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元宵節的散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37W

時光從未停下過她的腳步,有太多的記憶可能會被塵封,而那些曾經刻骨銘心的記憶在多次被重新整理之後,還是會越來越清晰。小時候數著指頭盼過年,年在依依不捨中流走,總覺得玩耍意猶未盡,好歹還有個續寫年味的正月十五,鬧元宵。

記憶中的元宵節的散文

那時候的山區農村還沒有電,也就少了現在城裡有一條街的花燈風景,元宵還是要鬧的,一鬧就是七八天,鬧元宵的`傳統習俗是唱大戲和扮玩,唱大戲一般正月十二開始,“大戲”顧名思義就是比廟會唱的塊數(場)多,時間也長,鄰村之間是不同的劇種,你來我村我去你村地用串唱調換胃口,什麼《打龍袍》《牧羊圈》《穆桂英》《王小趕腳》《借年》白天黑夜地唱,扯著嗓子,唱得天昏地暗口乾舌燥。精明的商販會從山外弄些甘蔗,鼓鼓鐺子來販賣。過年的磕頭錢還沒捨得花,也就免不了買個歡喜糰子或者冰糖葫蘆拉拉饞。臺上的唱戲,臺下的我們撒著歡亂竄。舞龍,跑旱船,站芯子,趕毛驢,踩高蹺,扭秧歌這些扮玩的隊伍自然也不會閒著,莊稼人使了勁地釋放自己的喜慶和快樂。

十五晚上是鬧元宵的高潮,不管孩子們誰去誰家,都會分到些“魚”“刺蝟”“小雞”“小燕子”等小動物,還有“燈碗子”,這些東西都是用五穀雜糧做的,有的是用手捏的,有的是用模具倒出來的,魚自然象徵著年年有餘,“燈碗子”則象徵著五穀豐登,刺蝟是財神的象徵,雞代表大吉大利,燕子代表春天真的來了,等等。“燈碗子”純手工捏製,茶碗大小,裡面倒上蓖麻子油或者豆油,插上根線芯,點燃,也會光芒萬丈。

過年放鞭炮時會有些啞炮,留起來,再滿大街撿一些,積攢到十五晚上,引上芯子實在不響的就從中間掰成斷藕斷絲連的兩段,擺成“八”字型,兩個啞炮一組,對著,點燃一組引燃另一組,出出溜溜在地上旋轉,也就旋轉出了不一樣的煙火。那時候火藥並不難搞,也可以一硝二磺三木炭的配製,大人們用泥巴造的煙花墩子,反覆裝反覆放,忙忙活活,你剛放罷我續上,生產隊裡場院又大,全村人都來觀看放花,一直折騰到深夜,一束束一簇簇,好一片美得令人目瞪口呆的火樹銀花。

每年在城裡賞燈的時候,總會觸景生情,免不了吹吹歲月的浮塵撫摸起記憶中的元宵節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