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資訊科技教學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5.09K

摘要:以資訊科技教材為依據,以培養創新精神為著眼點,以開發學生的潛力為核心,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也談資訊科技教學論文

關鍵詞:教材教學目標 比較 典型例題

資訊時代飛速發展,知識經濟已見端倪,在全球範圍內已形成一個資訊化氛圍,多媒體技術、網路技術的應用越來越廣泛。資訊化社會對人才需求,人才的培養途徑,人才的鑑別方法等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也對學校的資訊科技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誠然,良好的教學環境,切合實際的教學內容和方法,合理的課堂教學模式,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而教材是依據,教材的改革與調整,確立了改革課堂教學的前提。

而今,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人才已擺到突出位置。作為從事資訊科技教學的工作者務必去研究,去探索,去創新經驗,構建新模式,創造新的教學方法與途徑,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益。使學生具有創造性思維,樹立新的理念,有獲取資訊,分析資訊,處理資訊的能力。有繼續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以適應迅猛發展的知識經濟時代。

據幾年來教學實踐與探索,值得側重或提倡的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教材為依託,以培養創新精神為著眼點

反覆鑽研教材,對整本教材有通透的深層次的理解,理清脈絡,把握重點、難點。教師務必深入鑽研,教給學生知識真而實,聯絡知識面寬而廣。教師本身更應具有豐富的知識,創新意識和理念,在全球資源共享的今天,能將有利的知識有機地組織起來,與時代同步,運用於教學之中。善於發現和認識有意義的新知識,新思想,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蘊含的基本規律。同時具備嫻熟的技能技巧,教育教學中才能得心應手,輕車熟路。如在講授現代資訊科技正向著人工智慧化發展時,教師先提出設問:“計算機比人聰明嗎?”得到的回答一定有兩種意見。隨後點明計算機分析判斷問題的重要準則:是或不是。指出計算機亦有不盡人意之處,如判斷“人的禿頂”問題:假設單用是或不是,顯然會出現5000根頭髮的人說4999根的是禿子,而也會出現梳一下頭髮掉了一根,變成了禿頭的笑話。當引入了模糊理念之後,計算機能完成人類不能完成的事情,如計算機可以使兩根縫衣針針尖對針尖豎立起來。引入了這些例項既豐富了知識點的內涵,又使學生耳目一新。

二、以教學目標的實現為目的,以調動學生學習情緒為契機

課堂教學應形成磁場,深深吸引每個學生。眾所周知,衡量課堂教學質量高低的標準,關鍵是教學目標實現程度。根據不同層面的,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攝取和保持知識的特點,調動能影響學生理解、記憶、創新的因素,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根據各班學生實際,設定懸念,引起強烈求知慾,調動學生積極情緒乃是十分重要的,枯燥乏味的.理論會讓學生失望,若能恰當地運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能生動,形象,直觀的把課堂知識展示給學生,有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記憶和創新。理論與應用相容兼蓄,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

三、以比較的方法為手段,以課內外的結合為知識的延伸

俗話說:“有比較才有鑑別;有鑑別才能識真偽。”教學中通常可採用比較的方法,讓學生活躍思維,辨別分析,掌握其中的規律、法則,印象深刻,得到準確無誤的知識。如檔案的複製與移動的區別:當使用左鍵拖曳法時,在相同的驅動器中按下鍵盤上的Ctrl鍵表示複製;而在不同的驅動器中按下鍵盤上的Shift鍵表示移動。又如Excel中條件格式與自動篩選的區別:篩選的目的在於,將相關的記錄排列到一起,便於進一步的操作;而條件格式則是將滿足條件內容的格式進行相應的調整。一比較,一對照,更易掌握。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提高,注重課內外結合,擴大知識面的輻射和延伸。讓學生用自己創作的圖畫,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外觀、效果,構建一個個性化的桌面;利用Excel的強大功能,分析學科學習的近況;網路基礎知識教學後,讓學生通過QQ的實踐,進一步瞭解認識網路,學會拔號上網、瀏覽網頁、下載檔案、收發郵件,使自己成為一個真正的衝浪高手。

四、以典型例題的教學為基礎,以開發學生的潛力為核心

強化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師生間、學生間的互動作用。挖掘潛質以利於提高學習及應用能力。對典型例題,反覆鑽研,層層剖析,把握例題的要領,循循善誘,挖掘例題所涵蓋的知識點,逐步引導師生共同一一剖析,教師點撥、釋疑,或讓學生質疑,或改變其他條件,又能如何理解及推理。注意知識的牽引,解法的類比。使學生不僅掌握典型例題的解法,而且理解思考的路徑和技巧及解題的規律。如BASIC程式設計中的楊輝三角問題,同樣使用外層迴圈控制輸出陣列的行數,內層迴圈控制每行的個數,能方便有效的解決同類問題。(如直角三角形、平行四邊形、梯形等等)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綜上所述,改革課堂教學模式,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已迫在眉睫,也是各學科教學的任務,資訊科技課程教學改革務必先行、由表及裡、由此及彼創造新事物。在教學改革逐步深入的今天,還必須強調一點,所面對的教育的物件是思維敏捷反應快,接受新鮮事物強,悟性高的青年學生群體,教師必須有較深厚的底蘊和接受新科學技術的能力,課堂教學中,善於創造性的解決時有發生的問題,又有較強的應變能力,才能駕馭自如,井然有序,提高課堂質量才有保證。

參考文獻

[1] 摘自教育部基礎教育司1999年11月26日下發的《關於加快中國小資訊科技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草案)》.

[2] 皮亞傑.兒童的心理髮展(傅統先譯).山東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3] 皮亞傑.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傅統先譯).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4] 葉奕乾.心理學.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

[5] 張建偉、陳琦.從認知主義到建構主義.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4).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