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家鄉的元宵節散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5W

在外工作多年,時常會想念起家鄉來,只想問一句:那裡的一切都好嗎?這不,春節過罷,又到了元宵節,不知今年的元宵節是否還和以往那樣熱鬧?此時此刻,不覺眼窩溼潤,思緒也一下子潑墨式散開……

追憶家鄉的元宵節散文

在魯西,元宵節被稱作正月十五,簡稱十五或燈節。家族中我爺爺是個守舊的人,性子急,十四的下午他就開始忙碌了。把院子打掃乾淨,往大門上掛紅燈籠,把柴灰,紙殼(元寶)一把把散放在各個屋門兩旁,分別插上香點燃。燒紙殼(元寶)時一臉的虔誠,口裡唸叨著,作揖磕頭。我遠遠地望著他做完這些,徐徐地回屋裡去,在正堂前的桌子上擺下供品,對著供品上端先祖們的遺像再磕頭。

第二天是元宵節,春節過後的第一個圓月日。一大早,我還在夢中,忽然被一陣噼噼啪啪的鞭花聲驚醒——爺爺已站在院子裡了,他在一地紅紙屑前目光閃爍,神祕地一樂:“嘿,真好啊!”。多少年後我才明白,當時他沒發現“啞花”才那麼高的興致。

大門外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是舞龍舞獅踩高蹺的隊伍來了。爺爺驚呼著讓我們都出去看熱鬧,他的腿不靈便行走,只好留在家裡。我飛跑出家門,就見街心聚擁了好多人,我擠進人群,哈!兩隻大獅子正打鬥呢,眼睛一眨一合,身子一跳一扭,尾巴一搖一翹,有力的節奏中,脖子裡的銅鈴鐺也隨之嘩啦啦響;一隻跳上桌子,另一隻也踴躍而上,像似打鬥紅了眼,都企圖把對方趕下去,結果被前一隻騎在身上,下面的來個金蟬脫殼,搶佔了優勢,贏得了喝彩。後面的高蹺隊伍也不示弱,他們穿著花哨的戲服,濃妝豔抹,載歌載舞,扭捏作態中一步三搖,如履平地。所扮的都是戲曲中人物,有黑臉老包,白娘子,法海和尚,漁夫,傻妞,俊哥,媒婆,……因身份的不同,造型各異,生趣活潑,逗樂中陣陣喝彩聲不絕於耳……

舞獅子,踩高蹺屬於我國優秀的民間藝術,每逢節假日或大型的慶典活動,人們會用來助興。獅子的威猛形象,富有果敢和陽剛之氣;踩高蹺技藝的表演性強,形式活潑多樣,是民間盛行的群體性技藝表演,深受群眾所喜愛。有踩高蹺的傳說:古人為採摘樹上的`野果當食物,給自己腿上捆綁兩根棍子,可見人類文明的智慧,遠古時期早盛達了。

看罷熱鬧盛況,要回家吃餃子了。十五多數人家都包韭菜餡餃子。新春伊始,在魯西的鄉下,韭菜是“發”之意,又碧綠鮮嫩,清香撲鼻,預示日子過得節節高,興旺和美好。誰說不是,十五吃元宵才是正宗習俗?元宵是圓的,甜的,香的,代表一家人的生活團圓合睦,甜蜜幸福。可我小時候還沒見過元宵,後來聽到電視上的廣告語:科迪湯圓,團團圓圓。便知道湯圓就是元宵。再後來,來城裡工作,我才吃到一對淮南夫妻做的真正的元宵。用糯米酒調和的五仁陷,融合了米酒的醇美和餡的濃香,含在口裡細軟滑清爽而不膩,一咬有香甜蜜汁溢位,好吃得不得了。多少年之後,那滋味仍是不容忘懷,現在說起來時不覺味蕾溼潤,餘味饒舌了。

吃罷餃子,紛紛都湧向街頭,整條街上像在辦喜事,瑞氣祥和,火紅而美麗。孩子們衣帽鮮豔,頭上戴花,一手搖著滴滴金,一手提著花燈蘢,自然會比誰的花燈漂亮,更招人喜見。花燈有宮燈,走馬燈,獅子燈,龍鳳燈……各型各色的紙燈籠匯聚在一起,我們的一張張笑臉,都映成了紅蘋果。玩耍得興致正濃呢,忽然聽得:碰——碰、嗖嗖響聲中一道道火舌騰飛上天,黑黑的夜空中,朵朵煙花綻放,瞬間絢麗之極。那迸射出的璀璨耀眼的光彩,還來不及容人多想,便消失了。這給人總有曇花一現的惜情。後來才想,人在宇宙間生存,有時機遇也會像煙花一樣難以抓住,所以趁著年輕的時候應該積蓄自己的能量,厚積而薄發,人生才會綻放出美麗的光彩。

大概是玩耍累了,那一夜睡得特別香甜。

第二天是正月十六,我們魯西有跑百病的習俗。一大早,男女老幼走出家門,結伴而行,繞村,繞樹,繞井,逢橋過橋,見坡過坡。大小年已過,再一遊走,心情自然舒暢,有病災的消病災,沒病的更強身健體。我跟隨大姐大哥們跑向野外,空氣好涼又清新,在柳樹下折些柳枝,柏樹下扯些柏枝,回來插在門旁,免災辟邪,永葆一年的好心情,人也越發美麗可愛。其實,大哥大姐們心裡也一定有著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心事,只是我那時矇昧,還不懂青年男女之間的情事,長到和他們一樣大的時候,方才知正月十六野外踏青,那正是一場春天裡的約會。“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詩詞中的浪漫情懷,在鄉下年輕人身上並不多顯見,但他們青春融動的心事,一點也不少,只是迫於世俗的觀念,不甚張揚罷了。

隨著時代的變遷,元宵節風俗也有了改變,首先是城鄉之間沒了多大差異,觀花燈,放煙花,踩高蹺,耍龍燈,舞獅子,扭秧歌等習俗也普遍了。一普遍,感覺上就顯得淡了許多,也越發對小時候在家鄉過元宵節的熱鬧場景不容忘懷。

在發揚傳統文化上,現在整個國民的素質也在提高,老祖宗遺留下來的東西不能丟,在我們這一代,在我們的再再下一代,也要發揚廣大下去。

2018、2、11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