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歸去》教學設計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92W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學物件的特點,將教學諸要素有序安排,確定合適的教學方案的設想和計劃。那麼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心歸去》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我心歸去》教學設計5篇

《我心歸去》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體會作者思鄉之情,揣摩作者語言,理解故鄉這一文化概念

教學重點:

揣摩作者語言,瞭解我心歸去的原因

教學難點:

對故鄉這一文化內涵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匯入:鄉情縈繞遊子心,異鄉難忘故鄉情。今天我們就來走進一位異鄉遊子的心靈世界,來看看他是透過怎樣的朦朧淚眼遙望自己的故鄉的。

板書:我心歸去

韓少功

二、遠行

(1)通過早上的預習,相信大家能很快的解決這兩個問題。

1、作者身處何方?法國聖納賽爾

2、異地環境如何?請從文中找出關鍵詞。

雅靜奢華

繁華酥骨

靜謐侵肌

幽深奇詭

(2)異地的環境如此優越,那作者的內心世界又是怎麼樣的呢?齊讀2—4段

1、最初幾天的約會和採訪熱潮已經過去,任何外來者都會突然陷入難耐的冷清。

(熱鬧過後總是倍感淒涼)

2、這裡的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擬人,道出孤獨悽清)

3、你拿起電話不知道要打向哪裡,你拿著門鑰匙不知道出門後要去向何方

(反覆說“不知道”——陌生感)

4、電視廣播以及行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

(比喻——渲染了心中的煩悶)

5、“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你就不知道該幹什麼”換成“下一分鐘,下一刻鐘,下一個鐘頭,你就不知道該幹什麼”(不能換,寫出了內心的煎熬和空虛)

6、你到了懸崖的邊緣,前面是寂靜的深谷,不,連深谷也不是。

(抽象的空虛情感具體化)

7、那不是深谷,那裡什麼也沒有,你跳下去不會有任何聲音和光影,只有虛空。

(直白)

8、你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這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開始發瘋了。

(誇張,近乎瘋狂的心態表露無疑。)

9、“我說我在這裡能幹什麼?守倉庫或做傢俱?當文化盲流變著法子討飯?即使能活得好,我就那麼在乎法國的麵包和雷諾牌汽車?”(反問句,加強語氣,表明作者歸去的立場,要讀出不屑一顧的語氣。)

板書:人在異鄉——冷清、空虛、發瘋

物質上的東西永遠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與孤獨——板書:心無所依,所以作者執著于歸去

(3)除了心無所依,作者執著于歸去的原因還有哪些?

1、倒不是特別害怕孤寂,而是惦念親人。(注意:第一段和第五段中的家的區別:前者冷冰冰,後者有親友,有溫暖)

2、回憶和過去。(今生今世的證據留存在那裡)

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法不時常感懷身後遠遠的一片熱土,因為那裡有他的親友,至少也有他的過去。時光總是把過去的日子沖洗得熠熠閃光,引人回望。

3、家鄉有親切和激動。

見到親人想到過往會感到親切和激動,還有什麼原因會令人親切激動呢?

齊讀第6自然段。

哪些地方表現出了作者的親切和激動呢?結合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的詩句感悟情感,瞭解情境創設的方法來表現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人固有的鄉土情結)

板書:心歸故鄉——親人、溫暖、激動———鄉土情結

三、回望

(4)令作者一想起來就無比激動的故鄉的環境如何?

(5)故鄉的環境如此之差,可是作者對它的的愛究竟到了什麼程度?

(提示:作者提到舒伯特的獨唱曲,還提到了雄渾的男聲獨唱和悲愴的二胡,都說音樂是人內心最真實的聲音,透過這些音樂,你讀出作者對故鄉的愛究竟到了什麼程度呢?)

深沉、厚重、帶淚的笑(說過只能是獨自落淚或微笑才足以把內心表達出來,無法言表)

(6)那作者所指的故鄉究竟是哪裡?出生地長沙嗎?

不是?那作者筆下的故鄉到底是什麼?與作者有什麼關係?齊讀7、8、9.

1、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板書:生命之根。

2、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都多了一些東西:血、淚,還有汗水。(血、淚、汗水指什麼)板書:奮鬥之地。

3、故鄉的`美麗總是含著悲傷。(美麗——故鄉留存的美好回憶,親切感,成功的經歷

悲傷——付出過程中經歷的磨難;美好與成功是通過奮鬥而創造的,必然要經歷苦難,因此故鄉的美麗總是含著悲傷)

4、失血的矯飾(怎麼理解這句話?沒有奮鬥過的地方,人就無法體會到真正的美)

5、那種失望能滴血(怎麼理解這“失望”你若對一個地方感到失望,你會有哪些做法——不管不顧;化失望為動力,改造他。

6、正因為愛之深,責之切,作者選擇了建設故鄉,他是怎麼建設的呢?

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金麥穗,趕車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

7、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怎麼理解?這裡的故鄉有特定的內涵,必須是奮鬥過付出過的地方,只有如此,才有割捨不斷的情感和精神的寄託)(板書:奉獻之所)

8、那有了故鄉的人呢?將會得到什麼?(無量的幸福板書:幸福之源)

四、總結

故鄉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們生存過的,奮鬥過的,奉獻過的地方,是精神的家園,是心靈的皈依之所。

現在,我們也許不能深刻體會那種遠離故土,魂牽夢縈的切膚之痛,但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都可能會成為將來異鄉之途的回憶和思念。

《我心歸去》教學設計2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感知體會文中濃濃的思鄉情。

2.理解本文富有哲理的語言。

過程與方法

3.自主閱讀,瞭解作者的情感,體會文中流露出來的濃濃的思鄉情。

4.生能在閱讀中發現思考探究問題,展開多方對話,表達閱讀感受。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理解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教學重點

結合自身的情感體驗,培養自主鑑賞散文的能力。

教學難點

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

同學們,我們一起用心傾聽一首思鄉的歌曲。【播放滿文軍的《望鄉》】

幾度芳草綠幾度霜葉紅,他鄉山也綠他鄉水也清。身在他鄉的遊子依然忍不住回頭把故鄉眺望。思鄉是一曲永恆的歌謠,儘管憂傷,卻不改燦爛。尤其是身在異鄉他國,這種思念更是刻骨銘心,銷魂蝕骨。著名作家韓少功,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切身之感。

出示學習目標:1、體會作者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2、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學習目標】

二、研習文章【回到課題】

1、本文題目叫《我心歸去》,作者的心去了哪裡?(故鄉)

作者寫此文時身處何地?(法國;異鄉)

法國生活條件不好媽?(雅靜奢華)身在法國的心情如何?(冷清,空虛,發瘋)如何渲染的?(運用反覆的修辭手法,)

他思念的故鄉是什麼樣的?(貧瘠髒亂)

對家鄉又是什麼心情?(親切,激動,幸福)

(學生可以自由回答)【板書課文內容,對比】

2、什麼力量讓他對故鄉魂牽夢繞?

學生可以據此再次閱讀文章,找出並總結文中重要的句子

參考答案:

故鄉讓人感到親切、溫馨和激動(場景描寫);

故鄉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

有親人、過去;

有你的血、淚和汗水,

故鄉的美中含悲,

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板書課文內容】

3、問題研討:(每組一題)

①如何理解“故鄉有你的血、淚,還有汗水,故鄉的美麗總是悲傷的”?

(有曾經的苦難,挫折,拼搏。不是每個人都在故鄉留下血、淚,還有汗水的)

《我心歸去》教學設計3

《我心歸去》是“漂泊的旅人”這一板塊中的第二篇,對於“獨在異鄉為異客”的人來說,刻骨銘心的家園之思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情愫。本文的價值在於:第一,瞭解作者的異國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思考母語之於人的意義,語言(母語)是人心靈的家園。第二,引導學生反覆研習文字並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探究“故鄉”的文化內涵,以及“故鄉”之於人精神世界的滋養。第三,引導學生品讀作者在表達獨特的故鄉之思時所用的飽含情感、富含哲理的語句。

一、教學目標

1.揣摩作者飽含情感、富有哲理的語言。

2.引導學生探究“故鄉”的文化內涵,以及“故鄉”之於人精神世界的滋養。

3.瞭解作者的異國生活體驗,引導學生思考母語之於人的意義,語言(母語)是人心靈的家園。

二、教學重點

1.揣摩作者飽含感情、富有哲理的語言。

2.引導學生探究“故鄉”的文化內涵,以及它對人精神世界的滋養。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席慕蓉說:“鄉愁是一支清遠的笛,總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故園之思是心理細胞不能變異的遺傳基因,代代相傳。國慶長假,每一個離家在外的學子都會慨嘆:“回家的感覺真好!”是啊,強烈的思鄉之情縈繞在每一個出門在外的遊子心頭,凝結成了一個永恆的思鄉情結,從古時吟唱到今日,就連遠在異國他鄉的韓少功也在心底裡深切地呼喚著——我心歸去。

二、關於作者及本文

韓少功,1953年生,湖南人長沙人。作品有《爸爸爸》、《馬橋字典》等。

《我心歸去》是中國當代作家韓少功訪問法國歸來後一組散文中的一篇,總題是《訪法散記》。

(此處對作者的介紹不易過多,以免分散學生的注意。)

三、文字研讀

(一)走近文字

1.初步感知

學生自由閱讀文字,用鉛筆標畫出觸動自己心靈的語句,並寫下自己初步感知的話語。

2.咀嚼品味

再次自由閱讀文字,圍繞“我心歸向何方”,提示學生根據自己的人生經驗、知識積累、情感態度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對文字進行理性分析,對自己欣賞的語句進行點評。在疑問處標記相關符號。(可在同學之間交流自己的點評)

(二)走進文字

在初步感知文字的基礎上,設定問題帶領學生走進文字的深層世界。

問題一:作者是怎樣描寫法國的“家”以及他的故鄉的?

“一幢雅靜的別墅。兩層樓的六間房子四張床三個廁所全屬於我,怎麼也用不過來。房子前面是藍海,旁邊是綠公園。很少看見人……”

“我的故鄉沒有繁華酥骨的都會,沒有靜謐侵肌的湖泊,沒有悲劇般幽深奇詭的城堡,沒有綠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緒的大森林。”“浮糞四溢的墟場、擁擠不堪的車廂,陰沉連日的雨季”。

法國的“家”與故鄉顯然形成了一種對比:一個是物質環境非常優裕的風雅富貴之邦,一個卻充滿了貧瘠與髒亂。(在異國與故鄉的強烈對比之下,學生們自然會生出疑問:這樣一個風雅富貴之邦,這樣優裕的物質環境,是許多人求之而不得的,為什麼“我心”卻要偷偷“歸去”呢?)

問題二:從法國優裕的物質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什麼,感受到了作家怎樣的心情?

“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你拿起電話不知道要打向哪裡,你拿著門鑰匙不知道出門後要去向何方。”“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那不是深谷,那裡什麼也沒有,你跳下去不會有任何聲音和光影,只有虛空。”“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研究,這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開始發瘋了。”“難耐的冷清”“只有虛空”“移民的日子是讓人發瘋的”。

作家用誇張的細節渲染了寂寞、孤獨與空虛。細節在散文作品中具有很強的表現力,蘊藏於字裡行間的難耐冷清任誰都看得出。而這種難耐的冷清超過了優裕生活的吸引力,使作家的心偷偷地歸去,甚至對唾手可得的移民資格也不屑一顧。

發散性問題:

a.作者寫“這裡的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我們每天都生活在聲音的包裹中,根據你的成長經歷談談周圍與你有關的聲音有哪些?

提示:每個人都生活在聲響的包圍中,這些聲響與你有關,比如家人“譁”的開門聲,比如媽媽的呼喚聲,比如熟悉的雞鳴狗吠聲,比如朋友走近的腳步聲,比如你喜歡的歌聲……

然而在法國,在作者的耳朵裡,這裡的一切聲響都棄他而去……

b.當這些熟悉的聲音遠離的時候,當你遠離自己母語的時候,作者說“電視廣播以及行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結合的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這句話的?

提示:語言(母語)是人心靈的家園。熟悉的語言會引起你對熟悉的環境、熟悉的人群、熟悉的文化的認同。如崔顥的“停船暫借問,或恐是同鄉”,賀知章的“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未改鬢毛衰”等等。

三、結課

深刻領悟文中作者將法國之“家”與故鄉的對比,結合自己的故鄉情形,寫一段話。

“我的故鄉雖然沒有……卻有……,雖然沒有……卻有……,雖然沒有……卻有……,雖然沒有……卻有……”

第二課時

一、學生展示自己的書寫練習。

二、文字研讀

問題:“我心歸去”的原因之一是難耐冷清的寂寞,那麼還有其他原因嗎?再次引導學生探尋“我心歸去”的原因,讓學生在文中找出關鍵語句深入挖掘。

“倒不是特別害怕孤寂,而是惦念親人”

“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法不時常感懷身後遠遠的一片熱土。因為那裡有他的親友,至少也有他的過去。時光總是把過去的日子沖洗的熠熠閃光,引人回望。”

“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

“故鄉比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

“我心歸去”的真正原因是對“故鄉”的思念。“故鄉”對遊子來說,不僅是一片物理的地域,更是一片精神的沃土,時時引他回望。故鄉有最讓人感到親切和激動的“過去”,哪怕親人也不存在了,但只要有“過去”,“我心”就會“歸去”。

(《我心歸去》雖然哲理性很強,但它的'哲理不是單純說理,而是和抒情結合在一起,也就決定了文章在語言上的特點是把哲理藏在形象中,用富有抒情色彩的意象來表達,或在看似簡單而尋常的用詞中,滲透著作者對故鄉的熱戀之情,這是應該引導學生去品味和感受的。所以,教學中我們應把品味語言、體會作者情感的作為重點。)

結合上一課學生點評課文過程中的疑問,帶領學生與文字中的語言、文化對話。

1.與文字對話

問題一:“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法不時常感懷身後遠遠的一片熱土,因為那裡有他的親友,至少也有他的過去。”作者為什麼把故鄉說成是“一片熱土”?“至少”一詞在這裡該如何理解?

問題二:既使沒有親人,人們也“沒法不時常感懷”,因為故鄉有“他的過去”,結合文字思考這裡“過去”包含什麼?(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你的血、淚,還有汗水。)

問題三:“血沃之地將真正長出金麥穗他趕車謠”,什麼是“血沃之地”?為什麼生長出來的是“金麥穗和趕車謠”?(參考: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全身心耕耘的土地,如果把我們的愛都奉獻給這片土地,那麼這片土地一定會收穫收穫富裕和美麗。“金麥穗”代指有價值的豐裕的物質收穫,“趕車謠”代指代勞動中收穫的精神創造。)

2.與文化對話

問題一:由上文的分析,可見“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這是否意味著有的人是沒有故鄉的,引導學生重新思考“故鄉”的含義。

字典中對“故鄉”的解釋是“出生地或長久居住地”,按此解釋,每個人都應該是有故鄉的,但在本文中,作者明確表達了自己對故鄉的看法――“故鄉意味著我們的付出”,可見,沒有為自己的故鄉艱苦勞動和奉獻過的人,是無法真正擁有這個故鄉的。

發散性問題:依照作者對“故鄉”的理解,沒有付出的人是沒有故鄉的,那麼他在離開家鄉後就不可能想家、戀家,同學們能否在歷史中或現實中找到例子來佐證這個觀點?(樂不思蜀的劉禪。等等。)

問題二:沒有故鄉的人,他的“身後一無所有”,請同學們思考,文中的“身後”一詞應如何理解。(參考:心靈可以寄託和迴歸的地方)

問題三:至此,請同學們思考“故鄉”一詞的文化內涵。(參考:不僅是人們的生息之地,更是人們的精神家園。)

三、結課

我們無須誇張故鄉的意義,無須對文化的地域性積累過分地固守。我們在不可逆的時間裡遠行,正在捲入越來越範圍廣闊的文化融會,但我們無論走出多麼遠,故鄉也在我們血液裡悄悄潛流,直到有一天突然湧上我們的心頭,使我們忍不住回頭眺望。

“回望故鄉,是每一個人自我辨認的需要,也是遠行的證明。”——韓少功

四、作業

1.積累並背誦文中的優美語段。

2.收集有關故鄉之思的詩詞文,在分析理解其深層蘊意的基礎上寫一篇以《故鄉是我情感的歸宿》為題目的演講稿。不少於800字。課下完成。(建議)

《我心歸去》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揣摩作者飽含感情的語言

3.理解作者對“故鄉”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通過揣摩作者飽含感情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2.理解作者對“故鄉”這一文化概念的思考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

1.請學生查詢我國古典詩詞中反映家園之思這一主題的名篇名句。

2.請學生預習《我心歸去》,思考文章在反映家園之思主題上的獨特之處。

二、匯入課文

1.解說:第三專題的標題“月是故鄉明”。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是杜甫的詩《月夜憶舍弟》中的名句。詩人身處他鄉,舉頭望月,因為熱愛故鄉、思念故鄉,所以感情上覺得故鄉的月比其他地方的更明。這就是家園之思。

2.交流:我國古典詩詞中反映家園之思這一主題的名篇名句。

如崔顥的“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李益的“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宋之問的“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等。可引導學生積累,還可營造思鄉氛圍。

3.討論:《我心歸去》在反映家園之思主題上的獨特之處。

大部分寫家園之思的作品著眼於怎樣思鄉,《我心歸去》更多在探討為什麼思鄉。(此教學環節可靈活處理。如學生不能體會出《我心歸去》的獨特之處,可由教師點出,或在研習課文之後讓學生再次討論)

三、研習課文

(一)把握課文的主體框架

1.在文中找出點題的句子,思考“我心”是從哪裡“歸去”,又是歸向何方。

第八節“我已來過法國三次,……我的心卻在一次次偷偷歸去。”

明確:“我心”從法國歸向故鄉。(板書)

2.故鄉是哪裡?故鄉怎樣?從原文中讀出相關內容。

長沙(註釋,出生地)

第六節,用排比手法寫出了故鄉的貧瘠和髒亂;第八節,用排比手法寫出了對故鄉落後的失望。

3.故鄉是貧瘠、落後的,那麼法國呢?在文中找出有關法國生活的描寫。

具體的描寫。第一節。朗讀提示:數字的運用,如兩、四、六、三;色彩的運用,藍、綠;副詞修飾語的運用,全。這些都應讀重音。

用一句話概括。物質環境非常優裕的風雅富貴之邦。

4.生成疑問:這樣的一個風雅富貴之邦,這樣優裕的物質環境,是許多人求之而不得的,為什麼“我心”卻要偷偷“歸去”呢?

(二)探尋“我心歸去”的原因

1.學生默讀課文,自主探尋“我心歸去”的原因。

2.分學習組討論“我心歸去”的原因。

3.集中交流“我心歸去”的原因,在交流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揣摩作者的語言,明確“我心歸去”的三層原因。(此教學環節應根據學生集中交流的具體情況酌情處理)

第一層:

(1)從優裕的物質生活中我們看到了什麼?選用原文的關鍵詞回答。

難耐冷清。(板書)

(2)作者是怎樣來表現這種冷清的呢?請學生快速地默讀第二、三小節,把他認為的語言描寫中的亮點找出來,在旁邊的對話欄裡簡明地寫出理由,談談感受或評價。

重點語句如:“電視廣播以及行人的談話全是法語法語法語,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比喻修辭的運用。都德《最後一課》中韓麥爾先生說“法國語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語言”,比較體會。)

又如:“那不是深谷,那裡什麼也沒有,你跳下去不會有任何聲音和光影,只有虛空。”(比喻修辭的運用。更生動形象地寫出了冷清、寂寞。可聯絡學生生活中與自己相關的聲音與光影來體會。)

又如:“你對吊燈作第六或第六十次研究,這時候你就可以知道,你差不多開始發瘋了。”(細節描寫。選取具有典型意義的“點”進行描寫。)

全體朗讀第二、第三兩小節。

(3)這種難耐的冷清超過了優裕生活的吸引力,使作者的心偷偷地歸去,甚至對唾手可得的移民資格也不屑一顧。請一位學生朗讀第四小節的四個問句,讀出這種語氣。

第二層:

(4)再次探尋“我心歸去”的原因。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關鍵語句深入挖掘。

第五節:“倒不是特別害怕孤寂,而是惦念親人。”(板書)

明確:確實,想家,想故鄉,因為那裡有親人,有他的母親、妻子、女兒,作者這樣寫道(教師範讀):“我知道我對她們來說是多麼重要,……隔著萬里守候她們睡到天明。”這是一段充滿溫情的想像,這種惦念親人的感情穿越了時空守候著家人。

(5)而其實,在寫法國優裕的生活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感受到作者是“身在法國心在家”,“我心”必定“歸去”,從原文中找到相關的語言資訊體會。

第一節:“我在聖納塞爾市為時一個月的‘家’,是一幢雅靜的別墅。”“家”,特定稱謂,所謂的家,只是一個暫居地而已,沒有親人,沒有溫情。

第三層:

(6)是否有親人陪伴在身旁,他就不會“歸去”了呢?探尋“我心歸去”的真正原因。

在第六節中這樣寫道,“我這才明白,為什麼各種異國的旅遊景區都不能像故鄉一樣使我感到親切和激動”,體會故鄉區別於其他旅遊景區的“使我感到親切和激動”、使“我心歸去”的地方。

第七節“故鄉存留了我們的童年,或者還有青年和壯年,也就成了我們生命的一部分,成了我們自己”“故鄉比其他任何旅遊景區多了一些東西:你的血、淚,還有汗水”,第五節“人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沒法不時常感懷身後遠遠的一片熱土,因為那裡有他的親友,至少也有他的過去”。明確:故鄉最讓人感到親切和激動的是那裡有“過去”,“至少”表明最小限度,哪怕親人也不存在了,但只要有“過去”,“我心”就會“歸去”。用原文中的關鍵語詞就是“回望過去”。(板書)

(三)解讀作者對“故鄉”的理解

字典上對“故鄉”的概念闡釋是:出生或長期居住過的地方。根據文意,選用文中的關鍵詞句作出修改。

故鄉是出生或長期居住過艱苦勞動過奉獻過(付出)的地方。(板書)

四、談談“我心中的故鄉”

《我心歸去》展示的是韓少功對“故鄉”的理解,請學生聯絡本專題的學習和自己的現實生活談談對“故鄉”的理解。

同意韓少功的理解。示例:校慶。出生在無錫的錢偉長在蘇州中學努力地付出過,度過了一段美好的讀書時光。因此,他也把蘇州作為自己的“故鄉”,經常要到蘇州走走,回母校看看。在2005年蘇中“府學千年、新學百年”雙慶盛典之際,94歲高齡的錢老仍然回到母校參加慶典。用錢老的話來說,蘇州中學就是他的一個精神家園。

不同意韓少功的理解。學生可談出自己對“故鄉”的理解。

五、佈置作業

採訪周圍的親人、朋友,請他們結合自己的經歷談談他們的家園之思。

六、板書設計

張鉑。

《我心歸去》教學設計5

文字分析:

本文是一篇抒情兼說理的優美散文。它通過細膩的筆法展示了“鄉愁”的永恆主題,情感真摯濃烈,易與讀者產生共鳴。“新課標”對散文“閱讀與鑑賞”的基本要求是: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所以通過本文的學習要讓學生學會鑑賞的同時,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用積極的審美情趣去探究民族心理中“思鄉”這一人之常情。

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明顯從“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已經具備了鑑賞一般散文的能力,能夠通過把握文字的關鍵詞句來理解作者的意圖。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已具雛形,對自然、社會及人生有了自己初步的認知,但是由於涉世未深,閱歷尚淺,與飽經滄桑的作者有一定的情感隔閡。所以本課積極的創設情境,調動既有知識,給學生釋放思考的空間,讓學生通過具體的鑑賞方法和抽象的思維發散去融入作品,是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途徑。

教學目標:

①知識與技能:

知識目標:理解作者深沉的思鄉之情,瞭解故鄉的人文內涵。

技能目標:調動知識儲備,運用散文的鑑賞方法,深入挖掘主題,闡釋文中蘊含的哲理。

②過程與方法:

過程目標:通過自主閱讀,篩選資訊,誦讀感悟,合作探究,質疑思考實現對文字的理解。

方法目標:教師創設情境,組織引導,關注生成,適時點撥;以學生為主,自主探究結合小組合作學習。

③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熱愛家園,併為之奮鬥奉獻的真情。

價值觀目標: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取向。

教學重點:

通過師生共同合作,以鑑賞方法為主線,挖掘作者濃重的思鄉之情,進而深入探究文中蘊含的哲理。

教學難點:

深入探究故鄉的內涵及文中蘊含的哲理,思考並解決關聯問題。

教學設想:

完全依託文字,從文字生成問題,以文字解決問題。教師用適當的指導語引領學生品讀文字,以鑑賞方法為主線,結合學科的工具屬性,讓學生參與課堂,完成教學重點。

教師適時點撥,激發學生的發散思維,使之捕捉知識聯絡,生生互動,師生互動共同突破教學難點。

適當關注分層教學:自主學習和小組合作中給學生更多空間;及時給予答案恰當的點評,引領不同層次的思考;佈置分層作業。

課時計劃:

一課時

教學媒體:

PPT

教學過程:

一、鄉情縈我心——感悟鄉思(師生互動)(4分鐘)

導語: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優美的散文,散文的語言是詩化的語言,下面請聽老師為大家朗誦一

首詩歌:(PPT)

就是那一隻蟋蟀

流沙河

就是那一隻蟋蟀想起滿腹珍珠的石榴果

鋼翅響拍著金風想起故園飛黃葉

一跳跳過了海峽想起野塘剩殘荷

從臺北上空悄悄降落……

落在你的院子裡就是那一隻蟋蟀

夜夜唱歌在每個中國人腳跡所到之處

……處處唱歌

就是那一隻蟋蟀比最單調的樂曲更單調

在你的記憶裡唱歌比最諧和的音響更諧和

在我的記憶裡唱歌凝成水

唱童年的驚喜是露珠

唱中年的寂寞燃成光

想起雕竹做籠是螢火

想起孤燈籬落變成鳥

想起月餅是鷓鴣

想起桂花啼叫在鄉愁者的心窩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主題,現在,我們也許不能深刻體會那種遠離故土、魂牽夢繞的切膚之痛,但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切,都可能成為將來異鄉途中的回憶與思念。多年之後,當你身處異地,透過朦朧的淚眼遙望故鄉時,會有怎樣的回憶湧上心頭呢?……(學生暢所欲言,設想自己遠在他鄉時所想)(PPT)

同學們的思念充滿著甜蜜與滿足,而真正的鄉思該是充滿著愁緒,所謂“最是鄉愁忘卻難”。今天就讓我們伴隨著當代作家韓少功的思鄉名作《我心歸去》,來一起走進一位異鄉遊子的心靈世界。(板書:我心歸去韓少功)

二、遠行與回望——文字研讀(38分鐘)

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請大家認真閱讀文章,劃下三類詞句:表現作者心情的,觸動個人情感的,一時難以理解的。(PPT)

(一)感性認知(自主探究)(12分鐘)

學生反饋閱讀中劃下的詞句,發現的問題。

同學們對文字有了感性的認識,劃下的這些詞句對我們理解文章會有直接的幫助,同學們知道文題也是解讀一篇文章的一把鑰匙。(PPT)

師生互動以下問題,主要由學生依託文字得出結論,教師適當點撥。

1.文題為“我心歸去”,作者的心要歸去哪裡?(PPT)

異鄉(法國—聖納塞爾)——故鄉(中國—長沙)

從題目理清文章的`思路,1-3身在何處,4-6歸去何方,7深化文題。

作者身在法國,心歸故鄉。

2.法國和自己的故鄉有哪些不同呢?試著從原文篩選資訊,體會作者筆下的異鄉與故鄉的區別。完成問題之前,請先看一下老師根據文中描繪蒐集的圖片吧。(PPT)

異鄉—雅靜奢華、繁華酥骨、靜謐侵肌、幽深奇詭

故鄉—貧瘠髒亂、浮糞四溢、擁擠不堪、陰沉連日對比

3.既然法國奢華舒適,故鄉貧瘠落後,為何還要心歸故鄉呢?(PPT)

因為物質上的富有無法填滿精神上的空虛。

文中有表現作者這種心情的語句嗎,請同學們找出來,從表現手法和表達效果上進行分析。(生成預設以下問題)

①“這裡的一切聲響都棄你而去”,擬人手法,一個“棄”字道出作者在法國受冷落的孤獨無助感。

②“拿起電話不知道要打向哪裡,你拿著門鑰匙不知道出門後要去何方”,兩個“不知道”說明這裡的一切都那麼陌生,人群陌生,環境陌生,這是直抒胸臆。

③“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語的監獄無處逃遁”用比喻渲染心中的煩悶,熟悉的母語離你而去,就像被囚禁在監獄裡無處可逃。

④“在下一個鐘頭,下一刻鐘,下一分鐘,你就不知道該幹什麼”,運用重複的手法表現自己極度煩悶和空虛。

⑤“懸崖”運用比喻修辭,將抽象的無形的情感孤獨與空虛,寫得具體化、形象化。

⑥“你對吊燈作第六或六十次探究”,用誇張的修辭將自己近乎瘋狂的心態表露無遺。

共同總結:

人在異鄉(冷清、虛空、發瘋)—心歸故鄉(惦念、親切、激動)(板書:人在異鄉心歸故鄉)

4.作者想念故鄉,那裡最讓他割捨不掉的是什麼?請一位同學深情地朗誦文中觸動你情感的句子,讓我們一起細心聆聽,去感受作者的濃濃思鄉之情。(PPT)

親人:……我坐在柔和的燈霧裡,聽窗外的海濤和海鷗的鳴叫,想象母親、妻子、女兒現在熟睡的模樣,隔著萬里守候她們睡到天明。

故鄉:……使你熱淚突然湧流的想象,常常是故鄉的小徑,故鄉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著銀色的光澤,一隻小羊還未歸家,或者一隻犁頭還插在地邊等待明天……

親人、月夜、小羊這些就是作者心中的故鄉的全部嗎?他熱淚湧流,心裡憂愁什麼。古人講“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我們只知其憂,卻不知其求。

文學評論家嚴羽在《滄浪詩話》中這樣評價一篇優秀的文章——“語忌直,意忌淺,脈忌露,味忌短”,(板書),文貴含蓄,那麼我們能否從文中那些你一時還難以理解的語句入手,來思考他在尋求什麼,來理解作者心中故鄉的真正內涵呢。

(二)理性昇華(小組合作)(15分鐘)

結合自主閱讀過程中劃下的句子,思考其深刻內涵,小組成員之間共同探討對問題的認識,逐步加深理解,達成共識。(生成預設以下幾個主要問題,主要探討前兩個,其餘難度較小,小組合作完成)(PPT)

我剛才參與了同學們的討論,很多同學找到了“任何旅遊景區的美都多少有點不夠格,只是失血的矯飾。”“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湧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並且有了準確而深刻的理解,但是大多數同學還是對這兩句存有疑惑,那麼我們就來一起探究一下吧。

①故鄉的美麗總是含著悲傷。而美的從來就是悲的。

故鄉之所以美,是因為你在故鄉付出了血、淚和汗水,故鄉存留了你成長、奮鬥過的證據,你會因眷顧而覺得它美。但是你終究要離開故鄉,這種美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改變,甚至消逝,因此你會為此感到傷悲。

沈從文說過,“美麗的總是使人愁。”因為人們害怕失去一切美好的東西,所以對美才有“眷顧”之意,美才會使人悲,使人痛,甚至使人憐。

②血沃之地將真正生長出金麥穗和趕車謠。

因為人對故鄉的“失望”是對故鄉繁榮昌盛的期望,愛之深才會責之切,這種期望會成為對故鄉奉獻的動力,這種動力能使你為故鄉流血、流淚、流汗,然後引發有價值的物質(金麥穗)與精神(趕車謠)的創造。

③任何旅遊景區的美都多少有點不夠格,只是失血的矯飾。

“失血的矯飾”是指不帶感情的,旅遊景區與故鄉相比,缺乏一些令人眷顧的“悲情”,少了一些血、淚、汗水。

④沒有故鄉的人身後一無所有。

故鄉是人的精神寄託,擁有故鄉的人才擁有心靈迴歸的無限幸福。

⑤他們聽到某支獨唱曲時突然湧出熱淚,便是他們心有所歸的無量幸福。

當人的心有所屬時,一切都可以是引起思緒的誘因,某支獨唱曲只是借題發揮,他們內心的充盈就是最大的幸福。

在作者心中,“故鄉”的真正內涵是什麼?

故鄉有我們的親人和我們的過去;

是我們生命的一部分,見證了我們的成長;

是我們奮鬥、耕耘過的地方;

是我們為之付出艱辛勞動和奉獻的地方;

是我們的精神家園心靈歸宿。

(板書故鄉:生命之根、奮鬥之地、奉獻之所、心靈之源。)

(三)深入挖掘(教師指導,自主思考)(6分鐘)(PPT)

同學們總結得非常全面,老師在閱讀中忽然產生了這樣一個疑問: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屢遭貶謫,遠離故土,但他卻欣然吟詠“此心安處是吾鄉”。蘇軾背井離鄉卻心安於他鄉,韓少功身處異地卻心歸故園,這兩者相矛盾嗎?

蘇軾由於被貶走過了很多地方,但他卻以積極的心態堅持為民造福,所到之處改革弊制,為民請命,興修水利,防災避難。西湖“蘇堤”更為世人稱頌。可以說蘇軾是“大有作為此心安,此心安處是吾鄉”。同學的回答啟發了我,假如你十年寒窗,考取美國哈佛大學並在那裡學習工作,它能否成為你的“故鄉”呢?(可以,因為你將自己最寶貴青春年華付出在那一片土地上,它可以成為你的第二故鄉,正像徐志摩對康橋無限的眷戀,才有那樣發自內心的美妙的詩句。)由此可見,只要我們為之奮鬥過奉獻過,只要把它視為生命之根,心靈之源的地方都可以稱之為故鄉,就像毛澤東少年時寫道“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這與韓少功“只有艱辛勞動過奉獻過的人,才真正擁有故鄉……無論這個故鄉烙印在一處還是多處,在祖國還是異邦”的觀點是不謀而合的。只要是心有所歸,便可處處為鄉。(板書)

這才是韓少功筆下故鄉的真正內涵。

鑑賞方法總結:抓住文題——理清文脈——分析表現手法——品味關鍵句

本文主題總結:

(故鄉是沒有時空限制的心靈棲息地,只要你在那真誠付出過,用情感動過,用心觸控過,那麼你就能歸去自己的故鄉,擁有故鄉的人是富有、充實而幸福的人。)

三、恆久的烙印——裝好行囊(師生互動)(3分鐘)(PPT)

人有剋制不住的離家的慾望,外面的世界總在誘惑著人們。多年之後,當你即將踏上遠行的旅途時,行囊裡應該裝下了足夠你在疲倦時值得回味的東西。學過了這篇文章之後,你要在裡面裝下什麼呢?(老師送大家三句話)

總結:

執著勤奮是遠行的動力——努力奮鬥

親情友情是遠行的甜蜜——學會感恩

一草一木是遠行的思緒——用心品味

課後作業:(PPT)

①熱愛故鄉的人意味著熱愛生命的人,但是人的理想決定著人要不斷向前走,請以“我的遠行”為題,寫一篇小作文。

②推薦閱讀篇目:餘華《十八歲出門遠行》

柯靈《鄉土情結》

老舍《想北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