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3W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案准備工作,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案應該怎麼寫才好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5篇)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說出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物質,知道主要營養物質的作用和營養物質的食物來源。

2.瞭解無機鹽和維生素的來源和缺乏症狀。

3.加深對科學探究一般過程的認識,進一步提高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並實施探究計劃、處理資料和分析探究結果的能力

4.關注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認同人類的營養物質主要來自生物圈中其他生物的觀點。

二、教學重點

1.營養物質的類別;探究的一般過程及對探究資料的處理。

2.探究活動的組織及如何減少實驗的誤差是本節的難點。

三、教學準備

教師:將學生分成4~5人的小組,選出組長,並分工負責操作、記錄、處理資料和發言;準備好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的各種材料、用具。

四、課時分配

2課時

五、 教學過程

(一、食物中的營養物質

認真聽題,積極思考並舉手回答。

寫出兩種常吃的食物,查閱課本P41-42“常見的食物成分表”,並將食物中的營養物質填寫在教科書上。

討論: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物質呢?不同食物所含營養物質的種類和數量是否相同?通過比較、歸納,得出結論。

設疑、提問、引入新課。

巡視,指導學生查閱有關表格。

大多數學生完成後,引導學生對這兩種食物的營養成分進行比較,並引導學生討論,適時給予鼓勵性評價。

1.1細胞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和能量。

那麼,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與人體細胞所含物質和能量有什麼關係? 糖類、脂肪、蛋白質的作用和來源糖類、脂肪、蛋白質都是組成細胞的主要物質,並且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來源廣泛。

在教師指導下看書自學並與同學交流。舉出含糖類較多的食物,寫在圖IV—18的旁邊,再舉出含蛋白質較多的食物,寫在圖IV—20的旁邊。

討論:細胞的生活離不開物質和能量。

思考:食物中的營養物質與體細胞所含物質和能量有什麼關係?

創設情境,指導學生看書。

當大多數學生完成後,組織討論交流,評價。

(二、探究:測定某種食物中的能量

2.1提出問題

看課本P23中的插圖,互相交流,各小組在此基礎上提出問題,並確定問題。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在探究食物中的能量時,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提出的問題不同,作出的假設也就不同,實驗的方法步驟也會有區別。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教師巡迴指導。教師到各個小組中進行個性化指導。

2.2作出假設

各小組根據自己小組提出的問題,充分討論後作出假設。

2.3.制定實施計劃

根據小組確定的探究課題,制計劃。對制定的計劃進行討論、完善後,各小組用咱制的裝置和教師提供的材料器具,按照課前的分工進行操作。

2.4得出結論

對實驗資料進行記錄和分析,得出結論:食物中含有能量,不同的食物含的能量多少不同。

為學生提供實驗材料和用具,指導學生完善探究方案。

提示學生注意安全和儘量減小實驗誤差。

巡視並對探究過程予以適當的點撥指導。

2.5表達交流

小組代表發言,小組間進行交流。

水與無機鹽維生素的種類,缺乏時的病症和相應的食物治療

對誤差人進行反思。

認真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同時產生強烈的探求慾望。

引導學生從各組的報告中發現問題,吸取經驗。

指導學生分析誤差的原因。

創設疑問,引入教學,激發學習興趣。

(三、膳食纖維

根據角色扮演情況,將相關知識填人課本P25表l及P26表2。

組織、引導學生診斷、討論。

小結

積極發言,談自己的收穫及感想。

練習鞏固

自行完成練習,也可小組討論。

第二節 消化和吸收

一、教學目標

1.描述人體消化系統的組成。

2.概述食物的消化過程和營養物質的吸收過程。

3.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並得出合理的結論。

4.嘗試解讀營養物質在消化道內被吸收的曲線圖。

5.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說出小腸的結構與吸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二、教學重點

1.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分析小腸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3.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教學準備

1.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掛圖。

2.相關的實驗準備。

3.製作小腸壁結構摺疊模型。

4.課時分配 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導人新課

回憶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並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設問引起學生疑惑,激發學習慾望。

(二、食物在消化系統中的變化

1.消化系統的組成

1.1觀看畫面、回答問題。

通過思考並結合自己的體驗,回答口腔內與消化有關的結構及其主要作用。

演示消化系統組成的課件、提問讓學生體會進食時牙齒、舌、的作用。

(三、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

2.1細嚼饅頭,說說自己嚐出了什麼味道?思考為什麼會嚐出甜味?

讓學生咀嚼饅頭,然後通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

2.2提出問題

根據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計劃。交流探究計劃,實施探究計劃。

媒體演示課本P30"探究”的提示及參考方案。

2.3制定並實施計劃

2.4小組交流探究過程、結果和結論並進行分析。

教師巡迴指導、答疑。

提出改進意見。

2.5表達交流、

2.6得出結論

全班交流觀察到的現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結論。

鼓勵、肯定學生的回答並作補充。

概括出消化的概念。

(四、消化的全過程

3.1仔細觀看,為完成“西瓜子歷險記”做準備。

思考、回答問題。

3.2設問:胃病和肝炎對消化的影響及其防治。

觀察實驗現象並回答問題。通過思考和回答,加深理解小腸是消化系統的主要器官。

3.3演示課本P33的“演示實驗”,提問:膽汁對脂肪的消化有什麼作用?

設計表格,歸納總結消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3.4插入課本P35第1、2題和p34技能訓練。

展示自己設計的表格,並相互評價。

(五、營養物質的吸收

閱讀資料,比較大腸、小腸結構的特點,理解小腸的結構特點與其功能。

引導學生分析課本P33的“資料分析”,比較大腸、小腸的結構有何異同。

4.1小腸的特點

家畜小腸的內部結構

用放大鏡觀察,加深理解小腸與其功能相適應的特點。

觀察小腸內表面的皺襞及絨毛,理解它們的作用。

4.2展示製作的小腸內表面皺襞的模型。

指導學生觀察豬小腸的結構特點。

(六、小結、課後練習

4.1小結:小腸是吸收的主要場所。

4.2佈置課本P35練習第3題。

教學反思

第三節 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

一、教學目標

1.舉例說出什麼是合理營養。

2.關注食品安全。

3.嘗試運用有關合理營養的知識,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並關心長輩的飲食。

4.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一性。

二、教學重點

1.關注合理營養與食品安全在健康生活中的意義。

2.通過分析,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之間的統一性。

三、教學難點

設計一份營養合理的食譜,將所學知識上升為意識,再將意識轉化為行為。

四、教學準備

教師:課前收集若干食品包裝袋和包裝盒,以備教學需要;電視報刊中關於食品安全的資訊;課前培訓學生,指導小組長如何展開調查和收集、整理資料;設計評比欄和課前課後學生設計午餐食譜營養差異性的對比圖。讓學生明確科學知識在指導健康生活中的價值。

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展開調查或收集有關合理營養、食品安全方面的資訊;課前嘗試為家長或自己設計一份午餐食譜;自帶各種食品包裝袋;課前詢問家長購買肉類、魚類及其他食品時是怎樣挑選的。

五、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合理營養

1.1不注意合理營養的危害

課前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自主討論不良飲食習慣、不合理營養的危害。

1.2什麼是合理營養?

觀察、討論、歸納:怎樣做才是合理營養。

1.3“我”該怎麼做?

師生合作,為本班制定一個合理營養的文明公約。運用知識指導生活,設計午餐食譜再次為家長設計一份午餐食譜,並對比哪一份更合理。先在全班評一評,比一比,然後參加全年級的設計賽,並把好的作品辦成生物專刊。

合理營養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閱讀書上提供的資訊並觀察書上的插圖或自制投影片,結合身邊例項討論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明確什麼是合理營養及其在健康生活中的重要意義;設計一份合理的午餐食譜並利用節假日親自烹調,為長輩獻上一份愛心。

閱讀課後“營養師”資料,拓寬視野

創設問題情境,列舉在生活中瞭解到的典型例項,指導學生閱讀書上提供的報刊資訊,引入課題;

引導學生討論,組織並參與全班交流、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有效性。歸納並用投影片展示該如何做到合理營養。

關注健康生活,進行情感教育

(注:書上第三節內容可作為學生調查過程中查閱的資料之一)

課前提出課題。指導學生開展調查(訪問或查閱資料),組織交流,做出評價。

二、食品安全

2.1整體感知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根據課前佈置,釋出收集到的有關食.品安全的資訊聽取學生的資料釋出,引導學生分析,組織學生討論。

2.2怎樣購買安全食品

a.安全的包裝食品。(會讀包裝袋上的內容)

b.非安全的包裝食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

學生閱讀食品包裝盒上的內容,分組討論,並推舉小組代表進行發言。

組織學生分組討論交流。對學生髮言予以肯定並糾正或補充某些內容。

就課前瞭解的知識進行組間交流。

聽取學生髮言,鼓勵學生多觀察、多比較,建議學生課後到菜市場進行“實戰演習”。

三、預防食物中毒

3.1小專家進行現場小講座,聽取有關知識,並提問和補充。

和學生一起聽取小講座,對進行講授的同學予以充分肯定。

防止食品汙染通過討論,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統一性

思考問題,展開討論,解決問題。

3.2討論:能用發黴變質的殘羹剩飯或飼料餵養家禽家畜嗎?為什麼?

有人說有“蟲眼”的蔬菜水果農藥含量少,可放心購買,對嗎?

在教師啟發下思考:實際生活中,哪些行為最終會導致食品的汙染?

通過討論,認同環境保護與食品安全的統一性。

認真聽取學生討論並及時點拔。

引導學生深層次地從防治環境汙染的角度認識食品安全問題。

肯定學生的分析,再次強調保護環境的重要性。

四、瞭解綠色食品

閱讀有關資料,思考並瞭解綠色食品的積極意義和重要作用。

指導學生課本中有關綠色食品的資料,鼓勵學生上網查詢,進一步瞭解這方面的資訊。

通過多種途徑,瞭解相關知識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說出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共同起源;概述人類起源和發展的過程,以及現代過程中人類的形態結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能力目標:嘗試區分事實和觀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認同人類起源和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

教學重難點

重點:說出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其形態和實用工具等的變化;

難點:認同古人類化石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概述人類在起源發展過程中其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教學工具

教學過程

匯入

新聞:在山西吉縣人祖山發現疑似“女媧遺骨”。根據同位素測定,該遺骨為6200年前生活的古人,可能是傳說中的“三皇時代”的“媧皇”遺骨。女媧造人,上帝造人,都是傳說,那麼人到底是從哪裡來的呢?雖然有不同的說法,但目前證據比較充分的還是達爾文的進化論。

課時完成

教師:達爾文在比較了人類與現代類人猿的相似之處後,提出了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大家閱讀思考以下三個問題:(1)這些古猿今天分佈在地球哪些地方,他們的生活有哪些共同點?

(2)類人猿在形態結構上與人類有著許多相似之處,但也有很多區別,這些區別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3)現代類人猿和人類的祖先都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萬年以前,森林古猿分佈在亞、非地區,尤其是非洲熱帶雨林,他們樹棲,和現代類人猿一樣。

用圖片和文字資料展示東非大裂谷地區的氣候變化,提出問題讓學生豐組討論。

(1)東非大裂谷地區的熱帶叢林變成稀樹草原,對那裡的森林古猿產生了什麼影響?

(2)如果你是當時森林古猿,你將面臨怎樣的選擇呢?

下到地面上生活得的森林古猿,由於環境的改變和自身形態結構的變化,一代代想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他們的前肢逐漸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工具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也逐漸變得靈活。

用泡沫塑料仿製成距今175萬年前古人類使用的石器,讓學生展示其用途,展示古代人生活的特點。

火的'使用對古代人類有何意義?

語言的產生和發展對於人類的進步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人腦中主管語言的區域日益完善,豐富的語言使個體之間能夠更好地交流合作,大多數研究人類的起源的專家認為,通過語言的交流,是人類區別於其他生物的最明顯的特徵。

人猿同祖,現代類人猿是我們的近親,它們如今生活狀況如何呢?請課外小組向我們彙報一下。

現代類人猿處於滅絕邊緣,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類造成的,加入我們是類人猿保護協會的成員,我們一起商討一下,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來保護現代類人猿呢?

技能訓練

區分生物進化的事實和相關觀點,強調事實的客觀性和觀點的主動性。閱讀教材第6頁,判斷哪些是事實,哪些是觀點。

課後小結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與環境的變化有什麼關係?(幫助學生鞏固知識,進一步認識學生和老師的關係。)

課後習題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明白了些什麼呢?想到了些什麼呢?

板書

第一節、人類的起源發展

一、人類的起源

森林古猿→現代類人猿

→人類

二、人類的發展

1、環境的變化

2、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主要證據——化石

3、人類發展過程中的積極因素,直立行走,製造和使用工具,火的使用和產生語言等。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1.概述土壤裡主要的微生物種類

2.說出細菌的三種形態和基本結構,並與植物細胞、動物細胞比較結構的異同點

說出放線菌的結構特點。

識別青黴和匍枝根黴,並說出它們的繁殖方式和營養方式

描述蘑菇的主要特徵及其生長的適宜環境、營養方式和繁殖方式。

描述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與人類的關係

能力目標:1.學會培養和觀察青黴、匍枝根黴和蘑菇

2.探究土壤中的微生物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體驗培養黴菌的過程,並交流成功或失敗的感受

3.認同土壤裡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對生物圈的平衡和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教學重點:細菌、放線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徵及其與人類生活的關係

教學難點:認同土壤裡微生物的多樣性及其生物圈平衡和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認識細菌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引入新課 積極思考、踴躍提問 展示變質的牛奶,提出問題,引入新課 認識大型的真菌和真菌中的黴菌 仔細觀察,從實物中獲得有感性認識。 展示大型真菌及黴菌實物。 細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 請兩個同學講解和演示細菌和真菌培養的一般方法,提問並解答。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師生共同探究解決問題。

區分細菌和真菌菌落分佈的特點 觀察菌落實物、區分其分佈的特點。閱讀教材。 將課前培養的菌落實物分發給各小組,指導學生進行觀察,並及時點評並給予鼓勵。 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通過對實物、圖片的觀察總結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展示實物、圖片,引導學生說出細菌和真菌的分佈範圍。 制定探究活動的方案 制定實施方案、交流活動的計劃及展示觀察記錄的表格

下課後半小時內將在各自環境中已接種的培養皿密封好,送回教室後排的空桌上。 佈置設計探究方案,提醒學生注意設計對照組。巡視和指導、參與設計,及時激勵。

每組發給兩套有培養基的培養皿。

第二課時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組織教學,情景匯入。 觀看圖片。 展示圖片,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細菌的發現

閱讀書本知識,結合課前蒐集的資料,進行交流討論,並回答所提出的問題。 用大螢幕展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及時進行鼓勵性評價。

細菌的形態和結構 用顯微鏡觀察細菌的`三種形態;分組討論細菌的大小及結構特點,並與動、植物細胞進行對比,推測細菌的營養方式,並進行交流。

請一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就細菌的結構和營養問題與同學們進行交流。 指導、創設問題情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間的討論,結合教學內容進行人生觀教育。

提示、指導執教學生,並進行補充。

第三課時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第三節 真菌 觀看課件,生機盎然的自然界,感受大自然的美,從生物圈的角度來認識真菌作用 。 播放CAI課件,關重展現各種各樣的真菌,創設問題情景,啟發學生思維,匯入本節課的地內容。 各種各樣的真菌

學生根據觀看的課件內容,並觀察實物標本,結合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見識以及自大搜集的資料,相互交流自己對真菌的瞭解。 提供實物標本及自己蒐集的資料,參與學生討論,及時評價和鼓勵學生從日常生活和課本外獲取資訊的能力。

觀察與思考

用放大鏡觀察培養皿中養好的青黴和麴黴,注意看它們的形態和顏色。

觀察新鮮蘑菇的形態。

討論:1、青黴和麴黴在形態和顏色上有什麼不同?又有什麼共同點?

2、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容易採到蘑菇?這說明了什麼?

3、黴菌和蘑菇都是真菌,它們的營養方式有什麼相同的特點? 提供長有長黴的麵包和長有長黴的水果。利用觀察與思考活動,引導學生按照從巨集觀到微觀的順序觀察這些真菌,同時讓學生觀察青黴和麴黴以及蘑菇的結構圖,瞭解分們的形態結構。

酵母菌的形態結構 學生回憶,結合新知識說出單細胞真菌的結構。 出示酵母菌的插圖,與學生共同瞭解有關酵母菌的知識。 真菌的繁殖 觀察自己在課前製作的蘑菇的必然性子印,進一步瞭解蘑菇孢子的位置、形態及作用,從而瞭解真菌的繁殖方式。 在課前指導學生製作新鮮蘑菇的孢子印、指導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真菌是通過什麼來繁殖後代的?真菌的孢子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才能發育成新個體?瞭解真拉塔基亞的繁殖特點有什麼意義呢?

通過模擬實驗體驗孢子的傳播過程。

完成課堂練習,鞏固本章所學知識,瞭解一些食用菌養殖的過程和方法。 帶領學生做模擬實驗“孢子的傳播過程”。

與學生共同分析歸納總結真菌的繁殖方式。

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能力。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4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描述出人體血液迴圈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迴圈;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係。

過程和方法目標:實驗操作能力和科學探究能力,調查、收集和分析資料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1)知識方面:描述出人體血液迴圈系統的組成和功能;概述血液迴圈;

(2)科學方法、能力方面:合作學習、自主探究的能力,調查和收集資料的方法;

(3)科學價值觀方面:形成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和結構與功能統一的.思想,養成關愛生命的良好品質。

教學過程

一、教學引入

1.用美國紅十字會主席伊麗莎白說過的一句話的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思維。

2.過渡語:輸血對人類有

重要意義,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那麼,血液有什麼作用呢?它的成分是什麼?引入課題,並舉例說明血液與人類的關係。

二、解讀血常規化驗單

1、讓學生說出驗血過程,引出血常規化驗單的作用。

2、投影一張血常規化驗單,並指導學生解讀,引導學生提出自己的意見。

投影血液各成分正常值,對異常值作簡要說明。

三、血液的成分

1、演示實驗——血液的分層。

2、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推斷和歸納。

提出問題:為什麼把血液稱做“流動的組織”?(鋪墊)

四、血液各成分的主要功能

1、組織學生表演或觀看小品——血管中的奇遇。

2、解釋貧血、化膿和傷口處血液逐漸凝固等相關知識。

3、小結比較血漿、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的功能。

五、實驗——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

1、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人血的永久塗片,巡視、檢查。

2、顯示正確的顯微鏡下血細胞圖,小結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的形態特點

3、提出問題,引導分析,積極評價。

六、課外閱讀——造血幹細胞和幹細胞的研究

1、指導學生看課外閱讀,與學生一起探討熱點話題。

2、佈置作業:63頁課後練習題。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5

教案預覽:

第四單元 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 人的由來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教學目標:

①概述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②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③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④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①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②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③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課前準備:

教師:查閱、蒐集有關生物進化論和神創論觀點的資料及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影片等。

學生:蒐集有關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資料、現代類人猿的分佈以及生活狀態的圖片資料。

授課時間:

兩課時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人類的起源

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森林古猿

認識觀察現代類人猿

推測森林古猿當時的生活狀況

敘述課前蒐集的有關人類起源的相關資料和內容,小組之間相互交流。

傾聽教師有關生物進化論與神創論的介紹,並發表自己的觀點。

觀看現代類人猿生活的錄影片。

通過對比找出現代類人猿與人的異同點。

通過觀察圖片和錄影片,小組以合作的方式嘗試性地描述森林古猿的生活情況。

組織交流、評價,並補充。

介紹有關生物進化論觀點與神創論觀點的爭論,引導學生認識到在科學發展的歷史中,存在著唯物觀和唯心觀點的鬥爭。

指導學生閱讀圖書和觀看錄影,啟發學生髮現問題、思索、回答,並補充。

鼓勵和引導學生從運動方式、捕食等方面大膽進行想像,並進行適當的補充。

森林古猿下地生活的原因

環境的變化 (地殼的運動導致)

分析課本中的資料,小組之間互相質疑、討論,達成共識:地殼的劇烈運動,使自然環境發生變 化,促使一部分森林古猿下地生活。

組織學生分析,教師進行補充、糾正。

古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證據及歷程

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觀察早期的古人類化石,發現並提出問題,根據 書上的提示,分析“露西”和“東非人”所生活的時期及進化狀況、進化的地位。

小組討論、分析交流: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在形態、勞動、使用工具、語言等方面的變化。

分組遊戲。(肢體表達一句話的'意思,體會語言的重要性)

指導學生觀察圖中的要點(骨骼的長短、粗細,骨盆的 形態等)並進行分析,引導答疑,樹立進化的觀點。

強調人類進化過程中幾個方面的重要變化。

提醒學生在生活中應很好地運用語言與他人交流。

人與自然應當和諧發展 小組討論:

明確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

人猿同祖,人猿應友好相處。我們有責任保護好珍稀、瀕危的現代類人猿。 教育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

滲透保護珍稀、瀕危動物的情感教育。

課後作業:

《同步訓練》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6

一、鼠婦的介紹

鼠婦又稱“潮蟲”,在南方也叫“西瓜蟲”、“糰子蟲”,屬無脊椎動物節肢動物門甲殼綱潮蟲亞目。鼠婦的種類較多,它們身體大多呈長卵形,成體長9—15毫米,背腹扁平十分顯著,呈灰褐色、灰藍色;常能捲曲成團,是草食的陸棲類群,口器是咀嚼式口器,為甲殼動物中完全適應於陸地生活的動物,從海邊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們的分佈。第一觸角短小,後7對胸肢變成步足。但它們都需生活在潮溼、溫暖以及有遮蔽的場所,晝伏夜出,具負趨光性。不像昆蟲和蜘蛛那樣高度適應於陸地上生活,在我國大多數地區都有分佈,在田間,主要為害黃瓜、西紅柿、油菜等常見的種類有潮蟲科、鼠婦科、球鼠婦科等代表動物。

二、鼠婦的生活環境及採集

鼠婦喜棲息於朽木、腐葉、石塊等下面,有時也會出現在房屋、庭院內。鼠婦在20---25度之間生活較為正常。若室內外溫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後的石塊、瓦礫下面、盆裡、壇內均可以找到;溫度低於25度,需要選擇溫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邊進行採集,也可在平房條件的廚房地磚下面進行收集。我們在學校園裡採集時發現,鼠婦的.數量較少,個體也較小,以一些個體小的為主。在花盆底下可以採集得到,但數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則其數量會很少,而且水分過多數量也會大大減少。為了採集的方便,我們經過一番努力後發現,如果把臺灣草連根剷起,倒蓋在牆邊的草坪上(可蓋兩到三層),開始幾天不要澆水,等草幹了之後,三天左右澆少量的水,只要保護相對潮溼就可以。一個月左右開始採集,則可得到個體較大,數量較多的鼠婦。而且,採集過程非常方便,只要把草皮拿走就是。在鼠婦的收集過程中,必須小心地保護,收集後,容器內應帶一些溼土和注意通風。溼土是富含有機質,顏色以黑色,同時可放幾片爛樹葉或一些植物的小根。

三、鼠婦的飼養

在實驗室飼養鼠婦可用大的盆子如塑料水槽、也可用月餅的盒子。在盆子內放一些經過篩選後的鬆軟的土壤,土壤以富含有機質為好,特別是黑色的土壤則效果更佳,同時可放一些爛樹葉。土壤的含水量不宜太大,每天可向土壤中噴灑少量的清水,水滴入過多,土壤容易形成泥塊或泥漿,這樣會使鼠婦的活動減慢,甚至造成死亡。可以用手進行小測,用手抓起一把泥土,用力捏,沒有水從指縫流出,鬆開手,輕輕一碰,泥土疏鬆,表明土壤的溼度適中。同時每3天換一次土,最長不要超過一週,換土也不要全部換,可放一半留一半。鼠婦的密度不宜過大,大概每1000毫升的容器內可飼養25---30只左右的鼠婦,密度過大,婦容易死亡。盆子上可用黑布遮蓋,保證有充足的空氣,同時用橡皮圈套住黑布,防止鼠婦逃跑。也可在晚上開燈,也能起到防止鼠婦逃跑的效果。

四、鼠婦的培養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1、每次換土時,保留一部分原來的土壤;對換出的土壤要細心檢查,以免因個別鼠婦“假死”或鑽在土壤中而丟掉。

2、在實驗室放置鼠婦時,要留心周圍是否有其它動物如老鼠、蟑螂等的危害。

3、土壤中水分不宜過多,保持溼潤即可。如果不小心加入的水太多,可用細沙進行調節。

4、為了保證實驗的效果,在飼養鼠婦時儘可能給它提供適宜的溫度。

5、不要將飼養的鼠婦放在太亮的地方,儘可能給它提供較為黑暗的環境。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7

〖教學目標〗

1.知識:

(1)說出面板的結構組成,並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些術語;

(2)理解面板的排洩功能。

2.能力:

(1)運用顯微鏡觀察面板的結構,培養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區分能力;

(2)在教學創設的情境中,培養創新意識和發散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切實體會面板與日常生活的關係,增加生活常識和技能,並學會將所學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初步培養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4)通過課堂中開展的活動,培養快速處理資訊,靈活進行口頭表達與交流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顯微鏡觀察瞭解面板結構的方式幫助學生初步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和分析問題。

(2)通過對面板結構和衛生保健知識的學習,關注生活,熱愛生活,充分認識生物學在實際生產生活中的重要性,並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3)通過介紹我國有關科學技術成就,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面板與汗液分泌。

課時:一課時。

面板是人體最大的器官,它有多項功能,與我們每個人日常生活聯絡緊密。但由於教材將本節安排在人體廢物的排出這章進行介紹,所以教學設計中應以排洩功能為主線來介紹面板的結構與功能。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面板的結構,雖然在顯微鏡下較易觀察,但學生可能不易區分表皮、真皮及皮下組織,需要教師點撥引導;面板的排洩功能部分,由於學生對汗液的形成和分泌,缺乏感性認識,因此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藉助CAI。

本課教學先以學生們較熟悉的巨集觀世界城市垃圾的清理作為類比使學生了解人體代謝廢物及時排出的重要性。同時提問人體可以通過哪些途徑排出體內代謝廢物?

[學生回答]①通過呼吸系統以氣體的.形式排出體外;

②通過泌尿系統以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③通過面板以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

藉機回顧前面學習的兩種排洩途徑,同時引入今天面板的內容。

【新課匯入】

師:有人說:面板我很熟悉呀!一人一張嘛(以輕鬆的話題開局)那麼,同學們能不能列舉一些描寫面板的詞句? (請同學列舉)

學生爭相發言:白皙、黝黑;皮厚如牆;油光滿面;汗流滿面;白裡透紅,與眾不同只留青春不留痘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教師含笑而言:剛才同學們列舉的詞句十分生動有趣(給以肯定),可是細細想來,這些詞句中,還隱含著關於面板的一系列問題(話題急轉),比如,面板常年暴露在外,接觸許多細菌,為什麼不腐爛變質呢?有人膚白勝雪,有人皮黑似炭,人體的膚色為何會有不同?長青春痘是什麼原因?人為何會出汗?(一連串發問,引起學生思考)這些無疑都與面板結構有關!

一、面板的結構

[活動]觀察面板的結構

(1)學生觀察顯微鏡下面板切片,獲得有關面板結構的感性認識;

(2)對照大螢幕上面板構造圖,辨別面板各組成部分;

(3)出示3個由淺入深的問題引導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觀察探究:

①面板有哪些結構?

②面板各部分結構有什麼特點?

③推測各部分結構功能。

[注意事項]

①教師巡視指導;

②請學生注意物鏡與載玻片的距離,以防壓碎;

③觀察完後,交回切片顯微鏡,做好實驗收尾工作。

請學生對照螢幕上的面板結構示意圖,說出面板的結構和細胞排列特點,推測有何功能。展示課件,小結面板的結構,並引導學生由結構認識功能。

面板的結構:表皮--角質層,生髮層

真皮

面板附屬物:毛皮、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

(1)表皮

在介紹生髮層的分裂增長能力時,可引用一組資料來證實:人體整個表皮一般每3~4周就全部更換一次,人的一生中總共約要掉落18千克的面板碎屑在介紹經常晒太陽的人們為何面板會變得黑些時注意引導學生觀察生髮層中的黑色素細胞。

(2)真皮

師:真皮由緻密結締組織構成(看圖),從厚度上看比表皮薄,還是比表皮厚啊?

生:厚!

師:真皮內含有大量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這有何作用呢?(Flash同時閃現這兩部分結構)

教師演示:大家一起捏住自己的臉,再輕輕扭動,鬆開手,看面板有沒有大的變化? (或以一塊新鮮的較厚豬皮實驗,撕、拽、拉)

生笑著同做:沒有!

師繼續演示:這是一張白紙,我把它抓住,再輕輕一扭,鬆開手,大家看看紙產生了什麼變化。

生:變皺了!

師:這說明了什麼? (再介紹《紅樓夢》中賈寶玉和劉姥姥的面板差別)

生:真皮內的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賦予了面板一定的彈性和韌性。

師:在真皮內我們還可以看見感覺神經末梢和非常豐富的毛細血管(Flash分別閃爍)它們各有何作用?(通過Flash展現冬季與夏季毛細血管的變化,幫助學生直觀感知、深入理解此知識點)

生:感覺神經末梢能使我們感受外界刺激;毛細血管可以通過自身的收縮與舒張來調節體溫,以適應不同的環境。

(3)面板的附屬結構

請學生觀察自己的面板,說出面板還有哪些附屬物,再在大螢幕中顯示結構照片。

在對皮脂腺的介紹中,注意補充青春期預防青春痘的方法,做好青春期心理和生理健康教育。

二、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1)汗腺組成

分泌部:由彎曲成團的細管構成,周圍有毛細血管

導管:細長的管道開口於面板表面

師:相信同學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夏日的驕陽下呆一會兒就會感到渾身冒汗。出汗是一種正常的生理現象。但以前人們不知道汗水是怎麼來的?現代醫學和生理學告訴我們,人的真皮內隱藏著250萬個小腺體,汗液就是從那裡被輸送到面板表面的。 (Flash閃現汗腺組成,注意引導學生觀察汗腺分泌部周圍的毛細血管,並思考其作用)

(2)汗液的成分

教師演示:將手指按在鏡面上,5秒鐘後移開,發現鏡面上留有水蒸氣,以此證明汗液的成分有水。再請學生思考,並講出證據,以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判斷汗液的其他成分。

生:軍訓時,衣服和帽子上留有的白色的鹽漬,汗的味道是鹹的!說明還有無機鹽。

生:烘烤汗液時應該會有臭味散發,說明汗液的成分中含有尿素。

(3)汗液的形成和分泌

(這是本節課的難點,可以結合資訊科技,通過Flash動畫來展示,整個過程避免了單純語言描述的蒼白無力,使教師的講述變得生動而形象,學生的認識變得直觀而明晰。)

教師結合多媒體講解:當環境溫度較高或人體劇烈運動時,汗腺周圍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多,汗腺分泌部細胞從毛細血管中吸收了水、無機鹽、尿素等物質形成汗液,再通過導管到達體表被排出。

(4)出汗的利弊

討論:請學生分組討論出汗的利弊從而引出其功能的探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發散思維能力(時間4分鐘)。

生:有排洩作用!

生:調節體溫的作用!

師乘勢而問:如何實現的? (將問題深入)

生:汗的蒸發會帶走一部分熱量,因此對人體的體溫具有調節作用。

師:(點頭讚許,同時播放Flash汗液的蒸發帶走熱量)除了剛才說到的面板可以通過毛細血管的收縮和舒張來調節體溫外,汗液的蒸發也可調節體溫,特別是在人劇烈運動時,肌肉活動釋放的熱量相當於安靜時的10~15倍,此時光靠面板的散熱已經來不及了,並且要是這些熱量不及時散發出去的話,足以使全身的血液沸騰,這時就要緊急開動全身面板的250萬個汗腺,結果我們會大汗淋漓,靠汗水的蒸發帶走熱量。

師: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事物都有兩面性的,那麼出汗有沒有不好的地方? (轉變話題順便進行世界觀教育)

生:大量出汗會使人體鹽分流失,造成熱痙攣,所以高溫天氣裡,人們應及時補充水和鹽分。

生:弄髒衣物,要求我們搞好個人衛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8

教材分析

爬行類是真正適應陸地生活的脊椎動物,其代表動物蛇的形態結構、生殖發育等都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蛇有毒蛇和無毒蛇之分,一旦被毒蛇咬傷應及時處理。還簡單介紹了其它爬行動物。教師要緊扣爬行類適於陸地生活的特點進行教學,突出它們是真正陸生動物的原因。

教法指導

一、授課思路與方法

利用與所學概念有關的實物材料,如蛇、龜、鱉的實物或掛圖、鱷的模型請學生觀察,並進行探索研究,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把探究活動中對爬行類的感性認識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通過相互交流、補充和啟發,達到異中求同,歸納出爬行類的主要特徵,從而使學生對爬行類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二、課時安排

本節課共安排1課時

教案例項

一、教學目標

(一)認知目標

1.理解蛇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外部形態、結構和生理等的特點。

2.瞭解其它爬行動物。

3.掌握爬行類的主要特徵。

4.瞭解毒蛇與無毒蛇的區別。

(二)技能目標

1.通過對爬行動物的觀察分析,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2.通過對爬行動物特徵的總結,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三)情感目標

1.通過對爬行動物適應陸地生活特徵的學習,培養學生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觀點。

2.通過對珍稀爬行動物的介紹,提高學生保護動物的思想意識。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1.教學重點:爬行動物適應陸生生活的.主要特徵。

2.教學難點 :歸納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徵。

三、教學準備

蛇、龜、鱉的掛圖或實物,蛇的浸製標本,揚子鱷模型(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錄影)。

四、教學過程

兩棲類已開始適應陸地生活,但由於生殖、發育等的特點,它們沒有徹底擺脫水的環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陸生動物。

出示蛇的浸製標本,並告訴學生以蛇為代表的爬行類才是真正的陸生動物。今天我們以蛇為代表來探討爬行類是真正陸生動物的原因。

(一)蛇

1.觀察記錄

展示蛇的標本,並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錄影,把觀察的結果記錄在表格內。

外部特徵 身上有鱗,有各種花紋,舌頭分叉,兩端細,中間粗,腹部一節節。

行走特點 身體緊挨著地,彎彎曲曲地爬行,一邊爬,一邊不時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還知道哪些有趣的事? 蛇會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會把人纏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動物;蛇怕人傷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叢等較隱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鮮美。

2.引導討論

針對以下問題,展開討論。蛇的身體覆蓋角質鱗片,與陸地生活有關嗎?蛇用什麼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麼?它與陸地生活有關嗎?蛇怕冷嗎?它如何過冬?教師提出與教學概念有關的問題,引起學生對剛才觀察的結果作進一步地探討。

3.師生共同歸納

①角質鱗片可防止體內水分的蒸發,並起保護作用。②蛇終生用肺呼吸。③蛇卵生,卵外有堅韌的卵殼保護,適應複雜多變的陸地環境。④蛇變溫,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龜、鱉、鱷

展示龜、鱉的掛圖或實物,鱷的模型,讓學生觀察它們的外形特徵,並進行相互交流,認識到它們的身體都分為頭、頸、軀幹、四肢和尾五部分,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紹我國特產的珍稀爬行動物—揚子鱷,為了使揚子鱷繁衍發展,採取了許多有效的措施,並獲成功。最後歸納出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徵。

(三)爬行類的主要特徵

身體一般分頭、頸、軀幹、四肢和尾五部分,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可防止體內水分蒸發,並起保護作用,用肺呼吸,多數在陸上生活,而且幼體的發育徹底擺脫了水的環境,成了真正的陸生動物。

(四)毒蛇與無毒蛇

展示毒蛇與無毒蛇的掛圖或投影,重點觀察外形特徵,並記錄。

毒蛇 無毒蛇

外形特徵 頭呈三角形, 身體粗短, 尾驟細。 頭橢圓形, 身體較長, 尾漸細。

其它特徵 有毒牙和毒腺 無毒牙和毒腺

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特徵,並得出:有無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無毒蛇的本質區別。

討論:毒蛇咬傷後如何處理?

學生閱讀教學材料,結合平時的生活經驗發表見解,教師適當補充。學生了解這些知識,有益自身保護。

簡單介紹毒蛇養殖,讓學生認識到動物與人類的密切關係。

教師簡單小結。

五、板書設計

(一)蛇

1.體表:覆蓋角質鱗片或甲,保護身體及防止水分蒸發。

2.呼吸:終生用肺呼吸。

3.生殖:卵生,卵外有堅韌的卵殼。

4.體溫:不恆定,冬天冬眠。

(二)龜、鱉、鱷

揚子鱷是我國古老而又珍貴的爬行動物。

(三)爬行動物的主要特徵

(四)毒蛇與無毒蛇

1.區別:本質區別是有無毒牙和毒腺。

2.毒蛇咬傷後要及時處理。

六、習題與解析

1.隨堂練習

(1)下列屬於蛇適應陸地生活特點的是( )

①體內受精,卵生,卵外有卵殼保護 ②用肺呼吸 ③面板乾燥,有角質鱗片 ④體溫不恆定 ⑤有靈活的頸,利於發現周圍的情況

(A)①②③⑤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既能棲息在河流、池塘中,又能上岸爬行的龜、鱉的呼吸器官是( )

(A)鰓 (B)肺 (C)鰓和肺 (D)肺和面板

(3)下列不屬於爬行類比兩棲類高等特徵的是( )

(A)用肺呼吸

(B)能用四肢爬行

(C)能產大型的硬殼卵

(D)心臟有三個腔,心室內有不完全隔膜

(4)蛇的生殖和發育的特點是( )

(A)體外受精,受精卵由雌蜥蜴孵化

(B)體外受精,受精卵借太陽光的溫度孵化

(C)體內受精,卵具堅韌的卵殼,生殖發育離不開水

(D)體內受精,卵具堅韌的卵殼,生殖發育脫離水的限制

2.課後練習

(5)將青蛙和蛇的主要區別填入下表。 名稱 專案 青 蛙 蛇

生活環境 a g

身體分部 b h

面板和覆蓋物 c i

呼吸 d j

迴圈系統 e k

生殖發育 f l

3、參考答案

⑴A ⑵B ⑶B ⑷D ⑸a幼體生活在水中,成體生活在潮溼陸地上 b頭、軀幹、四肢 c裸露、溼潤 d幼體用鰓呼吸,成體用肺兼用面板呼吸 e心室無膈膜,動靜脈血完全混合 f體外水中受精,變態發育 g陸地生活 h頭、頸、軀幹、四肢(退化)、尾 i乾燥,覆蓋角質鱗片 j用肺呼吸 k心室內有一不完全的隔膜 l體內受精,生殖脫離了水環境,卵外有卵殼,發育過程無變態。

七、參考資料

變色龍

變色龍是生活在非洲的一種爬行動物,它的學名叫避役。在不同的環境中,它的體表可以變化顏色。變色龍體長2535釐米左右,的有60多釐米。它的面板的真皮內有色素細胞,通過各種色素細胞的遷移,使面板顏色變得與周圍環境的色彩相似。

變色龍的基本體色是淡綠色或棕色,在陽光下這種體色變得更淡一些,而在黑暗或低溫環境中,這種體色會變得更深一些。變色龍的兩隻眼睛同時可以向不同方向觀望:用一隻眼睛向上看,用另一隻眼向前看。當它遠遠地看見一隻昆蟲時,先保持冷靜,不慌不忙,接著伸出長長的舌頭。舌頂端是富有彈性的,只要能夠到昆蟲,昆蟲就會粘在舌頭上,再也跑不掉了。

蛇島上的戰爭

在我國遼東半島南端的海域,有一座蛇島。這座島是世界上一座生存蝮蛇的島嶼,在只有0.73平方公里的小島上約有2萬條毒蛇。

蛇島上生存著的黑眉蝮蛇是世界上一種既冬眠又夏眠的蛇。它們的主要本事有兩樣:頰窩“熱測位器”和毒液

捕捉食物時,一條蛇爬到樹枝上,頭稍稍抬起一點,整個身體一動不動。當一隻小鳥落到樹上離蛇的前半身不遠時,蛇的頰窩感到了溫度的變化,判斷出了來者的大小,然後猛撲過去咬住鳥的身體,毒液順著毒牙注入鳥的體內。被捕的鳥掙扎很短的時間就死去了。蝮蛇有個特別的本事,嘴能張開120度,吞下比自己的頭大幾倍的鳥。

蛇島上經常發生“戰爭”,主要是蛇鼠之戰。

按照專家的解釋,島上的鼠是停靠的漁船帶來的。島上的鼠學名叫褐家鼠,是一種身體強壯性情凶猛的鼠。誤上蛇島的鼠無法回陸地了,為了生存下來,它們只能吃樹籽、草籽、樹根,也學會了到海邊捕食海膽、小蟹子、小海螺等。

按理說,鼠是夜間活動,蛇是白天捕食,應該互不侵犯,可島上的食物太少,就免不了要互相侵犯。誇張點說,在蛇島,蛇吃鼠半年,鼠吃蛇半年。

當蛇完全進入冬眠時,是無力與侵害它們的鼠抗爭的,只好被鼠吃掉。當然,由於島上鼠的數量並不是很多,不足以對蝮蛇的種群構成危害。但當蛇冬眠後醒來,鼠又成了它們的腹中之物。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9

學習目標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2、視覺形成的過程。

3、近視形成的原因,並提出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重點

1、說出眼的基本結構。2、視覺形成的過程。

3、近視形成的原因,並提出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難點視覺形成的過程及預防近視的對策。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1、眼球的結構與功能(圖片見書P79)

外層______:眼球的前部,無色透明,可透光

______:白色,保護眼球內部的作用

中層:虹膜:中層前部,有色素,中央是____,通光

脈絡膜:有血管(營養眼球)、色素細胞(遮光並使眼球內部形成“暗室”)

睫狀體:連線_______和_______的中間部分.

內層:_________:上有大量感光細胞,能感受光的刺激

內容物晶狀體:像凸透鏡,曲度可以調節,使眼睛看清遠近不同的`物體

玻璃體:透明膠狀物質

2.視覺的形成:

(1)成像: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玻璃體,在視膜上形成_____

(2)形成視覺:外界光線在視膜上成像,感光細胞產生興奮,產生神經衝動傳輸給大腦皮層的神經,形成視覺

二、自主學習、合作展示交流:

探究1近視眼的原因

由於眼球__________過長,或晶狀體______過大,使物像落在視膜的前方.

物像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而視覺形成的部位是在___________

探究2近視眼的矯正方法

1、近視眼由於物像落在視膜前方,故應配戴________.糾正。

2、看P82圖4—51,瞭解預防近視應做到哪“三要”和哪“四不要”?

三、盤點收穫

師生共同本節課的收穫;師強調突出本節課的重難點

四、課堂達標

1、眼球的瞳孔、晶狀體和視膜分別相當於照相機的什麼結構()

A.鏡頭光圈和膠捲B.膠捲鏡頭和光圈C.光圈鏡頭和膠捲D.鏡頭膠捲和光圈

2、為了預防近視眼,應該是( )

A.走路看書B.在強光下看書C.不躺臥看書D.在光線暗的地方看書

3、依據“眼球的基本結構圖”回答以下問題:

(1)有的同學沉迷於上,不但影響了學業的發展,而且因長時間近距離注視電腦顯示屏,容易導致[E] 凸度增大且不能恢復原狀而形成 。

(2)眼球的[J] 相當於照相機內的膠捲。

(3)某人的眼球結構完好無損,但他也是盲人,這很可能是他的[M] 受損,導致 上產生的圖象資訊無法傳導到 所致。

五、作業佈置

1、P85--------1、42、預習《耳朵與聽覺》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0

一、概述

本節包括四部分內容,分別是:人體的三道防線、免疫的功能、計劃免疫和艾滋病。其中人體的三道防線是本節的重點和難點。

由於本節涉及的概念多、名詞多,又比較抽象,所以安排了形象生動的卡通插圖。這些插圖不僅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把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形象化,同時還能幫助學生較好地理解人體的三道防線和免疫的功能。

二、教學目標分析

(一)三維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能說出人體保衛自身的三道防線的名稱及功能。

(2)、區別人體的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3)、會描述免疫的概念,功能。

(4)、說明計劃免疫的意義,會用免疫的知識解釋一些人體的現象。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分析文字和圖片資料來提高分析說明問題的能力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2)、培養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舉一反三,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免疫知識的學習,確立"對傳染病積極預防"的思想。

(2)、通過學習免疫對人體的利和弊,學會一分為二地辯證地看待問題。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區別。

(2)、免疫的含義及功能。

教學難點:

(1)、非特異性免疫與特異性免疫的區別。

(2)、抗原、抗體與吞噬細胞間的關係。

三、學習者特徵分析

學生七年級下學習第四單元《生物圈中的人》,已經結合人體生理的內容學習有關衛生保健知識,但不繫統和全面;學習免疫的知識必須以七年級下冊人體結構、生理及上節課傳染病等知識為基礎,學習本節內容,還可以為學生日後珍惜健康,關愛生活,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打下基礎。

八年級學生仍然是感性思維強於理性思維,學生不易理解本節內容,多次使用形象生動的卡通動畫,儘量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和具體化。另外,八年級學生已初步具有合作探究的能力,在本節課教學中,主要以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為基礎,結合中學生的心理特點,採用課上分組討論、合作探究、分析歸納、班級交流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發揮其主體作用。

四、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

在教學中,儘量多地提供給學生具體的事例和生活中的材料,在建立感性認識的基礎之上,引導學生認真思考和分析,主動地建構概念。運用生動、風趣、活潑的語言感染學生。充分解讀課本上卡通插圖的含義。利用多媒體手段,呈現一些器官結構的形狀、位置和功能。通過帶著問題閱讀教材,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體現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教學過程中解決難點,主要採取了以下措施:首先,通過看圖、閱讀、討論、答題等活動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處理資訊的能力和表達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其次,整個教學過程以形象的動畫設計和卡通圖片,配合教師生動的比喻、舉例,用談話的方式進行教學,使“特異性免疫”“抗原”“抗體”等抽象、枯燥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並與日常生活聯絡起來,縮短了抽象知識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同時啟發學生自己舉例,鍛鍊和培養了學生的形象思維和發散思維的能力。

五、教學過程:

1、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新知識學習.

第一道防線:面板和粘膜

第二道防線:體液中的殺菌物質和吞噬細胞。

第三道防線:免疫器官和免疫細胞。

課堂小結展示

引出問題

展示教具

聯絡生活

演示教具

放映一張紙幣上的細菌數量;

一立方米空氣中病原體的數量為什麼我們沒有患病?

免疫系統就像一支“軍隊”時刻守護著我們的健康。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這支軍隊。

漫畫“無處不在的病原體”病原體已經覬覦人體很久了,它們能否一舉成功呢?會遇到什麼困難?我們身體的“免疫大軍”又如何與它們戰鬥?病原體落在人體的面板上,它們能夠透過面板進入人體內嗎?

引導學生閱讀書本資料分析,討論為什麼塗在清潔面板上的細菌會很快死亡?這說明面板具有什麼功能?

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鼓勵性評價。

病原體入侵面板的動畫燒傷病人為什麼要塗上消毒藥水,用無菌綁帶包紮?病原體哪肯“罷休”,它們找到了鼻孔,試圖“穿孔而入”,它們能隨心所欲嗎?展示鼻毛、呼吸道上的纖毛和粘液的圖片。

接著展示教材圖8—6,提問:呼吸道黏膜上纖毛有什麼作用?

引導學生歸納第一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一群“幸運”的病原微生物穿越了第一道防線,到達人體的毛細血管。它們又會遇到什麼麻煩呢?

同時展示漫畫。血液圖片,請學生回憶白細胞的作用。

吞噬細胞吞噬病原體的圖片,

小結:吞噬細胞是白細胞的一種。

展示傷口化膿的圖片。

提問:身體受外傷,如果傷口較深,常會化膿。這是怎麼回事呢?

展示動畫。

舉例:唾液、乳汁、淚液都含有溶菌酶。

展示教材圖8—7和圖8—8,引導學生總結第二道防線的組成和功能。

病原微生物在穿越第二道防線時“損兵折將,傷亡慘重”,可是它們中的一小支精銳部隊逃過了前兩道防線,到達人體細胞並攻擊細胞。免疫系統是否束手無策了?

第三道防線的組成

引導學生閱讀書本回答下列問題。

1、誰負責製造抗體?

2、抗體的本質是什麼?淋巴細胞在什麼情況下開始製造抗體?

結合視訊。引導學生嘗試解釋流感病人是如何痊癒的。

通過表格對比第一二道防線和第三道防線的不同,引出特異性免疫和非特異性免疫。

引導學生總結概括出示練習題進行鞏固。

體會病原體無處不在認識到免疫系統在保衛身體健康功不可沒聆聽,

觀察漫畫,積極思考總結面板的功能:阻擋和殺死病原體思考,

回答:因為燒傷病人的面板受損,失去免疫功能。

回顧舊知,思考得出:呼吸道上的粘液可以黏住病原微生物,纖毛不斷擺動,可清除病原微生物。

歸納並做筆記聽講、觀察、思考。

回憶血液的相關知識觀察圖片,對吞噬細胞有直觀認識。

應用知識聯絡生活,認識到膿是吞噬細胞與病原體戰鬥後雙方的“屍體”。

總結歸納,並作記錄思考得出:抗體由淋巴細胞製造;抗體的本質是蛋白質;淋巴細胞在受到病原體刺激時會製造抗體。

觀看動畫,並用所學知識嘗試解釋痊癒過程。

思考填寫表格,說出兩種免疫的區別。

嘗試總結思考做題。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①概述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 ②對比觀察四種現代類人猿和人類起源與發展過程的示意圖,概述人類在起源和發展過程中自身形態和使用工具等方面的變化。

2、能力目標: 參加資料分析和技能訓練等活動,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

3、情感目標:認同人類起源與發展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人類應當與自然和諧發展的觀點以及科學是不斷髮展的觀點。

重點和難點:

①運用比較的方法找出人類與類人猿的異同點;

②認識到古人類化石和遺物等對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性;

③認同現代人類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進化來的觀點。

教學方法:講解、查資料、分析、問答

教學過程:

一、講授新課:

生:(閱讀、分組討論)東非大裂谷兩側的生 態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部分熱帶 雨林變成了稀樹草原,使得一部分森林古猿被迫到地面上生活。

師:在東非大裂谷地帶,古人類學家發現了世界上最多的早期古人類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遺體、遺物等。想一想,為什麼在這裡會有這麼多的早期古人類化 石呢?

生:可以說明人類的始祖在非洲。

師:化石是最好的證據。請同學們觀察下面這幾幅古生物學家挖掘出的不同時期古人類化石的圖片。你們能發現什麼問題?

生:(觀察、思索)

師:我們來分析一下: (1)就"露西"少女的 骨骼來看,她的上肢和下肢是否有區 別?根據四肢和骨盆的形態,想像一下她的運動方式是怎樣的?(2)"東非人" 用圖中所示石塊做什麼?從石塊的形狀來推測,"東非人"在使用工具方面已經具有什麼能力?

生:從"露西"少女的骨骼來看,她的上肢比 較細短,下肢比較粗長,具有粗長的下肢骨,骨盆上下扁,左右闊,說明她很可能採取直立行走的'運動方式;"東非人" 所用的石器明顯經過加工,分別呈斧狀和鑿狀,可當作工具來砍砸和削刮物體,由此推測"東非人"在逐漸適應直立行走的過程中,已具有製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了。

師:再來觀察"東非人"頭骨化石及復原像, 你們能想到些什麼呢?

生:"東非人"既有現代類人猿的特徵,又有人類的特徵。

師:這說明了什麼?

生:這可能說明"東非人"是處在進化當中。

師:根據上述化石以及它們的遺物,請你們推測一下古人類當時的生活狀況?

生:(閱讀、回答)

生1:生活在裂谷東部高地的森林古猿,本來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後來由於環境的劇烈變化,森林面積的大量減少,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到地面上生活的那部分森林古猿,由於環境的改變和自身結構的變化,一代一代地向直立行走的方向發展:下肢用來支撐體重和行走,逐漸變得粗壯有力;而前肢則解放出來,能夠使用樹枝、石塊等來獲取食物、防禦敵害,臂和手也逐漸變得靈巧。

生2:"露西"時代的古人類就處於這個階段。他們能夠使用工具,相當於使自己 的四肢得以延伸,捕獵和禦敵能力都大大增強了。

生3:"東非人"時代的古人類,不僅能使用工具,還能製造簡單的工具,提高了工具的效能。

師:對。又經過若干萬年,古人類製造的工具越來越複雜;複雜而精巧的工具的製造和使用,又促進了腦的發展,使他們能夠想出各種辦法來解決困難;在勞動中產生了語言,而且大腦的語言中樞日益完善;豐富的語言,使他們相互之間能更好地交流與合作。下面我們來做一個小遊戲。

生:(分組表演)請一位同學選擇三位好朋友,自己想好一句話並告訴其中一位,要求他只用表情或動作把這句話的意思傳給第二位,由第二位再用同樣的方式傳給第三位朋友。最後由第三位朋友用語言表達出原意來。

師:通過這樣的過程,原話的意思改變了沒有?由此可見,語言在生活中是多麼的重要!語言使我們大家能進行很好的交流。沒有語言而僅用肢體去表達,會產生很多的誤會。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充分而恰當地運用語言。用語言進行交流也是動物與人的本質區別之一。

師:下面在你們觀察人類起源與發展的示意圖後,請指出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哪些方面是逐漸變化的?

生:(觀察、小組討論交流)

生1:運動方式使人的形態結構發生了變化:半直立行走→直立行走。

生2:勞動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不會使用工具→使用天然工具→製造和使用簡單的工具→製造和使用包括電腦在 內的各種複雜工具。

生3:赤身裸體→懂得禦寒、遮羞。

師:在同大自然嚴酷的鬥爭中,人類變得越來越強大。人類現在被稱為"生物圈的主宰者",改變環境的能力遠遠超過其他的生物。人類是否應與自然界和諧 發展?

生:人類起源於森林古猿,是在與自然環境的長期鬥爭中逐漸進化來的:適應環境的生存下來;不適應環境的被淘汰掉。人類雖然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員,但人類的一切活動必須尊重生態規律,人類應與自然界和諧發展。

師:現代類人猿還能進化成人嗎?

生:不能。現代類人猿已經適應了現在的環境,不能再進化成人類了。

師:曹植有首詩,批評哥哥曹丕對他的迫害:"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結合本節課,應當怎樣理解?

生:曹植把自己比做豆子,把哥哥比做豆莖,釜中的豆子對釜底的豆莖說:"我們本是同一棵根上生長出來的,你為什麼急於煎熬我,把我煮爛呢!"這首詩以形象生動的比喻,說明兄弟本來像手足一樣生於一體之上,所以不應該互相殘殺。

師:那麼,人猿同祖,現代類人猿是人類的近親,也是生物圈中的成員,同樣享有在地球上生存、繁衍的權利,我們應當加強保護。具體應該怎樣做呢?

生:人類應加大對現代類人猿等各種野生 生物的保護措施,如加強宣傳的力度,貫徹執行野生動物保護法,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它們生活的森林環境,堅決制止一切破壞它們生存的行為等。

師:也希望你們能把所說的落實到實際行動中去。

二、知識小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們都明白了些什麼呢?想到了些什麼呢?

生:(歸納總結本節所學)

三、課外研究:

師:研究人類的起源和發展,除了化石以 外,還有什麼其他的方法?請你們課後模仿科學家的研究方法,通過查閱資料,蒐集資訊,並與同學交流。

四、作業:P7 : 2、4

五、板書設計:

第一節 人類的起源和發展

古人類起源和進化的證據及歷程-----進化的主要證據:化石

森林古猿----下地活動---古人類---現代人類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概述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說出它們的功能;

2、描述受精過程以及胚胎髮育過程。

3、運用觀察的方法,識別有關的插圖和模型。培養觀察讀圖能力;收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關注孕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環境;

2、培養尊重婦女、敬愛父母的情感。能與父母交流對生育和養育的認識。

重點和難點

1、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受精的過程;、

2、胎兒和母體間的物質交換;

3、增進敬愛父母的情感。

教學準備

(1)學生:收集有關酒精、菸草和某些藥物對胎兒的不利影響的資料。從父母那裡瞭解生育、養育自己的情況;

(2)教師:男性、女性生殖系統結構模型。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在多媒體創設的情景《世上只有媽媽好》的親情氛圍中引入課題,非常自然、輕鬆地與學生交流:①我們人類的祖先是古代的類人猿,那麼你又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呢?②為什麼一定要爸爸、媽媽兩個人才能生出你來呢?③先想想被子植物是怎樣繁殖後代的?(啟發學生回憶開花、傳粉、受精、結果等知識)④看來,爸爸媽媽的生殖細胞也一定要經過結合,形成受精卵,才能生出你來。可見,我們人的生殖並不神祕,而是生物界的普遍現象,是所有生物的共同特徵。⑤那麼我們人的生殖細胞分別叫什麼?是怎麼產生的?又是怎樣結合的呢?我們得從我們人體的另外一個系統──生殖系統開始談起。

二、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1、指導學生自學,要求

1)按順序認識生殖系統各結構的名稱和功能?聯想一下在自己身上的位置,哪些已在發生變化?

2)試著填寫側剖面圖中的結構。

2、思考與討論:(分組交流)

l)男、女生殖系統中主要的生殖器官是什麼?為什麼?

2)子宮的名稱和它的功能有關嗎?為什麼?小結:結合模型,認識備器官的功能。

3、指出:結構上男女確實有別,但功能上也存在著共同點。展示書本上的練習題2,分組討論交流。小結指出:男女又是平等的。

三、生殖的過程

1、設疑:男性生殖細胞(精子)是怎麼跟女性生殖細胞(卵細胞)結合的呢?從哪進?在哪與卵細胞結合?最終又到哪“安家落戶”?利用掛圖講述排卵、受精、懷孕、胚胎髮育的過程。

2、再設疑:胎兒在母體子宮內怎麼“吃喝”、呼吸、排洩?指導學生閱讀書本及有關插圖,然後得出結論:胎兒是通過胎盤、臍帶與母體進行物質交換的。

3、結束語:正常的人有生育能力,但有的夫婦由於身體的原因不能如願。然而現代生物技術發展到今天,可以給他們帶來福音了,課外閱讀“試管嬰兒──談現代輔助生殖技術”。思考:生物技術在造福人類的同時,會帶來一些其他的問題嗎?引導學生關注有關的社會問題。

四、作業:p12:1、2

五、板書設計

第二節人的生殖

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1、男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2、女性生殖系統的結構和功能

第二節人的生殖(第二課時)

樑蔚中學高階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概述精子和卵細胞產生的部位;概述受精過程以及胚胎髮育過程。共3頁,當前第1頁123

2、過程與方法:通過對視訊資料的分析,瞭解生命產生的過程,感悟人類生殖的過程是創造奇蹟的過程,該過程充滿了責任和艱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生命來之不易,滲透珍惜生命的教育;體會父母孕育孩子中感情、物質等的投入,使學生更加尊重父母;知道健康生命孕育過程,需要合適的時機,並需要健康的生活習慣為保證,進行青春期異性交往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導。

重點和難點

受精過程以及胚胎髮育過程。

教學準備

1、人的受精、胚胎的發育、分娩等過程的錄影片。

2、男、女生殖結構圖等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一、人的生殖的過程原有知識的回憶,經過學生之間的互相補充和教師的啟發,能夠理清思路:精子+卵細胞→受精卵→胚胎→胎兒→嬰兒思考質疑:如精子和卵細胞在人體的什麼部位產生?精子和卵細胞產生的部位?精子和卵細胞是如何相遇的?受精卵又是怎樣形成的?等等,經過討論、交流,將大家都不能解決的問題浮出來,引領後續的學習。直接切入主題──人的生殖。根據已有的知識,你能說說人的誕生經歷了怎樣的過程?啟發學生對原有知識進行梳理。教師不要急於對學生不夠清楚或不夠詳細的見解提出質疑,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討論,挖掘學生已有的關於人類生殖的基本知識,得出比較完整的過程即可,同時理出清晰的順序。啟發學生對生殖過程中的相關環節質疑,引導學生自己思考問題的答案。

二、精子、卵細胞和受精卵的形成學生對於生殖的基本過程已經有了模糊的認識,對精子和卵細胞產生的部位也基本清楚,教師引導學生複習男女生殖器官的結構圖,明確卵巢和睪丸是生殖器官中最重要的結構。認真觀看錄影資料,分析精子和卵細胞產生的過程以及它們的相遇具有怎樣的特點。精子的旅程:艱辛。卵細胞的旅程:漫長。精子與卵細胞的相遇和結合:奇蹟。引導學生複習鞏固男女生殖器官的結構圖。組織學生觀看視訊資料─-精子和卵細胞的產生,分析從精子和卵細胞的產生過程看,他們各自的產生有什麼特點?它們能夠相遇也是一種奇蹟。

三、胚胎髮育質疑:受精卵是怎樣發育成胚胎的?受精卵和胚胎髮育初期的營養如何提供?以後的營養又是如何提供?胚胎的廢物是如何排出的?討論,交流彼此的觀點。引導學生對於受精卵是怎樣發育成胎兒,胚胎髮育中營養的供給,以及廢物的排出等問題質疑和推測,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和交流,去掉一些可能性比較差的假設。組織學生通過視訊資料,找到問題的答案。

四、體驗與感受學生暢談自己的感想和體會,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珍愛生命的教育:知道新生命的孕育和誕生充滿著冒險和挑戰,每一個人能夠降生都是非常幸運的,我們應該珍惜生命。慎重對待異性之間的深度交往:生殖器官尚未發育完全,不能孕育健康優質的新生命;流產等通過外力終止孕育生命的過程,常常還會對生育能力造成嚴重影響,導致不孕不育的遺憾。尊重和感謝父母,尤其是母親:母親孕育和生育我們的過程中,經歷了很多生理和心理上的重負,我們要感謝父母的愛心和責任心所創造的生命的奇蹟。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煙、酒、藥物等都會導致胎兒畸形,所以良好生活習慣的養成和堅持,是對新生命的承諾。整個過程中有哪些意外的因素會導致孕育過程的失敗,或者導致不健康嬰兒的出生?課外查閱資料的展示和分析。通過以上對於孕育和生育過程的瞭解,你認為孕育生命的過程應該是一個怎樣的過程?請說出自己內心的感受和體驗。教師總結,孕育生命的過程:①是愛的奇蹟(所以要更加珍惜生命)。②是責任和義務的體現(所以要選擇合適的時間決定是否孕育新生命)。③充滿了艱辛和挑戰(所以我們要更加尊重和感謝我們的父母給予我們生命)。④是對生活習慣的考驗(所以我們應該從小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共3頁,當前第2頁123

作業:p12:3、4

板書設計

生殖過程

一、受精

1、受精:精子與卵細胞的結合過程。

2、地點:輸卵管

3、意義:受精卵的形成是懷孕的開始,意味著一個新生命誕生了。

二、胚胎髮育

1、胎兒在母體內是怎樣獲得營養和排出廢物的?

2、受精卵在什麼部位形成的?受精卵植入子宮發生了什麼變化?

3、母體血液中的營養物質是否可以直接流入胎兒體內?為什麼?

三、分娩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人體呼吸系統的組成。

2、能通過分析有關資料,說出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作用。

3、說出氣體交換的原理。

4、通過資料分析等概述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過程。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

2.能動手操作本節實驗,並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三)情感目標:

1.讓學生認識到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覺維護環境中的新鮮清潔。

2.讓學生關注自身呼吸系統健康,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作用。

2.如何防止呼吸道疾

3.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4.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教學難點:

1.通過資料分析總結呼吸道的作用。

2.通過模擬實驗,找出胸廓容積的.變化與呼吸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

創設問題情景、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什麼新生兒總是啼哭著來到人間?

呼吸道對空氣的處理

我們是通過哪些器官進行呼吸的?

對學生回答不表態,繼續設疑:是不是這樣呢?

進一步設疑:請同學們想一想,呼吸道僅僅是氣體進出的通道嗎?

對學生的回答及時評價。給與鼓勵。

吃飯是為什麼不能大說大笑?

或問你知道會厭軟骨嗎?它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總結

本節課學到了什麼。

教師總結

同學們的閱讀能力、思維能力、觀察

二、過程

教師活動

肺與外界的氣體交換

讓學生用手按住胸部兩側,深深吸氣,在呼氣,感覺胸廓變化?肋骨是怎樣運動的?

用什麼方法來驗證呢?

演示模型:膈肌的收縮、舒張使胸腔上、下徑發生變化。

肺泡與血液的氣體交換

引導學生:走到飯店附近為什麼就能聞到飯菜的香味呢?

教師及時點評,並展示掛圖,引導學生說出氧氣、二氧化碳的擴散過程。

學生總結

這節課我學到了什麼:

教師總結

對學生的表現給與評價和鼓勵。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4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第四冊教材的開篇語——《生物的命名和分類》。對於國中學生來說,學習簡單、必要的生物分類是十分有用的,這也能夠培養他們在今後的學習、研究中更嚴謹的科學態度。同時,生物的命名和分類也是本章節《生物的多樣性》的基礎知識,有助於學生對後面知識的理解。

 學情分析、設計思想:

本章內容以概念為主,不容易記憶和理解。因此選區大量資料作為引導,幫助學生理解記憶。同時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自己對生物進行分類,也可以考核學生的理解情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讓學生知道生物命名的正確方法,理解命名的意義

讓學生初步瞭解生物分類的基本方法

讓學生知道生物分類的等級、單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稱

能力目標:

通過對幾種常見動植物的分類,培養學生觀察、對比、歸類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生物命名和分類工作嚴肅性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和嚴謹認真的科學態度

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

重點:生物分類的等級、單位以及生物五界的名稱

解決方法:用舉例說明的方法幫助學生記憶

難點:生物命名的正確方法,理解命名的意義

解決方法: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

教學媒體:

圓白菜的圖片

超市地圖

各種生物的圖片

板書設計

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生物的命名和分類

生物的命名

二名法=屬名+種名

生物的分類

分類依據: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係

等級單位:界門綱目科屬種

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

高低

生物分類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動物界

教學過程

階段目標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媒體匯入

(利用生活實際引起興趣)講述:我想大家一定都跟爸爸媽媽去買過菜吧,那對我我們常吃的蔬菜名稱一定都很瞭解了。提問:那我說一種蔬菜名看你知道不知道是什麼?——連花白思考回答講述:很多同學都沒聽說過吧,看看圖片我想你應該知道是什麼了吧。這就是我們大家非常熟悉的圓白菜。可是這個稱呼也只是北京人對它的叫法啊,可陝西人就叫他連花白。還有很多其他的蔬菜水果也有這個問題啊。世界上的生物物種已經被記載的有150萬種,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有兩倍於此的物種未被記載,由此可以推斷,世界上物種約有500萬種。名稱的問題在生活中好像不算是什麼小事,可這會給科學研究帶來非常大的麻煩的。演示圓白菜的圖片設問:你能不能想個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呢?思考回答講述:正如大家所說,給它們一個科學、統一的名稱,同時將他們分類,就可以便於科學家管理了。板書:第十四章生物的多樣性

第一節生物的命名和分類生物的命名提問:想一想媽媽讓你去超市買東西的時候你是怎麼找到你想要買的商品的?思考回答演示超市地圖講述:超市裡的工作員把商品都分類擺放了,便於我們快速的找到他們。讓我們來試一試吧提問:請你快速地說出在超市的哪個部位找到這兩件商品,為什麼?思考回答講述:儘管它們的名字很相似,但我們大家能很快找到它們的依據什麼呢?我們的生活常識告訴我們它們不屬於一類,所以要從不同的歸類中找。提問:可是要是沒有這樣生活常識的人在他去超市時怎麼幫助他們呢?告訴他們在哪一類中找講述:同樣的道理,我們在給生物命名的時候是不是也可以利用這個辦法呢,現說是哪一種再說是什麼。這種命名的方法就是瑞典的分類學家林奈創立的“二名法”。根據“二名法”,生物的學名由兩部分構成,第一部分是屬名,代表它的分類,第二部分為種名,代表它叫什麼。而屬名和種名都必須使用拉丁文斜體來表示。

我們看看書上第2頁的例子,你總結一下生物的學名都有哪些要求。(屬名首字母大寫)生物的分類提問:我們現在知道了生物的學名是怎麼來的了,那我有一個新的問題了——既然學名是由屬名和種名和在一起組成的,那這個屬,也就是他們的分類是怎麼劃分的呢?你覺得應該以什麼為依據將生物劃分成類呢?討論演示各種生物的圖片講述:大家講生物劃分的時候都考慮了哪些因素?應該有生物彼此之間在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自然特徵上的相似程度,以及他們彼此之間的親緣關係。

瑞典科學家林奈由於在世界上首次創立生物命名系統,因而被譽為現代生物分類學的奠基人。閱讀:請你閱讀P5的“閱讀”,請你說說:

林奈當時把生物界分為了幾個部分?

在他劃分的每個部分裡又分出了哪些更細小的單位?

他的不足之處是什麼?

動物界和植物界

綱、目、屬、種

人為分類,還不夠精確和科學講述:科學家在長期的'研究中也發現了林奈的分類還不夠科學,於是科學家不斷的研究分析,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親緣關係將他們做了更細緻的劃分。

我們現在採用的生物分類系統包括七個等級:最高的單位是界,其下依次為門、綱、目、科、屬、種。重視分類的最基本單位,單位的級別越高包含的種就越多。

以我們人類自己為例,我們屬於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哺乳綱,靈長目,人科,人屬,人。現代生物分類的發展講述:我們人類只是動物界中非常渺小的一個物種,而動物也只是生物的一部分而已。19世紀以後,生物學在不斷研究的過程中發現,生物除了有動物植物之外還有一些既不屬於動物界也不屬於植物界的生物。一些研究生物分類的科學家、學者將這個龐大的生物類群進行了分類,但是很多觀點並不統一:從林奈的二界系統到達爾文的三界系統,再到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外國學者提出的五界系統,再到我國生物科學家提出的六界系統,總之,隨著人類認識世界的手段方法的不斷提高,藉助電子顯微鏡技術的不斷成熟,對生物的分類也是越來越細。我們所學習的是簡化了的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菌物界、植物界、動物界。病毒不具有完整的生物結構,但它在我們的生活中實在存在並造成了不小的影響,許多科學家認為病毒應單獨建立一個病毒界。結束(開放式結束)講述:我想現在大家對於生物的分類已經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生物命名的原則和分類的等級和單位是我們這節課的重點。那生物分成的這五類一級病毒都有哪些特點,我們將依次向大家介紹附錄1:人為分類法和自然分類法

人為分類法:是人們從自身需要出發,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功能、習性、生態或經濟用途等方面進行分類,不考慮生物彼此之間的相似程度和親緣關係。例如將生物分為陸生生物、水生生物和沙生生物。或將植物分為糧食作物、油料作物和香料作物等。

自然分類法:是利用現代自然科學的先進手段,從比較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生物化學和生物生態學等不同角度,反映生物界自然演化過程中生物彼此間親緣關係的分類系統,既符合生物系統發育的原則。這是因為系統發育的親緣關係是生物進化過程的實際反映。所謂系統發育是指任何分類單位的起源,即進化的親緣關係。

附錄2:人科

物種分類:脊椎動物-脊索動物門-脊椎動物亞門--哺乳綱-獸亞綱-真獸次亞綱--靈長目-類人猿亞目(猿亞目)--人科---

分類簡介:體毛退化,身體直立,手足分工,前肢解放出來成為勞動的器官,後肢支援身體和擔任行走功能。大腦高度發達。人次分類地位上屬於人科人屬人種,全世界人類都屬一種,即現代人。人和類人猿有著共同的祖先,他們的共同祖先是1—2千萬年前生活在熱帶森林中的森林古猿。人是由猿進化而來,但又本質上區別於一切動物:人類的手轉變成為勞動器官,能製造工具,有語言,能進行邏輯性的思維和過著社會性的生活。

附錄3:丹頂鶴在動物界的分類地位

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1、通過了解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特點,進而瞭解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2、瞭解裸子植物的經濟意義。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對被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花、果實的比較,從而歸納出裸子植物主要特徵,在此過程中,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等思維能力,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情感目標

1、通過裸子植物的形態結構、生殖與生活習性相適應的特點,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與環境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2、通過對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瞭解,使學生進一步樹立生物科學價值觀,並對他們進行愛國主義的思想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

1、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2、鬆的形態結構對乾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難點:鬆的形態結構與乾旱陸生環境的適應。

設計思想:

學生對於裸子植物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瞭解的,所以可以由此入手,分析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由於上一節學習了被子植物,所以也可以採用比較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對於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的這方面內容可以在課前佈置學生收集有關的資料。

手段:以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本課題參考課時為1課時)

一、匯入:

1、出示松子和杏仁,提出問題:帶硬殼的松子是松樹的什麼器官?杏仁又是什麼器官?

2、學生回答出二者都是種子後,出示松樹帶種子的雌球果(已裂開)和杏的果實(可用刀剖開),引導學生觀察松子和杏仁分別長在鬆和杏的什麼結構上?種子是否裸露?

3、組織學生彙報觀察結果,並總結:

(1)鬆的雌球果並不是鬆的果實。

(2)杏的種子長在果實內,種子是不裸露的,屬於被子植物。鬆的種子長在雌球果上,種子是裸露在外的。這一類種子植物稱為裸子植物。

二、講授新課:

(一)鬆的生活環境: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平時在自然界,在電影電視中所見到的松樹的情況,說出松樹的生活環境,使學生了解松樹不僅廣泛生活在陸地上,而且還能生活在乾旱和土壤貧瘠的地方,甚至是岩石的縫隙中。

(二)鬆的形態結構:

1、出示有關鬆的圖片,要求學生仔細觀察鬆的根、莖、葉等結構的形態特徵,分析鬆為什麼能適應乾旱的陸生環境。

2、組織學生討論、彙報

3、總結、補充:松樹的根系十分發達;莖杆高大、粗壯;葉呈針狀。

4、出示錄影或掛圖:簡單介紹鬆的生殖過程。

注意:由於學生沒有較多有關傳粉、受精等概念,所以介紹的內容一定要很簡單。

重點強調一點:受精後第二年,才形成種子,且種子是裸露的,帶有翅。

(三)其他裸子植物和裸子植物的主要特徵;

1、出示錄影:介紹我國的裸子植物。

2、組織學生觀看錄影,並總結裸子植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徵。

3、對學生的回答給予糾正和補充。

(四)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和經濟意義:

1、請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裸子植物對自然界的意義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

2、出示有關介紹裸子植物經濟意義的錄影。

3、總結、補充。

三、作業:

請學生列表總結被子植物與裸子植物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拓展閱讀

說明:以下內容為本文主關鍵詞的百科內容,一詞可能多意,僅作為參考閱讀內容,下載的文件不包含此內容。每個關鍵詞後面會隨機推薦一個搜尋引擎工具,方便使用者從多個垂直領域瞭解更多與本文相似的內容。

1、七年級:七年級,是專指農曆每月第一天,俗話說:“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自然每月的.第一天也是非常重要的,當然最重要的要算正月七年級了,它是一年的第一天,第一個七年級,自古就有很多習俗,比如聚財、飲酒,放炮仗、佔歲,拜年等。農曆(古人叫做“夏曆”)每月第一天叫做七年級。民間七年級要吃素。農曆大年七年級又稱“雞日”。大年七年級,是農曆新年的第一天。春節一般指除夕和正月七年級。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為高潮。放爆竹(11張)正月七年級原名“元旦”,“元”的本意為“頭”,後引申為“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頭一天,春季的頭一天,正月的頭一天,所以稱為“三元”;因為這一天還是歲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稱“三朝”;又因為它是第一個朔日,所以又稱“元朔”,正月七年級還有上日、正朝、三朔、三始等別稱,意即年、月、日三者的開始。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 谷歌搜尋更多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2、生物:生物(Organism),是指具有動能的生命體,也是一個物體的集合。而個體生物指的是生物體,與非生物相對。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條件下,通過化學反應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體以及由它(或它們)通過繁殖產生的有生命的後代,能對外界的刺激做出相應反應,能與外界的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並且,能夠排出體內無用的物質,具有遺傳與變異的特性等。【拼音】:shēngwù【英文】:organism(生物,有機體),biology(生物學),livingthings(生物:有生命的東西)基本解釋◎生物shēngwù海洋生物(2)有生命的物體,具有生長、發育、繁殖等能力,能通過新陳代謝作用與周圍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動物、植物、微生物都是生物。◎森林生物只有幾隻蒼鷹在高空盤旋,看不見旁的生物。——《孟姜女》詳細解釋(1)泛指自然界中一切有生命的物體。(2)活的動物與植物。(3)生長萬物。(4)未經煮熟之物。詞語示例《禮記·樂記》:“土... 頭條搜尋更多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3、教案: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教案包括教材簡析和學生分析、教學目的、重難點、教學準備、教學過程及練習設計等。教案中對每個課題或每個課時的教學內容,教學步驟的安排,教學方法的選擇,板書設計,教具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應用,各個教學步驟教學環節的時間分配等等,都要經過周密考慮,精心設計而確定下來,體現著很強的計劃性。《倪煥之》十七:“她做這些事絕不隨便,都運用無可加勝的心思寫成精密的教案,先送與級任教師看過,得到了完全的讚許,還不放心,又斟酌再三,然後拿來實施。”編寫教案要依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精心設計。一般要符合以下要求:明確地制訂教學目的,具體規定傳授基礎知識、培養基本技能﹑發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合理地組織教材,突出重點,解決難點,便於學生理解並掌握系... 神馬搜尋更多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4、自然界:自然界(Naturalworld),一般是指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整個客觀世界,而環境指以人為中心的一切客觀事物的總和。環境可區分為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指大氣層、水、土壤岩石和生物圈。社會環境指人類的創造物,例如工農業、城市、交通、娛樂場所、文物古蹟和風景區等。在自然界,社會環境又稱為人工環境,是注入了人類勞動的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相互聯絡、相互影響,難以分開。自然界(4張)自然界,指整個存在的世界,既包括自然科學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也包括社會科學研究的人類社會。人和人的意識是自然發展的最高產物。狹義的自然又稱大自然,是指自然科學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不包括人類社會在內。多自然現象仍是一個謎團,科學家尚無法準確解釋其間的神祕,同時這些奇特的自然現象卻極具魅力,釋放出地球大自然所獨有的絢麗。以下是全球十大最壯觀的神祕自然現象,絢麗多彩的北極光、預示惡劣天氣的乳房雲、像冰矛一樣的融凝冰柱等。北極光是地球上最美麗的景色之... 必應搜尋更多七年級下冊生物教案:裸子植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