有像其他作品裡的歹毒地主一樣欺詐百姓,而是偏被動地施捨幫助。在有二伯無處可去時收留他,但並不熱情地把他納為自己家人。祖父這一切都隨它去的消極人生態度是說明他秉承了古代道家思想呢還是說他暗含著一種無奈的悲涼,覺得自己肯定無力改變這社會現狀,便將目光縮小至自己家庭的天倫之樂?又為何會出現像祖父這樣的第三類人?這都是我內心一直糾結的地方,矛盾也爭吵不休。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這兩天和孩子一起參加親子閱讀活動,一同閱讀《呼蘭河傳》。剛開始讀,覺得味道怪怪的,感覺文章老有一種調侃味道流露於字裡行間;再往後讀,心情逐漸變得沉重起來,感覺作者平實的敘述中似乎在揭示國民的劣根性,再後來,感覺就更復雜了,一時間覺得說不清楚。於是,便急著想去了解作者蕭紅,瞭解此書的創作背景。

被譽為“30年代的文學洛神”的蕭紅,是民國四大オ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筆鋒犀利,有著與女詞人李清照那樣的生活經歷,並一直處在極端苦難與坎坷之中,可謂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然而她卻以柔弱多病的身軀面對整個世俗,在民族的災難中,經歷了反叛、覺醒和抗爭的經歷和一次次與命運的搏擊。她的作品雖沒有直接描述她的經歷,卻使她在女性覺悟的基礎上加上一層對人性和社會的深刻理解。她把“人類的愚昧”和“改造國民的靈魂”作為自己的藝術追求,她是在“對傳統意識和文化心態的無情解剖中,向著民主精神與個性意識發出深情的呼喚”。蕭紅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作者在寫完《呼蘭河傳》兩年後去世,葬於香港的淺水灣。

《呼蘭河傳》是蕭紅以自己的家鄉與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的。作者寫了她記憶中的家鄉,一個北方小城鎮的單調的美麗、人民的善良與愚味。它在藝術形式上是獨特的:它雖然寫了人物,但沒有主角:雖也敘述故事,卻沒有主軸全書七章雖可各自獨立卻又儼然是一整體。作家以她嫻熟的回憶技巧、抒情詩的散文風格、渾重而又輕盈的文筆,造就了她“回憶式”的巔峰之作。茅盾曾這樣評價她的藝術成就:“它是一篇敘事詩,一片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呼蘭河傳》前四章,作者以畫家的筆墨描繪出呼蘭河的風俗人情畫面,可謂多姿多彩,生動自然,又創造出一種散文詩的意境,純樸清新,一種別樣的美。“天空是灰色的…而且整天飛著清雪。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裡邊的'呼吸,一遇著嚴寒好像冒著煙似的,七匹馬拉著輛大車,在曠野上成串的一輛......

我為蕭紅筆下的人物感到悲哀。他們每天忙忙碌碌地,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成不變,沒有色彩和花樣,只有脆弱和枯槁。那裡的人是如此的冷漠,面對他們好比面對一堵厚牆。他們一生都在這樣的環境中度過,可那樣忙碌,到底是為了什麼?《呼蘭河傳》從多個方面給我們描述了作者蕭紅童年時代的人間冷暖,蕭紅用一顆悲天憫人的心看待這個世界,我們能夠聽見蕭紅在哭泣,在吶喊,在試圖喚醒人們的心靈.

相比較我們現如今的生活,我覺得幸福指數杆杆滴;在這和平的幸福時代,感恩,知足,活在有溫情的新社會我們應該儘自己的努力打拼好自己的生活。畢竟,幸福都是靠努力奮鬥出來的。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寒假裡,兒子的班級要求孩子們閱讀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我也藉此機會拜讀了這部被譽為蕭紅代表作的小說。《呼蘭河傳》給我總的感覺不像小說,更像是散文。《呼蘭河傳》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北疆呼蘭小城的風土畫。作品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劇性的生活圖景:令人窒息的東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

令我深有感觸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沒有把筆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對人物生活的環境的介紹上,“一下起雨來這泥坑子白亮亮地漲得溜溜的滿,漲到兩邊的人家的牆根上去了,把人家的牆根給淹沒了。來往的過路人,一走到這裡,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擊。”“到了早季,大泥坑子表面乾燥結實,等人或車馬一走上去,使都陷進去了,需要費很多事,才能把翻進去的車馬抬出來。大泥坑子還經常淹死豬、狗、雞、鴨。大泥坑帶結人們的苦頭太多了,但是沒有人建議填平它。由於人們生活的古板單調,他們常常喜歡尋找一些無聊的樂趣,這大泥坑子能給他們以滿足。他們津津有味地談論、添枝加葉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嚴,好象大泥坑子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好處似的”。他們把令人煩惱的事情當作開心的事情談,可見,他們的麻木。在議論大泥坑子的時候,他們還把它和封建迷信聯絡在一起。據說農業學校校長不倍龍王爺,因此龍王爺報復他,他的兒子才掉進了大泥坑。大泥坑還能把"瘟豬"變成"淹豬",使呼蘭人既可以吃上便宜豬肉,又可以去掉疑心,這也算大泥坑帶給人們的好處。圍繞大泥坑子,作者進行了細緻的描繪。她借大泥坑子這一能夠反映小城人們精神狀態的事物極其深刻地描繪丁他們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狀態和灰色的生活。從這點上看,大泥坑子這個極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它對呼蘭小城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況做了總的展示。

蕭紅在文章中寫到呼蘭人除了過著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還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並非為人而做的。跳大神是為鬼的',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的,七月十五放河燈,是把燈放給鬼,讓鬼頂著個燈去脫生。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祭鬼的。第二章幾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的盛舉,而對唯一為活人的唱秧歌這一舉動,小說只輕描談寫的一筆帶過。可見,作者描寫呼蘭人的精神盛舉的目的在於揭示他們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狀態。

整篇小說,語言不事粉飾,簡潔淺白,如兒童般率真、天然,沉澱了蕭紅的思想才情、風格氣質以及審美理想,讓人回味。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第一次全面地瞭解蕭紅的人生經歷,是通過電影《黃金時代》,個人認為湯唯塑造的人物形象還是立體豐滿的。蕭紅女士一生桀驁不馴、倔強自立,一路追尋理想。然而這樣的鬥士必定是顛沛流離、孤獨悲涼的,她在異鄉冰冷的病床上悄然離逝時年僅31歲。

我一直在思考,這位左翼女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究竟從何而來,直到讀到《呼蘭河傳》。呼蘭縣,這座她出生、成長的東北小城,夏季短暫溫暖,冬季漫長嚴寒,這座城裡的人閉塞、守舊又市儈。

小說開篇講了縣城裡一個詭異的大泥坑,雨天洪水氾濫,晴天泥濘黏稠,這個坑吞噬過無數雞鴨貓狗甚至豬羊馬牛,人們過坑的時候手腳並用、提心吊膽,恐怕稍有閃失就會命喪泥沼。可是從來沒人想過要把坑填上,彷彿那個坑就是天然的存在,如同大自然的法則。每個人只要自己安全過了坑,就站在對面看戲似地看別人怎麼過。這是多麼真實的寫照,人心麻木自私,社會怎能不沒落?

童年的“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我”以孩童單純無邪的視角描摹了呼蘭縣裡的人情世故,而其中的世態炎涼由讀者細細品味。初來乍到天真可愛的童養媳“團圓媳婦”被婆婆生生折磨死,可在夫家人的.眼裡,婆婆打媳婦天經地義,不打怎麼懂規矩明事理?婆婆更是理直氣壯,兒子小時候踩死了一隻小雞,一隻雞仔值三塊豆腐呢,她打了他三天三夜,不照樣長大成人了嗎?這媳婦怎麼就經不得打呢,不就是把她吊在房樑上用鞭子抽了幾頓、用鐵棍烙了她的腳心而已?團圓媳婦死了,全家人真心疼了,心疼了娶媳婦花掉的銀子,心疼給媳婦尋偏方、請神婆花掉的銅錢。

團圓媳婦死了,街坊鄰居很長時間沒得熱鬧可看,直到看磨坊的馮歪嘴子忽然有了兒子。那孩子出生在大冬天的磨坊裡,身上蓋著面袋子。磨坊主老婆勃然大怒,來路不明的野婆娘生的野種也配蓋面袋子?她毫不猶豫地拿走了嬰兒身上的袋子,不忘說了句“可凍死我了”。被趕出磨坊的馮歪嘴子一家只能住在茅草棚裡,新生的嬰兒渾身蓋滿茅草禦寒,日夜哭鬧。街坊們就等著看那孩子什麼時候凍死,可他偏偏不死,還長大了,能幫著做事了。

馮歪嘴子的老婆生下第二個兒子就死了,於是他們又打賭猜測第二孩子的死法,看他是凍死呢還是餓死。可是馮歪嘴子硬是把他養活了,儘管這孩子嚴重營養不良,七八個月大了只會拍拍手,可他會笑了,微笑的時候露出了新萌出的乳牙。這世上最深的悲哀,莫過於能用錢換的東西都比人值錢、別人家的悲劇都是自家的樂趣。

“我”從小就想渡過呼蘭河,去看對岸的世界。可是祖父說,你怎麼過得了河?祖父是蕭紅回憶裡的一抹亮色,是她眷戀家庭的唯一原因。可是祖父也不全懂她的心。她是女孩,長大了要嫁做人婦,相夫教子,怎麼可以出去闖蕩世界?祖父沒了,她徹底不再留戀這個守舊的家庭,不再留戀這座冷漠的城市。

正是這樣一個冷酷的時代造就了蕭紅的黃金時代。她用紙和筆高聲吶喊,為著平等,為著自由,為著光明!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在寒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並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裡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那裡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正因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隨著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裡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愉悅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裡,只有:祖父,“我”和後院。在後院裡,蕭紅與祖父一齊生活,一齊玩耍,一齊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就應就是這個樣貌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後院,好想跟蕭紅一齊,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著咱們玩……

讀著讀著,我不僅僅會想起自我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著。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我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裡,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著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在那裡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正因窮,正因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母親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正因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我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樣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樣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為什麼與我知道的生活這麼不一樣?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樣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我,難道不能夠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裡的人們,已經覺著,生不如死,死後,就能夠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僕人、一年四季不一樣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著沉痛,隨著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腐敗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咱們的吧,讓咱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好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五年級時,我從下冊語文書中看到了一篇著名女作家_蕭紅寫的一篇文章,當我看完後就得她寫的實在是太美了!真想多讀一些。今年暑假,機會來了!我拉著媽媽去書店買了一本蕭紅的《呼蘭河傳》。

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慢慢的“品嚐”起來。首先,我先大家介紹一下作者蕭紅。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迺瑩,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蕭軍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1935年,在魯迅的支援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並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1月22日,蕭紅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去世於香港。

在我看來,蕭紅的寫法是很特別的,不管是寫《呼蘭河傳》,還是寫其他作品都有一個特點,會有很少修辭手法,但還是很美,讓讀者受益匪淺。

在他的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和祖父在一起的時光,之後當祖父逝世後度過了孤獨的.一生。他在祖父的院子中,有一段非常喜歡,

太陽在院子是特別的大,天空特別的高,

太陽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

亮的蝙蝠不敢從黑暗的洞穴飛出來。

當讀完這本書後,語言,含著淡淡的憂傷。

寫書時,作者患病,客居香港,童年回憶中的溫馨美好部分無疑是對她最好的心靈撫慰。著名詩人艾青說:“作者正是含著愛恨交織的複雜感情來寫自己故鄉小城呼蘭河的。她愛樸實的鄉情,愛美麗的四季風景,愛與生活氣息的活動,但她恨呼蘭河的保守,人們思想的愚昧,醜陋惡略的國民性,她把愛與恨展現的淋漓盡致,她抹去了愚昧,讓陽光再次照向大地,溫暖她的心,她對祖父、自己的童年是無比的熱愛和相念。

合上這本書,我回味無窮,如果有時間,你也可以看一看,很好看的哦。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

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無限的本領,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蕭紅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1911-1942,在世31年,原名張乃瑩,現代著名女作家。

這本書主要描寫一個叫“呼蘭河”的小城。介紹這裡的人,這裡的事,這裡的街道。發生這裡的事很有趣。還有“扎彩鋪”,在這裡“扎彩鋪”裡什麼都有,一切都活靈活現,以至於讓人不相信這是描寫陰間的生活。

書中描寫蕭紅祖父那一段很有趣,可見祖父是多麼地疼愛她,在院子裡,那很自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在園子裡觀察、玩樂、勞動十分有意思。祖父在園子裡澆水,蕭紅也澆,但她不往菜上澆而是往天上澆並且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祖父剷草,她看見了也要鏟,但往往把韭菜當野草一樣剷掉,把狗尾巴草當穀子留下。總之看見祖父幹啥,她就要幹啥。整個一個“搗蛋鬼”!

這本書描寫的生活環境很無知,與作者的童年相比我們要珍惜當下生活!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是我在暑假開始前買的一大包書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書。對於作者蕭紅,她的那篇《回憶魯迅先生》在所有的魯迅回憶紀念文作當中獨樹一幟,曾經在某個秋天的深夜讓我又一次領略了什麼才是情由心生,什麼才叫作感動。帶著這麼一種非常好的印象,我打開了《呼蘭河傳》。

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裡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麼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麼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哪個又是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

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麼。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麼不願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麼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麼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並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後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樑”。雖然我們這些脊樑,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只是,不要再那麼無奈的活著,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