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杜牧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9W
《赤壁》杜牧1

《赤壁》

《赤壁》杜牧

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註解】:

1、折戟沉沙:斷了戟沒入沙中;戟:一種武器。

2、東風:東吳以火攻攻打西面的曹營要藉助東風。

3、周郎:周瑜,吳軍統率。

4、二喬:吳國二美女,大喬嫁給吳國國君;小喬嫁給周瑜。

【韻譯】:

斷戟沉沒泥沙中,六百年來竟未銷熔;

自己拿來磨洗,認出是赤壁之戰所用。

假使當年東風不給周瑜的火攻計方便;

大喬小喬就要被曹操鎖閉在銅雀臺中。

【評析】:

這首詠史弔古詩,似是譏諷周瑜成功的僥倖。詩的開頭二句,借物起興,慨嘆前朝人物事蹟,後二句議論:赤壁大戰,周瑜火攻,倘無東風,東吳早滅,二喬將被虜去,歷史就要改觀。詩的構思極為精巧,點染用功。

《赤壁》杜牧2

【課文呈現】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課堂實錄】

《赤壁》課堂實錄

授課:梅洪建

時間:20xx年4月30日上午第二節

地點:甘肅省莊浪縣紫荊中學

授課物件:紫荊中學八年級某班

聽課物件:莊浪縣骨幹語文教師

活動名稱:“新理念、新課標、新課堂”高效課堂教學“名師講堂”觀摩研討會

課前閒談

師:大家見到陌生人緊張不?

生:(不語)

師:我是緊張的,在你們的地盤啊。都說強龍不壓地頭蛇,你們是地頭蛇,我可不是強龍。我面紅耳赤,心跳加速啊……

生:不會吧,你是老師啊?

師:真的,不信你摸摸。(躲避狀)不讓你佔我便宜!一分鐘高達75次呢!

生:(鬨堂大笑)

上課過程

師:請大家看今天講課的標題——(出示課件):

用數學的方法開啟詩歌鑑賞的大門——學習杜牧《赤壁》

請同學們齊讀——

生:(讀)用數學的方法開啟詩歌鑑賞的大門——學習杜牧《赤壁》

師:聲音整齊洪亮,謝謝你們。但我不相信你們能將這首詩讀好。有沒有哪位想試試?

生1:(朗誦)赤壁,杜牧,折戟(jī)/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聲音洪亮,舒緩有致)

師:誰來點評一下?

生2:折戟,他讀成了一聲,應該是三聲。我覺得他讀得非常好,有點古人之風。

師:你覺得他讀得好?我不認為。如果按照一般的詩歌他讀得絕對是好,但就這首來說,我覺得他讀得不好。請大家看課件,齊讀一下(出示課件)

清人沈德潛說:“牧之絕句,遠韻遠神,然如《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近輕薄少年語,而詩家盛稱之,何也?”

師:沈德潛可是清代著名的詩論專家,他都對這首詩疑惑,我們就能這麼輕易讀懂嗎?

生:(安靜一片)

師:放心,跟我混,肯定能解開這個謎。首先,我請同學們再自己讀一遍這首詩,從後兩句裡找出一個減法算式來。

生:(讀,然後安靜尋找)

生3:周瑜-東風=銅雀鎖二喬(老師同時板書)

師:謝謝你。你覺得杜牧對周瑜是什麼感情?

生3:有點不屑,如果沒有東風這個有利條件,結果肯定是失敗。

師:你能用不屑的語氣讀讀這兩句嗎?

生3: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師:太好了,太好了,這個不屑的味兒出來了。而不是一開始讀的斷句和重音了。大家再來齊讀這首詩,讀出不屑的味兒來。

生:(齊讀)

師:誰能根據剛才的減法算式推出一個加法算式出來?

生4:周瑜=銅雀鎖二喬+東風

生6:講不通啊這個?

生7:我也覺得。

師:我說的是推論出一個加法,不是簡單的將剛才的算式移位。大家再讀讀後兩句,想想,可以相互交流的。

生:(讀,交流,兩分鐘後)

生8:我知道了。周瑜+東風=二喬留吳。(老師同時板書)

師:有了“東風”這個條件,就是周瑜的功成名就啊。這首詩是首絕句,絕句一般是前兩句寫景或者敘事,後兩句抒情或議論。那麼杜牧通過詠這段歷史,對了,這是一首詠史詩,就是借歷史來表達自己情感的詩,作者是為了表達自己的什麼感情呢?

生:懷才不遇,壯志難酬……

師:呵呵,大家都很消極嘛,我們能不能來點正能量?“東風”和“鎖二喬/二喬留吳”分別指什麼?

生9:“東風”指有利條件、機遇等。“二喬”她們指的是成功或者失敗。

師:嗯,那麼如果將剛才的算式換算一下,你能得出什麼算式?

生9:杜牧-機遇=壯志難酬;杜牧+機遇=大展身手。

師:漂亮,如果把杜牧直接換成“我”,那麼算式就成了:

我-機遇=壯志難酬;我+機遇=大展身手

現在大家明白杜牧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情感了嗎?

生10:不是我不能成功,而是我缺乏機遇。

生11:給我機遇,我一定能夠成功。

師:剛才兩個同學的回答有什麼區別?

生12:一個是負能量,一個是正能量。

師:很好嘛!我們看問題就是要看正面,不要去消極地看問題。這首詩總有人說是寫了杜牧的懷才不遇,壯志難酬。難道我們學習這首詩就是為了知道這點嗎?不是!

生13:(打斷老師的話)只要給我一個機遇,我就能還你一份轟轟烈烈。

師:這才是真男人!請大家齊讀大螢幕:(課件展示)

杜牧(803--852),字牧之,世稱樊川先生,唐京兆萬年人。出身詩書之家的他十分希望能夠施展平生才學,為改變晚唐的局勢出力獻策。然而,他卻處於藩鎮割據,吐蕃(bó)、回紇(hè)入侵、統治階級苟且偷安的風雨飄搖的唐王朝晚期,他空有才華和抱負,卻無處施展。然而,濟世情懷總使他的心不甘寂寞,總是在失望中懷有一份希望,渴望有一天能施展自己的抱負,做出一番事業。

師:這就是杜牧,一個渴望建功立業的人,一個滿腹才華在失望中永懷希望的人。我也希望每個同學,多發現生活中的正能量,少一些陰霾,多一些陽光。這也是杜牧詩歌的特點之一:俊逸。

(課件出示)抑鬱中隱藏著積極向上的力量,這是杜牧詩歌的特點之一:俊逸

師:現在我們再來做個比較題(出示課件)

常規思維,下面幾個比較題的答案應是如何選

1.一首詠史詩詩,重大還是小事件入手好?

2.一篇文章事件敘述之後,直接曲折抒情好?

3.對重大歷史事件描寫評論,莊重還是浮薄些好?

生14:應該是:重大>渺小;直接>曲折;莊重>浮薄

師:是的,這也就是沈德潛不理解的原因,就這麼一首詩杜牧的思維恰恰相反,他是

重大<渺小;直接<曲折;莊重<浮薄

現在我們再來齊讀本詩,然後請同學們具體談談杜牧的小與大,直與曲,莊重與浮薄。

生:(齊讀)

生15:杜牧沒有直接寫赤壁之戰如何重要,也沒有寫戰爭如何激烈,而是從一個小小的戟入手,而且還是一個折斷的折。但這個折戟卻讓我們感受到了那場戰爭雖然遠去了,卻活生生地在我們面前,改變了一些詠史詩寫重要事件的模式。

師:真好!

生16:在表面對周瑜的評價中,隱含的是自己的抱負,這種側面寫作的方法,打破了常規思維。我覺得避免了直白的淺薄。

師:“我覺得”三個字用得真謙虛。

生17:杜牧將十分莊重的歷史融於春閨柔情中,顯得不很莊重,但卻也不給人輕薄之感,反而讓人更容易接受。我覺得這就是杜牧的高明之處。

師:你也用了“我覺得”,這就是我們學校學生的修養!是的,大家回答非常好。沈德潛不理解為什麼這首詩會成為好詩,我們理解了。(出示課件),請讀:

勇闖新路,打破常規,給人新穎別緻的感覺,這是杜牧詩歌的另一特點:清新

師:我們著重欣賞品析了詩歌的後兩句,現在我們再來用連加的方法品析詩歌的前兩句。請大家看看前兩句寫了哪些事、物?

生18:折戟、沙、鐵、磨洗、認前朝。

生19:“鐵”其實還是“折戟”啊!

生18:呵呵,是的,我不是按照詩句的順序來說的嘛!

師:嘛!我們莊浪普通話真好聽。現在我請大家根據我標示來讀讀這兩句詩,看能讀出來什麼感覺?(出示課件)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生:(齊讀)

師:(出示課件)再讀。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生20:我讀出了作者極力想知道這個折戟背後故事的心情,很想很想。

生21:我讀出了作者此時的心情非常急迫。

生22:我彷彿看到了一個人睜大眼睛觀察然後歪著腦袋思考的樣子。

生23:我彷彿看到了一個人爬在沙灘上帶著放大鏡研究來研究去的樣子。

師:大家的回答很精彩,而且能夠將當時的情景還原得活生生的。現在我們將這些事、物連加,你能想象出作者“認前朝”想認的是什麼嗎?大家可以討論一下。

(出示課件)折戟+沙+磨洗+認前朝=?

生24:就是認出了這個折戟是前朝的東西啊!

生25:老師既然這麼提問,恐怕就沒那麼簡單。

師:呵呵,你會揣摩老師的心理了,這種學習態度不好喲。大家可以結合我們所講過的後兩句的內容,思考一下“認前朝”是什麼意思?

生26:哈哈,老師,我明白了,他是想確認這個“前朝”是哪朝,這個“折戟”是哪朝的東西?

師:結合後兩句喲!

生26:我知道了,作者這麼認真地磨洗,認真地趴在哪裡思考,就是想知道到底是什麼東西使這個東西留了下來,它蘊含著怎樣的一種力量?

師:天吶,牛人一個!這或許就是杜牧想要尋找的東西吧?是什麼呢?他找到了嗎?

生:(恍然大悟狀)

生27:找到了,那就是機遇。

生28:不是,不可能機遇讓這個東西留下來了。

生29:是一種自信的力量,是一種你給我機遇我就還你一份轟轟烈烈的自信。

師:精彩,我們同學確實厲害!(出示課件)讀!

“折戟”,含蘊了驚心動魄的廝殺,“沉沙”讓我們想起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漫漫沉沙,淹沒了多少英雄豪傑,沉沒了多少動人往事,凝聚了多少滄桑歲月、融入了多少感慨悵惘。多少往事已隨風,但物依然。在折戟的“鐵未銷”裡,我們看到了一種韌性,一種堅持,一種歲月摧殘不了、沉沙銷蝕不盡的東西。作者細心地磨洗,細緻地辨認“前朝”。我們彷彿看到作者努力地扒開歲月的沉沙,尋找著什麼。到底作者執意地要從前朝找回什麼呢?那種韌性,那種歲月銷蝕不了的力量又是什麼呢?

生:(齊讀)

師:這種力量就是自信,也就是我們從這首詩中尋找的正能量!現在,大家能理解這些事、物與全詩的關係了嗎?

生30:鋪墊。

生31:準備了一種力量。

師:詳細說一下。

生31:作者對一個小小的折戟都如此用力地研究,如此迫切地想知道背後的力量,就是為揭示這種“正能量”準備力量的。

師:謝謝你,幫助了我。在詩歌裡,這種“準備力量”叫蓄勢。

師:今天,我們瞭解了杜牧詩歌的清新、俊逸的特點,明白了蓄勢的魅力,明白了這首詩真正的魅力,更從詩歌中汲取了生命的能量。寂寞當中你不應該悲哀,要時刻做好準備,機遇一旦來臨,你將是那個能建大功立大業的人。

現在請大家結合今天所學,再來齊讀這首詩。

生: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師:最後,祝願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能用陽光的心態對待生活,用積極的態度對待學習。機會一旦來臨,你一定能走出大山,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感謝同學們的傾情配合!同學們再見!

生:老師再見!

《赤壁》杜牧3

教學目標:

1.理解詩歌的內容,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感情。

2.學習並瞭解詩歌的意境。

3.熟讀並背誦詩歌。

教學重難點:

1.重點:體會詩歌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背誦這首詩歌

2.難點:體會詩歌所描繪的意境。

教學方法:

講授法多媒體(ppt課件)電教法

課時安排:一個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匯入新課

二、教學新課(一)作者及背景簡介

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寶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計八十三年,文學史上一般稱為晚唐時期。這個時期,宦官專權,朋黨交爭,大唐帝國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鎮勢力日益強大,杜牧死後僅二十二年便爆發了黃巢領導的農民大起義。詩人杜牧就生活在這樣一個風雨飄搖的晚唐時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孫。二十六歲舉進士,因為秉性剛直,被人排擠,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於簿書宴遊間”,很不得志。三十六歲內遷為京官,後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擠,貶為黃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唐詩壇上,他與李商隱被合稱為“後李杜”,人稱“小杜”,其詩多感慨時事,抒寫性情,詩風俊朗雄麗。

(二)朗讀詩歌

1、老師範讀,學生聽讀,要求聽準字音,把握古詩的誦讀節奏。

2、全體學生齊讀。

(三)解題

1、赤壁簡介:

赤壁,地名,東漢獻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敗曹操處,現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長江南岸。這首詩是作者經過赤壁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詩以地名為題,實則是懷古詠史之作。

2、赤壁之戰:

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

3、這是詩人杜牧對歷史上興亡成敗的關鍵問題發表自己的議論,是一首明顯帶有史論特色的詠史作品。

(四)瞭解詩的內容

1、詞義解釋

折戟:指殘破的兵器。折,折斷。戟,古代一種兵器。

銷:鏽蝕。

將: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

東風:春風。周郎:吳國的將領周瑜。

銅雀:即銅雀臺。

二喬:喬公二女,大喬嫁孫策,小喬嫁周瑜。

2、學生參照註釋,藉助工具書,疏通詩句,理解詩意。

詩句的含義: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那時假如不是強勁的東風幫助周瑜實行火攻,打敗了曹軍,東吳的美女大喬和小喬就要被擄去,關在銅雀臺上為曹操所霸佔。

這是一首很著名的七言絕句。前兩句“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意思是說,折斷的畫戟沉沒在泥沙中未被銷蝕,磨洗一番,可見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詩人從江邊泥沙中發現了一柄折斷了的劍,經過磨洗後辨認出是三國時的遺物。這兩句看是平淡的敘事,但是,詩人從平淡的敘事中表現出了不平,為後面抒發“懷古之幽情”而奠定了基礎。這裡,詩人採用了以假作真的虛託手法,這也是唐代詩人寫詩作文常用的手法,這就好像寫當朝的人或事而假借於漢代人和事,以漢代唐一樣。現在杜牧所在地是黃州,雖然有赤壁磯,並不是東吳周瑜打破曹操之處,所以無論是“赤壁”或者“折戟”是真是假,這並不重要,關鍵在於以此引出對古代這一著名的戰爭,從而藉此抒發心頭之感。

接著寫道:“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兩句相對前兩句來說是議論。意思是說,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那麼銅雀高臺會深深鎖住二喬,江東二喬也就淪為曹公之妾了。這裡是指赤壁大戰中周瑜僥倖戰勝曹操一戰。對於曹操來說,也是雄心大志的,他那首“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這就表明了曹操要像當年周公那樣維護國家統一。據記載,當時曹操進攻東吳,因北方士兵不習水性,曹操便把戰船用鐵鏈連成一片,以免搖晃。當時正是東南風,周瑜採用黃蓋之計,用數十艘船載著油脂乾柴乘東南風駛向曹營,詐稱投降,等到快接近時,點燃油脂和乾柴,一舉燒燬了曹軍戰船。我們都知道,在歷史上赤壁之戰是三國鼎立的關鍵一戰,也是古代著名的戰爭之一。這對於極為精通戰爭思想的詩人杜牧來說,對這一戰事過程及其結果是十分清楚的,因而採用逆向思維方式,提出了“東風不與周郎便”的設想。雖然是一個設想,客觀的歷史現狀當然不可改變,但思維方式改變,對於這場戰爭來說,勝敗雙方就要改變,歷史也就要重新改寫。

(五)思考並提示:

1.詩人對歷史的評價因何而發?沉沙之折戟。2.詩人是怎樣評價赤壁之戰的?不以成敗論英雄。認為赤壁之戰的勝利,不過是藉助東風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則就會有相反的結果。

3.“二喬”在詩歌中指代什麼?這樣寫有什麼意義?

“二喬”形象地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假設東吳敗亡,不寫山河破碎,生靈塗炭,而寫二喬入魏供使,不僅以小見大地說明戰爭之利害,而且極其耐人尋味。雖是史論,卻賦予具體形象,可見詩人創作之高明。

4.前後各兩句在表達上有什麼不同?有什麼內在聯絡?前兩句是敘事,後兩句是議論。由敘事引發議論

5、詩歌的主旨?

抒發懷才不遇的苦悶。

三、課文探究:

1、《赤壁》開頭為什麼從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樣寫有何作用?

提示:這一把折戟與古代戰爭有聯絡,很自然地引起後文對歷史的詠歎。其作用主要不在於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沙裡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發出歲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歷史上留下過蹤跡的人物、事件,常會被無情的時光銷蝕掉,也易從人們的記憶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機會被人記起。正由於發現了這把鐵戟,使詩人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前朝”——三國赤壁之戰時的遺物。從而為下文作鋪墊。

2、全詩最精彩的最後二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提示:最後兩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鬱不平和豪爽胸襟。詩人慨嘆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空有才能而不得施展。還有另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所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

四、齊讀並背誦這首詩。

引導學生邊齊讀邊思考:

1、你眼前會出現怎樣的情景?(烽火硝煙)

2、你眼前會出現哪些人物?他們都是怎樣的形象?(曹操:若勝則橫槊賦詩於長江,絃歌豔舞於銅雀,藏嬌之纏綿,凱旋之得意。二喬,豔壓群芳,顧盼生情。東吳領袖:指揮若定,風流儒雅)

3、你還看到了誰?(杜牧性格: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他自負知兵,常以武略自詡,詩中對周瑜僥倖成功的議論,正是他軍事上自負之情的流露,大有阮籍“時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的感慨。)

4、當所有風流人物都淡出歷史的畫卷時,杜牧這位風流才俊在慨嘆:生不逢時,懷才不遇,自負的臉上寫滿了抑鬱不平。

五、佈置作業

1、背誦並默寫這首詩。

2、比較閱讀

詠史·赤壁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開國虎爭時。

交兵不假揮長劍,已挫英雄百萬師。

(1)、杜牧的《赤壁》與胡曾的《詠史·赤壁》吟詠的都是三國時候赤壁之戰的歷史,而兩位作者對“周郎”的態度並非一致,其中區別何在?

(2)、杜牧詩前兩句寫了什麼?與胡曾詩在寫法上有什麼不同?

(3)、如果你是史學評論家,你如何評價“周郎”?

《赤壁》杜牧4

詩詞文賦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唐 杜牧《赤壁》

有研究唐詩的朋友曾經跟我說過:唐朝詩人多數愛吹牛。因為憑藉軍功升職的機會比憑藉文筆升職的機會大得多,因此很多詩人都幻想能以軍功實現人生抱負,浪漫情懷一升起,筆下就不免有些浮誇,書生也想“談笑靜胡沙”,書生也能“上凌煙閣”,做“萬戶侯”。可最終也就寫下幾句詩而已。不過,這當中也有例外,杜牧就是例外。

杜牧是軍事發燒友,曾經為《孫子兵法》做過注,並且這項工作得到了軍事界的認可,被列為註解《孫子兵法》十一大權威之一。

而且,人家小杜真不是動動筆桿而已,還真能為一次具體的戰役出謀劃策。唐武宗年間,藩鎮軍閥劉稹謀反,朝廷正為之焦慮間,小杜馬上向宰相李德裕獻策,建議奇襲叛軍,而且他的建議很具體,具體到了該調動多少部隊,該調動什麼兵種,例如“精甲兵五千,二千”。李德裕用小杜之計,果然平定劉稹之亂。

從這個背景來看,杜牧寫的《赤壁》不是吹水之作。他從江底撈起的古代兵器聯想到公元三世紀那場決定歷史命運的赤壁大戰,滿腹韜略的他不由得鄙視起三國周郎來,都說你周公瑾了不起,在我杜某人看來,這場勝仗具有很大的偶然性,無非是氣候因素的突變所致,跟周郎的韜略沒多大關係。否則,東吳的兩位美眉,早就被曹操接到銅雀臺上去了。言下之意就是說周郎和杜牧相比,不過爾爾。杜牧確實有用兵之才,可惜機緣不對,只能在揚州寂寞地與煙花相伴,史上少了一位杜將軍,多了一位杜才子,杜牧固然寂寞,大唐文化卻因此不寂寞。

《赤壁》杜牧5

讀後《赤壁之戰》,話說曹操率大軍攻打吳國,於是吳蜀聯合抗曹。由於曹軍不善水戰,孔明周瑜決定使用火攻。先是鳳雛龐統假意投奔曹操,建議曹軍用鐵索把船隻連在一起抵禦風浪;再是周瑜假打黃蓋,後者假裝降曹;最後孔明推測出東南風將至。風起時,黃蓋帶數十條船降魏,船裡裝滿柴草。快到魏軍時,黃蓋點燃柴草,火借風勢向魏軍燒去。魏軍本不熟水性,船又連在了一起,死傷無數。魏軍逃跑。

孔明在岸上設連環計,殺得曹操四處逃竄,最後只剩數十人。在華容道上,關羽念舊情,就放曹操一馬,曹操逃走了。

其中,孔明在七星壇上喚東南風,正好,三天三夜後風起。他猜中曹操多疑的心態,在伏有埋伏的小道放火煙,果然,曹操率軍走進了設有埋伏的小道,可謂是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赤壁之戰一個以少勝多的戰役,制勝的根本在於諸葛亮聰明的神機妙算、周瑜足智多謀、曹操的聽信謠言。

《赤壁》杜牧6

  原文

赤壁

作者:唐·杜牧

折戟沈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註釋

⑴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⑵銷:銷蝕。

⑶將: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淨。

⑸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⑹東風:指火燒赤壁事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後任吳軍大都督。

⑻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裡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⑼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白話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賞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裡,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裡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鏽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乾淨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裡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在赤壁戰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戰勝了數量上遠遠超過己方的敵人,而其能用火攻則是因為在決戰的時刻,恰好颳起了強勁的東風,所以詩人評論這次戰爭成敗的原因,只選擇當時的勝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勝的因素—東風來寫,而且因為這次勝利的關鍵,最後不能不歸到東風,所以又將東風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但他並不從正面來描摹東風如何幫助周郎取得了勝利,卻從反面落筆:假使這次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那麼,勝敗雙方就要易位,歷史形勢將完全改觀。因此,接著就寫出假想中曹軍勝利,孫、劉失敗之後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鋪敘政治軍事情勢的變遷,而只間接地描繪兩個東吳著名美女將要承受的命運。如果曹操成了勝利者,那麼,大喬和小喬就必然要被搶去,關在銅雀臺上,以供他享受了。這裡的銅雀臺,就表現了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後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瀰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很是蘊藉。

詩中的大喬、二喬兩位女子,並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屬於東吳統治階級中最高階層的貴婦人。大喬是東吳前國主孫策的夫人,當時國主孫權的親嫂,小喬則是正在帶領東吳全部水陸兵馬和曹操決一死戰的軍事統帥周瑜的夫人。她們雖與這次戰役並無關係,但她們的身分和地位,代表著東吳作為一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尊嚴。東吳不亡,她們決不可能歸於曹操;連她們都受到凌ru,則東吳社稷和生靈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詩人用“銅雀春深鎖二喬”這樣一句詩來描寫在“東風不與周郎便”的情況之下,曹操勝利後的驕恣和東吳失敗後的屈辱,正是極其有力的反跌,不獨以美人襯托英雄,與上句周郎互相輝映,顯得更有情致而已。詩的創作必須用形象思維,而形象性的語言則是形象思維的直接現實。用形象思維觀察生活,別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詩的生命。杜牧在此詩裡,通過“銅雀春深”這一富於形象性的詩句,即小見大,這正是他在藝術處理上獨特的成功之處。另外,此詩過分強調東風的作用,又不從正面歌頌周瑜的勝利,卻從反面假想其失敗。杜牧通曉政治軍事,對當時中央與藩鎮、漢族與吐蕃的鬥爭形勢,有相當清楚的瞭解,並曾經向朝廷提出過一些有益的建議。如果說,孟軻在戰國時代就已經知道“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則,而杜牧卻還把周瑜在赤壁戰役中的巨大勝利,完全歸之於偶然的東風,這是很難想象的。他之所以這樣地寫,恐怕用意還在於自負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鬱不平之氣。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廣武戰場時所發出的“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那種慨嘆在內,不過出語非常隱約,不容易看出。

《赤壁》杜牧7  赤壁(一)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賞析:

杜牧於會昌二年(842)出任黃州刺史期間,曾遊覽黃州赤壁磯。站在滔滔東去的大江之濱,觀“赤壁”而思史,回憶三國時代在鄂州赤壁磯所發生的吳蜀聯軍大敗曹兵,從而尊定三國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戰 “。撫今追昔,興之所至,揮筆寫下了這著名的詠史詩。

一、二句寫作者在江邊淤沙之中,詩人以一柄殘戟置於詩端,引發後兩句的歷史議論,具有歷史的縱深感。三、四句是說周瑜的獲勝是偶然的機遇所致,僅安憑一時僥倖並不是定國之策。假若不是東風驟起,蜀軍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計大顯神威,那麼,東吳政權就必然為曹操所滅。這兩句詩頗具史論意味,見解獨到。詩人對周瑜的諧謔揶揄 ,暗示了對曹操的肯定。

詩人即物感興,託物詠史,點明赤壁之戰關係到國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時暗指自己胸懷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見大。

作者介紹:

杜牧(公元803~852),字牧之,唐京兆萬年(現在陝西省西安市)人。晚年居長安城南樊川別墅,後世因稱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西晉杜預,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從十五六歲起,博讀經史,關心時政。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等地刺使,以及司勳員外郎、中書舍人等職。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於秉性剛直,屢受 排擠,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年縱情聲色,過著放蕩不羈的生活。

杜牧的詩、賦、古文都負盛名,而以詩的成就最大,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其詩 風格俊爽清麗,獨樹一幟。尤其長於七言律詩和絕句。

  赤壁(二)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

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

銅雀春深鎖二喬。

作品註釋:

折戟:折斷的戟。戟,古代兵器。

銷:銷蝕。

將:拿起。

磨洗:磨光洗淨。

認前朝:認出戟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

東風:指火燒赤壁事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輕時即有才名,人乎周郎。後任吳軍大都督。

銅雀:即銅雀臺,曹操在今河北省臨漳縣建造的一座樓臺,樓頂裡有大銅雀,臺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樂處。

二喬:東吳喬公的兩個女兒,一嫁前國主孫策(孫權兄),稱大喬,一嫁軍事統帥周瑜,稱小喬,合稱“二喬”。

作品譯文:

一支折斷了的鐵戟沉沒在水底沙中還沒有銷蝕掉,經過自己又磨又洗髮現這是當年赤壁之戰的遺物。假如東風不給周瑜以方便,結局恐怕是曹操取勝,二喬被關進銅雀臺了。

作品賞析: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這兩句意為折斷的戰戟沉在泥沙中並未被銷蝕,自己將它磨洗後認出是前朝遺物。在這裡,這兩句描寫看似平淡實為不平。沙裡沉埋著斷戟,點出了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戰戟折斷沉沙卻未被銷蝕,暗含著歲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於發現了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鏽跡斑斑的“折戟”,使得詩人思緒萬千,因此他要磨洗乾淨出來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赤壁之戰遺留下來的兵器。這樣前朝的遺物又進一步引發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文抒懷作了很好的鋪墊。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這後兩句久為人們所傳誦的佳句,意為倘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麼銅雀臺就會深深地鎖住東吳二喬了。這裡涉及到歷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戰。這對於詩人而言是相當清楚的,因為杜牧本人有經邦濟世之才,通曉政治軍事,對歷史時事是非常熟悉的。眾所周知,赤壁之戰吳勝曹敗,可此處作者進行了逆向思維大膽地設想,提出了一個與歷史事實相反的假設。假若當年東風不幫助周瑜的話,那結果會如何呢?詩人並未直言戰爭的結局。而是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乃曹操驕奢淫樂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這裡的銅雀臺,讓人不禁聯想到曹操風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風流韻味,最後再用一個“鎖”字,進一步突顯其金屋藏嬌之意。把硝煙瀰漫的戰爭勝負寫得如此蘊藉,實在令人佩服。

詩中運用了以小見大這種表現手法,詩的後兩句寫戰爭的勝負時,作者並未點破,而是通過大小喬這兩個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運來表達設想中東吳敗亡的結局,真可謂以小見大,別出心裁。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詩人經過赤壁(今湖北省武昌縣西南赤磯山)這個著名的古戰場,有感於三國時代的英雄成敗而寫下的。發生於漢獻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戰,是對三國鼎立的歷史形勢起著決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戰役。其結果是孫、劉聯軍擊敗了曹軍,而三十四歲的孫吳軍統帥周瑜,乃是這次戰役中的頭號風雲人物。詩人觀賞了古戰場的遺物,對赤壁之戰發表了獨特的看法,認為周瑜勝利於僥倖,同時也抒發了詩人對國家興亡的慨嘆。有情有致。

作者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唐文宗大和二年進士,歷任監察御史,黃州、池州、睦州、湖州等地刺使,也在朝中做過司勳員外郎、中書舍人等官。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後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赤壁》杜牧8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杜牧的詩,是晚唐詩壇一大成就,晚唐詩人中只有李商隱能夠與之相比。他有巨大的政治抱負,卻處於晚唐那樣一個無可作為的環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種抑鬱情懷;他有絕世才華,而且性格豪俊,這又使他的抑鬱情懷沒有走向消沉悽惻。這些都影響著他的詩的風貌。他的詩,往往立意高遠,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麗。”(羅宗強、盧盛江《赤壁》賞析)

赤壁是東漢末年周瑜大敗曹操的地方,在今湖北赤壁市長江南岸。但杜牧所詠之赤壁並非此處,而是湖北黃岡的赤鼻磯。可見杜牧此詩雖為詠史詩,其實也是借題發揮。

前兩句寫興感之由。沙裡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雲。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正由於發現了這片折戟,使詩人心緒無法平靜,因此他要磨洗並辨認一番,發現原來是東吳破曹時的遺物。從而進一步勃發了作者浮想聯翩的思緒,為後二句論史抒懷做了鋪墊。

詩人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會重寫。銅雀臺,曹操所建,上居姬妾歌伎,是曹操暮年行樂處。二喬,指江東喬公的兩個女兒,都是東吳美女,大喬是孫策之妻,小喬是周瑜之妻。試想天公如給曹操作美,他當會在取得橫掃南方的勝利後,擁江東二喬於銅雀臺,絃歌豔舞,以享受纏綿之春色,當是何種得意氣概。可見在這裡,二喬的命運代表東吳的命運。詩人一反傳統看法,他不以成敗論英雄,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是因某種機遇,即時勢造英雄,難怪人們感慨,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杜牧不愧是風流才子,善寫閨情戀意,把這種表述方式用於莊重的史論,而且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展現了杜牧特有的風韻情采。

如果對這首詩的理解,僅侷限於這種認識,那未免膚淺啦。明顯,赤壁橫遭慘敗的曹操身上,有詩人的影子。結合時代背景、詩人的遭際,不難感受到詩人的抑鬱不平。詩人分明在說,只要有機遇,自己就能成為“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的周公瑾,自己就能大有作為。

讓我們時刻準備著吧,一旦機遇青睞,就能創造奇蹟。機遇是給有準備的人的,機遇是平等待人的,給人關了一扇門,就會為你開啟一扇窗。關鍵是機遇來臨時,你準備好了嗎?你能“銅雀春深鎖二喬”嗎?

《赤壁》杜牧9

人過留名,雁過留聲。過往留下記憶,今昔載入青史。那段壯闊激烈的赤壁之戰,那段檣櫓灰飛的豪傑歷史,一點一點地拓印年華的記憶,一絲一絲地嵌入歲月的年輪。

——題記

楔子

我們可以嗅著墨香去品讀三國的強手如雲,

我們可以攥著書頁去領略歷史的波瀾壯闊;

我們時而神采奕奕,

時而熱淚沾襟;

我們在懷想:“東風若與周郎便”,

我們在猜測:“銅雀春深鎖二喬”……

漫長的時光隧道里,周瑜奮戰著,小喬在微笑。

然而,杜牧卻在一旁悄悄地自嘆生不逢時。

久遠的光榮歷史中,諸葛亮謀劃著,劉備在點頭。

繼而,杜牧提筆寫下了《赤壁》。

第一章灰飛煙滅

建安十二年末,嚴寒隆冬。

濃重的霧氣像揉搓過後的雪霜。

凜冽的溫度從地表下植入了根系,以冷峭的姿態向人們不斷侵襲。

未曾料想,接下來會發生怎樣的驚心動魄。

未曾料想,眼前的一切安定都是在為爆發而積蓄力量。

周瑜定下破曹之計,躊躇滿志。

他的臉上泛著自信的光芒,雄心的膨脹促使他的聲音愈發地響亮。

他在激動著,為自己而激動,為即將出戰而激動,為即將打敗曹操而激動。

沒有人可以體會這種感覺,那種不可言狀的動容,發自內心,面向自己。

他下達了命令,黃蓋用苦肉計詐降曹操。

大戰就在眼前。

東南風起,黑色的天空把緊張的氣氛一下子渲染開來。

大風捲襲了原有的安定與平靜。

滿載引火藥物的小船突入曹軍水寨。

周瑜抱著必勝的信心綻開笑顏,他盤算清楚了一切,甚至連曹操大敗時的神態、動作、語言都料想得一清二楚。他思考著:曹操會側著多少角度來沉思,會緊皺著眉頭憤恨什麼。而自己,又會以怎樣的形式來慶祝“赤壁之戰”的勝利。

然而在這時,曹操對一切渾然未覺。

黃蓋的船恰到好處地熨帖著水面,順著水的緩緩流動,“黃蓋投降”的口號距離曹操越來越近。

曹操的臉上有抑制不住的喜悅,得意的笑容矇蔽了原先的冷靜。

船漸漸駛近,曹操才發覺了一絲可疑,但已經來不及了。

冒著熊熊大火的船向曹軍的船衝來。

水面有了波瀾,平靜的局面被硬生生地打破。

此時的夜色濃重得讓人無法辨析。

神祕的風向把危險寫滿了整個黑壓壓的天空。

曹軍的大小戰船被鐵環牢牢地鎖住。

倏忽之間,風助火威,火乘風勢。

迅速躥升的火苗瞬間點燃了曹軍的所有船隻。

跳水逃生的士兵紛紛窒息而死。

來不及逃生的士兵只得活活地被烈火燒死,留下的只有骨灰,融進摻著大火的水中。

幾十萬大軍頃刻瓦解。

曹操在多人的掩護下逃出了重圍。

他大口大口地喘著粗氣,無力地把原先手中緊緊握住的鐵戟,扔在一片風沙之中。

東南風肆虐地攪亂這一天的寧謐。

熊熊大火,灰飛煙滅,赤壁之戰最終周瑜獲得了勝利。

那把遺留下的鐵戟,沉睡在歷史的風沙裡,我們可以透過時光的罅隙,清楚地看到它的存在。

第二章杜牧自嘆

杜牧來到赤壁,站在吹動的風沙之中。

未能得到賞識的他萬念俱灰。

流動的江水在他的眼中也寫滿了前行的無奈。

他坐下,雙手撐在泥沙裡,頭無力地垂著

突然,微小的風加重了勢力,嘩嘩地吹拂起來。

瞬間,風沙狂舞。

杜牧已經無暇去觀察眼前的一切,哪怕是灰飛煙滅在他看來也只不過是過眼雲煙罷了。

手在沙中無趣地翻動。

忽然,他的手一下子從沙子裡縮了回來。

沙子的深處彷彿生存著某個外表尖利的生物

扎到的手瞬間撕破了表皮,流出幾滴血。

流血喚醒了杜牧的消沉,他回到了自己原始的狀態,那個從不停止吟詩作賦的文人,那個從不停止探究事實的學者。

僵死的意識被突然喚醒,呈現著一種宛若新生的狀態。

他像個不諳世事的孩童撥開塵沙,繼續進行自己曾經對生活的執著。

乍然,他的眼前出現一把鐵戟。

撥開沙子,鐵戟的樣子展露了出來。

已經摺斷的下部寫滿了歷史的滄桑。

然而,未被鏽蝕的表面仍可辨認出是前朝的遺物。

洗淨磨亮之後泛起亮光,折戟煥發出了戰場上應有的光彩。

曾想何時,是哪一位三國英傑用這鐵戟在戰場上奮勇殺敵,目睹了赤壁之戰的灰飛煙滅。

曾想何時,是哪一位愛國先賢用這鐵戟在刀光下銳意進取,重新整理了三國年代的輝煌記憶。

杜牧望著泛光的折戟,深深地自嘆道:如若當初東風不給周郎以方便,只怕銅雀會深深鎖住“二喬”了。我的“東風”又該何時出現呢?

他暗笑自己生不逢時,斷不可怨天尤人。

於是,這位唐朝的文豪轉身題下了這首千古傳頌的《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