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說》的優秀教學設計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86W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有必要進行細緻的教學設計準備工作,藉助教學設計可使學生在單位時間內能夠學到更多的知識。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馬說》的優秀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馬說》的優秀教學設計3篇

  《馬說》的優秀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理解作者懷才不遇的感情。

2、瞭解託物寓意的寫法。

3、翻譯並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

1、認識伯樂與人才的關係。

2、翻譯並背誦課文。

【課前準備】

1、朗讀課文,掃除文字障礙。

2、試著分析文章的結構。

【課時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積累字詞翻譯課文朗讀背誦。

教學設計

一、匯入

戰國時,楚國有一個叫汗明的,到春申君那裡毛遂自薦。他對春申君說:您聽說過千里馬嗎?有一匹千里馬,已過拉車年齡。有一天,它拉著鹽車上太行山,蹄子蹬直,膝蓋彎屈,尾巴下垂,面板潰爛,汗水四濺,它實在拉不動了。這時伯樂遇上了它,愛憐地撫摸它,為它哭泣,脫下衣服蓋在它身上。於是,千里馬俯身噴氣,仰頭嘶鳴,聲音直衝雲霄。這是為什麼呢?就因為它看到伯樂瞭解自己啊!如今我被困在地方上已經很久了,難道您就不想舉薦我,讓我像千里馬一樣,為您仰天嘶鳴嗎?

故事中受困的千里馬因遇到伯樂而煥發了青春。現在,我們一塊兒來學習韓愈的《馬說》,它將告訴我們,伯樂對於千里馬是多麼的重要!(教師板書課題)

二、正音正字

?(zhǐ)駢(pián)盡粟一石(dàn)食(sì)馬者

其真無馬邪(yé)

(教師可帶領同學多讀幾遍,結合課文內容講清意思,要特別提醒學生注意其中的多音字)

三、朗讀課文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採用多種形式反覆朗讀,最好能集體朗讀,讓更多的同學得到訓練。要指導學生注意節奏和重音,讀得要響亮、流暢、沉穩。

朗讀提示: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四、翻譯課文

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經過質疑解難疏通文義,最後進行課堂交流。教師應及時指導學生理解文中難懂的實詞和虛詞的意思。

教師提示:

然後(在這以後)有千里馬故(所以,因此)雖(即使)有名馬,?(只)辱(辱沒)於(在)奴隸人之手,駢(一併)死於槽櫪之間一食或(有時)盡粟一石(飼,喂)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這)馬也美不外見(表現,表露)且欲與常馬等(等同)不可得(怎麼)求其能千里也策(鞭打)之(指代千里馬)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才,才能)鳴之(無實在意義)而不能通其意策(馬鞭)而臨之其(難道)真無馬邪(大概,或許)真不知馬也

附參考譯文:

世上有了伯樂,然後才會有千里馬。千里馬是經常有的,可是伯樂卻不經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貴的馬也只能在僕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裡,不能獲得千里馬的稱號。

日行千里的馬,一頓或許能吃下一石糧食,餵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它日行千里的本領來餵養它。(所以)這樣的馬,雖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卻吃不飽,力氣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質也就表現不出來,想要跟普通的馬相等尚且辦不到,又怎麼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確的方法,餵養又不足以使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聽它嘶叫卻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著鞭子站在它跟前說:天下沒有千里馬!唉!難道果真沒有千里馬嗎?其實是他們真不識得千里馬啊!

五、背誦課文

要求在熟讀課文並且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或速記、或互相檢查,要求能當堂背誦。教師做適當地檢查。

六、作業

1、將全文譯成現代漢語,完成練習二。

2、繼續背誦課文。

3、完成思考題:

⑴根據標題所示,試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試簡述本文在寫法上的特點。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及表現手法。

〖教學設計

一、檢查作業

包括字詞積累、課文翻譯和朗讀背誦。

二、整體感知

1、教師導學: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書宰相,要求提升重用,未能如願,心中鬱悶不平。

思考題:

⑴結合標題,談談本文的體裁特點。

⑵結合創作背景,談談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⑶本文在表現手法上有什麼顯著特點?說說我們還學過哪些類似的文章?這種寫法有什麼好處?

(在預習的基礎上,採用小組交流和課堂討論的方式做出解答,教師應切實地做好點撥)

2、教師提示:

⑴本文是一篇議論文。標題是《馬說》。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用以陳述作者對某些問題的看法,如《愛蓮說》。

⑵本文主要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不平之情,同時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進行了諷刺和控訴。

⑶本文采用了託物寓意的寫法,這種寫法賦所託之物以某種象徵意義,含蓄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就以千里馬喻賢才,以千里馬不遇伯樂喻賢才難遇明主。類似這種寫法我們還在《在山的那邊》《行道樹》等課文中學過。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的道理於具體的形象之中,曲折、含蓄地表達中心,能激發讀者的想像。

三、重點研讀

1、探究文章的思想內容

教師導學:

本文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揭露,也是作者本人不幸遭遇的真實寫照。請同學們閱讀思考,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

⑴千里馬的處境是怎樣的?

⑵千里馬都受到了哪些不公正的待遇?

⑶食馬者的愚蠢無知都表現在哪些方面?

⑷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引導學生首先獨立閱讀,自主探究;其次合作交流,共同研討)

教師提示:

⑴?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

⑵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⑶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

⑷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⑸其真不知馬也。

將上述句子讀一讀,讀出相應的語氣來,以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2、探究文章的寫作方法

教師導學:

⑴本文是一篇議論文,當然要有觀點,請大家從文章中找一找中心句。另外本文在結構上很有特點,也請大家說一說。(小組討論)

⑵學生可能圍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其真不知馬也哪個是中心句的問題展開討論甚至爭論。不妨讓大家爭論一下,進行思維和口語訓練。

教師提示:

⑴作者的基本觀點是: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但本文的著眼點卻是: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經過層層論述,最後得出其真不知馬也的結論,中心句當是其真不知馬也。

⑵在結構方面,本文脈絡清晰,絲絲入扣,全文圍繞其真不知馬也這一中心層層推論。

第一段,首先表明作者的基本觀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可以視為總綱,旨在強調伯樂對於千里馬的決定性作用,懇切希望統治者能識別人才,重用人才。然後宕開一筆,指出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既從反面說明了基本觀點,又深刻地揭露了現實問題,這是本文的中心議題。繼而水到渠成地敘寫千里馬被屈辱、埋沒的不幸遭遇,作者懷才不遇的苦衷隱含其中。

第二段寫千里馬受到不公正的待遇而不能展其才華,揭露問題的實質──伯樂不常有。安求其能千里也?之反詰,吐盡心中的憤懣與不平。

第三段盡數統治者的種種愚妄淺薄,令人切齒;進而引發感慨,揭示中心。其真無馬邪一問,如箭在弦上,蓄勢待發;其真不知馬也一答,如泰山壓頂,直搗黃龍。全文一氣呵成,酣暢淋漓。

四、拓展延伸

教師導學:

韓愈雖因懷才不遇而憤懣不平,但他並不心灰意冷。雖然對統治者埋沒人才、摧殘人才的行徑進行了揭露和控訴,但仍對他們寄以希望。請同學思考一下,在封建社會裡,韓愈的願望是否能實現?再聯絡當今社會,談一談我們應樹立怎樣的人才觀?怎樣才能多出人才,快出人才,人盡其才?

(小組討論,找出中心發言人課堂交流,不必統一結論,只要能談出想法,提高認識能力就可以了)

教師提示:

在封建社會裡,人才被埋沒的現象如同痼疾,是很難避免的,因而韓愈的希望更是難以實現。教師要幫助學生認識封建社會的侷限性。當今社會是人才輩出的時代,主要是有了寬鬆的育人環境,英雄因有用武之地而能大展巨集圖。

五、教師小結

韓愈的《馬說》因其筆勢犀利,表意懇切,文辭練達而傳誦於世。其思想內容對封建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即使是在當今社會,也有其意義。更可讚歎的是作者本人,他不因自己的不公遭遇而妄自菲薄,而是直言力諫,自強不息。我們不僅要從他的文章學到知識,更應從作者身上汲取精神力量。

六、作業

1、默寫課文。

2、完成練習一、三。

3、運用託物寓意的寫法,寫一篇短文,表達對某一問題的認識。

  《馬說》的優秀教學設計篇2

一、自讀作業

1、給加粗詞選擇正確的解釋。

⑴奴隸人

A、做奴隸的人B、農奴、家奴

C、隸人(職位低微的吏役)D、僕役(既含B又含C)

答(D)

⑵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

A、等候B、等同、一樣C、等於D、等級

答(B)

⑶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B、規律C、方法D、道德

答(C)

⑷執策而臨之

A、面對B、駕馭C、到達D、光臨

答(A)

2、選出加粗字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組)。

⑴一食或盡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B、而或長煙一空

C、或異二者之為D、或曰,此東海也

答(B)

⑵①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②祗辱於奴隸人之手③駢死於槽櫪之間④策之不以其道⑤山之僧智仙也⑥越長城之限⑦願陛下親之信之⑧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⑨杜少府之任蜀州⑩甚矣。汝

A、②③⑤⑥B、①⑧⑨⑩C、④⑦⑧⑩D、①②③⑤

答(A)

⑶其真不知馬也

A、環滁皆山也B、故自號醉翁也

C、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D、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答(A)

3、給下面句子選擇正確的解釋。

⑴才美不外見

A、(千里馬)的本領和美好的素質就表現不出來。

B、(千里馬)的才能與外貌就顯露不出來。

C、他的本領和優秀的品質就表露不出來。

答(A)

⑵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A、飼養人使千里馬嘶叫,卻不能夠領會它嘶叫的意圖。

B、飼養人吆喝千里馬,卻不能使它領會吆喝的意思。

C、千里馬為自己得不到應有的待遇而嘶鳴,可是飼養人並不懂得它嘶鳴的意思。

D、飼養人聽千里馬嘶叫卻不懂它的意思。

答(C)

4、這篇文章的主旨是:

A、論證人才的重要性: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B、借千里馬為喻對封建統治者不知馬,埋沒人才的行為作了有力的揭露。

C、借千里馬的不幸遭遇,曲折地表現自己懷才不遇之嘆。

D、這是一篇談養馬經驗的文章,目的是要使養馬人懂得如何養好千里馬。

答(BC)

5、本文的主要寫作方法是:

A、託物言志B、借景抒情C、託物寓意D、記敘與議論相結合

答(C)

二、課文分析

1、關於《馬說》的主旨:

有人根據作品開頭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便認為本文主要論證人才的重要性。這樣分析不準確,開頭兩句確有總領全篇的作用,它是文章議論的出發點和理論根據,但不是結論,也不是作者寫本文的主旨。

文章結尾一句話值得注意: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其真不知馬是論證的中心。是誰不認識千里馬呢?是他們(其)。他們又是誰,是當時的唐代統治者,是他們埋沒人才、迫害人才。這篇文章的主旨是借千里馬為喻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行為。第一個其字也可解釋為被借用的豈,作難道講。

韓愈所以能寫出如此尖銳的`雜文,是和他的親身遭遇分不開的。這篇《馬說》大約作於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間。其時,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提拔,未被採納。他在京城應試覓官,奔走相告,一共呆了10年之久,最後無限怨鬱,離開長安。坎坷遭遇正是他寫這篇《馬說》的思想基礎。這篇文章的另一用意是曲陳心跡,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當然,我們也不能把本文的主旨侷限於此,而要從他個人推廣到整個封建社會。在封建社會裡,壓抑人才、埋沒人才是普遍現象。

本文是對不能知人善任的封建統治者的有力嘲諷與鞭撻。

2、關於《馬說》的結構:

第1段,無識馬者則名馬無名(寫世有伯樂的重要性。)提出論點──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第2段,無識馬者則千里馬無法日行千里(寫世無伯樂的危害)。

第3段,妄言無千里馬者恰是不識千里馬者(對當世無人識馬的慨嘆)。結論──其真不知馬也。

由此可見,本文采用的是遞進式結構,邏輯性極強。

三、疑難問題解答

1、關於鳴之而不能通其意的理解

究竟是誰鳴之?誰不能通其意?

一說是食馬者,即養馬的人。一說鳴之的主語是千里馬,不能通其意的主語是食馬者,代詞之指代千里馬。我們採用後說,故自讀作業3、⑵選擇C答案。因為這一說,較符合作者的原意。這一點可以和關於本文的主旨結合起來理解。至於D答案,因為較籠統,含義沒有說清楚,不能算對。

2、關於奴隸人

奴隸人是奴和隸人兩個詞。奴,指受壓迫受剝削受人奴役的喪失自由的人,如農奴、家奴。隸人,指職位低下的吏役。應讀成:奴??隸人。《教參》譯文中把它譯成僕役,雖然也對,但較籠統,含義沒有說清楚。

3、關於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且副詞,猶,尚且。等,等同,一樣。可譯成:尚且跟普通馬一樣(的地位)還得不到,(又)怎麼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四、背誦和默寫全文

五、教學參考資料

1、《馬說》是韓愈《雜說》中的第四篇,所以有的本子又題作《雜說四》。不過,現在人們大多叫它《馬說》,也有叫《說馬》的。(摘自《唐宋八大家散文》)

2、關於韓愈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他的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氣勢雄健,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辭海》韓愈條)

【《馬說》指導課內自讀簡案】

一、教師提示自讀要點和自讀方法

1、說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可以發表議論,也可以記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當它發表議論時,非常重視文辭的力量,常逞其千迴百折之力,極盡嘻笑怒罵之能事,跟現代的雜文大體相似。我們學習《馬說》,要掌握這種文體的特點,著重體會其語言的力量。

2、本文采用了託腸物寓意的寫法。以千里馬比喻有才能的人,以伯樂比喻聖明的君主,借千里馬的被埋沒揭露封建統治者埋沒人才的現象,也表達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學習本文要深入領會作者的主旨。

3、學習本文以自學為主,對照註釋,弄懂大意,然後完成自讀作業,最後質疑問難,師生共同討論有關問題。要加強朗讀訓練,熟讀深思於自知文到妙來無過熟,這說明了熟讀的重要性。

二、自讀作業(同前)

三、討論重要內容

1、關於《馬說》的主旨。

2、關於《馬說》的結構。

3、關於《馬說》的寫作特點。

4、關於一些疑難詞句的理解。

詳細內容均見前自讀教案。

四、作業

以《我怎樣成為千里馬》為題,寫一篇作文。要求:結合課文《馬說》,結合自己的實際。

【《馬說》難句解析】

1、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祗(zhǐ)同?、只、止、但、單、獨,

作為範圍副詞來看是一組同源詞。拙著《文言難句例解》(卷一)說奴跟隸並列地修飾人,很不足取。不敢護前,謹此改正。奴是一個詞,《說文》說是罪人,《玉篇》:《周禮》曰:其奴,男子入於罪隸。引申為被役使者。隸人是一個詞,就是古代因罪入官為奴,從事勞役的人。《儀禮、既夕禮》:隸人涅廁。鄭玄注:隸人,罪人,今之徒役作者也。或說隸人是職位低賤的吏役。

譯文:只是被奴僕或者隸人的手侮辱著。

2、食之不能盡其材

轉折複句的緊縮形式。緊縮句體現了急迫的語言心理。

食之可以有兩種解釋:一、食同飼,喂;二、食增加使動用法,食之等於使之食。盡其材,《課本》注:竭盡它的才能。指餵飽了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發揮出來。材同才。材不應當解釋為才能。《說文》:材,木梃也。木棒子,引申義是材料,《左傳·隱公五年》:其材足以備器用。杜預注:謂皮骨齒牙骨角毛羽也。本句的材指飼料。盡是不及物動詞增加使動用法。

譯文:餵它卻又不能讓它把那些飼料吃完。盡其材前面隱含使之,因是口語語體而省略。

  《馬說》的優秀教學設計篇3

教學目的

1.瞭解作者對古代封建統治者壓抑摧殘人材的憤慨之情,《馬說》教學設計6。

2,瞭解託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議論方法。

教學重難點

託物寓意,以事喻理是本文議論的一大特色。這種寫法的顯著特點是寓深刻思想幹具體事 物或形象中。

課時安排

l課時。

教學步驟

1.簡介文體及作者。

“說”(見前文)

韓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著有《昌黎先生集》(亦稱《韓昌黎集》)。

2.閱讀課下注釋,給下列加點字注音並理解詞語意思。

駢( )死於槽櫪( )之間

駢死:駢,兩馬並駕,國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馬說》教學設計6》。駢死意為並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見(

外見:從外表上顯現出來。

③食( )之不能盡其材(食,同“飼”)

3.教師範讀全文。

4 學生朗讀課文。

5閱讀課文並思考:

①課文的中心與層次

中心:借古代伯樂和平里馬的故事,以喻封建統治者不識人才,甚至摧殘、壓抑人才,也表現了作者的憤慨之情。

層次:

第一層(第1段)說明伯樂對手裡馬命運的決定作用;

第二層(第2段)揭示千里馬被埋沒的根本原因;

第三層(第3段)總結全文。表現作者對封建統治者摧殘人才的憤慨之情。

6重點朗讀第3段,再次體會作者的感情。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