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月跡同課異構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3.24W

《月跡》是一篇國中的課文,從事高中語文教學的我不太熟悉它,對七年級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目標不甚清楚,儘管如此我還是大著膽子聆聽了孫璐老師和楊婧洪老師對《月跡》的不同課堂解讀,尋著兩位老師教學中的點點“跡”,學習、思考閱讀教學的“道”。

聽月跡同課異構有感

尋“跡”之一:閱讀。兩位老師都注重閱讀,給學生較多的閱讀時間,通過自讀,分角色讀,齊讀等多樣化的方式讀,且有意識地在學生讀中適時點撥閱讀方法,比如強調重讀字詞重讀、不同句式讀出句式情感,揣摩不通角色的說話語氣,甚至疊詞、兒化音都被一一拿出來體會特點,就同樣的句子讓學生反覆讀讀出應有的情感。從讀中理解課文,讀出疑問,化解疑難,最終達到從閱讀中體會文字背後的作者的情愫,真正做到了語文課書聲悅耳,薰染生心,給孩子們一堂有詩意的語文課。我不由想起肖培東老師的課堂,也是重閱讀,導讀法在他的課堂發揮得淋漓盡致,肖老師尤其注重“盯”學生,不輕易放過任何一個起來朗讀的同學,只要讀不到位,就一直耐心指導,反覆練習,直到學生會為止。就像醫生給病人手術一樣,不清除病灶不罷休。今天兩位老師如果能讓讀不好的同學接著練習,會不會更好呢?

尋“跡”之二:練習題。考語文備考應是三年全程備考,而非僅高三一年狠抓。更何況語文學科是一鍋慢火熬燉的八寶粥,不是一蹴而就能出成效的。這鍋粥裡豐富的內容是需要教師引導學生採集、篩選的,有了好食材,再借助三年的慢燉,才可能熬出一鍋沁人心脾的粥。今天兩位老師都關注了這一點,在閱讀教學中注重學生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精心設計了目標明確的題目。諸如對對聯,給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上聯“童心賞月,明月似仙簾上爬”,讓學生寫出下聯,這不僅概括了課文內容還訓練了學生寫對聯的能力。又如“文章寫了一件———事情”“————月跡”,讓學生在初讀文章後整理思路,概括內容,而概括能力是語文考試閱讀題必不可少的,甚至還會有文段壓縮題。這些訓練的目的不僅指向這一堂課,一篇文,還輻射到考試中,甚至生活中。所以,看似平常的課堂練習,卻因兩位老師的用心設計而意義非凡。

尋“跡”之三:“誘”。課堂上老師應是主導,牽引學生撥開迷霧,見到世外桃源的美景。孫老師和楊老師都在課上體現了主導的角色,課前仔細研究了文字,用心挖掘了關注點,有許多問題設計能啟發學生深思,比如“讀出一個怎樣的奶奶形象?”“月亮在他們眼裡是個什麼?”“文章為什麼要以月跡為題?”,這些問題有牽引文章主旨的作用,如果順著孩子們的回答層層引導,最終能透徹挖掘出文章主旨,也會讓學生體驗探究的過程,收穫一堂生成精彩的課。但遺憾的是,問題雖好,卻未能較好地循循善“誘”,往往把學生的發揮壓制了,匆匆給出預設的答案。比如下面這個課堂對話:

老師:月亮在他們眼裡是個什麼?

學生:“所要的”,“好”,“我們按在天空上的印章”

老師:什麼是“所要的”,什麼是“好”

當對話進行到這時,老師未等學生充分思考,對話,就得出了“所要的”“好”指的是美好的事物。接著老師又再問結尾“大家為什麼滿足了?”還未等學生說透就指出:擁有了月亮,最後老師自己作了總結,指出月亮的變化軌跡就是孩子們的成長軌跡。可是同學們真的悟到了這一主旨嗎?老師的總結,將學生的思考權利剝奪,也減少了課堂摩擦的火花,將老師的主導變為了主講,學生的主體性體現不足。

作為旁觀者,感謝兩位老師的課留下的課堂“痕跡”,讓我有“跡”可尋,尋到閱讀教學的點點滴滴,以便日後匡正我自己的教學之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