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讀後感400

來源:果殼範文吧 3.07W

小編今天推薦給大家的是呼蘭河傳讀後感400,僅供參考,希望對大家有用。關注pincai網獲得更多內容。

呼蘭河傳讀後感400

呼蘭河傳讀後感400篇一:

呼蘭河,多美的名字!卻是一個“人吃人”的小城。

整部小說的思想內容圍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瑣碎、落後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黑暗”、“冷漠”,除了這些詞,我再也不知該用哪些詞來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戰爭,而是生活在自己身邊的那群人。

而《呼蘭河傳》中最值得嘖嘖稱讚的是那洗煉精簡、毫無刻意雕飾痕跡的語言。這或許也是我喜歡讀現代中國文學的原因吧。這段時期的作品,語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澀,特別是能融入一些俗語和口語,讓人覺得親切、真實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語言的臨摹功能,將人物、事件、景物描寫得生動形象。

小說在結構上也是別出心裁的,其安排脫掉了小說創作的俗套子,採取了由面到點的結構形式。作者先從整體上把握呼蘭河小城,以及小城裡的人和事,使讀者對於背景有一個直觀明朗的感覺,然後再將筆觸集中到一些典型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們身邊發生的故事。這樣的藝術手法會漸漸地將讀者帶入小城中,去看、去想、去悟……

呼蘭河傳讀後感400篇二:

小說中的大部份人物毫無人性,敘述慘烈、殘酷。遮避在我們生活周圍的事情太多,我們往往看不到太多的真相,蕭紅讓我們沒有遮避地直接進入生活,不掩飾也不修飾在她看來自然的、有生命的東西——它們構成文學的審美物件。

蕭紅在一篇文章中曾寫道:“這是凶殘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毀滅了它吧!毀滅了這些失去了人性的東西!” (《同命運的小魚》)。這失去了的人性,我們在蕭紅的'作品中俯拾皆是。

人性的冷漠。王寡婦的獨子掉河淹死了,她自此瘋了,但瘋了還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哭一場,但哭完仍得回家吃飯、睡覺、賣豆芽菜。人們雖對她有惻隱之心,不過為時甚短罷了,不久就把這事忘記了,偶爾還有人偷她的菜,但她還是平平靜靜的活著;造紙房裡,私生子被活餓死,因為是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麼,也就不說他了;狗在咬一個討飯的,主人問“咬什麼?”僕人答:“咬一個討飯的”說完了也就完了,可見這討飯的活著是一錢不值了。

作者筆下呼蘭河的人性是麻木的人性“人活著是為飯穿衣。人死了就完了。”人性的冷漠,在作品中成為一種正常的存在狀態。人生的麻木活著是無望的,生老病死只是人們逆來順受的事情,人們只好把希望寄託在為“鬼神所做的事上”如:跳大神、放河燈、娘娘廟大會等。

呼蘭河傳讀後感400篇三:

如果說小說一定以情節為標準的話,那呼蘭河傳的情節實在沒有多少跌宕起伏,但如果從藝術感染力為標準的話,那本書顯然是一座高峰。譬如作者描寫兒時的那個園子,“園子裡就只有一棵櫻桃樹,一棵李子樹,因為櫻桃和李子都不大結果子,所以覺得他們是並不存在的。

小的時候,只覺得園子裡邊就有一棵大榆樹。 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畫面總給我以一種真實的溫馨感。

從文藝學的角度,諸多大家都對此書評論諸多,我淺顯閱罷不足言之。但仔細思考,一本文學經典從來便不是以有趣和有用為目的的,它往往直擊心靈最深處,讓人莫名的為之感動。

作者在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揭示他們的貧苦、愚昧、麻木的時候,諷刺幽致則使人感到悲涼、悽苦。但這種苦中又有種隱隱的溫暖,可能就來自人物的一句笑話,但又不會像看漫畫書一般笑,只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物所遭受的一切,這也正是作者的諷刺幽默所產生的優鬱的美感效應。這種美感效應,往往使內心的不羈被慢慢馴服,對歷史和現實有更為成熟的認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