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故事(精品)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8W

端午節的故事 篇1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作辭頌揚

端午節的故事(精品)

端午節的故事傳說故事

端午節的故事 篇2

端午節的故事 篇3

周處是江蘇宜興人,三國東吳末年西晉初年人士,“浪子回頭金不換”、“周處除三害”的典故,講的'即是他。年少時,被稱為“第三害”;後來極力向上,稱為國之棟樑。

史稱,在西晉時期,周處先下一任新平太守、廣漢太守、楚內史、散騎常侍、御史中丞等職,工作勤勉,堅強不屈;開脫權貴,被派往西北征伐氐、羌等族動亂,遇害於疆場。

值得重視的是,“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西晉名臣周處的《風土記》,這本文獻成了現代我們覆按端午節等傳統節日習俗的首要參看。因此,有人認為現在的端午節,也是紀念週處。

端午節的故事 篇4

兩千多年前,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在汩羅江邊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兩千多年後,5月初五成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大夥包粽子、划龍舟、煮雞蛋,用各種方法來紀念這位偉大的愛國詩人。

我愛吃香噴噴的粽子,也看過其他人包粽子,卻從未自己動手包過。直至今,我才算是大長見識了。

開始動手,我拿出兩片一大一小的粽葉,學著姥姥的樣子折出一角,再在摺好的角筒上放入一點已浸泡好的糯米,塞上一大塊豬肉,又用糯米蓋得嚴嚴實實的。我得意了,比想象中還順利地完成了一大半。當我再把粽葉蓋好時,糯米卻不聽我的`使喚,接二連三地跳出來。我急得滿頭大汗。幸好姥姥替我“解了圍”――割掉一些糯米,我才舒了一口氣。

我手忙腳亂的折騰了一會兒,終於到了最後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扎粽繩。姥姥說,粽子要包紮嚴實才美味。我接過棕繩,先把粽子五花大綁捆了一圈,還自作主張地打了一個蝴蝶結,自覺得包得很好。可是當我拿起粽子籌備放入碗中,不小心拉了一下棕繩,只聽得“嘩啦”一聲,粽葉散開了,糯米們像飛珠滾玉一般,一粒接一粒地滾落下來。

我不甘心,又試了一次,這次順利多了,我一連包了好幾個粽子。包好的粽子放進鍋裡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小火煮30分鐘就可以。

在煮粽子的過程中,我一直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狀況。等待的時間一直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粽子終於從鍋裡“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開心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裡,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裡面金黃鬆軟的“粽肉”了。

品嚐著我們的勞動成就,我不禁想,明年端午節,我還要包粽子。

端午節的故事 篇5

農曆五月初五,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端午佳節,它是中華民族古老的傳統節日之一。端午也稱端五,端陽。此外,端午佳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重五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地臘、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總體上說,各地人民過節的習俗還是同多於異的。

過端午佳節,是中國人二千多年來的.傳統習慣,由於地域廣大,民族眾多,加上許多故事傳說,於是不僅產生了眾多相異的節名,而且各地也有著不盡相同的習俗。其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葉符,懸掛菖蒲、艾草,遊百病,佩香囊,備牲醴,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菖蒲酒,吃五毒餅、鹹蛋、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漸已消失外,其餘至今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諸國。有些活動,如賽龍舟等,已得到新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地域界線,成為了國際性的體育賽事。

關於端午佳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 ;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佳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時至今日,端午佳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

端午節的故事 篇6

端午節,一個特別的節日,吃粽子,踏青,賽龍舟,掛燈籠,戴綵線美妙吧?今年的端午節就要到了,我們去哪兒呢?我們幹什麼呢?有沒有好玩的驚喜呢?終於,老爸、老媽告訴我,去松花江畔看賽龍舟,還準備叫上好朋友李明,耶耶,老爸、老媽萬歲!

我們生怕江邊人多沒有地方坐,一大早,也就5點鐘吧,就冒著涼涼的晨風出發了。哎,我們還是去晚了一點點,松花江邊已經人山人海,一條長長的人牆堵在我們眼前,啥也看不著了。我們走呀走呀,找呀找呀,走了很久,找了好久,老爸跟人說了許多感謝話,才終於在人海中擠了一個地方,讓我和好朋友李明坐下。

哈哈,這裡真是熱鬧啊!兩架直升機,驕傲地揮著翅膀,沿著松花江在天上轟隆隆地飛過來飛過去,活像兩隻大大的蜻蜓;美麗的江鷗,在寬闊的松花江上,一會兒飛起來,一會兒落下去,好像在向人們宣告,這是它們的地盤,不許來佔領;一條條的'三角帆船在江面快速滑過,一艘艘摩托快艇在表演水上舞蹈,它們又轉圈又蹦跳的,激起浪花朵朵,真是太酷了

賽龍舟快開始了,快活的江水已經做好了準備,它們讓龍舟騎在自己的背上來進行比賽。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一陣陣鼓聲響起,果然是賽龍舟開始了,隨著鼓聲,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一二!三條長長的龍舟,滿滿的一排排賽手,他們穿著紅紅的綵衣,一彎腰一彎腰,整齊用力地划著大槳,龍舟在水上像一條條機靈的海豚在穿梭,像一條條飛起來的飛魚,呼呼向前、向前,岸上的人們飛舞著節日彩旗,大聲呼喊著加油、加油、加油、加油,三條龍舟從江上游了出發,飛快地從眼前衝了過去,幾條江船擋住了,看不見了,讓它們爭奪冠軍去吧,這是第一組。第二組,第三組,第四組,第五組,一會兒就賽完了,結束了!哎,龍舟太少了。

走吧,我們去坐江船,上太陽島!老爸說。於是,我們乘坐江船到江對面,再坐旅遊觀光車,四處遊玩,哈哈,我們還去江裡游泳了呢!

豐富的端午節過去了!我去外婆家吃著豐盛的美味,感覺沒有一點興趣!只盼望明年的端午節快快到來!

端午節的故事 篇7

戰國時代,楚秦爭奪霸權,詩人屈原很受楚王器重,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上官大夫靳尚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不斷在楚懷王的'面前詆譭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有著遠大抱負的屈原倍感痛心,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鬱悲憤,寫出了《離騷》、《天問》等不朽詩篇。

公無前229年,秦國攻佔了楚國八座城池,接著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陰謀, 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郢都。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悔恨交加,憂鬱成疾,三年後客死於秦國。楚頃衰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國,頃衰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佔郢城。屈原在流放途中,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城攻破的噩耗後,萬念俱灰,仰天長嘆一聲,投入了滾滾激流的汩羅江。

江上的漁夫和岸上的百姓,聽說屈原大夫投江自盡,都紛紛來到江上,奮力打撈屈原的屍體,紛紛拿來了粽子、雞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還把雄黃酒倒入江中,以便藥昏蛟龍水獸,使屈原大夫屍體免遭傷害。

從此,每年五月初五——屈原投江殉難日,楚國人民都到江上划龍舟,投粽子,以此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端午節的風俗就這樣流傳下來。

端午節的故事 篇8

端午節就要到了,這是一個神奇的節日,當然也有關於它的神奇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美麗機靈的姑娘叫端午,她的爸爸做生意失敗了,沒有錢還債,債主名叫周伯強,聽說這事後,馬上找到了端午的爸爸,說:“你做生意失敗了,怎麼還我錢?但如果你把你的女兒端午嫁給我,你就不用還錢了!”

爸爸和端午都被這個提議嚇壞了,於是狡猾的周伯強思索了一會兒,說:“跟我來。”端午和爸爸跟著他走進了他家別墅裡的鵝卵石小路,道路都是用黑色和白色的鵝卵石鋪成的。周伯強對端午說:“就讓上天的旨意來決定吧!我準備兩個袋子,裡面各放黑色、白色石子一枚,然後你我各從袋子裡取出一枚石子,如果顏色不一樣,你就要嫁給我;如果顏色一樣,你就不用嫁給我了!”為了表示自己的慷慨,周伯強還加了一句話:“你爸爸的錢也不用還我了!”可憐的端午和爸爸,實在無計可施,只好答應了。

然而,就在周伯強撿石子的時候,眼尖的端午發現,他明明是在自己的袋子裡裝了兩個白色的石子,而在端午的袋子裡裝了兩個黑色的石子。那麼就是說,無論端午拿出哪顆石子,最後都是和周伯強的顏色不一樣!機靈的端午急出一身冷汗,但她並沒有慌張,突然,一個好辦法來了。於是端午拿出一顆石子,然後假裝不注意掉在了路上,路上都是黑色白色的石子,當然判斷不出剛剛端午拿出的是什麼顏色的石子,於是端午建議看看袋子裡的石子是什麼顏色,袋子裡只剩下一個黑色的鵝卵石,那麼按照周伯強說的`“一黑一白”的說法,掉在地上的應該就是白色的了,和周伯強拿出來的石子的顏色是一樣的,這樣,端午就不用嫁給周伯強了,而端午爸爸的債也不用還了。

後人為了紀念端午的智慧,就把農曆五月初五這一天定為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 篇9

端午節的故事 篇10

勾踐,姒姓,又叫鳩淺、菼執,夏禹後裔,越王允常之子,春秋末年越國國君。和吳國爭霸失利今後,在范蠡的輔佐下,經過臥薪嚐膽,越國很快恢復實力,終究打敗吳國。

在恢復實力過程中,越國做了很多事,充滿了陰謀和智慧。但有一條是:以划龍舟來操練水兵。這麼做是不讓吳國發覺越國練兵的動機。《越地傳》中對此有記載。

因為勾踐練兵採用的划龍舟的辦法,而現在端午划龍舟競賽是其間一個首要的.專案。因此有人說,端午這個節日,也是為紀念勾踐而樹立並沿用的。

端午節的故事 篇11

打我記事起的時候,端午節前夜,母親會從針線籃子裡拿出五顏六色的花線,在昏黃的燈光下,用老家俗稱叫“線杆”的紡織工具,把各色花線碾成繩子,叫“花花繩”,老一輩人說這個東西可以趨吉避邪。然後用各色花布,尤其以喜慶的紅色為主料,趕針腳、針織、刺繡等複雜的工序,製作成一個個似要活過來的龍、馬、羊、雞等生肖“耍貨”,也就是行話“香包”。也有蛇、蠍子、蜈蚣、蟾蜍、蜘蛛俗稱“五毒”樣式的香包。

在端午節那天,一大早,我還窩在被子裡的時候,母親就已經在不驚擾我熟睡狀態,悄然給我在小腿、胳膊四上肢帶“花花繩”。等起床後,才把趕夜做好的香包戴在我的脖頸上,然後用從藥店買來的各種中草藥搗碎、和著各色花瓣碾制而成的香草裹一遍。這時,這些形狀各異的“耍貨”,嗅起來香氣濃郁,沁人心脾,這才就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香包”。我好奇地問過母親,母親的回答我記不大清了,說是戴著這個不僅有提神的功效,而且可以逢凶化吉。現在想來,含有中草藥、花瓣的香草,說是提神倒可一信,但逢凶化吉之類不足取信,我依然深深地明瞭,“逢凶化吉”只是親人長輩寄予晚輩身處困境可以化難呈祥的一種美好夙願。

母親會拿出自家種的糯米洗乾淨,盛在一個大盆子裡備用。然後在鍋里加水,攏起材火,把一大盆子糯米倒進鍋裡,先用大火煮。等糯米煮成粥的樣子,鍋里加入蜂蜜、紅糖熬成汁,出鍋前撒些顏色紅潤、皮薄肉滿的的大棗、花生豆、板栗仁、枸杞,再換成小夥熬成粘糕狀,就可以盛盤端上桌。這時,姐姐哥哥們早早圍著鍋灶還在打轉時,母親會舀一小勺,用嘴吹涼了,總會盡著嘴裡吞嚥著口水的我先來上一口。

早飯,就是吃糯米糕。在我們吃的時候,母親早已找來洗淨的玉米葉子、竹葉包著粽子,下午就可以真正的吃粽子了。

端午這一天,全天吃的幾乎都是用糯米做成的食物。

吃過早飯出去玩的'時候,母親會拿來雄黃,在我的耳朵外廓裡粘一些,可以防蚊蟲我只知道端午節不僅我,村子裡的小夥伴都會戴這個,出去玩的時候,總會有嬸子、叔叔、爺爺奶奶累的長輩把我叫住,一遍一遍翻看著我胸前的一串香包,嘖嘖不休。我只知道,那是些在說我母親心靈手巧之類的好話。

我大些的時候,家裡已經不種植黃糯米了。老家逢端午節,母親知道我打小就喜歡吃黃糯米做的粽子,母親就用自家種的小米四處找鄰居家種有糯米的嬸子換米吃,或是借一兩碗等自家種了秋收後再還給鄰家。而且每次都是兩碗才換得一碗,借兩碗還的時候母親總會多還一碗,只是為了讓我在端午節的時候飽口福。

等我長大了,每每過端午節,母親縱然知道我自小喜歡吃黃糯米做的粽子,但不管是換、還是借,都很難再找到我想吃的那種黃糯米的時候,就只好在集市上或糧油店會去買罐裝的成品白糯米,買了寬竹葉包粽子給我吃。

現在,縱然“身在他鄉為異客”,也難淡忘年少留在故鄉端午節裡的童真故事。即使“山一程,水一程”千里之遙的地域,也隔不斷端午節吃母親親手做的粽子的那一份思念和掛懷。

而今,又過端午節了,置身西域的,仍舊守住那份傳統的習俗,用買來的糯米、大棗、葡萄乾,憑藉腦海裡母親的身影,做記憶裡的粽子。然後靜靜地咀嚼粽子裡每一顆糧食、果品的味道,只是為了堅守祖宗留下來的那一份彌足珍貴的風俗習慣和文化信仰。

端午節的故事 篇12

為什麼每年農曆五月初五要舉行端午節?為什麼端午節會有這麼多習俗?比如:賽龍舟,端午食粽,掛艾草等等……其實,這背後還有一個故事呢!

故事與楚國大夫屈原有關,當時各諸侯國聯合攻打楚國,大敗楚軍。秦王繼位後,很客氣地給楚懷王寫信,約他去武關,兩國當面訂立盟約。

楚懷王接到信,思前想後,惴惴不安。大夫屈原認為,不應該去,楚國已被秦國欺負也不止一次了。這次,肯定同樣不懷好意,去了,會中圈套;可楚懷王的小兒子子蘭一個勁勸楚王去,楚王只好動身了。

楚懷王來到武關後,果然不出屈原所料,楚懷王被秦王押到咸陽軟禁起來,讓楚國大臣拿土地贖人。大臣們拒絕割讓土地,並將太子立為新國君,楚懷王受苦一年多,逃出來沒多久,又被抓了。最後,連氣帶病死在了秦國。

楚國人因為楚懷王受辱而死,心裡十分不平,屈原更是憤怒,他勸楚頃襄王蒐羅人才,遠離小人,鼓勵將士,操練兵士,為國家和楚懷王報仇雪恥。可沒想到,屈原被小人子蘭、靳尚等人陷害了,天天在楚頃襄王面前說屈原壞話。此後,屈原革了職,被逐放。

屈原極其憤怒,他經常在汨羅江一帶遊走,唱著悲憤的歌。那附近的老百姓知道他是忠臣,很同情他。有一天,屈原在江邊碰到了一個漁夫。漁夫對屈原說:“您不是楚國的大夫嗎?怎麼會弄到這等地步呢?”屈原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漁夫不以為然地說:“既然別人都是渾濁的,您何必自命清高,既然別人都喝醉了,您為何不同去喝那一碗渾酒?”屈原反駁道:“我聽人說過,剛洗過澡的人總是喜歡撣撣衣服上的灰塵,我寧願跳進江中,葬身魚肚,也不能讓自己乾淨的身子跳到汙泥裡去染一身髒。”說完,屈原抱著一塊大石頭,跳到汨羅江自殺了。鄉親們得知這個訊息,紛紛划著小船去救屈原,可怎麼也找不到。鄉親們很難過,面對江面想把竹筒裡的米飯撒下去,以免江中的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此後,每年的農曆五月初五,當地的百姓都划著小船,用竹筒盛了米飯撒到水裡去祭祀屈原。漸漸地,盛著米飯的筒子被改為粽子,劃小船改成了塞龍舟,一直世代相傳,就演變成今天的端午節。

端午節的故事 篇13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這兒端陽,那兒端陽,處處都端陽。”

在我們四川把端午節叫端陽。農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節,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現在端午節是國家的法定節假日。老師告訴我們端午節還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不僅如此日本人,韓國人也要隆重過節呢。

端午節吃什麼呢?當然要吃粽子囉。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我知道是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他是戰國時期楚國人,被排擠而流放,於是他投汨羅江表示自己的愛國忠心與清白。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老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到洞庭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後世每逢端午人們還要舉行划龍舟比賽。

老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糯米捏成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屍體,後來就有了吃粽子的風俗習慣。

今年的端午我們家是怎麼過的呢,讓我來慢慢告訴你。

一大早,奶奶就叫我一同去採藥,她說“這一天百草都是藥”因為這一天許多人都把採來的.草藥捆成一把一把賣給城裡人,我和奶奶穿過池塘,走了很遠的山路才扯了一些野陳艾,水菖蒲,藥味很濃烈。我們要拿回去掛在屋門上晾乾,今後熬水沐浴,對蚊叮蟲咬止癢驅痱子很有效喲。奶奶還說:“過去還有香爐草,可以用來熬水,大人小孩喝了都去身上的毒氣”原來端午節還有這麼多科學知識。

現在,看看我們是怎樣包粽子的。我們農村很少去買現成的粽子,要吃得新鮮就要不怕辛苦,自己動手嘛。首先要泡糯米(我們這邊也叫酒米)淘洗乾淨,泡三個小時以上,如果覺得吃起來太黏太膩,也可以加入少量洗乾淨的飯米一起浸泡,泡好的米似乎真的有一種酒香,實際上,醪糟也是要用酒米的。

包粽子的粽葉可以用往年晒乾的,也可以去採摘一些新葉,粽葉用熱水燙過洗淨晾乾備用,四川人包粽子有白味的,煮好放白糖吃,比較正宗。但也可以包豆沙,臘肉等,甚至有辣味的鹹粽子。包粽子有點像我們美術課上老師教的做菱角,酒米不能弄太多,粽繩要捆得鬆緊合適,以提起來不散為合格。

好了,將粽子煮熟,撈起來,剪掉粽繩,剝掉粽葉,香噴噴的粽子新鮮出爐了,還冒著熱氣,這時爸爸要在家就好了,“爸爸,你想吃家鄉的粽子嗎”今天我一定要給他打個長途電話。

端午節的故事 篇14

那是初夏,家鄉的小河邊,蘆葦已長出長劍一般的葉子,滿眼的綠啊!聞著葦葉清香,我和小夥伴歡呼雀躍:端午節就快到啦!我們可以吃粽子啦!

端午節那幾天,家家戶戶都會包粽子。徵得長輩同意後,我們便三五成群,一個個手挽著竹籃去採摘葉。“葦葉何田田”,我們總會滿載而歸!

傍晚時分,大人們會將我們採摘來的粽葉洗好,一片一片晾在庭院裡。大人們又是浸泡糯米,又是清洗稻梗,又是剁肉拌餡,忙得不亦樂乎!

我最愛吃奶奶包的粽子了!奶奶總是一大早就起來忙活。奶奶總是不緊不慢地挑選兩片合適的粽葉,把粽葉挽成一個漏斗型,底部非常的.密實,然後放入一點點糯米,再放入餡料,最後再放入糯米,用糯米將餡料完全蓋住,同時還要注意不能放地太多,需要和粽邊持平,最後再用粽葉包裹住,自上而下,又由下往上,左右相繞。我至今搞不懂,奶奶是用了什麼魔法,將幾片粽葉和一些糯米,變成了一個個梭角分明、小巧精緻的四角粽子的。

小的時候,我就納悶,為什麼我們要在端午節吃粽子,為什麼用粽葉包些糯米就成了粽子。於是奶奶邊包粽子,邊和我講了屈原的故事。

從奶奶的講述中,我知道了,原來屈原是位愛國詩人,在五月初五,因為亡國之恨而投江自盡。百姓為了紀念他,將祭祀用的食物投入江中,為了不讓魚兒吃掉,就採江邊的葦葉來包裹,久而久之,就有了粽子。

後來,我讀到了屈原的詩,加深了對屈原的瞭解。每次包粽子,我會忍不住感慨,也常常想,我何時學會包粽子,親手將粽子拋入江中,紀念一下這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

奶奶很贊同我的想法,也常常和我念叨,一個人即使離家再遠,也不能忘記自己的家鄉,也不能忘記家鄉的風俗文化啊!

這樣忙個一上午,奶奶就包滿了整整兩大竹籃的粽子。這時候,爺爺就會升起灶火,將粽子放入鐵鍋,倒上一大鍋子的水,開始煮起了粽子。

炊煙裊裊升起,粽子的清香飄散開來,飄進了那片蘆葦地,在那片生我養我的土地上,慢慢瀰漫開來……

端午節的故事 篇15

屈原(前340—前278)是我國最早的浪漫主義詩人,原姓羋(mǐ),名平,字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留下姓名的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的出現,標誌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唱的新時代。公元前340年誕生於秭歸三閭鄉樂平裡(今湖北宜昌市秭歸縣)。

屈原自幼勤奮好學,胸懷大志.。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主張章明法度,舉賢任能,改革政治,聯齊抗秦。提倡“美政”。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是,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在修訂法規的時候不願聽從上官大夫的'話與之同流合汙。再加上楚懷王的令尹子蘭、上官大夫靳尚和屈原的寵妃鄭袖等人,受了秦國使者張儀的賄賂,不但阻止懷王接受屈原的意見,並且使懷王疏遠了屈原。公元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國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開始了流放生涯。結果楚懷王在其幼子子蘭等人的極力慫恿下被秦國誘去,囚死於秦國。楚襄王即位後,屈原繼續受到迫害,並被放逐到江南。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白起帶兵南下,攻破了楚國國都,屈原的政治理想破滅,對前途感到絕望,雖有心報國,卻無力迴天,只得以死明志,就在同年五月懷恨投汨羅江自殺。 現在定五月五日為詩人節。

“朝發枉渚兮,夕宿辰陽……”;“入漵浦餘儃徊兮,迷不知吾所如……”,在流放期間,屈原為後世留下了許多不朽名篇。其作品文字華麗,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內涵深刻,成為中國文學的起源之一。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屈原被放逐後,在和漁父的一次對話中,漁父勸屈原“與世推移”,不要“深思高舉”,自找苦吃。屈原表示寧可投江而死,也不能使清白之身,蒙受世俗之塵埃。在漁父看來,處世不必過於清高。世道清廉,可以出來為官;世道渾濁,可以與世沉浮。至於“深思高舉”,落得個被放逐,則是大可不必。屈原和漁父的談話,表現出了兩種處世哲學。 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當年五月五日,屈原在絕望和悲憤之下懷抱大石投汨羅江而死。端午節,也是因此而來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