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節資訊科技課反思

來源:果殼範文吧 1.2W

在學習、工作、生活中,我們都希望有一流的課堂教學能力,反思過往之事,活在當下之時。反思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一節資訊科技課反思,歡迎閱讀與收藏。

一節資訊科技課反思

一節資訊科技課反思1

計算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只有通過多次上機實踐,才能熟練掌握知識,更靈活地應用計算機,為以後的生活和學習服務。因此教師一定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新意識,讓學生在一定的理論基礎上善於動手實踐,在反覆實踐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形成技能。例如我在八年級《圖片的插入和設定》這一堂課上採用了“互動教學法”、“任務驅動法”,課堂效果不錯。

“興趣是成功的一半”。一節課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開始幾分鐘,因此我首先採用精彩的匯入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啟開學生的心智,從而調動學生求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然後我採用“互動教學法”,先讓學生自主探究課本知識,然後教師在教師機上通過例項演示本章重點,繼而採用“任務驅動法”,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動手在學生機上實踐。在實踐過程中,教師巡迴觀察各個層次學生的掌握情況,並對他們進行不同程度的輔導。然後小組展示自己的作品,並互相交流,評價改進。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精神,使學生能夠積極發現問題、並自己解決問題;最後各組拿出最得意的作品在教師機上展示評比,互相評價、借鑑學習,以此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和集體榮譽感。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方面的知識,但“教必有法而無定法”,只有方法得當才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節資訊科技課反思2

(一)小組合作

實際教學中學生使用計算機的水平差異很大,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時,可採用合作學習策略,即: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習者通過討論、互助等方式來互促學習,提高學習成效。學習過程中必要的交流互動,協商合作,可讓學生有機會對某一個問題提出不同的觀點,進行觀察、比較、分析、綜合。

例如在講授“檔案的特性”時,讓學生小組討論,並上機操作驗證。

檔案的特性

1、唯一性(上機試一試)[教師演示建立2個同名的檔案是否成功?]

2、可攜帶性(學生舉例)

3、可修改性(上機試一試)[修改一個檔案,看大小等有沒改變?]

4、可容性(具體檔案型別舉例)

5、確定性

我的教學設計意圖是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總體來說,完成情況還是理想的。但有些學生濫竽充數,坐在電腦前不知幹什麼好,沒有全部完成上機要求;有的又不敢大膽討論。這種現象也是我們資訊科技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問題。

(二)資訊科技教學中的分層教學問題:

在資訊科技課的實際教學當中,我覺得分層教學實施起來差強人意。一節資訊科技課的流程包括很多方面:換鞋要幾分鐘,開關機又要幾分鐘,剩下的時間除了授課,還要留意裝置和學生的情況,40分鐘很快就過去。往往只能顧及整個班的教學,很難分身顧及個別好的學生或者差的.學生。部分已經接觸過WindowsXP的學生,他們在學習過程中不太重視有關基礎知識的學習,甚至對老師的示範操作不屑一顧。同時,還有部分同學在國小沒有接觸過WindowsXP作業系統,對檔案和資料夾的管理不太理解。儘管我也知道可充分發揮前者的積極性,讓他們充當“小老師”,適當輔導後者。但實際上操作起來,沒有想象的那麼如意。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分析學生特點和知識接受能力的差異,任務設計符合學生認知水平,難度適中,分出層次,哪些是必須要做的,哪些是選做的,避免有的學生吃不飽,而有的學生吃不了。

一節資訊科技課反思3

記得去年年末的一節資訊科技課,那節課的內容是用畫圖軟體畫一幅有主題的畫,在上這節課前學生已經在上節課將雛形勾畫好了,我準備講授一些新的內容就讓學生自己操作,於是我讓學生將上節課儲存好的作品開啟,一聲令下,學生都忙開了,有的忙著找自己的檔案,已經開啟檔案的忙著補充內容。這時,一位男同學驚呼:“老師,我的作品不在了”。這邊話聲剛落,那邊又響起:“老師,我的也不見了!”這樣一來課堂裡炸開了鍋,大家七嘴八舌都在議論自己的檔案不見了,我大聲問到:“作品丟失的同學請舉手。”譁,課堂裡齊刷刷地舉起了十多隻手。“哈哈!這下慘了!你們要重新做了。”有學生在起鬨。我又大聲問到:“你們的檔案都存放在老師要求的檔案夾了嗎?”

這時話聲小了許多,“是呀,我還記得我的檔名呢?”“老師,我是按要求操作的,可是現在找不到了”。看來這堂課不能正常進行,既然有這麼多的學生檔案都不見了,看來學生對資料夾的掌握還不熟練,我何不把這堂課轉化成探索課,讓學生嘗試著將丟失的檔案找回呢?這樣一想,我打亂了原來的課程安排。面向學生問到:“既然有這麼多同學的檔案不見了,那有沒有同學來幫幫他們呢?”話聲剛落,平時比較活潑、程度也不錯的一個學生站了起來,“老師,我來!”這可是一個很好的.展示機會,我可不能磨滅學生的熱情,“好!我們讓這位同學來幫幫他們。”於是我用了共創多媒體系統,並轉播了一位檔案丟失的學生的電腦螢幕,只見他打開了開始選單裡的搜尋命令,原來他要用搜索的方法來找回丟失的檔案,一番操作後,檔案果然被他找到了。“嘿!找到了。”旁邊的同學驚呼,同時向他投去羨慕的眼光,那位同學自然也很得意。“這位同學做得非常好,他利用搜索工具找回了丟失的檔案。”我也不忘表揚一下,“同學們觀察一下,找回的這份檔案它的存放路徑在哪呀?”經我一提醒,同學們都把注意力轉到了檔名後面的存放路徑上,“原來這位同學沒有把檔案存放在老師要求的D:/自己的資料夾裡,而是存放在C:/MyDocuments裡,難怪他找不到自己的檔案呢!”經過這一番講解後,我決定讓同學試試,果然同學們都找到了自己的檔案。

雖然這堂節外生支的課已過去很長時間了,卻給我很大的觸動。發現往往是成功的開始,在當今提倡素質教育的資訊社會時代,如果教師多給學生一些機會,不要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罔若置問,為他們營造寬鬆、開放、安全的育人環境,做他們學習的夥伴,做他們學習路上、甚至人生路上的指引者,我想學生的創新思維、創新能力一定會不斷提高。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