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其五教學設計優秀

來源:果殼範文吧 1.73W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把教學原理轉化為教學材料和教學活動的計劃。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飲酒其五教學設計優秀,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優秀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優秀1

1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2設計思路

學習這五首詩詞,應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掌握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例如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人手,理解本課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並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3重點難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4教學準備

1.多媒體:據陶潛《飲酒》(其五)作的詩意畫,《行路難》配圖。

2.範讀帶:有關五首詩的錄音。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的卡片。

5教學過程

5.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飲酒

導語設計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

解題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後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首,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裡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學習《飲酒》

1、指導朗讀:

(1)老師範讀,學生注意字詞的發音與停頓。

(2)學生大聲朗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和韻律:

教師做朗讀指導。停頓與感情(全詩應讀的舒緩、悠然)

2、理解詩意:

(1)老師補充註釋:

《飲酒》是陶淵明棄官歸隱後寫的一組五言古詩,為酒後即興之作,大多是直抒胸臆,揮灑真情,實際上是借“飲酒”的題目,寫對人生的感慨,這組詩有20首,以這一首的格調最為閒雅有致。

人境:指樸素田園;車馬喧:指奔競於仕宦之途的喧囂;爾:如此、如是,概指前面兩句;

菊:作者愛菊、詠菊,寄託著高潔的情致;東籬:東邊的籬笆,後多象徵遠離塵俗。

真:指人的本性,真意,即真趣。

(2)學生概述詩意。

(3)老師概括:

《飲酒》通過寫詩人隱居南山閒適、恬淡的生活,表現了詩人淡薄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為第一層,從哲理的高度表達自己對人生的態度。一、二句寫自己在人世間結廬而居,卻無車馬喧鬧的煩惱。三、四句自問自答,正是因為心境高遠,心情閒適,所以居所也顯得偏僻安靜,即心靜境自靜。後六句為第二層,寫詩人從對自然景物的欣賞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啟迪。詩人採菊,南山歸鳥,盡顯自然和諧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體會,卻難以言傳。

(4)指導背誦。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為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裡,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麼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

“採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為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著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3、感受詩歌的意境美,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提示:這是一首酒後抒懷的作品,詩人描繪了飲酒賦詩自娛自樂的隱士生活,請展開聯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語言對畫面作創作性描述。

學生思考並回答。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優秀2

教學目標:

感受詩歌的音韻之美、語言之美、意境之美;感受詩人的心靈。

教學重點:

通過重點研讀詩中的“有”字,感受語言的樸素、精妙,感受詩歌悠然、閒適意境。

教學難點:

通過重點研讀詩中的“無”字,感受詩人自然、平和、超逸的心靈。

教學過程:

一、我來說你來猜

(一)匯入。師:有這麼一個人,他被蘇軾一生視為良師益友,他被辛棄疾贊為千古一人;他曾是田園詩的開山鼻祖,他曾因“不為五斗米折腰”而名垂青史……

(二)說說印象中的陶淵明。

東晉著名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名潛,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士族家庭。他的一生經歷可分為三個階段。

1、二十九歲以前家居時期。青壯年時,抱有大濟蒼生的理想,有過建功立業的抱負。

2、二十九到四十一歲或仕或隱時期。二十九歲時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就辭官歸隱。後來,又做過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小官。因不滿政治腐敗、官場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權責,於是在405年四十一歲時棄官歸田,此後一直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二、朗讀詩歌,感悟音韻美。

第一步:指導學生讀得字正腔圓;

第二步:指導學生讀出二三節奏;

第三步:指導學生讀出抑揚頓挫。

三、描繪畫面——感悟意境美

品讀“有”——生活中有什麼?

1、師:我在讀這首詩的時候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詩裡有一組很常見很普通的反義詞,你們發現了嗎?預設:“有”和“無”。

2、師:作者在此地的`生活中有什麼呢?你從哪些詩句讀出來的?(學生討論)

3、師:如果你是陶淵明,想把眼前的美景畫下,你會選擇什麼顏色?(學生思考)預設:各自闡述自己對顏色的選擇及原因。

4、師:那麼,在你所選擇的主色調下,你會怎樣描繪你所喜愛的景物?請選擇一句來描繪。

重點品讀“悠然”和“見”、“相與還”。

5、指導朗讀。

四、理解內容——感悟情感美

品讀“有”——心中有什麼?

1、師:“此中有真意”,有何真意?在陶淵明心中又有些什麼呢?請結合《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以及自己對陶淵明的瞭解,思考一下,然後跟你的同伴討論。

五、品析人物——感悟形象美

品讀“無”。師:我們一開始說到詩中的反義詞“有”和“無”,那作者在詩中寫的是“無”什麼?

生:無車馬喧。

師:詩人結廬於人來人往之中,為何能感覺不到這種喧囂呢?

指導理解“心遠地自偏”。

師:……其實在作者的精神世界裡還有很多個“無”,請大家討論一下。

無(擾)——而無車馬喧、無慾、無憂、無濁……無(我)——物我相融,天人合一。

六、最後,以《贊陶潛》結束此課。

贊陶潛

姚金鳳

天子呼來不當官,不為鬥米求心安。

粗衣草廬不蹙眉,簞瓢屢空也無怨。

飲酒採菊見南山,徜徉山水田園間。

銜觴賦詩樂其志,悠然閒雅似神仙。

補充資料:

1、品味“見”與“望”字哪個更貼切

“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悠然見南山中“見”,有本子作“望”。蘇軾說:“因採菊而見山,境與意會,此句最有妙處。近歲俗本皆作‘望南山’,則一篇神氣都索然矣。”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

2、聯絡全詩,回答問題。

解釋下列詩句,說說你的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此情此境中的田園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辨別出來,卻忘了該用怎樣的語言來表達了。實際上,作者的真正意思是:這其中含有的生活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別、去用語言表達呢?

3、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這裡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4、請同學們想一想,本詩的思想是什麼?(本詩的主旨是什麼?)

答: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描寫,說明了“心遠地自偏”的道理,表達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得樂趣的悠然恬適之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寫詩人如何從大自然裡悟出人生的真諦,獲得悠閒恬靜的心境。)

5、讀一讀,體會詩歌中蘊涵的情感。

恬淡、閒適、悠然自得、安於隱逸、超脫、超然物外寧靜、悠閒、恬靜

心志高遠,淡泊名利、潔身自愛、隨遇而安、對生活無所求的心情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優秀3

一、學習目標

1、瞭解陶淵明生平以及寫作背景,朗讀背誦詩歌。

2.理解本詩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3.學習詩人心志高遠的精神。

二、學習重點

1、背誦詩歌,理解詩歌基礎上默寫詩歌;

三、學習難點

1、結合詩歌寫作社會背景理解詩歌豐富、深刻的思想內涵;

四、學習過程

(一)情景匯入

呈現寒山寺、黃鶴樓、白帝城的美麗景色,引出文人有關的詩句,過渡到廬山腳下的陶淵明其人其事。

(二)走近作者

1、陶淵明,字元亮,又名潛,私諡“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人。東晉詩人、辭賦家、散文家,青壯年時,曾做過江州祭酒和參軍一類的小官,但時間都很短,後任彭澤縣令,終因不滿官場黑暗,又不肯迎合權貴,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41歲歸隱田園。他在詩文中著力表現在田園生活的怡然自得之樂,開創了田園詩派,被稱為“百世田園之主,千古隱逸之宗”。

2、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主要講陶淵明任縣令時有一天有個官要來,別人就勸他穿戴整齊,迎接那個官,他本來就是個嚮往自由隨性的人,就說出了這麼一句話,後來辭官,隱居山林,這個詞主要是說有骨氣,不趨炎附勢的'性格。

(三)讀詩——感知音韻美

飲酒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四)譯詩——理解詩歌大意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在眾人聚居的地方建造草廬,卻沒有車馬的喧鬧聲。問你怎樣能做到這樣呢?心高

志遠,住處自然偏僻寧靜。在東籬下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頭看到了南山。

2、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山裡的景色傍晚更加秀麗,飛鳥結伴一起歸巢。這裡包含著人生的真正意義,想要辨識卻已經忘了要怎樣表達。

(四)品詩——感知意蘊美

1、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思考:為什麼“無車馬喧”?

遠離名利根本原因

2、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何為“心遠”?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五柳先生傳》

無追名逐利之心,即使身處鬧市,也宛如住在深山。

3、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如果你是畫家,讓你將這兩句詩畫在紙上,你會運用哪些色彩,畫出哪些景物?安靜、美麗、恬淡、悠閒

版本一:悠然望南山。版本二:悠然見南山。

“見”表現出詩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為之,而是在採菊之間無意中看到。南山的美景正

好與採菊時悠然自得的心境想映襯,合成物我兩忘的“無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

4、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思考:看到飛鳥作者會想到什麼?

古樸的院落、搖曳的秋菊、蔥蘢的南山、歸林的倦鳥——人生真諦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文章的主旨

為何“欲辨已忘言”呢?

東晉時期世人重名利,文學重玄風(以闡釋老莊和佛教哲理為主要內容。),陶淵明其人其文其思想都不被當時的人所接受。

6、小結感悟

作者通過田園生活的描寫,表現了詩人淡泊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汙的思想感情,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千年歷史,歲月悠悠,多少帝王將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優美的文字,依舊鐫刻人心。讓我們在語文這一方天地中詩意的棲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飲酒其五教學設計優秀4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培養鑑賞古詩的能力。

2.研讀品味,體悟詩的表現手法。

3.反覆閱讀,領會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學重難點

1.整體把握和感悟詩的表現手法。

2.語感的培養和詩歌表現手法的學習。

教學準備

1.多媒體:據陶潛《飲酒》(其五)作的詩意畫,《行路難》配圖。

2.範讀帶:有關五首詩的錄音。

3.投影卡片:介紹作者及其詩的卡片。

設計思路

學習這五首詩詞,應讓學生在反覆朗讀中體味詩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導學生從掌握欣賞古詩詞的方法(例如同一時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較)人手,理解本課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現詩詞主旨的優秀詩句,應能默寫並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靈活運用。

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提出疑問。質疑可能會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詞上的,或是詩句上的,或是關於時代背景、作者情況等方面的,均要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提出來的疑問,教師不必一一作答,先發動全班同學來討論解決,一時無法解決的問題,可以存疑,或作為研究性學習的課題在課外作深入探討。然後讓同學說說或寫一點各自感悟到的東西。

教法:介紹背景,反覆誦讀法;聯想想像,比較閱讀法。

學法:誦讀、討論、自主探究。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國的詩歌源遠流長,從《詩經》算起,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詩歌的發展過程中,出現過不少流派,“田園詩派”就是其中之一。舊時代的一些詩人,對現實不滿,退居山野,避入鄉村,通過對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園風光的歌詠以抒發情懷。這類詩被稱為田園詩,寫這類詩的詩人也就被稱為田園詩人了。陶淵明就是我國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園詩人。他與最早的山水詩人南朝宋詩人謝靈運被合稱為“陶謝”。聽人說美味,總不如自己親口嘗一嘗來得真切。今天我們就來品陶淵明《飲酒》詩之美味吧!二、解題

1.陶淵明,字元亮,一說名潛字淵明。他是東晉開國元勳陶侃的後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隱,最後下決心走上歸田之路。在東晉末年,玄學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詩表現出一種新的人生觀與自然觀,反對用對立的態度看待人與自然的關係,強調人與自然的一體性,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共寫《飲酒》詩20

首,這裡選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據說,《飲酒》詩都是陶淵明在飲酒以後寫的,但所寫詩的內容不一定與飲酒的事情有關,抒寫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詩寫作時間大約是作者歸田的第20年(417年)。此詩寫他在農村裡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通過對眼前景物的敘寫,說明“心遠地自偏”的哲理,表達了作者從自然景物中尋找到樂趣的.恬適心情和豐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習課文

1.整體把握,理清思路。

(1)聽五首詩詞錄音一遍;接著聽《飲酒》一遍,聽清字的讀音、詩句的節拍及重音之處等等,然後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自讀一遍,再聽第二遍錄音,學生默默地跟讀。

(2)補充《飲酒》的註釋。

①喧:吵鬧的聲音。

②君:指陶淵明。這句是假設有人問陶淵明。

③心遠地自偏:自己的心靈已經遠離了塵俗的牽纏,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顯得清靜起來了。

④辨:說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麼語言來表達。

(3)教師根據自己的體會範讀《飲酒》兩遍。

(4)打出課件,同時讓學生誦讀課文多遍。

(5)指導背誦。

在熟讀理解的基礎上背誦。全詩有兩個層次:開頭四句為一層。是說作者雖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裡,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聲,如何能做到這樣呢?原來是心靈遠離了塵俗的牽纏,那麼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靜起來了。

“採菊東籬下”以下六句為第二層次,承接“心遠地自偏”而寫下來。是說對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賞,能獲得無限的意趣。沿著這樣的理解去讀背,就能比較容易地背出。

2.課文研討。

(1)對一些重要詞語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為何“而無車馬喧”呢?

明確:這裡的“車馬喧”並非指平時老百姓來來往往幹活的車馬發出的喧鬧聲,而應指“上層人士之間的交往”。“而無車馬喧”意指作者疏遠了奔逐於俗世的車馬客,看淡了權力、地位、財富、榮譽之類了。 ②“悠然見南山”的“見”有的版本作“望”,能說說兩種版本的優劣嗎?

明確:“見”是漫不經心地看一下,而“望”卻是眼睛有意盯住看。這就是說“望”是有意識的注視,“見”是無意識的瞥見。用“見”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蘇東坡也說:如果是“望”,這詩就變得興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這兩句的詩意?

明確:這兩句顯然是全詩的總結:在這當中,可以領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採,卻又不知該怎麼說了。實際是說,此種真諦用抽象概括的邏輯語言是不足以體現的。

(2)說說這首詩表達上的特色。

明確:總體上說,這首詩語言是較為淺顯的,結構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遠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賞品味。.

(1)名句品味。

①“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這四句是寫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學千金譜》中說:“山花人鳥,偶然相對,二片化機,天真自然,既無名象,不落言筌,其誰辨之?” ②“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屬值得一品的名句。

(2)詩的最後兩句在結構上的作用。

明確:此詩的最後兩句在全詩的結構上顯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詩的形象所要表達的深層意義,同時又把讀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體會、咀嚼。

4.學生質疑討論,教師小結。

從《飲酒》詩的開頭四句可以看出陶淵明當時怎樣的心情?

探究學習:

詩的開頭四句是:“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住在眾人居住的地方,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這在當時確實是不易做到的。從封建社會直至今天,權力、地位、財富、榮譽,常常是人們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這已成了普遍現象。惟獨作者卻是個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設問:“問君何能爾?”這實在是個令人驚奇而關注的問題。作為自答結果的第四句更妙:“心遠地自偏。”我的心靈思想遠離了那爭名奪利的社會官場,超脫了世俗,疏遠了奔波於世俗的車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處也變得僻靜了。

作者剛從官場中退隱,一種脫離汙濁的由衷之喜溢於言表,他為自己的正確選擇而自我欣慰,其心情當然是舒暢愉快的。

5.課堂訓練。

(1)當堂背誦《飲酒》。(讓學生再次整體感悟這首詩。)

(2)逐步把握欣賞詩詞的方法。

明確:欣賞,先要弄懂詩詞字面上的意思;其次運用聯想和想像再現詩句所要描述的畫面或形象;接著把握詩所創造出的意境。同時從內容、表達方式、寫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賞,以獲得自己的感悟。

6.課堂小結。

(打出投影片。)

這首詩主要寫陶淵明自己在鄉村裡悠然自得的歸隱生活。他離開了汙濁的官場,心裡覺得十分清靜,因為心中遠離了塵俗的牽纏了。他自由地種種花采採菊,偶爾抬頭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過得非常悠閒和舒適,充分表達出他對官場生活的厭惡,對農村淳樸生活的熱愛。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