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慘世界觀後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8.64K

品味完一部作品後,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吧,需要好好地對所收穫的東西寫一篇觀後感了。快來參考觀後感是怎麼寫的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悲慘世界觀後感,歡迎大家分享。

悲慘世界觀後感

悲慘世界觀後感1

之前沒有讀過《悲慘世界》這本書,沒有看過它的音樂劇,但在老師跟我們播放的前幾天在街上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海報時,就非常想去看(後來因為沒時間而錯過了)。父母不解,我說我最近就是特別喜歡看悲劇點的東西,尤其是那種社會的問題帶來某個人身上的悲劇。有這種想法是因為這段時間一直很迷《飢餓遊戲》這套書,講的就是由於政府不良的統治,導致各區人民難以生存而開始起義,政府為了制止這種情況,於是就從每區每年選出兩名青少年,一男一女,共二十四位,在戰鬥場裡拼搏至死,最後只有一名勝利者。這部書就是就是揭示了戰爭帶給人們身體與精神上的痛苦,還有造成的悲劇。因為以前很少受到這樣的震撼,它讓我認識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有多美好。看了那些悲劇人物後,自己面對的許多困難好像都不算什麼了。但這套書帶給自己的震撼比上世界名家雨果的名著就是小巫見大巫了。

感謝我可以看到這部電影,它實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比我預測的還要好看首先說電影一開始的場景與音樂就給了我深深的震撼。那些囚犯們在海浪的拍打下艱難的拖著船,一句句低沉卻有力的“look down”表現出了他們心中的怨恨、不滿,但卻又無奈。這部電影要是不是音樂電影,角色們的心理和情感還真就不能表現的如此淋漓盡致。音樂相對文字,確實能帶給人們心靈上更好的溝通與觸動。

同開頭,電影中的幾次群體歌唱也給我留下深深的印象。被關起來的百姓,滿大街由於飢餓而乞討的乞丐,“look down”這個旋律總是在我腦中揮之不去,每次聽到都可以感受到那些百姓心中那憤怒的火焰在熊熊燃燒,那同時蘊藏的力量也讓人驚歎。但苛刻的法律讓那些貴族與官員、警察幾乎失去了憐憫心。

然後再說說主角們吧。冉阿讓那顆由於長期被人們唾棄而變得堅硬的心,再加上對生存的渴望,在教父收留了他後,還是想偷走銀器。但在被抓住後,教父幫他圓謊,震撼了他的心,在短暫的糾結後,終於被感化了。他要為自己贖罪。他的世界也因有了柯賽特而變得有了些許依靠,些許幸福。為了她,他做什麼都行,因為是她讓他的世界變得美好,有希望,有了愛。最後他在教堂終於被芳汀接走,一起去到那幸福的天堂。他們的這一生過得都太過艱難痛苦,顛沛流離,只有死後才能安息。看到這兒,眼淚止不住的留下來。

芳汀也給我留下了極深的印象,她的命運實在是太悲慘了。被背棄,艱難地撫養著孩子。但就算是在如此艱難的處境,被糟蹋地嚴重的她,不得不說,還是有著常人沒有的氣質。也許是那強烈讓孩子活下去的決心,也許是曾經幸福的生活,也許是曾經夢想過的美好生活,讓她的心靈與眾不同。那首《i dreamed a dream》,每個字都足夠讓人心碎。“i had a dream my life would be so different from this hell i’m living.”曾經的夢有多麼美好, 如今的生活卻如地獄。骨瘦如柴的芳汀,終於在把女兒的託付給冉阿讓後,離開了這地獄般的生活,升入天堂。

沙威開始雖看似是個鐵心腸的角色,但如冉阿讓所說,他也只是在進他的職責。從小就被嚴苛的法律與監獄的環境所薰陶,有一顆鐵石心腸也不是他的錯,其實他也是悲慘的不是嗎?但這鐵石心腸也不是鐵到了底,他還是一次次地被人性所感動,救贖。兩次可以輕易地殺死冉阿讓時,卻因為對無辜者的同情與對冉阿讓不顧自己而去拯救別人的舉動的感動,放下了槍。也許他被一次次的感動後,也意識到了人性的偉大,意識到了自己以前的錯誤,所以自殺。引用一位網友的話:“因為他是個值得欽佩的男人。到了最後,道義與職責在碰撞,他不得不選擇一條不歸的路。放走了冉阿讓,他無法面對自己。但是如果不放走他,他無法面對良心。他作出了選擇,卻背叛了自己。 在我看來,這是沙威的偉大之處。”再想想看他看到起義隊伍中犧牲的小男孩時,儘管他曾經讓自己暴露身份,但還是由於對這個幼小生命的勇敢犧牲感到無比敬佩與惋惜,把自己的徽章別在了他的胸前。

柯賽特的生活與所有人比起來是最幸福的。她遺傳了母親所有優點,精緻的面孔,與眾不同的氣質,包括童年時儲存的對美好生活希望……她與馬裡尤斯也是唯一能在塵世獲得幸福的人。的確,這部電影需要這麼個“花瓶”,只有她的幸福,能讓芳汀安心離去,能讓冉阿讓贖回他的罪過,輕鬆些地離去。同時,馬裡尤斯的存活也給革命之火留下了紀念,讓艾潘妮得以在生命最後一刻獲得盼望已久的幸福。

其他許多人包括調皮卻敢於在關鍵時刻犧牲的小男孩,被諷刺的黑心的餐館老闆與老闆娘等等,都被完美地呈現,為整個作品的成功做了大貢獻。

再說說電影內容以外的事。據說這部電影在其他地區廣受歡迎後,在中國大陸的.票房卻不盡如人意,可能我們對純文學的重視度還是需提高……

另外讓我驚訝的是,得知這部電影的聲音都是現場錄製,演員全都是憑真實唱功邊演邊唱。不得不驚歎於他們各方面的實力時,也想到中國這樣又能演又能唱的,真正厲害的實力派的藝人好像挺少的……翻拍經典不成功的好像蠻多的……當然這只是個人想法……但這種非商業性的電影,與純實力派藝人的確需要鼓勵,而不是隻追捧一些花瓶……

看完整部電影,一股對原作者、導演、演員、所有工作人員的敬意油然而生……

悲慘世界觀後感2

《悲慘世界》的電影和小說的感覺很不一樣。開頭就用的是監犯們的歌Look Down,整部影片也是以歌唱的形式表達。影片中內容略有刪改,有的地方跳轉過快,前後情感轉變較大,邏輯感不強。

就我目前看的內容而言,我印象較深的歌曲Look Down 出現了兩次。第一次是片頭,監犯們所唱,第二次是巴黎街頭,百姓們所唱。其實在開頭的時候我聽到這首歌時,內心的觸動並不太大。因為囚犯在我認知裡就是低人一等的,過著沒有尊嚴、自由的悲慘生活。他們唱出Look down,我很能理解,這也很符合他們的身份和處境。可是巴黎人民的look down卻在我心上重重一擊。當我聽到Look down, look down and show some mercy if you can 時,我的內心是震撼的。人民的生活已到了何等地步,他們需要懇請別人低頭看他們一眼。不是平等的看,是低頭看。而且,別人還不一定會去看他們一眼。接下來的這句也是一個重擊,Look down, look down upon your fellow men。巴黎人民這歌不是唱給外邦人聽的,就是唱給同胞聽的。同胞,同為祖國的孩子。中國有個詞叫一母同胞,這是有血緣關係的,感情很深厚的。雖然這同胞不是同母所生,但大家是同一國家的人,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仰望同一片天空。為何裡面的部分弟兄姐妹需要仰望其他人,以如此卑微的地位來請求憐憫,甚至只是看一眼。

影片中冉阿讓在芳汀死後與沙威的對抗引發了我的思考。冉阿讓起誓按時歸來,請求沙威給予他時間去救珂賽特。可是沙威認為冉阿讓這樣的人本性難移。在沙威眼中,囚犯或者曾經是囚犯的人都是罪大惡極之人,他提防他們,看守他們,在心裡為他們烙上了永不磨去的記號,就像中國古代在犯人臉上刺字。沙威有一種令我難以理解的對法律的執著,對犯人的禁錮。

在這場對抗中,冉阿讓強調,他只是偷了點麵包,沙威回答,維護法律是他的責任;冉阿讓繼續反駁沙威不懂世態炎涼,沙威回答,冉阿讓沒有權利。這段對哈值得思考。若是僅從冉阿讓的角度看,他迫於生計,不得不做違法的事。他只是一個在社會底層苦苦掙扎的小人物。我們出於同情心會認為冉阿讓不應該被捕,或者說是不應該因此而受如此多的磨難。可從理性的角度,法律與責任的角度,違法行為定要被追究。如此看來,沙威的窮追不捨可以得到解釋。我認為法律與道德問題在這裡從本質上來講是社會問題。因為當時局勢動盪,社會混亂,人民生活沒有保障,在這種情況下,小人物的行為只能用迫於生計來形容和解釋。當社會不能給予人民一定的保障,道德問題也只能被空談。民以食為天,人生存的最基本條件就是有東西吃。活著,才能去想怎麼活。除非他有很高的思想覺悟,有精神層面的追求。但這對小人物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冉阿讓說沙威不懂世態炎涼。

沙威真的不懂嗎?我看未必。沙威自己說他出生在平民窟,見慣了冉阿讓這樣的人。沙威其實很瞭解這些罪犯,瞭解底層人民,他知道他們的生活,懂得他們的掙扎。他曾經也許對這些人有過同情和憐憫,但我覺得他很可能沒有。他就是那樣成長起來的,他從心底裡是厭惡這樣的生活,這些人,他是想擺脫他們的。他厭惡貧窮,更厭惡貧窮帶來的罪與惡。所以他嚮往光明和正義,決心堅守正道。曾經的經歷告訴他,這些混生活的人很難改去身上的惡,所以他們要被看管起來,他們是不能夠得到信任的。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沙威是對的。冉阿讓若不是經受了主教的感化,他的確是一個危險分子。經歷的苦難多了,對於別人的掙扎就會看淡,也就是老人在聽到那些充滿磨難的人和事時總喜歡感嘆這就是命。犯人們的不得已在沙威眼中只是他命不好,是個這樣的出生,得不到任何權利。在沙威心中,法律是唯一的救贖,守法可以維護社會。由此看來,他心裡還是抱有一絲希望,法律是他的救命稻草。正因如此,法律也成了壓死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這裡還能延伸出一個有意思的問題,該不該給予犯人或曾有案底的人信任。僅僅是看這部作品,我們很容易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判底層人民互相軋扎,社會信任度極低。可是反問自己,你會給一個犯人信任嗎,你敢好無芥蒂地和他相處?至少我不能。大家總是根據一個人地過往給他下定論。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這老祖宗幾千年的教訓,不知道的也沒幾個吧。我們不願輕易地相信一個人會改變,尤其是一個罪人會改變。

影片中的種種問題歸根結底就是人性的問題。世界的好與壞是人界定出來的,也是人造成的。悲慘的世界,是對人性的對映和拷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