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化之旅作文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37K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過交道吧,寫作文可以鍛鍊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怎麼寫作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我的文化之旅作文,歡迎大家分享。

我的文化之旅作文3篇
我的文化之旅作文1

走出縣城,遠遠地,一座座大山在霧裡隱隱約約。當許多的紫砂展館展現在眼前後,終於來到了我們夢寐以求的“北陶實業有限公司”。

一下車,我們都像剛出籠的小鳥一樣,有些迫不及待,在老師和導遊的帶領下,我們列隊走近“喀左東蒙民族藝術館”。這裡一共分為11個展廳,展廳總面積達一千多平方米,是一道獨特的人文景觀

首先,我們來到了紅山文化展廳。那裡陳列著石杵、石刀、石鏟、磨棒等工具,簡陋的工具體現了我們祖先的智慧。那些玉豬龍啊,C龍啊,玉兔啊,一個個栩栩如生,活靈活現,這些應該就是我們祖先所用首飾的複製品吧!

接著,我們來到了奇石展廳,一進門,“哇塞,案板上擺放著118道菜,這才是真正的蒙漢奇石宴呀!”我們都驚訝道。走近一看,那一道道精美的菜品,真是讓人垂涎欲滴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竟做出了這意想不到的東西啊!收藏者又是怎樣收藏到的那?真是奇蹟!走著走著,我好像聞到了一股香味,那紅燒排骨、清燉羊肉、年糕片果脯等,好像散發出一陣陣濃郁的香味。真是色、香、味俱全啊!

最後,我們來到了古鎖展廳,裡面擺放著插鎖、銅鎖、密碼鎖等,那密碼鎖上面寫著詩,如果你讀對了,也許他打不開,你讀錯了,他就打開了,這也體現了祖先的聰明才智。

參觀完展廳,我們又來到了紫陶製作車間,現場用紫砂泥料製作小物件。這是我們第一次親手製作紫陶,我們每個人都興致勃發,在操作桌上做了起來。我也做了一個小烏龜,雖然沒有別人做得好看,也沒有別人做得更像,但這也是我人生中一次難得的經歷和體驗。

這次來到喀左東蒙民族藝術館,增長了我的見識,開拓了我的視野,是我人生中的一筆財富。這道獨特的歷史文化景觀,又增添了我身為喀左人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我的文化之旅作文2

早晨的陽關已然炎熱無比,我頂著烈日駐足於陽關城樓前,頂著強風駐足於陽關故址前,只覺四處的風炙熱而蕭索。

駐足片刻,即離。

歸程,媽媽感嘆於我在陽關的無知無覺,給我一本《文化苦旅》,囑我看看《陽關雪》。

“我相信,死者臨死時都是面對朔北敵陣的';我相信……他們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座。”字裡行間皆是荒涼,這是剛剛我記憶中那座城嗎?為何我沒有這種感觸?

心底有個聲音說著:“因為他在品味,你卻只是路過。”低頭閱畢《陽關雪》,心中回顧了記憶中的陽關。好像,有什麼不一樣了,《陽關雪》使我學會了品味。

即刻請求媽媽回程去陽關。

正午,陽關。

陽關城樓前,我遲疑了。頓住,覺得不該這麼隨便進去,似乎需要一個儀式,該向誰通報一聲。而且這不應該收門票的,訪客需要著戎裝,佩鐵劍,揣熱血,再像我一般帶篇《陽關雪》,權當名帖或請柬了。如此我才覺得不魯莽,才覺得被邀請了,經了陽關中所有先輩靈魂的同意了。

我為上次大大咧咧地進入而慚愧。所幸,《陽關雪》使我再一次到來時,學會品味。

“土墩已坍了大半,可以看見一層層泥沙……在千年之後的寒風抖動。”我拒絕了駱駝隊的邀請,就這樣踩在沙漠中,品味將士行軍,也品味餘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

我終於走近了那座獨自屹立在荒漠中的碑,上書“陽關故址”。它經歷了千年的風沙洗禮,隱隱有著歷經千年的滄桑與睿智,透著邊關的莊嚴威武。看著陽關故地那廣闊的土地,一幅幅歷史畫卷在我眼前展開,我彷彿看到了迎風招展的旌旗,看到了浴血奮戰的將士;耳中傳來的是嘹亮的號角,還有金鐵的交鳴。在厚厚的黃土之下,有多少英魂在長眠,又有多少斷槍折戟在哀鳴……在厚重的歷史面前,我幾乎不敢直視,我是如此渺小。

我為上次駐足於此卻無敬畏之意而羞愧。所幸,《陽關雪》使我再一次到來時學會品味。

“這兒應有幾聲胡笛和羌笛的,如壯漢嘯吟,與自然渾和,卻奪人心魄……既然一個民族都不忍聽聞,他也就消失在朔風之中。”轉身欲歸去,走出沙漠,陽關逐漸消失在沙漠深處。昔日巍巍雄關,如今已深埋黃土,此後唯有夢中才能聽到那西出陽關的商隊駝鈴聲,還有那哀怨的羌笛迴響。歷史滾滾的車輪,帶走了昔日的繁華和愛恨情仇,空留後人遐想。一想到此,心中總有悵然。

合上《文化苦旅》,張開雙臂,品味著正午陽關肆虐的風。所幸《陽關雪》使我學會品味。

我的文化之旅作文3

讀書與旅行,是我們禮遇歷史、觸碰文化的最好方式。

文字肆意流淌間,我們深入文化的精髓,跟隨其興起、輝煌、沉浮抑或衰微,品讀文化這幾千年煉就的氣質;山河錦瑟流連中,我們跨越時空維度,在直擊心靈的視覺碰撞裡體味文化的厚重感,洞察文化的生生不息與傳承發展。每一次翻開書籍的扉頁,踏上奔赴遠方的征途,都是行者無疆的快樂之旅。

記得少時泛覽《文化苦旅》,獨對《黃州突圍》一文印象深刻:大文豪蘇軾邁著踉蹌的步伐,奔走四方,宦海浮沉,積聚著無人理解的憤懣與痛苦,被貶至黃州這個北宋時期還很偏僻的小鎮。字裡行間勾勒的畫風悲涼又沉重。“黃州”這個因蘇東坡而出名的地方,飽經歷史的悽風苦雨,讓我心懷嚮往又躊躇於它的苦澀。

戊戌年的初夏時分,循著餘秋雨先生的腳步,我來到位於湖北省黃岡市的黃州。抵達當日恰逢陰雨連綿,禽鳥低飛盤旋,嘶啞哀鳴,讓人的心緒也悽惶起來。我在雨巷中穿行,路遇一老者拄著柺杖蹣跚而行。他身著舊時的布衣,幾處補丁赫然在目。這不合時宜的穿著,孑孓而行的冷清,是黃州給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幸而第二天豔陽高照,我們驅車前往“東坡赤壁”。詩人在此“一尊還酹江月”:酒是渾濁的愁思,紛紛揚揚地被灑向江面,濺起微波又瞬間消散。他將得意與失意,曠達與困頓統統拋下,只用最純淨的情感,去體會大自然的雄渾壯闊。興許能看到“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吧,我想。

行至“赤壁”,只見赤壁褐土,峭亭雜草,登壁眺江,江面上輕舟數只,悠悠從流,無問西東。在江的另一面,小橋流水,楊柳依依。陽光嫵媚,襯得楚天越發遼闊,所有景象都彷彿被鍍上了一層金邊,熠熠生輝。“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大自然造就了文化,而文化也賦予了自然更深邃的意義。眼前的黃州,揹負著歷史的苦澀,卻也展現出欣欣向榮的面貌。

縱觀東坡坎坷的一生,其雖不願妥協而未能實現政治抱負,卻成就了中國文化中“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高峰,留下“夫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的深刻見解和“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士大夫精神,永遠地滋養著後人。個人命運的偶然性與精神不朽的必然性,在東坡身上完美契合。

黃州之行,山水脈脈間我重溫了歷史的苦澀與厚重,更發現了文化的綿延與堅韌。千百年來,自然?文明相互映襯,砥礪傳承,作為讀者和行者的我們,幸運地見證著這種和諧綿長,樂之所樂,無以復加。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