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精選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66W

作為一位優秀的老師,我們的任務之一就是教學,寫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怎樣寫教學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精選15篇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

生物學是一門研究生物的結構、功能、發生和發展的規律的自然學科。這門科目科學性和生活性很強,不能用傳統的死記硬背的方法教學,採取現代式教學方法。本學期,我擔任七(3)、(4)、(5)班的生物課,在教學中,除了注重課本理論知識的教學,我還以學生的各種活動(如實地考察、設計實驗、指導生產等)為中心,從學生需求和興趣出發,注重學生對各種事件的親身經歷和體驗,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以下是我個人對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備好課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和基礎。

首先,備好教材,必須對這門課的全部內容非常熟悉,絕不是現買現賣。必須認真閱讀有關這門課程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這樣才可以確定每個章節的學時數。一堂課該講多少內容是有科學依據的.,決不是隨心所欲、信口開河,想怎麼講就怎麼講。在熟悉教材全部內容並按教學大綱確定了章節學時後,便可以開始準備每堂課的教學內容。其次,備好學生,考慮的是教材的內容,學生是否熟悉,在學生的閱讀經歷和生活經歷中是否曾經遇到過,能否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多運用情景創設匯入新課。

要上好一節課,匯入新課也很重要。熟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探究型新授課學習是一種在好奇心驅使下,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內容和形式都十分豐富的學習活動。如果教師在新授課教學中能運用新穎、奇特、驚險的實驗匯入新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可以“故事匯入”,“實驗匯入”“遊戲匯入”“視訊匯入”

三、合作式課堂教學,“學生為主,教師為輔”。

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擔當著重要的角色,教學思路的設計最能體現授課者對教材和學生情況的分析和把握程度,但是,教學思路的設計卻不能脫離學生主體的考慮,教學設計必須符合教學內容實際,更重要的是要符合學生的實際,要給學生以新鮮的感受,要能拓寬學生的思維,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提高。

總之,新課程呼喚的是每一個教師都能夠成為教學的主人,對自己的課都能夠有一個自己的評價標準。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一種新的評課文化來哺育、來滋養我們的教師,使得我們的每一個教師在教學中成長起來。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2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物件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國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國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 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

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麼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定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匯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 嘗試——讓學生學習自學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

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

(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著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著,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 反饋——儘可能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資訊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資訊,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總結——化零為整以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3

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生命經歷,每次活動的目標雖是既定的,但實現它的過程卻是千變萬化的,而且充滿了各種變數,正是這不可預測的變數,使課堂教學活動充滿了迷人的魅力。“每次課堂教學活動都是向未知的方向挺進的旅程,隨時都可能發現意外的通道和美麗的風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需遵守固定的路線而沒有激情的行程。”

我們期待課堂上精彩的生成,很多時候我們為了精彩的生成而在課前煞費苦心精心設計,可有時……

案例:“巴斯德實驗”教學片段

課前教師預設,先讓學生學習巴斯德實驗,由此實驗得出科學探究的六環節。可沒想到,課一開始出示目標,就有同學站起來說,“科學探究的六環節,我早知道,不就是……”

還有的同學迫不及待的說了出來,有的同學甚至把巴斯德實驗對應的“提出的問題,作出的假設,得出的結論”也說了出來……看來,提前預習已起了作用,於是我拋棄了原來精心準備的教案,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重整教學流程。

於是,我說:“好,你們已有很好的學習習慣——提前預習,剛才說的幾個環節都很正確,不錯,不錯,那還有不懂的環節嗎?”

“制定計劃有通用的方法嗎?”“交流的時候都要說出來嗎?”“那個曲頸瓶有什麼特殊的用途?”……

問題出來了,我安排小組分組討論,要求小組中只要有一人會全組都會,看哪一組學得又快又好……

這下課堂沸騰了,翻資料的,看圖的,討論的,教同桌的……

後來,課堂檢測的結果,比以前安預設案教授時高出十多分。

體會與反思:

記得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教育的技巧並不在於預見課堂上所有的細節,而在於根椐當時的具體,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學生不再是一張白

紙,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豐富而有活力。作為教師,要充分認識和尊重學生的生命狀態,不因尷尬而回避,不為追求精彩而一味迎合,而應立足現實,放眼全體,以心靈來感應心靈,以智慧來啟迪智慧。

在本案例中,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是最精彩的。課前,我的精心設計是:由巴斯德實驗推出科學探究的六環節,並歸納應用。本打算按部就班,一步一步進行,最終水到渠成,走向高潮。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快,學生勇敢的道出結論,打亂了我所有的計劃,怎麼辦?

是按部就班,視而不見,還是就此“放手”,敞開接納,重新組合教程……

經過了短暫的思想鬥爭,我決定放手一搏:從學生的高基礎出發,尊重他們的生命狀態,乾脆放開,讓他們說,走出困境,並根據他們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特點,重組教程,把原來的“探索規律,尋求結論”變為“挖掘結論,解讀規律”,這種靈動的轉變,雖是教師戰戰兢兢,如履浮冰,但學生學習熱情的高漲卻成了最精彩的一筆,而最終成績的提高更在預設的精彩之外。這種靈動的轉變,不僅符合學生知識的形成,還生動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中心,真正、真實的參與到學習中去,體味學習的快樂和艱辛,創造出教師“適時放手”的美麗。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4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我認為,“目標教學”簡單來說就是師生在課堂中的一系列教學活動,依據簡單、可操作的一系列教學目標,最終絕大多數學生達到預定教學目標為終點的教學管理過程。 “目標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物件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比如說,導標這一過程也許在高中生能夠很容易讓學生跟著教學所呈現的目標去學習,在練習、講評中檢驗三維目標是否達標,但是在國中生物教學,我發現這樣的效果並不是太明顯。

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

(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

(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

(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

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

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覺得目標導向教學在國中生物中可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麼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定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匯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嘗試——讓學生學習自學 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 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著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著,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 反饋——儘可能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資訊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資訊,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總結——化零為整以保證教學質量 為了保證教學質量,目標教學中必須保證實施小結這一環節。這樣有利學生把各個小目標達到整合,最終實現總目標,有利於學生系統地掌握知識,並且有利於學生在以後的學習中知識的再現與提取。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5

乘著教研周之風,我與其他兩位老師就《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第一課時的內容進行了同課異構的教學,課後幾位專家對我們如何更好的上好這堂課提出許多中肯的建議,這不但讓我發現了自身的閃光點,也找到了許多不足之處,明確了今後努力的方向。我想,通過這樣一個平臺,可以更好地提升我的專業素養,有利於我的專業成長,在此感謝學校給我這麼好的一個鍛鍊機會。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選自華師大版八年級上第七章第一節,這節課內容主要讓學生認識人體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初步的功能,因此與實際生活有著密切的關係,在教學中可以結合自身展開教學,教學中儘量應體現通俗易懂。在課前,我對教材進行了全面的分析,正確認識本節內容的知識、地位及其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整合教材,然後對一些活動進行設計,本著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合作學習,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運用“自主學習、合作學習”這一教學策略,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認識的衝動性和思維的活躍性,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學習,獲得終身學習的能力,不斷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從而使本課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在活動中,我能夠運用建構主義理論和“主體―主導”理論來指導教學。當學生參與活動時,教師多看,多聽,多感受,在學生討論、觀察後,及時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對消化系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的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充分發揮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幫助者的作用。

但是,上完這堂課後,我也發現了本堂課的許多不足之處,對於本節課活動的`組織還欠到位,雖然進行活動的同學在積極參與,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學生在看熱鬧,沒有起到面向全體學生的作用;在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再細緻到位一點,不要像蜻蜓點水般,否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設計思考題時,應留給學生充分的餘地思考,而不是急於提醒和引導。

可能在教學中,我還有許多不足之處,但是我認為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讓位儘快發現,然後儘快得以改正,從而在教學上得到不斷的提升。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6

一、《致同學們》

吳XX: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麼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鄧X:課堂上學生氣氛還算活躍,對很多新的生物學知識都很好奇,要注意調節學生的積極性,因為生物課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時間學生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可多舉些有趣的事例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蔡XX:個別班學生氣氛很沉悶,因為對課本和老師介紹的話題不感興趣,他們沒有接觸過,要注意調動不同班級的積極性,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生物的特徵》

鄧X:課本的標題下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關“觀察”的,過去我對這些內容沒有單獨處理過,而是感覺這些方法可以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辨認各種生物時,所用到的就是“觀察”,但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還要再進一步強調注意事項。仔細研究教材、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有必要首先讓學生對“科學探究”有個正確的認識,這對於以後進行“觀察”,以及最後總結科學探究的幾種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單獨作為一個問題來解決。

蔡XX:首先設計的問題是讓學生自由的說出自己認識的生物和非生物,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每個人都能羅列出很多,在看似遊戲中,實際上是給學生傳達一種資訊——用我的標準來判斷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而我的標準是什麼,當時並沒有說,等每個人都說了自己認識的`生物或者非生物之後,再綜合起來分析眾多的生物的特徵,更有利於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提升。

吳XX:受課後練習的啟發的,我設計了一個“考考你”環節,既是對“生物的特徵”的鞏固,也是一個拓展練習。儘管學生對生物的特徵基本掌握,但實際應用還是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對於能夠生長的如鐘乳石,能夠運動的如海浪,有時把握不準,所以,課本後面給出了兩道練習題,一個是判斷“機器人在彈鋼琴”、“鐘乳石在漫漫長大”是不是生物,說明理由;一個是一段關於“珊瑚”的文字介紹和由此引發的問題。

三、《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蔡、吳、鄧:有的班沒有說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戶外活動時紀律不好管,男同學一堆,女同學一堆,調查到生物種類雖然多,但事後發現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聯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學精神。因此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瞭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四、《生物圈》

鄧X: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上課伊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和所學內容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的慾望進入角色。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出示課件,並用激情豪邁的語言引起學生注意,容易啟用學生的興奮點,以飽滿的熱情走進情境。

五、《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吳XX:這節課上下來讓我興奮不已,因為學生的積極參與總讓我驚喜不已,每談到一個問題。學生就爭先恐後的要回答,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想,這是緣於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到,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由於鼠婦不好找,建議將鼠婦換成蚯蚓,進行實驗。

蔡XX:這節課的內容從知識點來看,就是搞清楚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就可以了,全文不過400字;從能力培養來說,這節課有探究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但要進行探究實驗,必須先搞清楚什麼探究實驗的目的基本要求,漫無目的的到了實驗室肯定不行。所以,最好單獨拿出一節課交給學生探究實驗的設計和如何進行探究實驗。

鄧X:課本中這麼少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可以向外延伸的地方,可以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分析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應用能力,可以在分析這些關係中慢慢領悟生物界的和諧以平衡,為後面將要學習的生態平衡、食物鏈、食物網等打下基礎,讓學生感受到簡單的生活現象背後是多麼豐富、有趣的知識。這樣想來,視野就變得開闊,思路打開了通道。但另一方面,緊緊依靠老師距離講解,學生則是被動的參與,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短暫的興趣和印象都會有,但不宜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旺盛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才是目的,因此,整個課堂還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盡情展示、充分舉例進行分析,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學習的參與中。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7

科學是一種文化,它和人文是分不開的。科學教育中,滲透人文精神,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抒發美好的情感,是很重要的。“開花和結果”一節課,在設計上既傳授了生物學知識,又十分自然的對學生進行了審美教育。

從“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這樣的優美詩句中觀看花開過程,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通過觀看花開過程片段,引入了春天——桃樹——桃花——桃,進入了教學主題“開花和結果”。可突然一轉,讓學生製作“花”的作品活動,而探究花的構造,不僅訓練學生團結協作、表達交流的能力和科學方法,還拓展學生的思維、技能,培養其愛護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重視採用多種評價方式,通過“探究活動能力發展性評價表”,促進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評價,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打下良好的基礎。科學知識教育和美育、情感教育渾然一體,非常巧妙。

“花開花落,似水流年”指出凋謝也是一種美麗,是新生命的誕生,講植物的生殖,謳歌生之美麗。以傳粉、受粉過程之不易,講生命之艱辛,引入愛花、護花,愛護綠色植物,人與生物圈的和諧共處的哲理,盡在其中,這些本節的特色。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8

以往的生物教學主要讓學生背誦課本知識,因此學生只是機械性地死記課本內容,一碰到理論聯絡實際地問題就無從下手。為此我們應從傳統的教學方法、觀念中解脫出來,運用新的教學理念在教學中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注重運用多種方法和形式,強化對學生各種能力的培養。以下是我個人對教學的幾點反思:

一、在教學中融入一點生活味,把“死知識”變為“興趣生活”。

實際生活是教育的中心,教育要通過生活才能產生力量而成為真正的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也說過:“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或用眼睛看科學。。”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最好以學生的現實生活和既有經驗及社會實踐為基礎展開,創設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境,讓學生在“動手做”和“動腦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動中體驗、感悟,乃至發現和解決問題。例如,在講到“光對鼠婦的影響”時,學生提出疑問,為什麼平常在有陽光或是大白天時見不到鼠婦?由此提出問題:光對鼠婦有影響。學生根據提出的問題自己動手抓鼠婦,設計對照實驗:除了光照不同之外其他條件都相同,經過反覆實驗,查閱資料,驗證了鼠婦喜歡生活在陰暗潮溼的環境中。這樣的教學既抓到了學生的好奇心理,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在課堂教學中綴入一點文學味,讓“課本劇”化為“教育詩”優秀的文學作品無不閃耀著作者的思想和人格的光輝,而且蘊涵一定的科學道理。如在講到“動物的發育”時可引用“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若根據所學的生物知識,可將其改為“春蠶化蛹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此外還可引用成語、諺語來說明生物學道理。同時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激發學生潛在的情感,調動學生探求知識的心理需求,能使他們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識。

二、教學中“教師為輔,學生為主”的自主式學習。

要使學生掌握生物學習基本功,並在學習中不斷地實踐和應用,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就必須改變傳統教學的重教不重學、重記不重做等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方式,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視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應做到洋思中學的“學生自主學習,學生會的不教,學生教學生”。洋思中學一直認為“沒有教不好的學生”,而且制定了自己的一套教學方法:先學後教,當堂訓練。短短的八個字,卻體現了該校的教學理念。為此我們學校也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制定了自己的教學方法“六步教學法”,而且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三、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滲透素質教育。

首先轉變教育觀念,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新課程、新教材強調面向全體學生,而不僅僅是少數尖子生。這就意味著教師應同等對待每一個學生,關注個體差異,著眼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需要,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創造能引導全體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環境,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使他們通過學習,都能在原有水平上得到提高,獲得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應從教案的設計到課堂教學的實施,都力求滿足每一個學生,承認他們理解能力以及最終發展程度上的差別,在討論中保護他們的好奇心,從多方位、多層次、多角度去看待學生,用賞識教育的觀點評價學生,發現每個學生的閃光點,使每個學生都充滿學好生物課程的信心。這就要求教師要充分地備學生,而且要從學生地實際出發,區別對待,分層備課,精簡講授時間,為學生創造更多地自學、觀察、操作、思考、表達、交流、表現地機會。在作業的設計上,要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依照不同學生的需求,儘量留一些發散和開放性的題目,為不同的學生留有餘地,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這樣可以給教師創造性地教和學生創造性學留有充分的空間。

總之,生物是一門實驗性及探究性很強的學科,應充分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這樣學生不僅主動地獲取了知識,領悟了科學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9

上完這堂課後,我也發現了本堂課的許多不足之處,對於本節課活動的組織還欠到位,雖然進行活動的同學在積極參與,但是坐在下面的部分學生在看熱鬧,沒有起到面向全體學生的作用;在知識點的講解過程中,可以再細緻到位一點,不要像蜻蜓點水般,否則會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在設計思考題時,應留給學生充分的餘地思考,而不是急於提醒和引導。

(1)學生對知識的概括、總結不到位。在概括“糖類、蛋白質、脂肪都是在那些酶的`作用下、在那裡分解的”思維混亂。

(2)學生的識圖能力欠缺。例如小腸適於消化和吸收的結構特點,學生能從字面上記住“小腸內表面有許多環形皺襞,皺襞表面有絨毛狀突起“,但指圖找出哪些是皺襞,哪些是絨毛狀突起,就說不清楚了,教師今後還需多加強指導和訓練。

(3)學生對演示實驗興趣很濃,也樂於動手操作,現象描述也很準確,但只停留在觀察的層面,還不會分析,如“膽汁乳化花生油”這一實驗,學生分析不夠到位。今後教師還應在“導”上下功夫,既不強加結論給學生,又讓學生合理得出結論。

在經歷課堂的檢驗後,我將繼續反思、不斷進步、充實自我。這樣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加靈活,更加豐富多彩。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0

認識生物一課的實踐,匯入新課用時一分鐘左右,然後進入自主學習閱讀文字階段。共計用時二十分鐘左右。通過我的觀察,大多數學生只能讀三遍,少數學生只能讀兩遍多一點。然後下發訓練單。做訓練單這個過程各班情況不一。有的班級用時二十分鐘能做完。有的班級用時二十五分鐘能做完。從學生做題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文字仍然很陌生。對訓練單中出現的問題不能及時迅速的找到相應的句子位置,更不能直接解答。仍然要慢慢的從文字尋找。從而浪費了大量時間。在作訓練單的過程中有些問題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自己完成並且能夠有充分的理由來證明自己的結論。如:恐龍化石為什麼不是生物?學生能夠回答出它不具備任何一種生命現象,沒有一項生物的特徵。不能吸收營養物質,不能生長繁殖,不能呼吸,不能排出體內廢物。對外界刺激沒有任何反應。所以說恐龍化石不是生物。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能夠做到這一點已經充分證明了學生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在回答課後問題鐘乳石在慢慢長大它是不是生物的問題時,班級產生了分歧:有的同學說是,有的同學說不是。

爭論的焦點就是“鐘乳石在慢慢長大”。針對這個問題我主要採取了“導”而不是講。讓學生看文字中圖1,2,8,9和讀課後聯絡山湖的形成。引導學生明白“鐘乳石在慢慢長大”和動植物的長大區別是溶岩的堆積,不是靠吸收營養物質長大。整堂課絕大多數學生都動起來積極主動的投入到自主學習中來。可以說效果遠勝於原來的課堂教學。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1

課前反思: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嘗試植物的扦插或嫁接;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是生物課程標準所要求的,課標進一步倡導有條件的話可以開展組織培養活動。

課中反思之一:採用會意的方法幫助學生理解被子的植物“雙受精”、鳥類的“雙重呼吸”,學生很容易掌握.

課中反思之二:學生認為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關鍵區別是"是否有生殖細胞的參與",認識非常準確。重點內容。

課中反思之三:在講到生物的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哪個更有利生物種族的延續時,不少學生說無性生殖繁殖週期短,能節約資源,又能保持生物的性狀,應該是無性生殖。有學生在我的.啟發下認為有性生殖結合了父母雙方的缺點和優點,提供了產生集雙方優勢於一體的新個體的可能性,為生物的進化準備了物質基礎,因而有性生殖更有利生物種族的延續。學生們在爭論中達成共識,有性生殖是一種更優越的生殖方式。

課後反思:本節課我將植物無性生殖的應用引導到扦插、嫁接、壓條和植物的組織培養上,將動物的無性生殖的應用重點放在克隆技術上,這樣的編排有利理清教學思路。但是我們學校條件達不到,沒有進行實踐。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2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認同教學反思是提高教師自身素質和能力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助推器。

我們應該意識到:沒有反思,教師就不會有警悟,也不會有創新的意識和突破自我的勇氣;沒有反思,教師就無法擺脫自身職業的惰性和侷限;沒有反思,教師就無法尋找到自己行動的方向;沒有反思,教師也無法成為充滿自覺意識和創造活力的專業群體。因此我們教師要努力讓反思成為一種自覺意識,促進自身的專業發展和教學能力的提升。在教學反思的路上應該這樣做:

第一,要把準“思”的要點。每一節課都要思考教學目標是否達成,課堂活動是否圍繞教學目標看來進行,能否在教學中及時掌握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教學策略是否得當,課堂教學是否有效,是否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與學生進行了深入的對話,是否體現了本學科的特點,教學效果是否良好,學生的參與狀態如何,學習方式是否真的有效,課堂上每個學生是否被關注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到了什麼,形成了怎樣的能力,還存在哪些問題。

第二,見證“思”的足跡。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有一些精彩難忘的片段,如有趣的導言、簡潔明瞭的板書、直觀的演示、巧妙的設問、對突如其來的事件的處理、瞬間產生的`靈感等。這些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用具等方面的獨到之處,都是促成教學成功的因素。如果課後抓緊時間將課堂上的這些點地記下來,日後進行歸類、整理、總結,並長期堅持下去的話,教學就會越來越靈活,經驗就會越來越豐富,教學能力就會大大的提高。有時候我們總會感到在教學中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或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的課甚至以失敗告終。究其原因有很多方面,如果課後不及時總結,冷靜思考,仔細查詢不足甚至失敗的原因,尋求解決的辦法並記錄在案,那麼在下次的教學中很有可能會重蹈覆轍。“教,然後知困”,通過寫教學反思,能過是教師吃一塹長一智,達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的效果。

第三,提升“思”的品質。要做到反思意識和能力的增強,系統的理論學習是必要的。多讀書,用教學理論來審視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行為,要把課堂教學實踐的感性體會上升到教學理論的高度去認識、分析和總結。這樣把課堂實踐與教學理論有機的結合起來,才有可能幫助你把課堂教學的零散之珠串成一條完整而精美的教學之鏈,汲取智慧,引領成長。通過學習與實踐,形成自己對某種教育現象或問題的看法,逐漸掌握教育理論知識和原理,就會在理論和實踐中架起一座橋樑,從而是向學生學習行為和教師教學行為的優化。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3

生物學作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質的運動、物質結構及變化、物質相互作用的基本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科學的嚴謹性。同時作為一門基礎學科,以技術應用廣泛、知識創新快的特點,具有廣泛的應用性和不斷的創新性。在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不斷髮展變化的今天,我們每一位生物老師應不斷轉變教育觀念、更新教育思想、改革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使學生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科學求實的'態度、靈活多變的思維方式和強烈的創新意識。這就要求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牢牢把握“求實、進活、求新”的教學三原則,不斷取得新的教學成果。

一、求實——紮實嚴謹,聯絡實際

1.紮實嚴謹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應當紮紮實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需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範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係,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

在習題講析中,要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即啟發引導學生認真審題,挖掘隱含條件,抽象生物情境,提出規律列式求解,做出結論並加以討論等,做到解題過程步驟完整,推理嚴密。

2.聯絡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應理論聯絡實際,注重應用,這既是生物學科特點的必然體現,也是適應素質教育的迫切需要的表現。

在課堂講授中,教師應儘量列舉大量的生活、生產中的例項,向學生介紹現代科技知識,這樣可拓展學生的視野,提高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在習題的講析中,選例除了要注重習題的典型性外,更要注意習題的實用性,以及滲透相關學科知識的結合性。

加強課堂演示實驗教學,除了課本上必做的演示實驗外,教師應當善於觀察,挖掘生活例項中的生物原則,設計一些實驗裝置在課堂上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求活——方法科學、靈活多變

1.方法科學

在生物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分析、體會建立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的科學方法。在中學生物課本中,用科學方法建立生物概念、探索生物規律的內容是很多的。

2.靈活多變

教師在課堂講授中,應根據課程結構設定內容特點、課型特徵以及學生的實際和教學環境,採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知識方法教育要靈活,在課堂上,教師應

根據不同的課型採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思維方法訓練要靈活。在解決生物問題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從不角度、不同側面去分析問題,做到一題多思,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題一解,教師應當有目的對學生進行各種思維訓練。

三、求新——轉變觀念,創新教育

“求實、求活、求新”三原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是有機的統一體。二者相輔相承,層層遞進,求實是基礎,求活是關鍵,求新是目的,只有具備紮實嚴謹的基礎知識,才能轉變成靈活的思維方法,最終表現出獨特的創新能力。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4

學生已經通過性健康課,對人類的生殖有一定的瞭解,但是學生的瞭解僅限於對生理過程的認知。在這樣的情況下,引導學生將認識進行提高和昇華,將生理課擴充為感悟生命的誕生,落腳點置於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是本節課一個突出的亮點。教師的有效引導,使得學生能夠以正確的態度來討論和麵對生殖過程中的種種問題,課堂氣氛活躍,討論充分,思維活動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生殖過程本身的順序,就是上課的思路,脈絡清晰,知識落實到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滲透達到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另外比較好地運用了資料資料,給學生較強的衝擊,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思考和討論。

引發教師深入思考的幾個問題

1、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新課程積極倡導的。教師在本節課中對此做了一些努力,但是當學生提出問題的同時,教師問:“為什麼你想知道這個問題?你這個問題是怎麼想出來的?你怎麼想出這個問題的.?”等,學生不一定要說清楚這些,但是這樣可以引發學生對生活中的現象作深入思考,真正做到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2、新課程倡導探究。探究的方式和手段是多種多樣的,也不是每節課都是完整的探究活動,可以在每節課上進行其中的某些環節的訓練。本節課中的探究活動,不但是新發現和再發現的過程,也是再創造的過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紙上隨時記下自己的假設,或者對要探究問題的理解,看完錄影或資料後,再解決問題。

3、教師要適時對學生所做的解答進行一定的梳理和歸類,如母親在孕期所承擔的壓力可以有來自心理上的、身體上的等等,生活習慣的影響也可以按照一定的標準進行過類,這樣能帶給學生一個比較清晰的印象。

4、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堂,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是新課程倡導的理念之一。如為什麼要珍惜生命?為什麼要愛戴父母?這是學生一生中要不斷思索的問題,教師要能夠培養學生將這樣的思維活動變成一種習慣。

生物七年級教學反思15

1、設計多個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通過實驗,讓學生感受到實驗在生物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從而在學生的思考與交流的過程中初步體驗三種血管的結構,讓學生體會實驗的直觀性,並滲透對應思想教育。從學生平時的生活匯入,不僅較好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讓學生感受到了血管對人體的重要,同時以巧妙地提問自然地引入到知識學習中;通過自主探究時,活躍學習氣氛,使學生順利瞭解了人體的三種血管;通過課件,由抽象的情境到形象,由淺入深,利於學生接受。

2.用層層遞進的教學方法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師生提問,自主探索,分組討論交流等多種學習形式,有序、漸進地組織教學。從談話交流到啟發思考,從自主探究到鞏固拓展,從生活中的例項匯入(讓學生討論人在受創傷時的出學情況),通過鞏固練習,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應用中提高。教學的`重、難點在層層遞進的教學過程中得以分解,學生學習到的知識也一點點積累起來。

3.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思想。在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發散思維,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讓學生掌

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更關注的是學生的發展。本節設計,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教師的指導,讓學生學會如何進行有效的學習,使學生能夠自然的接受新知識,培養他們良好的思考、探究、概括的習慣,為學生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