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讀後感6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5W

當品讀完一部作品後,你心中有什麼感想呢?需要回過頭來寫一寫讀後感了。現在你是否對讀後感一籌莫展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悲慘世界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悲慘世界讀後感6篇

悲慘世界讀後感1

“悲傷”,顧名思義,意思是:傷心難過。我看過很多書,裡面的主人公常常會為這麼一個簡單的詞選擇自殺,的確,很簡單,簡單的不能再簡單,至少在我們看來是這樣。那時的我時常會嘲笑他們的脆弱,譏諷他們是懦夫。

我不知道當時是我太幼稚了還是我太腹黑了,記憶中,隱隱約約是這樣。

可是現在,很可笑,當初那個嘲弄別人的孩童也會悲傷,或許,我長大了,懂得了什麼是恐懼,什麼是悲傷,也明白了那些可悲的主人公為什麼會統統選擇去死。從懂事開始,我再也沒有觸碰過悲劇美的小說了,直到那天我莫名其妙地收到了這麼一本書。

在書中,冉阿讓偷了好心收留他的主教的銀具,而主教卻並沒有責備他,只是鄭重地對他說了句:“冉阿讓,我的兄弟,您再也不是壞人了,我已洗淨了您的靈魂,把它獻在主的面前。”或許,是主教大人的信任和寬恕激起了冉阿讓改過自新的念頭;或許,是神聖的主饒恕了他之前犯的一切“罪惡”……其實,我們並不需要去觸發這些種種猜測,換個角度思考,事實就是冉阿讓在那一刻做下了一個決定:做真正的自己,放下19年來對法國社會的憎恨與唾棄,重做那個19年前天真善良的自己。他的人生即將從頭開始,他的熱情也會重新燃燒!

《悲慘世界》,這是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創造了一部法國現在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的長篇史話。有力的刻畫了法國各個階級的生活,堅定地捍衛了人民有幸福、自由的生活權利。作者利用中心人物冉阿讓和流露街頭的女人芳汀的悲慘遭遇寫出來。

冉阿讓,當時那個被腐蝕的塵世摧毀了他,僅僅為了一塊麵包和打碎一片玻璃,無辜地將他關在那冰冷無情的鐵欄裡整整19年。這19年,讓他有了太多太多的變化,他不再年輕,他不再輕狂,他不再放縱,他不再擁有那本該尋歡作樂的年華……這19年,彷彿一個真實的夢魘,他拼死拼活地在死氣沉沉的牢中做工,圖什麼?!只圖一條生命,僅僅只圖能夠活下來,19年的工,報酬只有一百零九個法郎十五個蘇,19年!一百零九個法郎十五個蘇!這是最長的時間最少的錢最苦的工!但為了這些小錢,他不得不頂著風雨,冒著嚴寒,或站在酷暑下沒日沒夜地做苦工,他時不時要想著自己是否還存在於這個世界。答案是:存在。可那顆心呢?!它在哪裡?!在19年前他入獄時就破碎了,僅僅剩下一個無用的空殼裝個樣子,好表示他的肉體還在。19年後,慈悲的主教大人再次喚回了它,挽回了他,那顆破碎的心重新組織,迴歸,甚至比曾經更加堅不可摧,就像是一隻迷路的羊羔在主人多次的呼喚下重拾方向,是什麼將他的靈魂迴歸軀體?!是愛。

芳汀,窮苦和現實逼迫她將自己最愛的珂賽特寄宿人家,她滿以為自己的女兒在德納第夫婦家過著幸福美滿的日子,在自己為了珂賽特的生活費而苦苦打工時,她正和德納第夫婦的兩個女兒玩洋娃娃,哼著小曲兒,穿著漂漂亮亮的衣裳。可是事實真是如此麼?!不!在芳汀受苦受難時,她那遠在異鄉的珂賽特又何嘗不是?!她受德納第一家欺負,遭他們的打,挨他們的罵。他們把珂賽特當牛做馬,一刻不停地讓她幹活,在珂賽特的生活裡,除了幹活就是幹活。芳汀每個月必須按時交給德納第夫婦生活費,這些錢越來越多,但珂賽特受的苦反而沒有因此減少。芳汀被矇在鼓裡了。甚至在最後,她不得不把她那引以為豪的金髮和門牙賣了,從此,她不再照鏡子,她失去了做女人的一切權利,但她依然時不時會笑笑,因為在她的記憶中,她的.珂賽特正快快樂樂地生活著。直到她死,也不會知道這件事。

冉阿讓和芳汀的悲慘遭遇讓我欲哭無淚。為他們,同時也為我自己。

曾幾何時,我們或許虛偽地在“朋友”面前露出笑容,可心裡正想著快點擺脫那個煩人的傢伙;曾幾何時,我們可能假意地對討厭的人低聲下氣,可思想正狠狠地惡罵著;曾幾何時,我們也許試著逃避那些真實的夢魘,將內心深處那個最脆弱的自己用一層層一層層的假笑包裹起來,淚,只在自己的被窩裡流,好怕好怕別人看見自己流下那種叫“淚”的液體……

似乎,我們偽裝地很好,甚至可以說是天衣無縫。可是,又有誰知道,或許正當你露出偽裝成功後那種洋洋得意的笑容,遠處站著的某個人,早就把這一切看在眼底,並且在心底惡毒地諷刺著,咒罵著,詛咒著。可悲的是,那個人就是不阻止你偽裝下去,只是眼睜睜地看著你對偽裝上癮得無可自拔,他將這當做一種樂趣。直到你的偽裝所有人看破後,在他們的指指點點中,才恍然大悟。但是已經來不及了,你的形象在那群人中完全破滅了,完完全全地……

回顧《悲慘世界》裡我最尊敬和喜愛的人物,就是米里哀主教。他的高尚和博愛讓我深受打動,也讓我對主教這個神聖的職位更加仰慕和欽佩。

米里哀先生是迪涅城的主教,當上這一職務時他人已老邁,他的身邊只有自己的妹妹巴蒂斯汀和女傭馬格洛太太兩個人。他的家庭早在革命中破產,作為主教,他每年只領取一千五百發廊的俸祿。

然而在任教期間,他常年將這些錢幾乎全用於慈善救助和捐款上:他將主教府主動讓給患者們住,自己搬到低矮狹窄的醫院裡;他巡視到迪涅教區的每一個地方,鼓勵和撫慰鄉民,也將自己繁雜公務之餘大部分的時間用於看望貧苦、患病和傷心的人身上;他的佈告費、寬恕費總是取於富人給予窮人,自己寧願節衣縮食、過清貧困難的日子的也從不中拿取一分一毫;他不顧及別人的議論和眼光,一心一意地做著主教該做的事,做正義的事。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好主教和充滿仁愛的正義者!

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

我再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能像純潔的天使一般保護人們慈悲為懷的心靈,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助人為樂的隊伍裡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出我們自己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幸運的是,通過這本書我懂得了悲傷,也明白了悲慘。

願冉阿讓,芳汀在天之靈安息。

“阿——門——”

悲慘世界讀後感2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的,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

我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

在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 這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面對著窮困潦倒,世態炎涼,將會產生兩種人:第一種是卑微低劣的人。他們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再也無法隱藏。就如書中的德納第,他為了錢財不惜一切,一會聲稱是演員,一會兒又變成了畫家,但他再高明也無論如何掩蓋不住他醜陋本性的事實。

其實,在當今社會也不乏有一些為了眼前利益而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如一些憑藉職權貪汙受賄者;在重大賽事中為得到好成績而服用亢奮劑者;還有小到考試作弊的人……

作者想告訴我們的是: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另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的擁有高尚情操的人。洗新革面後的冉阿讓變得寬大、善良。正是那個慈悲為懷的心感化了冷酷、固執,曾一味追捕他的警長沙威。

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心中那份慈悲為懷的心,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這本書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冉阿讓由於飢餓過度偷了一個麵包,使他在監牢裡度過了黑暗的19年。出獄後,他受到人們的歧視,沒有人理會他,就這樣,冉阿讓已經絕望了,但是奇蹟出現了,一位善良的主教用他仁慈的心改變了冉阿讓的後半生。

看完書後,我感受到雨果先生通過作品揭示貧苦人民的悲慘命運和揭露資本主義的黑暗。在維克多雨果的筆下,他一直期盼著用“博愛”、“仁慈”、“善良”和“饒恕”來改變這個“悲慘世界”。

冉阿讓雖然後來盡全力去幫助別人,想用多做一些好事來彌補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但是人們知道他從前是個苦役犯後,都不接受他的好意,在人們眼裡它還是個十惡不赦的壞人。可是冉阿讓並不介意,仍然懷著那的善良的心去幫助別人。最終他還是悽慘的死去了,這充分體現出當時的社會是多麼不公平,難道一個人犯了錯,永遠都不會改了嗎?

要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對待所有人,要相信他人,這樣你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如果你心懷叵測,那你永遠都得不到別人的信任,只會受到猜疑、冷落。要勇於奉獻,要以幫助人為樂趣,要熱情待人,這樣,你才會受歡迎。

英國的史美爾斯說過:“好書是生活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我們要把讀書當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件事情。

博 愛

每個人都有愛。但有的人只愛自己,愛自己的親人,愛自己所擁有的一切。而冉阿讓的`愛卻是給世上所有可憐的人、貧窮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

他曾經是一個擁有無數財產的市長,可他卻把絕大多數的錢都捐給了慈善機構和窮人們。以至於他往往出門時口袋裡裝滿了錢,回來時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還經常把麵包送給捱餓的人,把衣服送給挨凍的人;到處訪貧問苦。對於窮人而言,他就像一頂保護傘,一個正義的化身。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對芳町與珂賽特母女的關愛。為了實現芳町臨死前能見一面自己親生女兒的願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獄(而這一次越獄,對他來說則是終身苦役犯的代價)。雖然最後芳町還是沒能實現自己的願望就死去了,可他卻始終堅持不渝地完成他對芳町——一個毫不相干的死人的諾言……

最終他救出了珂賽特。並用畢生的精力把她當作自己女兒一樣細心地照顧著。

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去對那麼多毫無血緣關係的人,給予無微不至的關愛呢?因為他已經把這個世上所有貧苦、可憐的人都看作自己的親生兒女一樣,以“父親”的義務與責任感去照顧每一個“子女”。這種愛才是至高無上的,才是博愛!

高尚的靈魂

這個世上,凡是偉大的人都有一個高尚的靈魂。而冉阿讓,正是這樣一個偉大的人。

有一位老人被 壓在車下,整個車子的重量都壓在他的胸口上,此時除非誰去把車子從下面撐起來,否則無法把他救出來。誰有那麼大的力量呢?人們都知道只有一個正在被通緝的苦役犯——冉阿讓,才有那麼大的力量。當時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正在旁邊,可他要是去救的話,等於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可要是不救或是再猶豫幾分鐘的話,那位老人就會死去。就在這千鈞一髮的時刻,他還是冒著可能被認出來的危險救下了老人。

又有一位老人,他被別人冤枉頂替冉阿讓被捕。當身為“馬德蘭市長”的冉阿讓知道後再一次猶豫了。因為他知道真正的冉阿讓就是他自己!但如果他不承認的話,沒有第二個人會知道。況且他還是一個了不起的“市長”。而那位老人只不過是個年過半百、毫無用處的人而已。可就在宣佈那位老人有罪的時候,他竟公然承認自己就是冉阿讓!為此他放棄了一切已得到的地位與榮華,以再一次進那已經呆了19年的牢房為代價,救下了那位又是毫無血緣關係的人!

看到這裡,我被深深地震撼了。與當時黑暗、醜惡的社會現象相對應的,竟是一顆如此善良、無私的心;以及那麼高尚的道德品質。為了使一些陌生人不受到傷害,他竟然一次次地挺而走險,甚至甘願付出自己的生命。要知道這是要付出多麼巨大的勇氣和力量啊!這一切都向我們展示了一個靈魂的高尚!

悲慘世界讀後感3

本書以主角讓·瓦爾讓,以及眾多形象鮮明的配角為索引,以19世紀初期動盪不安,革命浪潮一浪接一浪的法國為背景,以虛實結合的一系列故事,並加以雨果先生的分析和評價,表達了雨果先生對民權、人道主義、人的神性追求。雨果先生的文字組織能力,故事的敘述能力,體現在全書之中。本書的學術高度很多取決於本書中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和一系列的社會事件的分析評價,但限於本人對於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法國文化的理解少的可憐,本文將不對這部分發表評論。

讓·瓦爾讓從一個苦刑犯,經歷重重的人格昇華,最終成為了榮耀的聖人。書中對於讓·瓦爾讓的內心描寫,複雜而立體的思想鬥爭描述,他克服困難時的心理感受讓我感同深受。對他心理歷程層層深入的剖析,讓他最後所做的犧牲壯舉顯得合情合理。此書驅人向善!

絕望的人兒,哪怕是火星般的亮光,就能給他帶來光明。一個善舉能如一盞明燈照亮一個人的一生;種下一顆善良的種子,最終能成長成參天大樹。全書開篇就塑造了近乎聖人的福來主教,他以一視同仁的愛關注著社會上的貧苦大眾,他一上任就把前任主教豪華的大房子讓給了醫院,自己一家住進了破舊的小屋,把自己大部分的年金以及各種收入都用在了慈善事業,只留下極少以保障自己的基本生活需要。主角讓·瓦爾讓是個勤勞的人,但在極度的貧苦和飢餓的折磨下,在他最好的年華,因為打破櫥窗玻璃偷盜了一個麵包,為此他滿手鮮血,並坐了二十多年的苦牢。

牢獄製造囚犯,他本性善良,入獄前他很笨,入獄後他很凶,二十年的牢獄讓他存在各種極端的發展方向。在他出獄後,行人刻意遠離他,小孩追著他扔石頭,旅館在他願意給錢的情況下連馬房都不讓他睡,各種人對他的歧視要把他從懸崖邊上漸漸推入報復社會的仇恨漩渦之時,他準備自暴自棄,任由黑暗吞噬他的靈魂,但福來主教的善舉拯救了他的心靈,並從此照亮了他一輩子前行的道路。主教大人主動邀請睡在路邊挨凍的讓·瓦爾讓進入自己的房子留宿,盛情的招待他共進晚餐,盡其所能將他像普通人一樣對待,不去觸動他過去的傷疤。讓·瓦爾讓被主教的善舉觸動,但是卻阻止不了他報復社會的計劃,當晚他偷盜了主教家裡的僅有的部分銀器,並逃走,期間他甚至還動過殺死主教的念頭。當他人贓俱獲被警察抓住,抵在主教眼前,指認偷盜事實時,他心如死寂的等待宣判,主教一句確認的話,就能判他一輩子的牢獄。但主教的善舉拯救了他,他不但沒有指認他偷盜,反而說銀器是他送給讓·瓦爾讓的,並額外的贈送了一對銀燭臺給讓·瓦爾讓。一句耳語影響了讓·瓦爾讓一輩子“我的兄弟,您不再是惡的一方,而是善的一方了。我救贖了您的靈魂;我已經將您的靈魂由黑暗的想法和多了的精神中贖出來,交還給上帝了。”

抉擇往往不能在一瞬之間做出,尤其是關於下半輩子的決定。這是在大腦的.戰爭,猶豫的人表面寂靜,腦海槍炮轟鳴。這是心靈的判決,控方和辯方都是同一人,是此起彼伏的輪番變化。最終,它陷入膠著,似乎陷入無限持久的困局,但在抉擇時刻,人心靈上的神性竟能瞬間做出讓本人都顫抖不已的犧牲。讓·瓦爾讓倚靠自己的智慧,掙了大錢,幫助整個城市致富,他樂善好施,當上了市長。

一切是那麼的美好,他成為了上等人,唯一可以威脅到他美好生活的就是他的過往苦刑犯的身份被揭露。天賜良機,一個小偷,被指認是讓·瓦爾讓,他過往的獄友、獄卒都指認小偷是他。小偷並不是一個無辜的人,讓·瓦爾讓甚至不用說謊,他只需要沉默就能永遠擺脫汙黑的過往,但小偷卻會因為他的身份被加重刑罰。他猶豫了,痛苦的在思緒裡掙扎,徹夜無眠,無法做出決定。帶著猶豫和腦子裡的強烈震盪,懷著僅僅一看的目的,他前往了庭審的城市,一路上克服了時間短、馬車破損、馬匹勞累的各種困難。在法庭上,他看到了法官、獄警、律師、陪審團和惶惑的被告,更讓他彷彿看到了自己。在小偷即將被宣判有罪的一刻,他的心靈,讓他做出了奉獻的決定,他供認自己苦刑犯的身份,並勸服法庭眾人相信。以自己下輩子的生活為代價,還小偷一個公平的審批。

失去什麼是最痛苦的呢?答案是失去唯一的幸福之源!讓·瓦爾讓從小就失去的父親,年紀輕輕就進入了苦牢,他一輩子沒有結婚,沒有家庭生活。他收養了珂賽特,與珂賽特相依為命,她成為了他生命中唯一的快樂源泉。優秀的年輕人馬呂於斯贏得了珂賽特的愛情,他要將珂賽特從讓·瓦爾讓的身邊帶走。讓·瓦爾讓又一次面臨的命運的折磨,物質上的折磨是有限的,然而精神上的折磨是無限的,在你以為已經是極限的時候,它可以無限的上升,一次又一次的挑戰個人靈魂上的高度極限。讓·瓦爾讓做了許多偉大的壯舉,他已經犧牲了許多,難道他不能有擁有一絲的幸福嗎?他在腦海中質問、抗議、掙扎,他怨恨馬呂於斯,渴望留住珂賽特。

然而在馬呂於斯在街壘戰中受傷,奄奄一息,命懸一線時,讓·瓦爾讓冒著生命危險,克服身體上和精神上的疲勞極限,救出了他。再一次的,經歷了極大的痛苦,他崇高的心靈贏得了內心衝突的勝利。他將自己絕大部分的財產給了珂賽特,拒絕了珂賽特一起生活的邀請,並將自己苦刑犯的身份告訴了馬呂於斯,在馬呂於斯介意他身份的情況下,他忍受著自己內心痛苦的尖叫,主動的遠離了珂賽特的生活。遠離珂賽特讓他的生活宛如一灘死水,他的生命力被抽離,迅速的老去,但即使是在他油盡燈枯,即將逝去的時候,他仍然只想著珂賽特的幸福。

我非常喜歡本書對於逃犯心靈無法得到安寧的描寫,無論是一個在有人還是無人的情況下,逃犯都無法得到安全感。“空無一人的沉寂讓他困於幻想的恐懼,熙攘的人群又讓他陷入現實的恐懼,啊!可憐的人啊!”。嚴遵法律條文的警探沙威,進步的革命青年馬呂於斯,自私自利的泰納艾迪,都塑造的個性鮮明,發人深思。

悲慘世界讀後感4

“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個站著的天使展開著雙翅,在等待著這個靈魂。”這是《悲慘世界》一書的結尾,“這個靈魂”指的就是書中的主人公——冉阿讓。故事最後,冉阿讓與那個悲慘的世界告別了,但他在書中的形象仍深深地印在我的心中。

《悲慘世界》這本書是法國作家雨果的一部傳世之作。這一整篇故事都是圍繞著主人公冉阿讓的命運展開的:冉阿讓生活窮苦,因偷了一塊麵包而被抓進監獄,他多次嘗試逃獄,卻被延長刑期。出獄後,冉阿讓受主教的關照而感動,立志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他來到了海濱蒙特勒伊,改善了那裡的一種輕工業的發展,他也因此變得富裕,當上了市長。冉阿讓當上市長後,認識了一個可憐的女人——芳汀,她把自己的孩子珂賽特託德納第夫婦撫養,卻沒有想到德納第夫婦內心狡詐,並把小珂賽特當成家裡的僕人使喚。德納第夫婦還從芳汀那裡騙了許多錢。特別是有一次令我記憶深刻,德納第夫婦謊稱珂賽特得了一種嚴重的病,需要芳汀寄錢,而此時的芳汀也十分貧困,最後,出於自己的偉大母愛,芳汀讓一個牙科醫生拔掉了自己最漂亮的兩顆門牙,換了兩個金幣,寄給了德納第夫婦。其實,這也是一個殘忍的騙局。當我看到這兒時,不禁怒髮衝冠,心裡恨透了德納第夫婦,但同時,我也為芳汀感到難過,因為她的偉大母愛被騙了。後來,芳汀希望見珂賽特一面,可還沒見到,就在病魔的折磨中死去,命運十分悽慘。冉阿讓也因人們的不理解,又一次被捕,但他逃了出來,領養了珂賽特,並撫養她成人。最後,這位一心從善的主人公冉阿讓在一個夜晚離開了那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

這個故事中其實還有一個人物叫沙威,他相信法律,是一個出色的警探,他一心想抓到冉阿讓,但每次陷害他都沒用。有一次,沙威去偵查反政府人民軍,卻被當場抓住,冉阿讓正好也在那兒,就讓軍隊給他槍決沙威的機會,軍隊同意後,冉阿讓把沙威帶到了一個軍隊看不見的地方,把他放了,並朝天空開了一槍,表示已幹掉沙威。這個情節使我很感動,沙威一次又一次地陷害冉阿讓,如果是我,肯定恨透了沙威,但冉阿讓卻在可以幹掉沙威的時候,饒恕了他,並且放了他,實在是寬巨集大量!

說起這個情節,我就想起了自己在學習中的一次經歷。在我上四年級的時候,有幾天我一心想著玩,沒有認真聽講。結果有一次數學考試,我原本覺得很簡單,可考卷發了下來,我看到自己只考了70分。這張考卷上有因粗心大意而錯的題,也有因沒有認真聽講而錯的基礎題,畫滿了刺眼的紅叉叉。看到這張試卷,我立刻意識到這幾天自己沒有認真學習。晚上,我一見到爸爸,心中立刻緊張起來,猶豫著該不該告訴他我考了70分,因為如果我考這麼差,一定少不了一頓揍。可一想到我那丟人的成績,我也顧不了猶豫了,後悔的眼淚順著臉頰流了下來。此時,我只好吞吞吐吐地告訴爸爸:“我。我數學只。考了。70分。”爸爸見我在流淚,居然沒有火冒三丈,而是想了一會兒,然後語重心長地對我說:“哭是不能改變現實的,它只能說明你還是要好的。你考這麼差是因為你沒有認真聽講,這是肯定的。一個人總會犯錯誤的,只要他重視這些錯誤,分析犯錯的原因,以後注意不再犯同樣的錯誤就行了。”爸爸的話令我深受感動,我長大後也要做一個寬巨集大量的人。

在我正在閱讀《悲慘世界》時,我並沒有把這本書讀完。但是,其中有一個人物深深地吸引了我,他就是主教——米里埃。在我眼裡,他是一個稱職的主教,一個善良的人。他並沒有因為自己的主教身份而自以為是,而是竭盡自己的所能去向富人籌款,為了救濟窮人。在他眼裡,並沒有所謂“壞人”,他總是盡力去救贖他們的靈魂。書中的幾個片段,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米里埃看到醫院裡人滿為患時,他與院長有一次談話。“你們有二十六個病人,卻只有五六間小病房。我們只有三個人,卻佔了五六十人的地方。我告訴您,這是個錯誤。你到我這裡來,我住到您那裡去。把我的房子還給我。這裡是您的醫院。”就這樣主教把自己的房子給了醫院,他寧願自己住的差一些,也要幫助別人。

米里埃作為主教,從國家領取一萬五千法郎的年薪。就在他遷居醫院的.那天,他對這筆錢做了一勞永逸的分配。

通過清單,就能看出主教有多麼無私,他寧願自己過的苦一點,也要幫助他人。數字就是最好的說明。

還有一次,主教到鄉里巡視。當地有一個土匪克拉瓦特,他之前曾搶走教堂裡的所有聖器。人們派憲兵去圍剿,可他次次都逃之夭夭,有時還拼死抵抗。就在人心惶惶的時候,主教來到此地。他堅持不帶護衛,一個人動身,去山裡的貧困小鎮。當他到達之後,土匪克拉瓦特將聖器獻給了他。可見,用自己的的寬容對待別人,別人也會回報你。

最後,本書的主人公——讓 。瓦讓從監獄裡出來時身無分文,他偷走了主教的銀器,逃之夭夭。後來,他被憲兵抓住,扭送到主教這裡。主教非但沒有生氣,反倒把銀燭臺送給他,讓他做一個善良的人。這無疑是,改變主人公的直接原因。

讀完了《悲慘世界》,我的心仍然不能平靜下來。我為一心從善的冉阿讓感到激動,又為擁有偉大母愛的芳汀感到難過;我對內心狡詐的德納第夫婦感到痛恨,又對可憐的珂賽特感到憐憫。總而言之,書中描繪的那個悲慘世界已深深刻在我的腦海裡。

這本書,使我深深地體會到了作者在創作它時的心情;這本書,使我彷彿身臨其境,來到了當時的世界;這本書,使我的心情跌宕起伏。最重要的是,這本書,使我與作者雨果都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才可以醫治社會災難,以愛制惡。

此時,我的腦海中又浮現出“夜,沒有星光,一片漆黑,在黑暗中,可能有一個站著的天使展開著雙翅,在等待著這個靈魂。”這句話。讀完《悲慘世界》之後,我才發現這句話中“漆黑的夜”正表示了當時那個悲慘而又黑暗的世界。希望我們每個人都心懷大愛,寬巨集大量,共創美好的家園!

悲慘世界讀後感5

一直對自己的閱讀速度很自信,結果在這本書上前所未有的花費了一個半月。

因為老師的介紹,我開始認識雨果,因為他的《九三年》,我告訴自己一定要看他的《悲慘世界》。於是在過去的一個半月,每一天我都將一本《悲慘世界》放在包裡,在課堂上,在廣播臺,在公交車,我一頁一頁的翻了1760頁,感受著這個人世間最像上帝的人的胸懷。

經典名著,在一般人看來,大多枯燥乏味。對我亦是如此。我一直偏愛現當代的言情武俠小說,對大部頭頂禮膜拜,看著封面上的作品名和作者名就肅然起敬,沾染一下才氣似的稀罕地摸兩下,但僅此而已了。我試過翻開其中的一些,然後發現,裡面是一整個未知的世界。那些作品涉及的背景知識就像是在那個世界探索的通關武器,我的無知和不耐讓我無法真正領會其中的引人入勝。而現在,我開始學會沉澱,也漸漸發現,經典之所以稱為經典,是因為它的偉大不只侷限於那一個時代和那一個時代的那一群讀者,現在它的光芒依舊閃耀,持續地給我們指引,讓我們觸動,進而得到啟發。

20xx年4月20日早晨7點的三水,在小小的宿舍外彷彿在上演3D版的《泰坦尼克號》,狂風大作,雨點迅猛,雷聲隆隆,閃電霹靂,透過陽臺上佈滿水霧和一道道淚也似的水痕,我們看見陽臺上的衣服在這樣恐怖的大背景下無力地掙扎,我想如果它們能出聲,喊的一定是“救命”。那牢固的兩道門和三扇窗把我們好好地保護起來,我們呆在溫暖安全的屋內,冷眼旁觀外面的風雲變色,變化無常。

對於《悲慘世界》這本書,在未讀之前,我原以為自己是這樣一種狀態。但當我真正開始閱讀並沉迷其中時,才發現,我無法冷眼旁觀,無法置身事外。當我翻開書頁的那一刻起,我已經身處其中,無法自拔,我不由自主地思考那個世界,那個世界的人們,現在這個世界和其中的人們以及我自己,而且發現感慨良多。第一次,發現名著還可以這樣吸引我。

那天的課上,老師說雨果的思想無法和俄羅斯的作家們相比。是,雨果筆下的人,腦子裡想的東西好像要簡單的多,遠不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罪與罰》中的拉斯科尼科夫那樣將思維充塞了自己的整個生命,也不會像托爾斯泰的瑪斯洛娃和涅赫柳道夫一樣用思想的鬥爭貫穿整本書,更不會像高爾基,給我的感覺就像奶奶講老故事。

因為,雨果不是以人世的角度看這個社會,而是以上帝的視角看待這一切。冉阿讓死了,他用自己的生命完成了救贖,不僅是自己的靈魂,還有芳汀,還有珂賽特,還有沙威。還有我。雨果筆下的人物心理描寫的確不似俄國作家的深刻而又複雜,雨果的人物,心理活動是有個簡單的縱向標準的,那就是善和惡。之所以這樣,是因為雨果相信上帝,相信善良,也正因為如此,沒有任何一個人物有如此的胸懷承載這樣的博愛精神,所以沒有一個人物可以代表完全的雨果的思想。

我沉醉於雨果對故事情節的安排和結構把把握的天才,他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網,將人物、情節巧妙地穿插組合在一起,跌宕起伏,引人入勝卻不失自然,水到渠成,讓人感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他對一個新人物的描寫從不讓人感覺突兀,一路讀下來,發現逐漸茅塞頓開。合上書時,哪一個個性格各異的人物和看似紛繁複雜的情節已經服服帖帖的在我腦海裡存在了。它像是打開了一扇大門,讓我瞥見了十九世紀的法國,並對它產生了興趣。

我驚奇的發現,在十九世紀的法國,人們對身份的觀念如此根深蒂固且牢不可破。冉阿讓永遠是一個苦役犯,人們並沒有給他改過自新的`機會,人們把偏見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身上,即使他成了馬德蘭市長,建造工廠、醫院,為窮人謀福利,那樣德高望重的人做了那麼有益於社會和人們的事,卻在主動承認自己的身份後遭眾人唾棄。在知道了他的真實身份後,沒有人念及他的功勞,汙言髒語像漫天大雨一樣鋪天蓋地,那些受過他恩惠的人都背棄了他,除了那個門房老太太和堅定的修女還牽掛著他,相信他,為他掩飾,為他說謊。呵!多麼扭曲的世界啊!

我在這個扭曲而悲慘的世界看見了向善的靈魂。沒有天生的大善人,我感覺到冉阿讓的內心掙扎,在受人尊敬的馬德蘭市長和受人唾棄的苦役犯冉阿讓間作出選擇,或者說,在後者那加上問心無愧和靈魂超脫八個字,我看見他並不是毅然決然,義無反顧地,出發前有猶豫和掙扎,但已做好不再回來的準備,途中幾次退縮,他願意把馬車壞了作為一個上帝的指示,並已經說服自己已經贖完罪,可以心安理得。他的心中甚至還有說不清道不明的一絲絲怨恨和不滿,希望給他找來馬車找來的小男孩不存在,希望那一趟郵車晚點,希望趕不上那次庭審,希望去到時已經塵埃落定,但他的腳步從未停下,他的肉體不覺勞累,他的良心趨他前行。驅使他勇敢地推開從辦公室直達庭審現場的大門,坦白一切。他的掙扎是常情,他不是聖人,卻是一個令人敬佩的人。

而最先感動我的山的靈魂是米里哀主教。我驚訝於那樣完美的一個人,他在靈魂上似乎是沒有瑕疵,他給人同情,導人向善。他生活清貧,把自己的絕大多數的錢用於救助窮人和不幸的人,甚至還去“劫富濟貧”;他不辭勞苦,步行至偏遠地區給窮人帶來福音;他語言幽默,言行一致,對窮人多加照顧,卻對富人和當權者不假辭色,直言不諱;他坦坦蕩蕩,夜不閉戶,甚至用仁愛和無畏感動了克拉瓦特的劫匪並取回了聖器法衣;他尊重與他立場觀點不一致的國民公會議員,他是一個保皇派卻為一個差點投票贊成國王死亡的人以臨終祝福。而對於冉阿讓這樣的苦役犯,他像對待其他窮人和不幸的人那樣給予他同情信任和寬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冉阿讓完成從苦役犯到馬德蘭市長的轉變也就不足為奇了。

整部小說都貫徹雨果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仁愛思想,在法律無情的世界裡,仁愛是唯一的救贖。而在中國,幾千年前,也有這樣一位有大智慧的哲人這樣說過:“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降救之,以慈衛之。”他,是老子。

悲慘世界讀後感6

我聽過這樣一種說法,“一流作品,二流電影”。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往往爭議不斷。有人說,越是二三流的文學作品越容易改成一流的電影,而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就難以造就經典電影。這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自然是因為一流的文學作品往往因其深入人心,拍成電影后難以符合每個人的標準,也就造成了爭議不斷的局面。我雖不太贊同這種觀點,但我更願意去品味用美麗的語言展現出來的原汁原味的作品。例如,雨果的《悲慘世界》。

當我捧起這本書,壓在心頭的是厚重之感,感到的是人類的苦難深厚而沉重的積澱。歷時三十餘年,從一八二八年起構思,到一八四五年動筆創作,直至一八六一年才終於寫完全書,感謝偉大的雨果先生帶給我們這本《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被稱作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書中代表性的人物各有各的艱辛與苦難。主角冉阿讓因飢餓偷麵包而成為苦役犯飽受折磨、老年潦倒不得不賣掉自己珍愛的藏書的馬伯夫、因窮困墮落淪為娼妓不得不拋棄自己女兒的芳汀、貪財又狡猾,最後卻還是走上了毀滅自己道路的德納第,追捕冉阿讓數年最終放過他而卻投河自盡的沙威、童年時受苦受難無人關心的珂賽特、以及可憐的愛唱歌的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

法國十九世紀浪漫派領袖雨果作為人類生存狀況和命運的思考者,以未來的名義去批判社會的歷史和現狀,以人類生存的名義去批判一切異己力量,從而表現了人類歷史發展中的永恆性矛盾。雨果天衣無縫地將大大小小的故事串在一起,全方位地考察這些因果關係,給我們展現了由社會的原因造成的人們所經歷的無論是物質的貧困還是精神墮落的苦難。

冉阿讓只是因為曾經當過苦役犯的事情重新被世人知曉,好不容易重新用自己的能力換來的馬蘭德市長身份便這樣毀於一旦,從受人尊敬的市長先生成為低賤的苦役犯。生活中人們總是這樣,當知道了某某曾經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便將他人全盤否定,立馬換上一副嘴臉對待,冷嘲熱諷,竊竊私語。這是人性的弱點,也是不爭的事實。

我喜愛冉阿讓這個人物,欣賞他改過自新的勇氣,同情他對珂賽特愛到卑微的情感,敬佩他從不磨滅的意志與智慧,對馬呂斯坦白自己的過去的勇敢,以及他對死對頭沙威的寬容與大度。

在書中,出獄後的冉阿讓揹負著囚犯的身份,飽受著他人的.歧視。社會的不公與排斥,一點點的磨滅了他重新做人的希望,改過向善的信心。是慈悲為懷的主教伸出慷慨無私的援助之手收容了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他不僅不計較冉阿讓偷他的銀器具,反而將那一對銀製燭臺送給了他並叮囑道:“答應我一定要把這些錢用到好的地方。把這些銀器賣掉,用這些錢讓自己過得好一些。”開始深深的感悟到,原來,在當時那個無情的資本主義社會竟然也有這樣的世外聖人存在,正是主教的寬大和仁慈深深感化了冉阿讓,是他重新燃起了冉阿讓心中那快熄滅的希望之火,使他徹底悔悟,開始新的生活。所以說,冉阿讓的命運並不是永遠都是那麼的悲慘,悲慘的是那時候的整個世界觀,就是因為有了主教這樣的人,整個世界才有了救世主,整個世界才有可能在水生火熱之中艱苦摸索前進主教的感化下,冉阿讓開始變得樂於助人,見義勇為得到人民的愛戴,搖身一變成了受人尊敬的市長一切得轉變使我既倍感欣慰。從囚犯到市長,簡直是天壤之別,這無疑是人性的巨大轉變。

冉阿讓對珂賽特的愛也格外令人感動。就像雨果所寫道的,這是一種集父愛,母愛,祖父的愛,對戀人的愛為一體的愛。冉阿讓一生只愛過珂賽特一人,既是在贖罪,又是為了實現對芳汀的承諾。他是如此地愛她,以至於當發現珂賽特愛上馬呂斯時內心惶恐不安卻又無可奈何,想阻止卻警告自己不能,這是一種多麼無私的愛,他只想要她幸福,寧願自己吃黑麵包穿老舊的衣服,也讓她得到自己一切喜愛的東西。將要離世的時候還生怕他們二人不肯原諒自己,不肯使用自己留下來的財富,充滿對自己的自責,可他從始至終只做錯了因飢餓偷食麵包。

真正用心愛一個人的時候大概便會像他這樣吧,愛得卑微愛到骨子裡,生怕她受一點委屈,不願讓她有任何不開心,願意讓自己受盡磨難也不想要她知道真相擔驚受怕。

芳汀因為貧窮淪為娼妓也是這世上那些為了生計而不得不違背初心人們的典型形象。悲慘世界有多少無奈和苦楚,而我們究竟又如何解決這問題太大也太難。雖說每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可有的人生來就掌握不了自己的命運。如同戰狼2中生活在戰火疾病與貧窮里的非洲難民,他們的命運又會怎樣呢?我們無從得知。

書中還有一個人物,沙威。他追捕冉阿讓多年,到了最後,道義與職責在碰撞,他不得不選擇一條不歸的路。放走了冉阿讓,他無法面對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無法面對良心。他作出了選擇,卻背叛了自己。這是沙威的偉大之處,無論我之前有多麼痛恨沙威對冉阿讓的傷害,他的選擇使我肅然起敬。

冉阿讓離世的時候,書上有這樣一句話:我們在所愛的人要去世的時候,目光就死死盯著,想把人留住。這也許也是雨果想要展現的人世間的一種悲慘吧。

面對悲慘世界中的世態炎涼,社會上通常會產生三種人:第一種是因為卑微而變得低劣的人,醜陋、自私、貪婪的本性使得他們走上毀滅的道路;第二種是不堪重負不得不被命運所打敗,失去本心,失去希望的人;最後一種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永保光明、善良、寬容且擁有高尚情操的人。

第一種人就如書中的德納第,為了金錢不惜一切代價殺人劫財。而芳汀則是第二種人,因為貧窮無助而不得不出賣身體。第三種人正是主角冉阿讓,洗心革面後他變得寬大,善良,仁慈。

在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確切的公平可言,黑暗也不是絕對的,做一個真正的自己,任何刻意的偽裝都將被識破,虛偽在事實面前只有被革滅。我再一次被人性的巨大力量所震撼。願我們身邊多一些主教般光明的使者,願他們像純潔的天使般永遠守護著人們那份慈悲之懷,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加入到助人為樂、見義勇為的隊伍中來。社會需要這樣的人,世界需要這樣的人。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我們的生活,創造出一個善良、和睦、光明的世界。

在這個世上的確好人不一定有好報,社會也並不一定會回報所謂的好人,人性有弱點,社會有許多不足,世界有不那麼美好的一面,但,——願我們每個人不忘初心,銘記美好,化大悲為內心之安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