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福會》讀後感(精選6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8W

讀完一本書以後,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後感了。那麼我們該怎麼去寫讀後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喜福會》讀後感(精選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喜福會》讀後感(精選6篇)

  《喜福會》讀後感 篇1

今天晚上花了兩個多小時,把《喜福會》這本小說看完了。之所以看這本書,其實只是因為公選課需要讀這本書的關係,但是當我讀完了之後,發現這本書其實還是很不錯的。雖然在公選課的經典書單裡面這本書不那麼經典,但是我覺得比起其它的書可能這一本反而要更加接地氣一點。

這本書裡面設定了四對母女,而書中的故事基本上就是圍繞著母女之間因為代溝產生的矛盾展開的。這些故事之中有的關於成長,有的關於婚姻,但是我覺得這些故事無疑都圍繞著一個關鍵,那就是女人的幸福。書中的四位母親,都是成長在戰爭年代,有的富有有的貧窮,但是都因為機緣巧合有了人生的轉折,來到了美國。她們不懂得怎樣說一口流利的英文,但是卻希望自己的女兒們能夠在這裡走向成功,獲得幸福,不會走母親們的老路。這種強烈的、帶有中國傳統色彩的願望,與從小成長於美國文化的女兒們身上產生了巨大的碰撞。女兒們大都能夠理解母親們的苦心,然而卻不能夠接受他們母親的想法。以至於他們都陷入了困境,然而在母親的幫助下,又再次收穫了幸福。

書中給我印象頗為深刻的大概是母親們的故事。比如說琳達擁有對自己的強烈追求,而用自己的智慧獲得了自由;又比如安梅見證母親的命運而對自己的命運有著強烈的掌控慾望,這種不向命運屈服或者更直接的說不向男人屈服的特質最終遺傳到了她的女兒露絲身上。而祖孫三代,也代表了從屈服、覺醒到抗爭的三個階段。比起女兒們的故事,母親們的故事更加奇異更加特別,也更加發人深思。

然而這本書也並非完美。在我看來,作者採用了分鏡頭的方法,每一章都可以看做一個簡單的故事,而所有的故事又隱隱有一條線索穿行其中可以讓它們聯絡在一起。這樣的寫法現在漸漸流行了起來,比如說非常熱門的《冰與火之歌》。分鏡頭的寫法固然可以讓故事不斷切換到第一視角,讓故事敘述更加方便而真實,但這種方式也造成了讀者閱讀的困難。尤其是其中有一些事件發生的時間並不明確,導致了故事間的因果也不甚清晰。所以這也可以說是這本書的一點瑕疵。

除此之外,對於我來說,或許還有一點不滿意的就是這本書的中譯本。這譯本給人的感覺過於生硬,感覺譯者對中美文化間的差異與相似沒有深入瞭解,翻譯技巧也有一定的不足。導致不少語言上的妙處需要註釋來點出,損失了原文的趣味。當然,我還是很願意再讀一讀這本書的原文或者其他的譯本。

  《喜福會》讀後感 篇2

高一時買了《喜福會》以來,我已經看了不下五遍。

這本書是以四個中國女人逃難到美國並開始新生活為背景而展開的,講述了她們以及她們四個女兒的故事。本書內容基於複雜的時代背景,複雜的文化環境所,引起了我的諸多感悟,特別是“童養媳”江林多的故事,觸發了我最多最深的思考。

江林多是一個太原普通人家的女兒,早在她兩歲時家人給她與姓黃的一大戶人家定了婚事,所以從她小時開始,母親就把她當做“黃家媳婦”來看待。十幾年過去了,由於汾河發大水,把江家沖毀了,於是她們家只能把她提前嫁去黃家。她為了信守父母的承諾,不給父母丟臉,從一名棘手、倔強、有自己想法的女孩變成一名只會盡心盡力的服侍著挑剔的婆婆和丈夫的乖媳婦。後來婆婆因她不能為她那14、15歲的丈夫生出孩子而故意刁難她,正是因為這樣,使她發現自己就算無論盡多大的努力也無法討好自己的婆婆,於是她突然覺醒了,發現了自我的價值,遠赴美國開始新生活。

看完這個故事梗概,想必很多人都會感嘆江家父母的狠心以及江林多的尋找自我的不易。在我看來,這個故事正是中國上個世紀父母的真實寫照。他們會為了孩子的未來而狠心放棄一些東西。林多的母親狠心地很早就為自己的女兒定下娃娃親,從小當別人的女兒一樣來養她。看似狠心母親,其實也是這個世界上最愛她的人:即使留下豐厚的嫁妝,但在臨別時還是不聽丈夫的勸阻把祖傳的珍貴的赤璋留給女兒。而給她留下的最後的話是:好好聽黃太太的話,別丟我們家的臉。母親的初衷只是想讓女兒能嫁個好人家,安安分分的生活。可是正是因為這句話,讓林多失去了自我,為了母親的期望,為了母親的想法而生活。

古往今來,母愛的偉大是不容置疑的。可是,臥冰求鯉這類故事也體現了孩子對父母的付出。母親與女兒,父母與孩子,不是僅僅表面看到的只有單方面付出的關係,而是相互依賴、反哺的。就像很多當代的單身青年一樣,面對父母的催婚而苦惱,其實他們大可以任性一把,對父母說“我的婚姻不用你們操心。”可實際上這麼做的又有幾個呢?因為他們知道,父母總是”養兒一百歲,常憂九十九“,

已經在上學時為他們擔憂學習,畢業時為他們擔憂工作了,所以只能乖乖去相親以求快速解決父母的憂慮。犧牲自己的幸福來換取父母的快樂,這可以說是很多人的做法了。

這個做法是對是錯,其實並不重要。為了所愛的.人犧牲的人,才是最勇敢的人。

  《喜福會》讀後感 篇3

《喜福會》所講述的是四位華人移民婦女和她們在美國長大的兒女各自之間的故事。小說的題目《喜福會》原是母親們打麻將的聚會。這些婦女移居美國已有幾十年,但她們仍念念不忘從小受過的傳統教育,恪守著中國幾千年來滲透於婦女血液之中、幾乎已成為天性的封建男權的思想。她們共同的理想就是要嚴格教育、管束自己的女兒,使她們能逃脫自己這一輩女人的命運,成為她們眼中幸福的女人。然而,對於母親的管束,女兒們則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在這個種族、階級、性別不平等的美國社會裡,兩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爭鬥到殊途同歸、相互認同的悲喜劇。在這出悲喜劇中,給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不是人物口中道出的事情,而是那些她們無法啟口、無法觸及、諱莫如深的事情,是沉默背後的東西。在那裡,沉默已經變成了一個象徵,它那巨大的毀滅性力量摧毀著女性賴以生存的自尊、自信和勇氣,使她們在沉重的壓抑之中喪失生存的潛力。然而一旦打破沉默,這毀滅性的力量就會立刻消失,被壓抑已久的人性就將得到復甦,平衡和諧的關係就會得到恢復。《喜福會》中母女們的悲歡故事大部分都是以沉默和打破沉默這條主線編織起來的。

《喜福會》給我們的啟示之一就是:在美國,所謂的多元文化,也就是亞文化與主流文化持續一致的新格局,從本質上來說但是是一場掩人耳目的把戲,是對亞文化的同化和心理侵略的掩蓋。那麼,與其他少數民族的女性一樣,華裔女性只有重新找回原本的自我,打破文化的沉默和性別的沉默,按照自己的方式自尊、自信、自主地應對生活,才能最終進入“喜與福”的境界。

  《喜福會》讀後感 篇4

一向以來很少有機會看電影。這次完整地看了一部榮獲柏林電影節銀熊獎的《喜福會》,讓我深受感染,華裔導演與演員,也可算是中國式的好萊塢片吧。

影片講述了四對母女的命運與生活,純真的自我心理剖析讓聽了很瞭然。四個苦命的中國女人在國內歷經磨難分別去美國,再跟美國人創造的第二次婚姻後又有了各自的女兒。恰好,四個女人也成了多年的朋友,各自情誼都很深,影片開始真正切入主體是母親對各自女兒談起早年的時光,悲慘的命運,吃人的禮教,薄薄的人情,不公正的婚姻,裸的封建壓迫與慘昧的性,把整個近代中國社會刻畫得淋漓盡致。總之,個個故事都是悲喜交加,從母親的母親再到婆家的家史,從逃淪的歲月到安逸的晚年,從中國的重慶到美國的舊金山,畫面不停地在兩地之間轉換,故事也一個比一個更慘,更出人意料,把整個人的心都和劇中人物連線了起來,這她們擔心,為她們惋惜,為中國的過去悲哀,也為人性感到慘淡,劇中的光線也跟周圍環境諧調的很好,明就亮的出奇,像一面鏡子,暗時淒涼可怕,病態的中國也許就是這樣吧!

這四個母親都是在中國出生成長的,在中國遭到不平等待遇,有的是公婆家的劣待,有的是孃家的排斥,有的是親丈夫的暴力對待,在這樣一個大黑鍋下容易使人的性格變質,溫柔的也會變為嚴酷的,漸漸地,她們覺得自己不適合這個時代,這個環境,於是走上了逃亡與流浪之路,從中國一向漂到美國,再也不回中國,把自己的後半輩寄託在他鄉,把自己的生命延續到了異鄉。她們不能讓自己的後代重蹈自己的前轍,於是當她們的女兒長大成人時,母親對女兒的婚姻格外觀注,生怕女兒會走錯。母親畢竟走過坎坷比女兒多,於是第二段故事就出來了。女兒的不幸與母親的擔憂構成了一網他鄉的浪清,更是對資本主義社會加以揭露,人情與金錢,善惡與美醜,摯熱與冷漠,從面構勒出現代社會的不幸,現代人之間的溝壑,這種不幸的生活遭遇到達必須程度就會爆發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終究會穿過極限,整個影片也加以預示,最後在一片親人的眼淚中結束了影片。

這是一部生活性戲劇,揭露性十分強烈的影片。

  《喜福會》讀後感 篇5

飛鴻早期的片子看得不多,多半都是從這裡的視訊中看個片段。出於各種原因,對大多數角色印象不深。今天看了喜福會,終於看到了飛鴻表演里程上的閃光點。

盈盈這個角色本身並不討喜,卻有著很多挖掘和發揮的空間。飛鴻也僅僅出演了她的青年時代,在我看到的飛鴻為數不多的片段中(也許已是她所有的出場次數了),她將盈盈幾個不同階段的心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少女情懷的朦朧和剋制,(順便提一下,她的少女裝扮十分清麗,驚豔!)遭遇激情時的幸福與盲目,接受婚姻不幸後更為複雜的心理:克忍,反抗,直至麻木和絕望。在對白不多的情況下,飛鴻用她的眼神,表情和肢體語言將這一系列的變化刻劃得絲絲入扣,令人讚歎。飛鴻在校時能演到這個水平,實在可以讓現在很多所謂的大腕明星們汗顏。再說一下這部片子裡飛鴻的造型,這裡並沒有僅僅從唯美的角度出發,有些造型乍看之下還難以接受,但十分吻合人物的階段狀態。

認識飛鴻是從王純開始。的確她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第三者形像,我個人認為也可以說是後無來者,之後徐靜蕾和蘇瑾的同類形像毫無新意,乏善可陳,這個問題已經有人討論過,在此不加贅述。但是,"王純"的成功有一多半存在於飛鴻本人和角色的相似度,氣質,個性,處世態度等等的接近使得飛鴻事半功倍。難怪飛鴻在看了劇本之後自己要求將角色從夏小雪換為王純。換句話說,在<牽手>裡,飛鴻用的是本色表演。而對盈盈的塑造上則大為不同,盈盈的生活年代,人生閱歷,知識層面都與飛鴻本人的無法相提並論。飛鴻能將與她本人反差以及角色自身反差極大的人物演繹得入木三分,證明了她的表演功力。

然而自<牽手>之後,飛鴻沒有能夠接到什麼能夠與前兩者媲美的作品。所拍電視作品中的角色缺乏表演上的突破口,人物型別大同小異,現代片中清一色的白領成功女性,感情生活中有些起伏,如此而已。古裝片中全部為經歷坎坷的絕色美女,其實和現代片是換湯不換藥,只不過古時無白領,反正她沒演過生活在底層的平庸人物。偶爾人物性格略有差異,實在不值一提。飛鴻有時也會出現拿捏不準,表演過火的情況。多數時候我認為這些人物是對飛鴻表演的浪費。

作為一個專業演員,應該能夠演繹人生百態,而不是千人一面。同時演員這個職業有自己的特殊性,它要求好的從業人員有較高的綜合素質:觀察能力,模仿能力,自身的爆發力,以及文化藝術修養,各方面知識的積累。當下許多影視明星僅憑著一些外在的東西來吸引公眾的注意力,而忽略了他們最應該做的事情。在這方面,我更欣賞容貌雖不出眾,但是表演功力深厚的演員,如奚美娟,斯琴高娃,王剛,焦晃等老演員。

作為她的影迷,我希望已經具備了良好的自身條件和素質的飛鴻能夠有進一步提高,做顆影壇的常青樹,我也希望能夠更多的看到飛鴻演繹出的象盈盈這樣或者比她更好的角色。

  《喜福會》讀後感 篇6

生活就是一部很長的故事,有喜,有怒,也有離合,卻沒有大氣的導演,也沒有著名的編劇,就像你永遠把握不了命運的航行,控制不了劇情的發展;卻時而要被無謂的瑣事所纏繞,包括母親的嘮叨與期望。或許,這些瑣碎更像斷了線的珠子,唯有母親的雙手將其穿起,窮盡一生,裝扮你美麗的嫁衣,還以世人……

對於母親的往事,我們多半是不去理會的。偶爾碰巧當她和旁人談及於此,我便會放下手中的工作側耳傾聽,分享她久違的歡樂,時而高揚,時而陰鬱,更多的感動之中包雜著些許無奈。

時光飛逝,鬢髮漸白。也許真如鄧肯所說,“母愛是多麼強烈、自私,狂烈地佔據著我們整個心靈的感情”。君,一個普普通通的女孩,從小在母親期望的困擾中成長、掙扎、釋放、反抗。在這些所謂的哀怨之下,掩蓋的是未知、迷茫、陌生。希望,讓彼此間的距離疏遠,她也無法及時體會到母親心裡附加的傷痛。在卑劣的環境下,每個人都是一隻鴨子,她們渴望自由、獨立、尊嚴,渴望成為一隻無拘無束的白天鵝,過著屬於自己的,擁有自我靈魂的生活。在現實中,所有的苦難倘若化為一場戰爭,那麼女人的選擇只有離開。也許母親恨的不是女兒的平庸,而是自己曾經對生命的放棄,對兩個孩子希望的放棄。

是的,母親最後成為了一隻天鵝,擁有了自己嚮往的生活,而那根僅留在箱底的天鵝毛,至死也沒敢送給女兒,她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

當愛已無聲的時候,我們還能錯過什麼?打個電話,送個平安,說聲媽媽,我愛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