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熱】

來源:果殼範文吧 5.74K

身為一名剛到崗的教師課堂教學是我們的工作之一,藉助教學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們的教學能力,那麼什麼樣的教學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熱】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

在本學期中,我逐步嘗試將“目標導向師友互助合作教學”理論應用於我的國中生物教學課堂中。“師友互助合作教學”的大框架是“導標——導學——導練——導評——導結”五段式,但是我們不能簡單地、不分物件地、機械地,甚至生搬硬套地將其應用於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去來說。國中生在學習方面有以下幾方面的的學習特點:(1)學習的自覺性、主動性都比較弱,而學習依賴性強,尤其是七年級學生表現更明顯;(2)思維特點上起主導的還是形象思維,隨著年級的上升抽象思維迅速發展(3)學習上容易對教師生動形象的事例介紹感興趣,對嚴密的理論分析和邏輯推理厭煩。因此,有一部分學生看到分解的許多小目標後,容易產生視覺疲勞,有時還會感到厭煩,就開始慢慢走神、不感興趣,因此在學習動機不強的情況下,試想一下練習的效果會怎樣,達標效果也不言而喻了。針對國中生這些特點,我在教學中可靈活採用這幾個環節,即“引趣——嘗試——反饋——總結”。

 第一,引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採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情緒,並且隨著這種情緒體驗的深化,產生進一步學習的需要。教師可通過生動有趣的生物演示實驗或是設計簡單的學生實驗,講述生動的生物學史,列舉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生物學現象等,多種方式設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他們解釋生物現象、探索新問題的求知慾。當學生產生了疑問,有了解問題的需要後,再讓他們自學教材,他們才能專心研讀,使自學獲得好的效果。例如,筆者在講“環境對生物生活的影響”一節時,先課前讓學生分組捉鼠婦,分發一系列的'討論題給他們,如“一般在什麼地方容易捉到”“什麼會影響他們的生活”“你怎麼跟別人驗證你的結論是對呢?”等問題,通過這樣的一個探究實驗設定了疑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自然而然地匯入了下一環節。

第二,嘗試——讓學生學習自學:教師分發自學提綱,即分解後的學習目標,由學生按自學提綱,個體獨自閱讀教材,或四個人一組小組討論的形式,有時用老師將學習目標用問題的形式來引導學生掌握。教師作巡迴點撥,對自學中出現的問題,誘發啟導,但不能包辦代替,主要在於瞭解自學情況。比如在介紹《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及影響》這一節時,可簡單地將目標呈現給學生:(1)舉例說出一些生物適應環境的例子 (2)舉例說出一些生物影響環境的例子(3)生物適應並影響環境,認同保護生物的觀點。接著採用學生依據要求:4人一組小組討論5分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會舉出許多例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要及時糾錯與講解,注意引導學生緊扣討論題目來進行討論。對個別學生提出一些超出教材要求的問題,教師應肯定學生提出的問題有深度,指導他們在課外去閱讀有關書籍,以防討論漫無邊際,影響教學進度。當然,也要注意保證討論有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估計學生討論沒有餘力時,再予以指導、啟發和補充,切忌匆忙討論,倉促結束。接著,教師組織全班學生,針對普遍性的問題,結合教材的重點、難點(因為通常重點、難點是不能完全依靠自學解決的)以及學生自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歸納整理。

第三,反饋——儘可能瞭解學生

目標教學是通過教學資訊的反饋來實現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及時檢測學生的學習情況,並根據檢測的情況採取相應的措施,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定預定

的教學目標。檢測的形式一般採用提問形式或書面練習檢測,當然儘量可多用一些書面檢測,這樣涉及的學生比較多,效果更為有效。在每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可適當選擇一些“小、精、活”的練習加以檢驗,以確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並根據檢測中暴露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小組或個別輔導,使絕大多數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的要求。教師比較全面地瞭解了教學中反饋的資訊,實現了對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控制,這樣有利於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提高教學目標的達成度,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第四,總結——化零為整以保證教學質量

三、注重教師在課堂上所起的作用

在學習的過程中教師是促進者,指導者,應該引導學生針對某些問題進行共同探討,儘可能地去暴露學生思維過程,做到凡是學生能自己探索得出結論的,決不替代;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決不暗示,使學生學習的過程真正成為學生髮現問題、分析問題、發展能力的過程。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受益匪淺,也更加深刻地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通過不斷地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創新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2

《血液迴圈的途徑》這一節內容在七年級下冊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與教材中很多章節內容有著密切的聯絡,是學生理解人體新陳代謝全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與此同時本章內容還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

血管和心臟共同構成了人體的血液迴圈系統,它們組成了一個封閉式的遍佈全身的管道,人體內的物質運輸主要是這些管道來完成的。因此。學習血管和心臟的結構和功能是學生學習人體內物質運輸的基礎。由於心臟結構較為複雜,特別是瓣膜的`結構和功能比較抽象,學生理解較為困難。教學中教師要指導學生認真完成心臟的結構觀察,充分利用教科書上的插圖、教學掛圖、以及結構模型等加強直觀教學。還應該讓學生摸一摸自己頸部或腕部的動脈的搏動,看一看手臂上的“青筋”(靜脈)等,使學生對動脈和靜脈有一定的感性認識。

體迴圈和肺迴圈共同組成了人體的血液迴圈。學生明確了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途徑也就掌握了人體內物質運輸的主要過程,同時為學習能量的供給、人體廢物的排出等內容打下堅實的基礎。由於七年級學生缺乏相應物理和化學知識,因此對血液迴圈過程中成分的變化的原理難以理解。另外,在測量血壓過程中,如何斷定收縮壓和舒張壓的值,作為初學者,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實習測量血壓也是本書內容的難點。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插圖、掛圖、投影及多媒體課件等直觀手段讓學生明確體迴圈和肺迴圈的途徑,並通過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血液的方式說明血液迴圈過程中成分的變化。對於實習測量血壓的教學,教師要努力創造條件,精心組織安排,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以達到預期的目的。

教學過程中我覺得這樣落實比較好:

一、要讓學生牢記好相關知識:

1、區分動脈、靜脈,

2、認識心臟的特點:上下相通,左右不相通;上面是心房,下面是心室;心臟內有防止血液倒流的結構—房室瓣、動靜瓣;動脈與心室相連,靜脈與心房相連。

3、血液迴圈總是從心室出發,回到心房。

二、從需要出發,理解血液為什麼要不停地流:

細胞要進行生命活動,必須不停地獲得營養物質和氧氣,同時把代謝產生的廢物帶走,而人體細胞不能直接從外界環境中去獲得養料和氧氣,並把廢物排放到環境中去。所以必須依賴迴圈系統運送。

1、人體的生理活動需要物質和能量,而能量又來自組織細胞中有機物分解,分解有機物時需要消耗氧氣。所以細胞中有機物必須不斷補充,且氧氣含量總是很低;

2、當血液流經組織細胞時,血液中的有機養料、氧氣含量較高,血液中的有機養料就會擴散到組織液中,再由細胞膜運輸到細胞內,氧氣會直接擴散到組織細胞中。而組織細胞中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血液中二氧化碳的濃度,組織細胞中的二氧化碳會擴散到血液中。所以,經過體迴圈後,動脈血會變成靜脈血。

3、肺迴圈中為什麼血液中的二氧化碳會跑出去呢?因為當血液流經肺泡壁毛細血管時,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濃度高於肺泡,所以二氧化碳會跑到肺泡中去。而肺泡中的氧氣濃度又遠高於血液中的氧氣的濃度,所以肺泡中的氧氣會跑到血液中來,這樣靜脈血就變成了動脈血)。把這個原理跟他們講清了,他們才能理解經過體迴圈後,動脈血變成靜脈血以及經過肺迴圈後,靜脈血變成動脈血的根本原因。只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來記憶,才能記得牢。

三、講解好特殊器官的血液迴圈,如血液流經小腸、腎臟時血液成份的變化。

我想如果落實好了上述問題,關於血液迴圈這個內容及習題,不管從哪個角度考查,學生都會不覺得太難了。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3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生“學”,從字面上看“教”這個動詞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而“學”則是一種被動的過程,學生在被的學習過程中,不能有效的發揮主觀能動性,久之而導致興趣缺乏,厭學情緒自然而生。而新課程倡導的是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則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學習過程,師生在平等和諧的情境中去學習,教師通過有效問題的設定,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堂上參與的人數明顯增多了。通過主動探究引發學生積極思維,充分體現課堂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1、本課的教學目的性強。

本節課重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注重的'是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綜合素質的培養,而不只強調知識技能的培養。

2、師生關係具有很大的平等性

整節課老師都非常和藹,融入學生中間,課堂氣氛輕鬆、和諧、融洽,師生間猶如朋友,充分體現了師生關係是“平等中的首席”。

3、設計思路具有很好的邏輯性

本節課的整體設計是一環扣一環,邏輯性很強,且每個環節採取了不同的手段、不同的形式、不同的方法,但無論哪種手段、哪種形式、哪種方法都充分體現了本次課程改革的新理念......

⑴課下自學探究調查

⑵多媒體影像資料放寬了學生的視野

⑶活動實現了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

⑷分組合作培養了自信心和集體主義感

⑸DDT事件喚起學生對環境的保護

⑹學生暢所欲言為環保獻計獻策

4、教學不足應以重視

⑴教師要充分體現自身的指導作用不夠。

⑵學生答題錯誤時激勵性的語言較少。

⑶教師把控教材的能力不足,當教學內容較多時應當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增減。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4

本節課我首先讓學生說出被子植物一生大概要經歷幾個過程,很容易幾個大標題就出來了:開花結果,種子萌發,植株生長,然後分別複習這三大塊內容。

重視知識的橫向聯絡,將種子萌發,植株的生長和開花結果的知識歸納串聯起來,把各種知識相互融合在一起,形成體系。經過這樣的歸納,使學生所學的'學科知識進一步系統化,從而讓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在複習課中應聯絡生活學生物,加強練習的應用性,通過應用理論知識來解釋日常生活典例,前沿科學技術及農業生產等問題達到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我專門設計了"我國北方常在早春播種後,用塑料薄膜覆蓋地面,這對種子的萌發有什麼作用","桃的果實內有一個種子,而西瓜的果實內卻有許多粒種子,這是為什麼","開花時遇上陰雨天,往往造成果樹減產,主要原因是什麼怎樣彌補不足""麻屋子,紅帳子,裡面住著白胖子"。這是描述花生的謎語。其中"麻屋子","紅帳子","白胖子"分別由什麼發育而成等等,這樣的練習設計讓學生體驗到生活中處處可用到生物知識,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5

這節課是綜合課,為了總結本課的教學經驗,更好的繼承優點,彌補不足之處,特寫教學反思如下:

1、本課教學中各環節安排的比較緊湊,但是環節的銜接不夠自然,教師語言有停頓的現象,主要是教師備課還不夠熟悉。

2、授課伊始,教師的語言還不夠熱情,沒有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的講課還缺乏激情,沒有完全融入到課堂中來。主要是教師進入角色慢的緣故。語言缺乏感染力,不能帶動課堂的氣氛,在以後還要多加練習。

3、學生在彙報的過程中,教師關注學生的`範圍小,沒有注意那些膽小不敢舉手的同學,教師應給他們發表看法的機會。

4、沒有組織學生對活動一進行評價。

5、在破壞生物資源的這一環節,如果能找到視訊的資料,直接播放給學生來看,那麼將更加真實,更能使學生受到心靈的震憾,為下一環節的學習創造了積極的氛圍。

總之,為了適應這門新的學科,在今後的工作中我要加強學習,尤其是加強自己組織教學的能力及語言表達的能力,使自己各方面的能力獲得提升,繼續探索實踐,更快適應科學這門新學科的教學工作。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6

本課是對第二大單元生物體的結構總結性概括,從知識點和難度上有一定困難。所以應該利用難點啟發思維,在學生積極思維的同時,能力得到了鍛鍊。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1.本課始終一環扣一環地貫穿著知識的因果關係,運用邏輯思維抓住了學生的思路,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推理的能力,如無機物、有機物概念的給出,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以及細胞生活需要能量等。

2.本課運用了形象的比喻、舉例和談話的方式進行教學,使“物質”、“能量”這些抽象、枯燥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並與生活聯絡起來,縮短了抽象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啟發學生自己舉例,鍛鍊和培養了學生形象思維、發散思維的能力。

3.本課還通過看圖、閱讀、討論、答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觀察能力、處理資訊的能力和表達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同時滲透了情感態度和價值的培養。同時本課通過微觀知識的教學和一些隱藏的懸念,如:“物質是由分子組成的”、“細胞膜如何控制物質的進出”等,培養了學生探索生命奧祕的興趣。

本課的抽象知識都是從事實中得來的,如細胞有物質的進出和細胞膜控制物質進出,都是通過巨集觀的生命現象推匯出的,又如細胞中確實有葉綠體、線粒體這樣轉換能量的結構等事實都培養了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不足之處是學生活動方式不十分豐富,若有一些動手的活動,效果會更好一些,但這節課動手活動的設計有一定難度,望同行共同商榷。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7

一、《致同學們》

吳XX:本節課達到了預想的目標,上課參與回答問題的學生佔三分之二以上。為了進一步瞭解學生,讓學生談談自己對生物學的膚淺認識。多數學生感悟較深:原來生物學有這麼大的用處,認識到提高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性,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生物學的興趣。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參與、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式。

鄧X:課堂上學生氣氛還算活躍,對很多新的生物學知識都很好奇,要注意調節學生的積極性,因為生物課大多安排在下午,下午的時間學生精神狀態不是很好,可多舉些有趣的事例來激發他們的興趣。

蔡XX:個別班學生氣氛很沉悶,因為對課本和老師介紹的話題不感興趣,他們沒有接觸過,要注意調動不同班級的積極性,對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

二、《生物的特徵》

鄧X:課本的標題下面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有關“觀察”的,過去我對這些內容沒有單獨處理過,而是感覺這些方法可以滲透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比如在辨認各種生物時,所用到的就是“觀察”,但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還要再進一步強調注意事項。仔細研究教材、反思自己的教學,感覺有必要首先讓學生對“科學探究”有個正確的認識,這對於以後進行“觀察”,以及最後總結科學探究的幾種方法也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單獨作為一個問題來解決。

蔡XX:首先設計的問題是讓學生自由的說出自己認識的生物和非生物,這是個很簡單的問題,每個人都能羅列出很多,在看似遊戲中,實際上是給學生傳達一種資訊——用我的標準來判斷哪些是生物,那些是非生物,而我的標準是什麼,當時並沒有說,等每個人都說了自己認識的生物或者非生物之後,再綜合起來分析眾多的生物的特徵,更有利於學生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提升。

吳XX:受課後練習的啟發的,我設計了一個“考考你”環節,既是對“生物的特徵”的鞏固,也是一個拓展練習。儘管學生對生物的`特徵基本掌握,但實際應用還是有一定差距,特別是對於能夠生長的如鐘乳石,能夠運動的如海浪,有時把握不準,所以,課本後面給出了兩道練習題,一個是判斷“機器人在彈鋼琴”、“鐘乳石在漫漫長大”是不是生物,說明理由;一個是一段關於“珊瑚”的文字介紹和由此引發的問題。

三、《調查我們身邊的生物》

蔡、吳、鄧:有的班沒有說明細節,學生不明確調查的意義和方法,把抓昆蟲等作為調查的主要目的。戶外活動時紀律不好管,男同學一堆,女同學一堆,調查到生物種類雖然多,但事後發現很多生物不是真正看到的,是聯想到和想到的,缺乏科學精神。因此在戶外活動前要多強調各種規章制度,考慮問題要面面俱到,不然學生不瞭解活動的規則會發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

四、《生物圈》

鄧X: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那麼這種知識只能使學生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使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帶來疲勞。”上課伊始,教師應該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和所學內容相關的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帶著強烈的學習的慾望進入角色。

這節課利用多媒體出示課件,並用激情豪邁的語言引起學生注意,容易啟用學生的興奮點,以飽滿的熱情走進情境。

五、《環境對生物的影響》

吳XX:這節課上下來讓我興奮不已,因為學生的積極參與總讓我驚喜不已,每談到一個問題。學生就爭先恐後的要回答,要表達自己的觀點,我想,這是緣於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讓學生感到,知識就在自己身邊。由於鼠婦不好找,建議將鼠婦換成蚯蚓,進行實驗。

蔡XX:這節課的內容從知識點來看,就是搞清楚影響生物的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就可以了,全文不過400字;從能力培養來說,這節課有探究實驗“光對鼠婦生活的影響”。但要進行探究實驗,必須先搞清楚什麼探究實驗的目的基本要求,漫無目的的到了實驗室肯定不行。所以,最好單獨拿出一節課交給學生探究實驗的設計和如何進行探究實驗。

鄧X:課本中這麼少的內容本身就是一種可以向外延伸的地方,可以通過對這些知識的分析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分析應用能力,可以在分析這些關係中慢慢領悟生物界的和諧以平衡,為後面將要學習的生態平衡、食物鏈、食物網等打下基礎,讓學生感受到簡單的生活現象背後是多麼豐富、有趣的知識。這樣想來,視野就變得開闊,思路打開了通道。但另一方面,緊緊依靠老師距離講解,學生則是被動的參與,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短暫的興趣和印象都會有,但不宜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培養學生旺盛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慾才是目的,因此,整個課堂還是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讓學生盡情展示、充分舉例進行分析,學生始終處於積極的思維狀態和學習的參與中。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8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這節課,我的整體思路是:首先讓學生能夠區分細菌和真菌菌落,我認為準備實物更能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所以我就準備了發黴的西紅柿、洋蔥、饅頭等發黴的食物,西紅柿和洋蔥的好處是雖然發黴,但很硬實,不至於讓學生反感,菌絲體也很清楚。饅頭的好處是它的菌落豐富,各種顏色的菌落都很明顯,有利於學生更好地區分細菌和真菌。第二,培養基的製作,這個環節很簡單,但對探究《檢測不同環境中的細菌和真菌》是必不可少的條件,這一環節也是以往教學最容易忽視的環節,原因是瓊脂一般實驗室沒有,而且製作培養基感覺也很麻煩,但通過親身實驗配置,沒有想象的那麼難,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第三,探究實驗的操作,有了培養基這個探究實驗就很容易操作了,遺憾的這個實驗不能在本節課上看到實驗結果,所以我利用培養好的細菌和真菌展示結果,來提升實驗的可信度,如果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實驗結果,效果會更好。我認為這個實驗對學生灌輸探究實驗的方法更重要,以往探究實驗學生很難想到對照實驗,所以這節課對強化對照實驗是一個很好的素材,應該把握好,所以沒有探究前我就通過習題,為幼兒園老師想辦法,教育小朋友養成飯前洗手的好習慣,強化學生設定對照實驗。這樣探究實驗中的`對照實驗能夠深深滲入學生頭腦中。我認為這個探究實驗更大的作用是教育學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使情感、態度、價值觀滲入學生心中。

本節課的不足是教學過程中語言功底薄弱,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教師講的比較多,引導學生創造能力的發揮沒有達到預設的目標。在觀察細菌和真菌的區別時,每個小組都能提供培養基培養的細菌和真菌,教學效果會更好。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9

這節課的重點在於讓學生通過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對於呼吸作用的知識體系,教材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為標題,以“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有機物為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 為主線,組織了系列驗證性實驗和探究性實驗,剖析了“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師演示實驗與學生的分組實驗相結合,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自主合作的學習情境、層層遞進的思維啟動,誘發了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因,學生在這種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最佳情緒狀態,不僅獲得了知識、技能,而且發展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但從我們學校的實際情況來看,要想在一節課裡完成這些探究性演示實驗是有一定的難度的,我曾在上課之前的幾天試圖找了幾個學生與我找了一些花生種子加了一些水進行萌發試驗,放了兩天後再放入熱水瓶中,再測量溫度的變化情況,同時按照教材的演示實驗操作了一下,但速度很緩慢,現象也不太明顯,如果這樣子在課堂上進行演示,時間不允許,效果也不好。於是,我還是採用了利用課件進行教學,同時結合視訊材料播放實驗過程,既直觀清楚,現象也明顯,而且課件中設定了大量的討論題,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討論,思考也很全面,我覺得這樣的效果還更好。

縱觀這節課的教學,學生參與度很高,聽課教師的評價也不錯,但時間上還拖了一點堂,教師講解的時間還多了一點,學生自主練習的時間還少了一些,以後教學這節課的時候,還可以讓學生多花點時間做做練習題,終究學生不動而老師動是沒有用的。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0

心理學研究認為:當人處於積極的情緒時,各方面的機能都處於亢奮狀態,教師教學的輕鬆,學生才學的愉快,創造自然、輕鬆、愉快的教學氣氛,能夠激發學生主動去學習,主動去發展,有效地去解決學習中的困惑,開發出更多的'潛能。因此,在本節課的進行中,為了解決難點問題,血液迴圈路線,先重點解決心臟結構問題。我利用教材中的插圖,讓學生充分觀察,自己總結出記憶的技巧並在小組內交流,而教師只是在旁邊做引導者,效果非常好。在很短的時間內就有同學掌握了這一部分內容。

在此基礎上,我把體迴圈和肺迴圈的路線板書在黑板上,讓學生觀察,分析。對比這兩條迴圈路線的共性和差異。總結記憶的竅門,即可之記憶一個,根據它們的區別來掌握另一個,這樣既降低了記憶的難度,又讓學生學會了比較記憶的方法。效果比較顯著。《《輸送血液的泵——心臟》教學反思》這一教學反思,來自!<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1

教學反思一

新學期一開始,我校在曹校長的領導下,根據我校的實際情況實行了課堂改革,採用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即生生之間相互管理,相互輔導,相互探討,相互展示,相互評價。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效率,每一位老師都要舉行一次公開課,並進行聽評課,老師們都兢兢業業,認真鑽研教材,仔細研究小組合作學習的優點,以達到課堂改革的實效性和高效性,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此文來自優秀),並且培養了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課後反思

儘量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利用2004年奧運會中國體育健兒獲得冠軍的圖片,激發學生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讓師生感受到運動的美麗,健康的寶貴,達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通過觀察動物的關節結構,增進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從而有利於理性認識的建立和提升,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基本觀點。

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驗了知識的產生過程,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了學生自主學習、勤于思考、樂於探究的科學精神。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2

根據《生物課程標準解讀》中的要求,“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是十大主題之一,本主題的重點在於讓學生通過學習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理功能,理解植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作用。對於呼吸作用的知識體系,新教材改變了以往的以“植物的呼吸作用”為標題,以“呼吸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產物”、“呼吸作用的概念”、“呼吸作用與光合作用的關係”、“呼吸作用在生產中的應用”為線索的“學科中心”的課程設計思路,而是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為標題,以“有機物用來構建植物體”、“有機物為植物體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和“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徵”為線索,突出了“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這一主題,另一個更為重要的線索是引導學生學會推理、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緊緊抓住這兩條線索,以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的科學知識為“材料”,以推理、歸納的科學思維方法為“針線”,縫製一件精美的“衣服”——課堂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依據《標準》,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好教材的內容,比如,調整教學的內容,改良實驗等,儘管教學內容沒有探究性的實驗,但同樣要充分發揚學生自主學習的精神,創造機會讓學生動手,促使學生討論和思考,因為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變被動為主動,這才是課程改革的根本目的之一。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3

在第六章《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裡,從人們對外界的資訊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視覺以及耳和聽覺,這樣做的目的是強調人體通過自身的神經調節和激素調節來適應周圍環境的變化;強調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強調關注人與周圍環境的相互關係;強調要從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出發,引導學生沿著科學發展的本來面目更加合理的學習。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材內容:包括“視覺”探究和“聽覺”探究兩部分。現將“視覺”作為第一課時內容講授,分情景匯入—眼與視覺—走進生活—近視及預防—課外拓展—我的收穫六個版塊。

本節課我採用的教學方法體驗式學習法、歸納總結法。著重突出“主動、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交流、分析討論等手段,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分析、思考,同時通過模型、多媒體輔助教學,使抽象的東西形象直觀化,使枯燥的知識趣味化,使學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識。

本節課結束後,我反思本節課的成功之處有以下幾點:

l.以學生的發展為方向,在授課的過程中注重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提出問題,引導他們廣泛地開展討論。

2.把重視學習成果轉移到知識的形成過程上,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創造性學習以及合作探究性學習。

3.採用學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學模式,創設問題情境和畫面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達到突破難點、突出重點的目的。

4.授課時,有目的地引導學生觀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圖畫等,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培養生的觀察能力。

不足之處:

1.教學時間安排不夠合理,教學內容設定的比較多,可適當進行刪減。比如在講授視覺的形成過程時會形成倒像的內容與照相機的成像原理較難,可刪去;在最後的新課環節—“近視的預防”可作為作業內容,以減少佔用的課下時間。

2.學靈活性不夠。比如在進行“瞳孔大小的調節”實驗時由於天氣原因效果不夠明顯,應適當調整實驗方法。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4

本節課學習人的生命活動的另一調節方式:激素調節。圍繞常見的激素病開展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做“醫生”,分析激素失衡引起的各種疾病。這是我們本章、本節最大的亮點,該次討論非常順暢、透徹和熱烈,通過探討這些病例引起同學們極大的學習興趣。

本節的內容對於學生來說,感覺到比較陌生。當你突然遇到危險情況時,比如突然發現眼前有條蛇,你會有什麼反應?(同時通過大螢幕展示一條蛇的圖片)創造情景,引入新課。然後,在複習舊知識,內分泌腺進而引伸到內分泌腺,內分泌腺分泌腺激素。最後設問題:內分泌腺構成人體的哪個系統?本節課的亮點一:導學稿的設計是我們本節課的最大亮點,較好的突破了重難點,在導學稿的指引下展開本節課的探究學習。亮點二:教師對教材的巧妙處理顯得尤其重要。(本節內容比較多,但只安排了一個課時)。

在教學中,我們通過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等常見疾病,引入話題,以分析疾病為貫穿課堂的線索,學習了人體的內分泌與外分泌腺的主要區別,三種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胰島素)的調節作用。

亮點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扮演“醫生”的角色對幾種激素調節失常引起的疾病進行診斷、分析、治療。我們在課堂上讓學生鑑別巨人症、侏儒症、大脖子病、糖尿病並分析其發病原因,相關激素的產生部位,指出其治療辦法。這些問題都是要求學生自己在課前通過查詢資料來獲得解答的。這個過程是一個探究式的學習過程,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另外,這種新穎的方式一方面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能夠輕鬆、牢固地掌握激素調節的知識點,另一方面讓學生學習到了一些醫學的知識,包括疾病的機理和治療方法、感受了做“醫生”的樂趣,使學生認識到醫學與生物聯絡緊密,生物是一門非常有意義的基礎學科。我們發現這種聯絡實際生活場景的教學方式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記憶深刻。學生很樂意聽到老師講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我想在以後的講學中應注意多給學生講一些生活例項,教育學生在生活中注意觀察,從生活中學習生物知識,並應用到生活中去。同時也讓同學們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我們在本節課也注重了對學生的情感教育。通過該堂課的學習,我們對疾病的產生根源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瞭解到病人的痛苦和無助,體會到他們的不幸,可以激發學生們的愛心,激勵他們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探索治療疾病的辦法,以解除病人的痛苦,使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同時,這堂課也使得學生們認識到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他們保護身體,鍛鍊身體的意識。

在最初上課時,內容處理得不夠好,老是感覺到時間不夠,知識點未能完成,經過我們科組老師的共同努力,最終在導學稿上取得了突破。課堂時間安排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七年級生物教學反思15

在新的課程理念指導下的這節課的教學使我與學生都有較多的收穫,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發生了改變,教師是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指導者、協助者;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主要探究者、開拓者、知識的構建者、愉快的收穫者,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思維的碰撞點燃了學生求知的信念,對教學的過程我進行了反思。

一、探究性實驗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

課程的探究性實驗教學中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促進者、指導者和協助者,教師要從僅作為知識的傳授者這一角色中解放出來,教師是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者;教師也不再是學生知識的唯一來源,因此在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就變得尤為重要,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我也把這一點作為我要突破的重點來處理,在教學中我主要進行了如下處理:

1、幫助學生設定恰切的學習目標

本節課的探究實驗"根的什麼部位生長得最快?"對於七年級的學生來說是非

常有吸引力的,而對七年級的學生來說要把實驗做好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為了解決好這個問題,我把這個實驗分成了三個小問題:"選用哪種植物的根做實驗才好呢?""沒有根尖的根還能再生長嗎?""應怎樣標記根才最好呢?"這樣就把難度大的問題按梯度分解為若干個小問題,降低了實驗的難度引導學生逐步解決問題。

2、為學生提供學習情景

學生對"芽的發育"這一內容有一定的生活常識,但對"芽的發育"過程不太瞭解,為了讓學生理解"芽的發育"這一動態的過程,教師設計了電腦動畫來表現"芽的發育"這一過程,讓學生自主獲得"枝條是由芽發育的."這一知識。

3、建立寬鬆的學習氛圍

在學生完成"探究根的什麼部位生長得最快"這一實驗後,教師運用了生動的語言和優美的音樂,建立了寬鬆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自然地進入到對"枝條的發育"這一內容的學習中去,同時也讓學生感悟到自然的和諧與美好。

二、、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改變

傳統的學習方式把學習建立在人的客體性、被動性、依賴性上,使人的主動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銷蝕,轉變學習方式就是要轉變這種學習狀態,把人的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和提升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要把學生的被動的學習方式變為主動的學習方式。

1、在主動參與中獲取知識

通過"探究根的什麼部位生長得最快"這一探究實驗,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驗的過程中,通過觀察、記錄、分析並統計實驗資料之後獲得"根生長得最快的部分是伸長區"這一知識;同時還通過分析討論進一步獲得"根的生長一方面要有分生區細胞的分裂;另一方面還要有伸長區細胞的長大;"這一知識。

2、將生活經驗和新資訊有機結合得出結論

學生對"枝條是怎樣發育的?"這一問題已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又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電腦摸擬的芽的發育過程和通過閱讀等多種途徑,最終得出"枝條是由芽發育的"這一結論。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還使我認識到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的必要性、創造想象的可塑性都遠遠超過了原來的想象,教師應在與學生互動的教學過程中不斷清除"盲點",做新課程教學中的"有心人"和"多心人",才能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和引導者,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轉變學習方式。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