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生物教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3.8K

作為一名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藉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那麼你有了解過教案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生物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生物教案15篇

七年級生物教案1

第五章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二、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原料。

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

三、光合作用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光合作用產生氧氣,超過了自身呼吸作用對氧的需要,其餘的氧都以氣體的形式排到了大氣中;綠色植物還通過光合作用,不斷消耗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這樣就維持了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的相對平衡,簡稱碳——氧平衡。

四、光合作用及其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

合理密植,充分利用光進行光合作用。進一步提高農作物的產量。淨化空氣。

第六章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一、我們主要的植被型別

1、植被的定義:一個地區生長的所有植物叫做這個地區的植被。

2、我國主要的植被型別:草原、荒漠、熱帶雨林、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等。

二、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人均森林面積少。

2、對森林資源的利用不夠合理。

3、過度放牧使許多草場退化、沙化。我國是土地沙漠化比較嚴重的國家之一。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1984年和1985年相繼頒佈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2、每年3月12日定為全國的“植樹節”。

3、綠化祖國,從我做起。

單元小結

1、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包括藻類、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四大類群。

2、被子植物的生命週期包括種子的萌發、植株的生長髮育、開花、結果、衰老和死亡。

3、綠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無機鹽。水和無機鹽都是由根吸收的,通過導管運送到各個器官。

4、綠色植物通過吸收水分和蒸騰作用影響生物圈的水迴圈。

5、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製造有機物,儲存能量。生物通過呼吸作用分解有機物,使有機物中的能量釋放出來,用於各種生命活動。

6、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有助於維持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七年級生物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觀察植物體內水分運輸,環剝枝條形成樹瘤的現象,知道植物體以木質部的導管運輸水分和無機鹽,以韌皮部的篩管運輸有機物。

2、通過對莖的輸導作用的分析,瞭解保護樹皮的意義及莖具有貯藏有機物的作用。

能力目標

1、通過設計莖的輸導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科學的實驗方法及正確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實驗或觀察基礎上,通過討論或分析得出適當的結論並加以表述,從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植物體的木質部和韌皮部的結構與物質運輸功能相適應的教學,使學生體會植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從而接受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2、通過討論“莖的輸導作用”,引導學生懂得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美化、保護環境的思想教育。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本節內容的重點是通過對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分析,得出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路;而有機物是通過篩管輸導的科學結論。

(1)通過上節的教學,學生已經知道了莖的木質部中的導管是輸導水分和無機鹽的通道;莖的韌皮部中的篩管是輸導有機物的通道。

(2)通過探究實驗,學生會根據已經掌握的知識和自己的"親眼所見",經過整理、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即莖裡的導管能夠把從根吸收的水分和無機鹽,向上運輸到植物體全身,莖裡的篩管能夠把葉製造的有機物,向下運輸到植物各部。

這個過程,可以看作是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運用、分析和綜合能力的表現;也可以看作是對教師教學效果的檢驗。

2、講述環割枝條上方形成的"瘤狀物"是本節教學的一個難點。瘤狀物的形成,實際上是比較複雜的過程。教師在講解的過程中不用講得過細,要求學生明白是由於有機物的運輸受到阻礙引起的就可以了。

教法建議

1、讓學生在課前完成"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探究實驗的設計及完成,上課時將實驗裝置或處理材料帶到實驗室,對自己設計的實驗進行介紹。由於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並不一定完善,所以教師要自備紅墨水在莖中運輸的實驗結果及樹瘤標本,以便上課時分發給學生觀察,最好能做到每組或每桌一份。

2、觀察紅墨水在莖和葉中的運輸時,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後,分析得出的結論有兩點;一是莖的木質部被染紅,不宜說成導管被染紅;二是水分運輸的方向和部位,即向上運輸至葉。紅墨水中既有水又有水溶性物質,突出水的運輸方向、途徑和部位,無機鹽一點即通。

3、樹瘤形成的原因很複雜,其結構基礎是木栓形成層的形成及其細胞分裂形成愈傷組織,物質基礎是由於有機養料運輸途徑的割斷使有機養料積累。教學時只要讓學生明確切口上部膨脹起來與有機養料的積累有關,並領悟到韌皮部(樹皮部分)運輸有機養料即可。

從樹皮對運輸有機物的重要性方面,就能很自然地引導學生明白愛護樹木、保護樹皮的重要性,進而進行綠化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通過對實驗的設計及結果的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

難點:有關輸導有機物的實驗。

手段:以實驗觀察與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本節課首先以對莖運輸營養物質的探索性實驗開始,但學生設計的實驗有些並不能很好的解決本節課的問題,所以在課前教師一定要準備好有關的實驗,以供課上學生觀察。重點要求學生通過設計實驗,掌握一定的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學過程:(1課時)

(課前要求學生看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完成設計有關莖運輸營養物質的實驗)

一、匯入:

提問:1、莖的功能是什麼?

2、木本植物的莖的結構是怎樣的?

組織學生回答問題。

總結:莖具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那麼在木本植物的結構中,哪些與運輸營養物質有關呢?

二、講授新課:

(一)探索性實驗:探究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學生展示設計實驗的思路及結果。

組織學生對每組的實驗設計進行分析。

總結並糾正學生設計實驗中出現的錯誤。

展示課前準備好的有關莖的水分和無機鹽運輸的實驗結果,並組織學生觀察莖中哪一部分被紅墨水染紅了。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實驗結果。

總結:莖中的水分和無機鹽是通過木質部裡的導管向上運輸的。

(二)莖對有機物的運輸:

提出問題:參照"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的實驗設計及分析,推測一下莖對有機物運輸的相關結構是什麼?如何用實驗來驗證?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並彙報討論結果。

出示有瘤狀物的枝條,利用投影或錄影介紹實驗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察,並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總結:有機物通過韌皮部的篩管向下運輸到其他各個器官,當環割後,有機物就堆積在切口的上方,使此處的細胞分裂和生長都加快,樹皮就膨大起來,形成了瘤狀物。

(三)莖的其他功能:

提出問題:"莖除了具有運輸營養物質的功能之外,還具有哪些功能?請舉例說明"

組織學生髮言

總結:莖除了可以運輸營養物質,還有以下幾個功能:

1、貯 藏營養物質,如甘蔗。

2、支援,如支援葉,有利於葉進行光合作用。

3、繁殖:如扦插等。

板書設計:

第三節 莖對營養物質的運輸和貯藏

一、莖對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由莖的木質部運輸水分和無機鹽。

二、莖的有機物的運輸:

由莖的韌皮部運輸有機物

探究活動

實驗目的: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沿著木質部向上運輸的

實驗材料:2~3年生的木本植物技條

實驗用具:等大的玻璃瓶或礦泉水瓶三個、小蠟燭、刻刀、小紙片

實驗步驟:

1、取粗細大小相當的2~3年生木本植物的枝條三根(枝條上所帶葉片數相等),將三根枝條底部分別斜切,觀察其韌皮部。木質部和髓。

2、將一根枝條的韌皮部蠟封。方法是按木質部和髓的分佈位置,將小紙片刻成

形,蓋在一枝條斷面處,使其韌皮部露出,將小蠟燭點燃,使其蠟液滴在韌皮部斷面上,待蠟凝固後,取走紙片。

3、將一根枝條的木質部蠟封。用同樣方法將小紙片刻成相應的形狀蓋在枝條斷面的韌皮部和髓部,露出木質部,將蠟液滴在木質部斷面上,取走紙片。

4、第三根枝條不做任何處理。

5、將三根枝條分別插入盛有清水的甲、乙、雨三個瓶中,置於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幾小時後觀察現象並完成觀察記錄。

實驗結果:

甲瓶中的枝條實驗後葉片仍然硬挺,這能說明蠟封韌皮部不影響枝條的吸水;乙瓶中的枝條實驗後葉片萎蔫,說明蠟封木質部阻礙枝條的吸水;丙瓶中的枝條實驗後葉片仍然硬挺。

實驗結論:植物體內的水分是沿著木質部向上運輸的

思考題:

此實驗為什麼要在溫暖、光照充足的地方進行?

溫暖、光照充足能使枝條上的葉片的蒸騰作用旺盛,枝條的吸水能力加強,進而得到的實驗結果就越能說明問題

七年級生物教案3

空氣質量與健康

教學目標

1.描述空氣質量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2.嘗試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教學重點

1.通過收集資料和分析資料,瞭解空氣

2.質量對人體健康有哪些影響。

3.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並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

教學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課前收集有關空氣質量與人體健康關係的資料;指導學生調查家庭成員的吸菸情況;準備有關吸菸危害性的資料。

2.學生:調查家庭成員吸菸情況;收集相關資料。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學過程

1.匯入新課

回憶上節課的內容,回答問題。

複習提問:呼吸運動是如何進行的?

導言: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呼吸,一天要呼吸兩萬多次,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的健康。

2.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

2.1資料釋出

2.1.1幾位學生上講臺釋出所收集的有關空氣質量影響人體健康情況的資料,其餘學生聆聽並對資料內容表示驚訝,產生觸動。

課前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收集有關資訊,上課時指導學生髮布這些資訊。

2.1.2閱讀課本P52~53的資料分析,並分組討論問題。學生代表本組同學的意見,組內其他學生補充。

指導閱讀,組織並參與學生討論,分析、評價,給予鼓勵。

資料分析

2.1.4說出調查結果。通過交流分析,瞭解吸菸的危害。

課前組織學生調查各自家庭成員的吸菸情況,為家長算筆吸菸帳。

引導學生認識到吸菸的危害性。

分析資料,並質疑:吸菸危害健康,為什麼有人還要吸菸呢?

小組成員闡明對吸菸的看法,並提出可行的策略方案。

2.1.5展示從報紙上剪貼的吸菸危害健康的資料,引導學生交流討論,對學生進行健康教育。

2.2在教師的引導下交流,說出治理沙塵暴的對策。

出示沙塵暴的資料,讓學生了解沙塵暴對人體的危害,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2.1結合肺內氣體交換的原理,理解煤氣中毒的原因,提高防範意識。

講述煤氣中毒的原理,加強學生的防範意識,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

3.瞭解當地的空氣質量

閱讀並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疑惑。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的探宄方案,讓學生通過閱讀,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

採集和測算空氣中塵埃粒子及探究方法

強化認識,進一步瞭解探究的方法和步驟。

展示探究步驟,提出在探究中應注意的事項。

小結和練習

用自己的語言說出通過本節課所學習到的知識和能力方面的提高。討論如何完成課後練習。

課後探究

課後分組,小組成員分工採集和測算當地空氣中的塵埃粒子,並將結果進行公佈和交流。

組織分工,強調活動的注意事項,參與交流,對學生的活動進行評價。

課後活動

到有關部門獲取有關當地空氣質量的資料,瞭解當地存在的空氣質量問題,並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一些可行的改進建議。

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讓學生接觸社會,瞭解社會。通過活動,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和增強學生的健康意識。

七年級生物教案4

教材分析

在學習了血液迴圈系統的有關知識後,進一步讓學生學習與輸血、血型有關的知識,對於學生進一步認識迴圈系統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對學生能健康地生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能培養學生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教學目標

1、例舉ABO血型的型別;概述人體的血量以及輸血與血型和血量的關係;

2、參與關於血液製品與人類生活關係的調查;

3、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培養珍愛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情感,樹立健康的成年公民應當積極參加無償獻血的觀念。

重點和難點

1、說出 ABO血型的型別及輸血的原則;

2、認同我國的無償獻血制度.

課前準備

凝集原和凝集素的模型

教學法

小品表演、談話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引入創設情景: 發生在一百多年前歐洲戰場上的怪事…

思考、回答問題。設定懸念,引起學生的興趣.

二、ABO血型劃分展出自制的凝集原、凝集素的模型(如圖),介紹ABO血型.

觀察、思考利用模型輔助教學,既增強了學習的樂趣,又能較好地解決了下面幾個問題:①四種血型及其劃分的依據;②凝集原和凝集素的對抗關係;③凝集反應的基本原理。

三、小品表演(輸血原則)1、展示輸血關係表.

2、通過提問,讓學生明白輸血原則.1、學生表演,分別扮演醫生、病人、護士,給病人輸入不同血型的血液,導致不同的結果.

2、小組討論,分析原因.創設情景,把理論知識生活化.

四、關於血液製品與人類生活關係的調查組織學生彙報調查結果1、第一組主題:獻血,輸血與傳染病.

2、第二組主題:無償獻血教育.

3、第三組主題:明星怎樣看待獻血?

4、第四組主題:廣州市需血和獻血情況調查.讓學生充分發揮自主、合作、探索的學習精神,培養學生資料蒐集、整理和分析能力.

五、無償獻血1、播放與無償獻血相關的影片.

2、提出問題:同學們長大後願意參加無償獻血嗎?1、觀看影片,思考問題.

2、進行思想彙報.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和光榮性.

六、課外閱讀指導閱讀,佈置作業

閱讀資料:心血管病與心血管病醫生.擴充套件知識,關注生命.

七、總結提出問題:我們這節課學習了什麼內容?能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嗎?思考,回答鍛鍊學生總結能力和語言描述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

1、說出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

2、說出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及其過多、過少時人體的病症

3、說出胰島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時的病症

能力:

通過課前收集資料使學生初步具有獲取資訊的能力,通過閱讀思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團隊精神;通過介紹我國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培養民族自豪感;通過“國家為什麼要嚴厲打擊販賣私鹽行為”的討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教學重點:

說出人體主要的內分泌腺的名稱和位置

舉例說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說出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及其過多、過少時人體的病症

說出胰島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時的病症

教學難點:

舉例說出激素的概念和作用

完成“糖尿病發病率”的調查

教學方法: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設計:

(一)引入:為什麼在體育比賽中要禁止服用?(學生討論,交流)

師:在人體內,由內分泌腺分泌的,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的物質,叫激素。

激素調節主要有什麼特點?今天我們就學習幾種激素的調節作用

(二)新課學習:

內分泌腺分泌的激素有什麼功能

實驗探究: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

討論:為什麼新增甲狀腺激素的蝌蚪先發育為青蛙?

閱讀討論:甲狀腺激素的功能及過多、過少時人體的病症

師:同學們知道呆小症、甲亢、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等病症的病因嗎?

生:讀課文、討論、表達(呆小症的病因是幼年時甲狀腺激素分泌不足;

甲亢病因是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甲狀腺功能低下症病因是成年時甲狀腺激素

不足)。

師:對,這幾種病都與甲狀腺激素分泌異常有關。甲狀腺激素是什麼部位產生的?正常生理功能是什麼呢?

生:甲狀腺激素是甲狀腺分泌的;甲狀腺激素的生理功能是促進生長髮育;促進新陳代謝,加速體內物質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經系統的興奮性。

師:同學們都知道我們食用的鹽是加碘的,你們知道為什麼要加碘嗎

生:討論、表達[碘是合成甲狀腺激素的重要原料,我國大部分地區飲食裡缺少碘,碘不足會引起甲狀腺增生腫大,患地方性甲狀腺腫,食鹽加碘可防治碘缺乏病]

師:對。地方性飲食缺碘會患地方性甲狀腺腫。你們知道碘鹽的正確使用方法嗎?

生:討論,表達,交流

師:預防碘缺乏病除食用碘鹽外,還有什麼方法?

生:還可以食用海帶等海生植物。

5、說出胰島素的功能及其分泌不足時的病症

師:講述胰腺的外分泌部和內分泌部相關內容。胰島素是胰島分泌的。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病,不少糖尿病患者跟胰島素的分泌有關,你們知道有什麼關係嗎?

生:閱讀相關內容,討論、表達[胰島素分泌不足會患糖尿病]。

師:對。導讀胰島素功能。

活動:佈置學生課後對糖尿病發病率進行調查

師:因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糖尿病,可注射胰島素製劑來治療。

介紹:1965年9月,我國科學工作者用化學方法,人工合成了具有全部生物活性的“結晶牛胰島素”,開創了人類合成蛋白質的先例,在生物學研究上有重要意義。

6、簡單介紹生長激素和性激素的調節

七年級生物教案6

設計理念:

葉子是學生常見,也是繪畫作品裡經常出現的繪畫題材,在學生平時的作品裡更多的注重了色彩和外形的表現,包括日常的觀察中都忽略了細小的葉脈的存在。究其原因,我們平時就缺少細節的觀察,因此,本課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突出美術學科的審美性、情感性、想象性,在一系列的觀察、欣賞、探究的過程中促進學生基本美術素養的形成。

1、緊扣審美這一主線,匯入新課直接讓學生誇誇葉子的美,從學生已有的審美經驗出發,在感受葉子形狀美、色彩美的基礎上,運用放大的方法感受葉脈的存在與形狀美,同時學會觀察細節。

2、在重點觀察網狀葉脈的基礎上,在欣賞的過程中,學生主動運用學到的觀察方法發現另一類形狀的葉脈,在嘗試畫的過程中歸納線條粗細表現的方法,在欣賞作品的過程中學習用線新增、組合,表達想象的方法,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構建新知。

3、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傾聽中想象,感受葉脈的內在精神——大愛無痕。通過送“幸運葉”這一教學環節,引發學生愛的情感,本課以歌曲《愛的人間》結束,昇華學生的情感,切實體現美術學科本位,關注每一次引導對學生心靈的淨化,關注眼睛和心靈的藝術共鳴。體現美術學科的情感性,人文性,讓理性與情感更多的結合在一起。

4、美術是一種視覺語言性溝通或視覺語言性活動,其中“對話”與感受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特點,收集大量圖片,引導學生與自然“對話“,感受自然的美與神奇,與大師作品和小朋友作品“對話”,感受線的藝術魅力,與老師同學“對話”撞擊出思維的火花。在對話中提高美術鑑賞力,產生情感共鳴,激發無窮的想象力,創造力。

5、以小組的形式完成作業,在擺放樹葉的過程中學會合作。在互動評價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學會欣賞他人,發現不足的過程中完善自己,全面提升個人素養。

教學目標:

1、觀察葉子的外形以及葉脈的造型,能夠說出葉脈的生長規律。

2、選擇一片葉子最喜歡的或想象中的葉子,將它畫下來,著重表現美麗的葉脈。

3、感受葉脈的美麗與神奇,學會關愛他人,形成合作意識。

課前準備:

準備課件,學生每人收集1~2片樹葉、彩紙,剪刀、記號筆。

教學過程:

一、匯入

1、老師收拿一片葉子問學生這是什麼呀?

2、學生回答是樹葉,讓學生觀察,在這張葉片上,你還看到了什麼?一些線。你知道人們把他們叫做什麼?(葉脈、葉莖)

師小結:葉子上的這些纖細的葉脈就同我們人的血管一樣,遍佈全身用來輸送水份、養份的。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葉子上的小血管>>師板書課題。

二、感知、表現葉脈的生長規律。

(一)認識網狀的葉脈

1、大螢幕展示:葉脈的標本,師引導學生觀察這些葉脈——線的特點。師隨機板書:多、密、長、短、粗、細、分叉、交叉

課件介紹主脈、支脈、次支脈。

請仔細看看自己收集來的葉子上的葉脈,他們的形狀完全一樣嗎?它的葉脈和螢幕上那張葉脈形狀完全一樣嗎?得出:相同形狀的葉子,它們的葉脈肯定是不完全一樣的。

2、嘗試用線條表現葉脈的生長規律

①、你們能用線條畫出葉脈的美嗎?學生邊畫師邊提示葉脈的特徵,啟發學生思考:如何能畫出它們的粗細變化呢?

請2~3名學生到黑板上畫,其餘學生在下面畫。

3、師生點評小結,強調畫一定要畫出事物的特徵。

①粗的葉脈和細的葉脈又是怎樣表現的呢?學生歸納小結:a雙線勾畫b描邊加粗。

②次支脈的生長的方向——從主脈向葉尖、葉邊的方向生長,並越來越細,師幫助修改,強調畫到葉邊,葉尖。

③師幫助添畫次支脈,老師經常說有的同學畫面太空,缺少細節,什麼是細節,把這些纖細的支脈畫出來,這片葉子就有了細節了,強調細節產生美,使畫面更生動,富有節奏感。

④學生修改作品、新增細節。圖(2)圖(3)

(二)認識平行狀的葉脈,欣賞各種形狀的葉子和葉脈,感受葉脈的神奇魅力

三、創設情境,引導想象,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四、與大師和小朋友的作品 “對話”,感受線的藝術魅力,激發想象力,創造力

(一)剛才我們運用了寫實的手法畫了真實的葉脈,然而我們在日常的繪畫中更多地運用了想象、新增的方法使畫面更精彩。請欣賞大師與小朋友的作品,課件出示:

1、(埃舍爾的《魚》)和學生作品,猜一猜,哪幅畫是大師的作品,為什麼?在小朋友的畫上你又看到了什麼呢?師引導欣賞:看似複雜的圖形其實都是由簡單的圖形和一些變化的線條新增、組合而成的,其實只要我們稍微動一下腦筋,也能做得更好。

2、畢加索的作品,你看出來畫面上畫什麼嗎,他畫的人很怪,一會兒看像正面,一會兒像側面,人身上添加了好多各種各樣的線條,畫面很飽滿,想象奇特。學生作品嚴謹、寫實。

(二)欣賞其他小朋友的畫

(三)欣賞了這些畫,如果讓你再畫小血管,你有什麼新的想法?學生交流。

五、實踐創作,學會關心他人,形成合作精神

作業要求:

1、用寫實或想象(用多種線條組合、新增)的方法畫出最美的那片葉子。

2、把畫好的葉子,沿著葉子邊緣用剪刀把它剪下來貼到黑板的樹上,讓 “幸運樹”更加茂盛。

六、在評價中昇華、提升。

七年級生物教案7

第三章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第一節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細胞分化形成組織。

1、在發育過程中,某些細胞各自具有了不同功能,它們在形態、結構上也逐漸發生了變化,這個過程叫做細胞分化。

2、組織的定義:細胞分化產生了不同的細胞群,每個細胞群都是由形態相似,結構、功能相同的細胞聯合在一起形成的,這樣的細胞群叫做組織。

3、人體的四種基本組織:

上皮組織:由上皮細胞構成,具有保護、分泌等功能。

肌肉組織:由肌細胞構成,具有收縮、舒張功能。

神經組織:由神經細胞構成,能夠產生和傳導興奮。

結締組織:支援、連線、保護、營養等功能。

二、組織進一步形成器官。

1、器官的定義:不同的組織按照一定的次序結合在一起構成器官。例如:大腦、胃、心臟、肝、肺、腎、眼、耳等。

三、器官構成系統和人體

1、系統的定義:能夠共同完成一種或幾種生理功能的多個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組合在一起構成系統。

2、人體的八大系統:運動系統、消化系統、呼吸系統、迴圈系統、泌尿系統、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生殖系統。這八大系統協調配合,使人體內各種複雜的生命活動能夠正常進行。

第二節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一、植物體是由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分化,形成組織、器官,最終形成植物體。

二、綠色開花植物的六大器官。

1、六大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

三、植物的幾種主要組織。

1、分生組織:位於根尖的分生區就是分生組織。

2、另外幾種:保護組織、營養組織、輸導組織。

第三節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體

一、單細胞生物:身體只有一個細胞的生物。大多數生活在水裡,有些生活在我們身上。

二、單細胞生物的結構和生活。

以草履蟲為例:如圖。草履蟲的結構和生活。

三、單細胞生物與人類的關係。

有利的一面:1、多數浮游生物是魚類的天然餌料。

2、草履蟲對汙水淨化有一定作用。

有害的一面:1、人體內寄生蟲危害人類健康。如:瘧原蟲、痢疾內變形蟲等。

2、單細胞生物大量繁殖造成赤潮,危害漁業。

七年級生物教案8

預習提示

1.生態系統是指在一定地域內, 和 所形成的統一整體。

2.生態系統的組成包括 部分和 部分。

3.什麼是食物鏈?食物網?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列舉不同的生態系統;

(2)描述生態系統中的食物鏈和食物網;

(3)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4)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5)闡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目標

(1)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

(3)通過“進一步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4)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1)認同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2)確立保護生態系統、保護生物圈的意識;

(3)增強愛護生物、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概述生態系統的組成;

(2)解釋某些有害物質會通過食物鏈不斷積累;

(3)闡明生態系統的自動調節能力是有限的;

(4)通過“觀察與思考”,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通過“資料分析”,培養學生處理資訊的能力;通過“進一步探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教學難點

(1)理解生產者概念的內涵;

(2)正確書寫並分析食物鏈。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 生態系統的概念

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森林公園圖片;提問:你看到了什麼?你聽到了什麼?分析該公園中各種因素之間的關係;該公園內所有的松樹可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嗎?觀看,並分析討論作答。

森林公園裡生長著各種各樣的花草樹木,草叢裡、樹林間棲息著動物,還有細菌、真菌等生物,陽光、空氣、水等非生物部分“養育”那裡的所有生物,它們相互作用構成了一個有機整體,所以,蒙山森林公園可看作是一個生態系統。可見,要判斷某系統是否是一個生態系統,就要分析其組成成分,只要具備了生物和非生物部分(其中必須成分是:非生物部分、生產者、分解者,但在自然界中不具有消費者的生態系統是很少的),就能構成一個生態系統,如一個池塘、一片樹林等

 二、 生態系統的組成

引導學生結合插圖進行“資料分析”,找出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並討論它們之間的關係;組織學生分組扮演動物、植物、細菌和非生物,並幫助學生尋找其中的關係;討論:

1.樹、昆蟲的幼蟲和啄木鳥之間的關係是怎樣的?

2.在生態系統中,植物、動物和細菌分別扮演什麼角色?

分配角色並且討論發言,闡明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在生態系統中所起的作用,從而分析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之間的關係。

 三、 食物鏈和食物網

引導學生嘗試完成課本“觀察與思考”,然後用展示正確的連線圖;

講解:食物鏈只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種成分組成,它們之間只是吃與被吃的關係;物質和能量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食物鏈通常寫成“甲→乙→丙……”(一般不超過6個營養級)的形式。

食物鏈的起點總是生產者(綠色植物),數食物鏈條數時,要從綠色植物數起,然後按箭頭指向依次下去,直到最高的營養級別,不能中途停止。在一個生態系統中,生物種類多樣、數量龐大,致使多條食物鏈相互交錯、相互關聯著,這樣就構成了食物網。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就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

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假如某種生物數量大量減少,其他生物的數量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

嘗試連線圖中的食物鏈,數一數共有多少條?並寫出所有的食物鏈。然後與展示的正確食物網比較,你連線的完全正確嗎?

通過聽講、討論學會:

1.數食物鏈條數;

2.正確書寫食物鏈;

3.嘗試分析食物鏈中某種生物的增減會引發其他生物怎樣的變化。

 四、 生態系統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

提問:在一片草木茂盛的草原上生活的兔子,其數量能不能無限制地增加?為什麼?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怎樣的特點?什麼樣的生態系統不容易被破壞?

引導學生進行“資料分析”,比較出哪種生物體內有毒物質多,分析為什麼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越多?如果這些積累了很多有毒物質的魚被人吃了,會產生什麼樣的後果?

討論交流後認識到:

兔子的數量不會無限制地增長。因為,當兔子的數量急劇增加時,食物就會減少,兔的天敵也會增加。這說明,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調節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那些生物種類多、數量多、自然條件好的生態系統,自動調節能力才強,才不容易被破壞;

要使我們的環境變好,就要愛護生物,保護生物的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的多樣性;

認真觀察插圖,分析討論後得出結論:

在食物鏈中,營養級別越高的生物,體內積累的有毒物質就越多,因為環境中有些汙染物(如重金屬、化學農藥等)具有化學性質穩定、不易分解的特點,會在生物體內積累而不易排出;隨著營養級的升高而不斷積累,最終危害到人類的安全。

五、形成保護生態系統的意識:播放有關人類活動破壞生態系統例項的圖片,介紹一些著名的有毒物質富集的事例,如日本的水俁事件。

提問:你身邊有沒有類似的例項?若有的話,請舉例。你對此持何種態度?有何建議?

 課堂小結

小結:人類活動會通過食物鏈影響生態系統;要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不應該隨意把有毒物質排放到生態系統中!

 課堂測試

1、下列食物鏈正確的是 ( )

A.草→蚱蜢→食蟲鳥→蛇→鷹 B.蚱蜢→草→食草子的鳥→鷹→狐

C.狐→鷹→食蟲鳥→蚱蜢→草 D.草←蚱蜢←食蟲鳥←鷹←蛇

2、 下列生物中屬於競爭關係的是 ( )

A.水稻和稗草 B.貓和老鼠 C.人和豬 D.螞蟻和蚱蜢

3、下列不屬於生態系統的是 ( )

A.一片農田 B.一塊草地 C.生物圈 D.一條河中的所有的魚

鞏固測試

1、下列生物中屬於生產者的是 ( )

A.草 B.食蟲鳥 C.細菌 D.豬

2、20xx年9月11日,美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撞擊事件”,自此次恐怖活動之後,美國國會議員又遭遇了“炭疽熱”的侵擾。請分析“炭疽熱”的病原體屬於生態系統的() A.生產者 B.消費者 C.分解者 D.以上都不是

3、生態系統中,綠色植物固定的太陽能沿著食物鏈的單向傳遞叫做 ( )

A.能量輸入 B.能量輸出 C.能量流動 D.能量交換

反饋測試答案:1.A 2.A 3.D

鞏固練習答案:1.A 2 3

七年級生物教案9

本節是對各類生物特徵的複習,也是對生物類群的整理和歸納。學好本節內容,可以讓學生對整個生物界的全貌有概括性的瞭解,並學習到科學的分類方法。

 學情分析

各類生物的特徵在前面都已經學習過,學生應能很(比較)好的理解和應用。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嘗試根據植物和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列舉植物和動物的主要類群。說出生物分類的方法分類的依據

技能目標

通過小組合作、實踐調查、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拓展創新和歸納總結,體驗科學分類的基本方法,做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鼓勵學生學習科學家的認真態度、配合協作、善於質疑、勇於實踐和大膽創新等精神品質,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

嘗試根據植物和動物的特徵進行分類,學生在嘗試對生物進行分類活動過程中,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學習科學家的科學素質和科學品質,做一個小小的分類學家。

 教學重點

通過分類活動來學習生物的分類。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情景匯入

學生欣賞動植物圖片。

前面我們已經學習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對它們也有了一定的認識,那麼,我們是怎麼把它們分類的呢?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吧。

一、嘗試對生物分類

觀察思考--比較它們的主要特徵

怎樣對生物進行分類呢?分類的依據是什麼呢?讓學生帶著疑問一起來探討這個問題。

按照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對圖中的生物進行分類,如生物體能否運動,生物的營養方式,生物體的大小,生物的生活環境等幾個角度。學生分類的依據各不相同,同時也會存在一定的侷限性。如根據營養方式的不同,可分為植物和動物。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的觀察思考,最後歸納總結:分類時,仔細觀察生物的形態、結構和生活習性等,找出不同生物的差異程度。

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然後試著回答。

(1)你將圖中的生物分成了幾類?主要依據是什麼?

(2)你認為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徵包括哪些方面?

(3)請你把圖中的動物或植物按照由簡單到複雜的順序排列起來。

師生總結:對生物進行分類的方法主要是根據生物之間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劃分為不同的類別。生物的分類實際上就是將生物物種歸類。分類時,首先要根據某一特徵,把它們分為幾大類;然後將其中一類根據某一特徵分為若干類……以此類推,直到將所有生物全部分開。

觀察與分析,結合動植物的分類依據--多媒體展示植物圖片、動物圖片。

學生自主探究、相互討論,各自發表分類見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對生物進行分類應考慮的特徵包括那些?具體說,植物和動物分別從哪些角度考慮。

學生試著歸納:植物根據其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的有無和結構特點分類,分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動物根據體內脊柱的有無,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再根據生活環境、外部形態、內部結構、生理功能等對無脊椎動物和脊椎動物分別分類。

二、生物分類的依據

教師:前面我們已經對生物進行了一些大概的分類,現在就讓我們共同總結生物的分類依據吧。

結合課本和課件,師生總結生物分類的方法:根據生物的形態結構、生活習性、生理特性,找出不同生物的相同和差異程度,逐級分類。細菌、真菌等其它生物的分類,也需要根據它們的特徵來進行。如根據不同真菌形態結構的特徵,可以將真菌分為酵母菌和黴菌等類群。

教學反思

通過對教材不斷探索,以及對學生知識銜接與能力的考慮,我大膽地將教材的設計打亂

部署並添加了一些動植物的分類,讓學生將本課的分類與分類的依據融合穿插,做到了逐步歸納,層層推進的效果,同時也鍛鍊了學生的綜合思考能力和實踐能力。

七年級生物教案10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3、舉例說出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資料的能力。

2、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總結的科學探究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

2、通過了解人類與生物圈的關係,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激發環境保護的責任感。

教學重點

1、描述世界和中國的人口增長趨勢。

2、關注嚴峻的環境問題。

教學難點

繪製人口增長的曲線,預測人口的數量。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匯入新課:

教師出示環境汙染的圖片,如:工業汙染、森林被砍伐等。讓學生分析造成環境破壞的原因。

水汙染、樹木非法砍伐、白色汙染

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進行簡要點評。

教師:環境的惡化,與人類有著密切的關係。人類的衣食住行都來源於自然界,動物、植物、水等自然資源都是人類索取的物件,但是這些資源是有限的,它又能被多少人利用呢現在地球上的人口發展趨勢是什麼樣的

新課教學:

一、人口增長過快

活動一:學生討論分析“世界人口增長趨勢”

學生認真觀察教科書圖13—1,並結合教師提示分組討論。

思考題:

(1)從這幅圖中,可以看出世界人口發展趨勢如何

(2)什麼原因造成世界人口增長過快

(3)人口增長過快,會給地球帶來什麼樣的危機

師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及時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討論結束後,各小組代表發言。教師進行點評。

教師小結:現在地球人口已經超過67億,有專家預測到20xx年,世界人口將達到80億;到20xx年時,世界人口將達到92億。照這樣發展下去,地球總有一天會支撐不住的。世界人口增長已經過快,那麼中國人口的增長趨勢又是如何呢

活動二:學生繪製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

學生根據教科書表13—1“中國人口數量變化表”給出的資料,繪製中國人口增長曲線圖並討論。

思考題:

a、從繪製的曲線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人口增長趨勢如何

b、根據曲線圖,推測中國在21世紀中葉的人口數量。

師生活動: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討論結束後,由部分小組代表出示自己繪製的曲線圖,並解釋曲線圖所含的意義。學生推測出我國人口在21世紀中葉即20xx年人口數量將達到224863萬人。

教師小結:同學們,中國人口已經超過13億了,並且從圖中可以看出,這幾十年來人口增長過快。我國人口眾多,位居世界第1位,那麼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又怎樣呢

教師:我國是一個地大物博的國家,擁有著豐富的資源,可是供給13億人口來用,就顯得貧乏多了。不只是土地貧乏,而且其他資源也是如此。礦產資源人均佔有量相當於世界人均值的3/5,我國的人均水資源佔有量只佔世界人均值的1/4。這些資料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人口太多,不管多麼豐富的資源,人均佔有量也都是貧乏的。

教師:不管是中國,還是全世界,如果人口繼續膨脹,過多的人口對自然資源需求量也大大增加,就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的壓力,以致於不堪重負。

教師出示漫畫“苦難的母親”,學生動腦思考。

思考題:

(1)這幅漫畫揭示了什麼

(2)如何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增長

師生活動: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進行點評。

教師小結:漫畫把地球比作人類的母親,人類要從母親(地球)那裡獲得所需的物質和能量,如果人口過多而且超過“母親”的供應能力,不僅不能滿足人類生活的需要,還會帶來教育、就業、住房等一系列的社會問題。因此,控制人口增長,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地球環境,才可實現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我國控制人口的方法就是“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它對我國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教師總結:人口增長過快,已經成為當今世介面臨的嚴重問題之一,人口過多,給地球母親帶來了巨大的壓力,甚至這種壓力對她來說,已經支撐不住了。我們該做些什麼呢我們要控制人口,保護環境,伸出我們友愛的雙手,熱愛它,擁抱它,共同建設一個更加美麗和諧的家園!

七年級生物教案11

教學目標

1.描述我國主要的植被型別,說出我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2.運用調查的方法瞭解當地或我國某地的植被狀況。

3.闡明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

4.設計綠化校園的方案。

5.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重點和難點

重點:懂得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意義,並能積極地參與美化祖國的活動。

難點:喚起學生的危機感,激發起學生愛綠、護綠的保護意識。

課時分配

2課時

教材分析

本章的教學重點主要不是知識目標。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瞭解我國主要的植被型別和麵臨的主要問題的基礎上,幫助學生認識愛護植被、綠化祖國的重要意義,形成愛綠、護綠的意識,積極參加綠化祖國的活動。

要達到這個目的,就要組織好調查、設計和課外實踐這三個學生活動。這三個活動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和相關技能的訓練,具有重要意義,要認真組織實施。還要特別關注在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本章是這冊教材的最後,時近期末。所列調查和設計活動,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綜合素養,也為教師對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提供了方便。因此,應把評價一併考慮在教學實施之中。

教師可組織學生自學有關植被型別的知識。例如,通過錄像和幻燈片等媒體,讓學生了解各種植被型別,描述各種植被型別的特點。從動態的角度演示我國(或某地區、或家鄉)植被的變化情況,為學生提供其他資料,便於學生討論我國植被資源面臨的主要問題。可以進行橫向比較(通過觀察各國的植被分佈地圖,讓學生粗略計算,並列表比較我國與其他國家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我國不同地區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也可以縱向比較(通過計算、列表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或者組織學生撰寫、宣讀小論文,開小辯論會,瞭解我國植被破壞的嚴重程度,喚起學生的危機感和保護意識。

教學設計

學習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一、我國主要的植被型別

六種植被的特點及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4人小組合作進行自主性學習活動,觀察書上插圖,結合經驗互相交流,在教師引導下進一步分析本地情況。

創設問題情景,出示圖片,指導學生自學,然後組織全班交流,作為一員參與交流,對交流做引導、點評,保證交流的正確性和有效性。

二、國植被面臨的主要問題

1、我國森林資源貧乏,屬少林國家,並且資源分佈不均勻

4人小組合作粗略計算,然後進行橫向比較(各國森林面積和人均佔有綠地面積)或縱向比較(建國以來各時期我國人均佔有綠地或森林的面積),通過比較發現問題,分析原因。

出示表格(如各國植被情況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活動,組織交流,並作出評價。

2、我國森林面積和草原面積日益減少,並呈現退化現象

先看一看,想一想,然後4人小組議一議,之後以“假如我是一棵樹,我想說……”為題進行角色模擬,進一步表達感情。

播放一段森林受到破壞的錄象,然後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引導學生進行創意性角色模擬,激發學生情感。

三、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1、植被資源可持續發展對策

(1)依法治林,加強資源保護,例如:《森林法》、〈草原法〉、〈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決議〉

(2)加強造林綠化進度,提高綠地面積及造林質量。

4人小組合作調查綠化活動開展情況,寫出調查報告,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與同學交流。

講述有關國家採取的策略,課前引導學生調查,組織學生互相交流和學習。

2、意識的提高

從自身作起,提高意識,關心綠化,積極參與植樹造林活動

結合時事(如2008年奧運會主題),4人小組合作討論準備為奧運會做點什麼。

引導討論,組織交流,激發學生情感。

進一步增強愛護植被和熱愛學校的情感

“綠化校園”設計活動

課前4人為小組,調查校園內植物的品種及分佈情況,其他的建築情況,畫出草圖,並表明各自的位置,瞭解有關的園藝知識,然後討論,設計出方案,製出美化環境平面圖。

佈置設計內容及目的。指導學生開展活動,提出評價方案,指導學生辦專刊,進行展覽。

七年級生物教案12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悉製作臨時裝片和規範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區別動植物細胞結構的主要不同點。

(2)瞭解製作以及觀察臨時裝片的技能。

2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製作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並規範使用顯微鏡觀察細胞,瞭解製片的過程,熟悉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2)通過分析模擬製作,進一步瞭解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製作人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並用顯微鏡進行觀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1)說明人口腔上皮細胞的基本結構。

(2)提高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 教學難點:

製作臨時裝片過程中的刮取,並在顯微鏡下找到人口腔上皮細胞。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生理鹽水、稀碘液、消毒牙籤、滴管、紗布 、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擦鏡紙、鑷子。

提前準備幾片做好的裝片,擺放一臺示範鏡。製作做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Ⅰ 複習

顯微鏡的使用步驟有哪些啊?(1、取鏡安放 2、對光 3、觀察)

那使用完顯微鏡要記得把顯微鏡進行復位。

Ⅱ 引入

那大家學會使用顯微鏡之後,想不想看看自己的細胞長什麼樣子呢?它有什麼基本結構呢?由於人的細胞和動物細胞的基本形態和結構是一樣的。下面我們通過觀察自己的口腔上皮細胞,來認識人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Ⅲ 講授知識

一、實驗-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

(一)目的要求

製作和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的臨時裝片,認識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二)材料用具

生理鹽水(0.9%氯化鈉溶液)、稀碘液、消毒牙籤(鈍端)、滴管、紗布、鑷子、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顯微鏡、擦鏡紙

(載玻片是用來託載標本的,蓋玻片是用來覆蓋標本的。)

(三)方法步驟

1、製作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

(板書:(一) 臨時裝片製作步驟)

(1)擦:用潔淨的紗布把載玻片和蓋玻片擦拭乾淨(強調擦拭動作要輕)。

(2)滴:在載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鹽水(生理鹽水與細胞在人體內的環境相近,所以它的作用是用來保持細胞的活性,不使細胞因為環境改變而變形。)

(3)刮:用消毒牙籤的鈍端在自己漱淨的口腔內側壁上輕輕地刮幾下(強調是用消毒牙籤的鈍端在口腔內側壁上(臉頰對應的內側)刮取,而不是刮牙齒或者剔牙,否則觀察到就會是一些食物殘渣;刮的時候要適當,不要太用力,否則口腔會受傷;也不要刮太多,那樣細胞會重疊在一起,影響觀察)。

(4)塗:把牙籤上附有碎屑的一端,放在載玻片上的生理鹽水中,均勻地塗抹(教師強調要塗抹均勻,否則細胞會重疊在一起)

(5)蓋:用鑷子夾起蓋玻片,使它的一邊先接觸載玻片上的水滴,然後緩緩地蓋在水滴上。注意避免蓋玻片下面出現氣泡(強調要蓋好,否則氣泡太多的話,要重新制作;氣泡少的話,可以用鑷子的鈍端敲打載玻片的一側趕氣泡。)在顯微鏡下,氣泡與細胞的主要區別是:氣泡是帶黑邊的圓圈,其內部沒有任何結構。

(6)染:在蓋玻片的一側滴加稀碘液

(7)吸:用吸水紙從蓋玻片的另一側吸引,使染液浸潤標本的全部

染色時,滴管的拿法(要儘量豎直,防止滴管內的液體倒流入橡膠頭裡,腐蝕橡膠)。板畫強調染液滴的位置:載玻片和蓋玻片的交界處。用碘液染色是為了我們尋找和觀察細胞,但是染色會破換細胞的固有形態。所以做實驗時,同學們可以先觀察未染色的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如果觀察效果不佳,再進行染色。

2、觀察人口腔上皮細胞

顯微鏡對光成功後,將臨時裝片放在顯微鏡下低倍鏡觀察,再轉高倍鏡重點觀察一個口腔上皮細胞。由於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的顏色比較淺,為了使細胞的界限明顯便於觀察,可以將顯微鏡的視野調得暗一些。(觀察時顯微鏡要豎直放置,否則裝片中的水可能會留出蓋玻片,汙染顯微鏡)。要認真觀察細胞有哪些結構。

3、注意事項:PPT

4、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迴指導(實驗過程中要保持安靜,不要隨意走動,保持實驗室和顯微鏡的清潔,實驗結束後要進行清潔收鏡,整理桌面)。

(板書:擦→滴→刮→塗→蓋→染

(二) 觀察)

二、動物細胞的基本結構

1、講解口腔上皮細胞的結構:細胞膜、細胞核、細胞質。

2、展示肌肉細胞和神經細胞的圖片,說明動物體的各種細胞雖然形態不同,基本結構卻是一樣的,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胞質中還有我們在普通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的線粒體。

(板書:二、動物細胞結構 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

3、學生閱讀課本P49模擬製作,思考“想一想”

提問:在這個模型中,塑料袋相當於什麼,果脯相當於什麼,瓊脂又相當於什麼?

(塑料袋相當於細胞膜,果脯相當於細胞核,瓊脂相當於細胞質)

4、讓學生閱讀課本50頁的資料。

Ⅳ 佈置作業

讓學生預習“觀察植物細胞”(有時間的話就讓學生在課上完成)。

七年級生物教案13

教學目標

1.說出大量根毛對植物吸水的意義。

2.說明水分在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初步瞭解莖的結構和各部分的作用。

3.運用有關綠色植物吸收水和運輸水的器官特點的知識,解釋生活和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重點和難點

1.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運輸途徑,解釋生活生產中的相關現象。

2.從生物圈水迴圈的高度認識大量根毛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進行猜想、歸納,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整體感知本節內容。

方案二:學生觀看水分進入植物體的CAI課牛(或自制投影片),描述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大體途徑,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方案三:學生迅速瀏覽課本,概括出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對本節課內容進行整體感知。引導學生猜想水分進入植物體內的途徑,對本節內容進行整體感知。

1.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一:生物課外小組的同學講述參與老師培養長出根毛的幼苗的過程,對所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並分析原因。然後學生閱讀課本P111《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二:學生根據老師的指導,結合平日的觀察,大膽猜想根適於吸水的特點,然後通過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四人一組討論歸納確認猜想的正確性。

方案三:學生直接觀察老師發放的已長出根毛的幼根,結合已有的知識,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方案四:學生直接閱讀課本上的《觀察與思考》四人一組討論思考題,通過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共同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教師指導課外小組的學生髮言,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確認根適於吸水的特點。

2.從生物圈水迴圈的角度來理解根適於吸水的意義。

方案一:學生四人一組進行討論後,暫不下結論,讓問題留在頭腦中隨知識擴充套件不斷完善。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進行討論後,小組間進行表達和交流,理解根吸水實際上等於參與了生物圈中的水迴圈。教師引導學生隨著知識增多從生物圈水迴圈的角度來理解根吸水的意義。教師提出問題,啟發學生思考。

水分運輸的途徑

1.莖的結構

方案一: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在教師的引導下首先結合已有的經驗和知識,猜想莖的結構,再通過觀察莖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瞭解莖的結構,確認猜想的正確性,最後瞭解莖的結構。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以及本節課最後一個自然段,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後,歸納出莖的結構。

方案三:學生觀察教師製作的莖的結構CAI課件或投影片,經討論、歸納,小組間表達和交流後,歸納出莖的結構。教師引導學生聯絡俗語、日常生活經驗,並通過觀察莖的橫切和縱切示意圖或觀察實物,讓學生初步瞭解莖的結構。

2.莖各部分的作用

方案一:學生通過看本節課的後三個自然段,通過四人小組討論歸納,小組間合作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

方案二:對學生水平較高的班級,學生可個人看書自學,提出問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解決問題。經同學間的表達和交流,歸納出導管、篩管和形成層的作用。教師指導學生自學看書,參與小組間合作學習。

3.探究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設計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的實驗,經同學間表達和交流,確認最佳方案。通過看課本上的P111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二:先讓生物課外活動小組的學生講述自己參與教師製作木質部已變紅的植物莖的過程以及對所觀察現象的思考和分析。學生閱讀課本Plll的《觀察與思考》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確認導管是水分在莖內的運輸途徑

方案一:學生個人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並說出本節課的知識和能力兩方面的收穫。最後師生共同小結。

方案二: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經小組間的表達和交流,師生共同小結(知識和能力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從知識和能力兩方面小結本節課內容。

七年級生物教案1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通過根吸收無機鹽的演示實驗,使學生明白植物在生活過程中不僅需要水,而且還需要無機鹽。

2、瞭解氮、磷、鉀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及其缺乏時的症狀;懂得合理施肥的原理,瞭解無土栽培的原理和優點。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演示實驗,繼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習設計對照實驗的方法。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無機鹽的作用,合理施肥和無土栽培原理在農業生產實踐的應用,繼續進行生物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教學建議

一、知識體系圖解

二、教材分析

根對無機鹽的吸收是根的功能之一,是高中階段進一步學習這部分內容的必備知識,是理解植物礦質代謝的重要基礎,氮、磷、鉀對植物生活的意義是從事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必備基礎知識,因此這兩部分是本節課學習的重點內容。本節中藉助兩個演示實驗對這些內容加以說明,但土壤溶液中的無機鹽進入根毛內部的過程是極其複雜的,由於學生缺乏有關的基礎知識,不能立即理解。只能通過一些實驗來證明植物的生活確實需要無機鹽,而且所需的無機鹽是從土壤溶液裡吸收的;加之,根吸收無機鹽的實驗在一堂課是不易看到結果的。教師還可以收集大量的生活資料或圖片,或讓學生收集有關資料進行彙報等方式來學習這部分內容。

由於很多學生缺乏農業生產經驗,對於合理施肥原理和無土栽培技術瞭解很少,因此,需要首先增加感性認識,創造條件,開設實驗,從分析實驗現象入手,幫助消化理解。而且可以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基礎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教法建議

本章中出現了有關"無機鹽"的概念,但學生對此並不瞭解,所以在講解根對無機鹽的吸收之前,必須先講明無機鹽是什麼。為了保證證明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而蒸餾水中不含有無機鹽的演示實驗成功,要注意玻璃板一定要潔淨,避免由於玻璃板本身的汙跡引起誤解。

根吸收無機鹽的演示實驗,短期內不容易看到成效,因此要提早準備這個實驗,以便到講課的時候能夠看到實驗的結果。在準備和進行這個實驗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參加,使他們看到實驗的全過程,相信實驗的結果是真實的。實驗用的植株最好是幼苗。土壤浸出液中再加以適當濃度的含氮、磷、鉀的化肥,實驗效果就會更明顯。

但關於含氮、磷、鉀的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只通過演示實驗是不容易完全看出來的,可以請學生讓學生通過課本中的彩色插圖進行了解,教師再幫助分析每一種無機鹽對植物生長髮育過程中所起的作用和缺乏時所表現出的症狀,也可以列表邊分析邊說明。

在本節課的內容中,聯絡農業生產的知識較多。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無機鹽的概念以及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聯絡農業生產實際,瞭解什麼是合理施肥,無土栽培等概念。可以結合生產經驗和正在推廣的農業生產技術,從道理上加以聯絡,或者利用有關的錄影加以說明。

在本節課中,還要讓學生通過學習意識到化學肥料如果使用不當,會造成環境汙染。使學生樹立環保的意識。

教學設計方案

重點:根吸收無機鹽的條件;氮、磷、鉀對植物生活的意義。

難點:讓學生對根吸收無機鹽以及無土栽培產生一定的感性認識。

手段:以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討論為主的教學方法

設計思想:

學生對無機鹽的概念比較陌生,所以本節課主要是從實際入手,通過學生對演示實驗的參與和觀察,瞭解本節的各知識點。同時在本節課中要儘量利用與學生生活實際有關的例子或問題,以便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靈活應用。

教學過程:

課前佈置完成下列兩項活動:

1、 利用課餘時間,組織學生或課外小組完成課本64頁演示實驗和無土栽培幾種植物。

2、學習收集有關"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的資料

一、匯入:

1、提問:根吸收水分的原理是什麼?

2、組織學生回答,引出演示實驗:"土壤溶液具有一定的濃度,也就是說在土壤溶液中含有一些可溶於水的物質,為了證明這一觀點,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演示實驗"。

二、講授新課:

(一)根對無機鹽的吸收:

1、組織學生觀察演示實驗。

2、講解:

土壤浸出液蒸發後留下灰白色的物質,而蒸餾水蒸發後沒有灰白色的物質。這種物質是無機鹽。

(二)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1、組織參與課本64頁實驗的學生彙報實驗過程,並展示實驗結果。

2、組織學生討論無機鹽的作用。

3、總結:

土壤浸出液中含有無機鹽,無機鹽由根吸收,無機鹽使植物生長健壯、顏色鮮綠。

4、組織學生彙報收集的資料:各種無機鹽對植物的作用。(注意:學生彙報的資料中可能會出現錯誤,應及時糾正。)

5、出示圖片或錄影,介紹不同種類的無機鹽對植物生活的作用(重點是氮、磷、鉀三種無機鹽)。並指導學生進行列表歸納。

(三)合理施肥:

1、提出問題:請根據不同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判斷不同植物需要增加哪一類無機鹽,如:小麥、白菜、馬鈴薯等。

2、組織學生討論。

3、講解:

(1)土壤中的無機鹽,特別是氮、磷、鉀等,不斷被植物大量吸收,必須補充才能保持土壤的肥沃度。

(2)不同植物的各類無機鹽的需要量是不同的,同一種植物隨著生長期的不同,對無機鹽的需要量也不同。人們對各種植物的需求部分不一樣,對無機鹽的需求種類也不一樣,因為不同的無機鹽對植物所起的作用也不一樣。

(3)肥料分為化學肥料和農家肥料。但分別具有不同的優缺點,在施肥時應當以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用化學肥料。

(四)無土栽培:

1、組織參與無土栽培植物的學生彙報實驗過程,並展示實驗結果。

2、組織學生觀看有關無土栽培技術應用的錄影。

3、組織學生討論無土栽培的概念、意義及應用價值。

4、總結:

(1)無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或用其他物質(如砂石)代替土壤,根據植物生活需要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營養液,來培養植物。

(2)無土栽培法,有許多優點。人口增多使可耕種土地面積不斷減少。因此,非土壤栽培植物的方法就顯得十分重要;通常,無土栽培法生產的水果和蔬菜還會含有更多的營養成份;用營養液栽培法種植植物更便宜,更利於保護環境。無土栽培法還有一個很大的優點是它不需要艱辛的體力。

三、鞏固:

請根據本節所學的知識,判斷家中種植的花卉對無機鹽的攝取是否合理,你將如何改進。寫出有關報告。

板書設計:

第四節 根對無機鹽的吸收

一、根對無機鹽的吸收:

土壤溶液中含有無機鹽

二、無機鹽在植物生活中的作用:

(課本65頁表,可用投影展示)

三、合理施肥:

1、以農家肥為主,配合施用化學肥料。

2、不同植物或同一種植物不同生長期,對各類無機鹽的需要量是不同的。

四、無土栽培--根據植物生活所需要無機鹽的種類和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配成營養液,用營養液來培養植物。

七年級生物教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開花的一般習性、影響開花的主要因素;

2、知道綠色開花植物的兩種傳粉方式,能夠舉例說明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結構特點和人工輔助授粉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識別風媒花和蟲媒花,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和思維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學習“風媒花和蟲媒花”對傳粉的適應特徵,繼續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1、花的傳粉方式和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植物生長到一定的時間就要開花,花開才能傳粉,傳粉的結果是產生種子和果實。植物的這一系列的生理過程,“傳粉”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不同的植物,它們的傳粉方式是不一樣的。對於某一種植物來說,傳粉的方式又是相對穩定的。植物具有什麼樣的傳粉方式,這與植物本身花的結構有關,是長期對環境適應的結果。只有瞭解了不同種植物的傳粉方式,才能更好地促進和提高植物的授粉率,為多結果實和種子奠定良好的基礎。

2、從教學的安排看,講到風媒花和蟲媒花的時候,北方的學校已進入了秋季,而秋季開花的植物相對春季、夏季要少得多,給教學造成一定的困難。教師可根據所在地的環境特點,有計劃的提早安排採集的種類、時間、地點。也可以在不同的開花季節,照些像片,也可以把像片製成幻燈片以備課上之用。

教法建議

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對開花現象是有一些感性認識的,所以講述時要結合學生日常的生活知識,並要強調開花時花的各部分都已發育成熟,花被展開,花蕊顯露出來。

對於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徵,可以先通過錄像或實物,讓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有的學生誤以為玉米植株上雄花的花粉落在雌花的柱頭上,也屬於自花傳粉。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弄清自花傳粉的概念,並指出凡是單性花都不可能進行自花傳粉。

建議教師要求學生在異花傳粉植物生長開花季節進行人工輔助授粉。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時要設定對照植株(即除未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以外,其他方面的情況儘可能相同的植株),只有通過對比,才能看出人工輔助授粉的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花的傳粉方式;風媒花和蟲媒花的特徵。

難點:對蟲媒花和風媒花的觀察和比較。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式。

設計思想:

對於開花和傳粉的概念,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瞭解,但並不一定準確,所以本節課通過學生對錄影的觀察和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對這兩個概念有準確的理解,並進行更深一步的瞭解。

教學過程:(1課時)

一、匯入:

複習提問:1、花的基本結構有哪些?

2、花的結構中哪些結構最重要?

組織學生回答,引出本節課題。

二、講授新課:

(一)開花:

出示錄影:展示花開的時期。

組織學生觀看錄影。

提問:1、你見過哪些植物的花?

2、植物的一生中能開幾次花?

3、為什麼不同的植物開花的時間不一樣?

4、有哪些因素影響植物的開花?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講解:

1、各種植物一生中開花的次數是不一樣的。一、二年生植物,生長几個月後就開花,一生中只開一次花。

2、多年生植物要到一定的年齡才開花,一旦開花後,每年到時開花,一直到死亡。

3、環境中的溫度和光照是影響開花的兩個主要因素。有些植物需長日照和高溫才能開花,如蓮;有的植物需高溫暗光下才能開花,如晚香玉;有些植物需短日照和低溫才能開花,如菊花、梅花等。各種植物開花時間的不同,是植物長期適應環境的結果。

(二)傳粉:

講解:“花開之後,雌蕊和雄蕊暴露出來,就要完成傳粉的過程。那麼傳粉是指什麼呢?花的傳粉方式都一樣嗎?”

出示投影,組織學生觀察、比較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的特點。

出示錄影:介紹風媒花、蟲媒花的特點。

組織學生總結二者的區別。

總結:

1、自花傳粉是指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頭;異花傳粉是指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

2、異花傳粉中包括昆蟲傳粉和風力傳粉。

提問:請比較自花傳粉和異花傳粉,哪一種更具有優勢?

組織學生分析、討論。

講解:

從生物學意義來看,異花傳粉植物後代有較強的生活力和適應性,而且植株強壯,開花多,結實豐富。從農業生產實踐中知道,農作物實行自花傳粉,後代表現不好。

異花傳粉雖然產生活力強的後代,但當遇到不利的自然條件時,傳粉沒有保證或者其它原因造成授粉不均時,就需要人工輔助授粉。

出示人工授粉的掛圖,講解人工授粉的方法。

板書設計:

第二節 開花和傳粉

一、開花:

1、開花的習性:

(1)一年生植物:生長一段時間就開花。

(2)二年生植物:生長到第二年開花。

(3)多年生植物:生長到一定年齡才開花。

2、影響開花的因素:光照、溫度。

二、傳粉:

1、自花傳粉:花粉落在同一朵花的柱頭上。

2、異花傳粉: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頭上

(1)依靠昆蟲傳粉:蟲媒花

(2)依靠風力傳粉:風媒花

3、人工輔助傳粉

探究活動

人工輔助授粉

實驗目的:

1、認識人工輔助授粉在增產上的重要意義。

2、學會人工輔助授粉的基本操作方法。

材料用品:田間開花的向日葵、剪刀、紗布或絨布、厚馬糞紙、棉花。

實驗準備:

把馬糞紙剪成大小與向日葵花盤相仿的圓形,在馬糞紙上鋪墊4~5釐米厚的棉花,中央鋪得厚些,四周可鋪得薄些,在棉絮上蒙紗布或絨布,縫製成凸形撲子,撲子後面再縫一個頂子,以便手握,也可用毛巾疊起代替撲子。

方法步驟:

1、當向日葵開花時,挑選晴朗的早晨(8-11時)進行人工輔助授粉。授粉前必須摘去分出的花枝,只留下主幹上的花盤,以免營養分散。

2、左手托住花盤,右手持粉撲。把撲子緊貼在花盤上,象撲粉似的輕輕撲幾下,讓花粉落到柱頭上。也可以兩手將鄰近的兩個花盤拉攏,面對面撲粉似地進行授粉。

3、人工輔助授粉必須進行2-3次,這樣做的理由是什麼?

實驗結果:

在同樣的管理條件下,經過人工輔助授粉的植株比沒有授粉的植株果實飽滿、產量高。

不同的向日葵在不同的時間開花。同一株向日葵,花盤周圍的花先開,中央的花遲開。因此人工輔助授粉必須連續進行2-3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