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記憶經典散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6W

小時候,端午節總是不期而至,因為,我們已習慣了月份牌上記數的方式,不能弄懂陰曆和陽曆的換算計法。然而,總有那幾日,街頭巷尾忽然平添了幾分熱乎,起早買菜的婦人們菜籃子裡多了平時不常有的粽葉,我們這才知道,又要過“粽子節”了。

端午節的記憶經典散文

那時節生活貧苦,平日難有鼓勵腸胃蠕動的美味佳餚。傍晚時分,粽子的清香從各家廚房裡飄散出來,瀰漫著樓道和院落,沁潤在忙碌了一天“抓革命,促生產”的人們的臉上,彷彿這時,生活的本質才回到苦撐已久的人的笑容裡。有古趣雅興的人家,還會弄來蒼朮白子或艾條在屋子裡點燃,一股股濃濃的草藥香味飄滿了整個屋子,薰出星火微微。每戶人家門頭上還會掛上菖蒲艾草,以驅除五毒。外婆說,夏天就要來了,蟄伏一冬的毒蟲害物都會跑出來禍害娃娃,用草藥驅趕,孩子和家人就能避開邪毒,五毒不侵,潔淨平安了。包粽子是一門學問,如果包裹不好,米粒會跑漏出來。經濟條件好的人家,還會在粽子裡配放紅棗,赤豆,鹹肉丁或鮮肉丁,真是味美香異;節儉的人家,會把用食過的粽葉清洗涼幹,高懸門廊,以備來年再用。

南京是個文化多元的城市,南北交際,在這個都市裡生活著多樣的'花兒般的女人。雖然那是個禁“美”的年代,但卻藏不住女人們心頭的那點點波動,好像她們的心思全用到了這小小的粽子的樣式花色上了。街坊四鄰拿出煮好的粽子換食品嚐,女人們相互揣摩包粽子的手藝技巧:江南女子的秀巧,北方姑娘的樸實,更有那嶺南女人的玲瓏雅緻,在那一個“革命”的年代裡,其樂融融的場面真不多見。孩子們更是互相攀比,嘴裡吃著用線穿成串的煮熟的蠶豆,在綵線編織的網兜裡裝盛煮熟的鹹鴨蛋,垂掛胸前,一個個捧著相互撞擊,看誰不被擊破,以證勝敗。老人們也不甘寂寞,拿出針線,戴上老花鏡,用硬紙板折剪成立體三角形,然後把五彩絲線一層層的纏繞上去,斑闌剔透的小粽子就做成了,端午節當日,再把這一個飽含老人家美好祝願和希冀的工藝小粽子佩掛在孩子的頸項上、床頭邊,保佑小孫兒快快長大。

端午節的食譜必備“五紅”和“五黃”,可能是與“五毒”相對吧。這“五黃”首推黃鱔,其次是黃魚,“五紅”有烤鴨、莧菜和鹹鴨蛋等。莧菜煮食的方法著實講究,關鍵點在要吃淡、吃燙、吃爛。當然,這“五黃”是必不可能備齊的,或許更多的“吃法”只能停留在傳說中。我當時生與活的年頭不長,沒有遙想,食物不豐,想象力也沒法超越和離奇,但有一事今天想來也委實奇特。70年代中前期,資本主義的尾巴已被割刈得不見屁門星了,但每逢端午節來臨,街頭路口的拐角,總能見到賣烤鴨的商販在街面上設攤,樣子有點像80年代街頭賣滷菜的攤點,但是,端午一過,便會消失得無影無蹤了。今天印象最為深刻的是洪武路上宰牛巷口那一家烤鴨店,用一塊錢,就能剁斬一大藍邊碗,順手撿拿一塊放入嘴中,激得滿口油汁,回味無窮。那種滿足和愉悅是今天食得山珍海味也難能敵得。90年代初還去過那家店,名字起的雄勁超牛,直把一個個體工商戶威逼成一個國家科研事業單位——“南京烤鴨研究所”。

明天又要過端午了,街面上加緊地熱鬧起來,我適時地買了一把艾草菖蒲懸掛門頭,用幣一元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