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6W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雨霖鈴》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雨霖鈴》教學設計15篇

《雨霖鈴》教學設計1

一、教學目標假想

1.通過反覆誦讀品味詞的豪情戰意蘊,以讀帶析,正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豪情戰意境;

2.行使教師部落格建坐多重的互動性學習平臺;

3.以聽助析,以讀代析;通過音樂想象空間的延伸,提降審美感知能力;

4.通過作品不同的演繹圓式(讀與唱)的比較辨別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把學生的審美感知降華成為一種審美領略戰審美體悟;通過領略詞句,說明意境,提高鑑賞能力;

5.通過網路收集相關資料,提高資源整合挑選的能力。

二、教學難點說明及策略

主要難點:學生無法體驗《雨霖鈴》豪情的層次變化。

教學策略:通過現代音樂(鄧麗君戰包美聖的演唱)的演繹使學生首先產生一種感官刺激,但是又明顯地感應這種演繹戰《雨霖鈴》豪情的強烈差別性。由這種差別性就會產生一種延宕的回味考慮,於是再用適當的誦讀圓式讓學生產生審美的感知,由審美的感知上降到審美鑑賞,從而以聽戰讀兩種圓式讀懂《雨霖鈴》的詞境。

假想按照:尊重審美心思的形陳規律,從感知、想像到豪情、領略,這是一個上降的過程,又是一個交叉的聯絡的網路,把詩歌鑑賞從抽象的層面拉返來,回到了審美感知的層面。(參見拙作《從文化知識到文化感悟》,《根本教育研究》20xx年第7期)

3、教學物件說明及講堂經管策略

1.網路時代的學生也是資訊化的主體,充裕發揚他們的這種優勢,正確指導學生的網路文化;教師假想教學部落格,公佈預習學案,學生行使網路資源學習;通過量媒體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鑑賞動機。

2.執行任務驅動經管模式,每6人組成一個合作小組,小組設組長一名,發言人一名,朗讀者一名,書記打字員一名。合作小組正在各項任務中進行合作合作學習。

三、教學策略及教法

基於部落格的教學法、預習學案導學法、合作探修業習法、誦讀法等。

我、教學媒體假想

教師部落格、課件、多媒體影音等。

6、教學過程假想與說明

教學過程

[課前自立性學習]

通過教師部落格公佈預習學案及相關資料,學生課前進行自立性學習;設坐討論欄目,學生可以頒發疑惑、問題,進行討論。

[預習檢查]

1.各合作小組明確任務戰角色。

2.選與正在部落格上頒發的相關留言戰評論進行反饋。

3.讓學生談談柳永的生平。

4.對學生聽了部落格中鄧麗君戰包美聖所演唱的《雨霖鈴》的留言進行點評。

5.學生齊讀《雨霖鈴》,請一些同窗評價。

[播放音樂戰誦讀灌音]

聽音樂戰誦讀,對其進行評價,進一步深進體驗這首詞的意境。

按照分組進行商量,評價這兩種聲音對《雨霖鈴》的演繹。

[互動交流]

組長組織組員公佈觀點,可以公佈正在教師部落格上,也可以由發言人講堂發言。教師充裕與學生交流聽後心得。

[學生誦讀]

學生推薦部分小組的誦讀者誦讀《雨霖鈴》,學生點評。

[課後任務]

學生通過教師部落格進行延伸學習,例如可以安插部分學生將其誦讀灌音上傳到教師部落格等等。

假想思路及多媒體行使說明

①部落格存身網路,具有強大的互動功能, “交流”戰“分享”變得十分輕鬆,可以坐即編輯坐即公佈、迅速傳佈,瀏覽者可以隨時評點進行交流。相對於論壇而言,論壇是公共的,而部落格則具有相對較強的針對性,更有利於網路資源的整合戰行使。

②自立、合作、探求是一個系統性的學習模式,沒有教學策略的指導是很難實現的。因此我使用“預習學案”的形式對學生的自立、合作、探求性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

①部落格的開放性戰相容性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樂趣,正在傳統講堂上學生髮言會有很多的瞅慮,部落格留言使得學生可以果敢放言,可以留名也可以匿名,可以有很多創造性的奇思妙想。

②通過網路的資源挑選,整合課程資源,突破語文學習的封閉空間。更多地瞭解柳永的生平才能夠更深進的體悟《雨霖鈴》的`詞境。

③通過現代音樂(鄧麗君戰包美聖的演唱)的演繹使學生首先產生一種感官刺激,但是又明顯地感應這種演繹戰《雨霖鈴》豪情的強烈差別性,由這種差別性就會產生一種延宕的回味考慮。

④初步感知。

①選與另一個演唱(有肯定的古典意蘊,能正在肯定層面上反應原詞的豪情戰意境)戰誦讀灌音(較能反應原詞的豪情層次的變化),學生按照部落格中的《〈雨霖鈴〉學案》戰《〈雨霖鈴〉誦讀指導》一邊聽灌音一邊進行鑑賞。從審美感知動身,觸發審美領略。

②通過量媒體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鑑賞動機,建構詩詞欣賞的場域。

③正在任務驅動經管模式中合作小組成員按照角色分工正在各項任務中進行合作合作學習。

①以聽助析,以讀代析。

②行使多媒體激發學生的審美感知,把學生的審美感知降華成為一種審美領略戰審美體悟。

①教師部落格成為師生交流的平臺,成為師生絡盡更新觀點見證考慮的程序的平臺。

《雨霖鈴》教學設計2

一、設計意圖:

《雨霖鈴》是一篇情真意摯的美文,對這首詞的教學應做到以下三點:

1、讀 通過聽錄音,把詞中的意境和神韻先聲奪人地渲染給學生,然後通過學生的誦讀,逐漸品味詞中獨特的意境美。

2、賞 賞析這首詞畫意美應作為教學切入點,同時也是課堂教學重點,賞析擬分三層。

①意境賞析——柳詞畫意美;

②語言賞析——柳詞語俗;

③風格賞析——柳詞婉約。

3、背 當堂檢查。

二、設計實施:

1、匯入新課:

2、明示學習目標:(投影)

3、簡介作者:(投影)

4、聽錄音:

①這首詞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用七個字概括)

②分別劃出寫景和寫情的句子。

5、學生誦讀(個別讀、齊讀)。

6、意境賞析:

△長亭 蘭舟 江水 寒蟬 (實景)

△楊柳岸曉風殘月

暮靄沉沉楚天闊 虛景

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7、語言賞析。

①寫景 ②寫人 ③寫情

8、風格賞析。

比較婉約派與豪放派詞的'不同,看出婉約派詞的特點。

9、學生誦讀背誦。

10、課堂檢查。

11、課堂小結。

12、佈置作業。

《雨霖鈴》教學設計3

一.教學目標:

1.初步掌握鑑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2.理解“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

3.理解融情入景,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二.教材內容、重點難點分析及策略

1.教材內容:

《雨霖鈴》是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4第二單元第四課的一首詞,這首詞是柳永的代表作,該詞通過描寫詞人與愛人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情景及想象離別後羈旅生活的情狀,集中反映詞人的複雜內心世界,為世人所傳誦。這首詞是宋代婉約派的代表作。全詞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細緻地描寫了情人話別時留戀難捨的情景,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的鬱悶心情,景中見情,以情帶景。其中的“楊柳岸曉風殘月”被譽為千古名句。這首寫離情的詞,可謂淋漓盡致,備足無餘。全詞圍繞“傷離別”而構思,層次特別清楚,語言簡潔明瞭。

2.教學重點及教學策略:

(1)“景中見情、緣情設景”的藝術特色

(2)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對策:這是一堂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充分體現學生主體的朗讀鑑賞課,因此我安排以下四個步驟的學法引導。

多媒體播放《別亦難》歌曲,創設“傷離別”意境

1.指導誦讀:

指導學生注意誦讀,整體感知,體會情感

學生齊讀——教師範讀——聽讀——齊讀

讓學生感受到詞中所蘊含的深深的離愁別緒。

⒉指導想象:體會詞中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通過引導,讓學生根據意象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出詞中所創造出來的藝術畫面。

⒊引導學生進行名句的鑑賞:主要通過“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等,分析鑑賞其中運用到的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⒋課外拓展,通過補充相關意象詩句,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現總結古典詩詞中存在的一個規律性的特點:通過固定意象體會作者思想情感。並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教學難點及教學策略:

品味詩詞意象,體會作者情感。

對策:鑑於這節課的難點,我擬採用以下教學策略:①通過反覆誦讀培養學生對詞的意境美的感受。②通過逐句點撥賞析使學生對融情入景,虛實相生的藝術手法產生深切的感悟。

三.教學物件分析

本課的教學物件是高一年級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差,但對詞這種體裁併不算陌生。在國中時已有接觸,曾經學習過蘇軾和辛棄疾等人的詞,初步感受了詞的語言美、意境美,雖然對詞的基本概念有了朦朧的瞭解,但畢竟只是停留在比較膚淺的感性層面上,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柳永這位著名的詞作家,早已為同學們所熟知。他的作品很多,但平時學生接觸的不多,不知其風格如何,故而有很強的好奇心理。所以本課教授目標主要定位在“感受”二字上,拋開了一些分析詩詞的術語,以情來帶動學生對古典詩詞的學習,提高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便成為本節課教學的主要教學策略。

四、教學策略圖

五、教學方法:

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是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誦讀—討論—鑑賞為主線,培養學生的詩詞鑑賞能力。對此,我主要採用了多媒體演示法、誦讀法、想象意境法、拓展法等方法。在實際教學中主要採取“創設情景——設定問題——反覆朗讀——探究討論”的教學策略,給學生搭建一個自主學習、深刻體悟、積極探究的平臺。

六.學習方法

整體把握察內容,再現意境體詩情。易詞造意賞名句,熟讀背誦多識記。

《雨霖鈴》課堂實錄

一、匯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別亦難》歌曲,創設“傷離別”意境

師:剛才聽到的歌曲表達的是什麼主旨?

生:離愁別緒(板書)

李商隱說“相見時難別亦難”,是呀,在現實生活中,離別是一種常事,也是文學作品中長盛不衰的主題。

師:大家想一想,我們以前都接觸過哪些描寫離別的詩?

生回憶: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高適的《別董大》、孟郊的《遊子吟》等,透過這些詩句,我們可以看到母親送別孩子時的淚眼愁眉,朋友送別時的牽掛、不捨和祝福,正像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江淹所說的那樣——“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那麼,北宋婉約派的著名代表詞人柳永又是怎樣表現“傷離別”(板書)這一主題的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他的代表作《雨霖鈴》。(顯示課題)

大螢幕展示學習目標

二、作者簡介

大螢幕顯示 “走近柳永”。

柳永(約987——約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至屯田員外郎,排行第七,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他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婉約派的代表詞人。柳詞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有詞集《樂章集》。

三.整體感知

1、師:下面給同學們一分鐘的時間,大家朗讀一下這首詞。(學生自由朗讀)

教師提問:讀完後,你能說說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什麼嗎? (學生回答)

叫一生回答

生答:哀婉、悲傷、悽清。 教師(板書)

2、叫一生學生讀,教師點撥。

3、多媒體播放《雨霖鈴》配樂誦讀。

要求:注意作品的'節奏、韻律、讀音,並且注意體會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學生跟讀)

4、學生齊讀。

四.鑑賞

【學法指導】 教師作詩詞鑑賞技法指導

(1)由意象品味意境。

(2)語言:理解有感情色彩的詞句。

(3)寫作技巧的探討:

師:請同學們回顧詩詞常見的表達技巧,有哪些?

生: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間接抒情(情景交融,情景相生,情因景生,借景抒情,以景襯情,融情入景,以樂寫哀,以哀寫樂)。(板書)

師:本詞采用的是什麼表達技巧?

生:…

師:這首詞的重點特點是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板書)鑑賞時圍繞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寫了哪些景物? 有什麼特點?

(2)哪些句子抒寫了作者的感情?

(3) 怎樣理解千古傳誦的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1、 賞析上闋。

教師提問,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明確

分析:“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師:開頭一句“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內容?

一生:這三個句子交代了時間、地點以及詞人所處的特定環境。

師:這三句描寫,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還有別的什麼作用嗎?(教師引導:聯絡《琵琶行》開頭景物描寫的作用)

生:這幾句除了交代時間地點和特定環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氣氛。

師:這句話渲染了怎樣一種氣氛?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意象品意境。

生:意象:寒蟬、長亭、驟雨

師生共同分析意象

寒蟬:

師問:寒蟬有何寓意?

生討論回答:憂愁

師:是啊,古人在文學作品中寫到“蟬”的時候,往往都是和“憂愁悲苦”聯絡在一起的。

寒蟬——憂愁悲苦

(大螢幕顯示)例如:元代的盧摯在《沉醉東風》中說:“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宋代詞人晏幾道在《採桑子》中說:“一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師:這些詩句都是借“蟬鳴”來抒發悲苦憂愁的思想感情的。因為蟬的鳴叫,嘔啞嘲哳難為聽,而秋蟬的鳴叫就更加淒涼,這裡再加上一個“寒”字,就愈發使人感到特別的悲苦,因而“寒蟬悽切”四字在詞作之首就為全篇奠定了一種令人心碎情感基調。

師:長亭有什麼寓意?

一生答:早在秦漢時便開始在道旁設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時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長亭”五里一短亭。詞中的長亭(短亭)是古代的人們送別的場所。所以我覺得也是傷感的載體

師:許多文人學士在寫離別時經常要寫到長亭。例如: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大螢幕顯示)

結論:環境悲涼

分析:“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師: “無緒”是什麼意思?

學生結合課下注釋回答:沒有心思。

師:為什麼“無緒”?

一生:因為要離別,所以即使有山珍海味也無沒有心思。

師:哪個字能體現出二人難分難捨的情感?

生:催

師:請大家通過想象和聯想,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亭送別時的情景。 (學生思考)

一生:在那樣一種令人銷魂蝕骨的環境中,城門外,帳篷宴餞行。正在難捨難分之際,縱然有山珍海味,美饌佳餚,也必然是食之無味;而船家又看不出個眉眼高低,竟然在這樣的時刻催促登程!詞人不想走不願走卻又不得不走

矛盾:留戀←→催發

情深意長→不想走,我想留

師:想一想這是一種什麼心情?

生:痛苦、無奈、戀戀不捨的心情

結論:難分難捨

分析:“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詞人用細節描寫推出的特寫鏡頭。

師提示:請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特寫鏡頭。

(學生思考一分鐘回答) 一生:因為難分難捨,因為不想走,因為我想留,所以在這痛苦萬分時候,即使有萬語千言,千言萬語,也難以一一傾訴,兩雙無力而有意的手緊緊地握在一起,只好我望著你,你望著我,淚眼相對,無語凝視。“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啊。

師:此生用詩意的語言描寫了詩意的鏡頭

師生鼓掌

分析:“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上闕的結句

師:這三句寫的還是人嗎?

生:是寫景

師:這裡的景物描寫是作者想象的還是虛構的?

生:想象。

師:詞人這裡描寫想象中的景物,表現了他怎樣的心情?請用幾個形容詞加以概括。 生:詞人此時的心情是惆悵、悽苦、悲涼的。

師:為什麼此句又在寫景呢?

一生:我覺得是為了更好的表達情感,主要是以景寫情。

師補充:直接寫人已經講感情表現到盡頭了,再用景烘托,更能突出詞人的愁緒和前途的黯淡無光,同時也暗示出情侶的分別是久遠而漫長

結論:惆悵傷感

上闋重在寫離別前的依依不捨的情景。

2、賞析下闋

分析:“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師:在這兩句中,有三個字點明瞭這首詞的主旨,是哪三字?

生:傷離別。

師:詞人在這一句中除點明主旨外,還從兩個角度去抒情,一個是歷史時間,一個是季節,分別在那些字裡體現出來?

生思考後回答:“自古”“清秋節”。 師:你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一下詞人的情感:

生思考

一生: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會因為離別而感覺到悲傷。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離別在古代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又是在清秋節,可謂愁意濃濃啊

結論:愁意濃濃

分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教師提問,啟發引導學生體會本句的精妙之處。

師:這兩句中有直接表達感情的字嗎?

生:沒有

師:這裡的景是真實的還是想象的?

生:想象

師:寫了哪些景物?有什麼特點?抒發作者什麼情感?

生:楊柳 曉風 殘月

師:說說這一句為什麼能成為千古名句?

學生討論,叫一生回答

一生:它沒有一個字是寫情的,而又沒有一個字不寫情。詞人設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後,我將身在何方呢?我的身邊還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嗎?不會有了,陪伴我的將只有岸邊楊柳,耳畔清風。

教師補充:(大螢幕顯示)

把楊柳、風、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

惆悵曉鶯殘月—— 韋莊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李白

願為西南風 長逝入君還—— 曹植

此畫面出現在特定的時刻——“酒醒”之後

醉不成歡慘將別 —— 白居易

舉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

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 李清照

作者通過寫景,點染(烘托)出那種說不完訴不盡的離愁別緒。

結論:酒醒傷情

分析:“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問:詞人這裡為什麼說“虛設”?

生思考後,叫一生答

一生:因為沒有人陪伴,無論怎樣的良辰好景,對詞人來說都是沒有意義的。

師:請大家注意,詞人在這裡只寫到良辰好景,而沒有寫到平常時日。為什麼呢?

一生:因為連良辰好景都形同虛設,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種深情,萬般愛意,又向誰去說呢?只有獨對清風冷月,望空興嘆,為伊消得人憔悴了。這樣,作者就在令人灑淚傷情的抒寫中,結束了全詞。

五、小結

我們再回頭看整首詞,情語在寫情,景語也並非只寫景,每句中都包含無限情思。正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大家在誦讀時要注意體會本詞“融情入景,虛實相濟”的特點。 還要注意把握婉約詞的情感基調:哀婉、無奈、悽清。另外,以後在鑑賞詩詞的時候,要通過品位詩詞的意象,體會作者感情。

六、情景再現

多媒體播放《雨霖鈴》動畫。讓學生體會詩人的情感。

七、全班同學背誦本詞

學生自背四分鐘(注意把握傷離別的思想感情)

叫一生背誦

學生齊背

八、作業:

1、背誦全詞

2、用借景抒情的語言描寫你所經歷的一段愁或喜。

要求:①體裁不限,也可填詞作詩。②要寫真情實感,不得無病呻吟。

《雨霖鈴》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把握婉約派的風格特點:情景交融、低沉傷感、講究格律、音調和諧。

2、讓學生學會運用情感體驗法去鑑賞詩歌,並通過情感體驗法去感知美,感受美,提高鑑賞詩歌的審美能力。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1、課前準備:

⑴ 預習課文,過字詞關。

⑵ 由學生推選的兩隊代表(每隊三人)根據這首詞排練小品,其中兩人表演、一人旁白。

2、匯入:

今天的課我將和大家一起穿越那漫漫的時空隧道,回到千百年前的一個憂傷的午後,讓我們一起去感受一場哀婉淒涼的離別,去領略一下我們福建的婉約派詩人柳永,他那低沉傷感,纏綿悱惻的詩詞作品。

(請學生開啟課本。)

柳永是一位多才多藝而且多情的詩人,在他漂泊了一生的日子裡,創作了大量的膾炙人口的、適用於唱歌的新樂府,在當時的社會裡可謂是:“凡有井水飲處便能歌柳詞”。

(詢問預習作業的完成程度。)

3、通過聽朗讀、學生表演來總體把握作品的總體意境。

⑴ 學生聽名家朗讀《雨霖鈴》。

⑵ 設計《情感劇場》,播放配樂《梁祝》,兩隊學生分別表演小品。

讓學生來比較兩隊的優劣,學生可以各抒己見,有道理的都給予肯定。最後老師分別從表演內容,表演藝術以及旁白上對這兩隊同學表演進行簡單的點評。

4、根據詞的故事情節歸納作品脈絡。

學生按順序回答故事脈絡

明確:帳飲無緒→蘭舟摧發→執手相看→無語凝噎→今宵酒醒→與何人說

5、根據故事脈絡體會作者思想感情。

學生根據以上脈絡體會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師側面引導。提醒學生注意抓住關鍵字詞來體會感受。(重點:無緒、相看淚眼,無語凝噎、酒醒之後的故事情節---悽苦悲涼-)

讓學生比較看文字的感受和看錶演時的感受的區別。

明確:演員是根據詞的情節來表演的,觀眾是通過觀看錶演所以感受是一致的,但是表演更加直觀,所以感受更深一些,這種設身處地的沿著作者的.思路去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鑑賞詩詞作品的方法就叫做情感體驗法。

教師補充:要想有更深的體驗,學生還要充分發揮想象和聯想。

6、引導學生回答出表演的遺憾之處是因為缺少當時的環境,並讓學生找出作品中的環境描寫。匯出情感體驗法的另一要素:依情索景。

明確:

寒蟬──長亭──晚──驟雨

千里煙波──暮藹沉沉──楚天闊

楊柳岸──曉風──殘月

每一個景配一幅畫,讓學生來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表達感受,並給三幅畫各起一個名字,教師側面指導。

明確:這些感受其實就是作者所表達的感情,景語即情語,詩歌作品當中景物與作者所表達的“意”關係密切(總結一下學生的發言,重點:是:寒、長亭、沉沉、楊柳、曉風、殘月),所以們在利用情感體驗法鑑賞詩歌的時候還要注意:──依景索情,聯絡作品中的環境描寫,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師給三幅畫起的名字分別為:《長亭別離圖》《扁舟遠行圖》《曉風殘月圖》

7、播放《雨霖鈴》的FLASH作品。讓學生綜合感受作品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8、教學延伸。讓學生舉例(要求最好是學習過的名言名句),並運用情感體驗法來鑑賞例子,教師點評。

9、佈置作業。

《雨霖鈴》教學設計5

學情分析:

《雨霖鈴》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語文》(袁行霖主編)第四冊第二單元《柳永詞兩首》的一個教學內容。在學習這個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柳永的《望海潮》,對作家有過深入的瞭解,對作品也進行了深刻的分析,感受了作者筆下的杭城美景。本節課則學習代表柳永慣常風格的一篇作品——《雨霖鈴》。它是抒寫離情別緒的千古名篇,藝術上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鋪敘與點染相結合,歷來為人們所稱道,而其哀怨的基調,真切誠摯的感情更是打動千百年來無數的讀者。

本課的教學設計根據理科班的特點,力求關注學生的思維特點與語言表達習慣,給學生提供適當的問題和發言機會,使他們在誦讀、感受、討論、想象、思考、移情的基礎上,進入到詩歌鑑賞的學習迴圈圈中,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學生能夠從時間角度劃分本詞的層次結構;

(2)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詞中所蘊含的三個畫面的具體內容;

(3)鑑賞名句,並簡要分析欣賞該句的理由;

(4)把握意象,進一步加深對詞的理解;

二、技能目標:

(1)熟悉鞏固詩詞的誦讀方法;(準、味)

(2)掌握詩詞鑑賞的基本思路:語言——意象——意境——情感;

三、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珍惜身邊的人和事,正視別離所帶來的憂愁,挖掘離別背後催人奮進的力量;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學習,把握本首詞所寫內容,體會到作者所抒發的哀怨,掌握詞中常見意象的作用!

教學難點:

學生對作者所抒發情感的感悟,對詩詞鑑賞方法的掌握!

教學方法:

1、誦讀法(詞在古代本來就是配樂歌曲,惟有反覆誦讀,才能體會其妙處);

2、合作探究法(師生互動,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

教學課時:

一課時(40分鐘)

課前佈置:

學生複習柳永的`相關文學常識,預備第四冊課本與優化設計等相關資料。

課前準備:

課堂教學所需的錄音帶及錄音機,以及有關資料的蒐集。

教學過程:

一、情境設定:

讀蘇軾的《赤壁懷古》,我們感受的是“壯美”;讀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我們品味的是“優美”;讀李清照的《聲聲慢》,我們體會的是“悽美”!

今天,讓我們一齊走進柳永的《雨霖鈴》,看看他展現給我們的又是怎樣的一種美?

二、研討全詞:

(一)誦讀詩詞:

1、放錄音。(正字音,劃節奏)

2、學生自由誦讀。

3、指明學生單獨誦讀,並略加點評。

4、師生有感情的集體誦讀。

(二)相互質疑:

(要求學生就句意不明白之處相互質疑,主要的解答由學生完成,難以解決的,教師再給予點拔指導)

(三)賞析全詞:

1、全詞寫作者與戀人的別離,它是分幾個階段來寫的?

(別前、別時、別後)

2、蘇軾評價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本詞也一樣存在三個畫面,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為我們描述一番。

(分組進行:一組(別前);二組(別時);三組(別後);四組點評)

3、這麼美的畫面,作者是通過哪些富有表現力的句子來展現的:

(分組進行:一組(鑑賞“別前”),依次類推,四組同學點評,補充)

4、分析的過程中,點出使用的藝術表現手法。

(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5、分析完畢,全體學生再次有感情誦讀全文。

三、課內延伸:

本詞中出現了古典詩歌中常用的幾個意象,請分別找出,並指明它們的象徵意義。

長亭:路邊的亭舍,常用作餞別。

楊柳:枝條柔嫩,纏纏綿綿到天涯的柔情。且諧音“留”,用來表達惜別挽留之情。

月亮:以月的陰晴圓缺,說人間的悲歡離合。

四、小結:

正所謂“一切景語且情語”,長亭,楊柳,月亮這些平常的事物,一旦與人的主觀情感相融合,便生動形象的表達出作者的萬千離愁!

至此,我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大家體會到的是作者為我們帶來的“悽美”別離!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全詞;

2、片斷練習:週末,離家去學校的車上。馬上車開了,我看著窗外的母親……

六、板書設計:

《雨霖鈴》教學設計6

[設計思想]

《雨霖鈴》這首詞抒情色彩非常之濃,如果賞析時用語貧乏瑣碎,那麼詩情就會打大折扣,如溫水(也可能是冷水)泡茶,或沒有完全泡開,或完全沒有泡開。因此,用詩一般的語言來賞析此文成了最佳選擇。以“詩”解詞,情味不減,能更好地走進文字,走進作者心靈;同時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詩情,促進學生學以致用,以點帶面,融會貫通。具體操作就是根據文字內容,緊抓教學重點,對教學任務進行合理分工,自主探究。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濃濃的離愁。

2.理解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寫法。

[教學方法]自主探究,以“詩”解詞。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流程]

一、激趣匯入

媒體上說周杰倫走到哪裡都能颳起一陣龍捲風,足見周杰倫影響之大。可是早在北宋時期,有位詞人,他創作的許多作品不僅當時廣為傳唱,而且流傳至今已近千年。他在當時的影響,有言為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大家能根據這句話猜出他是誰嗎?

二、整體感知,把握情感

1.自讀兩遍,初步感知

2.提示: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念,想到。

3.再讀一遍,找出主旨句。

明確: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3.誦讀指導:節奏緩慢,語調低沉。

4.播放課文錄音。

5.學生模仿誦讀。

6.找出寫“離別”情景的句子和寫“清秋節”的句子。

明確: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三、以“詩”解詞,體會深情

1.“一切景語皆情語”,請體會景中之情。

要求:充分發揮聯想和想象,用詩一般優美而深情的語言加以渲染。

2.學生從中任選一句加以鑑賞,寫在草稿紙上。

3.根據所選物件分組進行探究、交流、討論。

4.在討論基礎上,組內合作完成一篇精美的賞析文字,以便全班交流。

5.成果展示,教師點評。

6.教師下水:

①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賞析:一聲聲,一遍遍,秋蟬嘶鳴,纏綿哀怨。面對長亭,天色將晚,天邊的落日像哭紅的淚眼,充滿無限眷戀,一點一點,正依依不捨地挨下山去。驟雨剛過,葉尖上的`水珠敲打著乾枯的樹葉,其聲如泣如訴,點點滴滴,是離人淚。

②“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賞析:桌上的酒食,嘗著似土和泥。未飲先醉,心內成灰。眼中淚,杯中酒,蓄著的是憂,嚥下的是愁,正當難捨難分之時,艄公催行;離愁越來越濃,感情之弦越繃越緊,終於情不自禁地握住對方的手,流淚眼望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千言萬語,湧上心頭,哽在喉間,悲痛欲絕。

③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賞析: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離愁漸遠漸無窮,如千里煙波,浩渺無邊,如楚天清秋,萬里遼闊。無邊的離愁像暮靄一樣,沉沉地壓在心頭,久久揮之不去。

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賞析:從前是“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而今風景依稀,佳人何在?冷風吹來,心頭一顫,酒醒愁未醒,頓時生出“人面不知何處去,楊柳依舊笑晨風”的悲涼。

7.總結藝術特色

情景交融;虛實相濟(抓住“念”字)

四、餘音繞樑

1.播放毛寧的《晚秋》。

2.課後請大家再次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想象一下柳永走後,那位女子的生活情景,並以《與君別離後》為題,借鑑課文情景交融的寫法,寫一篇抒情散文或者抒情詩。

《雨霖鈴》教學設計7

課文研習

一、要點解析

1.《望海潮》是描寫北宋時期杭州繁盛景象的詞。詞的上片描寫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詞的下片描寫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景象。

詞作以鋪敘見長。首先,以“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總領全篇,概括介紹杭州的自然風光和都市的繁華。然後分別從“形勝”“都會”和“繁華”三個方面鋪開敘述:“煙柳畫橋”之中家家戶戶安居樂業,人煙阜盛;“雲樹”“堤沙”之外驚濤拍岸,洶湧壯觀;都市街衢,珠寶遍陳,普通人家,披羅著錦,滿目奢華景象。過片(下片起句)之後,先描寫西湖水碧山青、桂子飄香的景象,後敘羌笛橫吹、菱歌互答的歡愉場景。由民眾忘情山水之樂引出官員宴飲之樂,一路鋪敘下來,但又不是平鋪直敘,很見裁減功力。

這是一篇投贈之作。作者路經杭州,想謁見當時出任兩浙轉運使的孫何,便寫了這首詞。詞作一方面反映了北宋結束五代分裂割據局面後,經過真宗、仁宗兩朝的休養生息,確實呈現了繁榮的景象,但收筆也流露了粉飾太平、獻寵官僚的味道,有唐朝干謁詩的遺風。

2.《雨霖鈴》是描寫作者在長亭與情人話別的詞。詞作主要採用了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其一,用哀景寫悲情。詞作開篇用“寒蟬”“長亭”“驟雨”等意象,烘托離別時淒冷沉鬱的氣氛。其二,以無情襯有情。離人難捨難分,而無情的舟子卻催促起航,有情人只得以淚相向,“無語凝噎”。其三,以想象未來之景訴悲情。作者用一“念”字引出離別後行人消失在煙波浩淼的楚地江天,極目遠眺,一片茫然,不覺悲從中來。“良辰美景”原為歡樂愉快的場景,但是隨後而來的“虛設”二字頃刻間就使歡樂之情頓然消失,而沉入到無邊無際的愁傷之中,所以,這裡也是“樂景寫悲情”。

二、學法指導

1.知人論世

宋真宗咸豐末年,柳永途經錢塘江(今浙江杭州)想謁見此時正好任兩浙轉運使的孫何,但當時官府之家門禁極嚴,柳永一介平民是很難到孫何家去拜訪的,他就寫下了《望海潮》這首詞,並使其在青樓被廣泛歌唱以使孫何知道,以求得引薦。所以,詞中不乏溢美之詞。

柳永寫《雨霖鈴》,正是他離開汴京(開封)去各地漂泊時。由於封建時代文人政治命運難以自持,加上交通等經濟條件落後,離別就給予青年男女以愛情的深沉打擊,給予漂泊遊子以羈旅愁苦的悲嘆。《雨霖鈴》正是這兩個方面感情的真實流露。

2.正確看待《望海潮》引發的種種傳說。

宋人羅大經的《鶴林玉露》記載:“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於‘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揚鞭渡江之志。”當然,這只是傳說而已,誘使金兵入侵,導致北宋滅亡的原因,是由於統治者醉生夢死的腐朽本質;金兵南下,給南宋統治者帶來威脅的,仍然是統治階級“直把杭州當汴州”(林升《題臨安邸》)的腐朽本質所決定的,與柳詞本無直接關係。從傳說中可以看出《望海潮》的影響之大。

3.誦讀指導

《望海潮》詞“音律諧婉,詞意妥貼,承平氣象,形容盡致”(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所以,朗讀時應該注意音律的和諧,語勢的激越。

開篇“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一句有總起奪勢之妙,朗讀要在“繁華”處升調且停頓,為下文的朗讀蓄勢。下文從三方面鋪敘,朗讀由三個層次推進,逐一昂揚,至“競豪奢”到高潮。下片描寫杭州人民和平寧靜的生活,朗讀語氣平緩和樂,“有三秋桂子”中的“有”是領字,朗讀要作較長停頓。最後兩句是祝願之辭,朗讀時語氣誠懇,節奏和緩。

《雨霖鈴》是描寫作者在長亭與情人話別的詞。朗讀時當聲情哀婉纏綿。如“寒蟬悽切”“切”字為韻腳,要讀得鮮明;尾音拖長更能讀出詞的悽切情感;“竟無語凝噎”的“竟”要稍重、稍停,並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念去去”的“念”是領字,要稍重、稍停,拖音以帶出下文;“酒醒何處”的“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那堪”二字要稍重,隨後的“冷落清秋節”稍緩;“便縱有千種風情”中,“便”字要頓住,“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裡表達苦痛無奈之意。

三、延伸拓展

1.詞的起源:詞產生於唐,盛行於宋,在唐代廣為流傳,到宋代成了“流行歌曲”。詞即歌詞,指可以和樂歌唱的詩體,是詩的.一種。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餘”“曲子詞”“曲詞”“歌詞”等。

2.關於詞牌和標題:詞牌,就是詞的格式的名稱。關於詞牌的來源,大約有下面的三種情況:⑴本來是樂曲的名稱,例如《菩薩蠻》。(2)摘取一首詞中的幾個字作為詞牌。例如《憶秦娥》。⑶本來是詞的題目。《踏歌詞》詠的是舞蹈,《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望海潮》就與所寫內容相關。但絕大多數的詞的內容都不是用詞牌“本意”的,如《雨霖鈴》。因此,有的詞牌之外還有詞題。

3.詞的分類

詞,按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58字以內)、中調(59-90字)、長調(91字以上);按段的多少可分為單調、雙調、三疊、四疊等(詞的段落叫“闕”或“片”);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蘇軾、辛棄疾等;婉約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觀、李清照、周邦彥、姜夔等)

基礎測評

一、積累運用

1.下列詩句的節拍劃分有誤的一項()

A.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

B.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C.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D.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2.下列加點字的注音不正確的一項是()

A.繁華fán簾幕mù參差cī疊巘清嘉xiàn

B.羅綺qǐ釣叟sǒu簫鼓xiāo吟賞煙霞yín

C.寒蟬chán驟雨zhòu暮靄ǎi良辰美景chén

D.凝噎yē經年jīng甘霖lín蘭舟催發cuī

3.下列詞句中,沒有錯別字的一項是()

A.今日的錢塘江岸,一派繁榮景象,大廈撥地而起,長橋飛跨而過,只感覺錢塘江畔繁華中更多了一份寧靜。

B.“夕陽蕭鼓”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明清早已流傳。1925年,上海大同樂會的柳堯章等人首次將其改變為絲竹合奏。

C.黃庭堅在《東坡先生真贊》裡寫道:“東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可見其對蘇東坡的讚美和敬仰。

D.在傍晚的最後一線餘暉從窗前消隱時,我正趴在桌邊,透過窗臺,庸懶地望著天際的盡頭,儼然沉溺於一幅水墨山水。

4.下列文化常識的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詞產生於唐,盛行於宋。詞原為歌詞,是可以和樂歌唱的詩體,屬於詩的一種。詞有很多別稱,如“長短句”“詩餘”“曲子詞”“曲詞”“歌詞”等。

B.詞按字數多少可分為小令、中調;按作家的流派風格可分為豪放派和婉約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約派的主要作家。

C.慢詞就是篇幅長的、節奏緩慢的詞。慢,有延長引伸的意思,歌聲延長,就唱得遲緩了。《望海潮》《雨霖鈴》都屬於慢詞。

D.詞牌一般是與詞的內容相關的。如《踏歌詞》詠的是舞蹈,《欸乃曲》詠的是泛舟,《漁歌子》詠的是打魚,《望海潮》寫的就是杭州勝景等。

二、課內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後面的問題。

望海潮

柳永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5.清劉熙載《藝概詞曲概》:“詞有點,有染”,說的是詞的一種表現手法“點染”,它既有抽象的評點,又有具體的描述。請就本詞的上片舉一例說明“點染”手法的運用。

答:

6.賞析“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在詞中的妙處。

答:

(二)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後面的問題。

雨霖鈴

柳永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7.對《雨霖鈴》的鑑賞評析,不恰當的一項是()

A.“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三句實寫送別之境,但更是借痛楚的聲音、蕭條的景物、傷情的地點,映襯出了詞人內心深沉的痛苦。從而真正做到了景中有情、情景相生。

B.“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句將“別”字形象化,把彼此眷戀之情、無窮的離別之恨、無可奈何之心表現得神情逼真,收到了此時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C.“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一句,由“念”字領起,實寫離別之後的情形。浩淼的煙波,沉重的暮雲,高遠的天空,這些景物全都籠罩上一層黯淡的色彩,襯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欲與情人再相見的無期。

D.“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幾句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刻畫得細緻入微。“虛設”表示良辰美景已經成為虛空的妄想,正因為這樣,詞人由己推人,設想未來,才更感受這次離別的痛苦。

8.賞析“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情景交融的手法。

答:

三、拓展閱讀

(一)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後面的問題。

少年遊

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夕陽鳥外,秋風原上,目斷四天垂。歸雲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①?狎興②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注:①前期:指舊日之志意心期。一說指舊日的歡愛約期。②狎興:失意時狎玩之意興。

9.賞析“高柳亂蟬嘶”與“寒蟬悽切”中“亂”與“寒”的表達效果。

答:

10.聯絡全詞,分析“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所表現的失意之情。

答:

(二)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後面的問題。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①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②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欄意。擬把疏狂③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註釋:①危樓:高樓。②黯黯:迷濛不明。③擬把:打算。疏狂:粗疏狂放,不合時宜。

11.歷來評家認為,這首詞的點睛之筆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請結合全詞,簡要分析這兩句的思想感情和表達技巧。

答:

12.曹操的《短歌行》裡有“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句。比較其中“對酒當歌”所表達感情的不同。

答:

(三)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後面的問題。

小重山

陳亮

碧幕霞綃一縷紅。槐枝啼宿鳥,冷煙濃。小樓愁倚畫闌東。黃昏月,一笛碧雲風。往事已成空。夢魂飛不到,楚王宮。翠綃和淚暗偷封,江南闊,無處覓徵鴻。

[註釋]陳亮曾在宋孝宗與金約和之後,上《中興五論》,沒有結果。以後又向孝宗連上三書論恢復方略,受到朝廷攻擊,斥為“狂怪”。他在長期的鄉居生活中,報國之志未衰,曾在自己的家裡葺治小圃,有柏屋三間,名之曰“抱膝”,這是用諸葛亮的典故,可以看出他的志趣所向。

13.詞中“槐枝啼宿鳥,冷煙濃”的“冷”字和“小樓愁倚畫闌東”的“愁”字,好在哪裡?請結合詞句進行簡析。

答:

14.“往事已成空。夢魂飛不到,楚王宮”運用了什麼典故?其寓意是什麼?

答:

(四)閱讀下面的宋詞,回答後面的問題。

採桑子

呂本中

恨君不似江樓月,南北東西,南北東西,只有相隨無別離。恨君卻似江樓月,暫滿還虧,暫滿還虧,待得團圓是幾時?

15.詞的上闋“恨君不似江樓月”,而下闋“恨君卻似江樓月”。這是否矛盾?為什麼?

答:

16.詞作在藝術上的主要特點是什麼?試加以分析。

答:

四、片段寫作

根據《望海潮》的詩意,展開聯想,擴寫“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的畫面,約200字。

《雨霖鈴》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讀準讀順文字。

2、把握內容,理解情感

教學重點:

1、鑑賞詞融情於景、虛實相濟手法。

教學難點:

1、品味作者在矛盾之處要表達的情感。

2、品悟作者在特定時期內的內心世界。

一、自由誦讀,初步感知,讀準讀順。

要求:讀準讀順

二、指導誦讀,把握節奏。

思考:怎樣讀才有節奏感?自己先用斜線標記,交流。

三、理解誦讀,初略情感。(因何傷?)

1、文字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

2、文字哪句話的哪個詞語點出了文字的主題?

四、想象誦讀,把握內容。(詞中景?詞中事?詞中人?)

1、圍繞這個詞語,作者用怎樣的'手法描寫了哪些景?

(1)、重點探究“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拓展:學生補充出寫酒、柳得詩詞

(2)、實景和虛景的作用

2、圍繞這個詞語,作者是按怎樣的順序來刻畫抒情主人公做的事情?

重點探究時、空兩個角度

五、品味誦讀,體會情感。(傷在何處:詞中情?)

文字將敘事用於長詞慢調中,先寫離別之景,再設想別後情景,讓人有“餘恨無窮,餘味不盡”之感。全文籠罩著一層揮之不去的愁緒,不僅源於其高超的手法,更是由於其內容中隱含著的三重矛盾。試從文字中找出句子進行賞析。

第一重矛盾:意願與現實-----“不想別”卻“不得不別”

不想別表現在四個方面:

(1)時間上

(2)感情上難捨難分

(3)路途遙遠,前途黯淡

(4)離別時間長

不得不別重點探究“摧”字

第二重矛盾:情感與語言-----千言萬語卻“無語凝噎”

重點探究“竟”字

第三重矛盾:意思與無意思:難捨難分卻“更與何人說”

剖析出“誰與同歡”“誰與共話”的寂寞、苦痛

六、品悟誦讀,領悟內涵。(到底傷什麼?)

正是因為文字包含的三重矛盾,文字不僅情真意切,同時又有超出情感的因素,結合文字和作者生平,思考:作者還會有什麼感慨?

剖析出“悲生活的無常”、“慨生命的不自由”

七、昇華誦讀,同悲同慨

最後,讓我們用飽含情緒的聲音,再一次走近作者的內心,去感受他的痛苦、孤獨、無力、悲慨等情緒。

八、作業設計。

展開豐富的想象,將文字擴充套件成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雨霖鈴》教學設計9

教學目標

1.理解詞意,體會詞人宦途的失意及與戀人離別的愁苦。

2.瞭解“婉約詞”的特點。

3.背誦默寫。

教學時數: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詞牌名與作者(參看課文註釋)

二、初步感知詞意

1.朗讀詞,讀準字音

2.利用註釋,結合“課文導讀”,初步瞭解詞意

三、賞析詞

(一)賞析詞的思想內容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這首詞寫的是與戀人的離別。此時詞人因仕途失意、不得不離開京都(汴京,今河南開封),故而與戀人惜別。

“寒蟬”,點明離別的季節是在秋初(因為晚秋已無蟬鳴)。“悽切”,寒蟬的叫聲給人一種悽悽切切之感,襯托出離別的淒涼傷感。“對長亭晚”,傍晚時分,在長亭外送別。“長亭”,點明瞭送別的地點。古代在交通要道邊每隔十里修建一座長亭供行人休息,又稱“十里長亭”,靠近城市的長亭往往是古人送別的地方(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驟雨初歇”,點明送別的具體時間是雨後陰冷的黃昏。

這些景物描寫,字字寫景而字字含請,準確地將與戀人分別時的淒涼心情反映了出來,為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調子。

2.“都門帳飲無緒。”

“都”,指北宋都成汴京,汴州(“暖風薰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汴州是北宋都成,杭州是南宋都城)。“門”,指城門。“帳飲”,設帳置酒宴送行,在京城門外設帳宴飲,暗寓仕途失意。“無緒”,沒有心情(柳永因作詞忤逆仁宗,因而不得意,於是流連坊曲,為歌妓作詞)。

3.“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正在依依惜別之時,船家頻頻催促:走啦,走啦,開船了!於是,“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一對情人,緊握雙手,淚眼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句話來(同桌之間表演此句)。

同學們,你有過這種無語凝噎的時候嗎?一個人要傷心到怎樣的地步,才會“無語凝噎”!

讀到這裡,我不由得想問一句:既然分別讓兩人如此痛苦,“柳郎,不能不走嗎?”同學們,你覺得詞人能不能不走?不能!在古代,仕途幾乎是一個有志男兒唯一的出路。一個男人不能沒有事業,事業給男人活著的分量。作為一個女人,她如果真心愛一個男人,就不能拖後腿。

4.“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去去”,即越走越遠。想到這次去南方,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霧沉沉的楚地一望無邊。暮靄沉沉,離愁深深,使人想到王勃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這一句是別後思念的預想,是虛寫。

5.“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就是離別,更何況是在這冷落淒涼的清秋時節,叫人情何以堪!

6.“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今晚酒醒時分,我身在何處呢?只怕是在楊柳岸邊,吹著淒涼的晨風,眼望黎明時天邊的一彎殘月,身邊再也沒有你。

這句寫詞人酒醒之後漂泊江湖的`感受。這兩句妙就妙在用景寫情,景語即情語,將離人悽楚惆悵、孤獨憂傷的感情,表現得十分充分、真切,創造出一種特有的意境,成為名句。

7.“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經年”,一年又一年。“良辰”,好天氣。“好景”,好風景。這一去,年復一年,即便是遇上良辰好景,過得花紅柳綠,但沒有你,也形同虛設。對你,縱然有滿腹的情意,又去和誰說呢?(相信,你也一樣吧!)

這四句更深一層推想離別以後慘不成歡的境況,把詞人的思念之情、傷感之意表達得淋漓盡致,也傳達出彼此關切的心情。結句用問句形式,感情更顯強烈。

(二)賞析詞的藝術風格

1.詞的上片、下片分別寫什麼內容?

上片:寫離別的場面。(實寫,虛寫)

下片:寫離別後的情景。(虛寫)

2.這首詞抒發了怎樣的情感?又是如何表現情感的?

抒發了詞人仕途失意及與戀人離別的愁苦。

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戀人難以割捨的感情。

用景寫情,情景交融。

3.詞的藝術風格——婉約詞

婉約詞與豪放詞

婉約,即婉轉含蓄。婉約詞在取材上,多寫兒女之情、離別之情;在表現手法上,多用含蓄蘊藉的方法表現情緒。代表詞人有柳永,李清照等。柳永《雨霖鈴》是婉約詞的典型代表。

豪放詞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不拘音律。代表詞人有蘇軾、辛棄疾等。《念奴嬌·赤壁懷古》是豪放詞的典型代表。

宋人稱:“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四、有感情地誦讀

《雨霖鈴》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一)情感目標:藉助多媒體和教師對作品的體驗,帶領學生以真摯的感情品讀作品,培養詩歌興趣和文學素養。

(二)知識目標:

(1)通過反覆朗讀,感知作品內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寫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虛實結合的寫法;

(3)鑑賞意象,掌握婉約派的特點。

(三)能力目標

通過課堂教學與網路技術的整合,引導學生學會合理、充分使用網路資源,進行自主式、探究式學習,開拓知識面,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與難點:

理解古典詩歌傳統意象在作品中傳情達意的效果。

教學方法:

(1)網路環境與課堂教學整合

(2)美讀法

(3)討論法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準備與裝置

多媒體電腦平臺(配備寬頻上網)、Frontpage網頁製作軟體

教學過程設計

一、深情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教師:我們昨天學習了豪放派詞人蘇軾的代表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感受了豪放派豪邁的詞風,今天我們來學習另一種截然相反的詞風——婉約派。而其中的代表詞人是柳永。大家在課文註釋上看到,這是一首離別詞。生離死別都是人間最傷心的事情,人們最不願遇到的事情。下面,請大家欣賞配樂朗讀,感悟詞人的纏綿悱惻的離愁別緒。(點選網頁“配樂朗誦”)

二、整體把握,感知作品的內容和思想感情。

1、點選網頁“配樂朗讀”,讓學生沉浸在離愁別緒的傷感氛圍裡。

2、學生概括作品的思想感情,教師板書:

感情:無奈、傷痛、眷戀

三、瞭解背景,學會“知人論世”。

1、教師設問:

有同學曾經問我:《琵琶行》裡琵琶女的悲慘遭遇告訴我們,在封建時代,歌伎是很沒有地位的,是受歧視、受迫害的社會底層市民。那麼作為封建文人學士的柳永,一個上層的文化人,與歌伎混在一起——甚至談起戀愛來,豈不是自降身份,自我作賤?這好像有點不可思議。大家怎麼看這個問題呢?

說明:針對該生的問題引起學生興趣,點選網頁介紹有關柳永的經歷。引導學生通過了解柳永的背景及與歌伎情深意切的關係,懂得藉助背景,“知人論世”,鑑賞詩歌。

2、點選網頁“關於柳永”,教師同時簡要點撥:

教師:柳永雖然才情卓著,但早年屢試不第,一生仕途坎坷,生活窮困。經常出入娼館酒樓,深深瞭解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他同歌伎的交往並不像浪蕩公子,紈絝子弟之流的風花雪月,雖然身份不同,但在歌樓酒館,他找到了感情的寄託,找到了發揮才華的地方。正是“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在他的很多佳作,很多取材於同歌伎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

這首詞就是描寫了作者要離開汴京(開封)去各地漂泊時和他心愛的歌伎難捨難分的痛苦心情。

四、點選網頁“配樂朗讀”,學生朗讀一遍,加深對作品的整體認識。教師對學生的閱讀作簡要評價,並指導學生注意停頓和節奏。

五、分析上闋的情與景的關係,重點鑑賞情景交融、融情於景的表現手法。

1、教師:寫景抒情詩的最大特點是“情景交融”,俗話說“相見時難別亦難”,在作者筆下,一景一物,一舉手一投足,無不飽含著離別的無奈和傷感。大家討論幾分鐘,試以上片為例,說說作者是如何通過寫景(選擇什麼意象)來準確傳情的。同時,作者在人物形象上也進行了細膩的刻畫,試舉例說說。

2、學生分小組討論。

3、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板書:

上闋: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雲氣

作用:渲染悽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4、教師點撥名句,深化學生理解,重點從朗讀的角度分析:(視學生掌握情況決定詳略分析)

例一:“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開首三句,簡單看,只是交代送別的時間、地點,然而細心留意,景物特點:“蟬”是“寒”的,特指是秋後的蟬,秋有蕭索感愛,而蟬在淒涼急促地鳴叫,傍晚時分讓人有落寞之感,更兼雨後帶涼意。再看詞人,一個“對”讓我們聯想到他的動作可能是“呆”對著長亭。這樣,這裡的景已不是單純的景物。一陣驟雨過後,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悽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呵!可見這裡著重的是在釀造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先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情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這句要讀得淒涼、落寞。

例二:“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兩句是實寫不忍別離又不能不別的情況。“都門”是指汴京門外。“帳飲”是說搭起帳篷請行人吃酒,古人離別餞行離不開酒。“無緒”是當時心緒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現。這六個字明顯地寫出地點、動作和情緒,是高度壓縮的精練的寫法。“留戀處,蘭舟催發”,是說正在留戀不捨的當兒,舟子已經催促他出發了。從“催發”中可以看出他們多麼依依不捨。從這種依依不捨的情況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無緒”是已經達到了“黯然魂銷”的程度。這裡要讀得淚眼朦朧,難以割捨,不忍放手。

例三:“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進一步刻畫兩人難捨難分的形象。在這時候,真是縱有千言萬語也給喉嚨噎住說不出口了。只有緊握著手,淚眼相對而已。這一形象的刻畫,看來似很簡單,實則是情感的集中表現,是很真摯動人的。這句要讀得“哽咽”欲哭,欲言又止。

例四:“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想到從此天各一方,心情更加暗淡,移情入景,水色天光便披上了陰影。這句要讀出蒼茫、孤獨味來。

5、教師示範朗讀一遍,將所儲備的感情傳染給學生。

6、學生深情背誦上片。

六、學習下闋,重點鑑賞典型詩歌意象。

1、教師引入:下闋字字珠磯,句句含情,很多句子很值得我們細細品味。同樣是寫景但下闋詞人寫到了一些中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典型意象,如酒、柳、風、月,這些意象給你什麼樣的.聯想呢?請同學們給合之前所學,討論3分鐘,談談看法。

2、學生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邊板書:

下片: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3、教師點選網頁有關詩歌意象部分,並點評學生髮言,深化學生認識。

關於酒:

常言借酒消愁,酩酊大醉後,把一切苦惱拋諸腦後,依依惜別時,“飛蓬各自遠,且盡手中杯”,就痛快地一醉而別。自欺欺人也好,逃避現實也罷,“醉翁之意”已不在酒了。

喜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聞官兵收河南河北》)

哀時——曹操為功業人才而愁,發出“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感慨。《短歌行》)

愁時——李白失意官場,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謝眺樓餞別校書叔雲》)蘇軾也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李清照思念丈夫時,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它晚來風急?”(《聲聲慢》)

王維送別元二,說:“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

關於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琵琶行》幾個地方寫到月: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關於風:

古語有云: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別讓人傷感的季節。曉風輕拂,帶來的並不是快意,而是涼意,淒涼的感覺。杜甫《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總結:柳有“留”意,殘月西掛,伊人不再,曉風侵人,徒添冷意,借酒消愁愁更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出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絃。

4、學生自主朗讀作品,鼓勵毛遂自薦,作示範朗讀。

5、學生作示範朗讀。

七、師生共同歸納本詩的寫作技巧:

教師: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鑑賞詩歌,如果準確把握了意象的特點和情景交融的寫法,就不難理解作者的感情了。如果我們再細細分析,作者在上下闋的寫景角度上有點不同,那就是——上片實寫,下片虛寫。而其中的轉折句是“念去去”句。因此,我們可以歸納本詞的主要的寫作技巧是:

板書:

寫作技巧:

1)寫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虛實結合

八、點選網頁“配樂朗讀”,學生背誦全詞。

九、課內外遷移:初步掌握婉約派的風格特點。

我們之前學了豪放派,現在又接觸了婉約派,如果各用一個比喻句來形容兩者,應該怎樣形容呢?

1、學生馬上思考,自由發言。

2、教師準備以下範例,必要時作引導:

例:如果說豪放派是一位東北大漢的話,那麼,婉約派就是江南女子;

如果說豪放派是長江黃河,那麼婉約派就是小橋流水。

如果說豪放派是高山大海,那麼婉約派就是山澗小溪。

如果說豪放派是《黃河大合唱》,那麼婉約派就是《夜半小夜曲》。

十一、演示網頁,連結寬頻網,引導學生積極利用校園網和網際網路進行自主學習:

本網站將掛上校園網,請同學們根據本網站提供的內容,課後自行上網查詢相關學習資料,進行學習,並將有價值的內容上傳到本網頁或發郵件到:,老師將把同學們發來的資料連結到本網頁,以供課後進一步學習交流。

十二、下課。

十三、板書設計:

雨霖鈴(柳永)

感情:無奈、傷痛、眷戀

上片:話別之時

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雲氣

作用:渲染悽清意境,

烘托人物感情。

人物形象:無緒、淚眼、凝噎

下片:別後之境

典型意象:酒、柳、風、月

寫作技巧:

1)寫景抒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2)虛實結合

作者郵箱:

《雨霖鈴》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瞭解柳永詞的特點,感受評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學習寫景、敘事、抒情相結合的手法。

過程與方法:

1.反覆吟詠,整體把握詞的內容,感受詞的音律美。

2.品味語言,運用聯想和想象,感悟詞的情與景渾然交融的意境美。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詞中作者流露出的濃濃的離情。

2.領略杭州物阜民豐的盛景,感受祖國山河的壯美,培養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雨霖鈴》是必修四第二單元第一課《柳永詞兩首》的第一首。本單元主要涉及宋詞,而柳永在宋代詞人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他是宋代第一位專力寫詞的文人,他是詞史上第一個大量創制慢詞的詞人,他是婉約詞派的創始人。所以教材把他安排在本單元的第一課,也是高中課本宋詞的第一課,凸顯了其重要性。通過本課的學習,有助於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詩詞鑑賞的能力。《望海潮》和《雨霖鈴》是柳永的代表作品,建議在教授時把《雨霖鈴》放在第一課時,因為學生有先入為主的思維,而這首詞更能體現詞人的婉約風格,還有,《雨霖鈴》這首詞感情細膩,可分析的內容較多,理解了這首詞,對於《望海潮》的分析就變得簡單而且水到渠成了。

學情分析

高一的學生,對宋詞的接觸較少,通過對國中階段詩歌的學習,已經能感受其中的語言美、意境美,但鑑賞只停留在較淺的層面上,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所以,教師要引導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和聯想,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學生的鑑賞能力。

教學重點及突出重點的措施

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情景交融與虛實結合的藝術特色。

突出重點的措施:一是在教學時間分配上要適當多一點。二是板書時重點內容要放在顯眼的地方。三是用具體、生動、貼切的事例來說明重點內容,對非重點內容可以少舉例。四是要用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促使學生對重點內容開動腦筋,進行思考。五是講究教學語言藝術,促使學生對重點內容集中注意、認真聽講和做好課堂筆記。

教學難點及突破難點的方法

難點:感受、品賞詞的意境、詞的情韻;學習本詞中點染的表現手法。

突破難點的方法:第一,多媒體輔助法。第二,補充背景知識、相關文學常識和中學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證。第三,引導學生分析意象,感受意境,進而瞭解作者的情感。第四,採用討論式學習法,讓學生立足文字,從不同的視角見仁見智。第五,精講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過程設計

 一、準備階段

環節一:學情診測

要求學生展示學案或作業。

1.生生互查。

2.教師抽查。

3.學生反映預習中的問題。

環節二:修正教學目標,確認教學重點。

 二、導學階段

環節三:激趣匯入。

文才飛揚、意氣風發,躊躇滿志的柳永,考場接連的落第,仕途的失意,使他流連於勾欄瓦舍,為歌女填詞作曲,並與她們結下不解的情緣;但同時為了生計不得不到處宦遊,以期謀得一官半職,又不得不與佳人分離,浪跡江湖,致使“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現在我們來看他中年仕途失意時期的一首詞《雨霖鈴》。

環節四:自主學習,自我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揣摩,感悟。

學生梳理、積累相關知識,組內交流,互相訂正。

學生反覆誦讀。

環節五:問題引路,討論、合作、探究。

教師啟發設疑、展示預設問題:

1.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哪句話最能體現這個內容呢?

2.本詞有哪些意象詞?這些意象詞起到怎樣的作用?

3.“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句話在上闋的結尾表達了怎樣的感情,放在此處有何作用?

4.“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千古傳誦的名句,你覺得它好在哪裡?

5.本詞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教師巡查時滲透強調教學重點,發現或提出預設教學難點。

環節六:交流展示,體驗成功。

各組推薦代表朗讀比賽。

各組推薦代表發言。

預設問題答案:

1.明確:濃情厚意從低迴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裡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裡幽幽而瀉。

在蕭瑟的秋天裡,詞人和他的紅顏知己傷心地告別。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這首詞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發詞人人離別的傷感之情。

2.明確:①意象:蟬、長亭、雨、蘭舟、煙波、暮靄、楚天晚、楊柳、曉風、殘月;②作用:渲染悽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

3.明確:邈遠之景,襯托出情人相見無期,自己前途茫茫的惆悵;承上啟下,既是總結上闋的離別情景,又是為下闕寫別後情景作鋪墊。

4.明確:這兩句之所以成為名句,就在於它沒有一個字寫情,而又沒有一個字不寫情。詞人設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後,我將身在何方呢?我的身邊還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嗎?不會有了,陪伴我的將只有岸邊楊柳,耳畔清風,天邊殘月!句中“酒醒”二字很值得玩味。在上闋,詞人已經寫到“都門帳飲無緒”,既然是沒有情緒,為什麼還要喝呢?無非是借酒澆愁而已。第二句中的“楊柳”也是很有意味的事物。古人寫離別之情,往往要寫楊柳,並經常用折柳表示送別之情,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柳”與“留”讀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戀”之意。

5.明確:(1)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捨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後的離愁別恨,情景相生。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儘管真實,而情調未免悽愴;對現實儘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侷限的反映。(2)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上闋重點在記別,下闋重點在述懷,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於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後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闋想象部分與上闋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絡。(3)白描的藝術手法:詞作在表現離人分別時,通過離別場面的描寫、鋪敘,讓讀者深切感悟離情。

三、四環節落實解決重點、難點,學生講不到、講不透的地方教師補充深化。

環節七:練習鞏固、遷移拓展。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詞通俗,以白描見長的風格。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指蘇東坡的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段話說明柳詞婉約纏綿,蘇詞豪放曠達兩種詞風。請你將《雨霖鈴》與《念奴嬌》比較鑑賞,體味豪放、婉約兩派詞風的不同。

三、評價階段

環節八:自測互評。

1.自我評價

2.組內評價,課堂表現分出甲、乙、丙。

環節九:補充完善學案。完成學案相關作業。

《雨霖鈴》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初步瞭解宋詞的特點。

2、具體領會宋代幾位著名詞人作品的風格。

3、豪放派和婉約派的特點。

[教學重點]

體會李白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的基本特點;

[教學難點]

鑑賞不同風格的詞作品。

[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討論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匯入

作者簡介:

柳永 (約987——約1053年),北宋詞人。原名三變,字耆卿,福建崇安人。

柳永在北宋詞壇上是一個很重要的作家。他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流連於秦樓楚館,常為歌伎填詞作曲。由於流傳的軼事和詞中所表現的內容,人們都把他看作是一個風流浪子,以致不為時人所重,潦倒一生,功名不揚。

最後,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晚年死於潤州(今江蘇鎮江),有《樂章集》問世。

由於他遭遇坎坷,較多地同中下層市民接觸,因此他的詞語言比較樸素,接近口語。他精通音律,又吸取了民間新聲的優點,寫的詞不僅音律和諧,美妙動聽,而且創制了大量樂調繁複的慢詞,大大擴充了詞的體制容量,對詞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在詞的發展史上,他是第一個大量創作慢詞的人)在表現手法上他善於鋪敘,盡情描繪,把寫景、敘事、抒情融為一體;在內容上,柳詞大都是反映大都市中的繁華風光,體現市民階層的思想意識,抒發離愁別恨的痛苦,表現婦女不幸的遭遇和自身沉淪的哀怨,但也曲折地流露出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因而他的詞曾傳唱一時,甚至“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足見柳詞深受當時市民的歡迎。

這首詞寫他要離開汴京(今開封)去各地飄泊時和他的心愛的人難捨難分的離愁別恨。是柳永的代表作之一。

本詞分上下兩闕。

寒蟬悽切, 對 長亭晚,(2) 驟雨初 歇。

淒涼急促地叫著 面對著 正是傍晚的時候 急雨剛剛停歇 悽切: 形作動。

分析: 起筆用融情入景,以景襯情的手法不僅捕捉了晚秋景物特色,寫出所見所聞所感,而且釀造出足以觸動離愁別恨的氣氛和情調。

試想: 在樹上寒蟬悽切的叫聲裡,在暮色蒼茫而又冷清的景象中,送別時面對長亭,該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啊! 就在這個時候,陣陣驟雨,剛剛收住了雨腳,好朋友啊,就要走了! 這時節,動人的愁思將怎樣地抒發出來呢?

都門 帳飲(3) 無緒(4), 留戀處 蘭舟(5)催發。

在京城門外設帳餞別沒有心思 時候(船家卻)催著船兒出發

分析: 接著寫“帳飲無緒”,寫“蘭舟催發”,就在汴京城外,送別筵上,依依惜別,心緒不寧的場合裡,作品用“留戀處”結合上下文,表明“驟雨”是“留戀”的短暫時機;而“初歇”是“催發”的緣由;同時,“留戀”表明不得不別,一個“處”字既點明關節,又揭示出比較微妙的心理活動。於是這主觀現實和客觀現實之間的矛盾,使“無緒”鋪寫到一定的深度。下面作者又是怎樣進一步地抒發情懷呢?

執手 相 看 淚眼, 竟無語凝噎(6)。

拉著手互相看著飽含淚水的`雙眼 竟喉嚨哽噎(連半句話也)沒有說

噎: 阻塞。話: 動詞,說。

分析: 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因喉嚨噎住而說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以上是實寫離別時難分難捨的心情。

念去去(7)、千里煙波, 暮靄(8) 沈沈(9)楚天(10)闊。

想(我)走了又走(一路上)千里煙波 傍晚的雲氣沉沉空闊千里: 極言路途之遠。煙波: 水波渺茫,看遠處有如煙霧籠罩。

分析: 結句望空凝思,情意綿綿。這裡,一個“急”字,一方面緊扣上文的“無緒”,接榫自然,同時領起結句,把近景和遠景連成一片;另一方面,這個“念”字貫注到下闕的描述,在手法上以情帶景,在結構上有結有領。

上闕: 寫離別時難分難捨的心情。

分析: 從抒情的重點和層次上看,上闕扣住“別”字,由出行到“帳飲”,到“催發”,到“執手”,到“遙念”,突出了惜別的深情,離別的痛苦。( 寫景抒情顯得黯淡悽清)

多情自古 傷 離別,更那堪 冷落清秋節!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 怎能(叫人)忍受,竟值這冷落的清秋節

傷:動詞,憂愁、憂思,這裡作意動,以……為傷。更: 復,又。那:何、怎。

堪: 承當、忍受。清秋: 淒涼清苦的秋天。

分析:

起筆緊承上闕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自古如此。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甚於常情。這樣,作者把自己的感受作為具有普遍意義提了出來,豐富了主題,同時也呼應上文,點明“冷落清秋”,再次以情景交融來渲染,情意更濃。作者馳騁想象,並運用以情帶景的寫法,唱出了傳誦一時的名句。

今宵酒醒 何處? 楊柳岸 曉風 殘月。

夜 時(身在)哪裡,(也許在) 邊(面對那)晨風和

曉: 早晨。殘月與滿月相對,指陰曆初的新月。

分析:

從呼應上闕來看,“酒醒”遙接“帳飲”,儘管“帳飲無緒”然而借酒澆愁,依然酒醉,於是借“酒醒”而設問,倍增惆悵。從以情帶景來看,頂承“念去去千里煙波”,儘管景色已甚暗淡,然而悲涼的心情隨著星斗的推移而加深,倍覺孤寂;從意境上看,推想與好朋友分手後,在今夜酒醒的時候,扁舟空空,情景悽清,只看見岸邊的楊柳隨著曉風在飄拂,一彎殘月,孤零零地掛在梢頭。此情此景,妙在寓情於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李白有“此夜曲中聞折柳”,溫庭筠有“綠楊陌上多別離”,“楊柳”就成了送別的象徵;古代行人的於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在這個時刻,韋莊就有“惆悵曉鶯殘月”,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組合了最能觸動離愁的景物入詞,釀造意境,增添了抒情色彩,渲染了濃烈的氣氛,更能展現微妙的心理活動,挑動讀者的心絃。 作品鋪寫到這裡,似乎已經詞絕意盡,然而作者卻宕開一筆,思緒又轉入新的境地。

此去 經年(11), 應是 良辰好景 虛設。

這一去,一年又一年 (即使是) 美 (也該是)形同

應: 該。良辰: 美好的時辰。此句意為: 良辰好景應是虛設。

便縱 有千種風情(12),更 與何 人說!

就算是 多少 又(能)跟什麼人訴說

千種: 極言其多。風情: 深情密意,舊指男女之間的情戀。

分析:

作者進一步推想到離別之後慘不成歡的情景,深沉地感到“相見時難別亦難”,如此離別,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於“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 然後以“此去經年”的孤寂冷寞來收束整首詞,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餘恨無窮的哀怨。

下闕: 寫想象中的別後情景。

小結:

一、對本詞的評價:

這首詞以冷落的秋景作襯托,精心刻畫難分難捨的惜別場景,進而想象別後的離愁別恨,層層鋪寫,情景相生,反映作者對社會現實的抑鬱不滿的心情。作為封建時代的文人,自傷身世,慨嘆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儘管真實,而情調未免悽愴;對現實儘管憂憤,而意志未免消沉,這是受時代侷限的反映。

二、結構嚴密,重點分明:

上闕重點在記別,下闕重點在懷人,前後呼應,渾然一體。作者善於運用鋪敘手法在前後呼應對照中逐步深入。下闕想象部分與上闕的寫實部分有一定內在聯絡。由“寒蟬悽切”想到“酒醒何處”,由“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暮靄沉沉”想到“曉風殘月”,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何人說”。

三、關於本文的表現手法:

作者在本詞中寫了自己的真情實感,通篇層層鋪敘,寫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細緻。

柳永在這首詞裡放筆直書,讓雙方的內心感情都盡情表露,不同於含蓄取勝的手法。這是適合多數市民欣賞趣味的,他們一聽就“入耳酸心”,以獲得感情上的充分滿足。

昔人所謂“柳郎中(柳永)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吹劍錄》),說明本詞所含的樂曲適宜於少女的歌喉,美妙婉轉而且悽楚,動人心絃,這是與內容的纏綿多感起著配合作用的。

全詞以“離情”為線索來貫穿全篇。以時間而論,先點出“秋天”,後點出“傍晚”,再想到“今宵”,又遙想到“經年”,不管時間怎樣變化,處處都是隻寫“離情”。以空間而論,從送別都門的“長亭”,到暮靄沉沉的“江上”,到“曉風殘月”的遠方,空間轉換,仍然不離寫“別情”,從而使全篇如行雲流水,自然流暢,主題突出。

《雨霖鈴》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瞭解柳永其人及其詞作風格;

2、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

3、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

2、引導學生初步掌握品賞詞的基本步驟和方法;

3、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

情感目標

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重點

1、在朗讀中品味這首詞的意境;

2、引導學生體味這首詞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1、引導在瞭解詞作內容的基礎上把握誦讀技巧;

2、引導學生深刻分析這首詞的藝術特色。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3、點撥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投影;《雨霖鈴》MTV;朗讀flash。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語言匯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這學期我們也一直徜徉於詩的園林,在“國風”粗樸而純美的鄉野民聲裡結識了散璞玉之輝的“詩經”,在屈原浪漫而深沉的情感激流裡邂逅了縱日月之光的“離騷”。我們的心靈之谷還回蕩著李白“安能催眉折腰事權貴”的鏗然之音、杜甫“萬里悲秋常做客”的蒼涼之嘆。今天,我們又將在這瑰麗的園子裡摘取另一朵奇葩————宋詞,並把我們關注的目光投向一個“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的傑出詞人———柳永。(板書標題)

二.柳永簡介(幻燈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變,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他通曉樂律,是北宋第一個專力寫詞的作家,是以描寫城市風貌見長的婉約派代表詞人。

柳永對北宋詞的發展有重要的貢獻和影響,對後來的說唱文學和戲曲也有很大影響。柳詞在宋元時期流傳最廣,相傳當時“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跟歌妓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妓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為世人所傳誦的一首,被稱為“宋金十大麴之一”。本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三.整體感知

1.播放《雨霖鈴》MTV,讓學生在歌聲中體會這首詞,並談談觀看後的一個整體感受。

(同學們聽了這首歌,你覺得這首詞的感情基調是怎樣的呢?)

2.濃情厚意從低徊婉轉、一唱三嘆的旋律裡汩汩而出,離愁別恨也從悱惻動人、纏綿哀怨的詩意裡幽幽而瀉。“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矣”,讓我們在音樂嘆惋的餘聲裡走進作者用文字所營造的意境。

(A.請學生概括這首詞的內容——在蕭瑟的秋天裡,詞人和他的紅顏知己傷心地告別。

B.那麼詞中哪句話最能體現這個內容呢?)

那麼這首詞就是在冷落清秋的景色中抒發他離別的傷感之情(板書)

冷清秋之景今宵酒醒何處?

情景交融

傷離別之情楊柳岸曉風殘月。

四.誦讀指導(好,整體把握之後讓我們用心誦讀這首婉約派的代表詞作。)

1、派學生代表朗讀;另外的學生進行評點。

2、教師指導

①寒蟬悽切——要拖音(“切”字為韻腳,韻腳一般要讀得鮮明;尾音讀長更能讀出詞的悽切情感)

②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並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④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何處”要讀出疑問語氣,“楊柳岸曉風殘月”應一景一頓,聲斷氣不斷。

⑤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⑥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學生讀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教師加以補充)

3、再請學生試讀

4、教師稍做提點再自己示範朗讀(下面老師也來嘗試一下,力爭把自己的理解通過朗讀體現出來)

5、學生聽錄音朗讀(好,我們在獨立理解、交流想法的基礎上再來聽名家朗讀,讓自己靜心凝神的去意會語之精妙、情之精誠。)

6、跟讀(聽了因為不同理解而呈現不同風格的幾次朗讀後,我相信大家一定發展或完善了自己原有的想法,那麼就請帶著你新的感悟一起輕聲跟讀)

五、鑑賞本詞的藝術特色

(剛才我們是通過誦讀來意會全詞,那麼下面我們可是要以討論的形式來言傳自己獨到的理解和真切的體悟了)

1、提問:大家一起說說,本詞最大的藝術特色是什麼?

——情景交融(板書)

2、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深刻體會《雨霖鈴》情景交融的藝術手法

(“一切景語皆情語”,大凡詩詞,一般都具有情景交融這個特點,那麼這種藝術手法在柳永的《雨霖鈴》中又是如何體現的呢?下面同學們分小組討論這個問題,準備派代表發言)

①用哀景和樂景同寫悲情

(作者在詞中選用了哪一類景?這種景怎麼表現作者的情感?)

(A、秋雨黃昏送別圖“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處歇”

一陣驟雨過後,景色特別鮮明刺眼,周圍都是悽切的蟬聲,又正是暮色蒼茫時分,對著這送別的長亭,這是多麼動人愁思的境界啊。這句詞表面寫景,實際是在寫情,釀造了一種足以觸動離情別緒的氣氛給人一種無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詞情感的基礎,以增強下面抒寫酒事的真實性和感染力。(“虹收殘雨,蟬嘶敗柳長堤暮”、“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親”、“高柳亂蟬嘶”。“河橋望行旅,長亭送故人”(王褒《送別裴儀同》、“西陵俠少年,送客短長亭”王昌齡《少年行》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長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設一短亭,十里設一長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長亭已經被當作離別地點的通稱。)

B、“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煙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與詞人心頭長時間難以排解的惆悵相似,傍晚雲霧濃重的特點與詞人心情的沉重壓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闊遼遠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詞人用比喻的修辭手法選取三種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現了離別的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

C.“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良辰好景”原為歡樂愉快的場景,但是隨後而來的“虛設”二字頃刻間就使這種歡樂消失得無影無蹤,而是沉入了無邊無際的愁傷之中,所以,這個地方是以“樂景寫悲情”。與前面幾處的景物描寫是有區別的。(迎娶劉蘭芝的場面)

②景情交融,妙合無痕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a、“柳”的情感內涵。

“年年柳色,灞陵送別”(李白〈憶秦娥〉)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詩經〉)

“柳陰直,煙裡絲絲弄碧,隋堤上,曾見幾番,拂水飄綿送行色”(周邦彥〈蘭陵王〉)柳既是送別的象徵物,又是送別的見證人,如今獨在旅舟上見柳,怎不惹起滿懷離思?

b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為一幅鮮明的畫面。

(溫庭筠《菩薩蠻》“江上柳如煙,雁飛殘月天”、曹植“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李清照“扶頭酒醒,別是閒滋味”。)

c、虛中有實,虛景實寫,以景“染”情,融情入景

他寫的是真景物,汴河堤畔,本多垂柳。楊柳岸三字隨手拈出“本地風光”,令人感到親切、自然。一夜行舟,醒來時早已置身於寥廓開闊的山驛水程中,所以唯覺曉風清冷、唯見殘月悽楚,曉風殘月四字便寫出了此種扁舟曉行的真切風光。

d、寫出幽美深約的新境界

常人在離別時,往往能深切的感受到它悲哀的一面,而優秀詞人卻在此同時寫出了它的美:夾岸殘柳,參差拂動於秋風之中:孤舟離人,黯然獨對天邊殘月,悲劇性加上美感,悽清加上麗景,詞人在舒緩而哀惻的聲調中傳遞出一種抑鬱惝況的悽情和煙水迷離的悽美來,這種“綺怨”的風味,正是最典型的“婉約”詞的風味。

e、情景妙合無痕

明寫眼前景,暗寫別時情,含蓄蘊藉。

③濃情鬱結於心、難於化解

(教師簡述:全詞始終籠罩在一股化不開的濃情裡面,開篇這份離情就已慢慢醞釀,離別之際,“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情感到達高潮;離別之後,這種愁緒仿若繞樑的餘韻始終縈繞在詞人的心頭,此時此刻“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六.小結

細緻深入、動情用心地體悟了字裡行間散發的魅力,我們被和諧的音律打動,被雋永的語言吸引,我們更驚豔於悽美的意境,傷懷於哀婉的離情。大凡好的作品,它所帶給我們的不僅是一點知識的補充,幾次能力的訓練,它所饋贈給我們的更多的是心靈的豐富,情感的昇華。希望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用自己多情多思的心靈去感知綿綿文化的經緯,悠悠生命的掌紋!

七.佈置作業

課外將《雨霖鈴》與《念奴嬌、赤壁懷古》進行比較閱讀,體會它們的不同風格。

《雨霖鈴》教學設計14

一、教學目標:

1、反覆誦讀,品鑑意象,體味情感

2、體會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藝術手法

二、教學重難點:品味意象、把握情感;鑑賞詞情景交融、虛實結合的手法

三、教學方法:誦讀、鑑賞四、

教學過程:

1、匯入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這是燕太子丹與荊軻之間的“壯別”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高適與董大之間的“慰別”;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是王維與元二之間的“酒別”;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是白居易與客人之間的“慘別”;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是蘇軾與其亡妻之間的“夢別”。今天,就讓我們跟隨著柳永,一起去感受他筆下的離愁別緒,共同來學習柳永的《雨霖鈴》。

2、作者及背景柳永(約987——1053),北宋詞人。原名三變,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七、柳屯田。為人放蕩不羈,終身潦倒。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長於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創作慢詞,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很廣,“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有《樂章集》。

《雨霖鈴》此詞為柳永從汴京南下時與他心愛的人難捨難分的痛苦之情,傾吐深深的離愁時,也抒發了對自己遭遇的感慨和受壓抑的憤懣。這首詞寫離情別緒,達到了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詞的主要內容是以冷落淒涼的秋景作為襯托來表達和情人難以割捨的離情。宦途的失意和與戀人的離別,兩種痛苦交織在一起,使詞人更加感到前途的暗淡和渺茫。

3、介紹詞牌名《雨霖鈴》

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詞牌本身含有哀傷的成分。象徵:離愁別恨

4、整體感知誦讀指導朗讀分為三個階段

音讀—讀音無誤字正腔圓準確清晰

義讀—自然流暢停頓科學重、拖音合理

情讀—準確、鮮明、生動地傳達詞人的情感

請一位學生讀,正音。

第一、要注意斷字。如“對長亭晚”

第二,有幾個地方要把感情讀到位,如寒蟬悽切——“悽”字要讀得長,“切”要讀得短,要讀出詞的悽切之感:竟無語凝噎——要稍重,稍停,讀出哽咽之聲、冷澀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更那堪,冷落清秋節——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要稍重,稍停,拖音(領起字)。

(讀對的地方加以肯定,沒有讀出的地方加以補充)聽讀,讓我們閉上眼睛,靜靜聆聽作者的心聲吧。(注聽節奏、語氣和情感)自讀,體會感悟詞人的情感

5、研讀、鑑賞手法

(一)《雨霖鈴》是詞人從汴京南下時與情人的惜別之作詞中自然飽含著離別之情。這種離別之情是如何抒發呢?引導學生說出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於景。你認為哪些意象最能觸動人的離愁與相思呢?任選一兩處進行賞析!

鑑賞詩詞要點

內容運用哪些意象?營造什麼意境?情感抒發什麼情感?技巧運用什麼手法?

語言如何賞析品味語言?

賞析思路

表現手法+意象+意境+情感或表現手法+翻譯+情感

(1)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分析:“寒蟬”:特指秋天的蟬,天氣轉涼,此時的蟬生命即將終止,再也不像夏天時沒日沒夜嘶叫不已,它的叫聲淒涼悲切。

“長亭”:秦漢時期在鄉村大約每十里設一亭,亭有亭長,負責給驛轉信使提供館舍、給養等服務,後來成為人們郊遊駐足和分別相送之地,特別是經過文人的詩詞吟味,十里長亭逐漸演變成為送別地的代名詞。

如:唐李白《菩薩蠻):何處是歸程,長享更短亭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驟雨初歇”:一陣急雨剛停。賞析:這句詩句運用了融情於景的手法(手法)寒蟬、長亭、日暮、雨歇,(意象)給我們營造了一個悽清蕭瑟的送別氛圍(意境)。這一句點出了別離的季節(蕭瑟淒冷的秋天》地點(長亭)、具體時間(雨後陰冷的黃昏),為全詞定下淒涼傷感的感情基調。

(2)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分析:“煙波”是波面像輕煙籠罩著,是愁人的景象。“暮靄”是傍晚的雲氣。“沉沉”是重重下壓,極深邃的樣子。從汴京南下是古代楚國的地方,所以說“楚天闊”,這兩句是別離的情緒也是暗淡的。

作者在這種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緒就變得越發暗淡了,更何況渺茫的前途?於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塗上了更加暗淡的色彩,這樣一來,給予讀者的感受就不光是自然的顏色,更深刻的是這種景色中充塞著茫無邊際的離愁別恨。

賞析:這一句運用了融情於景,虛景寫實情的手法,詞人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煙波,沉重的暮靄,望不到邊際的楚天,營造了一個迷濛遼闊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現了詞人分別後抑鬱難捨、孤獨寂寞的感情。

(3)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分析:柳:“柳”的諧音是“留”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所以在許多送別詩中都會出現柳。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曉風:拂曉的風淒冷,用淒冷的風寫淒冷的情。殘月:月有陰時圓缺,人有悲歡離合,兩者即為相似。詞人面對一鉤殘月,喚起了他孤獨意識、月光清輝,與人的淒涼心情頗為相似,詞人引入月亮加以渲染,烘托離愁別緒。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是千古傳唱的名句,作者把“楊柳”“風”“殘月”三種最能觸動離愁的意象集中成一幅畫面,讓人體會到愁更愁。這幾句也是作者的想象,一舟離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柳梢,是虛寫之景。

賞析:此句為詞人想象之景,是虛景,融情於景。詞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觸動離愁的四件事物:酒、楊柳、曉風、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悽清孤寂的面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曉風的清冷、殘月的破碎來烘托離人形隻影單、孤零惆悵的心境。詞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抒情含蓄,的確應為千古名句。(二)詞人寫景時運用融情於景的藝術手法,還運用了什麼手法?虛實結合。何為虛?何為實?實寫,是寫客觀世界中存在的實像、實事、實境。虛寫就是寫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裡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

(1)幻想: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

(2)想象:設想的未來之境

(3)回憶:已逝之景之境

(4)聯想:由此及彼

6、課堂總結:柳詞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景,才使萬物美麗;惟有物,才使萬物豐富;惟有人才使萬物生靈;而惟有情,才使萬物富有神韻。作者筆下的情景是有機交融的(情景交融),作者將眼前之景與未知之景相融(虛實結合),如此這般,才有了這份悽楚哀婉。

《雨霖鈴》教學設計15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以讀帶析,在朗讀中體味《雨霖鈴》的思想感情和悽清意境。(教學難點)

(2)鑑賞意象和意境,掌握婉約派詞的風格特點。(教學難點)

(3)深刻體會《雨霖鈴》的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藝術特色。(教學重點)

2、能力目標:

通過理解文句,分析意境,提高學生理解和鑑賞詞的能力。(教學重點)

3、情感目標:

引導學生以真情品讀作品,培養學習詩歌的興趣和文學素養。

二、教學方法

1.誦讀法。2.問答法。3.討論法。4.點拔法。

三、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有關離別的詩詞名句:

1、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3、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李白《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4、千里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適《別董大》

5、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

6、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

7、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

8、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戀花》

在現實生活中,離別是一種常事。江淹曾經寫道: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寫離別的名篇柳永的《雨霖鈴》。[板書課題]

(二)柳永簡介(略)

(三)創作背景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濟,更多的時日是跟歌伎們一起,過著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這些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

柳永原名柳三變,大約在38歲時進京參加科舉考試。以自己的才華,柳三變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題名,而且幻想著有一番大作為。誰知第一次考試沒有考上,他不在乎,輕輕一笑。等了5 年,第二次開科又沒有考上,這回他忍不住要發牢騷了,便寫了那首著名的《鶴沖天》,其中有“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和“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柳三變這首牢騷歌被廣為傳唱,竟傳到了皇宮裡,宋仁宗一聽大為惱火,並記在心裡。三年後,他再次參加科舉考試,這次好不容易通過了,但臨到皇帝圈點放榜時,宋仁宗說:“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 ”又把他給勾掉了。這次打擊實在太大,柳三變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裡去寫他的歌詞,並且不無解嘲地說:“我是奉旨填詞。” 之後柳永流落於汴京、蘇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連於秦樓楚館,為歌伎填詞作曲。

最後,他在飽受世態炎涼之後,“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才改名為柳永,54歲時才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最終客死襄陽,家無餘財,群伎合金葬之南門外。

在柳永的作品中,很多反映了他和歌伎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雨霖鈴》便是其中最為世人傳誦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不得不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注意正音和節奏

2。指讀,注意詩歌基調。本詞是詞人與紅顏知己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離別場景,因此與“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訣別的悲壯不同,是“悽苦”。

3。結合註釋理解詞意,描述詩意:

《雨霖鈴》

秋蟬的鳴叫淒涼急切,面對著暮色中的長亭,一陣暴雨剛剛停歇。在京城門外設帳飲酒餞別,卻沒有好心情,正當難捨難分之時,行船的人催著要出發。手拉著手淚眼相望,哽咽著竟然說不出一句話來。想到我這次要一程又一程的'離別遠去,舟行千里,水上霧靄朦朧,夜晚濃雲籠罩著的南方天空是多麼深遠遼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無不悲傷地離別,偏偏又在這冷落悽清的深秋時節,叫人怎能承受?今晚酒醒我身在何處呢?也許是泊舟楊柳岸邊,晨風習習,天空掛著一鉤殘月。這一去經年累月,就算遇到美好的日子、美好的景物,也形同虛設。即使有千般情意,又能跟誰訴說!

4。整體把握:

1)全詩寫了什麼內容?抒發什麼情感?

“多情自古傷離別”,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寫離別,抒“傷”情。

2)錘鍊詩眼: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可結合背景,知人論世)

該句在詩中為“過片”,承上啟下,並表明詩歌主旨情感,為全詞“詩眼”。而且本句由傷離別——自古傷(見下)——多情更傷——秋更傷(見下)——清秋更傷——冷落更傷來層層突出“那堪”“傷離別”的情感,表達細膩,情感悽苦,感人至深!

自古:離別在古代是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謂“生離死別”主要原因是交通的不發達,遠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諸多難以預見的阻隔因素,從而讓分別之人產生前路迢迢、山重水複、歸期難料的紛繁情緒。加上離人多半因為被貶、流放,或為生活所迫,或因戰爭離亂或男女情緣,這就特別惹起人的萬端感慨。

清秋:秋天本來是草枯葉落,百花凋零的季節,人在秋中往往會有一種悽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寫秋天的時候,經常與“愁苦悲涼”的感情聯絡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說:“悲哉,秋之為氣也!”南宋吳文英在《唐多令》中說:“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而曹雪芹在《秋窗風雨夕》中則說:“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雨助淒涼。”這些詩句都寫出了懷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詞人把離別之事與清秋之氣疊加悲苦再加淒涼,情感的表達更加沉重。

抒情手法:直抒胸臆。

3。圍繞詩眼,體會全詩的基本結構:

上片:別時(實寫) 晚(黃昏) 長亭(餞別——催發——執手——念)

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別後 (虛寫) 今宵 楊柳岸

經年 未卜

(五)合作探究賞析(理解文句 ,具體賞析意象和意境)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分析角度提示:

1、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注意抓首句的作用以及本句的意象特色來分析)

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悽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

元代的盧摯在《沉醉東風》:“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

宋代詞人晏幾道在《採桑子》:“一寸愁心,日日寒蟬夜夜砧。”

長亭:早在秦漢時便開始在道旁設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別餞行之用。當時是十里置亭,也叫“十里長亭”五里一短亭。

李白《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

李叔同《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驟雨初歇,涼意徹骨,暮色蒼茫,雲低風冷的環境中,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讓人黯然銷魂!首句借景抒情,營造了悽清慘淡的畫面,奠定全詩低沉傷感的情感基調。

2、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注意從離人心理的矛盾現實的無情入手)

3。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注意抓離人的動作分析人物的心理)

4。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注意從該句的空間感、色彩感入手體會“念”而難捨的情感)

5。“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注意從白描手法、想象虛寫、景語皆情語、意象的特徵等等的特色體會)明確:楊柳離,曉風冷,殘月缺,更酒醒。

6.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注意抓想象、反問、虛詞等體會情感中的無限悵恨!)

(六)朗誦,總結

柳永多作慢詞,長於鋪敘。此詞表現作者離京南下時長 亭送別的情景。上片紀別,從日暮雨歇,送別都門,設帳餞行,到蘭舟摧發,淚眼相對,執手告別,依次層層描述離別 的場面和雙方惜別的情態,猶如一首帶有故事性的劇曲,展示了令人傷心慘目的一幕。下片述懷,承“念”字而來,設想別後情景。‘多情自古傷離別,那堪冷落清秋節。念宵酒酲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處”,遙接上片“帳飲”,足見雖然“無緒”卻仍借酒澆愁以致沉醉; “楊柳岸、曉風殘月”,則集中了一系列極易觸動離愁的意象,創造出一個悽清冷落的懷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會景,放筆直寫,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經年”,由“ 千里煙波”想到“千種風情”,由“無語凝噎”想到“更與 何人說”,迴環往復又一氣貫注地抒寫了“相見時難別亦難” 的不盡愁思。以“離情”為線索,用白描、鋪敘、點染的手法,情景交融,虛實相生。

(七)作業佈置

1、 背誦全詞。

2、 查詢有關描寫離別的詩詞或文章,比較鑑賞。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