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民俗文化是什麼

來源:果殼範文吧 6.85K

西藏,這個聳立於地球之巔、平均海拔4000餘米的雪域高原,以其恢巨集的氣勢傲然於世,西藏民俗文化論。千百年來,生活於這塊高天厚土神奇大地上的藏門珞各族人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西藏文化。西藏民俗文化是西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其厚重的文化內蘊和特有的高原風采深受世人的矚目和關注。

西藏的民俗文化是什麼

民俗是生活於某一特定地域的民族或人們共同體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習俗慣制,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人類的活動方式。顯然,民俗是一種重要的社會文化現象。

民俗文化產生的歷史十分久遠。人類要生存,離不開基本的物質生產活動,衣、食、住、行的.物質民俗行為便與人類的活動相伴相生。人類要繁衍發展,離不開兩性交媾與生育,自身的生產即“種的繁衍”至關重要,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婚、育習俗。其他諸如信仰、禮儀、節日、遊藝等精神民俗也都是在人的活動過程中逐漸出現和形成的。可以說,自從有了人的活動,便有了文化的創造,也就有了民俗活動形式。民俗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最古老和最具有生命力的。

民俗文化一般分為物質民俗、社會民俗和精神民俗幾大類別。物質民俗指人們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生產生活方式及相關的習俗禮儀;社會民俗包含家族村社、婚喪嫁娶及人生禮儀等相關內容;精神民俗則以信仰、節日、民間文學和遊藝為其代表,社會文化論文《西藏民俗文化論》。西藏民俗文化囊括和涵蓋著人類民俗文化的一切領域和方面,同時,又自成體系,內容極為豐富,具有濃郁的民族與地域特色。

西藏民俗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

考古學和地理學資料表明,青藏高原是人類的故鄉之一。至遲在1萬至5萬年前,西藏高原便有古人類的活動足跡。發現於藏南定日縣蘇熱、藏北申扎縣珠各勒、多格則和各聽、阿里日土縣扎布等五處地點的達200餘件舊石器便是明證。距今四五千年前,西藏各地已普遍進入了新石器時代。[1]阿里、那曲、拉薩、昌都、山南、林芝、墨脫等地幾乎遍及全藏的大量新石器的發現,特別是昌都卡若遺址和拉薩曲貢遺址的發現和發掘,證明西藏高原的遠古先民已創造了堪與中原新石器文化相媲美的西藏古文化。

如果說混沌之初人類之始以至舊石器時代民俗文化的具體情形我們還無從知曉,那麼,西藏民俗文化的濫觴則有據可考於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昌都卡若原始村落遺址的發掘為我們提供了一幅西藏遠古先民生活的圖景。卡若遺址位於西藏東部昌都西南約12公里的卡若村附近,遺址面積約10000平方米,發掘出土了大量建築遺蹟及石器、骨器、陶器和各種動物骨骼、糧食等。發掘了房屋基址28座,有圓底房屋、半地穴式房屋和地面房屋三種類型。發掘出用作生產工具的各種石器近8000件,骨器約400件。出土的生活用具中有陶片20000多片,分罐、盆、碗三種器形。裝飾品共出土50件,種類有笄、璜、環、項飾、貝飾、牌飾等。[2]卡若文化為我們展示了西藏遠古先民衣、食、住、佩飾等物質和精神民俗的基本風貌。

繼卡若遺址之後,拉薩曲貢遺址為我們揭示了西藏腹心地區距今三四千年前遠古居民生活的情形。曲貢遺址分早期文化遺存和晚期文化遺存。在早期文化遺存中,出土了多種器形的石磨盤50件,磨石(磨棒)44件和石杵7件。這些磨盤磨石主要用於加工穀物。出土陶片50000餘片,陶器種類有罐、盂、杯、碗、豆、盤、器座等,以罐為主。出土裝飾品23件,質料為骨、陶、石三種,其中有骨牌飾1件,骨笄7件。出土的動物骨骼中有犛牛、綿羊和狗等,犛牛和綿羊在當時飼養已比較普遍。在晚期文化遺存中,發掘土坑石室墓29座,墓葬形制為豎穴土坑式,平面形狀有長方形和方形兩種,墓坑內一般用礫石塊堆壘成壁,葬式主要是二次葬和屈肢葬。曲貢土坑石室墓的絕對年代當在公元前8世紀前後,最晚不會晚於公元初年。在M203墓坑內出土一件鐵柄銅鏡。曲貢遺址還出土了兩件網綴,在幾座灰坑中還發現了魚骨。[3]這一切,都為我們提供了了解當時拉薩一帶土著居民生產生活的重要資料。

西藏各民族豐富的神話傳說,也形象地反映了西藏高原遠古先民的生活史。藏族、門巴族和珞巴族都有“猴子變人”的神話,講述遠古先民樹居野處,以採集和狩獵為生,後逐漸繁衍,形成人類各支系的情形。珞巴族的許多神話,還講述了人類如何受鳥的啟發發明了弓箭,受蜘蛛活動的啟迪學會了織布等。

據敦煌文獻和藏文史籍載,西藏古代曾經歷過眾小邦統治。其中“十二小邦”之一的雅隆悉補野部後來不斷壯大。約公元前3世紀,聶赤贊普作為第一個贊普(王)出現於藏族歷史上,當時還修建了稱為雍布拉康的第一座宮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