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3.62K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學設計,藉助教學設計可以促進我們快速成長,使教學工作更加科學化。教學設計要怎麼寫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

一、教材說明:《體積與容積》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下冊第41頁至42頁內容。

二、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的學習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以及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的基礎上進行的。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觀念的重要載體。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使學生理解物體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三、學生特點:

體積與容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概念,在此之前,學生只學習掌握了平面圖形的面積和長方體、正方體的表面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體積概念的初步建立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飛躍,其實在生活中學生經常遇到物體佔據空間的事例,只不過不會用體積這一數學語言來描述它,而是用佔位置描述這一現象。從學生的認知水平看,這部分內容從平面到空間,知識跨度大、難度高,教學中學生較難理解。

四、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理解物體的體積與容積的意義。

2、使學生建立體積概念,理解體積的大小與形狀變化無關的原理。

3、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五、教學理念:

本課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內容。對於十歲左右的孩子來說,空間觀念是在經驗活動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所以在教學中我首先通過再現《烏鴉喝水》的故事把知識與現實生活聯絡起來。然後再通過實物觀察活動、想象活動、操作與表達等活動讓學生感知和體驗體積與容積的意義,發展空間觀念。

六、教學準備:

教具: 多媒體課件、杯子、米、木塊、西瓜、梨、油瓶、茶葉罐等。

學具:土豆、水、大小量杯、每組12個小正方體。

七、教學過程:

(一)認識物體佔空間

1、師:同學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電腦動畫再去聽一遍好不好?(師出示電腦畫面學生欣賞。)

師:這隻烏鴉動動腦,想了個什麼辦法喝到瓶底裡的水?

師:為什麼石頭丟進瓶子裡,瓶子裡的水就升高了呢?

師隨著學生的回答小結:原來石頭要佔一定的空間。

2、師出示裝滿米的杯子。

師:下面請看老師這個杯子,在這個杯子里老師裝了滿滿一杯

米,現在我把米倒在袋子裡,放進一塊木塊,你想想,剛才倒出的米還能裝得下嗎?為什麼?

師:我把木塊取出,換一包紙巾進去,結果又會怎樣?

3、認識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

師:好,閉上眼睛,想象這個杯子在不斷變大、變大,變得臉盆一樣大了,變得小遊泳池一樣大了,最後變得像我們上課的教室一樣大了,睜開眼睛,看看四周,什麼佔了空間?

師:水要佔空間,人要佔空間,米要佔空間,木塊要佔空間,還有同學們說的物體都要佔空間,這說明了什麼呢?

師小結:只要是物體它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板書:佔空間)

(二)認識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

1、師手舉西瓜、梨問:我手上的西瓜、梨誰佔的空間大?誰佔的空間小?

師:物體不僅要佔空間,而且所佔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概念)

生齊聲讀體積概念。

2、師:剛才的西瓜和梨,我們可以說西瓜的體積比梨的體積大或梨的體積比西瓜的體積小,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許許多多這樣的例子,你能像我這樣說給小組同學聽嗎?說一說。

同學交流。

3、師:有些物體的體積大小我們一眼就能分辨出來,而有的物體的體積我們用肉眼一時難以分辨,像這兩個土豆(師手舉兩個差不多大小的土豆)你說誰的體積大?

師:到底哪個土豆體積大,你們能商量出一個好的比較方法來嗎。

小組商量。

小組彙報:(可能會想出以下兩個辦法)辦法一、用兩個一樣大小的杯子,裝上一樣多的水,然後把兩個土豆放入兩杯水中,看哪個杯子裡的水升得高,哪個土豆的體積就大。

辦法二、用兩個大小相同的杯子裝滿水,然後分別把兩個土豆放入水中,看誰漏出的水多。

4、學生領取活動材料進行實踐活動。

各組彙報實踐結果。

師:你們組中哪個杯子中的土豆大?你們是怎樣判斷出來的?

(三)認識容積的意義。

1、師:還記得同學們在舉例中說到冰箱、櫃子,像這兩種物體開啟裡面是空的,可以裝東西,容納別的物體,我們稱它們為容器。(板書:容器)你還見過什麼容器?

2、師:(手拿一高痩一矮胖量杯)問:你們看,它們可以裝什麼?如果我往裡裝水的話,誰會裝的多?你有什麼好的方法證明你的猜測?

老師根據學生說的方法動手試一試。

3、師揭示容積一詞並讓學生說說通過演示活動,你怎麼理解容積的意義。

師小結並板書容積的意義。

4、例舉:油瓶所能容納的油的體積就是油瓶的容積。學生試舉例。

5、辨析:出示裝有半杯水的杯子,這時杯中所裝水的體積是不是杯子的容積。

(四)揭題看書。

(五)談談體積與容積的區別。

(六)練習。

1、書中試一試。

2、用12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搭出不同形狀的物體。

師:老師為每個小組的同學準備了12個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請你們小組的同學共同合作,發揮想象,用這12個正方體搭出美麗的形狀。

生在愉快的心情下合作搭建。

師:請各個小組彙報一下你們搭出了什麼?

師:你們真不錯,搭出了不同形狀的物體。你們所搭物體的體積大小怎樣?為什麼?

師;形狀不一樣,體積一樣。這說明了什麼?

小結:體積的大小和它的形狀無關。

3、書中練一練1、2、3。

(七)總結

八、教學反思:

(一)提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設定問題情境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國小數學教學當中,學生認知的構建與知識的獲取之間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如何跨越這道鴻溝?我認為多創設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具體形象的問題情境,讓學生置身於一定的情境中,呼叫各種感官去體驗、感受,獲得對數學事實和經驗的理性認知。在匯入教學中,教師首先利用學生一年級學過的《烏鴉喝水》故事引入,美麗的動畫緊緊吸引著學生的眼球,熟悉的情節在耳邊響起,石子投進水後水面的變化清晰可見,一下子就把學生帶入學習的情境,並且學生很自然地運用了空間一詞回答為什麼水面會升高。而在這一個環節中,有些學生可能會膚淺地認為物體要佔液體的空間,還不能體會到任何物體放在任何地方都要佔一定的空間。於是老師緊接著提供了一些生活化的學習材料:米、木塊、紙巾,杯子。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一系列生活情境、問題情境中感悟物體並不是在水中才會佔空間。最精彩之處還是老師讓學生想象杯子不斷變大,變得教室一樣大時有哪些物體佔據空間。使學生們關注到自己教室裡所有的物體都佔據了一定的空間,突破了任何物體都要佔空間這一難點。

(二)突出探究活動,親歷做數學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因此《數學課程標準》在空間與圖形的內容中,十分強調數學學習活動的情境設定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學中,教師先出示大小相差很大的兩個物體讓學生辨別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大。再出示兩個大小差不多的物體讓學生比較,引起學生思考:這該怎麼辦?而教師課始簡短的動畫匯入為學生自學探究做了鋪墊,課堂上學生想出了兩個可行的辦法.有了辦法,接下來學生就會迫不及待地、主動地進入探究階段。實踐的方法是學生說出的,實踐的過程是學生親自參與的,自始至終老師都只是承擔組織者的作用。是學生在做數學中明白物體佔空間有大有小,並學會比較兩個相差不大的物體大小的方法。

(三)激發情感體驗,學而有興、學而不累

與其他數學內容相比,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更容易激起學生對數學的情感體驗。在練習中,當老師讓學生用12個正方體搭建不同物體時,學生非常興奮,創造慾望極強。每個同學都能積極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特別是搭好後全班交流參觀時,同學們的臉上露出了滿足、驕傲的表情。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學生從自己的數學現實出發,通過操作、觀察,類比、分析、歸納得出體積大小與形狀的變化無關。這一原理的獲得學生是學得輕鬆、學得愉快。

(四)在教學中也有一點不足之處,當學生想出用兩種方法證明自己的猜測時,教師只給學生提供了第一種方法的實驗材料,讓學生集中用第一種方法進行操作。沒有照顧到想到第二種方法的同學實驗需求。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理解並掌握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方法,能運用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求出長方體物體的體積。培養學生的歸納、抽象概括能力。

2、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使學生熱愛數學,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使學生學會與人交往與人合作。

3、價值目標: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

【設計思路】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要讓學生“人人學習有用的數學,”“把數學作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交流資訊的手段和工具,”“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要讓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設計上我們應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善於挖掘數學中的生活原型,選擇學生熟悉的身邊生活事例作為教學資源,作為學生研究實踐的“源”,大膽嘗試使用分組實踐操作的.教學方法,為學生提供動手實踐的機會,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參與學習過程,以“動”促“思”,改變傳統的班級授課模式,使學生享受到學習的快樂,領悟到知識的情趣。

【課前準備】

每組準備一個盒裝牛奶的箱子,一盒牛奶,12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一張學習記錄卡。

【教學流程】

一、挖掘生活原型,創設問題情境。

1、先讓學生猜一猜一個箱子最多能裝多少盒牛奶?

2、通過擺一擺驗證自己的猜測。

3、撕開被教師事先封住的標籤,再次驗證猜與擺的結果。

4、還有其它方法能算出一個箱子最多能裝多少盒牛奶嗎?如果要算出一車能裝多少箱牛奶,也這樣把整箱的牛奶搬到車上擺一擺嗎?

[策略建議: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易激發學生對知識探索的必需性與迫切性,也更能讓學生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絡。學生擺放牛奶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結果可能也不相同,教師都應給予肯定,因為這一環節的設計除了創設探究新知的問題情境,併為後面推導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作了鋪墊。]

二、引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新知。

(1)、步步設疑,層層推進。

先讓學生說說還有什麼其它的方法可求出一箱能裝多少盒牛奶,學生如果說出可用體積計算這種方法,教師追問“你是怎麼知道的?”對學生的回答給予適當的評價後,繼續追問“為什麼長方體的體積等於長乘寬乘高呢?”

[策略建議:在讓學生用其它方法求出一箱能裝多少盒牛奶時,學生可能還不同的方法,教師都應給予肯定,並可讓學生反思其所提方法的可行性。如果學生都不知道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教師可讓學生進行猜測:長方體的體積和什麼有關係?]

(2)、實踐操作,合作交流。

1、介紹學具,並提出操作要求。

①這些是邊長1釐米的小正方體,它的體積是多少?

②2個這樣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③4個這樣的小正方體拼成一個長方體,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④12個呢?

⑤能用這些小正方體能擺成一個長方體嗎?動手擺一擺,並把所得的資料填在學習卡中。

2、小組合作,交流彙報。

①一共用了幾個小正方體?

②擺成的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

③是怎麼擺的?

④擺成的這個長方體的長是多少?寬是多少?高是多少?

⑤還有不同的擺法嗎?

⑥從擺的過程和結果中,你發現了什麼?

3、歸納概括,推導公式。

①用12個小正方體可以擺成幾種不同的長方體?

②這些長方體的形狀不一樣,可它們的體積怎樣?為什麼?

③長方體的體積就等於什麼?(所含的體積單位的數量)

④長方體所含的體積單位的數量怎麼計算?(每排的個數×每層的排數×層數)

⑤每排的個數就是長方體的(長),每層的排數就是長方體的(寬),一共擺幾層就是長方體的(高)。

⑥長方體所含的體積單位的數量等於(長×寬×高),長方體的體積就等於(長×寬×高)。

⑦如果用V表示體積,用a表示長,用b表示寬,用h表示高,長方體的體積可以寫成(V=abh)。

[策略建議:在讓學生交流彙報各組操作的結果時,教師應為學生提供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地展現自我,把各種不同的擺法呈現出來,再從中發現規律,歸納概括。在引導學生推導公式時,應儘量讓學生自己歸納,概括,推導,教師只是引導,點撥,不能一手包辦。長方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比較抽象,教師應儘可能地運用多媒體技術,結合課件的展示,讓學生更直觀形象地理解長方體的體積公式。]

三、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1、根據教師所提供的長、寬、高的資料,運用長方體的體積計算公式求出一盒牛奶的體積。

2、用體積計算的方法求出一箱能裝多少瓶牛奶。(測量結果取整釐米數)

3、據調查顯示,泉州地區每天大約要消費3萬盒伊利牛奶,一輛長2.5米,寬1.6米,高1.8米的卡車一次能運完嗎?

[策略建議:在第2個練習中,學生的計算結果會出現誤差,可讓學生質疑,為什麼為出現這樣的情況?引出容積與體積的差別,但不出現容積這一概念,為後面容積的教學設下伏筆。在第3個練習中,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可能不盡相同,教師應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體現解決策略的多樣性。]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蜘蛛和蝸牛每份爬行多少米,發現餘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麼是迴圈小數。

2:會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課之前,學生已係統學習了除數是整數的除法、除數是小數的除法以及用小數除法解決實際問題。本課中,教材創設了蜘蛛和蝸牛兩動物爬得快的情境,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某些除法中餘數和商的特點,從而進一步探索它們的規律,在這一過程中認識迴圈小數。有關迴圈節、迴圈小數的簡便寫法,是在“你知道嗎”中呈現的。

教學重點:

認識迴圈小數,會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教學難點:

會正確表示迴圈小數,掌握餘數和商的特點以及它們和被除數、除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

1.師生做拍手遊戲

師:現在讓我們來做一個遊戲,下面請跟我一起拍手(先拍一下手,再拍兩下手)。

2.你能接著畫下去嗎?

(出示:△△○△△○△△○△?????)

師:你知道下一個將畫什麼嗎?你是如何知道的?

生:我發現上面的是2個△1○個依次出現,所以我認為接下來是△○。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做遊戲的形式。在緩和學習氣氛的同時初步感受什麼是依次,為學生接下來學習迴圈小數做好準備。)

二、探究新知

1,提出問題

(出示情境圖)

師:你們從圖中獲得了什麼資訊?能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

生:蜘蛛3分鐘爬行73千米,蝸牛11分鐘爬行9.4千米,它們誰爬行得快?

師:如何可以知道它們誰爬行得快?怎樣列式?

生1:可以比較它們的速度。

生2:蜘蛛的速度可以用73÷3來計算,蝸牛的速度可以用9.4÷11來計算。

2.解決問題

⑴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其中一個算式進行計算。

⑵邊做邊思考:

①通過計算,你發現什麼問題?

②這兩道題裡商的小數部分和餘數有什麼特點?

③你們如何表示這樣的商?

3.彙報交流

⑴全班交流:

師:請各小組選派代表彙報你們組的結果,有什麼疑問可以提出來?

生11:我們發現怎麼除也除不盡,73÷3的餘數始終是1,商始終是3。

生2:那你們這道題的商的橫式是怎麼寫的?

生1:73÷3=24.33….

生2:為什麼寫省略號?小數部分重複出現的數字應寫幾個?

生1:寫省略號表示除不盡;重複數字我們認為寫2個比較合適,因為寫少了不能表示依次重複出現的特點,寫多了麻煩也沒有必要。

(生依次彙報)

⑵認識迴圈小數

師:觀察這兩個商,想一想:這兩道題和我們前面的計算題有什麼不同?

生1:前面的計算題都能算得完,這兩道題除不盡。

生2:這兩道題的商中有數字依次重複出現。

師:像24.33…、0.85454…等都是迴圈小數。誰能說一說迴圈小數有什麼特點?

(生說,師板書:依次、不斷、重複。)

(設計意圖:以計算為載體,讓學生在觀察、比較、分析的過程中對“除不盡”、“商中的小數部分有些數字重複出現”有具體的感性認識,初步認識迴圈小數的特點。)

4.舉例

師:前面我們認識了迴圈小數,你能說出一個迴圈小數嗎?

生1:0.11…

生2:8.1212…

生3:5.4444

生4:這個不是迴圈小數,它到第四個4後就沒有了。

生5:9.52765276…

生6:這個數的小數部分有4個數字重複出現也是迴圈小數嗎?

……

師:觀察這些迴圈小數,想一想:小數部分分別從哪一位開始有幾個數字依次重複出現?

引導學生髮現:迴圈小數中的`小數部分從某一位起一個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重複出現。

師:同學們在自己舉例中,不斷交流、爭辯,對迴圈小數的認識越來越清晰和完善,真了不起。

(設計意圖:學生是學校的主體。課堂中應給學生留有充足的探索空間和獨立思考的時間,基於此我設計了讓學生自己舉迴圈小數的例子,並就所舉的例子展開討論,從而使學生更清晰、完善的認識迴圈小數。)

5.自學迴圈小數的簡便表示法。

學生看書第16頁的“你知道嗎”,自學迴圈節及小數的簡便寫法。

6.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師:對於迴圈小數我們根據需要,可以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如:24.33…保留兩位小數就是24.33…≈24.33,0.854854…保留兩位小數就是0.854854…≈0.85。

師:那麼現在你們能知道誰爬得快嗎?

生:蝸牛慢,蜘蛛快。

三、鞏固練習

1.下面哪些數是迴圈小數?

0.666…??????1.48383…?????4.2525??????0.1875875…

2.計算下面各題,哪些商是迴圈小數?

3÷8??4÷3???10÷9??2÷4???14.2÷11???0.4÷9??1÷7??5÷6

3.獵豹是動物中的短跑冠軍,速度可以達到100千米/時,照這樣的速度它平均每分鐘能奔跑多少千米?

(設計意圖:在練習中,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迴圈小數本質特徵的理解和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對迴圈小數有了那些認識?

五、佈置作業:

第16頁的2、3題。

六、板書設計:

除得盡嗎像24.33…、1.85454…等都是迴圈小數

依次、不斷、重複

24.33…保留兩位小數就是:24.33…≈24.33

0.854854…保留兩位小數就是:0.854854…≈0.85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與容積的實際含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絡與區別。

2、在操作、交流中,引導學生掌握在不同環境中比較體積大小的多種方法,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3、在動手操作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材分析:

《體積與容積》是學生已經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的基礎上,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計算之後的教學內容。這一內容是進一步學習體積的計算方法等知識的基礎,也是發展學生空間基礎觀念的重要載體。對以後學習長方體體積的計算以及圓柱和圓錐的體積計算有著重要鋪墊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難點: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絡和區別。

教學方法:

動手操作、觀察、實驗。

教學準備:

量杯、紅薯、土豆、一個水壺、一個保溫杯、一個塑料水杯、一個大的長方體盒子、一塊香皂、蘋果、橡皮泥、用小正方體拼插的形體等。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激發興趣

(課件播放烏鴉喝水的動畫片斷)在學生觀看後引導學生思考:

師:烏鴉想到什麼辦法喝到水?

師:為什麼投入石子水面就會升高?

生:水佔的空間,石子也佔空間,石子佔的那部分的空間把水擠壓上去了。

(板書:佔空間)

【設計意圖】這個動畫片與本節課所學有共通之處,用它引入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初步感受石子和水都佔空間,讓學生用數學的眼光看待生活現象培養應用數學的意識。

二、操作活動、感悟概念

活動一:體積的認識

師:(教師出示一個粉筆盒)找一找比粉筆盒佔空間大的物體?

生:課桌佔的空間比粉筆盒佔的空間大。……

師:再找一個比粉筆盒佔空間小的物體?

生:橡皮佔的空間比粉筆盒佔的空間小。……

師:看來,物體不僅佔空間,還有大小之分。(板書:大小)

師:在數學上,我們把粉筆盒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粉筆盒的……

生:體積。

師:(教師出示實物)水杯的體積呢?鉛筆盒的體積呢?蘋果的體積呢?

生:水杯所佔空間的大小就是水杯的體積。……

師:我們說了這麼多物體的體積,你概括一下究竟什麼是物體的體積呢?

生: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教師板書)

【設計意圖】“聊天式”的教學活動,體現了一種“雙主體”的教學理念。讓學生在看、找、想、說等活動中,體驗“物體佔空間的相對大小”,感悟出“體積”的內涵,在教師的追問中,學生在不經意間對“體積”的概念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教師輕鬆,學生活潑,一個和諧、平等、民主的氣氛悄然形成。

活動二:比較體積大小的其他方法

1、比較體積差距大的物體。

師:(教師端出裝有保溫杯、塑料水杯、一個長方形較大的空盒、香皂、蘋果的一個托盤)比一比這些物體的體積。

生1:蘋果比保溫杯的體積大。

生2:在這些物體中,長方形盒子的體積是最大的,香皂的體積最小。

師:這麼快就計較出來了,你們用了什麼方法?

生:看出來的唄!

師:體積差距較大的物體,我們可以一眼看出來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

(板書:看)

2、比較體積相近的物體。

師:(教師拿出一個土豆和紅薯)說一說誰的體積大?學生說法不一。

師:看不出來,想想辦法,你有什麼好辦法?

生1:稱一稱哪個重,那個的體積就大。

生:2:我不同意,長方形的空盒子比蘋果輕,但長方形空盒子的體積大,不信你掂一掂。

生1:(學生1掂一掂,感到蘋果比長方形的空盒子重,但明顯看出是盒子的體積大。)我錯了。看來,物體的體積是指所佔空間的大小,和物體的輕重無關。

生3:在杯子裡放滿水,然後放入土豆和紅薯,看看哪個量杯溢位的水多,哪個物體的體積就大。

師:是受了烏鴉喝水的啟發吧。

生4:給2個容器倒同樣多的水,把土豆、紅薯放進水裡,比哪個水上升的多。

師:你們想用誰的方法?你們想親自動手試一試嗎?做實驗,我們要注意什麼呢?

生1:兩個容器倒的水一樣多。

生2:放物體要輕輕地放,防止水濺出。

生3:比水上升的高度。讀數時,要平視。……

小組合作:每4人為一組,工具:兩個量杯、一桶粉紅色的水、一個土豆、一個紅薯等。小組分工合作,再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到實驗是科學的、合理的。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觀察分析能力。

師:你們的結論是什麼?你們是怎麼發現的?

師:為什麼看誰的水上升的多,誰的容積大?

生:水上上升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

師:對於2個不規則的物體,大小差不多,如何比較誰的體積大?

生:測量。

師:可以運用轉化的思想通過測量比較它們的體積。看來測量也是一個好辦法呀。(板書:測量)

【設計意圖】在用排水法測量土豆和紅薯的實驗中,實驗的步驟、實驗的注意事項,都由學生決定的。充分的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感受體積差距較小的不規則物體,運用轉化的思想通過測量比較體積的大小,為後續為今後學習不規則物體體積埋下伏筆。

3、比較規則的幾何形體。

(1)師:同桌比較手中由不同個數的小正方體組成的各種形狀的幾何形體體積的大小。(包括長方體、正方體以及不規則的形體)

師:你們是怎麼比較的?

生1:我們的兩個形體的體積差別較大,直接看就比出來了。

生2:我們採用數小方塊的.個數,哪個個數多哪個體積就大。

生3:(舉起兩個長方體)我們也是數的,但不是一個一個數的,而是先看看有幾行,每行有幾個,共有幾層,相乘得出來的。

師:數的好,數的有策略。(板書:數)

【設計意圖】認識到規則的幾何形體,可以利用“數”小方塊的方法比較體積大小。學生不同策略體現,滲透體積的計算方法。

(2)在實物投影下展示學生手中由12塊小正方體拼成的不同形狀的幾何形體,感受到體積相同的物體,形狀有可能不同。

(3)師:大家猜測一下,老師手中由6個小正方體組成的幾何形體和剛才12塊小正方體拼成的幾何形體哪個體積大?引導學生思考僅僅通過數量比較體積的大小是片面的,還要注重每個小正方體的大小是否一致,從而體會體積單位產生的必要性。

【設計意圖】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組織學生通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試驗演示得出不同物體集體大小比較的不同策略。希望學生對物體體積的感受逐漸豐滿、立體。

活動三:容積的認識

1、明確容器的概念。

師:(教師指一指桌上的托盤)請大家看看,這裡有容器嗎?

生:水杯、保溫杯、空盒子都是容器。

師:你身邊還有容器嗎?

生:教室是一個容器。……

師:這些都是可以容納物體的物體,它們都是容器。

2、明確容積的概念。

師:(教師出示一個塑料水杯和一個保溫杯。)大家猜猜哪個杯子盛的水多?

生1:保溫杯的體積大,所以保溫杯盛的水多。

生2:看裡面,容器內部空間大,容納的水才會多,所以塑料水杯盛的水多。

師:兩個觀點,到底誰正確呀?誰有好辦法?

生:給一個杯子倒滿水,倒到另一個杯子中,看一看水是否溢位來。

學生演示:給塑料杯倒滿了水,把水倒到保溫杯裡,水溢位來。

生1:老師!塑料杯的容積比保溫杯的容積大。

生2:兩個杯子的容積不一樣,塑料杯的容積大,保溫杯的容積小。

生3:物體的體積大,並不能說明它的容積就大。

師:什麼是保溫杯的容積?塑料杯呢?

生:保溫杯所能容納水的體積就是保溫杯的容積。塑料杯所能容納水的體積的體積就是塑料杯的容積。

師:什麼是茶葉罐的容積呢?氧氣罐的容積呢?

師:什麼是容器的容積?

生:容器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容器的容積。(教師板書)

師:容器所能容納的物體只能是水嗎?如果不是,舉例說一說。

生:可以是液體、可以是固體、也可以是氣體。

師:“所能容納”是什麼意思?

生:“所能容納”就是“最多能容納”,再多一點就冒出來了。

【設計意圖】用直觀演示法和談話法,讓學生認識固態、液態、氣態的物體都是有體積的,知道什麼是容積並重點理解概念中的關鍵詞,豐富學生對於體積實際意義的認識,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

3、理解體積和容積的區別。

容積和體積有何不同?舉例說明。學生獨立思考後交流想法,教師加以引導。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讓學生明白體積和容積的區別和聯絡,一個指外部空間的大小,一個指內部空間的大小;有的物體有容積,有的物體沒有容積只有體積;體積大的物體容積不一定大。

師:這節課我們一直在研究什麼呢?

生:體積與容積。(教師板書課題)

三、練習鞏固、應用拓展

1、玩一玩

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橡皮泥,任意捏成一個形狀,然後再捏成球體。前後捏成的兩個物體哪一個體積大?為什麼?

【設計意圖】這一個活動,主要是讓學生體會到同一個物體雖然形狀發生了變化,但體積保持不變,以加深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

2、“練一練”第2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用相同數量的硬幣分別壘成下面的形狀,哪一個體積大?為什麼?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經驗,在觀察中進一步體驗物體體積的大小。必要時可以組織學生搭一搭,增強實際體驗。

3、“練一練”第5題。(教材第37頁的內容)

誰搭的長方體體積大?學生先觀察,然後計算說出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活動,既然學生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又為後面學習計算長方體體積做了鋪墊。

四、總結回顧,評價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談談你的收穫?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5

設計說明

本節課旨在通過豐富的情境創設和動手操作活動,引導學生髮現整體“1”是由若干個幾分之一組成的,理解分數單位的意義。在學生原有認知水平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對分數單位意義的理解,讓學生在活動中有所發現。

針對上述內容,本節課教學在設計上主要有以下兩大特點:

1.通過動手量一量紙條的活動,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數學課程標準》中強調:“數學學習就是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的再創造過程,學會數學思考。”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採取直觀、形象的教學手段,創設如“量一量”“填一填”等活動,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後發現問題,並引導學生在測量中進一步感知分數的意義。

2.藉助填寫分數牆活動,概括、總結分數單位的意義。

參與數學活動是學生積累基本活動經驗的重要方式,也是訓練學生數學思維的'最好手段。本節課的教學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充分參與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在活動中理解分數單位的意義,同時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品質。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紙條

學生準備 教材附頁3中圖1的紙條 剪刀

教學過程

⊙複習舊知,引入新課

師:你能用分數分別表示這三個圓的塗色部分嗎?(課件出示圖形:)

預設 生:這三個圓的塗色部分用分數表示分別是:xx。

師:結合圖形觀察這三個分數,你發現了什麼?

預設 生1:比大。

生2:裡有2個。

師: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了這麼多有關分數的知識,看來,我們對分數進行深入研究就會發現更多有趣的知識。今天,我們就繼續認識分數。[板書課題:分數的再認識(二)]

設計意圖:通過複習舊知,瞭解學生對分數意義的掌握程度,同時為研究分數單位做好鋪墊。

⊙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1.學生活動:用附頁3中圖1的紙條,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和寬各是多少。

(1)請學生剪下附頁3中圖1的紙條,分別量一量數學書的長和寬,並記錄測量的結果。

思考:如果能正好量完,是幾個紙條長?如果不能正好量完,該怎樣表示長度?

(2)交流測量結果。

預設 生:數學書的寬正好是3個紙條長,數學書的長不夠5個紙條長,比4個紙條長多一些。

(3)組織學生討論探究。

提問:數學書的長不夠一個紙條長的部分怎麼量,請大家討論一下。

學生討論,嘗試操作,師巡視指導並提示:要量剩下的部分,應該把紙條變短。

(4)交流測量方法和結果。

預設 生:我先把紙條對摺去量,還是不能正好量完,再把紙條對摺一次,正好量完。

師:剩下的這部分相當於紙條的幾分之幾呢?

預設 生:大致相當於紙條的四分之一。

設計意圖:通過學生動手活動,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從而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發現分數單位的產生是實際測量的需要。

2.自主探究:把整體“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明確整體“1”可以由若干個幾分之一累加而成。

(1)看分數牆,填一填,想一想,你發現了什麼?

(把分數牆填寫完整,並畫出來)

(2)在小組內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88、89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使學生在實際情境中認識、理解中位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會求資料的中位數,瞭解中位數與平均數的聯絡和區別。

2、過程與方法

能根據具體的問題,選擇恰當的統計量(平均數或中位數),在與平均數的對比中體現中位數的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的運用價值,激勵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中位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學會求中位數。

教學難點:

恰當選擇統計量來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水平。

教學過程:

一、認識中位數

1、故事引入。

李叔叔要去找工作,同學們,你們知道一個人找工作時,一般最關注什麼?

找工作時,工資的多少往往是人們最關心的,李叔叔看到一份超市的廣告上寫著:本超市員工月平均工資1000元,現招員工若干。李叔叔一看,待遇不錯,就去應聘了。可到了發工資,李叔叔不高興了。超市老闆拿出了員工的工資表。

某某超市員工月工資表單位:元

職 員 月工資

經 理 3000

副經理 20xx

員工A 900

員工B 800

員工C 750

員工D 650

員工E 600

員工F 600

員工G 600

員工H 600

員工 I 600

2、思考與討論

(1)廣告上說員工的月平均工資1000元,正確嗎?

(2)但大部分的員工工資在1000元以下,廣告是否符合實際?

(3)你認為應該用怎樣的'數反映這個超市的員工的月工資水平比較合理?

3、交流與溝通

(1)通過計算,月平均工資是1000元,沒有錯。

(2)部分學生認為此廣告存在欺騙性。因為兩位經理的工資很高,而員工的工資都不到1000元。

(3)這組資料中,由於出現了兩個很大的資料3000和20xx,所以平均數1000不能真實地反映超市員工的月工資水平。

生一:600元比較合適,因為得600元的人是最多的,有5人。

生二:650元比較合理,因為它正好是中間那個數。

生三:把兩個經理的工資去掉,再求其它數的平均數。

4、提出中位數和眾數

同學們分析得不錯,很有自己的想法,除了平均數外,數學上還有兩種統計量可以表示一組資料的水平,那就是中位數和眾數。(板書課題)

(1)按照你們的理解,能說說什麼是中位數嗎?

(將一組資料按大小順序排列,中間的那個數叫做這組資料的中位數。強調:先按大小順序排列。)

工資表這組資料的中位數是多少?

(共11個數,第6個數是中位數,是650。)

想一想:平均數1000和中位數650哪個數表示員工的工資水平更合適呢?你是怎樣理解的?

(教師點明:平均數會因為一些極端資料的影響,不能很準確地反映一組資料的平均水平,而極端資料對中位數沒有影響,650處於中間,反映的是中等水平的工資,能表示這組資料的中等水平,李叔叔應當關心中位數。)

(2)同學們也可以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是眾數呢?這組資料的眾數是多少?

(眾是多的意思,在一組資料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

據叫做這組資料的眾數。這組資料的眾數是600,體現的是多數人的工資水平,李叔叔還應當關心眾數。)

二、找中位數和眾數

1、求下面每組資料的中位數。

(1)請一列同學(人數是奇數)報體重,記錄下資料,資料的大小未排列。

(2)請一列同學(人數是偶數)報最近一次的測試成績,記錄下資料,資料的大小也未排列。

指導學生自學課本,明確:當資料的個數是偶數時,中間兩個數的平均數就是這組資料的中位數。

以上兩題都要強調先要將資料按大小順序排列。而且比較用平均數和中位數哪個更能反映這組資料的真實水平。

2、請一小組的同學報年齡,記錄下資料,找眾數。並比較眾數和中位數哪個能更好地反映同學們的年齡狀況。

三、知識應用

1、課本89頁第一題。

明確:當一組資料中沒有出現偏大數或偏小數時,中位數、平均數和眾數就會非常接近,甚至相等。這種情況下,這三種數都能用來代表這組資料的一般水平。

2、課本89頁第3題。

明白眾數是40,不是34。

3、在一次射擊比賽中,戰士甲和戰士乙分別代表兩個連隊比賽,獲得勝利者將代表連隊參加全團射擊比賽,每人打5發子彈,成績如下:戰士甲的平均分7.8環,戰士乙的平均分8環。你想推薦誰?

(1)說明推薦理由。

(2)回放射擊過程,戰士甲10、9、10、10、0;戰士乙7、7、8、10、8。

(3)再次作出選擇,說明理由。

四、課堂小結

1、說說什麼是中位數和眾數。

2、怎樣恰當選擇平均數、中位數或眾數來反映一組資料的一般水平?

五、小調查

同學們看過電視上很多比賽活動,評委是怎樣計算選手的得分的?你認為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後再求的平均數與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哪個能更好地反映選手的成績?

六、教學反思

市教科所的領導聽課的點評:

1、重難點把握得好,一針見血;

2、基礎打得好,明確內涵,理論運用入木三分;

3、學生緊密配合,參與學習,引人入勝;

4、把學習與生活巧妙結合起來,標新立異。

個人遺憾:

1、在同學們報出的實時資料中,眾數和中位數的比較還不夠突出;

2、練習量較少。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7

教學分析

學生在五年級的學習中已認識大部分的真分數,為了引出和幫助學生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教材創設了“分餅”的情境活動,並分成兩個層次展開教學。通過直觀瞭解,動手操作讓學生掌握真分數、假分數、帶分數,從而較全面地理解分數的意義和總結“真分數”“假分數”的特點。為了避免給學生造成分數可以分為3類的錯覺,應在學生總結“真、假分數”的特點基礎上,讓學生通過討論的形式加以強化。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經歷假分數與帶分數的產生過程,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

2、能正確讀寫假分數和帶分數,瞭解假分數和帶分數的關係,理解帶分數與整數的聯絡。

能力目標:在探索過程中,能進行有條理的思考,能對結論的合理性作出有說服力的說明,能探索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並試圖尋找其他方法。

德育目標:在探究活動中懂得知錯就改,公平、公正、同學之間合作共進,使自已的生命之花有價值地綻放;教育養成知錯就改的好品質。

心育目標:能夠主動參與數學活動中,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對學習有濃濃的興趣,使之樂學、愛學。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在分餅的情境中理解“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的意義。

教學難點:用假分數和帶分數表示同一事物,感受假分數與帶分數的關係。

教學用具

電腦課件、圓形紙若干片、剪刀、

教學過程

課前佈置預習提綱:

1、自學數學書第37—38頁內容。

2、記下你的收穫和你的問題。

3、嘗試解決課後習題。

4、創編習題。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3分鐘)

1、出示課件:在唐僧師徒四人前往西天取經的路上,有一天他們走到一個村口,感到很餓。這時八戒主動提出為大家化些齋飯。由於豬八戒禮貌待人,得到村民的同情就給了他4張大餅,他樂巔巔地往回走,邊走邊聞那餅散發出來的誘人的香味,實在忍不住就吃了一張,沒想到這一切都被化作飛鳥跟蹤他的悟空看得一清二楚。豬八戒回到師傅跟前,還沒開口,悟空揭發到,呆子你在路上已經吃過飯了,剩下的東西沒你份了。唐僧一聽就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和顏悅色地說,悟空原諒他吧,八戒飯量大再讓他吃些吧!這時八戒低著頭羞愧地拿出餅,悟空大吵著這回可得平均分!豬八戒面對這3張大小一樣的餅,要分給四人吃,四個人該怎麼分才公平呢?他摸了摸頭,想了很久也不知所措,這可難住了豬八戒。同學們,我們快來幫幫已經認識錯誤的八戒想個辦法好嗎?

2、提出問題:3張大餅怎樣能夠平均分給唐僧師徒四人呢?每人得到大餅的多少張呢?3、揭示課題:分餅

(設計意圖:在一上課開始,通過講學生聽熟悉的唐僧師徒四人取經的故事來創設情境,既能吸引學生的探索知識的慾望,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帶著問題去探究與思考。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23分鐘)

活動操作一:3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10分鐘)

1、要求學生用準備好的圓紙片代表餅,剪一剪,拼一拼,畫一畫,小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師巡視並進行指導。

(設計意圖:讓學生與小組合作交流完成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從實踐中感受到多種思維方式。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去經歷探究知識的過程。)

2、各小組彙報分法及分得的結果。(指名回答)

第一種分法:把一張一張的餅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每張餅的,共分一張餅的。並請學生上臺演示分的整個過程。

第二種分法:把3張餅疊起來,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得3張餅的,也是張餅,請學生上臺演示分的整個過程。

3、演示學生兩種分法的圖片:

4、請觀察,這個分數有什麼特點,分子比分母小,你還能舉幾個這樣的例子嗎?像這樣的分數叫作真分數,真分數小於1。(隨機板書)

(設計意圖:讓學生動一動,想一想,說一說,在整個活動中感受數學,體現學習的自主性,要求學生上臺演示不同的方法從中培養學生的情感與學生大膽發言回答問題的能力。)

故事:同學們幫助八戒解決了這一難題,八戒打心眼裡感謝同學們,同學們想對八戒說點什麼嗎?(豬八戒你要知錯就改,別再貪吃,要多孝敬師傅,團結師兄。)豬八戒一定會牢記同學們的忠告的'。就請大家看他的行動吧。不知不覺到了傍晚十分,這次八戒去化齋,牢牢接受教訓,把化到的餅緊緊抱在懷裡,把鼻子撅老高老高,生怕聞到香味又控制不了自己貪吃,他這次有很強的抑制力,把化到的餅原數不動地拿了回來。師傅看到八戒有這麼大的進步非要獎勵八戒,讓他多吃一張餅,可八戒堅持要做到平均分。於是八戒一數共有9張餅,9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腦子裡不停地想應該怎麼分,才能做到平均分呢?這個問題又難住了可愛的八戒,大家願意再伸出友愛之手助他一臂之力嗎?

活動操作二、9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13分鐘)

1、提出問題:9張餅平均分給4個人,每人分得多少張餅?

2、小組動手操作,然後彙報分法及分得的結果。老師巡視並進行指導。(指名回答)

第一種分法:把9張餅疊起來,平均分成4份,每人得到9張餅的,就是張。

師:觀察,你能發現什麼特點嗎?跟剛才我們認識的真分數有什麼不同?(分子比分母大)所以像這樣的分數叫假分數,然後板書:假分數讓學生按照這個特點試說幾個假分數。

第二種分法:先把8張餅分平均分給4人,每人得2張餅,再把另1張餅平均分給4人,每人得張,每人共得2張加上張餅。

引導學生觀察第二種分法的結果:2張加張,如何來表示?讓學生進行討論,像這樣一個整數帶著一個分數的數,叫什麼分數呢?然後板書:帶分數。然後出示寫作:2,讀作:二又四分之一。並讓學生跟讀。讓學生列舉幾個帶分數並讀寫。

4、提出跟2是否相等?學生獨立思考,教師再進行小結:這兩種分法得到兩個分數,因為分法都是正確的,所以這兩個分數是相等的。

5、概括真分數和假分數的兩個概念。讓學生自己對真假分數的加以區別,總結各有什麼特點?

像,…這樣的分數叫作真分數。特點:分子比分母小

像,…這樣的分數叫作假分數。特點:分子和分母相等或分子比分母大。假分數大於或等於1。

像2,1,…這樣的分數叫作帶分數。帶分數大於1。

(設計意圖:由活動操作一做了鋪墊,學生能夠獨立地操作第二個活動。所以這一環節著重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理解“假分數”、“帶分數”的概念以及它們之間的特點。)

三、練一練。(11分鐘)

1、課堂練習:

先讓學生獨立完成,然後進行小組交流。

4、謎語:根據所給詞語猜分數,並說說這個分數屬於哪一類。

七上八下百發百中 九九歸一舉一反三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讓學生加深理解真分數與假分數的特點。這樣的練習既注重了基礎,也可以躍了課堂氣氛,調動學會的回答積極性。同時也進行了知識的整合。)

5、創編習題展

(設計意圖:給學生編空間,讓學生根據預習所得,學習所思設計習題,通過此方法教會學生學習,為終身學習打下堅實基礎。)

四、課堂總結。(3分鐘)

1、今節課我們認識了三個新的朋友,它們分別是真分數、假分數和帶分數。你能介紹你新朋友的特點嗎?

2、交流體會。

五、家庭作業

任選其一:

1、請寫一篇數學日記記錄下今天的收穫。

2、設計一份自留作業,對本節知識加以鞏固。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8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體積與容積(教材41—42頁)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瞭解體積和容積的實際意義,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能力目標:在操作、交流中,感受物體體積的大小、發展空間觀念。

情感目標:增強合作精神和喜愛數學的情感。

教學重點

通過具體的實驗活動,初步理解體積和容積的概念。

教學難點

理解體積和容積的聯絡和區別。

1、故事匯入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烏鴉喝水的故事嗎為什麼烏鴉最後能喝到水呢誰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大家聽(生自由發言)

師:烏鴉喝水的故事其中蘊藏著什麼數學知識呢?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就會明白。

(設計意圖:利用故事匯入,激興設疑。激發了學生學習本節課的興趣。)

二、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物體有大小。

師:你們看,老師今天給你們帶來了什麼?(出示一大、一小的兩個紙箱,教師邊說邊從紙箱中拿出2個量杯、一個紅薯和一個土豆等物品。)

生1:一個大紙箱和一個小紙箱,三個玻璃杯。

生2:一個紅薯和一個土豆。

師:你認為紙箱和量杯哪一個比較大?

生:紙箱大,量杯小。

師: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比較大,哪些物體比較小呢?(學生例舉生活中的物體,並指出誰大誰小。)

(設計意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感知物體的大小,為下面的探索活動打下基礎。)

2、提出問題,研討解決方法。

師:你們說紅薯和土豆比,誰大?

生1:紅薯大。

生2:土豆大。

生3:不一定,因為它們的形狀不一樣不好比較。

師:誰說得對呢?你們能想出辦法讓大家知道哪個大,哪個小嗎?

(1)學生獨立思考想辦法。

(2)指名說。

(教師結合學生的發言進行點評和引導。)

(設計意圖:提出問題,讓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把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不僅增強了學生探索的興趣,而且還培養了學生解決問題的策略意識和能力。)

觀察實驗,感知體積的意義。

師:你們說得很好,我們可以把它們放到量杯裡,哪個水杯水漲得高,哪個就大,好,老師現在就來給大家演示一次。

師:為了能很公正的知道紅薯和土豆哪個大,應該在兩個相同的量杯裡放入同樣多的水,而且放入的水不能太多,以免水溢位來,無法正確判斷。請大家在下面注意觀察,兩個杯子的水面分別發生了什麼變化?教師把紅薯和土豆分別放到兩個裝有同樣多水的量杯裡。)

生1:杯子的水面升高了。

生2:放紅薯的杯子裡的水升得多,放土豆的杯子裡的水升得少。

師:水面為什麼會升高呢?

生:因為紅薯和土豆會佔一定的位置,水並沒有增加。

師:那就是說紅薯和土豆在杯子中都會佔一定的空間。

師:為什麼水面的高度不同呢?

生:因為紅薯和土豆的大小不一樣。

師:你現在認為紅薯和土豆,誰大?說出你的理由。

學生獨立思考。

(2)同桌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

生1:紅薯大。因為放紅薯的`杯子裡的水升得高,說明紅薯佔的空間大。

生2:土豆比紅薯小,因為土豆佔的空間比紅薯小。

師:從剛才的實驗,我們知道了紅薯和土豆都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它們佔空間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其實,所有的物體都佔有一定的空間。如,粉筆佔有一定的空間,數學書也佔有一定的空間,你能再舉出一些物體佔有空間的例子嗎?

(學生舉出各種例項說明物體是佔有一定空間的。)

教師揭示概念並板書:物體所佔空間的大小,叫作物體的體積。

設計意圖:在活動中,學生深刻地感受到物體佔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佔有空間的大小不同。學生經歷了實驗、觀察、交流等探究過程,感知了體積的實際含義。)

設計實驗方案,感知容積的意義。

師:今天老師帶來了這麼多的教具,它們都是放在哪裡的?

生:老師把它們都放在紙箱裡的。

師:像量杯、紙箱這樣能容納物品的器具叫容器。你還知道哪些容器?哪些容器放的東西多,哪些容器放的東西少?(學生例舉生活中的容器。)

師:(出示大小不同的兩個水杯)這兩個水杯哪一個裝水多呢?你能設計一個實驗方案解決這個問題嗎?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後在小組裡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後分組上臺做實驗。)

學生可能有以下方法:

①先把一個水杯裝滿水,再倒入另一個水杯,如果第二個量杯中的水不滿,說明第二個水杯大;如果第二個水杯中的水正好也滿了,而且沒有剩餘,說明兩個杯子一樣大;如果第二個水杯中的水不僅滿了,還有剩餘,說明第一個水杯大。

②先把兩個水杯都裝滿水,再分別把水倒入第三個水杯,以第三個水杯裡的水的多少來判斷誰裝的水。師:兩個杯子裝得水不同,說明兩個杯子所能容納物體的大小是不一樣的,容器所容納物體的體積,叫作容器的容積(板書)。杯子裡所能容納的水的體積就是這個杯子的容積。

師:誰能舉例說一說什麼是容器的容積?

生1:紙箱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紙箱的容積。

生2:冰箱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就是冰箱的容積

(設計意圖: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增強了學生探索的慾望。為學生提供實物進行直觀操作演示,使學生充分感知容積的意義。)

4、區別體積和容積。

(出示:魔方和裝滿沙子的木盒)

師:比一比,它倆誰的體積大?誰的容積大?

(交流中使學生明白:只有能夠裝東西的物體,才具有容積。)

師:木盒的體積和木盒的容積有什麼不同呢?

(1)學生獨立思考。

(2)小組交流。

(3)全班交流:

生1:木盒的體積是木盒所佔空間的大小,木盒的容積是它所能容納物體的體積。

生2:木盒的容積就是盒子裡所盛的沙子的體積。

生3:木盒的體積比它的容積大。(引導學生髮現:一般情況下,物體的容積比體積小。)

(設計意圖:通過比較讓學生感知“容積”和“體積”的聯絡和區別,理解知識間的內在聯絡,形成比較完整的認知結構。)

師:現在誰能說一說,故事中的烏鴉運用了什麼數學知識?

(引導學生聯絡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來理解烏鴉的策略,並適時揭示課題:體積與容積。

三、鞏固應用。

(出示課件)

(1)學生獨立思考。

(2)同桌交流想法。

(3)全班交流,教師驗證。

(設計意圖:練習的設計體現了層次性、科學性和趣味性。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是所學知識的拓展和延伸。)

三、課後總結。

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內容?你有什麼收穫?對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還想知道什麼?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9

活動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應用,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含義。

2、探索找公倍數的方法,會利用列舉法等方法找出兩個數的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

活動準備:

月曆。

活動過程:

活動一:去少年宮

活動目標:結合具體情境,體會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應用,理解公倍數和最小公倍數的含義。

師:暑假期間,淘氣和笑笑去少年宮。淘氣每隔2天去1次,笑笑每隔4天去1次。7月31日他們都去了少年宮。

出示8月份的月曆:每隔2天去1次,每隔4天去1次,你是怎樣理解的?他們會在少年宮相遇嗎?你有辦法知道哪幾天他們同時去少年宮嗎?

讓學生盡情發表自己的看法,師:剛才同學們的想法都很有創意,下面我們就來驗證一下,到底他們是哪幾天同時去少年宮的。8月份淘氣是哪幾天去少年宮的嗎?笑笑呢?

讓學生拿出自己課前準備好的8月份的月曆,分別用不同的符號圈出淘氣和笑笑去少年宮的日子。

學生反饋後,師板書:淘氣去少年宮的日子:3,6,9,12……

笑笑去少年宮的日子:5,10,15……

師:看看這些數,你發現它們有什麼特點嗎?

生可能會回答:淘氣去少年宮的日子都是3的倍數,笑笑去少年宮的日子都是5的倍數。

師:淘氣和笑笑同去少年宮的'日子是哪幾天?15和30都是3和5的共同倍數,也就是它們的公倍數。其中最小的公倍數是15,也就是它們的最小公倍數。

活動二:填一填

活動目標:探索找公倍數的方法,並利用集合進一步加深對公倍數意義。

師:下面我們就來一起探索找公倍數的辦法。

出示集合圈:中間相交的部分填什麼?50以內6和9的倍數分別有哪些?請大家在書上填一填。

師:50以內6和9的公倍數有多少?最小公倍數是多少?你還有其它找公倍數的辦法嗎?

獨立思考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的辦法。

完成練一練第1題:先獨立完成,然後在四人小組內交流自己是怎樣找的。

師:題目的要求是什麼?你理解了嗎?最小公倍數是多少?

練一練第2題:獨立完成,同桌互相檢查。

練一練第3題:先完成前面幾組,跟同桌交流一下,看看有什麼發現?

練一練第4題:4分發一次車,6分發一次車,你是怎樣理解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怎樣?

介紹“你知道嗎”中用除法求最小公倍數的小知識。

這節課,學生藉助“日期”這一具有實際意義的“數”,感知公倍數、最小公倍數的特點,體會求最小公倍數的基本思路。教材中“你知道嗎?”介紹的短除法是求兩個數的最小公倍數的快速有效的辦法,應加強指導算理,要求學生掌握。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0

設計說明

本課學習的內容是比較圖形的面積,

一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面積的含義;

二是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基於上述學習內容,教學設計突出以下兩點:

1、採取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把方格紙作為載體,呈現各種形狀的平面圖形,並提出明確的要求。

這樣就為學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選擇不同的圖形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掌握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並在交流中體驗方法的多樣性。

2、安排人物的提示性對話,向學生滲透比較圖形面積大小可以使用的幾種方法,以此激發學生自主探索比較圖形面積大小方法的慾望。

同時,通過學生間的相互交流,讓學生了解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各種方法。這樣開放式的編排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鍛鍊思維的敏銳性。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各種硬紙板做的平面圖形

學生準備 附頁2中的圖形 方格紙 七巧板

教學過程

⊙直奔主題,揭示新課

出示兩個用硬紙板做的平面圖形。

(1)說一說這兩個圖形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

(2)提問:如果兩個平面圖形的形狀不同,大小很難區分時,你有什麼辦法?

(3)揭示課題:比較圖形的面積。

設計意圖:課程的開始教師就丟擲一個和教學重點有關的問題,並且直接進入主題:比較圖形的面積,更好地將學生的.思維帶入到新課的學習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自主探究,學習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49頁方格紙中的圖形。

師:這些圖形的面積大小有什麼關係?請同學們剪下教材附頁2中的圖形仔細觀察、比較,看誰的發現最多!

(學生利用已經剪好的附頁2中的圖形拼一拼)

2、組織交流,讓學生說說自己的發現,教師做好記錄。

3、解決問題一

找出兩個面積相等的圖形,與同伴說一說你是怎樣找到的。

師:哪幾個圖形的面積是相等的,理由是什麼?

預設生1:圖①和圖③的面積相等,我是通過數方格得到的。

生2:圖①和圖③的面積相等,我是通過平移得到的。

生3:圖②和圖⑥的面積相等,我是用重疊的方法得到的。

生4:圖②和圖⑤的面積相等,把這兩個圖形重疊在一起,能夠完全重合。

生5:圖⑧和圖⑨的形狀不同,但面積相等,我是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的。

生6:圖⑨和圖⑩的形狀也不同,但面積相等,我也是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到的。

……

師:我們在比較兩個圖形的面積是否相等時,都用到了哪些方法?

引導學生歸納總結。(數方格、重疊)

4、解決問題二 笑笑的發現你同意嗎?

師:笑笑發現了什麼?請你們也照樣子拼一拼,驗證一下笑笑的發現是否正確。

預設生:圖⑤和圖⑥合起來與圖⑧的面積相等。

與同桌合作動手拼一拼,得到答案:圖⑤和圖⑥合在一起與圖⑧的面積相等,笑笑的發現是正確的。

師:你還有其他的發現嗎?

預設生:圖①和圖③合起來與圖⑦的面積相等。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1

1、把三個同樣的禮品盒包裝在一起。

師:不用計算,三個同樣的禮品盒包裝在一起,又有幾種不同的包裝方法?哪種方法最節約?

2、學生通過擺一擺,議一議。

3、彙報交流,展示成果。(課件出示)

4、師:怎樣儘可能使所包裝的物品表面積最小,最節約包裝紙?5、生:把最大的面重疊在一起,最節約包裝紙。

【設計意圖:首先探究有多少種包裝方案,在總結方案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有序性,接著在學生擺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再次體會重疊的面積越大,表面積越小,越節約包裝紙。】

四、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師:同學們,請你做個小小設計師,幫小明設計包裝4盒磁帶的方案。

1、將4盒磁帶包成一包,有幾種包裝方法?怎樣包裝最節省包裝紙?(介面處不計)

2、小組合作,擺一擺。

3、歸納整理包裝方法。

【設計意圖:數學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滲透感恩教育。

同學們,小明為了感謝媽媽平時對自己的關愛,母親節送禮物給媽媽,你想送禮物給媽媽嗎?其實我們感恩媽媽,不一定要送貴重的禮物,送一份好的學習成績,一句關心的`話語,一聲問候,親手製作的一張卡片,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等,都能表達自己對媽媽的愛。常懷感恩之心,我們的胸懷定會更寬廣。相信同學們一定能做好。

【設計意圖:滲透感恩教育,同時與前面所創設的情境形成呼應,進一步激勵學生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自己所做的各種努力和想法不會白白地付出。】

六、欣賞生活中的包裝。

觀察這些包裝形式,你認為合理嗎?如果合理,合理在什麼地方?如果不合理,那請你替廠家設計一種合理的包裝形式。

【設計意圖: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七、課堂總結。

1、老師介紹:同學們,我們包裝的時候,不僅要考慮節約,還要考慮方便攜帶、保護、創意、美觀等。

2、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不懂的地方嗎?

八、課外延伸。

收集4個250毫升的牛奶盒擺一擺,想一想,還是最大的面重疊在一起最節約包裝紙嗎?

【設計意圖:拓展延伸,引向深入。數學知識的探究不僅要在課堂上進行,而且課後仍然要進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養成良好的學習數學的習慣。】

九、佈置作業。

板書設計: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2

第5節 除得盡嗎?

[教學內容] 除得盡嗎?(第15~16頁) [教學目標]

1:通過計算蜘蛛和蝸牛每份爬行多少米,發現餘數和商的特點,知道什麼是迴圈小數。 2:會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教學重點] 認識迴圈小數,會用四捨五入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教學難點] 會正確表示迴圈小數,掌握餘數和商的特點以及它們和被除數 、除數之間的關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動物王國要舉行一場有意義的爬行比賽,蜘蛛和蝸牛正在奮力的爬行著,請同學們認真觀察主題圖,從中找出有用的數學資訊。學生找數學資訊:蜘蛛3分爬行73米,蝸牛11分鐘爬行9.4米。

2、師:同學們觀察得很仔細,根據這些資訊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生1:蜘蛛平均每分鐘爬行多少米? 生2:蝸牛平均每分鐘爬行多少米? 生3:誰爬得快???

師:下面我們就來研究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誰爬得快一些?

學生可能會彙報的幾種情況:蜘蛛只用了3分鐘就爬了73米,而蝸牛用了11分鐘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較短的時間爬了較遠的路程,而蝸牛用時較長路程卻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據路程÷時間=速度,可以對比蝸牛與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約等於二十幾,而9.4÷11還不到1,所以很明顯蜘蛛爬得快??

2、師:蜘蛛和蝸牛每分鐘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們來算一算。

同桌比賽:一人計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計算蝸牛的速度,看誰算得又準又快。

3、學生會發現怎麼除也除不盡,小組合作討論:除得盡嗎?餘數、商各有什麼特點?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絡?

引導學生髮現:餘數和商重複出現,總也除不盡。因為餘數重複出現所以商也會重複出現,繼續除下去總也除不盡,商的小數部分有時一個數字重複出現,有時幾個數字重複出現。

4、師介紹:像24.333?,0.85454?這樣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者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複出現,這樣的小數叫作迴圈小數。

5、介紹寫法。

在國際上有一種通用的表示迴圈小數的簡便方法,那就是在迴圈小數中,如果是一個數字重複出現,就在這個數字上面點一個點;如果是幾個數字重複出現,就在首尾兩個數字上面各點一個點。

6、試著將下面的迴圈小數用這種方法表示出來。 24.333?,0.85454?

7、求迴圈小數的近似值。

根據需要,可以用四捨五入的方法對迴圈小數取近似值。 試著將24.333?,0.85454?保留兩位小數。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15頁計算下面各題,並說一說哪幾題的商是迴圈小數。 2、完成教材第16頁練一練第1、2、4題。 [課堂總結]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板書設計]

除得盡嗎?

蜘蛛平均每分鐘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蝸牛平均每分鐘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通過比較,能正確地計算整數除以分數和整數除以分數的試題。

2、使學生在探索除分數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分數除法的意義,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絡,發展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進一步感受數學學習的挑戰性,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加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難點

理解並掌握整數除以分數計算方法,通過比較,能正確地計算整數除以分數和整數除以分數的試題。

教學過程:

一、回顧整理,熟悉法則。

1、口算。

9/10÷3=4/7÷4=3/10÷1=3/5÷6=

口答出答案,並說出得到答案的具體過程。分數除以整數:是用分數乘整數的`倒數。

2、梳理相關的知識。

分數除以整數的計演算法則:分數除以整數,只要用分數乘以整數的倒數。

舉例說說分數除以整數的意義:把9/10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二、啟用記憶,引出課題。

1、出示課件。

幼兒園李老師把4個同樣大的餅分給小朋友。

每人吃2個,可以分給幾個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每人吃1個,可以分給幾個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每人吃1/2個,可以分給幾個人?(口答答案和算式)

板書:4÷1/2=8(個)

2、觀察算式,引出課題。

觀察算式,揭示課題——整數除以分數。

三、探究演算法,形成法則。

1、交流得數8個人的想法。

分一分,讓學生動手分一分,體會8個蘋果的由來;用算式表示4×2=8;比較算式4÷1/2=8和4×2=8,觀察它們之間的聯絡,形成整數除以分數的演算法,4÷1/2=4×2=8。

2、變換資料,增加感性認識。

每人吃1/3個,可以分給幾個人?每人吃1/4個,又可以分給幾個人?

先列算式,再在圖中分一分得出結果,最後把算式寫完整。

4÷1/3=4×3=12(個)

4÷1/4=4×4=16(個)

3、出示課件

有1根2米長的繩子

(1)截成每段1/2米,可以截幾段?

(2)截成每段1/3米,可以截幾段?

(3)截成每段長2/3米,可以截幾段?

列出算式;在圖中分一分,寫出結果;思考計算方法,形成法則後再計算。

4÷2/3=4×3/2=6(段)

4、交流,形成計演算法則。

小組交流整數除以分數的計演算法則,再班級交流,形成整數除以分數的計演算法則:整數除以分數,只要整數乘分數的倒數。

四、鞏固練習,形成技能。

1、完成練一練。

12÷2/3=12×()/()9÷6/7=9×()/()

10÷2/5=8÷2/3=3÷6/7=12÷8/7=

2、8÷6/7 5/12÷3

除以一個數(0除外),等於乘這個數的倒數。

3、課堂作業。

6÷1/4 2/3÷1/5 4/9÷2/3 8/3÷4 1/3÷3/4 5/6÷1/4 3/7÷7 5/7÷7/5

4、1壺水可以裝幾杯?

五、課堂總結

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教學反思:

1、創設生活情境:

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通過創設幼兒園的老師分餅的生活情境來激發學生對知識的求知,增強學生的探索慾望,從而感悟學習數學的意義和必要。

2、注重自主探索:

學生有了知識的求知慾望後,趕緊讓他們在小組內自主探索,藉助圓片和圖形語言理解理解整數除以分數的意義。通過觀察,比較,思考與討論,自主發現知識的內在聯絡,體會"除以分數"與"乘這個數的倒數"之間的關係。

3、經歷知識的形成:

數學的學習過程注重學習的效果,更注重知識的學習過程。於是,我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猜想整數除以分數的計算方法,並藉助圖形語言來驗證知識的形成,如4÷1/2=8是怎樣得出學生就能借助圖形語言自己探索出每張分了2個1/2,4張就有8個1/2。從而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體會數學知識的嚴密性,還讓學生明白了知識或真理是能接受實踐的驗證的,為以後同學們的學習猜想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方法.

4、練習循序漸進:

設計練習時,我在算一算裡安排有層次的計算,讓學生先算簡單的不需要約分,再算需要約分的,最後算要化成帶分數的算式,滿足了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收穫。然後把所學的知識迴歸生活,解決實際問題。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4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會畫對稱軸,深刻理解對稱軸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的特點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兩點:

1、合作交流,總結方法。

在教學中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合作交流中畫出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並總結出畫法,加深印象。

2、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觀念。

教學中讓學生先想象已知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及整體分別是什麼樣的,然後動手操作,充分發揮了學生的想象力和空間觀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匯入新知

師:還記得照鏡子的遊戲嗎?我們來玩玩照鏡子的遊戲吧!

兩人一組,一名同學做動作,另一名同學與之面對面,扮演鏡子裡的人,做出方向相反的動作。

引導學生回答出鏡子裡和鏡子外面所形成的軸對稱圖形的特徵:兩邊對稱、大小相等、距離相等、方向相反。

師:這節課我們就根據軸對稱圖形的這些特徵繼續學習軸對稱的知識。[板書課題:軸對稱再認識(二)]

設計意圖:以“照鏡子游戲”引入,有利於學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經驗進行判斷,初步感知對稱,為新課的學習做好鋪墊。同時,通過遊戲活動營造一種活躍的課堂氣氛,誘發學生進一步探究新知的熱情。

⊙合作交流,學習新知

1、課件出示教材23頁上面情境圖中的圖①。

師:看這幅圖,請同學們猜一猜這是什麼的一半。

預設生:它是一座房子的一半。

師:請同學們在頭腦中想一想它的另一半是什麼樣的,整座房子應該是什麼樣的?

(課件出示教材23頁上面情境圖中的圖②)這是淘氣根據軸對稱的知識畫出的房子,他畫得對嗎?

2、學生髮表自己的看法,全班進行交流。

預設生1:淘氣畫出的房子對摺後不能完全重合,他畫得不對。

生2:房子下面最左邊一點到對稱軸有2格,最右邊一點到對稱軸也應該有2格,所以他畫得不對。

3、補全軸對稱圖形。

(1)嘗試畫圖。

那麼怎樣在方格紙上根據軸對稱圖形已有的一半畫出它的另一半呢?請同學們在下圖(教材23頁中間例題情境圖)中試一試,再在小組內說一說自己的方法。

(學生畫圖、討論,教師巡視)

(2)展示作品,交流方法。

將學生畫好的圖形展示出來,集體評議,請畫得正確的同學說說自己是怎麼畫的。

4、師生共同總結方法。

補全一個軸對稱圖形的方法:

一是找出圖形上每條線段的端點;

二是根據對稱軸畫出每一個端點的對稱點;

三是順次連線這些對稱點,得到軸對稱圖形的另一半。

5、畫出已知圖形的軸對稱圖形。(課件出示教材23頁下面例題)

(1)獨立解決,先與同伴說說自己的畫法,再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明確畫軸對稱圖形的.方法:找出每條線段的端點,畫出所有端點關於對稱軸的對稱點,再順次連線這些對稱點。

(2)思考:比較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麼?

學生觀察、討論後師小結:這兩個問題畫圖的方法相同。不同點在於第二個問題給出的圖形是軸對稱圖形的一半,對稱軸在圖形上,第三個問題給出的圖形是一個完整的圖形,對稱軸在圖形之外。

設計意圖:在合作交流中總結出畫軸對稱圖形另一半的方法,再學以致用畫已知圖形的軸對稱圖形,鞏固所學,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想象力。

⊙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24頁“練一練”1、2題。

⊙課堂總結

軸對稱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給了我們許多美的享受,課後要多觀察,並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

⊙佈置作業

教材24頁“練一練”3題。

北師大版五年級數學教學設計1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的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情景,經歷探究長方體和正方體特點的過程,能夠準確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能力目標:

能夠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具有初步的立體空間想象能力。

情感目標:

使學生感受到長方體和正方體與生活的密切聯絡,培養學習數學的良好興趣。

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熟練的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教學難點:

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特點

教學準備:

長方體模型、正方體模型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教師出示教學板書,請學生觀察下列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特點?

教師:提問學生長方形和正方形有什麼特點?

學生尋找完畢,紛紛舉手準備回答問題。

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問題。(長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個直角;四條邊,每組對邊相等;正方形四條邊都相等。)

二、講授新課:

教師讓學生觀察課本插圖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學生回答:樓房的形狀……

教師提問學生:生活中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長方體或正方體?

學生思考並回答問題。(電視機包裝箱、現代漢語大詞典……)

教師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模型,讓學生觀察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特點?

學生同桌之間交流討論。

教師提問學生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點有什麼?

學生回答:(長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對面面積相等;正方體有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6個面都相等和12條稜相等。)

學生自己填完課本14頁的表格。

三、課堂小結:

同學們,這一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提問學生回答)

板書設計:

長方體的認識

長方體: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每組對面面積相等;

正方體:6個面、8個頂點、12條稜,6個面面積都相等;

12條稜長度都相等。

教學反思:

教學中滲透給學生數學方法。 在課堂教學中,我使用各種學具,教具,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使學生不光理解了知識,同時還掌握了一些數學方法。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引向指路創設情景,提供資訊、資料和情感交流等多種途徑,使學生在不斷的“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用“試一試”、“比一比”、“做一做”等體驗方法,將“抽象”上升到具體的“再現”,使之成為豐富思維的活動。學生正是在這種“體驗、認識、再體驗、再認識”體驗性學習中,由於每個學生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和體驗,思維是獨立的、獨特的,很容易迸發出創造的火花,其創新的潛質有條件得到開發。在體驗性學習中,通過交流討論,每個學生都可以從其他同學那裡獲得新的思想方法,每個學生又能夠充分地表現自我,學生的思想、能力、個性都是發展的。每一個學生又都在不同的學習層次上得到自我實現,學生的體驗也是發展的。這節課的教學中,使學生感受到了解決問題需要一些方法和策略,從而在使用方法的過程中,體驗到數學的樂趣。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過程意識。“應該讓學生在游泳中學會游泳。”也就是說在教學中應通過一些探究性的實踐活動,讓他們在活動中逐步感受,逐步領悟,逐步形成,逐步發展。幾何圖形是很抽象的,在課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用手摸,用眼觀察去體驗立體圖形,循序漸進最後抽象出長方體,並總結出長方體的特徵。這讓學生經歷了“觀察——思考——實踐——總結”這一探究過程。整個過程,從觀察思考,到討論、操作、探索發現,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經歷了探索長方體稜、頂點及特點的全過程。只有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最大限度地煥發創造力,迸發創新的火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