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調研報告3篇[熱門]

來源:果殼範文吧 9.64K

在當下這個社會中,報告的使用成為日常生活的常態,我們在寫報告的時候要注意涵蓋報告的基本要素。一聽到寫報告馬上頭昏腦漲?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資訊科技調研報告,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3篇[熱門]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1

從鄧小平同志就提出計算機教育要從娃娃抓起開始,每屆政府都非常重視基礎教育資訊化和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國家教育發展中長期規劃綱要》明確指出,加快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資訊科技的發展,提高教師和學生的資訊科技能力,這將有力地促進農村教育的發展,提高人口素質,促進教育均衡發展。但由於實際條件的限制,落後的農村學校可能還存在硬體設施不完善,課程設定不合理,時間安排不足等問題,直接影響了老師的教學,限制了學生對計算機知識的掌握和發展。我們把如何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作為校本培訓的一個專案進行研討。

一、明確資訊科技課的性質,提高資訊科技課程地位

在現實教學中,由於很多學校對於資訊科技課程開設的性質和意義認識不夠,僅僅是當作完成上級要求的教學計劃而開設的一門勞動技能課,而學生更認為開設資訊科技課程是為了讓其在學習其他課程的繁重壓力中得到一些放鬆,完全將其當成了一門休閒的課程。這種思想就很容易讓人誤解為資訊科技課時一門可開可不開的勞技課。對於這個現象,我們資訊科技教師應該建立一個新的職業定位。教師不僅僅要搞好教學工作,而且應在教育資訊處理、遠端教育、課件製作等方面發揮自己的特長,要努力推進資訊科技與其他學科教學的整合。學校要較大投入力度,確保師資力量,還要加大資訊科技課程教師的重視力度,還要讓資訊科技教師在工作中能夠得到再學習或者再培訓的機會。

二、充分了解學生的真實資訊水平,酌情增加課時

由於地區差異性,發達地區早已開展多年的資訊科技教育(計算機教育),而一些經濟落後地區目前還沒有解決基本的資訊科技教學條件問題,很多學生國小階段都沒有很好地接受資訊科技教育。因此,剛接手的班級,通過對學生進行調查、問卷,交談等多種方式收集所有學生的真實情況。通過了解後,一個班往往只有幾個學生家裡電腦,並且水平並不高,只能進行一些常規的電腦操作。而大部分學生對電腦只是聽聞,還不曾接觸。瞭解該情況並登記好,便於以後的.教學。通過以上的工作,可以讓教師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教學計劃。而一週就一個課時的資訊課,對於本來就對電腦接觸甚少的農村孩子而言,時間真的是太匱乏了。如果能根據情況,酌情增加資訊科技的課時,讓學生在習得理論知識之餘,還有更多的上機操作時間,這無疑將會大大的提高學生資訊科技水平。

三、轉變教育觀念,領悟新課標教學精神。

由於傳統的“應試教育”的影響,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片面地強調“計算機學科”教學,只注重計算機技能的培養而忽視了“資訊素養”的教育,特別是德育、情感教育。教育部《關於中國小普及資訊科技教育的通知》中指出:“教育學生正確認識與技術相關的倫理、文化和社會問題,負責任地使用資訊科技。”資訊科技教育的更深刻內涵應該是使受教育者在理性操作的基礎上獲得豐富的資訊科技文化內涵,形成健康的資訊意識,能自由地暢遊於資訊文化之長河。所以教師要轉變傳統教育評價標準和傳統的教育價值觀,將知識型人才觀轉變為素質型的人才觀。我們在教學中要更加註重學生如何利用現有知識,創造新的知識,如何利用、檢索、加工複雜的資訊。再次,要重新認識學與教的關係。學生在掌握知識的過程中,是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由學生通過與周圍學習環境進行互動,主動思考、主動探究而得到的。

四、採取適合農村學校的教學方法。

1、激發興趣,保持長久的學習動力。

對於農村的中學生來說,“電腦”是新奇的“玩意兒”,所以學生剛接觸時興趣非常大,老師這時可以對計算機的神奇功能進行介紹,使學生對計算機有了一種神祕感。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發現和捕捉機會,恰當的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因此,在教學生打字時,我以比賽的方式來對學生進行教學。在競爭中,為更快地提高速度,學生主動地請教打字的指法及技巧,使學生實現從“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變,不僅提高了打字的速度,而且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大大地提高了教學的效率。

2、營造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氣氛,培養合作精神

資訊科技課程的整個教學活動不光是學生個人對學習任務的完成,它離不開學生團體的共同參與。由於農村學生智力因素的差異,其認知水平和操作水平也相差較大,所以,民主平等、尊重信任、互相合作、共同參與的師生關係,有助於學生的終身發展。實踐表明多數學生願意與人合作,但也有少數學生因為能力,性格等原因缺少與人合作的願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創設民主、和諧、寬鬆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參與合作成為可能。再有,對於那些水平偏低,缺少合作勇氣的學生,教師要肯定他們的能力,經常有意識地引導、鼓勵他們增強自信,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使之主動參與合作。而對於農村學生來說,合作表現得尤為重要。

由於大多數學生對都是剛接觸電腦,在教學上給教師帶來很大的困難。在課堂上,老師不可能對每一個學生都進行個別的輔導,一個班中往往只有幾個學生水平較高,接受速度較快,很容易就掌握。這些學生往往會覺得吃不飽,打擊其學習的積極性。我們可以利用學生好為人師的特點,採取分組教學法。經過教學實踐表明,分組教學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有利於優秀生的培養,也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合作學習、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五、有效利用已有資源,提高教師綜合素質

農村教育中,雖然已認識到資訊科技教育的重要性,但要讓其開展起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金的缺乏。從學生的角度來看,農村學生由於經濟條件的限制,學生擁有自己的計算機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即使有,數量也極其有限。學生機房是資訊科技課的主要場所,因此要確保教學效果,還要保證機器的完好率和使有率。教師要解決好維護與使用的矛盾,探索一些可行的維護方法。除了要解決硬體問題外,加強專業人才實際教學能力方面的培養,也是實現農村資訊科技教育的保障。教師要經常參加業務培訓,及時掌握先進的教學方法,逐漸探究新的教學模式,提高教育教學效率,從而有效地推進農村資訊科技教育的發展。

確實,在農村中國小資訊科技教育過程中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給資訊教育的發展和普及帶來了相當大的阻力。如何更好開展農村資訊科技教育,還需要我們好好探索與實踐。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2

(一)介紹

資訊科技教育以培養學生的資訊素養為重要目標,以提高資訊處理能力為主線,學習資訊科技並利用資訊科技促進學生的學科學習,以專案實踐為基本的教學活動形式。國中資訊科技教育的特點決定了必須摒棄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學會學習、思考、探索和創新。為了使我們的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習,在探究中積極發展和創新,培養學生積極參與、樂於探索和勤奮操作的優秀品質,在開學之初,我對全校一年級新生進行了一次學前資訊科技調查,並對調查結果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制定了相應的教學策略。

(二)分析學生,把握國中生的認知特點

在學年開始的時候,我為高一新生設計了一份問卷。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個人基本資訊”、“基本資訊科技知識掌握情況”、“資訊科技應用技能”、“競賽情況”、“學習資訊科技課程的態度”、“想告訴老師”。根據調查表的分析(見圖1-圖10),我們努力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合理教學策略。

調查結果統計:

1、研究物件的基本情況

2、學生掌握資訊科技基礎知識和技能的統計

約90%的學生熟悉鍵盤分佈,15%認為自己的指法操作和姿勢正確,62%認為指法操作和姿勢基本正確,23%不正確。當然,老師只能通過觀察來確認學生的自我評價。如果學生的自我意識是一樣的,我們有必要充分發揮前15%學生的作用,幫助後23%的學生,從而加快學習過程,提高學習效率。

據統計資料顯示,用wrod編輯電子小報、用powerpoint製作幻燈片等應用軟體約有50%在“基本按要求操作”的水平以上,約有45%根本不會操作。教學設計的關鍵是如何讓16%熟練操作的學生有新的知識去學習而不是“吃不飽”,如何讓不會操作的學生“吃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以上統計資料是教學中制定教學計劃、設計學習任務的重要依據。這些資料也有助於我們瞭解學生學習計算機的切入點和班級之間的差異。

3、國中生對資訊科技學習的態度

根據《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試行)》的要求,國中教學內容中的“文書處理基本方法”是較大的一節,是支援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是日常生活和學習必備的基本技能。“用計算機制作多媒體作品”和“網路基礎場景及其應用”不僅是學生最想學的,也是他們在實踐中需要的。所以我以這些為出發點去了解學生,設計了這個問卷。

在調查學生學習態度的統計結果中,近70%的學生渴望學習更多,只有6%的學生是“不想學”和“學不學無所謂”,說明學生的求知慾很強;選擇性學習者佔24%,說明當代國中生有想法、有見解,這對於教師設計教學計劃、制定教學策略、設定學習任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如何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激發不想學的人的興趣,是資訊科技課程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節。

(三)分析資訊科技教學現狀,制定教學策略

分析學生和教材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控制學生和教材,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合理教學策略,探索資訊科技課程的教學模式,使資訊科技課程更好。

雕刻策略是一種教學決策策略。在現代教育理論(思想)的'指導下,資訊科技教學策略是對教學方法、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活動和教學媒體的綜合考慮。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充分發揮教學資源的效益,根據學校軟硬體條件好、學生基礎好、對資訊科技學習要求強的事實,通過學習資訊科技相關內容,努力發展自己的個性、能力和水平,應以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為教學主線,適當刪除與國小重複學習的內容,研究與高中教學的聯絡。比如在練習滑鼠和軟體的使用時,指導學生用童心做作品歌頌祖國和家鄉,教育學生美和愛國。學會用word寫作文,做小報,培養學生使用電腦的興趣和意識,提高使用電腦處理資訊的能力。

運用“情境啟發”、“協作學習”、“任務驅動”、“自主探究”、“小老師”等教學策略開展教學活動。

所謂“情境啟發”,就是利用資訊科技為教學提供一個超越時空的隧道,將網際網路和光碟上豐富多彩的資訊資源呈現給學生,為學生的學習創造一個廣闊的世界,提供一個學習環境,增強對學生思維興奮感的刺激。

“合作學習”是指多個學習者針對相同的學習內容進行互動和合作,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通過競爭、協作、幫助和分工,實現對學習內容的深刻理解和領悟。

“任務驅動”是指學生根據教材或老師的要求完成一項工作。任務驅動教學策略對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具有積極的作用。

“小老師”適合一些學生已經掌握了教學內容,或者有代表性作品的情況。讓這些學生展示他們的作品,並解釋如何製作它們。它的優點是:有利於演講者的成長,有利於激發觀眾的創作意識。讓學生展示作品不僅是對他們成功的肯定,也是他們與學習夥伴分享學習成果的一種方式。讓他們當小老師講解制作作品的方法,既能鍛鍊口語能力,又能培養責任感和使命感,促進其不斷成長。對聽者來說,說話者是同學和夥伴,表現出他所熟悉和感興趣的東西,是老師不可替代的。同時,我的同學能做的,我也能做得更好,從而自然激發了學習的慾望和創造的熱情。如果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的投入,就會有內在的動力支援,從而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基於上述教學策略,我認為在國中階段,可以採用接受解決方案的教學模式、探究式課堂教學模式和基於網路環境的合作學習模式。

作為資訊時代的教師,不再只是“傳道、授業、解惑”,也不再只是“一桶水、一杯水”的關係。教師是學生學習任務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組織者、學生思維的啟蒙者和學生潛能的挖掘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職責是建立積極的課堂環境,幫助學生了解自己想學什麼,想得到什麼,激發學生的成長慾望;幫助學生髮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創造和保持積極的心理氛圍,讓學生快樂學習,快樂進步。

資訊科技調研報告3

一、國小生學習動機的形成

國小生學習動機的形成過程受主觀、客觀兩方面因素的影響。

1、國小生學習動機的客觀因素

首先是家庭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父母態度。學生的個性特點在學習動機的形成中也有一定的影響。

家庭教育對國小生學習動機的形成起重要作用,初入學的兒童其學習動機基本上是家長要求的反應。如低年級兒童說:“是爸爸、媽媽叫我來上學的、將來長大了像爸爸那樣有本事、作業完成時會對父母說我給你做完了”等等。家長對國小生的學習要求以及家長以什麼樣的形象來作為國小生的學習榜樣,不僅影響了學習動機的特質,也影響了學習動機的強度。

社會環境對國小生學習動機的形成其影響是相當廣泛的。一方面家庭和學校教育反映了社會的要求;另一方面社會還通過一定的輿論、制度來影響國小生的意向、願望。報紙、廣播、電視、書刊等傳播媒體、媒介也隨時隨地的影響國小生學習動機的形成。

學習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施加影響的過程。在一般情況下,學校教育對國小生學習動機的形成起著主導作用,而學習教育又是通過教師進行的。一方面,教師以自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對教育事業的獻身精神,為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態度;另一方面,教師又根據社會、學校的要求以及國小生學習動機形成的規律,培養和激發學生正確而穩定的學習動機。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家庭、社會的要求與學校教育不一致時,則會抵消或破壞學校教育的作用。特別是社會不正之風、同伴中小集團成員的壞習氣也常常阻礙國小生正確學習動機的形成。因此,必須注意採取預防或消除不良影響的積極措施,防患於未然。當然,這方面的工作需要家庭、社會、學校的密切配合,否則將收效甚微。相反,在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影響一致的情況下,對國小生學習動機的效果最佳。

2、國小習動機形成的主觀因素

國小生學習動機形成的主觀因素包括生長成熟與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意志品質、志向水平、智力發展水平、思想品德等。

生長成熟與年齡特徵是影響國小生學習動機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研究表明,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其主導性學習動機是不斷髮展變化的,總的趨向是隨著年齡和知識經驗的增長、世界觀的逐步形成,也與社會要求相應的學習動機就愈來愈佔有支配地位,並逐步成為學習的主導性動機。國小生的學習動機多制約與一些與學習結果直接相關的具體人和事。如有些國小生之所以努力學習,就是為了獲得父母或親友的讚揚或獎勵好吃的、好玩的,有些國小生則是因為喜歡教他(她)們這門課的老師,也就是愛屋及烏。一般來說,在國小生的學習動機中,直接的近景性學習動機起主導作用。

國小生的興趣愛好與意志品質是影響其學習動機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對學習有強烈興趣的國小生,往往會廢寢忘食的去學習各門功課;意志堅強的國小生在正確學習動機和錯誤學習動機之間發生衝突時,能以理智和客觀標準決定取捨。

學習動機還與志向水平有著密切聯絡。另外,國小生智力發展水平、思想品德等因素,都會對其學習動機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二、動機和學習

動機在國小生學習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具有正確動機的學生其學習態度是端正積極的,他(她)們會對學習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精力充沛、全神貫注、善於觀察和思考問題,有強烈的自信心、好勝心、進取心,能夠正確對待表揚和批評、成功與失敗。在動機的推動下,他(她)們會頑強拼搏、勤奮學習,在學習上取得成績,同時在智力上也得到進一步的提高和開發。經例項證明,經過動機培養的國小生其學習成效要好於沒有經過動機培養的國小生。

正確的動機可以增強學習效果。通常情況下,教師只注意動機對學習的促進作用,認為動機是學習的先決條件,卻忽視了動機和學習之間的辯證關係,即學習好也可以增強動機。奧蘇貝爾曾明確指出:動機與學習之間的關係是典型的相輔相成的關係,絕非一種單向性的關係。也就是說:動機固然促進學習,而學習效果反過來也能增強學習動機。國小生在學習過程中,當求知慾得到滿足,產生積極情緒體驗時,其原有學習動機也可以得到進一步加強。

在一定意義上說: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是一致的。動機正確且強度適中,學習效果則很好;動機錯誤或學習強度較高,學習效果則較差。

當然,兩者之間不一致的現象也是存在的,表現在有的學生學習動機正確,短時間內學習較差,而有些國小生學習動機不正確,但當前成績卻很好。這種現象並不能否定兩者之間的一致性,因為影響學習效果的不僅僅是學習動機,還有其他因素,如基礎知識、智力發展水平、學習方法、學習習慣以及身體狀況、一時的物質獎勵刺激等等。那些真正具有正確學習動機的國小生通過努力學習,在知識、技能等方面的欠缺會逐漸得到彌補,其成績也將會不斷得到提高,趕上並超過沒有正確學習動機的學生。

三、國小生學習動機的特點

根據國小生的生長成熟和年齡特徵,其學習動機具有以下特點:

1、交往動機強於成就動機

交往動機是一種基本的社會性動機,是指一種需要與人親近的內在動力,它起源於兒童與他人的接觸,表現出群集感、相熟感、友誼感、親屬感、歸屬感等。成就動機是一種較高的社會動機,是指個人對自己認為重要或有價值的工作,不但願意去做,而且能夠達到完美地步的一種內在推動力量。

在國小階段,交往動機明顯強於成就動機。比如:國小生多願意為他所喜歡的老師學習,而拒絕為不喜歡的教師努力學習(友誼感);為了獲得父母、教師、親友、同學的讚揚而認真學習(親屬感),當其自尊心或自信心因受責備、奚落而挫傷後學習會受到影響。因此,受這種交往動機支配的國小生能堅持學習,他不僅希望處於優越地位,而且希望得到父母、教師的喜歡和同伴的尊重。成就感在國小階段還處於朦朧狀態中,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和培養,使之學習能更有成效。

2、近景動機為主,遠景動機為輔

直接的近景性動機是與學習活動本身直接聯絡,由對學習的直接興趣、對學習活動的直接結果的追求所引起的動機。間接的遠景性動機與人們對活動的社會意義的認識相聯絡,他是人們的理想、世界觀等學習活動中的體現。在國小階段,近景性學習動機占主導地位,而遠景性學習動機起輔助作用。這是由於國小生的學習情緒不夠穩定,容易受偶然因素的影響,長隨情境的改變而變化。如有一個國小生在數學課上受到表揚,而由此喜歡上了數學課,後來換了數學老師,他這種由對數學老師的興趣所引起的動機也就消失了。需要指出的是由於直接的近景性動機比較具體,作用也較強,故仍不失為引發國小生學習的直接動力。

總而言之,在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作為一名國小教師不僅要上好課,而且要研究國小生學習的規律和心理活動,特別是要重視並充分發揮學習動機在學習中的作用,最終促進全體國小生主動和諧地發展、學習。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