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學校文化

來源:果殼範文吧 2.17W

學校文化及其特徵

什麼是學校文化

現在,關於學校文化的論述很混亂和膚淺。在一次關於學校文化的研討會上,6個主題報告,竟然沒有一個是真正談及學校文化的,不是把學校中的一些“所謂”的文化現象大加發揮,內容飄忽不定,就是杜撰“文化名詞”,以淺薄充高深。

什麼是學校文化,這涉及到“學校”與“文化”兩個概念。“學校”尚容易理解,“文化”則有廣義和狹義之區別。學校文化中的文化,指的是一種精神創造活動及其成果,屬狹義的文化所指,它的形式可以是物化了的,如石頭上刻著的名人名言,石頭是物質的,但表現的是精神的內容。如不拘泥於經典,則學校文化可理解為發生在學校中的精神文化現象。學校文化有以下特徵:

一、抽象性和相對獨立性。抽象性指它是以觀念形態呈現的文化現象。相對獨立性既是指作為精神文化而對於物質文化和制度文化的獨立,又是指學校的精神文化相對於社會精神文化的獨立,其內涵主要是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

二、相對穩定性和發展性。學校文化常表現為在學校中出現的現象和氣氛,但反過來,學校中出現的現象和氣氛不一定代表學校文化。如校園內石頭上所刻錄的名人名言,它是學校中的一個文化現象,但這個現象所含的精神內容是不是已經被師生所接受並內化成相應的思想及行為?一些學校用校歌來說明它的文化特色,這不是不可以,但如果這些內容只是個別的、暫時的,不構成有個性的精神品質,那麼它就不能顯示其文化特徵。穩定不是絕對不變的,只是它有一些基本穩定的要素,如執行制度的嚴格,人際關係的和諧,學術上的包容以及思想上的自由等等;發展性是相對穩定性的自然延伸,由於學校文化受制於社會文化,它隨著社會文化的發展而發展。

三、群體累積性。校長對學校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但學校文化卻不是靠校長個人所能創造的。校長的文化意識必須通過師生群體的認同,並表現出群體的氣質和品性後才能確立和顯示。這一過程不是即時式的,而是累積式的,即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的形成、鞏固和發展的過程。由於文化形成過程相當脆弱,因此,一個具有穩定狀態的學校文化的確立必然是長期的、有反覆的。學校文化不可能速成,那些認為一個校訓的提出就是一種學校文化的想法是幼稚的。現存的歷史名校中的一些文化內涵不是誕生在校長的話語裡,而是形成於其後的傳承中。

學校文化一旦形成之後,便能以其典型性向外界傳送學校形象及其意義。但這種具有象徵意義的學校文化是抽象的、原則的,它存在於各種現象之中,並在學校的氛圍中自然流露。但流露著的仍然是能表現學校文化的氛圍或符號,而不是學校文化。如校歌、校徽、校訓,乃至流傳於校內外的學校故事等等,它們都可能作為學校文化的符號,但不是學校文化本身,有的甚至連學校文化符號都不是,因為它們的存在是短時的,很可能不久會被替代。這就告訴我們,不要把在學校中發生的看到的都理解成一種文化,即使要這樣理解也不要把它作為學校所特有的。

學校文化的結構及整合

一般意義下,文化結構可分為三個層次,依次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學校文化雖屬於精神文化範疇,但學校作為一個整體,有師生共同生活與學習的場所及其物質形態,又有著在歷史過程中形成的各種制度,它們影響和制約著師生的生活,是起約束作用的制度文化。而作為學校文化核心的精神文化由於其受制於學校的領導方式和人際關係,因此,學校文化的結構可以分為四個層次,依次為:物質環境文化、制度文化、統領文化和人際關係文化,核心是統領文化和人際關係文化。

統領文化或稱管理文化,包括管理理念及管理方式。但統領不等同於管理,其中,領導的產生和退出、領導的權利及制約、領導的培養與選拔、領導的思維習慣與作風等等在統領文化中具有重要影響,特別是校長和專職管理者的職業化程度、管理背景、心理背景(個性)以及學術背景都直接影響著他的思維習慣和行事方式。這種方式以組織文化的形式表現出鮮明的學校文化特徵,如所謂的家庭文化型別學校、強權文化型別學校等等。其分類的視角就在統領文化上。以家庭作比喻的,家庭文化型別學校的領導方式以親和為其特徵,無領導與被領導的界限,更不強調服從,但這類學校往往缺乏效率也常缺乏激情。與之相反,強權文化型別的,學校的領導注重個人權威,強調服從,又以擺平矛盾為其能事,其特點是行事效率較高,但人際關係冷漠。

現實的學校文化都不屬於某種純粹的文化型別,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理想而優

秀的學校文化產生於對各種文化層次的整合之上。比如,以強權文化型別為特徵的學校,如果學校領導注意到它的管理的侷限性,並願意做出改進,建設和諧而高效的`管理,那麼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和培育人際關係文化不失為是良策。環境文化是一種顯文化,人們對不同學校所得出的不同感覺首先是從環境,尤其是物質環境而來的,優美而又充滿熱情的校園環境給人以親切向上的感覺,吸引人們認同它、接受它。倘若還讓人感受到師生們的熱情和朝氣,那就更反映出了學校濃郁的文化氣息。

在管理的問題上有兩種立場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學校文化:一種是“重管輕理”,另一種是“重理輕管”。這裡說的“理”,是指規則和道理。重管輕理的著力點是管,目標是管中達理;重理輕管的著力點是“發展”,目標是建立發展機制。後者相對前者而言,是把通過管理來提升隊伍素質,變成通過建立發展機制來完成教職工各自的專業發展。

學校文化建設的原則

現代學校文化的建設取決於三個原則:1.人的教育原則。學校本該是育人的,離開育人專事育分數,就離開了學校的意義,自然也就談不上學校文化;2.培育和傳承原則。學校文化能自然形成,但優秀而有生命力的學校文化必須精心培育並經代代傳承而成;3.獨立精神原則。學校文化是學校個性的體現,缺乏獨立精神,唯上唯書不可能建設有傳統價值的學校文化。今天的學校特別是那些屈從於功利要求或受利益支配在應試教育軌道上行走的,都不可能建設具有傳承意義和現代品質的學校文化。事實上,歸根結底,學校文化是由學校的教育立場確定的。應試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立場有其思想原則和行為方式。其基本價值觀是以升學率為目標,追求結果而不重視過程。但教育講究的是過程,並在講究中體現其文化。說到這兒,我想起了《文匯讀書週報》上的一篇題名《呼喚人的教育》的文章,文章的第一段話說:“在一次關於中學教育的座談會上,一位青年教師直言不諱地指出,沒有什麼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分,有的只有‘人的教育’和‘非人的教育’之別。一句話就擊中要害,抓住了當今我們教育中存在的最大症結,即人的教育的缺乏。”不難想象,對人的教育缺乏的學校去談論學校文化會是何等的乏味。

在這篇文章裡,作者介紹了上個世紀40年代重慶南開的一些情況:

“從本質上看,南開的教育就是培養、鼓勵、激發學生的個性、創造性,比課堂上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校和老師總是千方百計地給他們創造一個開放、包容的成長環境,使他們獲得身心健康成長的必要條件,從而做出自己的選擇。一個人的青少年時代有幸在這樣一個環境中薰陶過、歷練過,無論走到哪裡,他都會駐足回望,這是什麼樣的專業化教育都無法比擬的人的教育。也只有那樣的南開才不會將升學率、考試分數作為絕對指標,把這些當作衡量一個學生優秀與否的惟一尺度。”

“正是有了一代教育家張伯苓那樣的校長,有一大批優秀、負責的南開教師,即使在烽火連天的戰爭歲月裡,重慶南開中學也始終保持著高水平的教學質量,繼續弘揚以激發、培育而不是扼殺每個孩子個性和創造性為核心的辦學理念,最大可能地踐行了人的教育,成為民族危亡時期絃歌不絕的搖籃之一,以其無比生動的例項書寫了中國教育史上耀眼的一頁。”

我不知道當年的重慶南開現在如何了,是否已經改名成為其他的學校了。我也不知道,重慶南開的文化特質當今是否存在。常聽一些百年老校說傳統,說文化,我總有一種感覺,傳統對今天來說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是對今天有用的往年的榮耀,這能有多大的意義呢?

現代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

文化的傳承不是文化現象的傳承,而是“文化基因”的傳承。而文化基因的實質是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因此,現代學校文化的核心內容必然要從價值觀和思維方式上加以考察。

現代學校文化有哪些核心內容需要我們格外關注呢?

——批判精神。一個學校如果沒有批判性思考的習慣,那麼,即使從表面上看它有優雅的環境和苦讀的學風,這與現代學校文化卻大相徑庭。批判精神是科學精神的要素之一,批判的前提是懷疑,懷疑的結果是創新,創新的特徵是求實,即不尚空談、腳踏實地地研究解決具體問題。

——學術自由。學術是維繫學校的核心,深厚的學術力量是現代學校的標誌之一。但是,深厚學術力量的取得是以學術自由這一文化特徵為基礎的。中學教育中的學術不僅指學科知識,還應該包括對課程的理解與認識,包括教法以及對課堂內外師生關係的處理。在我們這樣一個習慣於自上而下運作的體制裡,作為學校文化建設提倡學術自由尤其必要。學術自由的基礎是思想自由。這不僅是對教師的,也是對學生的。需要注意的是,歷史的經驗告訴我們,那些我們今天輕視、鄙棄、甚至試圖予以校正然而為年輕人所喜歡而流行的文化,不無可能會成為主流文化瀰漫於校園甚至整個社會之中。

——制度建設。制度即規範。規範不僅是作風問題,也不僅是效率問題。規範體現的是意志和習慣,進而是一種文化。由於種種原因,目前,我們學校的管理,無論是外部還是內部,人治的痕跡較重,法治觀念不強,方法也不理想。因此,作為一種可傳承的文化,學校特別要加強制度建設,包括對制度建設意義的理解和各種制度的制訂與完善。文字化制度的制訂是重要的,但制度本質上是精神的,它表現在行為過程中,因此養成行事規範是制度建設的重點。

學校文化是一個沉重的話題,至少對於今天的學校更顯沉重。不是今天學校不想建設自己的文化,但我們失去了原則,怎麼能有所作為呢?好在教育改革在不斷深化,人的教育在不斷地得到重視,優秀的學校文化的建

設和傳承還是很有希望的。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