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實用]

來源:果殼範文吧 7.64K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後感吧。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讀後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呼蘭河傳讀後感[實用]

呼蘭河傳讀後感1

蕭紅筆下的一座小城,坐落在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這座小城極為普通,從南到北的十字街貫穿整個小城。一個個生活在這普通小城裡的普通人,共同編織成《呼蘭河傳》的故事。

全書由“整體到區域性”的結構先總寫呼蘭小城的地理情況、城市內部的構造等等。再寫人,但這本書無主要角色,用小城各個地方不同的人為線索,把小城的面目徐徐鋪開。作者用敘述生活的口吻描寫的事件當中,有善有惡,有悲有喜,黑白交織,如灰色的、大筆點染的水墨畫。

“灰色”——這是我讀完《呼蘭河傳》的第一感受。白與黑交織,便構成了灰。《呼蘭河傳》有令人愉悅的片段,有能激勵人心的人物。我至今都記得在第五章有一個片段:“於是我從祖父的身上從上往下掙扎著,喊著:‘我要掉井的!我要掉井的!’祖父幾乎抱不住我了。”童趣與天真如鑽石一樣鑲嵌在本書中,但僅存的美好便大抵這些了吧。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呼蘭小城的“文化活動”。先是跳大神,大神是要請的,而且還要獻上布匹,大神不高興了還要殺雞。既然活動成本這麼高,呼蘭城的市民為什麼還要心甘情願地去做?我認為可以從上下文尋得答案:呼蘭小城有為神鬼服務的店鋪,以扎彩鋪為例,文中作者用細緻的描寫寫出了扎彩鋪裡金碧輝煌的陰間宅子,加之以豪華的特殊服務——有專門的人拉車,有穿著白淨的廚子拉麵,還有精明的管家管賬……然而這一切是還是衣著粗鄙的人做出來的,並沒有因為陰間的宅子如何漂亮而改變現世的生活。作者也在文中說,並未見到做扎彩的人給自己做一間陰間宅子。放河燈也是一大特色活動,例如此場景描寫:“這時,再往遠處的下流看去,看著,看著,那燈就滅了一個,再看著看著,又滅了一個,還有兩個一塊兒滅的。於是就真像被鬼一個一個地託著走了。打過三更,河沿上一個人也沒有了,河裡邊一個燈也沒有了。”文字雖簡潔,但在我腦海中一下子就有了畫面:在視野的盡頭,燈在河的`遠處一個個地滅掉,每滅掉一個,天色便暗了幾分。待到燈全部都滅完後,這河,便又恢復死寂。

哪有陽間人渴望陰間的道理?如果真是這樣,只能說明人們對現世的不滿、失望以及對虛無縹緲的“來世”的憧憬。聽著大神唱著跌宕起伏的調子,難道他們感受不到內心的空虛嗎?向鬼神求幸福安穩,渴望來世的榮華富貴——而這一切,是誰造成的?

作者情感已不必多說,讀者自知。而打動我的是灰色的回憶:如黑白交織,生活不是一昧的美好、順利,也不是一昧的困難、坎坷;只有風雨交織、雨後天晴的生活最是真實,也最是動人。

昔日的黑龍江省呼蘭縣今日已物是人非,哈爾濱市呼蘭區代替了呼蘭縣。但蕭紅筆下的呼蘭小城,似一縷若有若無的炊煙,跨過歷史的河岸,飄過了呼蘭,飄過了黑龍江,飄過了中國北方……向沿途的旅行者訴說這娓娓道來的故事,喜悲交織的故事將會一直延續下去……

呼蘭河傳讀後感2

五年級時,我從下冊語文書中看到了一篇著名女作家_蕭紅寫的一篇文章,當我看完後就得她寫的實在是太美了!真想多讀一些。今年暑假,機會來了!我拉著媽媽去書店買了一本蕭紅的《呼蘭河傳》。

我回到家,迫不及待地翻開了書,慢慢的“品嚐”起來。首先,我先大家介紹一下作者蕭紅。

蕭紅(1911—1942),原名張迺瑩,中國近現代女作家,“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幼年喪母。蕭紅是民國四大才女中命運最為悲苦的女性,也是一位傳奇性人物。她的一生是不向命運低頭,在苦難中掙扎、抗爭的一生,蕭軍的出現直接影響了其命運並引發她開始文學創作。1935年,在魯迅的支援下,發表了成名作《生死場》。1936年,東渡日本,並寫下了散文《孤獨的生活》,長篇組詩《砂粒》等。1940年與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後發表了中篇小說《馬伯樂》和著名長篇小說《呼蘭河傳》。 1942年1月22日,蕭紅因肺結核和惡性氣管擴張去世於香港。

在我看來,蕭紅的寫法是很特別的,不管是寫《呼蘭河傳》,還是寫其他作品都有一個特點,會有很少修辭手法,但還是很美,讓讀者受益匪淺。

在他的人生中,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和祖父在一起的時光,之後當祖父逝世後度過了孤獨的一生。他在祖父的院子中,有一段非常喜歡,

太陽在院子是特別的大,天空特別的高,

太陽的光芒四射,亮得使人睜不開眼睛

亮的蝙蝠不敢從黑暗的'洞穴飛出來。

當讀完這本書後,語言,含著淡淡的憂傷。

寫書時,作者患病,客居香港,童年回憶中的溫馨美好部分無疑是對她最好的心靈撫慰。著名詩人艾青說:“作者正是含著愛恨交織的複雜感情來寫自己故鄉小城呼蘭河的。她愛樸實的鄉情,愛美麗的四季風景,愛與生活氣息的活動,但她恨呼蘭河的保守,人們思想的愚昧,醜陋惡略的國民性,她把愛與恨展現的淋漓盡致,她抹去了愚昧,讓陽光再次照向大地,溫暖她的心,她對祖父、自己的童年是無比的熱愛和相念。

合上這本書,我回味無窮,如果有時間,你也可以看一看,很好看的哦。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鳥飛了,就像鳥上天了似的。

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

一切都活了。

都有無限的本領,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蕭紅

《呼蘭河傳》的作者蕭紅1911—1942,在世31年,原名張乃瑩,現代著名女作家。

這本書主要描寫一個叫“呼蘭河”的小城。介紹這裡的人,這裡的事,這裡的街道。發生這裡的事很有趣。還有“扎彩鋪”,在這裡“扎彩鋪”裡什麼都有,一切都活靈活現,以至於讓人不相信這是描寫陰間的生活。

書中描寫蕭紅祖父那一段很有趣,可見祖父是多麼地疼愛她,在院子裡,那很自由,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在園子裡觀察、玩樂、勞動十分有意思。祖父在園子裡澆水,蕭紅也澆,但她不往菜上澆而是往天上澆並且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祖父剷草,她看見了也要鏟,但往往把韭菜當野草一樣剷掉,把狗尾巴草當穀子留下。總之看見祖父幹啥,她就要幹啥。整個一個“搗蛋鬼”!

這本書描寫的生活環境很無知,與作者的童年相比我們要珍惜當下生活!

呼蘭河傳讀後感3

蕭紅那時只是一個孩子,有著短短的頭髮,總是在陌生和驚恐的認識整個世界,小時候她經歷了他人的死亡,和困惑,她保守著自己的價值觀天真的以為世界的一切都是自己看到的。如今小紅在成人後,帶著懷念和思念,來回憶這一切的,翻開呼蘭河傳,眼前出現了那個二十世紀的那位孩子有關發生的人和事,馮柺子,有二伯,備受折磨卻依然樂觀地團圓媳婦,他們在呼蘭河這個小地方備受苦難,卻依然堅持快樂的的仰望。

這本語言樸實的書,文字就像孩子稚嫩的童聲,不加一絲一毫修飾,就像把自己心裡話說出來一樣,平白的語言蘊含了無數的場景,我好像墜入了長河,回到了蕭紅的童年。蕭紅的家是荒涼的,但她也感到了人間的溫暖,帶給他快樂的是她那七十多歲,已經年老身體卻依然壯實的老小子祖父,祖父帶他種花,種白菜,還給它教詩,在她尚未播種的心田裡種下溫暖和關懷。祖父是這樣,但是她那同樣年老的祖母和和祖父的性格截然不同,他是典型的從舊社會走出來的,祖母總是對蕭紅惡言相對,當他和祖母玩的時候,祖母卻狠心的那紙砸他手指,所以童年的她對祖母毫不喜歡,當祖母去世時,蕭紅也不是特別關心,也許長大後會對自己童年產生後悔,但童年的小紅顯然沒有這樣做。

除了祖父和祖母外,有二伯就是一個很奇怪的人,說他奇怪吧,總是一個正常人,但是不奇怪的話,有二伯喜歡和大黃狗說話,和天空的雀鳥說話,他挺喜歡蕭紅,卻又不善於表露,有二伯也喜歡偷東西,當被發現時,總央求他,可在生活中有二伯對小紅並不好,小紅也對有二伯這個人迷惑不解,長大的小紅,對有二伯留下了懷念。

馮柺子是蕭家大院租憑人家中的一戶,他一拉磨字為生,當自己的妻子去世時,他獨自承擔了撫養孩子的的任務,他每天都是樂呵呵的,從來沒有煩惱,至少在表面上。

最可憐的就是團員小媳婦,聽他的婆婆說,小媳婦是從很遠的地方買過來的,花了幾吊銀子。初來到胡家,就一口氣吃了三碗飯,滿園子的人都議論紛紛,可是小紅卻和小媳婦非常合得來,從在他初來打水的時候,和他說上幾句話。可是漸漸地,小媳婦的.腳上多出了幾個又大又紅的疤,這都是他的婆婆用鐵烙出來的,但他還是很樂觀,小紅長湊到小媳婦一旁,和他小聲的說話,他們本可以成為朋友的,蕭紅卻在大人們的口中聽到了小媳婦病死的訊息。原因是這樣的,小媳婦常常捱打,到了最後竟在半夜哭起來了,封建和迷信害了她,又是拿開水燙又是抽貼,原本大大咧咧,快樂的小媳婦就這樣死了。小紅很是悲傷。我猜,成年後的蕭紅寫這本書就是為了紀念她吧。

除了這幾位,呼蘭河傳還有幾個讓人樂得發笑的地方,比如,街上的大泥塘子,自古以來就沒有然人好受過,每年發大水的季節,行人都要和猴子學,在牆頭盪來盪去,才能過,竹馬成天爹在泥塘裡,都是路人把這些牲口救上去。呼蘭河雖是一個小地方,但他的樂趣卻很多。

在這幾位人中,我每個都很喜歡,他們都是對命運作鬥爭的好手,沒有抱怨,沒有哀嘆,只有對樂觀的支援

呼蘭河傳讀後感4

是我在暑假開始前買的一大包書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書。對於作者蕭紅,她的那篇《回憶魯迅先生》在所有的魯迅回憶紀念文作當中獨樹一幟,曾經在某個秋天的深夜讓我又一次領略了什麼才是情由心生,什麼才叫作感動。帶著這麼一種非常好的印象,我打開了《呼蘭河傳》。

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裡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麼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麼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哪個又是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

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麼。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麼不願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麼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麼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並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後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樑”。雖然我們這些脊樑,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只是,不要再那麼無奈的活著,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呼蘭河傳讀後感5

每個人都有他/她自己的家鄉,在他/她們的心中,自己的家鄉是最美的。

家鄉也會帶給他們很多回憶。我前幾天看了一本書,名叫《呼蘭河傳》,書的作者是蕭紅。

蕭紅1911年出生於黑龍江省哈爾濱市呼蘭區一個封建地主家庭,於1942年逝世。她原名張乃瑩,是中國近現代女作家,也是“民國四大才女”之一,被譽為“30年代文學洛神”。她的代表作有《生死場》《呼蘭河傳》《馬伯樂》......

這本書先講了呼蘭河的風土人情及習俗,如跳大神、放河燈、逛娘娘廟等等,她還介紹了一些我們現在見不到的那些非常有意思的街市鋪子,如當鋪、豆腐店、扎彩鋪等等,通過這些鋪墊讓我們能似乎看到了一幅舊社會東北農村的鄉土畫卷。然後就講了蕭紅和她的爺爺之間發生的'故事,有在菜園子裡的(語文書中有一課“祖父的園子”就是從這節選的),非常有趣。接著她講了幾個悽慘的人物故事,讀起來又讓人很悲憤。

據說跳大神可以治病,主角有大神和二神,大半是在天黑跳的;放河燈是為了超度餓鬼的,在那天會有很多鬼被放出來,這是給它們一個轉世投胎的機會;在看野臺子戲時,一個家中往往是三姨二姑全都聚了起來,互贈禮品,有時如果臺下出了熱鬧,就沒有多少人看戲了;四月十八逛廟,總有幾個警察等著收走丟的孩子,老爺廟裡的泥像威風凜凜,娘娘廟裡的泥像卻近似普通人......可見那時候的人們有多麼迷信,而這些鄉土習俗現在基本都見不到了。

蕭紅的爺爺非常疼愛她,當時的封建社會重男輕女,蕭紅的奶奶還用針扎過她,所以蕭紅很討厭她的奶奶。在菜園子中,爺爺做什麼,蕭紅就跟著做什麼,她就像一個被寵壞的假小子各種調皮搗亂,但爺爺一如既往的愛護她;爺爺還經常教蕭紅讀詩,並告訴她每首詩的意思。在半夜裡當蕭紅被團圓媳婦的哭聲嚇著的時候,爺爺哄她、安慰她,告訴她這不是哭聲......爺爺最後還是離開了她,唯一把她當成寶貝一樣的人也走了。

還有可憐的團圓媳婦,剛12歲就成了童養媳,她天真、懂事又能幹,但她在婆家生活得並不幸福,她的婆婆總是打她、罵她、羞辱她,在她腳心上燙出痕跡,還說她沒規矩。後來團圓媳婦害怕了,在半夜裡喊著要回孃家,就被打得更狠了,然後就一病不起了。她的婆婆用了各種“妙計”,與其說是妙計,不如說是毒計,她們把團圓媳婦當眾扒光,放到開水裡“洗澡”,幾次都差點死過去。最後團圓媳婦被她們活活折騰死了。這些愚昧又狠心的人看的我咬牙切齒,團圓媳婦和我一般大,但她卻不幸生活在那樣的社會裡,是迷信的舊習俗害死了她,是那些麻木、冷漠的人們害死了她,想想都覺得太可悲了!

這本書我看時一會被逗得呵呵笑,一會因書中人悲慘的生活而感到傷心不已,最後又因為自己擁有現在這樣幸福自在的生活而慶幸不已,這是一本讓人感慨的好書,強烈推薦給大家。

呼蘭河傳讀後感6

讀完《呼蘭河傳》首先給我的感覺是分為四部分的。第一部分,整體描寫呼蘭河這個地方,廣角度寫呼蘭河的結構佈局和風土人情;第二部分,則是作者回憶童年時光,留在記憶中的那些人;第三部分,主要是寫胡家的團圓嫂子,以及她不幸遭遇;最後一部分,則是以磨坊的馮歪嘴子為主的。

作者寫到呼蘭河城的街道,東二道街、西二道街、十字街。這一切是那樣的普通,在呼蘭河這個小鎮上好像永遠不會發生大事,如果說有,那也就是那個泥潭子又淹死豬了,如果實在沒有也要造出來,因為這是人們茶餘飯後唯一的談資。除此以為,這裡只有春夏秋冬的變化,而人們只需隨著季節的變換脫下棉衣換上單衣,然後再脫下薄衣再換上棉衣。在記敘這一切時,蕭紅用的是一種極其平淡的語調,淡淡灰色的畫面,靜止如水的講述。就連生活在呼蘭城中的人看待周圍人的生老病死也好像是在看一部與自己毫無關係的電影,甚至這部電影中的主人公,也好像註定要上映的劇集,這一切都是早已安排好的.。

作者對童年的描寫可以說整篇文章中最讓人放心地輕鬆地部分,雖然父親是冷淡的,母親是嚴厲的,祖母更不必說,只有祖父是最疼他也是最慈祥的,但是孩子的世界畢竟是透明的,在看著一部分是讓我想起了魯迅的《三味書屋》一個院子留下了童年大部分的回憶。在孩子的眼中,一切是可愛的,一切都值得自己去探險。只有孩子還保留著作為人該有的喜怒哀樂,同情、慈悲對他人的愛,而其他的成年人這些最基本的情感卻喪失了。

團圓嫂子是胡家買來的,剛來的時候她是自信的、健康的、笑呵呵的,而最後卻被胡家活活整死了。這是留在人們心中的封建思想在作怪,婆婆怕兒媳婦會欺負自己,所以要給兒媳婦一個下馬威,把團圓媳婦吊起來打,用火烙鐵燙她,團圓媳婦哭喊卻被人說“瘋了”,所以要給她“治病”,但又不得法,對她的治療簡直就是折磨,最終團圓媳婦被活活整死了,而她只有十二歲。但在她死後卻沒有人同情她,她的死好像是死了一隻牲口一樣,唯一可惜的是為了給她治病花了不少錢,而這些錢是可以買許多塊豆腐的。

而磨坊的馮歪嘴子也是不幸的,他的媳婦王大姐在嫁給他以前是受到人人誇讚的,力氣大,開朗等,但等到人們知道她嫁給馮歪嘴子之後這些優點一夜之間全都變成了缺點,似乎她一生下來就是不好的。他們遭到周圍所有人的排擠,又為這座死寂般的小城找到了話題。王大姐在為馮歪嘴子生下第二個孩子後不幸死掉了,但這卻成了她的錯,因為產後死亡是不幸的。而此刻的呼蘭河的人卻都等著看笑話,看馮歪嘴子怎樣撫養這個孩子,甚至有人懷疑,怎麼這孩子還沒有死呢。好像只有孩子的死亡才對得起他們這麼長時間的關注,他們才會安心。

一頁一頁,一幅一幅,呼蘭河的生活就這樣一點一點的進行著,這個人死了,這一頁翻過去了,之後便在沒有了下文。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人性再也不會找到,每個人只會冷冷的看這部只有春夏秋冬交替的電影。

呼蘭河傳讀後感7

“花開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鳥飛了,就像鳥兒上天了似的。蟲子叫了,就像蟲子在說話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怎麼樣,就怎麼樣,都是自由的。——蕭紅

蕭紅想要的自由,一直都在她的靈魂深處,因為太深太深,所以太寂寞。

她是一個依附於愛情的女子,但她的愛情讓她的人生越走越荒涼,幾經波折,輾轉反覆,命運多舛。一生渴望自由,卻在苦難中顛沛流離。最近又去看了一遍《黃金時代》,只是因為看了《呼蘭河傳》所以更想了解蕭紅,想了解這個心裡有著日月星辰天空和大海的女子的點點滴滴。但是湯唯只是湯唯,而蕭紅才是蕭紅。湯唯演不出她的廣闊和蒼涼。

在生之末去回憶童年的點點滴滴,文字中無論歡喜和憂愁都透著深深的悲涼。

《呼蘭河傳》一開篇就寫被凍裂的世界,寒冷像小刀子一樣,凍著人們。開篇就將讀者帶到寒冷的情境中,哪怕回憶再甜,童年再美,依然是冷的基調。東二道街上的一個大泥坑,因為這個泥坑,道盡小城裡人們的辛酸艱難,世態炎涼,還有人們的冷漠自私,自欺欺人。

對於扎彩鋪子的描寫也是極其豐富,人們對於死後世界有著五色斑斕的期許,可是對於生前的灰暗卻是麻木和隱忍。呼蘭河的人們熱衷於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這是他們單調乏味生活裡的樂趣,精神上盛舉。是單調生活的調劑品。

著墨最多的小團圓媳婦,本是一個十二歲的健康明朗的少年,嫁過來被無聊的人們觀摩,因為不符合封建女性低眉順眼的姿態,被鄰里指手劃腳地嘲笑,被婆婆各種摧殘和虐待,直到病倒。虐待她的婆婆因為訂她時花的頭繩錢,腳帶錢又怕她死掉,各種偏方,妙方,大神請過來給她治病,最後竟然聽大神用滾燙的開水三次為她洗澡,直至將她折磨至死。

小團圓媳婦死了,沒有人為她感到悲傷,去埋葬她的有二伯和老廚子回來談論的只是招待他們酒菜的香味。她死的那個夜晚世界都睡得實實沉沉,埋葬了她,彷彿她從來沒有來過這個世界,為她治病時的種種鬧劇,只是調節人們單調無味的生活。人們只知道圍觀的樂趣。後是偶爾看到聽到東大橋那兒鬼哭的.聲音,人們說那是團圓媳婦的靈魂。

性格怪異的有二伯,像極魯迅先生筆下的阿Q,他喜歡自說自話,窮困又隨遇而安,仇富又習慣點頭哈腰。馮嘴歪子則是一個善良而勤奮的人,他做的黏糕也曾甜過蕭紅的童年,但他的苦難的遭遇也刺痛著讀者的心,在苦難的生活中生兒育女,從不妥協。

喜歡看作者筆下的後花園,還有和祖父的點點滴滴。後花園的一草一木,一土一物都被作者賦予生命,紛紛鮮活了而帶著光芒,和祖父相處的點點滴滴也讓人動容。這些美好的事物都成為蕭紅以後苦難歲月裡的光芒,是她靈性文字的來源。

無論多麼生動有趣,最後都變荒涼,“荒涼”是《呼蘭河傳》中出現最多的詞。蕭紅病臥榻前,回憶記憶深處的童年,她的筆調寂寞蒼涼,她筆下的一幅幅畫面,一個個人物,鮮活而又生動,豐富而又哀婉,讀來讓人唏噓。

蕭紅的文筆細膩而生動,字字句句都是靈動的符號,閃亮著,擊打著讀者的靈魂。聯想到蕭紅風雨飄搖的一生,讓人無限的哀痛和婉惜。她比煙火更絢爛,她比煙花更寂寞。

呼蘭河傳讀後感8

在寒假時候,我讀了《呼蘭河傳》這本書,最開始時,並沒有感覺它有多好看。等我靜下心來,細細品味,才越來越覺得它的精彩。

作者蕭紅細膩地表寫了舊時代的呼蘭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漸漸地走進了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村子裡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會……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沒有半點色彩。這裡的村民,活著的目的僅僅因為活著,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讓人覺得呼蘭河的人們,缺少了些什麼。

隨著小主人的視角——一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裡性格鮮明的小姑娘蕭紅,我慢慢體會到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一個快樂的童年,在她的童年裡,只有:祖父,“我”和後院。在後院裡,蕭紅與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勞動……“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應該就是這個樣子的吧。好羨慕他們的後院,好想跟蕭紅一起,也讓她的爺爺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陽帽,總放在同一個地方逗著我們玩……

讀著讀著,我不僅會想起自己童年的樂事,一個人呆呆的笑著。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童年。在每個人的童年裡,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羨慕別人的童年,別人也羨慕著我的童年。

當我讀到小團圓媳婦不幸去世了時,我的心很糾結,跟蕭紅一樣憤憤不平。她才只有12歲本該是一個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年齡,而她卻被過早地賣給了老胡家做媳婦。舊時的童養媳,在這裡我初見端倪。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幹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

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為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度造成的。一個對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勁的生活,對別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們對生活的麻木,使他們已經失去了區別於動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極!是愚昧!怎麼連改變的念頭都不會有?我震驚,呼蘭河的人們怎麼了,80多年前的呼蘭河人為什麼與我知道的生活這麼不同?

那個扎花店的工人年復一年給祭祀的紙人穿上亮麗的衣裳,怎麼就不會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難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紙人一樣整潔亮麗嗎?也許,那裡的人們,已經覺著,生不如死,死後,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園、大馬、僕人、一年四季不同時期盛開的鮮花……正是這種消極的生活態度,扼殺了小團圓媳婦。

讀這本書時,愉悅陪著沉痛,隨著小主人公蕭紅的腳步,我偷窺到舊社會的XX一角,很慶幸那只是蕭紅的童年。

呼蘭河留給蕭紅的,正是蕭紅想要告訴我們的吧,讓我們瞭解過去,瞭解歷史,永遠不要重蹈覆轍。

呼蘭河傳讀後感9

這世上有一本書。它如詩,如畫,如歌。它既幽默,又諷刺。這本書叫《呼蘭河傳》。這世上曾有一位女作家。她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天才而又短命。她叫蕭紅,現代著名女作家,《呼蘭河傳》的作者。這個假期我有幸拜讀了這本書,而這本書也使我感受頗深。

《呼蘭河傳》是蕭紅的最後一部著作,也是她流傳最廣的一部經典之作。蕭紅通過自己對兒時的點滴回憶,用自己輕盈細膩筆調把我們引領進呼蘭河這個落後,迷信的小村子裡。書裡的呼蘭河到處都顯得那樣蕭條: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畫面,灰色的人生,灰色的人性,烏雲蔽日,看不到一點陽光。人性的殘忍和無情,令人髮指。整本書佈滿了灰色的色彩,那樣淒涼。那些因人們的無知,迷信所發生的悲劇,令人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

還記得老胡家的小團圓媳婦,12歲,正是花一樣的年紀,本該無憂無慮,天真爛漫的她,卻成了一個陌生人家的童養媳,一個人孤獨無助的在陌生的環境裡生活,動不動就會遭到婆婆的一頓毒打,只要婆婆一有不順心的事,小團圓媳婦就遭了秧,在她婆婆的眼裡,她的命竟然比不上一隻雞,一頭豬,多麼可悲﹗但在舊中國又有多少與小團圓媳婦一樣的'無辜少女?她們生活在這個封建社會的最底層,承受著非人的虐待,與其說小團圓媳婦是被嚇死的,不如說事舊中國封建社會的殘酷和無情讓她匆匆離開人世。

蕭紅說她的童年是快樂的,但也是寂寞的。她有祖父,在園子裡和祖父一起幹活,一起玩耍,度過她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但她又只有祖父,母親的冷漠,父親的頑固,使蕭紅在祖父去世後,對這個家庭沒有一絲留戀和感情!

《呼蘭河傳》是蕭紅作於20世紀40年代,這本書描寫了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呼蘭小鎮風土人情,但它也表現了那個時代的中國的扭曲人性損害人格的社會現實,表達了蕭紅對舊中國封建社會的否定與不滿。

“他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有諷刺,也有幽默。開始讀時有輕鬆之感,然而愈越下去心頭就會一點一點沉重起來。可是,仍然有美,即使這美有點病態,也仍然不能不使你炫惑。”這是著名文學家矛盾對《呼蘭河傳》的評價,讀完這本書你也會久久地沉浸在那個灰色的年代,灰色的世界和那個年代的悲哀和殘酷。

《呼蘭河傳》讀後感9

本章講的是冬天,冬天十分寒冷,大地被凍的裂開了一條口子,風像刀子一樣,刮在臉上十分生疼。人們的頭髮上,鬍子上,都是冰渣。手背上,臉上都凍得裂口。買饅頭的老爺爺不小心把饅頭掉到了地上,旁邊的人撿起饅頭就跑,別看動物們有厚厚的皮毛,它們也是冷的不得了,不停的叫喚。

我覺得這一篇寫了冬天有多冷,冷的大地開口,房子上掛滿冰凌,又寫了人們的樣子,動物的樣子。生動形象的寫出了冬天的冷,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已經在呼蘭河那邊,感受到了冰天雪地的寒冷。

呼蘭河傳讀後感10

這是我在暑假開始前買的一大包書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書。對於作者蕭紅,她的那篇《回憶魯迅先生》在所有的魯迅回憶紀念文作當中獨樹一幟,曾經在某個秋天的深夜讓我又一次領略了什麼才是情由心生,什麼才叫作感動。帶著這麼一種非常好的印象,我打開了《呼蘭河傳》。熟悉的筆觸、色彩、用光,蕭紅再一次用她那

喃喃自語般平靜的敘述將我領進了那接近80多年前的東北,一個衰落的村莊。整個村子裡面,到處都是蕭殺,灰色的背景,灰色的人物,除了敘事者——那個家境還算富裕的小女孩——以及她的祖父,整個村落就像暴風雨前的天空一樣,烏雲蔽日,見不得半點陽光。沒有抬起頭來的村民,他們笑也笑得那麼拘謹,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按部就班的日子,哪怕這是一種煎熬,也沒有人去打破。他們只是活著,為了活著而活著,為了死去而死去。那麼多交替出現的人物,我甚至都來不及判斷哪個是我應當同情的,哪個又是我該去鄙夷的……一個又一個悲劇,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主角,每個人都是被告和原告,每個人都是迫害者和受害者。小團圓媳婦的死,我不能沉下心去,像正文前那不知好歹的序文一般歸結到她的婆婆一家的愚昧、封建、狠心,諸如此類,我不敢想象,當我身處那婆婆的境地,那樣的家庭,那樣的時代,我能做些什麼。他們家的小媳婦死了,來得時候還活蹦亂跳的,誰也沒料到,會走得那樣匆忙,讓婆婆們心酸,他們使了多少錢,費了多大的力氣,不過是想讓這個媳婦“活”過來啊。那小團圓媳婦呢?她本該是一個天真可愛的孩子,才14歲而已,卻以為人妻,為人媳,她該是多麼不願意啊!在新家,又要受到夫家人的打罵,就這麼孤零零的一個人,還是個孩子的人,怎麼承受的了?然而,在那個時代,這一切都是司空見慣,也是無人能夠挽救的。試想一下,如果小團圓媳婦並沒有成為文中的小團圓媳婦,那誰又能斷定,她不會被另一個小團圓媳婦替代,或者依然遇到了身為小團圓媳婦的悲劇呢?悲劇籠罩著他們,因為這不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一大群人,一個村落的人,一個地方的`人,乃至一個國家,一個世界的人。

小團圓媳婦一家的悲劇,和那些活了又死了的村民形象都靜靜的從高處看著我們,帝制到民主的轉變,被侵略和被殖民的屈辱,他們都經歷過了,80年之後的今天,他們都已經消失了嗎?沒有,他們還存在著,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骨血之中,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那樣,這些人,我們,他們,都是“中國的脊樑”。雖然我們這些脊樑,總是那樣的不爭氣,80年前的灰色或許少了一些,但那些低著頭的匆匆步伐,怯懦的笑,和新的一種“封建”正悄悄的用它們狡黠的眼睛張望著。

只是,不要再那麼無奈的活著,又無奈的死去,來去若空。

呼蘭河傳讀後感11

剛讀了《呼蘭河傳》的第一章,我就感到了一種奇異的感覺。不知是因為冬天冰封一切的天氣,還是因為雨季變得恐怖的大泥潭,或是因一個個對死亡的生命冷淡的村民,我都隱隱感到不太舒服。如此使人壓抑的一個個景象,被作者描繪的倒是很生動,但真的不想再看下去。後來咬咬牙,又往下讀了讀,才知道原來這整整一章,只是為這本書不了一個景,也預示了整個故事都會在這種環境下展開。陰暗的社會,簡陋的生活,矇昧的人;沒有信念,沒有目標,沒有一切值得活下去的事物。呼蘭河的人,像行屍走肉般活著,生老病死就如沒有一般。他們欺騙自己,忍著窮苦,卻又有一絲嚮往好生活的意思。

耐著性子,我又讀了第二章,這章確實是比第一章要有趣些。但,全旨還是沒變。呼蘭河的村民,有“精神”上的盛舉。“跳大神”,迷信;“放河燈”,自欺欺人;“野臺子戲”,粗魯;“四月十八娘娘廟大會”,虛偽。這些活動又是為了誰呢?是為了人們取樂而辦的呢?不,是為他們自己也不太確信是否真實的鬼神舉辦的。倒是有一項盛舉,“唱秧歌”,是為人舉辦的,但作者也只是幾語略過。我很佩服這些人——只是一些毫無意義的活動,他們便可找出“無限”樂趣。至此,本書仍無主角。甚至連作者也只是如上帝般旁觀。

第二章起,書的情感彷彿一下就有了。原來冰涼的文字,彷彿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全章幾乎每節都由祖父或祖母起頭,人物一下子就有了,也很鮮活。“我”在這佈景下,好像絲毫沒有影響,甚至祖母去世時“我”還在玩。但細想,“我”的玩伴也少的可憐,似乎只有祖父。這和佈景似乎有些像了。在後來第四章,又忽然以“院子”或“我家”起頭了。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時間,並插入了很多事例來介紹“我”家,感覺很有立體感。作者的童年,不管幸福或是不幸福,必是深刻的。由這小院的描寫,便可感覺到一草一木,一磚一瓦,美,但悽美。“我”與祖父雖玩耍愉快,但卻是隻和祖父。只有唯一的依靠的人,是值得同情的。而“我”的內心不也和這開頭的佈景一樣嗎?這樣深刻的童年,必給作者留下極深印象,才使她寫得如此細緻。而她與命運做鬥爭,獨自在小院快樂著。這不是一種頑強的表現嗎?隨著小故事越積越多,終於,作者要寫大故事了。

五、六、七章我是一口氣讀完的。它們倒像是真正的小說。有人物:團圓媳婦、二伯、馮歪嘴子;也有情節:小團圓媳婦被折磨死;有二伯的日常生活以及馮歪嘴子一家與世俗做鬥爭。這些故事都很生動,有的有趣有的悲慘,但都告訴我們一件事:“在呼蘭河,人是苦,但不甘的人不會忍受悽苦的命運。”是的,這些人都很堅強,有志氣,與命運鬥個你死我活。在作者筆下,這一個個人物,與她的佈景,似乎不相稱,但又很現實。這些人,堅強樂觀的活著,不靠“精神”盛舉,只靠一顆頑強的心。我很佩服他們,也為他們的故事感動。

不知不覺就讀到了尾聲。呼蘭河,是給作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兒時生活場所,那裡悽苦,但那裡的人樂觀,以至於每個故事都蘊含著悽苦籠罩下的快樂。這本書很深刻,耐人尋味。

呼蘭河傳讀後感12

該作品以蕭紅自己童年生活為線索,把孤獨的童話故事串起來,形象地反映出呼蘭這座小城當年的社會風貌、人情百態,從而無情地揭露和鞭撻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陋習在社會形成的毒瘤,以及這毒瘤潰爛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災難。以下小編為你收集了關於呼蘭河傳的讀後感作文,希望給你帶來一些借鑑的作用。

剛讀完呼蘭河傳的時候,我內心是有點困惑的。呼蘭河傳並不是呼蘭河這個小城的傳記,它更像是作者的自傳,但它又不是自傳,因為他只記敘了作者孩童時期的經歷,以及孩子眼中看到的呼蘭河這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並未完整記敘作者的生平,倒更像是作者的回憶錄,回憶小時候的呼蘭城和城裡的人和事。我的第二個困惑是,作者詳細描述了她和祖父一起度過的快樂時光,也寫到了她的祖母,還詳細寫了他家的左鄰右舍,卻單單沒有寫他的父親母親。

呼蘭河傳全書共分7個章節,章節之間相對獨立。第一章從呼蘭河的冬天寫起,詳細描述了呼蘭河這個只有兩天大街的並不繁華的小城。從街上的鋪子路上的水坑,寫到巷子裡的人家,寫出了呼蘭河的風土人情,雖然經濟水平落後,思想觀念陳舊,但不失質樸的風貌,作者也未用濃墨重筆褒貶,因此讀來還是頗有味道的。特別是孩子們窩老人的懷裡看火燒雲,看著看著就睡著了那一段,寫得特別親切和溫馨。

第二章講呼蘭河的民俗活動,什麼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娘娘廟大會等等。然而,只有跳秧歌是為活人而不是鬼神預備的,其他都或多或少跟鬼神有關。這一章讀起來是很有趣味的。

前兩章都是在介紹呼蘭城,到第三章作者就開始講自己的祖父,這一段是我最喜歡的。在家裡的大花園裡,作者和祖父度過了許多無憂無慮的快樂時光。作者常常跟著祖父一起去花園裡,祖父幹活坐著就在旁邊玩兒。作者和祖父住在一起,祖父給作者唸詩,做好吃的,作者偶爾也會戲弄祖父,想來作者和祖父的.感情一定很好。

我本以為作者有個快樂的童年,可是她話鋒一轉,到第四章就不斷地說自己家很荒涼,園子是荒涼的,住的也都是些粗人,過著不知道希望在哪裡的日子。第四章寫了院子鄰里住的各色人等,他們的日子過得都不容易,只有趕車的胡家似乎還算不錯,一年跳好幾回大神呢。可是這跟荒涼有什麼關係呢?

第五章講得是胡家的小團圓媳婦的故事,也就是童養媳,即使是看起來不錯的胡家,也是很不圓滿的。這一章讀起來非常痛心,好端端的一個女孩兒就被折騰死了,實在讓人扼腕嘆息,封建迷信觀念真是害死人啊!祖父大約是知道那個孩子沒有病,可是也很難做些什麼來改變。當整個群體都對某一種觀念深深認同的時候,這個力量是非常強大的。這股力量有時候是好的,比如說民族精神就是這樣一種力量,但是封建迷信觀念同樣也是這樣的一種力量,文革時候的那股破壞性的力量也是這樣一種力量。

在《呼蘭河傳》中,正是這樣一種力量殺死了小團圓媳婦。小團圓媳婦的死並不是一個人的過錯,而是大家齊力而為的結果,但是矛盾的是,大家都覺得自己是為了小團圓媳婦好。婆婆為她跳大神,抽帖兒,用各種偏方,確實花了不少錢;街坊鄰居也都好心想出這樣那樣的法子“救”小團圓媳婦。

呼蘭河傳讀後感13

這個暑假,我看了一本蕭紅寫的《呼蘭河傳》,便沉醉在這本書中了,把我帶到了二十世紀初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並不繁華,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蕭何的筆下,卻寫得如此生動獨特。

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讓我印象特別深刻。不下雨那泥漿好像粥一樣,下了雨,這泥坑就變成河了。在連續三個月不下雨的時候,車伕和馬翻過好幾次車,而翻了之後,過路的人看著他們似乎也起不來,便來幫幫忙。有時因為拖不出馬,而準備走人。但看看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過來再次幫忙,還不時的喝彩“噢!噢!”。鬧得非常熱鬧,也使居民說長道短,得以消遣。當這個坑淹死了豬後,有些人會把死豬拿去賣,並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說這是“瘟豬肉”,並且是在許多家長面前說的,便會被家長打。我看後,覺得蕭紅是在諷刺這些貧苦的勞動人民,讓人感到淒涼、悽苦。許多人說過一些不會掉進坑裡的辦法,如:有的說拆牆,有的說種樹,但從來沒有任何一個人想過把泥坑填平。它讓我感慨:多麼愚昧的人民呀!在他們的腦海裡就要順應社會,順應天意,人是不能違抗天命的,這真是他們的悲哀啊!

在蕭紅童年的後花園中,她與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在每個人的記憶裡,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因此也不禁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這麼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快樂的學習,快樂的玩耍,快樂的……似乎幹什麼事情都是快樂而幸福的,而蕭紅的童年就是快樂而寂寞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用自己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在蕭紅童年的後花園中,她與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幹活,生活充滿了樂趣。在每個人的記憶裡,童年像一幅畫,像一首詩,像一曲歌。因此也不禁讓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這麼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快樂的學習,快樂的玩耍,快樂的……似乎幹什麼事情都是快樂而幸福的,而蕭紅的`童年就是快樂而寂寞的。這更讓我感受到了蕭紅在離開家鄉來到香港後,她更加懷念自己的故鄉和童年,用自己那輕盈的文筆寫下了這篇文章,沒有什麼幽美的故事,但處處是故事。

茅盾曾經說過:要點不在《呼蘭河傳》不像是一部嚴格意義的小說,而在於它於這“不像”之外,還有些別的東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說更為“誘人”些的東西:它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悽婉的歌謠。

這本經典的小說生動、形象地諷刺了人們的無知、愚昧,同時,蕭紅用了幽默的語言,描繪瞭如此讓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蘭河傳》這部作品是蕭紅後期的代表作,她通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舊思想,土辦法。文章的開頭覺得還是非常輕鬆的,但是,讀到後面,會覺得非常沉重。在尾聲的時候,蕭紅寫了她的祖父已經死了,而後花園的主人也不見了,讓我讀了,覺得更加悽慘、悲傷……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當中!請給好評!謝謝噢,親!

呼蘭河傳讀後感14

第一次全面地瞭解蕭紅的人生經歷,是通過電影《黃金時代》,個人認為湯唯塑造的人物形象還是立體豐滿的。蕭紅女士一生桀驁不馴、倔強自立,一路追尋理想。然而這樣的鬥士必定是顛沛流離、孤獨悲涼的,她在異鄉冰冷的病床上悄然離逝時年僅31歲。

我一直在思考,這位左翼女作家悲天憫人的情懷究竟從何而來,直到讀到《呼蘭河傳》。呼蘭縣,這座她出生、成長的東北小城,夏季短暫溫暖,冬季漫長嚴寒,這座城裡的人閉塞、守舊又市儈。

小說開篇講了縣城裡一個詭異的大泥坑,雨天洪水氾濫,晴天泥濘黏稠,這個坑吞噬過無數雞鴨貓狗甚至豬羊馬牛,人們過坑的時候手腳並用、提心吊膽,恐怕稍有閃失就會命喪泥沼。可是從來沒人想過要把坑填上,彷彿那個坑就是天然的存在,如同大自然的法則。每個人只要自己安全過了坑,就站在對面看戲似地看別人怎麼過。這是多麼真實的寫照,人心麻木自私,社會怎能不沒落?

童年的“我”是一個獨特的存在。“我”以孩童單純無邪的視角描摹了呼蘭縣裡的人情世故,而其中的世態炎涼由讀者細細品味。初來乍到天真可愛的童養媳“團圓媳婦”被婆婆生生折磨死,可在夫家人的眼裡,婆婆打媳婦天經地義,不打怎麼懂規矩明事理?婆婆更是理直氣壯,兒子小時候踩死了一隻小雞,一隻雞仔值三塊豆腐呢,她打了他三天三夜,不照樣長大成人了嗎?這媳婦怎麼就經不得打呢,不就是把她吊在房樑上用鞭子抽了幾頓、用鐵棍烙了她的腳心而已?團圓媳婦死了,全家人真心疼了,心疼了娶媳婦花掉的銀子,心疼給媳婦尋偏方、請神婆花掉的銅錢。

團圓媳婦死了,街坊鄰居很長時間沒得熱鬧可看,直到看磨坊的馮歪嘴子忽然有了兒子。那孩子出生在大冬天的磨坊裡,身上蓋著面袋子。磨坊主老婆勃然大怒,來路不明的野婆娘生的野種也配蓋面袋子?她毫不猶豫地拿走了嬰兒身上的袋子,不忘說了句“可凍死我了”。被趕出磨坊的馮歪嘴子一家只能住在茅草棚裡,新生的嬰兒渾身蓋滿茅草禦寒,日夜哭鬧。街坊們就等著看那孩子什麼時候凍死,可他偏偏不死,還長大了,能幫著做事了。

馮歪嘴子的老婆生下第二個兒子就死了,於是他們又打賭猜測第二孩子的死法,看他是凍死呢還是餓死。可是馮歪嘴子硬是把他養活了,儘管這孩子嚴重營養不良,七八個月大了只會拍拍手,可他會笑了,微笑的時候露出了新萌出的'乳牙。這世上最深的悲哀,莫過於能用錢換的東西都比人值錢、別人家的悲劇都是自家的樂趣。

“我”從小就想渡過呼蘭河,去看對岸的世界。可是祖父說,你怎麼過得了河?祖父是蕭紅回憶裡的一抹亮色,是她眷戀家庭的唯一原因。可是祖父也不全懂她的心。她是女孩,長大了要嫁做人婦,相夫教子,怎麼可以出去闖蕩世界?祖父沒了,她徹底不再留戀這個守舊的家庭,不再留戀這座冷漠的城市。

正是這樣一個冷酷的時代造就了蕭紅的黃金時代。她用紙和筆高聲吶喊,為著平等,為著自由,為著光明!

呼蘭河傳讀後感15

寒假裡,兒子的班級要求孩子們閱讀作家蕭紅的《呼蘭河傳》,我也藉此機會拜讀了這部被譽為蕭紅代表作的小說。《呼蘭河傳》給我總的感覺不像小說,更像是散文。《呼蘭河傳》以作者的童年回憶為引線,描繪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的北疆呼蘭小城的風土畫。作品展示在讀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劇性的生活圖景:令人窒息的東二道街的大泥坑;小城的精神"盛舉"一一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報廟會;小團圓媳婦的慘死;有二伯的不幸遭遇;馮歪嘴子一家的艱辛生活……

令我深有感觸的是作者在第一章沒有把筆墨放在人物上,而是放在對人物生活的環境的介紹上,“一下起雨來這泥坑子白亮亮地漲得溜溜的滿,漲到兩邊的人家的牆根上去了,把人家的牆根給淹沒了。來往的過路人,一走到這裡,就象人生的路上碰到了打擊。”“到了早季,大泥坑子表面乾燥結實,等人或車馬一走上去,使都陷進去了,需要費很多事,才能把翻進去的車馬抬出來。大泥坑子還經常淹死豬、狗、雞、鴨。大泥坑帶結人們的苦頭太多了,但是沒有人建議填平它。由於人們生活的古板單調,他們常常喜歡尋找一些無聊的樂趣,這大泥坑子能給他們以滿足。他們津津有味地談論、添枝加葉地渲染大泥坑子的威嚴,好象大泥坑子給他們帶來了什麼好處似的”。他們把令人煩惱的事情當作開心的事情談,可見,他們的麻木。在議論大泥坑子的時候,他們還把它和封建迷信聯絡在一起。據說農業學校校長不倍龍王爺,因此龍王爺報復他,他的兒子才掉進了大泥坑。大泥坑還能把"瘟豬"變成"淹豬",使呼蘭人既可以吃上便宜豬肉,又可以去掉疑心,這也算大泥坑帶給人們的好處。圍繞大泥坑子,作者進行了細緻的描繪。她借大泥坑子這一能夠反映小城人們精神狀態的事物極其深刻地描繪丁他們愚昧、麻木、庸俗的精神狀態和灰色的生活。從這點上看,大泥坑子這個極平常的事物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它對呼蘭小城人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況做了總的展示。

蕭紅在文章中寫到呼蘭人除了過著卑瑣平凡的實際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還有不少的“盛舉”,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這些盛舉都是為鬼而做並非為人而做的.。跳大神是為鬼的,唱大戲是唱給龍王爺的,七月十五放河燈,是把燈放給鬼,讓鬼頂著個燈去脫生。四月十八也是燒香磕頭祭鬼的。第二章幾乎用全部篇幅描述跳大神、放河燈、野臺子戲、四月十八娘娘廟會的盛舉,而對唯一為活人的唱秧歌這一舉動,小說只輕描談寫的一筆帶過。可見,作者描寫呼蘭人的精神盛舉的目的在於揭示他們的愚昧、迷信的精神狀態。

整篇小說,語言不事粉飾,簡潔淺白,如兒童般率真、天然,沉澱了蕭紅的思想才情、風格氣質以及審美理想,讓人回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