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5W

作為一名老師,就有可能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教育技術的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運用系統方法設計教學過程,使之成為一種具有操作性的程式。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赤壁》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赤壁》教學設計

《赤壁》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

1.會讀會寫本課生字,理解本課重點詞語,積累要求讀讀寫寫的詞語,學會用非不可、不是也不是而是造句。

2.能按情節的發展給課文分段。學習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合併起來的方法概括主要內容。

3.懂得赤壁之戰,東吳獲勝的根本原因在於知己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這種策略不僅能用於戰爭,也能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

教學重點:運用段意合併法歸納課文主要內容。

教學時間:二課時

課前預習:

一、自學詞語,讀通課文,標小節序號;

二、完成書面練習:

1.寫出慣與率的筆順。

2.讀準下列各字:

火硝 拴住 東漢 末年 率領

3.給下列形近字組詞:

未( ) 住( ) 滔( ) 幔( ) 硫( )

末( ) 肚( ) 恐( ) 漫( ) 流( )

4.給下列多音字注音:

自不量力( ) 投降( ) 無心應戰( ) 穿著( )

測量( ) 降級( ) 應該( ) 著火( )

5.解釋詞語:

調兵遣將:調:調動。譴:派遣。調動兵力,派遣將領。泛指調動安排人力。

自不量力: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力量。

毫不防備:毫:一點兒。一點兒也沒有做好準備以應付攻擊或避免受害。

不計其數:計:計算。沒法計算它的數量。形容很多。

三、讀熟課文

四、同學之間互相檢查朗讀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一、匯入 新課

1.東漢末年,曹操率領80萬大軍南下,周瑜調兵遣將,與曹軍隔江相對,拉開了赤壁之戰的序幕。

2.齊讀課題,說說課題告訴了我們什麼?

本文的課題告訴我們兩點:一是地點(赤壁),二是事情(戰)。

二、整體進入

1.我們知道課文中出現了三個人物,指名回答

出示:曹操周瑜黃蓋

哪一個在這場戰爭中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黃蓋)為什麼?

因為黃蓋想出了火攻的計策。

2.要想取得一場戰爭的勝利,就要知己知彼:

課文從三個方面寫了黃蓋知己知彼。

板書: 兵力 地理位置 水戰經驗

己 (周瑜) 3萬 南 熟水戰

彼 (曹操) 80萬 北 不善水戰

|

戰船相連

請同學算一算周瑜的軍隊一個人要打曹軍幾人?(26.6)

3.曹操知道自己不善水戰,所以採取了相應的措施,讀書上的句子。

(曹操叫人就下令渡江。)

補上板書:戰船相連

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措施呢?

引讀:生:曹操的兵士非坐船不可(所以)曹操叫人平地一樣。

非不可這組關聯詞語應讀出什麼語氣?(強調)

再讀這句。

4.出示:

黃蓋為避免己方兵力弱這一情況,而針對彼方戰船相連這一弱點,制定了速戰速決的火攻計劃。

用一個成語,板書:揚長避短

5.齊讀第1、2段。

三、講讀課文

1.過渡:火攻當然不是放一把火,要完成這一個計劃,就要巧妙安排,環環相扣。

老師先給你們兩個環節:

出示: 火攻

1

2 選擇刮東南風的那一天。(6-10)

3

4 定點點火,讓火船衝向曹營。(9)

5

其餘1 、3 、5 環節開展討論完成。

2.分組討論。

3.交流:

1 黃蓋寫信假意投降。(5)(假意投降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代替詐降。)

3 火船在前,兵船在後。(7、8)

5 乘勝追擊,大獲全勝。(11)

師:火攻到達第4步已經結束,然而要全部消滅敵人,大獲全勝,還要進入第5步,自由朗讀第11節,自己體會赤壁之戰的妙。

4.出示思考題:

1 從哪些詞句中看出寫信是為了騙取信任?

* 2 摘錄描寫東南風猛的句子。

(注意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的句子,並圈出句中詞說明理由。)

思考:東南風在此次戰役中起了什麼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麼用處?

4 為什麼要定點點火?

師:第2 題人人自己做,1 、3 、4 題小組討論做,先在文中劃句子再體會。

交流的時候也請你先讀句,再談體會。

5.交流:

A.第1 題:

第5節第1句(東吳兵少大軍。)

△向曹操示弱。

第5節第2句(周瑜自不量力哪有不失敗的。)

△用了貶低周瑜的詞,抬高曹操,使曹操

出示:麻痺輕敵

師:第5節第3句(他願意投降曹操。)

這裡為什麼要寫帶兵和糧草,與下文的哪句話有關係?

(第7節:不錯硫黃。)

師:黃蓋做這一步就要為下一步作準備,可見黃蓋火攻計策的環環相扣。

師:請你總結一下黃蓋的計策中的兩個任務。

(一是寫詐降信麻痺曹操;二利用東南風火攻。)

由此看來,你認為曹操是一個怎樣的人?

(頭腦簡單,麻痺大意的人。)

師:恰恰相反,曹操是我國曆史上一位有名的軍事家、文學家,而且生性多疑,他怎麼可能會被區區一封詐降信騙倒呢?原來,除了這封信,黃蓋、周瑜,以及課文中沒有出現的諸葛亮、魯肅等,他們孫劉聯軍暗中做了許許多多的準備工作,如黃蓋的苦肉計,諸葛亮舌戰群儒,孔明借東風,有一句成語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打它那兒來的,等等,這才把曹操給騙倒了。

這麼多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全出自《三國演義》這本書。請大家課外閱讀這步古典名著《三國演義》,能夠進一步理解赤壁之戰的背景,以及人物的特徵。

*B.第3 題

師:那麼黃蓋詐降到底帶了什麼?

火船:

出示句子比較:

1 二十條船都用幔子遮著,船裡是蘆葦,上面鋪著火硝、硫黃。

2 二十條船都用幔子遮著,船裡不是兵士,也不是糧食,而是蘆葦,上面鋪著火硝、硫黃。

師:為什麼第二句好?(強調)

所以你感受到這個計策怎麼樣?(妙)

讓我們朗讀這句句子,體會計策之妙。

小船:

讀句:(還有幾條小船拴在後面)(7)逃生。(9)

齊讀第9節逃生的句子(大家上了小船,解了纜繩。)(9)

讀句:(周瑜帶著兵船跟在後面)(8)乘勝追擊,打擊曹軍。(11)

齊讀第11節乘勝追擊,打擊曹軍的句子。

*C.第4 題

讀定點點火的句子:(黃蓋的船離曹操曹操的船隊。)

為什麼要定點點火呢?

生:不能離曹操太遠,也不能太近。

太近:火勢不大;

太遠:自己的船要燒光,曹操有時間準備。

齊讀黃蓋點火的句子。

6.餘下一個問題,我們下節課再講,回去後再好好思考一下,把課文讀熟。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家默詞語。

第二課時

一、匯入

1.上節課我們初步分析了課文,交流了3個思考題,出示上節課題目:

1 從哪些詞句中看出寫信是為了騙取信任?

* 2 摘錄描寫東南風猛的句子。思考:東南風在此次戰役中起了什麼作用?

3 火船、小船、兵船各有什麼用處?

4 為什麼要定點點火?

這節課我們來交流第2 題。

2.在交流以前,我們先來檢查一下回家朗讀課文的情況。

指名分節朗讀課文。

二、繼續講讀火攻

1.要討論風的作用,首先我們要來觀察一下赤壁之戰的地理位置。

出示示意圖:

曹操 北

周瑜 南 東南

指名劃出風向。

你覺得風重要嗎?說出理由。

師:這真是火借風勢,風助火威

請你交流你劃到的書上描寫東南風猛的句子,並找出其中詞語說說理由。

生交流:

這一天 (急,波浪滔天)

曹操定睛一看 (不一會兒)

黃蓋的船 (快,離弦的箭)

讓這二十條 (衝)

曹操的戰船 (一下子)

火又竄上岸去 (竄)

2.引申

1 過渡:戰爭慘烈,不是你死就是我活,雖然曹操帶著殘兵敗將逃出了大火,但周瑜顯然不肯就此放過曹軍。齊讀最後一節。

2 如果穿梭時空,採訪曹操,你認為曹操會說些什麼?

失敗是成功之母;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揚長避短,不能輕敵;召納賢才

三、落實單元目標

1.誰能把黃蓋的計策連起來說一說?

出示:東吳老將黃蓋提出火攻的計策,

他先寫信假意投曹,在一個刮東南風的日子,讓火船趁風衝向北岸,火燒曹營,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2.補上

東漢末年(時間)曹操率軍南下,攻打東吳。(起因<地點>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經過、結果)

3.出示單元目標: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寫事文章:採用抓6要素的方法。

連起來說一說課文主要內容:

東漢末年(時間)曹操率軍南下,攻打東吳。(起因<地點>人物)東吳老將黃蓋提出火攻的計策,他先寫信假意投曹,在一個刮東南風的日子,讓火船趁風衝向北岸,火燒曹營,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經過、結果)

四、總結朗讀全文

1.赤壁之戰是歷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它的勝利來源於周全的計策。

2.朗讀全文。

五、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習題,熟讀課文,課外閱讀《三國演義》。

《赤壁》教學設計2

師:現在進行朗讀測評。請生1朗讀《赤壁賦》前兩節。

(因為要打分,學生1比較有感情的朗讀。)

師:亮出你們的分數。

(全體學生高舉右手,滿分為五分,伸出三根手指的人較多,評四分的較少。生1給自己評一分。)

師:放下。生1,你怎麼只給自己一分?

生1:我本來我是可以讀得更好,但開始沒進入狀態,還讀錯一個“頃”。讀到蕭聲時才有感覺。

師:你對自己的要求很高,這是好事情。最終評分:三點五分。(教師將分數寫在記分冊上。)可以想象,當無盡的憂傷隨著蕭聲傳入蘇軾的耳膜又擴散到遼闊的江面上,那是怎樣一種巨集壯擴大又無限悠遠的憂傷啊。讓我們來學習課文後三節,理解客人為何而悲,主人何以解悲。先請大家聽我的朗讀,同時思考,這段的層次是怎樣來劃分的?

(師讀)

生2:分兩層,第一層到“而今安在哉”。

師:有不同看法嗎?

生3:這段是一問一答,第一層應該在“何為其然也”。

(多數學生點頭示意有道理)

師:還有其他想法嗎?(見沒有)我要說兩個同學說的都有道理,生3是在大層次上切分的,生2是從小層次來切分的?是不是聽得有點迷惑了?換句話說,生4劃分的層次沒有錯,但是第二層是不是還有些長?還需要作進一步切分。這就需要我們再分小層。只有學會從不同層面由大到小來理清文段的結構層次,才有真正有助於我們對文章的理解和賞析。

師:客人的回答內容分這兩層,大家同意麼?

生:同意。

師:“同意”也得說說理由。你說——

生4:前面說的主要是古代的事,舉了曹操的例子。後面回到眼前,寫“吾與子”了。

生5:“況”是個連詞,表示另有一層。以前你說《陳情表》的時候,就說了“況”“且”“但”三個連詞,表示三層的。

師:很好,不愧是我的學生。(學生笑)分析文章結構,不僅可以從內容、敘述物件上來考慮,還可以著眼於能體現層次關係的關聯詞等“語文形式”。再這裡,我還想就這種形式說說我的看法。請大家看客人回答的內容。第一層是三個文句,在形式上基本一致,可以合併為一層了。剩下的部分,我們來找找韻腳,看看有沒有變化。你說說——

生6:韻腳有“鹿”“屬”“粟”“窮”“終”“風”。不一樣。

師:那就是換韻了。想想作者為什麼要換韻?是不是和層次也有關係?

(學生思考)

生7:我猜想前三個韻寫的是個人在自然面前的現實,後面寫的是由此生髮的感想。

師:說的好。我個人就是想把客人的話分三層,並且是三次對比。

(板書:古——今;個人——自然;理想——現實。)

師:至於你們是不是覺得把“理想與現實”的第三層合併到第二層,並且認為都是關於“今”的內容,那是你們自己的思考,我們不再強求統一。我下面要就這一節問三個問題,大家寫下來討論:一、為什麼要引述曹操的事例?二、“知不可乎驟得”,到底客人想得到什麼?

(學生交流)

生8:寫曹操是英雄是為了和“吾與子”對比,英雄都消失了,我們又算什麼,所以寫出了悲傷。

生9:曹操是客人心中的榜樣,寫榜樣的失敗,更能表達客人的悲傷。

生10:因為是十六晚上游玩了,他們看到月亮,自然想到月亮的詩,而曹操也寫過《短歌行》,“月明星稀”與眼前的景象是相似的。

師:引這麼兩句,還有別的用意嗎,結合曹操當時的心境來看。

生11:這兩句是說,人才都流失到劉備、孫權那裡去了,曹操內心是渴望得到人才的。蘇軾寫這兩句,大概是說自己也是人才,沒人賞識吧。跟第二段中引用的詩句作用差不多。

師:好。幾位說的都很好。在寫曹操的內容上,不僅寫了他渴慕賢才,還寫他的失敗,“山川相繆”借地形纏繞寫困窘之狀,照理說,應該把這位偉人的英雄本色寫出來,像第三個文句一樣,在浩蕩的軍隊中凸顯文能賦詩,武能橫槊的形象,為什麼用第二個文句來寫他的失意呢?(無人答)我想,在“客”的心目中,不管是失意的英雄,還是霸氣的英雄,何嘗不“浪淘盡”呢?巨大的失敗也罷,輝煌的勝利也罷,他們都輕輕地走了,不帶走一片雲彩。“而今安在哉”才是讓人神傷的感喟。

師:順便說一下,我對“釃酒臨江”的“釃”的解釋不滿意。顯然蘇軾是想用16個字寫一代天驕曹操,極有氣勢,但是“釃”解釋成“斟”,那氣韻就削弱了許多。我每天在家斟一瓶啤酒,總體會不到做一回英雄的感覺。大家來“釃”一下——

(生模擬作斟酒狀)

師:這個詞的本意是濾,過濾酒中的雜質,顯然此刻的曹操不會在這裡做僕從做的事情。我個人想,還是把它解釋為“灑”,(模擬“灑”狀)來祈求上天保佑自己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師:第二個問題——客想得到什麼?

生12:長生不老,還有和朋友在一起喝酒,與魚蝦、麋鹿友好相處。

生13:還有想和仙人一起遨遊,抱著明月一同……

師:“長終”,什麼意思。

生13:長久的結束,就是死吧。

(其他人笑)

師:不要取笑,我贊成他的看法。“長”為“永久”,“長終”當然是指死亡。看,客活著就希望與仙人一起遨遊天地,自由自在;死也要心中長存明月,簡直是詩意的死亡了。當越來越多的現代人聲稱要“人要詩意地棲居”,蘇軾已經想到了詩意的死亡。我想這並不消極,反而浪漫美好。以詩意的死亡反觀生存,我們就知道死亡不是終點,而是又一個新的開始。好,還有什麼想到的,繼續說——

生14:概括一下,客就是想要生命長一些,最好和仙人一樣,這樣就可以更長久與自然相處了。

師:說的好,正因為生命短暫,那種永遠與永恆的自然和諧相處的歡愉沒法實現,這組人與物在時間長度上矛盾,導致客生髮了新的理想,而理想與現實又是矛盾了。所以他只能“託遺響於”什麼?

生:悲風。

師:自己把這這段讀一讀,體會體會。

師:看第四節,蘇軾是怎麼勸解“客“的?蘇軾的話可以分幾層?

生15:兩層。在“且夫”前,“且夫”是標誌。

生16:我想第一個文句是一層。不管蘇軾怎麼解釋,“水與月”,下面兩層都寫到,起引起下文作用。

生17:你錯了。水與月是第一層,第二層是風與月。

師:好,別吵。從意義上,我看第一層是以變與不變來看人與物的盡與無盡,含蓄地指出客審視角度的偏差:人在變而有盡,物不變而無盡。作者認為,說要變都在變,要說不變,都無盡。所以不存在羨慕什麼的問題,這是“何羨論”。第二層從人與物的領屬關係說,有些物屬於某人或某些權力專有的,比如門口的樹是屬於校長的,你們是屬於班主任的,(學生笑)有的是存在不屬於個人的,比如江上之秋風與山間之明月,儘管可以去聽去看去享用,而且無人阻止,無窮無盡。這是“共適論”。可以看出,這段是蘇軾對人與物的看法。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人生觀和——

生:世界觀。

師:我想稱為宇宙觀。好,這節大家再讀讀,有問題可以提出來。

生18:“蓋將”的“將”是什麼意思?

師:書本上說“蓋”標假設,我認為“蓋”是表示解釋的連詞“因為”,而“將”才是“如果”。

師:好,第五節大家應該能看懂並且會品味,我不再多說了。最後我提一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課後辯論,文中的“客”是具體的一個人,還是就是蘇軾的另一個自我?下課。

《赤壁》教學設計3

一. 教學內容:

《前赤壁賦》

二. 學習目標:

通過講解《前赤壁賦》,達到三個教學目標:

1、瞭解文中蘇軾情感變化的過程。

2、體驗蘇軾如何在逆境困苦中運用理性思辨使自己走出悲情,從而感受蘇軾樂觀曠達的情懷。

3、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三. 知識歸納總結:

蘇軾(1037~1101)

(1)少年得志

他的父親蘇洵,即《三字經》裡提到的“二十七,始發憤”的“蘇老泉”。蘇洵發憤雖晚,但用功甚勤。虛歲二十一的蘇軾首次出川赴京,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翌年,他參加了禮部的考試,獲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高中進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1061年),蘇軾應中制科考試,後逢其父於汴京病故,丁憂扶喪歸裡。熙寧二年(1069年)服滿還朝,仍授本職。

蘇軾幾年不在京城,朝裡已發生了天大的變化。神宗即位後,任用王安石支援變法。蘇軾的許多師友,包括當初賞識他的恩師歐陽修在內,因在新法的施行上與新任相國王安石意見不合,被迫離京。朝野舊雨凋零,蘇軾眼中所見的,已不是他二十歲時所見的“平和世界”。

(2)烏臺詩案前後

蘇軾因在返京的途中見到新法對普通老百姓的損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認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書反對。這樣做的一個結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離京的師友一樣,不容於朝廷。於是蘇軾自求外放,調任杭州通判。1079年7月,蘇軾在湖州任上三個月,就因為他的牢騷詩“陛下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被捕下獄,史稱“烏臺詩案”。又聯絡他在《上神宗皇帝》書裡說王安石“招來新進勇銳之人,以圖一切速成之效”,結果是“近來樸拙之人愈少,而巧進之士益多”。後來正是曾擁護過王安石的“巧進之士”把王安石出賣了,使其罷相。蘇軾坐牢103天,幾次瀕臨被砍頭的境地。幸虧北宋在太祖趙匡胤年間即定下不殺仕大臣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次年元月,被流放至黃州。詩案之前,其詩詞作品在整體風格上是大漠長天揮灑自如,內容上則多指向仕宦人生以抒政治豪情。渴望有朝一日“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他探問:“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他輕狂:“老夫聊發少年狂”。

而詩案之後,雖然有一段時間官至翰林學士,但其作品中卻少有致君堯舜的豪放超逸,相反卻越來越轉向大自然、轉向人生體悟。至於晚年謫居惠州儋州,其淡泊曠達的心境就更加顯露出來,一承黃州時期作品的風格,收斂平常心,我運物自閒,以達豁然恬淡之境。以烏臺詩案為界,蘇軾的詩詞作品在創作上有繼承也有明顯的差異。在貫穿始終的“歸去”情結背後,我們看到詩人的筆觸由少年般的無端喟嘆,漸漸轉向中年的無奈和老年的曠達——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出獄以後,蘇軾被降職為黃州團練副使(相當於現代民間的自衛隊副隊長)。這個職位相當低微,而此時蘇軾經此一獄已變得心灰意懶,於公餘便帶領家人開墾荒地,種田幫補生計。“東坡居士”的別號便是他在這時起的。

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年),蘇軾離開黃州,奉詔赴汝州就任。由於長途跋涉,旅途勞頓,蘇軾的幼兒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遙遠,且路費已盡,再加上喪子之痛,蘇軾便上書朝廷,請求暫時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後被批准。當他準備南返常州時,神宗駕崩。

(3)晚年

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新黨勢力倒臺,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蘇軾於是年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個月後,升中書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學士。

俗話說:“京官不好當。”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他以龍圖閣學士的身份,再次到闊別了十六年的杭州當太守。蘇軾在杭州修了一項重大的水利建設,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邊築了一道堤壩,也就是著名的“蘇堤”。

蘇軾在杭州過得很愜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元佑六年(1091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為政見不合,被外放穎州。再貶為儋州(今海南省儋縣)別駕、昌化軍安置。徽宗即位,調廉州安置、舒州團練副使、永州安置。元符三年(1101年)大赦,復任朝奉郎,北歸途中,卒於常州,諡號文忠。享年六十六歲。

四. 課文分析:

(1)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遊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壬戌: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既望:農曆每月十六。

赤壁:湖北黃岡赤壁,與湖北嘉魚赤壁同被作為周瑜破80萬曹軍之壁戰場故跡。

屬(zhǔ):請,讓,說。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蕩著船兒,在赤壁下游玩。清風緩緩吹來,水面波浪不興。舉起酒杯,勸客人同飲,朗誦《月出》詩,吟唱“窈窕”一章。一會兒,月亮從東邊山上升起,徘徊在鬥宿、牛宿之間。白濛濛的霧氣籠罩江面,水光一片,與天相連。任憑水船兒自由漂流,越過一望無際白茫茫的江面。江實在曠遠啊,船兒像凌空駕風而行,不知道將停留到什麼地方;飄飄然,又像脫離塵世,無牽無掛,變成飛昇上天的神仙。

(2)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餘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溯(sù):逆流而上。嫋嫋(niǎo):細長,形容聲音婉轉悠長。嫠(lí)婦:寡婦。

譯文:

這時候,喝著酒兒,心裡十分快樂,便敲著船舷唱起歌來。唱道:“桂木做的棹啊蘭木做的槳,拍擊著澄明的水波啊,在月光浮動的江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瞻望心中的美人啊,在天邊遙遠的地方。”客人中有會吹洞簫的,隨著歌聲吹簫伴奏,簫聲嗚咽,像含怨,像懷戀,像抽泣,像低訴。吹完後,餘音悠長,像細長的絲縷延綿不斷。這聲音,能使深淵裡潛藏的蛟龍起舞,使孤獨小船上的寡婦悲泣。

(3)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愀(qiǎo)然:憂愁的樣子。繆(liáo):盤繞。舳(zhú):船尾;艫(lú):船頭。釃(shī):斟。槊(shuò):長矛。須臾(yú):片刻。

譯文:

我有些憂傷,理好衣襟端正地坐著,問那客人說:“為什麼奏出這樣悲涼的聲音呢?”客人回答說:“‘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一隻只烏鴉向南飛翔’,這不是曹孟德的詩句嗎?向西望是夏口,向東望是武昌,這兒山水環繞,草木茂盛蒼翠,不就是曹操被周瑜打敗的地方嗎?當他佔取荊州,攻下江陵,順江東下的時候,戰船連線千里,旌旗遮蔽天空,臨江飲酒,橫握著長矛吟詩,本是一時的豪傑,如今在哪裡呢?何況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魚打柴,以魚蝦為伴侶,以麋鹿為朋友;駕著一隻小船,舉杯互相勸酒;寄託蜉蝣一般短暫生命在天地之間,渺小得像大海里的一粒小米。哀嘆我們生命的短促,羨慕長江的無窮無盡。願與神仙相伴而遨遊,同明月一道永世長存。知道這種願望是不能屢次實現的,只好把這種無可奈何的心情寄託於曲調之中,在悲涼的秋風中吹奏出來。”

(4)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5)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藏(zàng)。餚(yáo):葷菜。適:享用 枕藉:疊枕擠睡。

譯文:

我對客人說:“你也知道那水和月的道理嗎?水像這樣不斷流去,但它實際上不曾流去;月亮時圓時缺,但它始終沒有消損和增長。原來,要是從那變化的方面去看它,那麼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連一眨眼的時間都不曾保持過原狀;從不變的方面去看它,那麼事物和我們本身都沒有窮盡,我們又羨慕什麼呢?再說那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應有的東西,即使是一絲一毫也不拿取。只有江上的清風,與山間的明月,耳朵聽它,聽到的便是聲音,眼睛看它,看到的便是色彩,得到它沒有人禁止,享用它沒有竭盡,這是大自然的無窮寶藏,是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的。”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淨酒杯重新斟酒。菜餚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靠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露出白色的曙光。

分析:

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有怎樣的變化?

飲酒樂甚——→愀然——→喜而笑

(樂) ——→(悲)——→(樂)

蘇軾在遊赤壁時心情為何而樂?

樂:清風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朧迷離、羽化登仙

蘇軾的悲又從何而來?

從歌聲中來 (政治失意)

從簫聲中來 (簫聲幽怨)

從歷史人物中來 (人生無常)

從個人境遇中來 (生命短暫)

蘇軾又是如何從悲情中走出來的?

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說明分層理由;分別用一對錶示矛盾關係的詞語來概括層意。

可分為兩個層次:

一:變與不變

二:取與不取

變 不變

逝者如斯 (水) 未嘗往也 (水)

盈虛者如彼(月) 卒莫消長也(月)

時刻在變 (人) 無盡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變又不變的)

1、比較客與蘇軾關於物和人在“變與不變”的問題上,觀點有何不同?並加以分析。

物 人

2、客:無窮 須臾 變化 (片面) (悲)

蘇軾:物與人都是既變又不變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觀點去看待事物、分析問題,這是一種理性的思辨。)

分析“取與不取”

取 不取

清風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撫慰人心靈、開闊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啟迪人智慧的百科全書。)

小結:蘇軾的悲情從哲學思辨中、從自然美景中解脫了出來,這種理性的思辨使他樂觀曠達。

蘇軾是如何得到了永恆的?

人格魅力:辯證處世、正直進取、曠達樂觀、真純淳樸、胸懷天下等

總結文學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詩:“蘇黃”(蘇軾、黃庭堅)

詞: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辛”(蘇軾、辛棄疾)

《赤壁》教學設計4

一、匯入

下面開始上課

古之文人雅士,每當登高望遠,必有所觸動;每臨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

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湖而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國古代詩詞王國裡的一道風景——懷古詩詞。

宋代文人蘇東坡來到黃州的赤壁,不禁觸景生情,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赤壁懷古》。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首詞。

請大家齊讀題目(教師板書題目)

二、環節

(一)介紹作者及創作背景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畫家,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那除了這些,對蘇軾你們還有怎樣的瞭解呢?

學生1: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貶官放逐,在宋神宗時期曾受重用,但後來因新舊黨爭,屢遭貶謫。

師:回答的非常好,你的介紹正交代了這首詞的創作背景。的確,這首詞正是於宋神宗元豐五年,詞人在被貶謫到黃州時期所作。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像蘇軾這樣志存高遠的人多次被貶謫之後,他的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生1:失意的

生2:悲痛的

生3:既悲傷又豁達的

(在底下應和即可)

師:對,就是在這種複雜的心情下,這首詞應景而生。

下面就和老師一起走入全詞。

(二)自由朗讀,感知全文

“三分詩,七分讀”,下面請大家端正坐姿,把書立起來,大聲朗讀全詞,注意字音和停頓,思考詞的上闕寫了什麼內容?

生朗讀全文(一帶而過)

師:詞的上闕寫的是?

生齊應和:景

教師板書:景

師:很好,那這些景給了你什麼感受呢?

生1:壯觀的

生2:有氣勢的

生3:恢巨集的

(在底下應和即可)

師:那我們可以將上闕概括為“繪壯景”(教師板書)

下面老師找一位同學朗讀上闕,其他同學邊聽邊思考,作者描繪了赤壁的哪些景觀呢?這些景物又有怎樣的特點呢?

生1朗讀上闕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師:讀的很流利,但是在氣勢上稍微弱了些,一會兒我們在理解完上闕的內容後,老師相信你能讀的更好。

詞的上片都描繪了哪些景觀呢?

生在底下分別應和:大江、故壘、亂石、驚濤、千堆雪。

師:準確,作者抓住了懸崖、陡壁、怒江、波濤這些可視性極強而又變化巨集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

先來看看首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大家有沒有聯想到《三國演義》中的`那首捲簾詞“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那麼本首詞中的“浪”指的是什麼呢?

生:浪花(應和)

師:是的,的確有浪花的意思。聯絡下面的話“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再想一想,它有沒有更深層次的意思?

生2:指時光

師:為什麼?

生2:因為這裡是運用比喻的修辭,把浪花的流動比喻為時光的流逝。

師:分析的非常好,就是這個意思。

我們再來分析一下這個“淘”字。這個字用的好不好?哪裡好?誰來說說?

生3:“淘”字前後分別連線大江和風流人物,有很好的銜接作用。

師:你是想說淘字將寫景和寫人相融合,對嗎?(對)

一個“淘”字,不僅寫出了長江的奔流之勢,更道出了歷史的演變。

多少英雄人物,多少英雄故事,此時就如同電影般呈現在我們面前。

再看“千古風流人物”,毛澤東曾說“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生跟隨應和)。那麼你們是如何理解“風流人物”的呢?

生1:應該是“英雄人物”

師:嗯,有這方面的意思,但是還是有區別的,一會兒我們就會在後面找到答案。

其他人有不同意見嗎?

生2:是花花公子(大家笑)

師:大家說對嗎?(不對)

這裡大家一定不要把“風流”的古今含義混淆了。古義是指有功績傑出的,今義才加入了男女情愛方面的風流之義。

“英雄人物”和“風流人物”都指能文能武的才華之人,但是在蘇軾的內心當中卻是不相同的,究竟有怎樣的不同呢?我們接著往下看。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這裡就把前三句具體化了,我們分別來看看。

1、大江具體化為(故壘)

2、千古具體化為(三國)

3、風流人物具體到了(周瑜)身上

(學生齊應和)

那麼如果說前面是大場景、遠景,而這裡就是(小場景、近景)

大家再來考慮,這個地方能不能換成“周瑜赤壁”

生2應和:不能

師:為什麼?

生2:周郎給人一種年輕的感覺

(生3在底下說武大郎也是郎)大家笑

師:武大郎那單純只是他的名字而已呀,和這裡可是完全不同的

“郎”字這裡指的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帥哥”,是當時女子心目中的男神級人物。

據史書記載,周瑜當時風姿儒雅,被江東人成為“美周郎”,後人有詩曰“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就是指每有宴飲,陪宴撫琴的歌女們為了讓周瑜看她一眼,就常常故意彈錯(所以說,滿滿的都是套路)

由此我們來看,周瑜這樣年輕有為,是東吳的大都督,又這樣的會享受生活,這樣的人不就恰恰是我們所說的“風流人物”嗎?

那麼這樣的風流人物是如何登場的呢?我們一起看看蘇軾是如何安排的呢?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學生應和即可)(教師板書)

師:這三句分別是從什麼角度敘述的呢?

生1:“亂石穿空”從形狀的角度寫出了石頭的奇形怪狀和山崖的陡峭。

師:很好,“亂”字寫出了群峰壁立,“穿”字則寫出了山川高聳入雲的態勢。

下一句誰來分析?

生3:“驚濤拍岸”從聲音的角度寫出了江濤的力度和澎湃之感

師:不錯,這一句寫出了洶湧的波濤,翻江倒海,可謂是一怒江濤呀。

那麼再想一想,這兩句分別是從什麼視角來寫的呢?

亂石穿空是(仰視)

驚濤拍岸是(俯視)

(學生應和即可)

師:一個往高處寫,一個往低處寫,俯仰之間,怎一個壯闊了得呀!

那“捲起千堆雪”是什麼意思?

生1:這裡運用比喻的修辭,是說浪花千層好似捲起千萬堆白雪。

師:準確,那這樣的景色是怎樣的?

生1:是蔚為壯觀的景象

師:很好。通過以上的分析,大家是否感受到了這種雄渾壯闊的意境呢?(有)

我們雖然沒有親眼目睹赤壁的壯觀,但卻能夠真切地感受到這種雄渾壯闊的意境,這完全得益於作者用詞的藝術。

下面就請大家帶著這種情感齊讀這一句。

生齊讀(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師: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得知詞的上闕描繪了壯觀的赤壁景象。由岸邊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處,壯麗雄偉,氣勢磅礴的赤壁江山圖由此而形成。

詞人是怎樣概括這種景色的?

生應和(江山如畫)(教師板書)

“一時多少豪傑”,這裡面的“一時”指的是(三國時期)

那麼三國時期赤壁之戰中的多少豪傑當中,蘇軾卻唯獨偏愛誰呢?

生應和(周瑜)

蘇軾又是為什麼偏愛周瑜呢?

欲知後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

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裡,請大家下課後熟讀這首詞背誦下來。

《赤壁》教學設計5

教學要求:

1、理解課文內容,懂得東吳獲勝的原因在於知已知彼,利用天時地利,揚長避短。

2、理清課文條理,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練習用“非……不可……”造句。

4、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

1、瞭解東吳以少勝多的原因。

2、瞭解課文是怎樣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

教學時間: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理清課文的條理。

2、瞭解赤壁之戰的原因以及雙方大致的情況。

教學教程:

一、揭示課題。

歷史故事記載,東吳的孫權等以三萬軍隊在這裡打敗了一週曹操的八十萬軍隊,孫權是怎樣打敗曹操的,他為什麼能打敗曹操?請學習課文。

二、檢查預習。

1、用生字卡片檢查讀音。

2、指名按自然段讀課文。

3、赤壁之戰發生在什麼時候?交戰雙方是哪些人?戰爭發生的原因是什麼?結果如何?(大致)

4、提出讀不懂的問題。

三、給課文分段。

1、默讀課文,想一想赤壁之戰的過程,開始怎樣,後來怎樣,結果怎樣,分段。

2、討論分段。

(1)(2—4)(5—11)

四、學習課文第一段。

1、指句讀第一段,評議。

2、“調兵遣將”是什麼意思?周瑜為什麼要這樣?

3、“隔江相對”怎樣理解?

(大江兩岸,兩軍相對)

4、這段話講了什麼?(起因)

五、學習課文第二段。

1、指名讀第二段,讀後同學評議。

2、周瑜為什麼說火攻是個好主意?

3、說說段意。

(打仗之前的準備工作。)

六、朗讀課文第一、二段。

七、佈置作業:

預習課文第三段。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東吳怎樣以少勝多的。

2、瞭解課文是怎樣按事情發展順序記敘的。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為什麼說火攻是個好主意?請同學用自己的話說說。

2、這節課我們要了解周瑜和黃蓋是用怎樣的計策打好火攻這一仗的。

二、學習課文第三段。

1、指名朗讀課文第三段,讀後評議。

2、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學生默讀第五、六、七自然段,討論理解。

(1)文中幾次提到“東南風”?為什麼要在“東南風很急”的情況下來進攻?

(2)從哪裡看出“曹操只道是黃蓋來投降”而沒有防備?

(3)黃蓋是怎樣接近曹軍的?

(4)請同學根據這些內容用自己的話說說這一仗是怎樣開始的?

3、火攻這一仗是怎樣進行的?引導學生默讀課文第8、9自然段,著重理解風和火的關係。

出示掛圖,讓學生結合畫面體會凶猛的火攻場面。

4、火攻這一戰的結局怎樣?

(1)“鑼鼓震天”?

(2)曹操為什麼要逃跑?

三、總結段意。

(1)朗讀課文第三段。

(2)這段話講了什麼?

四、朗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

1、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2、練習造句,鞏固生字詞。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周瑜、黃蓋是怎樣用火攻打敗曹軍的,請一個同學簡要說說赤壁之戰的經過。

這節課我們要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二、概括課文的中心思想。

1、赤壁之戰中,東吳以三萬軍隊打敗了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結果?這以少勝多的原因是什麼?

2、學生讀全文,思考後討論。

(曹操失敗是因為仗著兵多將廣,驕兵輕敵,採取了錯誤的措施;東吳之所以取勝是因為能知彼知已,揚長避短。)

三、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學習生字。

1、出示生字卡,說說怎樣記住的。

2、抄寫詞語。

五、練習造句。

1、體會“非……不可”“果然”的用法

2、口頭造句。

六、作業:

預習《田忌賽馬》。

《赤壁》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

1瞭解《念奴嬌赤壁懷古》的豪放風格

2認識蘇軾,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

3賞析《念奴嬌赤壁懷古》的名句

教學重點

1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

2掌握《念奴嬌赤壁懷古》中相關名句的意義及用法

教學難點

走進蘇軾的內心世界

教學方法

品讀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

播放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幾度夕陽紅”,把學生引入三國古戰場的情境中。

教師:這是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公元208年,曹操統領80萬大軍下江南,企圖一舉消滅南方割據勢力,統一中國;南方諸雄在24歲周瑜的帶領下,周密謀劃,終於在赤壁擊敗曹操,大獲全勝。因此,赤壁一戰成為我國曆史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公元1079年,47歲的蘇軾來到赤壁,很想有所作為的他卻因“烏臺詩案”被貶到黃州作團練副使(閒職)。面對滾滾的江水,聯想到歷史上這裡出現的英雄人物,蘇軾感慨萬千,於是寫下了這千古名作《念奴嬌赤壁懷古》(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1誦讀指導

師:這首詞歷來被視為豪放派的代表作,應讀得鏗鏘有力,表現出作者對歷史上這場戰爭的嚮往之情和對英雄的景仰。最後的感慨儘管語含消極,也應讀得灑脫。

教師範讀,學生跟讀,教師點撥。

師:“大江”三句要想象詩人站在江邊一至高點上,看長江東去的情景,要讀出雄視天下、縱貫古今的氣勢,要有高屋建瓴的感覺。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三句刻畫古戰場險要的地勢,要讀得稍快,要讀出詩人驚訝、激動的感情。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結住上片,引出下片,要讀得稍慢,要讀出讚美、感嘆的語氣。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三句寫周瑜的歷史功勳和指揮若定,要讀得稍快,要讀出輕鬆輕快的感覺;但“灰飛煙滅”要讀得稍慢。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花發”三句詩人聯絡自身,要讀得稍慢,要讀出詩人無限傷感的情緒。“多情”是全詞的詞眼,指詩人建功立業的願望。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詩人情緒低落下來,要讀出詩人的無奈之情。“人生”兩句並非表明詩人要對酒當歌,及時行樂,它只是說明:詩人既不能實現他建功立業的願望,那就向江月傾述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吧。

2質疑問難

①詩人怎樣描寫赤壁景物以及景物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板書設計):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波瀾壯闊、洶湧奔流的圖景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雄奇險要、驚心動魄的地勢

這樣的景物描寫為人物的出場作鋪墊。地傑人靈,正因為有如此雄渾壯闊的環境,才孕育出周瑜那樣大器的英雄。

②作者怎樣刻畫周瑜?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a以美女襯英雄,以“小喬初嫁”表現周瑜的似錦年華、年輕有為;b直接描寫風度氣概(“雄姿英發”),表現其風度翩翩、志氣昂揚;c直接寫功績韜略,表現其胸有成竹、指揮若定。

③豪放風格體現在哪些方面?

學生討論,教師明確:豪放風格首先體現在對赤壁景物的描寫上。詩歌一開篇就顯示了詞人廣闊的視野:“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三句詩不僅寫出長江非凡的氣象,而且表現了詞人對千古英雄的嚮往。然後正面描寫赤壁景物,突出其險要的地勢:“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讓人想象當年赤壁之戰的激烈壯闊。

豪放風格還體現在對周瑜形象的刻畫上。上片將“周郎”“赤壁”並提,已經肯定了他在赤壁之戰中的決定性作用;下片著力寫他的風采才華和歷史功勳。歷史功勳一項尤其令人景仰。面對強敵,周瑜鎮定自若,他全如沒事人一般,談笑之間,就把敵人的戰船燒成灰燼。這是何等的氣度和韜略啊。詞人這樣讚頌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一樣為國家建功立業。

④詞的結尾,作者為何會生髮那樣的感慨(“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詞人從自己與周瑜的對比中,看到了自己的悲哀。

專案年齡相貌職位際遇

周瑜24風流儒雅東吳都督功成名就

蘇軾47早生花發黃州團練副使功業未就

三與古人對話

假定你是蘇軾的朋友,你將如何勸導他?

《赤壁》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結合作者簡介和文字註釋,掌握基本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瞭解《赤壁賦》《登泰山記》情景交融的特點,感受中國古代文人或顯或隱地將個體思考寄託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學自覺。

2.以山水為代表的自然是中國古代文人的精神寄託。感受作者借山水書寫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尋求突圍途徑,最終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實現個體自由的生命歷程。

■教學重點

1.掌握基本的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對比閱讀這兩篇寫景抒情名篇,感受中國古代文人或顯或隱地將個體思考寄予于山水之景中的文學自覺。

2.學會運用批註式鑑賞方法,文字細讀,品鑑此類散文的創作特點。

3.在山水之境中,感受作者借山水書寫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尋求突圍途徑,最終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實現個體自由的生命歷程。

■教學難點

1.學會結合文體特點(如《赤壁賦》的“賦”)、文言字詞、藝術手法等,挖掘與歸納中國古時候寫景抒情類散文的創作特點。

2.結合中國古代文人以儒家“經世濟民”思想為世俗追求,以山川自然為精神寄託的文化傳統,感受作者借山水書寫世俗困境、于山水中尋求突圍途徑,最終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中實現個體自由的生命歷程。

■教學說明

部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七單元的單元主題是“自然情懷”,入選本單元的篇目以此為《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與地壇(節選)》、《赤壁賦》、《登泰山記》五篇寫景抒情散文。學習本單元,旨在體會民族審美心理,提升文學欣賞品味,培養對自然的熱愛之情。本專題學習的主要學習任務是基於第七單元內容,編寫一本散文集。各階段學習任務均以前三篇現代文為一類專題學習,後兩篇文言文為一類專題學習。具體安排見下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任務一:讀山水以感其情

【情境】部編版第七單元的主題是“自然情懷”,共選錄了五篇名家寫景抒情的文章。如果我們要以這個單元為基礎,編寫一本散文集,我們就把這個單元“讀厚”,圍繞主題分類收錄課內外的相關文章。然後需要“讀細”,鑑賞這些名篇“名”在哪裡;最後是“讀深”,在充分了解文章的基礎之上為這本散文集作序,表達出我們對這本散文集如此編排的理由。

話題匯入:毛澤東主席曾在《沁園春雪》中寫到:“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竟折腰”一句,抒發了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完成革命事業的壯志豪情。而由中國當代畫家傅抱石和關山月於1959年合作創作的巨幅山水畫《江山如此多嬌》,同樣給我們直觀地展現出我們神州大地的恢弘壯闊。說到祖國的山河,你馬上想到了什麼?

今天讓我們共讀中國古時候寫景抒情的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穿越千百年之前,感受蘇軾和姚鼐筆下的景與情。

活動1:讀順——自由朗讀課文,注意字詞的讀音。

活動2:讀情——選出你最喜歡的一處讀一讀,注意朗讀的輕重節奏。

任務二:理字詞以通其意

活動:梳理兩篇文言文重點字詞:實詞、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

任務三:畫山水以現其貌

活動:請從《赤壁賦》《登泰山記》中任選一篇,結合文字意象,為文章繪製一副美景全貌圖。(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讓學生課前或在家繪製,鼓勵發揮特長,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

第二課時

任務一:讀山水以賞其景

匯入:

餘秋雨曾在散文集《文化苦旅》自序中說道:“我發現自己特別想去的地方,總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較深腳印的所在,說明我心底的山水並不完全是自然山水,而是一種人文山水。這是中國歷史文化的悠久魅力和它對我長期薰染造成的,要擺脫也擺脫不了。”之所以稱“人文山水”,是因為自古在文人墨客筆下,山川自然便被賦予了豐富的意義。伯牙與鍾子期于山水之間相遇,一曲《高山流水》抒發知音之遇;“仁者樂山,智者樂水”是儒家山水比德、表達君子道德情操的最佳註腳。凡此種種,數不勝數。

今天讓我們繼續共讀中國古時候寫景抒情的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感受蘇軾和姚鼐筆下的山水之美和潛藏其中的文人情思。

活動1:如果你是編輯,要為入編散文集的這兩篇文章補充旁批,你會怎麼選擇?請從描寫山水的語句中選擇一處,小組討論、分享。

活動2:精選一處,仿照例子,完成表格。

參考:

任務二:攜山水以勾情思

活動1:你從這兩篇山水散文中讀到了什麼情感?

活動2:《登泰山記》只是一篇山水遊記嗎?結合以下語句分析。

(1)自京師乘風雪,歷齊河、長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長城之限,至於泰安。……餘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嶺,復循西谷,遂至其巔。

引導:奔赴泰安之中的一系列動詞,乘風冒雪,跋山涉水,極寫路途之遙,登山之決心與熱切;登山途中,“少”“中”“西”“巔”等一系列方位名詞的變化,寫出山路之曲折,山勢之高峻,登頂之艱險。其中環節,缺一不可。作者何以費此筆墨?

明確:明寫路途艱難,實寫人生艱難。

(2)及既上,蒼山負雪,明燭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徠如畫,而半山居霧若帶然。

引導:登頂山上,豁然開朗。傍晚時分,落日餘暉靜靜灑落,山水如畫,霧帶飄然,山色淡雅、祥和。“望”是眺望,與“上”呼應,此情此景,非登頂不得,心境也由苦苦攀登轉而為寧靜淡然。

明確:明寫山色淡雅,實寫心境淡然。

活動2:結合作者當下的處境,談談兩篇散文抒情方式的不同。

資料1:“烏臺詩案”獲釋後,蘇軾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官俸停發,衣食無著,曾做詩句“古人不復通問訊,疾病飢寒疑死矣”表達當時的困苦之境。元豐五年秋冬,蘇軾先後兩次遊覽黃州赤壁,寫下兩篇賦。此為第一篇賦。

資料2:《登泰山記》寫於姚鼐辭官歸故里的途中。姚鼐少懷大志,但仕途之路並不順暢。後被舉薦,參與纂修《四庫全書》。本來升遷有望,可他卻在《四庫全書》告成之後,借衰病或養親之名辭官離京。學界普遍認為,實際上是與戴震、紀昀等人不睦。他曾感慨:“夫士處世難矣!群所退而獨進,其進罪也;群所進而獨退,其退亦罪也。”(《贈程魚門序》)

明確:雖然兩篇散文都是融情於景、情景交融,但《赤壁賦》淡化寫景,更多的是抒情言志,藉由行歌相答、主客對話的方式表達對個體在浩渺宇宙中如何自處的哲理性思考。《登泰山記》通篇以泰山之景為表現主體。從綜觀到微觀,從日暮到日出,文字細緻考究,呈現出泰山或巍峨高大,或泰然祥和,或恢弘壯闊的景象。相應地,我們能從蘇軾筆下鮮明感受到他身處逆境之時內心的動搖猶疑,以及最終對人生深沉的頓悟,這種抒情方式是顯性的;但是我們幾乎無法從姚鼐的這篇散文中尋得他無奈辭官之後的心境,他落筆剋制、平淡,情感隱匿在眼底丘壑中。一顯一隱,恰是兩者不同之處。

任務三:寄山水以求突圍

活動1:結合閱讀經驗和以下資料,思考:為什麼中國古代文人都不約而同地在山水中尋求生命困境的突圍?

資料:

(1)知者樂水,仁者樂山。

——《論語》6.23章

(2)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終南別業》

(3)“士”作為國家根本利益的維護者、精神家園的守護者要完成其歷史任務,就只能傾盡全力於理想人格的建構,把心靈的和諧、社會的和諧、宇宙的和諧融匯起來,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潘知常《中國美學精神》

明確:在春秋時期,山水多以倫理形態呈現,借山水來進行道德教化。此外,中國古代文人歷來深受儒家“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處世觀的影響,倘若無人賞識,則“藏”到哪裡?自是青山綠水處。恰如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一句極盡隱逸生活的閒適恬淡。因此,象徵著隱逸、避世而居的山水便與代表著世俗生活最高追求的廟堂相對立起來。所以他們在面對人生仕途困境而不得解時,轉而投向自然。而山水的接納、包容,也讓他們深化了人與自然渾然一體、融洽自處的理念,即“天人合一”。

活動2:我們還要為這本散文集做一個腰封。閱讀以下三則名言,你認為選用哪句最能吸引讀者?為什麼?

資料:

(1)非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

——南朝王融《江皋曲》

(2)論山水,則循聲而得貌;言節候,則披文而見時。

(說到山水,就能使讀者彷彿可以順著聲音看到山光水色的樣子;說到節令物候,就能使讀者在閱讀時似乎可以感受到所寫時令的寒暖特點。)——南朝劉勰《文心雕龍》

(3)就人生而言,應平衡于山、水之間。水邊的哲學是不捨晝夜,山地的哲學是不知日月。

——餘秋雨《仁者樂山》

課堂總結:

中國文人是有山水情結的。從謝靈運開闢山水詩之後,“山水”便成為文人筆下的常客,他們借山水以抒情、言志和明心。山水名篇《赤壁賦》和《登泰山記》同樣如此。兩者抒情方式一顯一隱,共同借山水書寫自己的生命困境,藉以在山水之境中審視自我、審視社會、審視宇宙,並將個體生命統一在自然生命之中,留下千古佳作。從此,山水也不再只是自然山水,而成為彰顯文人心跡的“人文山水”。

【作業佈置】

學到這裡,你是否也有萬千情思在心中激盪?任選“赤壁”或“泰山”為創作物件,結合閱讀體驗和生活經歷,用一首現代詩表達你獨有的情思。我們將擇優選編入冊。

《赤壁》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理解詞中寫、詠史、抒情相結合的寫法。

2、理解詞人複雜的心情,瞭解作者渴望為國效力的思想與壯志未酬的苦悶,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3、當堂背誦本詞。

教學重點:用文字的視角去解讀詞中的景物描繪和人物刻畫,理解詞人複雜的心情。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人生如夢”的思想情緒。

教學方法:學、講、練、評

教學計劃: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播放《念奴嬌赤壁懷古》

剛才所播放的歌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它是根據詞《念奴嬌赤壁懷古》改編的。在其中,歌曲中提到三國赤壁,我們自然而然就聯想到三國這個充滿紛爭的時代,是個亂世。但亂世容易產生英雄,也因此就留下了很多英雄事蹟可以讓後來人來品評。那麼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學習這首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同學們,本首詞的題目是什麼?--赤壁懷古,念奴嬌是詞牌名。

一、預習檢測①學生跟據誦讀指導和教師範讀,練習朗讀。(朗讀是詩詞教學的重中之重。朗讀有利於記誦,朗讀有利於理解,朗讀有利於把握意境,朗讀好了甚至可以以讀代講,朗讀時要把握詩詞不同風格、不同基調。本詞是豪放派開山力作意境壯闊氣勢巨集大,赤壁奇景部分應讀得鏗鏘有力氣勢奔騰,懷念英雄人物部分應讀得慷慨激昂,最後的感慨抒懷應讀得灑脫曠達。)

②學生預習課文填空

問題創設

問題1:上下兩闕各寫的什麼內容?

明確:

上闋描繪赤壁的景色

下闋寫周瑜的豐功偉績和詞人的感慨。

問題2:“赤壁懷古”,上闋中寫了哪些景觀?有何特點?

通過描寫大江向東奔騰,波濤洶湧,拍打著堤岸捲起層層白浪,山石嶙峋高峻的景色,描繪出一幅雄偉壯麗的圖畫。

問題3:這些景物描寫有什麼作用?

①這就為叱吒風雲的英雄人物的出場作了絕好的鋪墊。

②同時也表現了作者博大的胸襟和豪邁的氣概。

③這也體現了作者作為豪放派代表的詞風。

問題4:“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此句在詞中的作用?

由景及人承上啟下

三、討論質疑:

問題5:題為“赤壁懷古”,三國演義、赤壁之戰,裡面的人物千千萬萬、英雄輩出,為什麼蘇東坡單單懷周瑜呢?

捕捉有關描寫周瑜的語句,分析周瑜形象(學生討論)

明確:

小喬初嫁了---------------年輕有為風流倜儻

雄姿英發----------------威武英俊氣宇不凡

羽扇綸巾----------------風度翩翩儒雅瀟灑

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指揮若定,戰功卓著

問題6:“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怎麼理解?作者從幾個方面將周瑜與自己進行比較?

明確: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的句式應是“神遊故國,應笑我多情”

周瑜————蘇軾

年齡:34歲47歲

生活:幸福美滿屢遭不幸

外貌:英俊儒雅早生華髮

際遇:功成名就壯志未酬

四、舉例應用:根據上面的分析方法思考:

問題7:“如夢,一尊還酹江月”?是積極還是消極?

明確:

蘇軾此時已經47歲了,他被貶到黃州,遊覽赤壁美景,如畫江山,肯定有一種深深的失落感,年華老大,功業少成,想想人家周瑜,在三十四歲的時候,就已經名垂青史,已經立下赫赫戰功。而自己還可能如周瑜那樣嗎?想到這,蒼涼、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並沒有真正消沉,他又特別想得開,蘇軾可能在想,如畫的江山,儒雅的英雄,多情的美人,還有流傳千古功業,即使周瑜這樣的風流人物不也是被“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夢境一般,何必過於執著呢?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所以他特別灑脫,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開,才能出得來,因此,蘇軾才會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這就是蘇軾的生存智慧,這就是蘇軾的達觀豁達態度。

五、反思訓練,鞏固練習:翻譯下面字詞。

大江東去:

淘:

風流:

穿空:

拍:

英發:

灰飛煙滅:

多情應笑我:

尊:

六、總結

七、作業:1、背誦本詞

2、這首詞與《赤壁賦》比較一下,看看它們在表達思想感情方面有什麼異同。

六、作業:背誦本詞

李秋靜

《赤壁》教學設計9

一、教學目標

1.掌握文章中文言字詞,如通假字“屬”,狀語後置句式如“泛舟遊於赤壁之下”;給文章劃分段落,明確每個部分的大意。

2.學生通過誦讀法、以讀促悟法品味藝術手法和語言特點,自主理解與交流合作相結合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體會本文中情、景、理交融的寫作手法。

3.感受文中逝者如斯的哲學理念,體會作者曠達樂觀的人生態度。

二、教學重難點

學習積累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有關知識,瞭解作者運筆自然,文辭優美的寫作特色及語言運用的妙處,體會作者將情、景、理三者結合運用的妙處,感受作者文筆背後的人生態度和哲學理念。

三、教學方法

誦讀法、指導閱讀、點撥法、圈點勾畫法。

四、教學過程

(一)課前準備,自行預習

1.利用學習小組交流合作,蒐集相關資料,瞭解作者蘇軾的生平,著重看被貶謫黃州這段經歷,瞭解赤壁的歷史常識,以及賦的相關知識。

2.熟讀課外,利用工具書解決字詞難點,配合文章註釋歸納新知識點。

(二)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人生的組成的苦樂參半的,面對人生中的挫折,有的人一蹶不振,有的人豁然開朗,其實所謂的挫折痛苦,只是一個人角度的不同。今天我們要學習課文《赤壁賦》的作者蘇軾在面對“烏臺詩案”的低谷,貶謫黃州的不幸時,夜遊赤壁,與友人暢談人生,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在這篇課文當中作者是怎樣面對人生不幸的呢?

(三)初讀課文,以讀促悟

1.聽錄音朗誦,並齊讀課文,練習朗誦。

(1)主要注意字詞的讀音和朗讀的節奏並梳理生字詞。如:興:興起的意思;屬:通“囑”,意思是勸,請;

(2)瞭解句式,如狀語後置句泛舟遊於赤壁之下。

2.本文主要描寫了月夜美好,泛舟江上的所見所感,通過客人吹起蕭聲的蒼涼之感,引起了主客之間對於人生感受的對話,全文既有詩情畫意,又有人生哲理,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來交流:文章可以分為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講了什麼內容?

第一段:描寫夜遊赤壁的畫面,展示了詩情畫意的美好境界。

第二段:作者飲酒放歌,心情歡樂;客人吹簫,倍感悲涼,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

第三段:客人感悟人生短促,情緒悲觀。

第四段:作者暢談人生感悟,豁然開朗。

第五段:客人轉悲為喜,主客開懷暢談,興盡入睡。

(四)研讀問題,深入討論

1.以變化和不變化作為探討,主要寫了哪幾個方面?找出表明變化和不變化的詞語。

明確:水的變化是逝者如斯,不變是未嘗往也;月的變化是盈虛如彼,不變是卒莫消長;人的變化是生老病死,不變的是代代相乘;由物及人,情景交融,

2.文中人物的情感又是如何隨著變化?

第一段感受美好的畫面,主客二人以喜悅為主,接著客人吹簫,喜悅的感情慢慢被沖淡,感嘆到人生短暫,懷古傷今,情緒悲觀,接著作者暢談對人生的感悟,樂觀曠達,讓客人豁然開朗,最後轉悲為喜,興盡而睡。

3.引導學生再讀課文,說一說自己體會到的作者的語言特色和寫作手法。

(1)形象優美,善用修辭。

文章之美在於語言運用之美,文章語言雋永,形象優美。

老師提問:本文語言美在哪裡?引導學生使用圈點勾畫法,找出一些語句,如在描寫客人吹簫的時候中對蕭聲的描述“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繼續提問他使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讓你覺得文段優美,使人動容。

學生回答出連用六個比喻,充分的渲染了簫聲悲涼,抽象的笛聲變得若隱若現,如在眼前,在江上與寒夜中顯得更加淒涼動容。

(2)“情、景、理”融合的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的合理運用讓文章讀起來“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詩有情但卻理,詞有景卻多情,在賦當中,由於對客觀事物的描述,使文章顯得不會太過強說愁;而景色的描繪,又讓整篇課文氛圍優美,整體和諧,在文中最後,又加入了說理的成分,可以發現說理的成分並不是強加上的,而是有邏輯,有層次的將說理部分層層托出。

不管是抒情,還是述理,全文都離不開江上風光和赤壁故事。這就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充滿詩情畫意而又含著人生哲理的藝術境界。

(3)結合本篇文章,談談你對作者的人生態度的理解。

教師在黑板上書寫“人生、失敗、感受”幾字,讓同學們用黑板上幾個關鍵詞進行造句,其中需要包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並提問學生,你認為的失敗是什麼?失敗以後你會怎麼做?在今天學完了《赤壁賦》之後,你認為蘇軾是一個失敗後如何看待自己看待人生的人呢?並隨機請同學起來作答,讓他們對蘇軾進行一個深入的理解,並說出自己和蘇軾在面對失敗後有何不同。

(五)拓展延伸,小結作業

1.回顧本文的藝術手法,學會運用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2.整理歸納課文中歸納的實詞,把握文章整體的脈絡,任選一畫面進行拓展描繪。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本篇課文著重引導學生以讀促悟、和朗誦法,知識點涵蓋多,內容豐富,應當注意後期的教學反饋,督促學生理解掌握。上課時應多引導學生去了解作者的生平等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識,做到知人論世。

《赤壁》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瞭解蘇東坡的生平思想及豪放詞的特點;

學習本文寫景、詠史、抒情相結合的特點;

理解蘇東坡的情感矛盾。

課型 多媒體

教學過程

匯入

許多古人,每見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懷。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臨洞庭憂蒼生,歐陽修遊滁州而醉山水。他們心為山動,情為水發,錦文華章噴薄而出,留下許多千古絕唱。宋代詞人蘇東坡來到歷經滄桑的赤壁古戰場,同樣情難自已,醉書一曲《念奴嬌》,讓世人傳唱。(展示赤壁風景圖及蘇軾原作,進入主頁面。)

朗讀全文

一位同學讀,正音。

齊讀,感受文章。

疏通詞語

千古:長遠的年代。

風流:有文采有功績。

檣櫓:檣,桅杆;櫓,漿。這裡指北軍的戰船。

灰飛煙滅:像灰煙那樣消失。

華髮:白頭髮。

酹:以酒灑地,用以祭祀。

課文分析

說說你自己對這首詞的感受。

回答下列問題:

上闕

描寫景色的有哪些句子?

文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現力的字詞描寫了赤壁怎樣的景色?用了什麼修辭?從幾個角度?基調怎樣?

(作者抓住懸崖、陡壁、怒濤、波浪這些可視性極強、變化巨集大的形象,大刀闊斧,橫畫縱抹,描繪了一幅奇險雄偉的畫面,格調高昂。)

C、對活動在這裡的英雄人物,作者又是具有怎樣的情感呢?

大江滔滔,猶如歷史長河,英雄人物的業績,被淘洗變淡。這些英雄人物現在又在何方呢?不盡的懷念從中可見。“故壘”句具體話懷古的時、地、人。

D、上闕末句有何作用?

承上啟下。

(是啊,“江山如此都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錦繡河山必然產生、哺育和吸引無數的英雄人物,而三國時期正是英雄輩出的時代,關雲長過五關斬六將,猛張飛一聲斷喝長板陂上,俊呂布方天畫戟無人能敵,諸葛亮運籌帷幄世所難當。〈展示人物臉譜〉在諸多英雄中,作者選擇了誰作為詠誦的物件?)

《赤壁》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瞭解蘇軾的生平和思想,瞭解詞的寫作背景

2、通過比較閱讀,引導學生初步掌握賞析詩詞的步驟方法,提高學生理解鑑賞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學習,理解詞中寫景、詠史、抒情為一體的手法。

2、通過教師點撥、引導,學生自主探索“拍岸”“裂岸”“強虜”“檣櫓”的不同以及結尾的理解。

3、通過朗讀,理解豪放詞特點及詞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蘇祠豪放的特點,體會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情感和壯志未酬的苦悶,學習他曠達胸襟和進取精神。

教學重點:理解詞中寫景、詠史、抒情融為一體的寫作手法。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渴望建功立業的壯志與壯志未酬的苦悶。學習他曠達的胸襟和進取精神。

教學過程:

一、匯入課文

1、猜猜作者

中國著名作家林語堂曾評價一個人。我們今天就上他的課,猜猜他是誰?

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一個偉大的人道主義者,一個百姓的朋友,一個大文豪,一個大書法家,一個創新的畫家,一個造酒試驗家,一個工程師,一個憎恨清教徒主義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一個巨儒政治家,一個皇帝的祕書,一個酒仙,一個小丑(幻燈片投影)

2、學生介紹蘇軾、瞭解蘇軾

二、學習課文

1、教師範讀(配樂)

2、明確詞牌名、題目及詞的類別:懷古詩

明確懷古詩特點:觀眼前之景寫歷史故事抒一己之懷

3、速讀上闕。提問:(觀眼前之景)最有氣勢的是哪句?(自由發言)

明確:“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推雪”

提問:哪幾個字富有表現力?來說說看。

分析:“穿”寫出亂石高聳入雲的動態,化靜為動。描摹出山勢之險要、高峻。“拍”描摹出赤壁水勢洶湧澎湃。“卷”表現出驚濤驚天動地、波瀾壯闊的氣勢。

三句運用誇張、擬人、比喻等手法,從形狀、聲音、顏色等方面寫出赤壁雄奇壯美、波瀾壯闊的景象。(板書:描壯美之景)

提問:有版本作“驚濤裂岸”,試和原文比較,你認為哪個更好?(自由闡述)

明確:“拍”更好些,“擬人”的使用,使得更形象,動態感強,而且其中還暗含聲響。“裂岸”是從“形”上來寫,這和第一句的視角重複了。三句分別從形、聲、色三個角度寫的。所以不能用“裂岸”。

生齊讀感受赤壁的壯美,領略蘇祠的豪放。

4、提問:作者在描摹了壯美之景後,用了一句過渡句過渡到寫什麼上?

明確:由“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過渡到歷史人物上。

5、提問:作者站在赤壁古戰場上想到了誰?他有何特點?(依文找特點)

明確:英俊瀟灑文武雙全年輕有為鎮定自若……

“小喬初嫁了”襯托出周瑜年輕有為,春風得意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表現周瑜的儒雅、風度翩翩

“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刻畫了周瑜從容自若,指揮若定的形象。

6、提問:“談笑間,強虜灰飛煙滅”有版本作“檣櫓灰飛煙滅”,你認為哪個更好?

明確:“強虜”是突出敵方強大,襯托周瑜的英雄形象。“檣櫓”是借代,代指曹操的八十萬水軍,更能體現水軍的特點。

7、提問:三國時期,有很多的風流人物,為什麼蘇軾想到的卻是周瑜?(出示圖表,學生分組討論)

人物周瑜蘇軾

年齡3447

生活幸福美滿貧困潦倒(妻子早亡)

外表英俊瀟灑早生華髮

職位東吳大都督黃州團練副使

成就功成名就一事無成

明確:感嘆自己雖身懷報國之志卻得不到統治者的信任和重用。借周瑜之酒杯,澆自己之塊壘,所以才有了“多情應笑我”的感嘆。(板書:嘆風流之人)

8、提問:對詞人情感的理解,有人認為此時蘇軾善於自我解脫、自我安慰,比較曠達;也有人認為此時的蘇軾比較消沉,憤懣無法排解,只好寄情山水,你怎麼看?(學生討論)

明確:曠達多於消沉

蘇軾和周瑜相比,蒼涼和消沉之情是難免的,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沒有真正消沉,他特想得開。他在想:所有風流人物都將隨歷史的潮流而被滌盪了,即便周瑜這樣的風流人物不也被浪淘盡了嗎?人生就如夢一般,何必過於執著呢?,所以特別灑脫,把酒灑在地上祭祀江月,這其實就是林語堂評價的“他是天生的樂觀派”。(板書:抒曠達之情)

9、齊讀下闕並自由朗讀試著背誦這首詞

三、小結並佈置作業:

懷古詩:觀眼前之景寫歷史故事抒一己之懷

課後閱讀(1)林語堂《蘇東坡傳》(2)餘秋雨《東坡突圍》

四、在齊聲朗讀中下課

《赤壁》教學設計12

學習目標:

1、學習課文,瞭解“赤壁之戰”是我國曆史上一次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2、培養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給段落分層的能力。

3、理解本課“調兵遣將、自不量力、不計其數”等重點詞。並掌握句式“不是……也不是……而是……”的運用。

教學重點:理解周瑜制定“火攻”計策的依據及實施“火攻”計策的過程。

教學難點:讓學生充分理解號稱八十萬的曹軍為什麼會敗於僅三萬的周瑜的軍隊。

教學準備:多媒體輔助教學及課件。

教學過程:

一、複習課文第一段

展示赤壁之戰形勢圖,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曹、周兩軍各自的地理位置,逐步展現文章結構。

提問:

(一)赤壁之戰的起因是什麼?周瑜又是怎樣做的呢?隨課文理解“奪取”、“調兵遣將”的意思。

(二)雙方作戰的兵力又怎樣呢?(板書:3萬,80萬)

二、學習第二段:曹操和周瑜都想取得這次戰鬥的勝利,戰前他們各自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呢?請同學帶著這個總是齊讀課文第二段,學生讀後思考,小組討論後回答。

繼續追問:(1)曹操為什麼“鐵索連船”?這樣做好不好呢?

(2)周瑜採用火攻的依據是什麼?(板書:火攻)

三、學習第三段:

(一)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三段,思考周瑜用火攻的方法打敗曹軍分哪幾步?讓學生邊讀邊用筆劃分層次用“/”線表示,並用簡短語言概括。(同座位交流後回答)

多媒體逐步展示:寫信詐降、乘風行船、火燒曹船、曹軍大敗。

(二)學習第一層

展示黃蓋給曹操寫信的內容(個人讀)

引導學生分析

1、曹操接到黃蓋的信為什麼會歡喜得不得了?從信中找出原因。(理解“自不量力”)

2、周瑜既然準備用火攻攻打曹軍為什麼還要寫信詐降呢?

3、要想使火攻得以實現,還需要什麼自然條件?(東南風)

(三)學習第二層

展示兩軍對陣圖體現東南風對火攻的作用

思考討論:

1、課文中哪幾處寫到東南風?(用“ ”線在文中標出)它與火攻有什麼關係?(先讓同座學生交流,再請一位學生到螢幕前用教棒敘述)

2、東吳乘風而來的船有哪幾種?它們分別有什麼作用?(大組討論,允許爭論)

分析比較句子:

①裡面不是兵士,也不是糧食而是蘆葦,……

②裡面是蘆葦,……

附問題:課文中為什麼不直接寫船裡面是蘆葦,而要寫船裡裝的不是士兵,不是糧食而是蘆葦,……

(四)學習第三、四層

1、教師用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引入激烈戰鬥的意境之中。

這時候,黃蓋的二十條火船,乘著東南風,駛進了曹操的船隊,曹操的戰船正象黃蓋事先所預料的那樣,沒法散開,一下子都著了火,火借風勢,風助火威,越燒越猛,勢不可擋。同學們想不想看這精彩的戰爭場面?

2、觀看赤壁之戰的精彩片段,把“火燒曹船”、“曹軍大敗”的精彩場面展現在學生面前(多媒體演示,師生共同觀看)

問學生:從精彩的片段中都看到些什麼?

3、①找出課文三、四層中寫火勢旺盛的句子,為了說明火勢旺盛,哪些字詞寫得好?(重點體會“都”、“封”、“竄”)

②三、四層中哪些句子寫曹軍大敗的呢?哪些詞語寫得好?(重點體會“不計其數”、“丟盔棄甲”)

4、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

由字詞→句子→段落,讀出火勢旺盛的壯觀場面,讀出曹軍潰不成軍的慘殘情景,體會字詞對句子的表現作用。

朗讀方式:由個人讀到分組讀(或集體朗讀)

四、總結

提問:東吳僅三萬人,為什麼能打敗號稱八十萬的曹操?(板書:勝、敗、知己知彼、驕傲輕敵)

五、課堂練習(略)多媒體展示

六、結束語

“赤壁之戰”周瑜取得了勝利,這一仗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如果同學們有興趣,課後請閱讀《三國演義》第四十五到第五十回。

《赤壁》教學設計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本文一些重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特殊句式。

2、鑑賞本文景、情、理的交融和語言運用的妙處。

3、理解作者泛舟赤壁而觸發的情思和曠達樂觀的情懷。

能力目標

1、把握本文“以文為賦”的體裁形式。

2、能夠熟讀成誦,積累名句,較為具體深入地理解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和闡發的哲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體會蘇軾豁達的宇宙觀和人生觀,他能從多角度看問題而不把問題絕對化,身處逆境也能保持豁達、超脫、樂觀和隨緣自適的精神狀態。

2、體會文章的詩情畫意之美。

【重點難點】

本文的感情基調:主客對話所表現的憂傷與喜樂是作者內心矛盾和感情的真實反映,抒發哀怨之情時,流露了“人生無常”的消極情緒,但他並不甘心消沉,而能從中解脫出來,因而胸襟豁達,思想開闊,表現出一種灑脫、豪邁的氣度,使文章具有一定的積極進取、達觀超然的感情基調。

【設計依據】

學習文言文,首先就是讓學生讀得充分。“讀”是文言文教學的根本,讀好了,學習文言文的許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這其中教師的範讀尤其重要,要使學生在教師的示範和指導下反覆誦讀,從而為學生積極地、富有個性地閱讀打下基礎。

加上“賦”文體本身講究聲律之美,它把散文的章法、句式與詩歌的韻律、節奏結合在一起,藉助於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形式,顯得謹嚴而又自由。只有心臨其境的誦讀才能再現文章語言的無盡魅力,也才能在此基礎上把握作者“由遊起興,由景生情,由情入理”的思路。

其次,本文的閱讀,也應是師生自主愉快互動品讀的過程,要讓學生在品味語言的過程中感受古代燦爛文化的深沉與優美。

【設計意圖】

通過誦讀感悟文章,學生從中學會品讀賞析美文。

為了理解蘇軾辯證的哲學觀及曠達的人生態度,閱讀中引導學生觀照自我人生,思考生命的真正意義與價值,從而培養其深厚的人文素養。

【教學方法】

1、情境教學法

2、討論探究法

3、分析歸納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兩課時

【主要知識】

1、文體知識

賦:

介於詩歌與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長於鋪陳敘事,多用對偶、排比、誇張等藝術手法。

在賦體文章中,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這種現象叫做“對文”。注意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相互關係,仔細品味句子的韻味。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2、誦讀應注意什麼?

應注意節奏、停頓、重音,特別是通過某些地方的延長,展現出作者“遺世”、“羽化”之樂。

【課前準備】

課前複習此詞有助於學生走進蘇軾的心靈,為賞讀《赤壁賦》作好準備: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教學設計】

一、匯入課文

配樂:古箏曲《夜色》。

1、老師示範朗讀,學生聽讀。(要求:注意聽腔調,聽節奏,聽感情。)

2、學生自由朗讀,進入意境。

二、整體感知

1、把握文中作者的情感變化:樂-悲-喜。

明確:作者情感變化明顯,是引起主客問答的內在原因,也是貫穿全文的線索。

2、第一段寫景的文字有哪些?你喜歡哪一句,最喜歡哪一句?

清風徐來月出於東山之上白露橫江

水波不興徘徊於斗牛之間水光接天

3、在背景音樂中感受美景,然後說一說腦海中的景色,用自己的話敘述出來。

要求:

⑴、賞析美文,體味美文,學會“賞析”。

⑵、化古人美的語言為自己的語言(散文語言)學會“說”。

⑶、認識美的大自然,學會評價。

4、品讀第二段的音樂描寫,探討其中音樂的特色。配樂:簫曲《病中吟》

學生吟誦: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泣……

學生點評:音樂低迴婉轉,具有美的震憾力。本文的簫聲是悲涼的,“泣、訴、怨、慕”表現聽樂人的心理感受。

拓展比較:是否可以從已學的課文中找到相應的體現音樂魅力的語言?

學生甲:徐志摩《再別康橋》“悄悄是離別的笙簫”,此詩的簫聲是“悄悄的”不想打擾康橋的寧靜美好。

學生乙:《琵琶行》有句“曲中收拔當心劃,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學生丙:孔子說過:餘音繞樑,三日不絕。

討論:音樂停止了,音樂的魅力不絕,你們說為什麼?

學生丁:音樂表現了人性的情感,人產生了共鳴,沉浸在音樂當中。

三、對比探究

本文3、4兩段,作者由景生情,因情悟理,把握其思路是理解文意的關鍵。

⑴、悲從何而來?

討論: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飄飛,想到曹操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無限悵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思及自身,悲從中來。況宇宙無限人生須臾,怎奈這份空幻之感?欲超脫塵世,尋求寄託,卻“知不可乎驟得”,只能“託遺響於悲風”。

提示:此處可通過誦讀,利用聲調高低、語速快慢體現出作者情感的變化。

⑵、蘇子之悲與王羲之在《蘭亭集序》中表達的“悲”有何不同?

討論:蘇子之悲實乃古代哲人和詩人共同的困惑。

不同:一是蘇子因眼前之景而神思飄飛,想到曹操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哉?”透露出無限悵惘之情。一世之雄亦如是,思及自身,悲從中來。王羲之立足當時,將心中所思所感推及人類,從感性的體驗上升為理性的思考,否定“一死生”“齊彭殤”。

二是蘇子由眼前的水與月,悟出了“變”與“不變”的道理,辯證地看待問題,知其不變,物我無盡,且於無限自然之中擷取清風明月,“取之無禁,用之不竭”,從而能超然獨立,曠達樂觀。王羲之對時光飛逝、人生短促的深沉慨嘆中暗含著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四、課外閱讀

林語堂的《蘇東坡傳》

餘秋雨的《蘇東坡突圍》

《赤壁》教學設計14

學習目標:

1.通過多形式的朗讀,把握全詞主旨。

2.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

3.通過拓展比較閱讀,瞭解豪放詞風。

教學重難點:

朗讀技巧,作者情感

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學習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設想:

1.在初讀中,熟悉全詞,把握詩詞主要內容。

2在精讀中,賞析精美詞句,分析周瑜形象。

3在品讀中,感受作者豁達超脫的情感態度。

教學步驟及設計:

一、匯入環節

人的一生起起伏伏,坎坎坷坷,是非成敗轉頭空。無論是生活亦或是政治仕途,都可能遭遇困頓。當人生不盡如人意時應當怎樣面對?今天我們學習一首一代文豪蘇軾的詞,看看他是如何面對政治上的失意。

二、展示學習目標:

學生自讀學習目標

三、作者介紹

師:提到蘇軾,大家都不陌生。那誰來幫大家簡單回顧一下作者?

生:介紹蘇軾年代及主要成就

師:嗯,老師再給你補充一下——其實除了詩詞,他在書法、繪畫、音樂等方面均有建樹。正如林語堂先生評價所說:他比中國其他詩人更具有多面性!

剛才XX同學談到了蘇軾的成就,那麼關於蘇軾的經歷,有沒有同學可以介紹一下?

生:談談自己對蘇軾的瞭解,比如烏臺詩案等

教師:正如你所說,蘇軾的一生都可以說是文壇得意,官場失意,我們今天要學的這首詞,正是他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之後所寫。

四、初讀識詞

師傅:簡單的知人論世後,我們一起來初讀識詞。給同學們3分鐘,大家反覆自由朗讀全詞,讀的過程中注意讀準字音,讀請句讀,並思考上下闋主要寫了什麼?

師:剛才大家讀的都比較投入,現在誰來回答一下:本首詞的主要內容?

生:上闕主要寫了赤鼻磯的景色,下闕主要是抒情

(板書寫景懷古抒情)

師:好,那現在誰來為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初讀成果?

侯華富朗讀

師:誰來點評一下他的朗讀?

李懌卓:點評:字音、節奏、感情等角度

師:點評的比較到位,那你能不能再來示範一下。

李懌卓示範

師:效果確實更好一些,俗話說“詞讀百遍不嫌多,遍遍都有新收穫”。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在精讀、品讀中繼續學習!

五、精讀思考

師:請同學們再讀全詞,在讀的過程中思考這樣3個問題!PPT展示問題,倒計時設定3分鐘。

師: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一起分享成果,解答疑惑。

六:展示成果

師:我們來看第一個問題,誰來回答?

生:分析“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一句。因為在讀這一句的時候,會不自覺的有種豪邁的情懷。

師:你讀出了身臨其境的感覺。那麼你認為你體會到的這種境界是通過哪個字詞體現出來的?

生:大江

師:實際上大江就是哪裡?(長江)那作者為什麼不寫“長江東去,而寫大江東去呢?”

生:因為,長江就是感覺比較長,而大江,就讓人有種眼前場景很巨集大的感覺。

師:非常好,你抓住了“大江東去”,所暗含的那種登高望遠、一覽無餘的意味。那你覺得這個“大”字應該怎麼讀?

生:應該重讀,然後聲音高一點

師:那請你試一試。

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師:真是蕩氣迴腸!請坐,其他同學也試著再朗讀體會一下,注意讀出這種大視野、大格局!

學生讀、點幾個學生讀(王存瑞、黃迎新)

師:除了第一句,大家還喜歡哪一句?

生:我喜歡“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這一句。因為,這一句用了擬人和比喻的手法,把高聳的怪石、驚濤駭浪和岸邊的晶瑩浪花寫得非常形象。而且這是蘇軾以為的古赤壁戰場旁的景象,所以我讀的時候有種穿越時空,回到驚心動魄的古戰場的感覺。

師:能不能具體說一下,你是怎麼讀出的這種驚心動魄的感覺?

生:主要是通過“穿”、“拍”、“卷”三個字,這個“穿”讓我聯想到了戰場穿梭的羽箭,“拍”有種很有力的感覺,“卷”帶來一種狂風掃落葉,橫掃千軍的氣勢。

師:古人寫詩時講究“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我們平時賞詩的時候也要有這種錘字練字的意識。那你覺得這幾個字應該怎麼讀?

生:重讀

師:除了重讀,還有嗎?比如說語速上?

生:快一點

師:好,你來試一下

生: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師:真可謂慷慨激昂,好,同學們自己再讀此句,體會一下。

點學生讀

師:還有沒有同學想分享一下自己喜歡的句子?

生: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我覺得這一句在結構上特別巧妙,“江山如畫”好像把上闕所描述的景色到了一幅畫卷上了一樣。而“一時多少豪傑”很自然的引出了下闕的周瑜。

師:實際上你所說的就是結構作用中的承上啟下。“江山如畫”一句收住了上闕的景,那我們找個字來形容上闕景物特點的話,哪個字比較合適?(板書壯景)

“一時多少豪傑”完成了從“千古風流人物”到“遙想公瑾當年”的一個自然過渡。

師:好,我們請東邊三排的同學齊讀一下上闕,注意運用剛才所學到的朗讀技巧。大江東去一二~

師:好,我們來看第二個問題,下闕中周瑜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誰來解答?

生:周瑜是一個年輕有為、人生得意的形象。從“小喬初嫁了”可以看出周瑜很年輕,“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可以看出他指揮赤壁之戰取得勝利,很有能力。

師:好,你眼中的周瑜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這樣一種形象。還有沒有同學想補充?

生:我覺得周瑜是一個英俊瀟灑、談吐不凡的人。

教師:咱們說談吐不凡一般形容人比較有修養,而這個地方你強調的是他的運籌帷幄的能力,所以換一個什麼詞比較好?

生:從容不迫

師:其實這個地方我們用談笑自若、氣定神閒、胸有成竹都可以,好請坐。那麼我們看這裡,周瑜的形象是蘇軾親眼所見的嗎?(不是)

而是他怎麼樣寫的?(想象的)我們來看這樣兩則材料:

張睿萱讀一下

師:我們看這兩則材料——把成家十年的周瑜寫成是小喬初嫁,把諸葛亮的衣著打扮按到了周瑜身上,這些都和下闕中的“遙想”相呼應。所以咱們在讀這兩句的時候應該怎麼讀?應該重讀還是輕讀?快讀還是慢讀?應該是讀出一種江邊遙想,渺遠幽壙的感覺。

比如讀成“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雄姿英發。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大家自己試著讀一讀體會一下。

師:好,我們看第三個問題,蘇軾想借周瑜表達什麼樣的情感?

生:我覺得蘇軾站在昔日的古戰場,描繪這樣一個人生贏家周瑜,主要是為了和自己形成對比,反襯自己當時不受重用,失意的處境。

師:你從哪裡讀出了周瑜和作者的這種對比聯絡?

生:“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這一句就是想象周瑜的英靈如果神佑此處,看到這麼落魄的我,會笑我。這種笑也有點自嘲的感覺。

師:我們看這張對比圖,實際上蘇軾把周瑜塑造的越完美,越凸顯了自己的窘迫。

七、品讀感悟

師:那麼此情此景,蘇軾有沒有因此變得落寞消沉?大家品讀最後一句,體會一下。

好,誰來談一下自己的感悟?

生:我覺得這種對比下,蘇軾肯定是比較消極的,心裡很有落差。

師:好,還有沒有其他意見?

生:我覺得這時候的蘇軾心裡肯定有消極的情緒,但是也包含著一種自我療愈之後的積極在裡面。因為他看到晝夜不停的大江,盈缺如常的月,應該會用是非成敗轉頭空,最終一切都會如夢消散來安慰自己。所以他才會灑酒以謝江月。而且晚年他總結自己的一生,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dan,一聲)州。”所以可以看出最後他有種釋懷之後的豪情。

師:你聯絡了蘇軾在《前赤壁賦》和他的整個人生來談這種從沉鬱到超脫的蛻變,非常好。那我們請西邊三排的同學齊讀一下下闕,注意把遙想的渺遠和人生如夢的豁達讀出來,遙想12

(板書豪傑、豪情)

八、拓展延伸

師:這首詞被譽為豪放派代表作,通過分析詞中的壯景、豪傑、豪情,我們應該對這種詞風有了一定的瞭解。接下來我們再拓展延伸一下,通過對比閱讀進一步體會一下豪放派的風格。

請同學們比較閱讀本詞與婉約派代表作雨霖鈴,然後同桌之間討論一下豪放派和婉約派的不同。

生:婉約派讀起來比較委婉細膩,豪放派讀起來比較有氣勢。

生:我覺得可以結合本課的所學的景、人、情三個角度分析,婉約派喜歡寫一些楊柳曉風這樣的秀麗的景物,豪放派則是描繪壯麗的景色。婉約派喜歡寫小兒女的悲歡柔情,豪放派則喜歡寫大英雄的壯志豪情!

師:你從景、人、情三個角度一語中的點出兩種風格的區別,特別到位!那我們就請兩位同學分別帶著這種理解讀一下這兩首詞。好先看婉約派這一首,誰來試一下?

女生:寒蟬悽切……

教師:恩,確實有南宋俞文豹所說的“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而歌的韻味,好請坐。誰來試一下豪放派這一首?

男生:大江東去……

教師:真有種關西大漢持銅琵琶,鐵卓板,高歌的感覺。聽罷直覺天風海雨撲面!太棒了,請坐!

九、總結本課

師:我們這節課主要是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三讀三問領略了東坡居士面對長江赤壁寫下的壯景豪情,最後我們再來齊讀全詞,在朗朗書聲中體會他橫放傑出、境界大開的豪邁和超脫!

學生齊讀

師:好,下課!同學們再見!

十、【板書設計

寫景:壯景——豪

懷古:豪傑

抒情:豪情——放

《赤壁》教學設計15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蘇軾詞兩首,首先我們來一起學習第一首《念奴嬌·赤壁懷古》。我們來一起回憶瞭解蘇東坡的生平詩作,理清詞作內容,欣賞佳詞好句。並最終對比學習《莫聽穿林打葉聲》,體會蘇東坡曠達豪放胸懷。

以前我們已經學過了蘇東坡很多的詩、詞和文章。有什麼啊,像《水調歌頭》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還有《江城子·密州出獵》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可以說對於蘇軾的一些基本資訊和生平我們已經瞭解了很多了。現在我們需要更細化一些。

這是蘇軾在神宗熙寧元年——元豐八年的活動情況。

1068年娶王閏之(王弗之堂妹)

1069年返京;任職史館

1071年任告監管;任杭州通判

1074年任密州太守《江城子》《明月幾時有》

1076年任徐州太守

1079年任湖州太守;入獄

1080年謫居黃州,任黃州團練副使

1084年往常州

1085年往登州;任登州太守;往京都;任中書舍人

可以說在密州黃州是蘇軾創作的高峰期。

蘇軾平生受到兩次嚴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歲那年因“烏臺詩案”而被貶至黃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歲時被貶往惠州,62歲時貶至儋州,到65歲才遇赦北歸,前後在貶所六年。蘇軾去世前自題畫像說:“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功績高,詩作也很高產。我們今天學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寫在被貶黃州時期。

據傳說,據傳說,也就是野史記載,蘇軾被貶黃州,和當時的黃州太守徐太守關係不錯。兩人兒經常聊聊天下下棋,喝點小酒什麼的。就在一天,蘇軾在徐太守家喝多了,天挺晚了,當時也沒電話,要是有電話王潤芝就可以打個電話問問,喂,徐太守我家東坡回來了麼,回沒回來就知道了。可恰恰是沒電話。王潤之以為蘇軾留宿在徐太守家了,可他恰恰是回來了,結果被關在了門外,沒給他留門。蘇軾這個鬱悶啊,就有了內首詞: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關鍵在哪啊,最後一句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什麼意思啊,坐著小船走了。到哪了?到哪了?哎,據野史記載,他就到了赤壁,當然史學家說,蘇軾到的是黃州赤壁磯,而並非當年的赤壁古戰場,考證來考證去也沒有個定論。咱們呢不管蘇軾到了哪,總之看見這大江東去,就有了這樣一首傳唱千古的詞作。

蘇軾來到赤壁,首先看到的是什麼:哎,大江東去,浪濤去,千古風流人物。給你什麼感覺呢。壯闊。為什麼壯闊呢?大江東去是眼前之景,浪淘盡,大浪衝刷的是什麼啊,千古風流人物。那麼老師要問了,大江與千古人物是同一時間維度上的嗎?不是。是同一空間上的嗎?也不是。也就是說,這兩句話是時間和空間上的一個錯位。大江東去是眼前之景,是現在,是空間上的感覺。而千古風流人物,則是時間上的歷史滄桑之感。所以說這句,從空間的闊大寫起一直寫到歷史的滄桑,又有了歷史的沉重感,時空交錯,在這裡是一個重要的手法。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是空間上的感覺,流啊流啊流,這就到了什麼,時間上的維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