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共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95W

作為一名老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把教學各要素看成一個系統,分析教學問題和需求,確立解決的程式綱要,使教學效果最優化。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共15篇]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藉助實際操作和圖形語言,理解一個數除以分數的意義和基本算理。

2、掌握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能正確的計算。

3、培養學生樂於交流、喜歡數學的情操,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

【教學重點】

一個數除以分數的計演算法則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皇帝內經》中說春天是一個生髮的季節,對於你們小孩子來說,要多運動才能長高個,那麼春天還是一個美容的季節,愛美的女士們在這個季節要注重面板護理,多做面膜多補水。春天還是一個開始減肥的最佳季節,夏天可以穿漂亮的衣服,美美的。和老師聊天長知識吧?老師希望你們像我一樣,多留心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經驗。

一、課前匯入

昨天畢老師問我,夏天馬上到了,有沒有一種快速減肥的方法?於是我給畢老師介紹了一款素食減肥營養餅。這素食減肥營養餅,胖子吃了能變瘦,瘦子吃了能變壯,於是我給辦公室幾個老師限量贈送四張餅,並制定了飲食計劃。孫老師每天吃2張,白老師每天吃1張,畢老師每天吃半張,袁老師每天吃四分之一張,聽到這裡,你想知道什麼?

生1:誰每天吃最少?(這都知道了)

生2:他們能吃幾天?(太棒了)

二、新知探究

(一)探究整數除以分數

1.下面請同學們結合學習指南,完成學習單上第一部分內容。

指名讀學習指南。(附:學習指南)

1、獨立思考:

(1)分一分:把分餅的過程 用算式記錄下來。 (2)想一想:結合分餅的過程,總結演算法。

2、合作交流: 與組員分享自己的想法。

師:明白學習指南的要求了嗎?現在開始。(學生完成,教師巡視抽取樣本)

(學生獨立完成學習單,時間3分鐘。學生小組討論時間2分50秒。)

2.組織彙報:

師:請你結合分餅過程說一說算式中每一個數字的意義。

生1: 第一個算式:4 ÷ 2 = 2,4表示4張餅,每天吃2張,2表示能吃2天。

第二個算式:4 ÷ 1 = 4,4表示4張餅,每天吃1張,4表示能吃4天。

第三個算式:4 ÷ = 4×2=8張餅,每天吃這張餅的二分之一,每張餅分兩份,一張餅吃兩天,4乘2,表示吃8天。

第四個算式:4 ÷ = 4×4=16張餅,每天吃這張餅的四分之一,每張餅分四份,一張餅吃四天,4乘4,表示吃16天。

師:你說的太棒了,我還想請你再說一說,算式中4乘2和4乘4中的2和4在圖中表示什麼?

生:2表示每張餅分成2份,一張餅吃2天,4張餅可以吃8天,4表示4分之一的倒數,代表一張餅吃4天,4乘4等於16天。

師:太棒了,給她點掌聲。這個同學解釋了2遍,我相信你們一定能聽懂。

這兩個算式是整數除以分數,通過這兩個算式的計算過程你發現了什麼?

生: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等於一個乘這個數的倒數。

師:一個數和另一個數我們用整數除以分數代表更準確些。

觀察這四個算式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

生:他們每人都有四張餅

師:這是從表象上看,我們可以算式更深層次去分析。前兩道題是整數除以整數的除法算式,後兩道是整數除以分數的除法算式,他們都是求4裡面有幾個除數。也就是說整數除法算式和分數除法算式意義有什麼關係?

生:是不是可以把分數除法轉化為分數乘法?

師:no,我是說意義上,前兩個和後兩個算式都是在求4裡面有幾個除數,也就是說整數除法意義和分數除法意義有什麼關係?就兩個字。

生:相同

師:有什麼不同點?

生:以1為分界線,1往上,商比被除數小,1的話,商和被除數相等,1往下,商比被除數大。

師:說的不錯,但是就以這兩個題,其實我們在找不同點的時候,可以從計算方法上去分析。前兩道整數除以整數除法你是怎麼計算的,後兩道整數除以分數你是怎麼計算的?

生:整數除以整數直接除,整數除以分數把分數變成它的倒數。

師:說的特別好,掌聲送給他。獎勵20分當家幣。

(二)探究分數除以分數

1.演演算法驗證

師:剛才我們結合分餅的過程掌握了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那麼這種方法針對分數除以分數也同樣適用嗎?我們來看這道題,(÷)誰會算?

生:÷,我打算把變成倒數,用乘,3和9約分,4和8約分,最後等於。

師:你是利用整數除以分數計演算法則來計算分數除以分數的,但是這只是一個猜測,沒有說服力,我們需要驗證,怎樣來驗證分數除以分數也可以轉化為分數乘法來計算?大家想,我如果我們用剛才簡單的分餅初級操作來驗證力不從心。老師給大家介紹一種新的方法,叫做演演算法。演演算法是你經過深入學習數學常用到的一種方法。根據知識的新舊承接,利用舊知識遷移、轉化,算出結果,要想用演演算法驗證整數除以分數同樣適用於分數除以分數需要用到哪些舊知識?

生:商不變的性質

師:對,你怎麼這麼聰明!你怎麼想到的.?

生:兩個數互為倒數,相乘是1,乘等於1,所以除以,用乘。

師:還需要用到哪些知識?提示:分數除法就要用到分數與除法的關係?

生:a÷b=b分之a,b不等於0

師:太棒了,商不變的性質用文字說明一下嗎?

生:被除數和除數同時乘或除以不為0的數,商不變。字母表達式裡的C表示什麼(相同的倍數)

師:還有除數的性質

知識連結:

1.分數與除法的關係:b分之a= a÷b,b不等於0

2.商不變的性質: a÷b

=(a×c)÷(b×c)

=(a÷c)÷(b÷c) 【c≠0】

3.除法性質的擴充套件應用:a÷b÷c = a÷(b×c) a÷(b×c)= a÷b÷c

a÷(b÷c)= a÷b×c

生:A除以B除以C等於A除以B乘C的積

師:還有除法性質的逆運算,還有性質擴充套件。

請同學們利用這些知識連結小組合作完成學習單上的第二部分內容

老師巡視,抽取樣本(獨立完成時間:1分25秒。小組合作時間:3分鐘)

師:同學們想出驗證方法

生1:根據商不變性質驗證 (附:驗證方法)

師:說的特別好,為什麼。沒想打到你們驗證出來,我在備課時想到一種驗證方法,誰看懂老師的方法?結合每一步說一說運用了什麼?

指名回答

師:分數與除法關係及除法性質應用 這些步驟要為了說明什麼?

生:一個數除以另一個數等於這個數乘另一個數倒數

(三)探究分數除法法則

師:整數除以分數對分數除以分數同樣適用。昨天和孟老師學習分數除以整數,今天學習分數除以分數,其實這些都是分數除法,所以演算法及算理是相同。用一句話總結分數除法演算法法則、

生:除以一個數等於乘這個數倒數

師:計算分數除法轉換為分數乘法計算

雖然我們只有一節課的緣分,但是你從我這裡學習的不是有限的知識,而是學習數學的思想方法、習慣。我有一個習慣,把數學文字用哪個字母表達出來。現在請同學們用字母表達式表達分數除法的計演算法則。

生:a÷ b=a×。

師:對b做說明

生:b不等於0

師:我們接下來進行一場實戰演習。指名讀學習指南。老師巡視

(學生完成時間:3分鐘10秒 小組討論時間:5分鐘)

師:出示學生樣本,請學生講一講填表過程

生:根據除數特徵填表,除數大於1,商小於被除數,除數等於1,商等於被除數,除數小於1,商大於被除數。

師:解釋一下字母表達式。

存在疑問:1.只能用ABC表示嗎?(任意)

2.字母只能代表分數嗎 (分數,小數,整數)

師:計算分數除法注意什麼?

生:除以一個數要變成乘這個數的倒數。

師:總結:變-不-變(除號變乘號 除數不變不 除數變倒數變)

這有一道題,說思路

總結:小數,分數在一起,解決策略是什麼?

生:小數變分數

三、課堂總結:不管計算加減乘除,先同意數的形式,再計算。

你們不僅憑自己收穫數學知識,還掌握數學方法思想解決策略。同學們你們太棒了!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88、89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理解中位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會求資料的中位數,瞭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聯絡和區別。

2、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恰當的統計量(平均數或中位數),在與平均數的對比中體現中位數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運用價值,激勵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中位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學會求中位數。

教學難點:

恰當選擇統計量來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水平。

教學過程:

一、認識中位數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個人找工作時,一般最關注什麼?

找工作時,工資的多少往往是人們最關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廣告上寫著:本超市員工月平均工資1000元,現招員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錯,就去應聘了。可到了發工資,李叔叔不高興了。超市老闆拿出了員工的工資表。

某某超市員工月工資表單位:元

職 員 月工資

經 理 3000

副經理 20xx

員工A 900

員工B 800

員工C 750

員工D 650

員工E 600

員工F 600

員工G 600

員工H 600

員工 I 600

2、思考與討論

(1)廣告上說員工的月平均工資1000元,正確嗎?

(2)但大部分的員工工資在1000元以下,廣告是否符合實際?

(3)你認為應該用怎樣的數反映這個超市的員工的月工資水平比較合理?

3、交流與溝通

(1)通過計算,月平均工資是1000元,沒有錯。

(2)部分學生認為此廣告存在欺騙性。因為兩位經理的工資很高,而員工的工資都不到1000元。

(3)這組資料中,由於出現了兩個很大的資料3000和20xx,所以平均數1000不能真實地反映超市員工的月工資水平。

生一:600元比較合適,因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較合理,因為它正好是中間那個數。

生三:把兩個經理的工資去掉,再求其它數的平均數。

4、提出中位數和眾數

同學們分析得不錯,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數外,數學上還有兩種統計量可以表示一組資料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數和眾數。(板書課題)

(1)按照你們的理解,能說說什麼是中位數嗎?

(將一組資料按大小順序排列,中間的那個數叫做這組資料的中位數。強調:先按大小順序排列。)

工資表這組資料的中位數是多少?

(共11個數,第6個數是中位數,是650。)

想一想:平均數1000和中位數650哪個數表示員工的工資水平更合適呢?你是怎樣理解的?

(教師點明:平均數會因為一些極端資料的影響,不能很準確地反映一組資料的平均水平,而極端資料對中位數沒有影響,650處於中間,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資,能表示這組資料的中等水平,李叔叔應當關心中位數。)

(2)同學們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是眾數呢?這組資料的眾數是多少?

(眾是多的意思,在一組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

據叫做這組資料的眾數。這組資料的眾數是600,體現的是多數人的工資水平,李叔叔還應當關心眾數。)

二、找中位數和眾數

1、求下面每組資料的中位數。

(1)請一列同學(人數是奇數)報體重,記錄下資料,資料的大小未排列。

(2)請一列同學(人數是偶數)報最近一次的測試成績,記錄下資料,資料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導學生自學課本,明確:當資料的個數是偶數時,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就是這組資料的中位數。

以上兩題都要強調先要將資料按大小順序排列。而且比較用平均數和中位數哪個更能反映這組資料的真實水平。

2、請一小組的同學報年齡,記錄下資料,找眾數。並比較眾數和中位數哪個能更好地反映同學們的年齡狀況。

三、知識應用

1、課本89頁第一題。

明確:當一組資料中沒有出現偏大數或偏小數時,中位數、平均數和眾數就會非常接近,甚至相等。這種情況下,這三種數都能用來代表這組資料的一般水平。

2、課本89頁第3題。

明白眾數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擊比賽中,戰士甲和戰士乙分別代表兩個連隊比賽,獲得勝利者將代表連隊參加全團射擊比賽,每人打5發子彈,成績如下:戰士甲的平均分7.8環,戰士乙的平均分8環。你想推薦誰?

(1)說明推薦理由。

(2)回放射擊過程,戰士甲10、9、10、10、0;戰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選擇,說明理由。

四、課堂小結

1、說說什麼是中位數和眾數。

2、怎樣恰當選擇平均數、中位數或眾數來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水平?

五、小調查

同學們看過電視上很多比賽活動,評委是怎樣計算選手的得分的?你認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後再求的平均數與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哪個能更好地反映選手的成績?

六、教學反思

市教科所的領導聽課的點評:

1、重難點把握得好,一針見血;

2、基礎打得好,明確內涵,理論運用入木三分;

3、學生緊密配合,參與學習,引人入勝;

4、把學習與生活巧妙結合起來,標新立異。

個人遺憾:

1、在同學們報出的實時資料中,眾數和中位數的比較還不夠突出;

2、練習量較少。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設計說明

本節課旨在通過豐富的情境創設和動手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髮現整體“1”是由若干個幾分之一組成的,理解分數單位的意義。在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分數單位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發現。

針對上述內容,本節課教學在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兩大特點:

1.通過動手量一量紙條的活動,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學習就是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學會數學思考。”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採取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動,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後發現問題,並引導學生在測量中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藉助填寫分數牆活動,概括、總結分數單位的意義。

參與數學活動是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方式,也是訓練學生數學思維的最好手段。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分數單位的意義,同時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品質。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紙條

學生準備 教材附頁3中圖1的紙條 剪刀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師:你能用分數分別表示這三個圓的塗色部分嗎?(課件出示圖形:)

預設 生:這三個圓的塗色部分用分數表示分別是:xx。

師:結合圖形觀察這三個分數,你發現了什麼?

預設 生1:比大。

生2:裡有2個。

師: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了這麼多有關分數的知識,看來,我們對分數進行深入研究就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知識。今天,我們就繼續認識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再認識(二)]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舊知,瞭解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程度,同時為研究分數單位做好鋪墊。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學生活動:用附頁3中圖1的紙條,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1)請學生剪下附頁3中圖1的紙條,分別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和寬,並記錄測量的結果。

思考:如果能正好量完,是幾個紙條長?如果不能正好量完,該怎樣表示長度?

(2)交流測量結果。

預設 生:數學書的寬正好是3個紙條長,數學書的長不夠5個紙條長,比4個紙條長多一些。

(3)組織學生討論探究。

提問:數學書的長不夠一個紙條長的部分怎麼量,請大家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嘗試操作,師巡視指導並提示:要量剩下的部分,應該把紙條變短。

(4)交流測量方法和結果。

預設 生:我先把紙條對摺去量,還是不能正好量完,再把紙條對摺一次,正好量完。

師:剩下的這部分相當於紙條的幾分之幾呢?

預設 生:大致相當於紙條的四分之一。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從而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分數單位的產生是實際測量的需要。

2.自主探究:把整體“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明確整體“1”可以由若干個幾分之一累加而成。

(1)看分數牆,填一填,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

(把分數牆填寫完整,並畫出來)

(2)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瞭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區別。

2、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在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有成功的體驗。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初步瞭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體 積和容積的概念。

2、難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絡和區別。

教學準備:

課件、兩個相同的量杯、大小不同的瓶子、水、土豆、紅薯、水杯、量杯(放入百寶箱以備用)。

教學流程:

課前準備 同學們,今天我們的課堂來了很多客人,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希望在今天的課堂上,大家能把更棒的自己展現給他們,好嗎?

一、 故事匯入

同學們《烏鴉喝水》的故事大家聽說過嗎?今天老師把它帶來了,請看! (媒體播放烏鴉喝水視訊)

1、你知道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嗎?誰來說說。(引導學生明白石頭佔有一定的空間)

2、那麼往瓶子裡放石子水面為什麼會升高呢?(石子佔據了一定的空間,把水擠上來了。)

石子佔據一定的空間,其實我們身邊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你們看,黑板佔據一定的空間,小小的黑板檫也佔有一定的空間,黑板佔據的空間大一些,黑板檫佔據的空間小一些。

3、現在請同學們找一找身邊哪些物體所佔有佔空間大些,那些物體所佔有的空間小些?(引導說明有的物體佔的空間大,有的物體佔的空間小。)

4、同學們說的這些物體很容易比較出誰所佔有的空間大,老師帶來的這兩樣物體單憑眼睛看是很難分辨誰所佔有的空間大。

二、 教學新授

活動一:【認識體積】

1、 師出示紅薯和土豆,你來猜一猜吧? (學生大膽猜測,意見不一) 你有什麼好辦法可以證明你的猜測呢?講臺上擺好量杯若干、水若干不同形狀的容器若干盛水器皿一個。(時鐘倒計時 學生分組合作討論探究) 小組代表彙報討論結果。 師生驗證方法的合理性。生做實驗說明實驗結果和結論。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土豆所佔的空間比紅薯大一些,土豆和紅薯各自所佔空間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體積,那麼什麼是物體的體積呢?點明體積的概念,(黑板出示),點明本節課所學內容之一——體積 板書課題:體積

2、 大家看一看身邊的同學有體積嗎?你身邊同學的體積指的是什麼?你還能舉例說一說什麼是物體的體積嗎?

3、笑笑和淘氣用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分別搭出兩個不同的長方體,誰搭的體積大呢?

課件出示:課本42頁淘氣和笑笑擺立方體情境圖,比較誰的 體積大?你是怎麼比較出來的? 笑笑搭的長方體所佔的空間大,所以笑笑搭的長方體體積大。

4、 有些物體用數數的辦法是不能比較出體積大小的,大家看---課件出示:課本42頁淘氣玩橡皮泥由長方體捏成球,體積變 了嗎?為什麼?師總結:物體的體積和所佔空間的大小有關,物體的.形狀無關。

現在同學們認識物體的體積,接下來老師給同學們帶了一些事物圖片---

活動二:【認識容積】

1、 師出示課件(冰箱、茶葉盒、土豆----)同學們分一分,那些能裝東西,那些不能裝物體?明確:能裝其他東西的物品叫做容器。即時練習:舉例說明生活中還有那些容器?

2、 師:同學們看這兩個容器,誰裝的水多一些呢(出示不同形狀的容器),你有什麼好辦法比一比呢?(小組合作討論方法,組內交流並彙報)師生驗證方法的合理性。生做實驗說明實驗結果和結論。

通過實驗我們知道這個容器裝的水比另一容器多一些。這兩個容器所能容納水的體積就是它們的容積,那麼什麼叫容器的容積呢?(點明本節課學習的第二個概念:容積) 板書: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

3、 出示課件裝有半杯水的燒杯,提問:這杯水的體積就是燒杯的容積 嗎? (討論理解“所能容納”的真正含義)

4、 隨機:裝有鉛筆的筆筒,把它裝滿鉛筆,那麼,鉛筆的體 積就是筆筒的容積嗎?

(有空隙,沒有完全裝滿)

5、課件出示:通過冰箱以及裝有東西的冰箱來區別體積和容積。(體會同一個容器的體積一定比容積大)強調為什麼?

6、課件出示:兩箱裝有實驗器材的箱子,通過箱子的厚薄,體會容積的大小(同一個容器的體積相等,容積不一定相等)

三、 課堂小結 通過以上的學習,你都知道了什麼? (那麼你們敢接受老師的挑戰嗎?)

四、 鞏固練習

1、判斷題

(1). 冰箱的容積就是冰箱的體積。()

(2). 游泳池注入半池水,水的體積就是游泳池的容積。()

(3). 兩個體積一樣大的盒子,它們的容積一樣大.( )

(4).汽車上的油箱,油箱裡裝滿汽油,汽油的體積就是油箱的容積。 ( )

2、選擇題

(1)盛滿一杯牛奶,()的體積就是()的容積。① 杯子 ②牛奶

(2)裝滿沙子的沙坑,()的體積就是( )的容積。 ① 沙子 ②沙坑

(3)做一個長方體油桶,需要多少鐵皮,是求長方體的( )。

① 表面積② 體積③ 容積

(4)求一個長方體木塊佔空間的大小,是求長方體的( )。

① 表面積 ② 體積 ③ 容積

(5)求一個油桶能裝油多少升,是求油桶的( )。

① 表面積② 體積③ 容積

(6)一個稜長4釐米的正方體木塊,從正中挖去一個稜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後,體積( )。

① 不變② 變大 ③ 變小

3、 課本42頁練一練的第三題:小紅和小明有一瓶同樣多的飲料, 小明倒3杯,小紅倒2杯,你認為有可能嗎?為什麼?

4、 搭積木:用12個大小相同的正方體分別按要求搭一搭: (1) 搭出的兩個物體,使他們的體積一樣大; (2) 搭出的兩個物體,使其中一個物體的體積是另一個物體的2倍;

5、數學日記 笑笑的一天(填一填) 星期天,我找了一些鐵絲,做了一個長方體的鐵絲籠子並在它的外面貼上彩紙,媽媽問我用了多少鐵絲,我得求這個長方體的();媽媽又問我用了多少彩紙,我得求這個長方體的( )。真是一個漂亮的籠子!它有多大啊?我得求求它的( ),可( )我不會算呀,沒有關係,我自學一下書本上的內容。這麼漂亮的籠子,我用它來裝我淘回來的小飾物,能裝多少呢?我得算一算它的( )。

哇!一個小小的籠子竟能裝這麼多東西,真不錯!

五、 全課小結 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談收穫

六、寫數學日記。

七、板書設計: 體積和容積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叫做容器的容積。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能運用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求出長方體物體的體積。培養學生的歸納、抽象概括能力。

2、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熱愛數學,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

3、價值目標: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設計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要讓學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資訊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要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們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善於挖掘數學中的生活原型,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生活事例作為教學資源,作為學生研究實踐的“源”,大膽嘗試使用分組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動”促“思”,改變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領悟到知識的情趣。

【課前準備】

每組準備一個盒裝牛奶的箱子,一盒牛奶,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一張學習記錄卡。

【教學流程】

一、挖掘生活原型,創設問題情境。

1、先讓學生猜一猜一個箱子最多能裝多少盒牛奶?

2、通過擺一擺驗證自己的猜測。

3、撕開被教師事先封住的標籤,再次驗證猜與擺的結果。

4、還有其它方法能算出一個箱子最多能裝多少盒牛奶嗎?如果要算出一車能裝多少箱牛奶,也這樣把整箱的牛奶搬到車上擺一擺嗎?

[策略建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易激發學生對知識探索的必需性與迫切性,也更能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學生擺放牛奶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結果可能也不相同,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因為這一環節的設計除了創設探究新知的問題情境,併為後面推導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作了鋪墊。]

二、引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新知。

(1)、步步設疑,層層推進。

先讓學生說說還有什麼其它的方法可求出一箱能裝多少盒牛奶,學生如果說出可用體積計算這種方法,教師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的評價後,繼續追問“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等於長乘寬乘高呢?”

[策略建議:在讓學生用其它方法求出一箱能裝多少盒牛奶時,學生可能還不同的方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並可讓學生反思其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如果學生都不知道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教師可讓學生進行猜測:長方體的體積和什麼有關係?]

(2)、實踐操作,合作交流。

1、介紹學具,並提出操作要求。

①這些是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

②2個這樣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③4個這樣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④12個呢?

⑤能用這些小正方體能擺成一個長方體嗎?動手擺一擺,並把所得的資料填在學習卡中。

2、小組合作,交流彙報。

①一共用了幾個小正方體?

②擺成的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③是怎麼擺的?

④擺成的這個長方體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高是多少?

⑤還有不同的擺法嗎?

⑥從擺的過程和結果中,你發現了什麼?

3、歸納概括,推導公式。

①用12個小正方體可以擺成幾種不同的長方體?

②這些長方體的形狀不一樣,可它們的體積怎樣?為什麼?

③長方體的體積就等於什麼?(所含的體積單位的數量)

④長方體所含的體積單位的數量怎麼計算?(每排的個數×每層的排數×層數)

⑤每排的個數就是長方體的(長),每層的排數就是長方體的(寬),一共擺幾層就是長方體的(高)。

⑥長方體所含的體積單位的數量等於(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就等於(長×寬×高)。

⑦如果用V表示體積,用a表示長,用b表示寬,用h表示高,長方體的體積可以寫成(V=abh)。

[策略建議:在讓學生交流彙報各組操作的結果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地展現自我,把各種不同的擺法呈現出來,再從中發現規律,歸納概括。在引導學生推導公式時,應儘量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推導,教師只是引導,點撥,不能一手包辦。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比較抽象,教師應儘可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結合課件的展示,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三、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1、根據教師所提供的長、寬、高的資料,運用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求出一盒牛奶的體積。

2、用體積計算的方法求出一箱能裝多少瓶牛奶。(測量結果取整釐米數)

3、據調查顯示,泉州地區每天大約要消費3萬盒伊利牛奶,一輛長2.5米,寬1.6米,高1.8米的卡車一次能運完嗎?

[策略建議:在第2個練習中,學生的計算結果會出現誤差,可讓學生質疑,為什麼為出現這樣的情況?引出容積與體積的差別,但不出現容積這一概念,為後面容積的教學設下伏筆。在第3個練習中,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可能不盡相同,教師應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現解決策略的多樣性。]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教材五年級上冊第88—89頁。

教材分析:

《組合圖形的面積》是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的第一課,學生在三年級已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計算,在本冊的第四單元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本課時的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是這兩方面知識的發展,也是日常生活中經常需要解決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則能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二是針對組合圖形的特點強調學生學習的自主探索性。讓學生自主探索計算組合圖形的基本方法,並在交流、討論中開闊思路,修正想法,從而更好地解決生活中有關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

學情分析; 作為五年級的學生,通過之前的學習對於平面基本圖形的感知和認識已有了一定的基礎,也掌握了一些計算圖形面積和解決圖形問題的方法。但本班學生分析思考能力較差,基礎較薄弱,所以應進一步提高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加強團體合作精神,善於去交流思考,探索解決問題的策略。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的解答。 3、進一步滲透轉化的教學思想,提高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4、感受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必要性,產生積極學習的興趣。 教具:多媒體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圖形欣賞、激發興趣

1、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個小動物,你們猜猜會是什麼動物呢?課件出示由基本的平面圖形組成的金魚圖形學生欣賞。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懷著極大的興趣是上好一節課良好的開端,興趣是一種無形的力量,是學好數學的保證。)

2、美麗的金魚是由哪幾個基本的平面圖形組成的?在學生回答的同時一併複習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設計意圖:複習學過的五種基本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喚醒學生的舊知,為下面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作鋪墊,也為確保正確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夯實基礎)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發現規律,初揭課題

拼圖遊戲:讓學生用七巧板拼出自己喜歡的一個圖案,學生一邊拼圖形,一邊交流,教師巡視指導。選擇2-3個有代表性的圖形用實物投影展示出來。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並思考,這幾個圖形有什麼共同特徵?

生:(觀察思考回答)這些圖形都是由幾個簡單的基本平面圖形拼出來的。 師:對,我們就把像這樣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平面圖形組合而成的圖形叫做組合圖形。(板書:組合圖形)

(設計意圖:“數學是思維的體操”,作為國小生思維能力訓練的主陣地,數學課堂應開啟學生的發現之旅,讓學生練就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同時遊戲活動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探究慾望。)

2、尋找圖形,再揭課題

師:現實生活中存在著大量的'組合圖形,你能從我們生活中哪些物體的表面找到組合圖形?

生:教室窗戶由一個小長方形和兩個大長方形組成、房子側面由一個三角形和一個長方形組成、……

師:真不錯!同學們都是生活的有心人,其實組合圖形就在我們身邊。

師:基本圖形的面積計算同學們都是遊刃有餘!今天的關鍵是想求組合圖形的面積,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生:只要把組合圖形中幾個簡單的平面圖形的面積加在一起就行了。

師:真棒!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求組合圖形的面積。(新增板書:的面積) 3、觀察圖形,估算面積

師:淘氣家新買了住房,想把新房的客廳鋪上地板,新房的客廳地板的面積有多大呢?同學們能幫他算算嗎?(拿出老師發給同學們的客廳平面圖)。

師:你能估一估這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嗎?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生:進行估算。彙報。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想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同時讓學生理解這個圖形不是簡單圖形,不能直接估計它的面積,讓學生在估算的時候,潛移默化地運用添補和分割的轉化思想,也為下一步計算組合圖形面積做一個很好的鋪墊)

4、獨立探索,計算面積。

師:同學們都說出了自己估算的理由,那你估算的資料接近真實的資料嗎?請同學們觀察手中的客廳平面圖試著尋找出計算這個圖形的方法。

學生獨立活動:解決組合圖形面積計算問題。 5、合作交流,探索方法。 (1)小組合作,交流方法

師:老師剛才發現同學們的方法都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那現在就請小組內同學互相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學生小組內互相交流,老師深入到小組當中去參與他們的活動,並給予適當的指導。(設計意圖:直接讓學生憑藉已有的經驗探索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給了學生更大的自主探索的空間。)

(2)全班共享,提煉方法

師:哪個小組的同學願意先來彙報你們的想法?

生:在圖形裡面畫一條線,分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分別算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再算面積之和。

師: 真好,這條線叫輔助線,是我們數學學習的好幫手,我們一般將它畫成虛線,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學生彙報,課件適時出示不同的計算方法,在探討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給不同的計算方法命名。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在彙報的過程出現了兩種方法,一種是分割法,一種是添補法,另一種是割補法,那這幾種方法有什麼特點呢?請小組內的同學討論一下好嗎?

小組內討論並彙報。 師小結:

分割法:當我們用分割法時,分割的圖形越簡潔,其解題方法就越簡單,要考慮到分割的圖形與所給條件的關係。有些圖形分割後找不到相關的條件就不行了。用分割法計算時,要先算出各部分的面積,最後把它們加起來。(板書:分割法求和)

添補法:當我們添補上一塊之後,能根據給定的條件求出添補之後圖形的面積,那我們就可以嘗試一下,否則這種方法就是行不通的。用添補法計算,記得把添上的這部分面積減去。(板書:添補法求差)

割補法:要求割下來的這部分能正好拼上。這種方法,既有分割,又有添補,(板書:割補法靈活計算)

3

師:同學們再觀察一下,這些方法看似不同,但其實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能發現嗎?

師小結:不論是分割或添補,目的都是——把不規則的圖形——轉化成——已學過的基本圖形。(板書:轉化) (3)比較反思,選擇方法

師:通過同學們剛才的回答,老師發現你們可以靈活的運用解題的方法真是太好了,那在本題當中你更喜歡哪一種方法呢?說說你的理由。

師小結:求一個組合圖形面積的時候,因為分割、添補的方法不同,計算步驟也不同,但最後的計算結果應該是相同的。雖然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是多樣的,但我們還要根據所給的條件,靈活地選擇合理、簡便的方法進行計算。(板書:合理 、簡便)

(設計意圖:這裡體現了多種學習方式並存,首先,學生通過自己獨立思考,得出解決問題的方法;然後通過小組和全班交流,使學生學會了別人的方法;最後,從這些方法中,比較、反思、知道最簡便的方法。使學生在不斷完善認識的過程中,學會傾聽、學會吸納他人的意見,享受積極思考獲得的快樂。引導學生交流,引起思維的碰撞,使他們體會到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

三、 應用拓展,提高能力

1、練一練1,書中第1題下面的圖形可以分成哪些已學過的圖形?

(作業設計意圖:每一幅圖都有多種分法,課堂上應避免學生分得過於複雜化,鼓勵學生選擇合理 、 簡便的分法。)

2、練一練2,書中第2題,認真觀察圖,選擇有用的資料,你想怎樣計算?把你的方法在小組裡交流。指名彙報。對於不同的演算法,師生共同分析,提升比較簡便的方法,加以指導。

(作業設計意圖:這道題是對上一題的補充,拓展,同學們都能用分割法把這道解出來,但是用添補法到底能不能解決這道時,同學們就會發出疑問,可是當老師適當進行點撥之後,就會是另外一種情況,整體代法的介入不僅是對這道題的一個有效的補充,而且也為六年級求圓的面積埋下伏筆,同時也充分體現了演算法多樣化的教學理念。)

3、練一練3,書中第3題,計算這張硬紙板還剩多大的面積?

(作業設計意圖:通過兩個層次的分割,使學生明白在組合圖形的分割中,需要根據所給的條件進行合理的分割,分割的圖形越簡潔,計算起來越簡便。)

4、練一練4,書中第4題,學生自己獨立思考並計算,然後說說自己的想法。

(作業設計意圖:習題由淺入深、形式多樣、難易適度,把數學與應用緊密結合在一起,不僅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而且培養了學生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了更多的解決問題的策略,還通過上面的兩道解決實際問題的練習,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5、思考,計算下面圖形中陰影部分的面積。多媒體出示。

四、總結收穫,反思提升

師:同學們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呢? 引導學生說說學會了哪些?怎樣學會的?還有哪些問題?。

(設計意圖:總結的目的是讓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一下回顧,讓學生體會到獨立思考和相互學習都很重要,做到在數學方法和數學思想方面都有所收穫,有所提升。)

五、獨立思考、完成作業 長江作業《組合圖形的面積》

六、板書設計:

組合圖形的面積

轉化

分割法:求和

添補法:求差(特例除外) 割補法:靈活計算 合理 簡便

(設計意圖:本節課重點是掌握求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設計這樣的板書不僅可以直觀地、簡明扼要地展示本節課求面積的方法,便於學生理解、把握和選擇,而且明顯看出都是把組合圖形轉化為基本圖形,感受“轉化”這一數學思想方法,揭示了知識的內在規律及相互間的聯絡與區別,使學生在數學思想與方法上得到發展。)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與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2、在操作、交流中,引導學生掌握在不同環境中比較體積大小的多種方法,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在動手操作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是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基礎觀念的重要載體。對以後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計算有著重要鋪墊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難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絡和區別。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觀察、實驗。

教學準備:

量杯、紅薯、土豆、一個水壺、一個保溫杯、一個塑料水杯、一個大的長方體盒子、一塊香皂、蘋果、橡皮泥、用小正方體拼插的形體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課件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片斷)在學生觀看後引導學生思考:

師:烏鴉想到什麼辦法喝到水?

師:為什麼投入石子水面就會升高?

生:水佔的空間,石子也佔空間,石子佔的那部分的空間把水擠壓上去了。

(板書:佔空間)

【設計意圖】這個動畫片與本節課所學有共通之處,用它引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佔空間,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現象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操作活動、感悟概念

活動一:體積的認識

師:(教師出示一個粉筆盒)找一找比粉筆盒佔空間大的物體?

生:課桌佔的空間比粉筆盒佔的空間大。……

師:再找一個比粉筆盒佔空間小的物體?

生:橡皮佔的空間比粉筆盒佔的空間小。……

師:看來,物體不僅佔空間,還有大小之分。(板書:大小)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粉筆盒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粉筆盒的……

生:體積。

師:(教師出示實物)水杯的.體積呢?鉛筆盒的體積呢?蘋果的體積呢?

生:水杯所佔空間的大小就是水杯的體積。……

師:我們說了這麼多物體的體積,你概括一下究竟什麼是物體的體積呢?

生: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聊天式”的教學活動,體現了一種“雙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看、找、想、說等活動中,體驗“物體佔空間的相對大小”,感悟出“體積”的內涵,在教師的追問中,學生在不經意間對“體積”的概念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教師輕鬆,學生活潑,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氣氛悄然形成。

活動二:比較體積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較體積差距大的物體。

師:(教師端出裝有保溫杯、塑料水杯、一個長方形較大的空盒、香皂、蘋果的一個托盤)比一比這些物體的體積。

生1:蘋果比保溫杯的體積大。

生2:在這些物體中,長方形盒子的體積是最大的,香皂的體積最小。

師:這麼快就計較出來了,你們用了什麼方法?

生:看出來的唄!

師:體積差距較大的物體,我們可以一眼看出來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板書:看)

2、比較體積相近的物體。

師:(教師拿出一個土豆和紅薯)說一說誰的體積大?學生說法不一。

師:看不出來,想想辦法,你有什麼好辦法?

生1:稱一稱哪個重,那個的體積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長方形的空盒子比蘋果輕,但長方形空盒子的體積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學生1掂一掂,感到蘋果比長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顯看出是盒子的體積大。)我錯了。看來,物體的體積是指所佔空間的大小,和物體的輕重無關。

生3:在杯子裡放滿水,然後放入土豆和紅薯,看看哪個量杯溢位的水多,哪個物體的體積就大。

師:是受了烏鴉喝水的啟發吧。

生4:給2個容器倒同樣多的水,把土豆、紅薯放進水裡,比哪個水上升的多。

師:你們想用誰的方法?你們想親自動手試一試嗎?做實驗,我們要注意什麼呢?

生1:兩個容器倒的水一樣多。

生2:放物體要輕輕地放,防止水濺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讀數時,要平視。……

小組合作:每4人為一組,工具:兩個量杯、一桶粉紅色的水、一個土豆、一個紅薯等。小組分工合作,再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實驗是科學的、合理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師:你們的結論是什麼?你們是怎麼發現的?

師:為什麼看誰的水上升的多,誰的容積大?

生:水上上升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

師:對於2個不規則的物體,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較誰的體積大?

生:測量。

師:可以運用轉化的思想通過測量比較它們的體積。看來測量也是一個好辦法呀。(板書:測量)

【設計意圖】在用排水法測量土豆和紅薯的實驗中,實驗的步驟、實驗的注意事項,都由學生決定的。充分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感受體積差距較小的不規則物體,運用轉化的思想通過測量比較體積的大小,為後續為今後學習不規則物體體積埋下伏筆。

3、比較規則的幾何形體。

(1)師:同桌比較手中由不同個數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各種形狀的幾何形體體積的大小。(包括長方體、正方體以及不規則的形體)

師:你們是怎麼比較的?

生1:我們的兩個形體的體積差別較大,直接看就比出來了。

生2:我們採用數小方塊的個數,哪個個數多哪個體積就大。

生3:(舉起兩個長方體)我們也是數的,但不是一個一個數的,而是先看看有幾行,每行有幾個,共有幾層,相乘得出來的。

師:數的好,數的有策略。(板書:數)

【設計意圖】認識到規則的幾何形體,可以利用“數”小方塊的方法比較體積大小。學生不同策略體現,滲透體積的計算方法。

(2)在實物投影下展示學生手中由12塊小正方體拼成的不同形狀的幾何形體,感受到體積相同的物體,形狀有可能不同。

(3)師:大家猜測一下,老師手中由6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幾何形體和剛才12塊小正方體拼成的幾何形體哪個體積大?引導學生思考僅僅通過數量比較體積的大小是片面的,還要注重每個小正方體的大小是否一致,從而體會體積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試驗演示得出不同物體集體大小比較的不同策略。希望學生對物體體積的感受逐漸豐滿、立體。

活動三:容積的認識

1、明確容器的概念。

師:(教師指一指桌上的托盤)請大家看看,這裡有容器嗎?

生:水杯、保溫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師:你身邊還有容器嗎?

生:教室是一個容器。……

師:這些都是可以容納物體的物體,它們都是容器。

2、明確容積的概念。

師:(教師出示一個塑料水杯和一個保溫杯。)大家猜猜哪個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溫杯的體積大,所以保溫杯盛的水多。

生2:看裡面,容器內部空間大,容納的水才會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師:兩個觀點,到底誰正確呀?誰有好辦法?

生:給一個杯子倒滿水,倒到另一個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位來。

學生演示:給塑料杯倒滿了水,把水倒到保溫杯裡,水溢位來。

生1:老師!塑料杯的容積比保溫杯的容積大。

生2:兩個杯子的容積不一樣,塑料杯的容積大,保溫杯的容積小。

生3:物體的體積大,並不能說明它的容積就大。

師:什麼是保溫杯的容積?塑料杯呢?

生:保溫杯所能容納水的體積就是保溫杯的容積。塑料杯所能容納水的體積的體積就是塑料杯的容積。

師:什麼是茶葉罐的容積呢?氧氣罐的容積呢?

師:什麼是容器的容積?

生: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容器的容積。(教師板書)

師: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只能是水嗎?如果不是,舉例說一說。

生:可以是液體、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氣體。

師:“所能容納”是什麼意思?

生:“所能容納”就是“最多能容納”,再多一點就冒出來了。

【設計意圖】用直觀演示法和談話法,讓學生認識固態、液態、氣態的物體都是有體積的,知道什麼是容積並重點理解概念中的關鍵詞,豐富學生對於體積實際意義的認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3、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容積和體積有何不同?舉例說明。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想法,教師加以引導。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體積和容積的區別和聯絡,一個指外部空間的大小,一個指內部空間的大小;有的物體有容積,有的物體沒有容積只有體積;體積大的物體容積不一定大。

師:這節課我們一直在研究什麼呢?

生:體積與容積。(教師板書課題)

三、練習鞏固、應用拓展

1、玩一玩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橡皮泥,任意捏成一個形狀,然後再捏成球體。前後捏成的兩個物體哪一個體積大?為什麼?

【設計意圖】這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物體雖然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以加深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2、“練一練”第2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用相同數量的硬幣分別壘成下面的形狀,哪一個體積大?為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在觀察中進一步體驗物體體積的大小。必要時可以組織學生搭一搭,增強實際體驗。

3、“練一練”第5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學生先觀察,然後計算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既然學生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又為後面學習計算長方體體積做了鋪墊。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你的收穫?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8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本課內容知識性較強,規律性較強,質數與合數的意義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教學時一定要通過有特色的教學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經歷探索過程,主動總結規律,獲取知識。因此,本課教學在設計上有兩大特點:

1.動手操作,探索規律。

創設讓學生拼長方形的操作活動,將抽象的找質數活動轉換成具象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感悟拼成的長方形的種數與小正方形個數的因數個數之間的關係。引導學生髮現用不同個數的小正方形拼長方形時,有的個數只能拼成一種長方形,這些個數只有1和它本身兩個因數;有的個數能拼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長方形,這些個數有兩個以上的因數,進一步感受因數的個數也是一個數的內在特徵,可以作為將自然數分類的一個標準。最後在合作、交流的基礎上,將這些數分為兩類,揭示質數與合數的意義,指出“1既不是質數,也不是合數”。

2.運用數學思維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讓學生經歷提出猜想、驗證猜想的過程,在分類中認識質數與合數,關注知識、方法的形成過程,積累豐富的感性認識,符合學生的學習心理,同時有利於教師以學生自主活動為主體,以合作學習為方式,引導學生經歷探索的'過程。整個教學活動的設計和安排都力圖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發現並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若干個小正方形

學生準備寫有數的卡片一張表格若干個小正方形

教學過程

設疑匯入,揭示新知

同學們,你們聽說過“哥德巴赫猜想”嗎?其實老師在小時候就聽說有人把“哥德巴赫猜想”比作數學王冠上的一顆明珠。你們想知道“哥德巴赫猜想”嗎?(課件出示:每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可以寫成兩個質數之和)

師:誰來讀一下這句話?(生讀)大家能舉個例子嗎?(如4,6,8…)有什麼疑問嗎?

生:什麼是質數?

師: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什麼是質數。

設計意圖:“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疑問是思維的啟發劑。教師要善於設疑,以撥動學生的思維之弦。本課以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為疑匯入新課,激發了學生學習什麼是質數的興趣,為本節課的順利進行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解決問題一。

師(出示教材39頁問題一):用12個小正方形可以拼成三種長方形,幫助我們找到了12的所有因數,那麼用2,3,11個小正方形分別可以拼成幾種長方形呢?你能利用這些長方形分別找到這些數的因數嗎?完成課堂活動卡。

(學生拿出準備好的小正方形和課堂活動卡,動手操作)

2.解決問題二。

師:請同學們仔細觀察表格裡的資料,你們有什麼發現?小正方形的個數、拼成長方形的種數和小正方形的個數的因數個數之間有什麼關係?

生:5個小正方形只能拼成一種長方形,5的因數只有1和5兩個;8個小正方形可以拼成兩種長方形,8的因數有1,2,4,8四個。也就是說,拼成的長方形種類越少,因數的個數就越少。

師:這些數的因數的個數有什麼規律嗎?

生:有的數只有兩個因數,有的數有兩個以上的因數。

師:你能根據因數的個數的多少把表格裡的這些數分類嗎?

學生彙報分類結果:一類是隻有兩個因數的數,是2,3,5,7,11;一類是有三個或三個以上因數的數,是4,6,8,9,10,12。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數學教科書第75頁。

【設計理念】

主要設計理念是:一是以學生為課堂學習的主體,關注學生已有的學習基礎和學習經驗,選擇適合學生的學習素材、設計適合學生的教學活動,讓學生自主的投入學習,教師是學生課堂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二是以活動為課堂教學的載體,注重學習情境創設,引導學生主動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去探究數學知識,親歷數學知識探索過程,感受成功的快樂。三是以問題為思維訓練的源泉,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啟用思維。四是以生活為學習數學的基礎,數學生活化,讓學生在生活中感知數學知識,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在生活經驗的基礎上解決數學問題,並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

【教材分析】

學生在三年級時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在本冊的第二單元,學生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在此基礎上學習組合圖形,學習此部分知識,一方面可以鞏固已學的基本圖形,另一方面將所學的知識進行綜合運用,提高學生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生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滲透數學轉化的思想,在學生靈活運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優化的意識,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學生正在經歷自主高效的實驗,學生無論從自學能力,還是課堂的積極探索都有了喜人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更加促使老師要以學定教,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特別是本節課要探究多種方法解決問題,雖然學生已經在三年級時學習了長方形與正方形的面積,在本冊的第二單元,學生又學習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與梯形的面積計算。但對於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學生可能在解決此問題的策略——即數學的轉化的思想上沒有充分地認識,另外學生在理解用多種方法解決問題時沒有優化方法的意識,需要教師的引導與點撥,但我相信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會完成本節課的任務。

【學習目標】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並進行正確地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掌握求組合圖形的面積的幾種方法。

【教學難點】選擇有效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老師很高興能和大家一起來上這節課。我相信:我們五x班全班同學都能把最精彩的一面展示出來。你們喜歡數學嗎?想不想把數學學得verygood非常棒!老師告訴你學好數學的小訣竅:認真聽,用心想,積極說。能不能做到這三點?讓我們帶著自信走進課堂!

【設計意圖】簡單的幾句話,拉近了學生與老師的距離,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同時滲透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九個字書寫在黑板上以提示學生。

一、課題匯入。

1.老師今天給大家帶來了一些漂亮的圖片,來欣賞一下。

(多媒體出示小魚圖、火箭、房屋平面設計圖、中隊隊旗等生活中的組合圖形。)

一起說說你看到了什麼?小魚圖是由兩個三角形組成的……引導學生說出每幅圖是怎樣組成的。你們還記得它們的面積公式嗎?

2.教師小結:上面的每個圖形都是由我們學過的圖形組成的,像這樣由幾個簡單的圖形組成的圖形叫組合圖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組合圖形的面積。(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課開始,充分發揮多媒體的優勢,呈現學生熟悉的、生活中的組合圖形,給學生視覺上的刺激。喚醒學生的已有認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二、展示目標,師生共同解讀目標。(關鍵詞:理解方法,解決問題)板書關鍵詞。

【設計意圖】:使學生明確本節課所學內容,確立所要達成的目標。

三、自主探究,獲取新知

1.聯絡生活,提出問題。

(1)小華家新買了住房,計劃在客廳鋪地板。請你估計他家至少買多少平方米地板,再實際算一算。(出示課件)客廳平面圖。

【設計意圖】:在實際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探索問題的興趣,從而產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2.自主探究,解決問題。

教師課件出示導學提綱:閱讀教材第75頁,思考下列問題。

(1)我們已經學過哪些圖形的面積?怎樣求它們的.面積?

(2)請你估一估小華家至少買多少平米的地板?試說出你的理由?

(3)計算地板面積,你還有哪些辦法?嘗試用畫圖的方法說明~

(4)你能舉例說一說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方法嗎?

3.學生先自學然後組內交流。

(教師預設):

A.學生可能轉化的圖形有:

B.學生可能會運用多種方法求出客廳的面積,但是不清楚解決此問題的策略——即轉化的數學思想。

4.教師深入到小組與學生共同研究問題,瞭解學生的自學情況。

5.學生在學習單的正面嘗試解答,老師巡視,讓學生把不同的轉化方法展示到黑板上。

四、展示彙報:

1.各組按展示到黑板上的轉化方法做彙報,學生講解自己的思路。

【設計意圖】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最重要的一步是運用轉化思想把圖形分割或添補成幾個基本圖形。把轉化的過程和計算的過程分解開來進行,有效地突破了難點,在學生在轉化的過程中思維真正的動起來。上黑板貼出學生的探究結果,讓學生講解自己的思考過程,也許學生表達的不完整,但畢竟是學生自己思考的結果,所以應該給予肯定,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滲透一題多解的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2.計算面積。

學生分組用一種方法計算圖形的面積,最後全班訂正。(在學習單背面完成)

教師預設點撥:觀察上面的幾種方法,你認為哪些方法更簡單一些?你是怎樣想的?

教師預設點撥:

推導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面積公式,計算異分母分數相加減時我們都用到轉化思想。今天我們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時又運用了轉化的策略,看來數學的轉化的思想很重要。

【設計意圖】在經歷了分割圖形或添補圖形的思考過程,並對幾種方法進行比較優化以後,再動手計算,給學生提供了再一次選擇解決方法的機會,比較出幾種方法的特點,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提高學生的思維靈活性。

五、達標檢測:

1.(基本題)下面的各個圖形可以轉化成哪些已學過的圖形?(教材76頁練一練第一題)

學生自己先思考如何把這個圖片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是分還是補?分怎麼分?補如何補?

2.(必做題)試試:你知道這個圖形的面積嗎?

(每小格長度是1釐米)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認真觀察的基礎上,用割補的方法把圖形轉化成一個長方形,對轉化的思想有更深刻的認識。

3.如圖,一張硬紙板剪下4個邊長是4釐米的小正方形後,可以做成一個沒有蓋子的盒子。這張硬紙板還剩下多大的面積?

4.(必做題)如圖,有一面牆,粉刷這面牆每平方米需要0.15千克塗料,一共要用多少千克塗料?(教材76頁練一練第二題)

六、拓展延伸

1.下圖是由兩個正方形組成,求陰影部分的面積。(單位:米)

2.用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很多問題……如中隊隊旗,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可以量一量、算一算中隊隊旗的面積。

七、學教反思

1.學習本課你有哪些收穫?

2.你覺得這節課你表現怎麼樣?給自己評價一下!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求圖形面積的方法,積累了一些求圖形面積的實際經驗,針對學生的學情,本節課是這樣設計的:

1.通過具體情境提出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問題。學生已經學習了長方形面積的計算方法,在複習這些知識時,逐步將問題轉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上,從而使學生感到學習新知識的必要性,也容易引起他們認知上的衝突。

2.動手實踐、主動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導方式。由直觀到抽象,層層深入,遵循了概念教學的原則和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再現已有的知識表象,藉助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觀察、分析、比較和推理,概括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

3.滿足不同學生的求知慾,體現因材施教的原則。通過靈活多樣的練習,鞏固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平行四邊形紙片 方格紙剪刀

學生準備 硬紙板做的平行四邊形 三角尺 剪刀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1.出示公園裡的一塊長方形空地的示意圖:長10米,寬6米。

提出問題:同學們,公園裡有一塊空地要進行綠化,你能算出這塊空地的面積是多少嗎?

生:10×6=60(平方米)

師:除了用計算的方法,我們還有其他的方法得到圖形的面積嗎?

生:數方格。

2.出示空地中間一塊平行四邊形的區域,底邊6米,斜邊5米,高3米。

提出問題:這塊地是什麼形狀的?你們能用計算的方法求出它的面積嗎?

3.學生回答後引入新課:這節課我們就來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的設計,教師對主情境加以修改,先來複習長方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既複習了舊知識,又為學習新知識做好鋪墊,同時又巧妙地引入新內容,激起學生的大膽猜想,體現出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從而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及積極性。

⊙猜想嘗試,獲取新知

1.出示教材53頁問題一。

師:我們會求什麼圖形的面積?我們可以用哪些方法求圖形的面積?

學生討論,猜想求這塊空地面積的方法。

預設

生1:用長方形的面積公式進行計算,因為平行四邊形的特點也是對邊相等。

生2:把平行四邊形的相鄰的兩邊相乘。

過渡:究竟哪種方法可行呢?我們該如何來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呢?

2.藉助方格紙數一數,比一比。

師:以前我們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那麼用這種方法能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嗎?

(1)請大家仔細觀察方格紙上的兩個圖形,數一數。

(2)得到結論:長是6米,寬是5米的長方形面積時30平方米,而底邊是6米,斜邊是5米的平行四邊形所佔的小方格數不夠30個,也就是不足30平方米,我們不能用鄰邊相乘的方法來求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3)提問: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多少呢?你是怎樣數出來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它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

引導學生髮現:18=6×3,其中18是平行四邊形的面積,6和3分別是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

提問:難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可以用底乘高來計算嗎?我們會求長方形的面積,你能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嗎?

設計意圖:這個環節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了圖形的面積,這種方法是學生熟悉的、直觀的計算面積的方法。同時呈現兩個圖形,暗示了它們之間的聯絡,為下面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鋪墊。

3.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師:下面我們來剪一剪、拼一拼。看看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之間究竟有怎樣的聯絡。(出示課堂活動卡)請大家根據課堂活動卡來完成活動。

(1)質疑:上面的方法有一個相同之處,都是沿高剪開。為什麼一定要沿高剪開呢?

釋疑:只有沿高剪開,才能出現直角,才能拼成一個長方形。

(2)師生共同總結。

①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邊形變成了長方形。

②剪拼後的長方形與原來的`平行四邊形相比,面積不變。

③長方形的長和平行四邊形的底相等,長方形的寬和平行四邊形的高相等。

(3)推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得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字母公式:Sah

(4)梳理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方法。

師:剛才大家在剪拼的時候,都把平行四邊形變成了長方形,你們為什麼都把平行四邊形變成長方形呢?

(學生彙報)

師小結:同學們總結出的方法,其實就是數學上的轉化法。通過轉化,我們可以找到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絡,從而解決新問題。在今後的生活、學習中,我們可以應用這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設計意圖:此環節留給學生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使學生在剪、拼等一系列實踐活動中理解、掌握平行四邊形與轉化後的長方形之間的聯絡,從而推匯出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探索活動中,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同時也使學生學到了怎樣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維方式與方法,培養他們主動探索的精神,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活動中發展。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1

第5節 除得盡嗎?

[教學內容] 除得盡嗎?(第15~1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蜘蛛和蝸牛每份爬行多少米,發現餘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麼是迴圈小數。 2:會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教學重點] 認識迴圈小數,會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教學難點] 會正確表示迴圈小數,掌握餘數和商的特點以及它們和被除數 、除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動物王國要舉行一場有意義的爬行比賽,蜘蛛和蝸牛正在奮力的爬行著,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主題圖,從中找出有用的數學資訊。學生找數學資訊:蜘蛛3分爬行73米,蝸牛11分鐘爬行9.4米。

2、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蜘蛛平均每分鐘爬行多少米? 生2:蝸牛平均每分鐘爬行多少米? 生3:誰爬得快???

師:下面我們就來研究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誰爬得快一些?

學生可能會彙報的幾種情況:蜘蛛只用了3分鐘就爬了73米,而蝸牛用了11分鐘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較短的時間爬了較遠的路程,而蝸牛用時較長路程卻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據路程÷時間=速度,可以對比蝸牛與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約等於二十幾,而9.4÷11還不到1,所以很明顯蜘蛛爬得快??

2、師:蜘蛛和蝸牛每分鐘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們來算一算。

同桌比賽:一人計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計算蝸牛的速度,看誰算得又準又快。

3、學生會發現怎麼除也除不盡,小組合作討論:除得盡嗎?餘數、商各有什麼特點?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

引導學生髮現:餘數和商重複出現,總也除不盡。因為餘數重複出現所以商也會重複出現,繼續除下去總也除不盡,商的小數部分有時一個數字重複出現,有時幾個數字重複出現。

4、師介紹:像24.333?,0.85454?這樣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樣的小數叫作迴圈小數。

5、介紹寫法。

在國際上有一種通用的表示迴圈小數的'簡便方法,那就是在迴圈小數中,如果是一個數字重複出現,就在這個數字上面點一個點;如果是幾個數字重複出現,就在首尾兩個數字上面各點一個點。

6、試著將下面的迴圈小數用這種方法表示出來。 24.333?,0.85454?

7、求迴圈小數的近似值。

根據需要,可以用四捨五入的方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試著將24.333?,0.85454?保留兩位小數。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5頁計算下面各題,並說一說哪幾題的商是迴圈小數。 2、完成教材第16頁練一練第1、2、4題。 [課堂總結]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除得盡嗎?

蜘蛛平均每分鐘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蝸牛平均每分鐘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2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蜘蛛和蝸牛每份爬行多少米,發現餘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麼是迴圈小數。

2:會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係統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以及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本課中,教材創設了蜘蛛和蝸牛兩動物爬得快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除法中餘數和商的特點,從而進一步探索它們的規律,在這一過程中認識迴圈小數。有關迴圈節、迴圈小數的簡便寫法,是在“你知道嗎”中呈現的。

教學重點:

認識迴圈小數,會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教學難點:

會正確表示迴圈小數,掌握餘數和商的特點以及它們和被除數、除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1.師生做拍手遊戲

師:現在讓我們來做一個遊戲,下面請跟我一起拍手(先拍一下手,再拍兩下手)。

2.你能接著畫下去嗎?

(出示:△△○△△○△△○△?????)

師:你知道下一個將畫什麼嗎?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我發現上面的是2個△1○個依次出現,所以我認為接下來是△○。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做遊戲的形式。在緩和學習氣氛的同時初步感受什麼是依次,為學生接下來學習迴圈小數做好準備。)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出示情境圖)

師:你們從圖中獲得了什麼資訊?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蜘蛛3分鐘爬行73千米,蝸牛11分鐘爬行9.4千米,它們誰爬行得快?

師:如何可以知道它們誰爬行得快?怎樣列式?

生1:可以比較它們的速度。

生2: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來計算,蝸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來計算。

2.解決問題

⑴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一個算式進行計算。

⑵邊做邊思考:

①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問題?

②這兩道題裡商的小數部分和餘數有什麼特點?

③你們如何表示這樣的商?

3.彙報交流

⑴全班交流:

師:請各小組選派代表彙報你們組的結果,有什麼疑問可以提出來?

生11:我們發現怎麼除也除不盡,73÷3的餘數始終是1,商始終是3。

生2:那你們這道題的商的橫式是怎麼寫的?

生1:73÷3=24.33….

生2:為什麼寫省略號?小數部分重複出現的數字應寫幾個?

生1:寫省略號表示除不盡;重複數字我們認為寫2個比較合適,因為寫少了不能表示依次重複出現的特點,寫多了麻煩也沒有必要。

(生依次彙報)

⑵認識迴圈小數

師:觀察這兩個商,想一想:這兩道題和我們前面的計算題有什麼不同?

生1:前面的計算題都能算得完,這兩道題除不盡。

生2:這兩道題的商中有數字依次重複出現。

師:像24.33…、0.85454…等都是迴圈小數。誰能說一說迴圈小數有什麼特點?

(生說,師板書:依次、不斷、重複。)

(設計意圖:以計算為載體,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分析的過程中對“除不盡”、“商中的小數部分有些數字重複出現”有具體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迴圈小數的特點。)

4.舉例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迴圈小數,你能說出一個迴圈小數嗎?

生1:0.11…

生2:8.1212…

生3:5.4444

生4:這個不是迴圈小數,它到第四個4後就沒有了。

生5:9.52765276…

生6:這個數的小數部分有4個數字重複出現也是迴圈小數嗎?

……

師:觀察這些迴圈小數,想一想:小數部分分別從哪一位開始有幾個數字依次重複出現?

引導學生髮現:迴圈小數中的小數部分從某一位起一個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重複出現。

師:同學們在自己舉例中,不斷交流、爭辯,對迴圈小數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和完善,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校的主體。課堂中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探索空間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基於此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舉迴圈小數的例子,並就所舉的例子展開討論,從而使學生更清晰、完善的認識迴圈小數。)

5.自學迴圈小數的簡便表示法。

學生看書第16頁的“你知道嗎”,自學迴圈節及小數的簡便寫法。

6.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師:對於迴圈小數我們根據需要,可以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如:24.33…保留兩位小數就是24.33…≈24.33,0.854854…保留兩位小數就是0.854854…≈0.85。

師:那麼現在你們能知道誰爬得快嗎?

生:蝸牛慢,蜘蛛快。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哪些數是迴圈小數?

0.666…??????1.48383…?????4.2525??????0.1875875…

2.計算下面各題,哪些商是迴圈小數?

3÷8??4÷3???10÷9??2÷4???14.2÷11???0.4÷9??1÷7??5÷6

3.獵豹是動物中的短跑冠軍,速度可以達到100千米/時,照這樣的速度它平均每分鐘能奔跑多少千米?

(設計意圖:在練習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迴圈小數本質特徵的理解和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迴圈小數有了那些認識?

五、佈置作業:

第16頁的2、3題。

六、板書設計:

除得盡嗎像24.33…、1.85454…等都是迴圈小數

依次、不斷、重複

24.33…保留兩位小數就是:24.33…≈24.33

0.854854…保留兩位小數就是:0.854854…≈0.85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3

一、教材說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佔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佔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於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然後再通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 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佔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隻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麼辦法喝到瓶底裡的水?

師:為什麼石頭丟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佔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裡,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才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為什麼?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遊泳池一樣大了,最後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麼佔了空間?

師:水要佔空間,人要佔空間,米要佔空間,木塊要佔空間,還有同學們說的物體都要佔空間,這說明了什麼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板書:佔空間)

(二)認識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

師:物體不僅要佔空間,而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說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彙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後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裡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後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彙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說到冰箱、櫃子,像這兩種物體開啟裡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為容器。(板書:容器)你還見過什麼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麼?如果我往裡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並讓學生說說通過演示活動,你怎麼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並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麼?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麼?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麼?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定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國小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呼叫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匯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後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並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麼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節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佔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於是老師緊接著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並不是在水中才會佔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佔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裡所有的物體都佔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定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麼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匯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說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並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造慾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後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通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四)在教學中也有一點不足之處,當學生想出用兩種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時,教師只給學生提供了第一種方法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集中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操作。沒有照顧到想到第二種方法的同學實驗需求。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4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認識梯形的特徵,學會平行四邊形面積、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並形成一定空間觀念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推理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原有的知識,經過猜想、探索、驗證,從而獲得新知,給每個學生提供思考、表現、創造的機會,使他們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創造者,培養學生自我探究和實踐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剪刀各種梯形圖片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引入新知

1.回憶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簡單說一說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2.(出示教材59頁例題情境圖)這是一個堤壩的橫截面,它是什麼形狀的?想一想,我們如何求它的面積?(學生說想法)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設計意圖:

通過複習舊知,啟發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大膽提出猜測,激發學生探索新知的慾望,使學生明確探究的目的與方向。

⊙實踐交流,探索新知

1.轉化梯形。

師:我們已經會算哪些圖形的面積了?你能把梯形轉化成哪種學過的圖形?

學生拿出梯形,小組之間合作,嘗試把梯形進行轉化,師巡視指導。

2.彙報展示。

師:請你們把轉化的成果展示出來,再說說轉化的過程

方案一:用兩個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如下圖:

師: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梯形有什麼關係?

預設生

1:平行四邊形的底等於梯形的上、下底之和。

生2:梯形的高等於平行四邊形的高。

生3:梯形的面積等於所拼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方案二:把一個梯形攔腰劃分為兩個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如下圖:

師:在這種轉化方法中,得到的平行四邊形與原來的梯形有怎樣的聯絡?

學生髮言後師指出:梯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是相等的,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是梯形高的一半。

3.推導公式。

師:通過剛才的操作,我們把梯形轉化成了學過的平行四邊形,還知道梯形與所拼平行四邊形的關係,你能利用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求出梯形的面積嗎?

根據方案一引導學生說出:由於梯形的面積等於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面積除以2,而平行四邊形的底是梯形的上、下底之和,高與梯形的高相同,所以梯形的面積等於(上底+下底)×高÷2。

(1)請學生說說公式中每一步的意思。

(2)字母公式的寫法。

S表示梯形的面積,用a表示梯形的上底,用b表示梯形的下底,用h表示梯形的高,則S=(ab)×h÷2。

(3)請學生填寫教材上的問題,用文字和符號兩種方式表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4.完成教材59頁問題一。

(1)提問:求堤壩橫截面的面積就是求什麼?需要知道哪些條件?用到什麼公式?

(2)請學生獨立完成計算。

設計意圖:這部分內容是這一節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在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慾望後,採用了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讓他們掌握主動探索、大膽猜測、積極驗證的學習方法。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相互合作、主動探索,真正處於課堂教學的主體地位,把新知識轉化為舊知識。新知、舊知有機地融為一體,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來推匯出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並運用公式進行計算,整個過程都由學生自己來完成,使學生從中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60頁“練一練”4題。

找準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量出長度,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

2.完成教材60頁“練一練”5題。

引導學生說一說計算方法:利用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進行計算。即(上底的根數+下底的根數)×高的根數÷2,就能得到這堆圓木的根數。

設計意圖:學習生活中的數學是《數學課程標準》精神的體現。練習題的設計,把所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絡起來,既有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又有綜合性的題目,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課堂總結

這節課,同學們在探索梯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的過程中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出了多種推導梯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方法,而且能夠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老師相信同學們一定有許多的收穫。

⊙佈置作業

教材60頁“練一練”2、3題。

板書設計

探索活動:梯形的面積

梯形的面積=(上底+下底)×高÷2

用字母表示:S=(ab)×h÷2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通過比較,能正確地計算整數除以分數和整數除以分數的試題。

2、使學生在探索除分數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分數除法的意義,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發展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加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並掌握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通過比較,能正確地計算整數除以分數和整數除以分數的試題。

教學過程:

一、回顧整理,熟悉法則。

1、口算。

9/10÷3=4/7÷4=3/10÷1=3/5÷6=

口答出答案,並說出得到答案的具體過程。分數除以整數:是用分數乘整數的倒數。

2、梳理相關的知識。

分數除以整數的計演算法則:分數除以整數,只要用分數乘以整數的'倒數。

舉例說說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把9/1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二、啟用記憶,引出課題。

1、出示課件。

幼兒園李老師把4個同樣大的餅分給小朋友。

每人吃2個,可以分給幾個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每人吃1個,可以分給幾個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每人吃1/2個,可以分給幾個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板書:4÷1/2=8(個)

2、觀察算式,引出課題。

觀察算式,揭示課題——整數除以分數。

三、探究演算法,形成法則。

1、交流得數8個人的想法。

分一分,讓學生動手分一分,體會8個蘋果的由來;用算式表示4×2=8;比較算式4÷1/2=8和4×2=8,觀察它們之間的聯絡,形成整數除以分數的演算法,4÷1/2=4×2=8。

2、變換資料,增加感性認識。

每人吃1/3個,可以分給幾個人?每人吃1/4個,又可以分給幾個人?

先列算式,再在圖中分一分得出結果,最後把算式寫完整。

4÷1/3=4×3=12(個)

4÷1/4=4×4=16(個)

3、出示課件

有1根2米長的繩子

(1)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幾段?

(2)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幾段?

(3)截成每段長2/3米,可以截幾段?

列出算式;在圖中分一分,寫出結果;思考計算方法,形成法則後再計算。

4÷2/3=4×3/2=6(段)

4、交流,形成計演算法則。

小組交流整數除以分數的計演算法則,再班級交流,形成整數除以分數的計演算法則:整數除以分數,只要整數乘分數的倒數。

四、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1、完成練一練。

12÷2/3=12×()/()9÷6/7=9×()/()

10÷2/5=8÷2/3=3÷6/7=12÷8/7=

2、8÷6/7 5/12÷3

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

3、課堂作業。

6÷1/4 2/3÷1/5 4/9÷2/3 8/3÷4 1/3÷3/4 5/6÷1/4 3/7÷7 5/7÷7/5

4、1壺水可以裝幾杯?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1、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通過創設幼兒園的老師分餅的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增強學生的探索慾望,從而感悟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必要。

2、注重自主探索:

學生有了知識的求知慾望後,趕緊讓他們在小組內自主探索,藉助圓片和圖形語言理解理解整數除以分數的意義。通過觀察,比較,思考與討論,自主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絡,體會"除以分數"與"乘這個數的倒數"之間的關係。

3、經歷知識的形成:

數學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習的效果,更注重知識的學習過程。於是,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藉助圖形語言來驗證知識的形成,如4÷1/2=8是怎樣得出學生就能借助圖形語言自己探索出每張分了2個1/2,4張就有8個1/2。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體會數學知識的嚴密性,還讓學生明白了知識或真理是能接受實踐的驗證的,為以後同學們的學習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方法.

4、練習循序漸進:

設計練習時,我在算一算裡安排有層次的計算,讓學生先算簡單的不需要約分,再算需要約分的,最後算要化成帶分數的算式,滿足了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然後把所學的知識迴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