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教學設計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9.83K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時常需要準備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怎樣寫教學設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山行》教學設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山行》教學設計15篇

《山行》教學設計1

預習展示:

1.瞭解作者相關情況

2.積累字詞

3.能提出1-2個問題

相關課程標準: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絡,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絡。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並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

教學目標

1.積累文學常識

2.理解詩意,體會詩情

3.培養用比較的思維方法進行閱讀的習慣

評價任務:

1.朗讀詩歌,劃分節奏。

2.給詩歌擬恰當的標題。

3.瞭解作者抒發的情感。

4.比較《山行》《漁家傲》《蘇幕遮》三首詩詞的情調有何不同。

教學過程:

一、預習展示

1.作家作品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晚唐傑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著有《樊川文集》。人稱“小杜”,以別於杜甫。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大李杜” 李白和杜甫。

2.讀準字音

石徑斜( )( ) 霜葉(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 羌管( ) 不寐( ) 獨倚( )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詩歌,劃分節奏。

山行(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2、解釋題目,理解詞語

“山行”的意思是在山中行走。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

“坐”因為。

3、詩中描繪了哪些景物?

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霜葉

4、作者為我們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山林秋景圖。

三、體會作者用詞的精妙。

1、作者說“白雲生處有人家”,這裡用“白雲深處”也是可以的,“生處”與“深處”有何區別?

深是濃厚,濃郁的意思;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生處”和“深處”都給人有點朦朧飄渺,產生超越世俗的神往之感,都是很動人的。但“生處”為雲之源頭,給人高山之巔、更為遙遠的感覺,同時又有云騰霧湧、白雲飄忽的動態感。應當是“生”字好於“深”字。

2、“霜葉紅於二月花”中“紅於”改為“紅如”效果一樣嗎?

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四、賞析詩歌,體會詩情。

1、前兩句寫景和後兩句寫景有何區別?

前兩句寫的是遠景,詩人只是在作客觀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是為了引出下文的內容。後兩句寫遠景,寫出作者內心深處對秋天的獨特感受,成就了詩的個性化立意。

2、“霜葉紅於二月花”是千古名句,你是如何理解的?

①對比、比喻新異。一般而言,秋葉意味著飄零、衰落、蕭條,二月鮮花意味著新生勃發,一般人的心理是不容易將兩者在共同點上聯絡起來的。詩人不僅將經霜的楓葉比作二月鮮花,而且說比這春天裡最為鮮豔的花朵還要鮮豔。

②情感獨特,一反歷來悲秋之調。落腳在紅色,強調紅色。引起的聯想是“紅得鮮豔,紅得旺盛,紅得熱烈,紅得有生命力”。並且又說秋葉的紅勝過了新生勃發的新春之紅。詩人從秋天裡感受到的,就迥異於一般詠秋詩的“悲壯”之調,而是甚至勝過春天的勃勃生機。詩人的情感是獨特的'。

③富有哲理。這是此詩句成為千古絕唱的一個重要特點。把楓葉經霜喻理、象徵為經受挫折、磨難,然而“經霜色愈濃”,因而“霜葉紅於二月花”有種對世間事理的醒悟和鼓舞、激勵人們的作用。

3、理解詩歌表達的情感。

本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動人的山林秋色圖,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4、描述畫面。假如你是杜牧,看到如此美麗的景象,該會用怎樣的語言描述呢?

學生自由發揮。(略)

五、學習《漁家傲》《蘇幕遮》

1、瞭解作者

范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在詩詞文章方面都有名篇傳誦於世。曾守衛西北邊疆多年,政治上主張革新,他的詞風格明健,對蘇軾、辛棄疾豪放詩派的形成有很大影響。著有《范文正公集》。

2、朗讀詩歌,體會詞意。

要求把握字音、節奏、語速、情感。

3、兩首詞描寫的景色一樣嗎?

《漁家傲》描寫了邊塞秋景圖,刻畫出邊塞風景的“異”:異寒、異聲、異勢。

《蘇幕遮》描繪了絢麗高遠深秋圖,通過色彩和視覺的變化,營造寥廓清新的意境。

4、兩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從文中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

《漁家傲》抒發了守邊將士建功立業之志和思鄉之情。從“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可以看出。

《蘇幕遮》抒發了作者濃重的思鄉和思念親人之情。從“黯鄉魂,追旅思”“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可以看出。

六、比較探究

1、同是由秋天引發的感思,三首詩詞表現的情調各不相同,區別在哪裡?

《山行》的情調:熱愛、讚美大自然。

《漁家傲》的情調:悲壯。

《蘇幕遮》的情調:悲涼。

2、這些差別,從哪些詞句中可以看出?

《山行》:“生處”、“坐愛”、“紅於”。

《漁家傲》:“燕然未勒歸無計”。

《蘇幕遮》:“碧雲天”、“黃葉地”、“寒煙翠”、“相思淚”等。

3、三首詩詞景物描寫各具特點,主題的表達也不一樣,談談你的認識。

《山行》:由遠到近,景中有情,景中寓理。

《漁家傲》:情景相生、相融。

《蘇幕遮》:描繪色彩,借景抒情。

七、達標檢測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石徑斜( )( ) 霜葉( ) 塞下( ) 千嶂( )

燕然未勒( )( )羌管( ) 不寐( ) 獨倚( )

2、下列句子都有一個錯別字,找出並改正。

①衡陽燕去無留意。 ( )

②四面邊生連角起。 ( )

③山應斜陽天接水。 ( )

④芳草無晴,更在斜陽外。 ( )

3、解釋加點的詞的意思。

①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淚。

寐:

②黯鄉魂。

黯:

③明月樓高休獨倚。

休:

4、三首詩詞分別描繪了什麼景物?表達了怎樣的感情?

八、作業設計

調動自己的各種感官,書寫自己心中的秋天。

教學反思:

本教案按照新課標的要求,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注重語文與生活的聯絡。 緊扣學習目標展開教學,目標教學貫穿課堂始終。 注重學生對詩詞的理解分析,對富有表現力的詞句進行賞析。 學生要在誦讀的基礎上,從整體把握,區域性分析,感受作者描繪的圖景和表達的感情。 教學時對《漁家傲》和《蘇幕遮》的講解不必過細,主要是進行比較閱讀,不可耽誤太多時間。 訓練學生對作者所描繪的景物進行擬標題訓練,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鼓勵學生有自己的主見。

《山行》教學設計2

【教學設想】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郎朗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象讀、延伸讀、佈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背誦古詩,激發興趣。

1.你喜歡讀古詩,背古詩嗎?古詩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用最凝練、簡潔的語言表達出詩一般的境界。四季皆入詩,四季皆入畫,你能從你瞭解的古詩中找出描寫四季的詩來背一背嗎?(師根據學生背誦情況及時鼓勵,激發學生背誦的興趣)

2.(多媒體出示:連綿的群山,滿山火紅的楓葉)同學們,說說你看到的景象。

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千古名句。

3.(螢幕畫面出示一首正楷的《山行》,把學生帶入瞭如夢如詩的境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山行》,從詩中去領略一番秋天山林的美景。

4.釋題:在山上行走。

5.簡介作者:杜牧,字牧之,唐代詩人。京兆萬年(今陝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與李商隱齊名,稱“小李杜”。杜牧詩在晚唐成就頗高,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

二、初讀詩歌,落實讀通。

1.教師範讀。

2.指名讀,結合讀指導讀準節奏,讀準字音。

3.說出自己不理解的詞語,並板書到黑板上。

(1)山行:在山上行走(誰在山上行走)

(2)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3)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4)斜:傾斜,這裡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雲生處”與“白雲深處”的區別:

深:濃厚,濃郁。

生:生出,存在。(指有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6)坐:因為。愛:真愛,留戀。

(7)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楓林晚:傍晚時候的楓樹林。

(8)紅於:比……更紅。——與“紅如”區別。

4.結合畫面,討論交流疑難字詞。

三、嘗試學習,讀詩明意。

(一)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自由朗讀,讀到郎朗上口為止。

2.請生朗讀,互相評價。

3.四人小組合作,利用文中的註釋及詞語手冊,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詩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標記或寫下來。

(二)師生合作,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遠上”:用“聯絡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首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寒”字點明深秋季節;“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於坡度不大,故可乘車遊山。)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三)小組交流,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並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次句“白雲生處有人家”,描寫詩人山行時所看到的遠處風光。一個“生”字,形象地表現了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種種動態,也說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會使人聯想到炊煙裊裊,雞鳴犬吠,從而感到深山充滿生氣,沒有一點兒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還照應了上句中的“石徑”,因為這“石徑”便是山裡居民的通道。)

(四)獨立學習,理解三、四句。

第三句“停車坐愛楓林晚”的“坐”字解釋為“因為”。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這句中的“晚”字用得無比精妙,它蘊含多層意思:(1)點明前兩句是白天所見,後兩句則是傍晚之景。(2)因為傍晚才有夕照,絢麗的晚霞和紅豔的楓葉互相輝映,楓林才格外美麗。(3)詩人流連忘返,到了傍晚,還捨不得登車離去,足見他對紅葉喜愛之極。(4)因為停車甚久,觀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樣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葉紅於二月花”,這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麼用“紅於”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於”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豔,而且更能耐寒,經得起風霜考驗。

(五)感情朗讀,學會背誦。

1.想象著詩歌意境,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指名朗讀。

3.聽錄音朗誦後再次練習美讀古詩,體會情感。

4.現在你就是詩人,請你來到畫面前高聲吟誦。

四、品味想象,欣賞意境。

1.讓學生通讀全詩,說說哪些詞語用得好。這些詞讓你想到一個怎樣的畫面?(提供“像、簡直”等詞幫助學生描述。)

2.引導想象:此時,你也來到了寒山腳下,楓樹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麗的景物?你有什麼感想?

3.播放課件,感受楓林的絢麗。指導讀好後兩行。

五、誦讀詩句,體驗美感。

1.瞭解了整首詩的意思,你知道詩句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嗎?那用心讀讀好嗎?(設計意圖:此時是在充分理解詩的意思的基礎上,讓生朗讀,可以強化對詩的印象,也能逐步體會大自然的美景。)

2.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得美呢?讓學生再來讀讀看,獲取體驗。

3.學生彙報,歸納方法:(1)帶著讚美與熱愛的感情去讀。(2)劃分節奏、讀出節奏感。

4.多種形式,反覆誦讀。

六、課外拓展,豐富積累。

1.出示古詩:(讓學生讀讀這兩首和秋天有關的古詩,簡單談談自己知道了什麼?)

秋詞

(唐)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望春潮。

睛空一鶴排雲去,便引詩情到碧宵。

臨平泊舟

(元)黃庚

客舟繫纜柳陰旁,湖影侵篷夜色涼。

萬頃波光搖月碎,一天風露藕花香。

2.收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詞語、句子、片斷或詩。

《山行》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會詩中的生字、新詞,瞭解詩句的內容。

2、感受詩中表現的秋天的美好境界,領悟詩人表達的心境和情趣。

3、會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的重點】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教學的難點】領悟詩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讀。

【教學方法】情境激趣法,品讀法。

【教學過程】

一、談話匯入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這條悠久而豐厚的歷史長河中,唐詩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在文學的星空上,剛才同學們已經背了幾首,今天老師和你們再來學習一首唐詩。

二、初讀古詩,瞭解大意

1、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麼,你認為這是一首反映什麼時節的詩?

2、說說自己對秋天的感受?

三、欣賞圖片,感受秋天的美麗景色

1、欣賞了這些美麗的圖片,你有什麼想說的?

2、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穫的季節,也是外出旅遊的好時光,唐代詩人杜牧在外出觀賞美麗的秋景時,也被深深的吸引、感動,文思湧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

投影出示: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四、指導學法

1、以前我們已經學過一些詩詞,你認為應該怎樣學習古詩比較好?(自由說)

2、小結古詩學法:

⑴讀一讀:

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動一動:

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註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想一想:

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麼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麼?

3、自學古詩:

⑴學生自學古詩,教師巡視瞭解。

⑵合作學習,明確自學的任務。(完成表格)

⑶我會讀──我知道──我不明白的地方。

五、精讀古詩

1、精講第一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⑴寒山:

深秋時節的山,因為深秋時節,天氣轉冷,作者就用了“寒山”。

⑵徑:小路。

⑶斜:彎彎曲曲。

⑷前半句句意:

一條彎彎曲曲的石子小路,從山腳一直延伸到深秋的山頂。

⑸後半句:

白雲深處指的是雲霧繚繞的地方。

⑹句意:

雲霧繚繞的地方隱約可見幾戶人家。

⑺指導朗讀:

讀準字詞,讀出節奏。

2、小結學法:

理解詩中的字詞,進而理解句意。

3、師生一起學習、理解第二句:

⑴做:因為,古今異議字。

⑵愛:留戀,眷戀。

⑶晚:傍晚。

⑷紅於:比……更紅。

⑸霜葉:經霜打過的楓葉。

⑹句意:

因為留戀這楓林傍晚美麗的景色而停下車來,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裡盛開的山花還要紅豔。

4、讀一讀第二句古詩。

六、指導朗讀古詩

1、多種方式的朗讀古詩:

⑴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範讀。

⑵配樂朗讀。(創設詩情畫意)

2、理解並領悟古詩:

⑴這首詩主要講什麼?

⑵再次欣賞美麗的圖片──美美的讀一讀這首詩。

⑶感受作者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有感情的讀一讀。

七、小結延伸

這首詩用寒山、石徑、白雲、楓林向人們卻勾勒出一幅迷人的秋景圖,置身期間,讓人留戀往返。作者寫“秋景”,全詩卻不露一個秋字,真實讓人折服。我想,稱這首詩是“千古之絕唱是一點都不為過的”。

八、向學生推薦兩本書

《唐詩三百首》、《國小生必讀70首古詩》。

【板書】

山行

【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設計意圖】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琅琅上口。因而,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我創設了如下的教學情境:首先,讓學生說一說“秋”,對秋天有一個整體的感知,然後引導他們欣賞美麗的秋景圖片,加深對“秋”的認識──秋天是一個收穫是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的季節。由此,唐朝的詩人杜牧沉浸在秋色中流連忘返,文思湧動,寫下了一首千古之絕唱《山行》。其次,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引導他們自學古詩,理解古詩,因為學習方法就象開啟知識門戶的一把鑰匙。再次,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最後,向學生推薦兩本書《唐詩三百首》、《國小生必讀70首古詩》,讓他們平時注重語言的積累,明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的道理。

【教學反思】

古詩的教學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難點,為了突破這個教學的難點,我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創設情景,引學生“上路”:

在匯入新課,學生初讀古詩時,讓學生感知這是一首寫什麼季節的詩,你是從哪裡看出來的?──根據生活的經驗,說一說秋天──欣賞美麗的秋色圖。得出:秋天不僅是一個收穫的季節,更是一個風景如畫,適宜外出旅遊的黃金季節。在此基礎上學生對“秋”也有了一個更具體、更直觀、更形象的認識,為學習古詩《山行》做好了鋪墊。

2、教給方法,讓學生自己“上路”:

好的學習方法就如一把開啟知識門戶的鑰匙,在總結以往學習古詩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

⑴讀一讀:讀準詩中的多音字或古今音義字。

⑵動一動:運用工具書或課文的註解理解部分字詞。

⑶想一想:這首詩的每一句話分別是什麼意思。整首詩主要寫什麼。引導學生自學古詩。

3、指導朗讀,讓學生輕車熟“路”:

常言道:“書讀百遍,情義自現”,因而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範讀,配樂朗讀等)古詩,感受古詩的語言美,節奏美,意境美。遺憾的是由於課前高估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在反饋理解詩意的時間稍長,最後不得不壓縮了指導朗讀的時間。因而導致了學生對古詩的節奏美、意境美領悟不深客。

《山行》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4課《山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正確、流利地朗誦和背誦古詩

2、理解詩中的重難點字詞,學會串聯整首詩的意思

3、學習詩人寫景、抒情的手法

4、根據我國的《法律》法規,教育同學們應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

過程和方法:

通過反覆朗誦使學生融入情境,在賞析景物中體會詩人抒發的感情。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生能感受詩中美的意境,體會詩人熱愛秋景,樂觀面對人生的感情。

教學重點:

讓學生理解詩歌內容,欣賞詩中描繪的秋色,學習詩人寫景、抒情的手法。

教學難點:

感受古詩的意境美,體會詩人抒發的情感。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認識文意:

(一) 兒歌匯入: 同學們,我們中國的古詩不僅能通過讀、畫來表現,還可以通過唱來展示。現在,我們一起來聽一首由古詩編成的兒歌,一邊聽一邊想:這首古詩叫什麼名字?你從課本或者其他地方讀到過這首詩嗎?

播放兒歌《山行》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是這首古詩《山行》,全班齊讀一遍課題。

(二)揭示課題,認識作者,瞭解文意

(1)通過理解詩題,初步瞭解全詩內容:同學們應該已經預習過這首古詩了,那題目“山行”是什麼意思?誰在山路間行走?

(2)師生交流詩人情況:現在,有哪位同學能為大家介紹杜牧? (杜牧生平:(803-852)字牧之,唐代詩人。被後人成為“小杜”,以區別杜甫,他和同時期的詩人李商隱並稱“小李杜”。)

二、新授

(一)讀順古詩,理解字詞, 解決疑難

(1)自由朗讀,先請同學們自由地、大聲地朗讀這首古詩。讀的`時候,要把字音讀準,注意節奏。

(2)指名朗讀,強調難點:誰願意讀給大家聽?

教師根據該學生的朗讀,指導全班同學注意詩中易讀錯的字詞。 重難點字詞:“斜”字,在這首詩中讀xia,而不是讀xie。因為古詩講究韻律,詩句中末尾一個字韻腳相同,讀起來就朗朗上口。在這首詩中,為了讓“斜”與“家”、“花”押韻,所以讀xia。

(3)全班齊讀:大家一起把這首古詩讀一遍。

默讀古詩,劃出難解字詞: 現在,請同學們再小聲地默讀幾遍這首古詩,一邊讀,一邊把你不理解的字詞用波浪線標出來。

(4) 全班交流,解決疑難字詞,瞭解詩文內容

重難點字詞:寒山、石徑、斜、生處、坐、愛、晚、霜葉、於

從“寒,霜”推斷出詩文寫的是深秋景色,從“白雲”、“晚”推斷出詩文分別寫了白天與傍晚的景色,

(二)創設情境,串聯詩意,融入意境

經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把這首詩中難以理解的字詞都弄清楚了。現在,請同學們根據剛才的註釋和自己的理解,自己串聯這首詩的意思。

(1)指名描繪情境:哪位同學能把這首詩描繪的場面口述出來?

(2)融入情境,感受美景:其他同學請閉上眼睛,在輕柔的《高

山流水》音樂聲中,仔細感受他說描繪的景色。

(3)帶著對美的感受朗誦全詩:同學們,他剛才描繪的秋景圖美不美啊?讓我們帶著對這種美景的感受齊讀一遍古詩。

(三)品讀古詩,賞析景物,體會情感

老師從大家的朗誦中,體會到了你們對這首詩描繪的美景的感受。那麼,在這幅秋景圖中究竟有那些景物呢?詩人是從那些方面來描寫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賞析景物。

1、賞析景物,勾勒圖景,體會喜愛之情

(1)找找景物:請同學們從課文中找出詩人描寫的景物,把它們圈出來

(2)描繪場景,探尋景物,美麗的秋景圖中究竟有哪些景物呢,我們一起來看看詩人是怎樣描寫的。

“白天,詩人乘坐馬車行走在山路間,向遠方望去,他看到的景色有……詩人沉醉在美麗的景色中,邊走邊看,直到傍晚。在傍晚,他又停車觀賞,這時他看到的景色有……”

在所有的景物中,詩人寫白雲用了一個“生”字。“生”是出現生成的意思,表現了白雲的升騰繚繞,說明白雲是靜的還是動的?其他景物是靜還是動?

(3)師生交流,串聯景物,揭示詩人對深秋美景的喜愛之情

在這幅秋景圖中,有白天的……有傍晚的……有遠處的……有近

處的……有動態的……有靜態的……這所有的景物,構成了怎樣的一副秋景圖?看到這樣一幅……的秋景圖,詩人會有怎樣的情感?

正是這樣一種……的情感,使他認真的觀察眼前美景,用詩歌從……六個方面描繪出了這幅深秋美景圖,從而留下了這首千古名篇。

(4)帶著喜愛之情朗誦全詩:請同學們帶著詩人對美麗秋景的喜愛之情,再有感情地朗誦這篇古詩。

2、深度品讀,對比感悟,理解霜葉寓意

聽完大家的朗誦,我感覺深秋的景色真美,詩人已經完全沉醉其中。那麼,在讀完全詩以後,你們覺得,詩人最喜歡的是哪些景物呢?你是從哪看出來的?

(1)齊讀3、4句詩,思考:美麗的景物這麼多,為什麼他獨獨最愛楓林霜葉?你認為這些景物有哪些特點讓詩人如此喜愛?

(2)對比“霜葉”與“二月花”,體會寓意

a.氣候與環境對比:“霜葉”是深秋時的楓葉,二月花是春天的鮮花。從氣候來看,深秋的氣溫是……春天的氣溫是……,從當時的環境來看,深秋的動植物……春天的動植物……這說明,楓林霜葉的生存環境比二月花要……

b.提問引出楓葉品質:可是,為什麼被霜打過的,在惡劣環境中生存的霜葉比溫暖的春天中盛開的花還要紅豔?這說明霜葉具有怎

《山行》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1、隨詩句認識1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會積累詩詞。

3、指導學生在反覆吟誦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1、隨詩句認識2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會積累詩詞。

教學難點:

指導學生在反覆吟誦中,想象深秋山林的美麗景色,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教學掛圖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揭示課題(出示掛圖)。

1、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杜牧的詩《山行》。板書課題,指名朗讀,全班齊讀。

2、介紹詩人杜牧。

二、初讀課文。

1、自讀課文。

(1)自由讀課文,注意讀準每個字的字音。

(2)再讀課文,邊讀邊畫出生字,並將生字讀三遍。

(3)把課文連起來讀一讀,注意把句子讀連貫。

(4)同桌互讀課文。

2、檢查自讀。

(1)抽讀生字卡(指名、開火車讀、齊讀)

(2)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

(3)教師示範讀課文。

(4)齊讀課文。

三、導讀,初步理解詩意。

1、學習第一、二行。

(1)師範讀。

(2)生自由讀。說說你想知道些什麼?

(3)教師講解:

“寒”寒冷,點明季節是深秋。

“石徑斜”高而緩的山勢,坡度不大,所以可以乘車遊山。 “生”白雲升騰、繚繞和飄浮的種種動態,說明山很高。

(4)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裡描繪的'景象。

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在白雲繚繞的地方有一處人家,炊煙裊裊。

(5)指名讀、齊讀。

2、學習第三、四行。

(1)指名讀。

(2)生自由讀。說說又讀懂了什麼?還有哪些地方沒有讀懂?

(3)教師講解:

“坐”因為。

(4)用自己的話說說這兩行詩裡描繪的景象。

因為夕照楓林的晚景實在是太迷人了,所以詩人特地停車觀賞。楓葉秋霜染過,豔比二月春花。

3、分組讀第三、四行詩。

4、指導朗讀。

(1)自由讀。

(2)指名讀。

(3)女生讀。

(4)男生讀。

(5)齊讀。

四、指導背誦全詩。

(1)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2)試背。

(3)指名背。

(4)對不準確的地方教師進行指導。

(5)男女生背誦比賽。

(6)齊背。

五、作業設計。

背誦全詩。

《山行》教學設計6

一、教學目標:

1、學習《山行》,能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

3、理解詩的意思,圖文結合體會詩的意思和意境,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圖文結合體會詩的意思和意境。

三、教具:

掛圖、小黑板

四、教學過程:

1、匯入

提問:同學們,現在是什麼季節?對,秋天已經悄悄來到我們身邊了。“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這“橙黃橘綠時” 指的就是絢爛的秋天。

你覺得秋天什麼最美?

揭題:有一位詩人,他也喜歡秋天的景物,他寫了一首描寫秋天景物的詩《山行》(板課題:山行),這位詩人就是杜牧。杜牧,唐朝著名詩人,後人稱杜甫為“老杜”,稱杜牧為“小杜”。杜牧對江南美景情有獨鍾,寫下許多詩篇。有一首詩以它優美清新的風格傳誦千古。這首詩就是《山行》。

2、初讀感知

(1)“山行”就是在山上行走,詩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麼呢?

翻開課本到十四頁,自由朗讀《山行》,要求讀準字音,聲音洪亮。(學生自由朗讀約5分鐘)

(2)指名朗讀,請兩位同學朗讀。

(3)同學們一起讀一讀這首詩。

3、精讀感悟

(1)詩中有哪些景物?

板書: 寒山、石徑

白雲、人家

楓林晚、霜葉紅

請同學們欣賞掛圖,看看圖中有沒有這些景物。

(2)現在讓我們跟隨詩人去欣賞這些美景 (用小黑板出示古詩)

①(結合掛圖)詩人坐在馬車上正慢慢走來,他首先看到了什麼?(寒山、石徑) 為什麼詩人說這座山是“寒山”呢?

若學生不能理解,則引導:深秋時節,天氣漸涼,山上草木枯黃,陣陣秋風向詩人吹來,詩人會有何種感受?

石徑就是石頭小路。

“遠上寒山石徑斜”,詩意:山間的石頭小路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

②詩人抬頭看,又看到了什麼?“白雲生處有人家”

這句詩中,有沒有你們不理解的詞語?請同學說一說這句詩的意思。 看圖,有白雲的地方是什麼樣子? (虛無縹緲,就先人間仙境)

人家又在什麼地方?

在白雲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

③詩人這時突然叫道:“停車。”這是為什麼呢?“停車坐愛楓林晚”

同學們現在都是坐著上課的,但是這裡的“坐”和我們平常理解的不一樣,這裡的“坐”是“因為”的意思,因為它比較特殊,所以同學們像這樣,用筆在書上記一記。

④這樣的景色太美了,詩人太喜歡這景色了,以至於發出一句感嘆“霜葉紅於二月花 ”。

詩人為什麼說“霜葉”啊?引導:這首詩描寫的是深秋的景物。被秋霜打過的楓葉就是“霜葉”。

二月花就是春天的`鮮花,請同學們有一個詞語來形容二月花。如學生無法回答,我會提示:老師會用漂亮來形容二月花,也會用五彩繽紛來形容二月花。

二月花是如此的美麗,但是詩人卻說“霜葉紅於二月花”,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花還要紅豔,詩人將霜葉與二月花作比較,可見霜葉是有多美啊,詩人是多麼的熱愛這景色啊!同學們帶著喜愛的語氣有感情的朗讀這兩句詩。

4、現在你們就是作者,用你的話向我們介紹這些美景。指名回答。

遊戲:老師說詩意,學生說詩句。

老實說詩句,學生說詩意。

5、詩句這麼美,風景這麼美,我們要帶著讚美、熱愛的語氣朗讀,再次自由朗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這些美景。

五、作業

鋼筆描紅

《山行》教學設計7

教學目標

1、學習生字詞,寫好生字。

2、理解重點詞的意思,想象詩句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有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3、感受山秋宜人的秋色,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學重難點

想象詩所描繪的景色,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注意:行的讀音是後鼻音,山行的意思就是在山路上行走。

2、簡介作者

杜牧(803-852)唐代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精通兵法,有政治才能,詩文都寫得很好,詩以七絕最為出色。與李商隱齊名,世稱“小李杜”。

二、詩人在山路上行走看到了怎樣的景色呢?請大家自由讀古詩。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字音,讀順句子。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斜”在這裡應該讀xié,有人認為應該讀古音,但現在不提倡。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詩人描繪了深秋哪些景物呢?!

學生自讀。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看文中插圖。

這幅插圖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什麼叫“寒山”“石徑斜”

[ 多媒體演示:小徑彎曲、人家在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解決關鍵詞“坐愛”“ 楓林晚” “於”的意思,先讓學生說,教師再點撥。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①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鞏固練習

1、找出古詩中要求寫的生字。

2、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主識記字音字形,然後找小夥伴交流是否認識了。

3、指導寫字,教師示範寫,學生在課堂上寫前三個字,教師注意巡視。

4、背誦古詩。

板書設計

山行

景: 寒山 石徑 白雲 人家霜葉

情: 熱愛自然

教後記:

發現的問題有:

1、課堂上教師的話比較多,而讓學生自己思考表達的時間不夠充分,讀詩還顯得不夠,特別是對於基礎較弱的學生,如果沒有課前充分的預習,似乎聽得一知半解。

2、古詩的每句話裡都有十分重要的詞語,只有真正理解詞語的意思才能理解詩意,進而感悟情感。在教學每句詩時,應該更加紮實地讓學生知道詞語的意思,讓他們說說,進而用自己的話說說本據詩的意思,而不是蜻蜓點水式地想當然以為孩子們會知道,其實,真正不需要老師點撥學得好的'學生是非常少的,老師的教是服務於學生的學。

3、提問不夠整,沒有明確的主問題貫穿整節課,或者是備課時有這種想法,但課堂操作中卻被學生牽著鼻子走或是無法靈活應付,這也說明課前的預設還不夠充分,備課還不充分。

反思:

首先,上課是一門藝術,當我們設計某個教學環節時應該思考這樣的問題:我設計這個環節目的是什麼?有效嗎?這個環節能達到本節課的目標嗎?如果熱衷於表面的熱鬧而變成低效的課堂,受害的不僅是老師,更是學生們。

其次,對於知識點的講解一定要清楚明瞭,因為語文字身是個包羅永珍的科目,教師不要以主觀的臆想或感覺來告訴學生對問題的理解,鑽研教材,吃透教材,多讀課文,課前做做必要的習題,先考慮教什麼,再考慮怎麼教,這才是紮實真實有效的課堂。

最後,教學時應該有貫穿全課的主問題,這首詩應該緊緊抓住“詩人在山上行走看到了什麼?”來教學,找出景物,理解關鍵詞,初步感知詩意,配合圖片創設情境悟出詩情,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讀出詩歌的味道。

《山行》教學設計8

教材分析:

《山行》一詩寫的是詩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時所看到的深秋時節的楓林景色,描繪了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等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熱愛之情。在這首詩中,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重點理解詩句中“遠上”、“斜”、“生處”、“坐”、“愛”、“於”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並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掛圖。

教學重、難點:

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詩中描繪的秋色和詩人抒發的感情,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設計理念:

唐詩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的明珠,它的語言精練、意境優美、節奏明快、讀起來琅琅上口。本課教學目標的確定牢記一個“實”字,遵循詩教規律,以人為本,關注生命,引領學生一步一趨地進入詩的意境,走進詩人的生活。在教學中通過多種形式組織學生學習,整體讀、理解讀、想象讀、延伸讀、佈置選擇性作業,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為學生營造一個美讀、讀美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激發學生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整體讀——感知美

1、激情匯入

有人說“秋”是美的,秋高氣爽,晴空萬里;有人說“秋”是蕭瑟的,秋風吹起,落葉飄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對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樣的呢?

2、今天,讓我們走進唐朝著名詩人杜牧的詩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師配樂讀

4、揭題解題

板書:行,誰能用“行”字組一個詞語。

板書:山行,讀題,說說知道了什麼。

5、誰能為大家介紹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播放音樂,引導學生自讀,讀到琅琅上口為止。

【設計意圖】教學伊始,結合季節特徵,選擇悅耳的音樂,配樂朗讀,意境更唯美。讓學生介紹作者是考察學生課前蒐集資訊的能力,課外鼓勵學生大量蒐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瞭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再次配樂地朗讀,關注學困生,要求人人熟讀,為理解打下基礎。

二、理解讀——領略美

(一)“扶”學第一句。

1、先運用不同手段突破“遠上”、“斜”、“寒山”這三個難懂詞的意思。

(“遠上”:用“聯絡實際,展開想象”法。“斜”:用“簡筆畫演示”法。“寒山”:用學生“介紹”法。)

2、指導學生串講句意。注意調整說話順序。

3、總結學習方法:“先解字詞,再串句意。”

【設計意圖】古人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一環節中“扶”著學生,其目的是為了在“方法”上教學生“如何學”。在總結學習經驗的基礎上,小結出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二)“半扶半放”學第二句。

1、指導學生看圖啟發想象,出示訓練:“幾戶人家在白雲______的地方”來突破“生處”這個難點。並結合講解“生處”的寫法。

2、讓學生試著自己串講句意,教師點撥糾正。

【設計意圖】“生處”這個詞最容易寫錯。在教學中通過想象重現詩中畫面,對“生”與“深”的區分在賞畫品詩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學習三、四句。

在學習小組中說說你讀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做上記錄,請教老師和同學。

【設計意圖】三年級的學生已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礎,先引導學生嘗試學習,開動腦子積極思維,理解能獨立學懂的知識,並發現疑難。這首詩的—、二兩句中生僻詞多,學生理解起來難度較大,估計在“嘗試”中學懂的人不多,所以要採用“扶放”結合的教學方法,針對“嘗試”學習所反映出來的疑難問題對學生進行“解字詞,明詩意”的指導。這樣就是送給學生一把開啟知識門戶的鑰匙!

(四)、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設計意圖】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三、反覆讀——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覆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

2、學生自由朗讀,然後談談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豔,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設計意圖】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遊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二)體會情感

1、我們常說,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係,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麼有生氣,那麼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瞭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地讀懂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用心讀讀好。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設計意圖】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薰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三)朗讀比賽。

1、播放一組組楓樹林圖片:此時,你也隨杜牧來到了山腳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簾?

2、風景這麼美,語句這麼美,怎樣才能讀的美呢?比一比,賽一賽,誰最有杜牧的氣質。

【設計意圖】欣賞意境是學生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的進一步提高,是古詩教學的關鍵。學生—般都能進行正確地朗讀,但往往讀不出意境,讀不出美感。這一環節我引導學生多層次,多角度的朗讀古詩,有個別讀,小組讀,分角色讀,範讀,配樂朗讀等,強化了學生對古詩內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薰陶和教育。

四、延伸讀——昇華美

1、總結學法:剛才我們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詩的意思,然後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秋詞》和《臨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2、彙報學習成果。

3、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並板書:理解詩意 想象詩境體會情感

【設計意圖】學生趣味正濃時,教學不應戛然而止,教師應趁著這股東風,幫助學生學習與課文相關的知識,擴大課堂知識的容量,教會學生學以致用。對於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五、選擇作業——表現美

讓我們走進作業超市,學了這首詩,你想選擇什麼作業呢?

1、寫一寫:想象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色,寫下來。

2、畫一畫:把這首詩描繪的景色用多彩的畫筆表現出來。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詩作或蒐集與秋天有關的優美句段和詩詞,與同學交流。

【設計意圖】本環節把尋美、賞美有課內延伸到課外,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而選擇性作業,給學生一個選擇的機會,有利於因材施教,有利於學生多元智慧發展。

《山行》教學設計9

一、設計理念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構建以及多元認識是本節課的出發點。其二,古詩文化博大精深,貴在積累,教給學生一些古詩學習的基本方法,使他們能在課外遷移運用,在更廣泛的學習天地中,豐富自身的文化積澱。

杜牧的國小語文《山行》是一首明麗、充滿生氣的秋景詩。作者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所以學習這首詩應重點引導學生體會感情,欣賞意境,並體會作者的情感。各種形式的朗讀是學習古詩的好方法。

二、教學目標

1、學會多音字“斜”,理解這首詩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全詩。

2、通過想象,感受詩中美的意境,體會作者寫詩的情感。

3、初步掌握學習古詩的方法,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能力。

三、教學重點

理解、感悟、體會古詩的意境。

四、教學難點

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古詩的情感。

五、教學時間:一課時

六、教學過程:

一、課前交流資料卡片。

1、師:昨天我們每個同學都去搜集了關於詩人杜牧的資料,並且動手做了一張資料卡片,現在我們來交流一下,看看大家都瞭解了哪些資訊?

2、學生交流資料卡片後,師小結:現在除了教科書,還有其他許多途徑能幫助我們獲得更豐富的知識。

(課外鼓勵學生大量蒐集資料,閱讀資料,使學生對離我們生活較遠的古詩和詩人有更多的瞭解,拓寬語文學習的空間,培養了學生有效利用語文資源的意識。在做資料卡片的過程中學生對所蒐集的資料進行了創造性地選擇,也培養了學生蒐集處理資訊的'能力)

二、揭示課題。

1、師匯入: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欣賞杜牧寫的一首很有名的寫景古詩國小語文《山行》。

(出示課題,齊讀課題)

2、誰想來讀一讀這首詩?

3、學生自由朗讀後指名個別朗讀。

正音:斜(xiá)

師講解關於古音的知識:我們知道,古詩講究韻律,詩句中末尾一個字韻腳相同,讀起來就琅琅上口。所以這裡可按古音念xiá。

4、學生齊讀這句詩,再齊讀整首詩。

三、理解詩意

1、師:之前我們已經學過不少古詩,同學們能借助課文的註釋及查詢的資料理解詩句的意思,現在我們就用掌握的這種本領學習這首詩,看看你理解了哪些詩句的意思,還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看看老師同學是不是能幫助你解決?可以四人小組分工,合作學習。

2、學生合作學習。

(基於學生已經掌握一些學懂詩句的方法,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有能力學習的內容,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在相互合作中生生取長補短,在合作中享受快樂,獲得提高)

3、以四人小組為單位交流。重點理解以下幾點:

A、理解“坐”的意思。(因為)

B、引導學生質疑,“白雲生處”的“生”和“深”進行比較。

課件播放白雲升騰的景象,幫助學生理解。齊讀這句詩。

C、“停車坐愛楓林晚”

師問:對這個晚字你有什麼不同的理解?說說理由。

學生各抒己見後教師用課件出示愛晚亭圖片,邊講解:老師也蒐集到了關於“晚”字的另一種解釋。話說湖南長沙又個名勝叫嶽麓山,山上有個亭子,有一年秋天,毛澤東主席到那裡遊玩,只見山前山後,山上山下,楓林就像火燒一樣讓人陶醉。毛主席看到這種景象,想起杜牧的這兩句詩,“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就給這座亭子取名為“愛晚亭”。從這個意義上講,“晚”字可以理解為深秋的意思。不過在古詩詞鑑賞中,關於這個晚字的解釋,至今學者專家還存在著分歧,還有人認為是時間長的意思呢!同學們在課外可以繼續調查研究,做一個小小的研究者。

齊讀這兩句詩。

4、請一個學生把整首詩的意思串起來講一遍。

(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對詩的理解感悟,不同讀者,不同年齡,不同閱歷的人都存在著差異,不同的學生,課堂上允許學生存在這種差異,尊重學生獨特的心理體驗,不求統一,鼓勵學生做學習的探究者)

四、想象意境

1、師:整首詩向我們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詩沒有一個“秋”字,請同學們反覆朗讀品味詩中的語言,你覺得哪些詞句寫得特別好?它讓你想象到了一幅怎樣的畫面?

2、學生自由朗讀,想象描述。

3、師:是啊,一首詩就是一幅畫,國小語文《山行》是一幅色彩鮮豔,意境深遠的畫,你能把這種感覺讀出來嗎?

4、各種形式朗讀古詩。

(意境優美是古詩的特點,想象是古詩的主要表現形式,在想象的漫遊中引導學生走進古詩,受到美的薰陶和感染,也為有感情朗讀打下基礎)

五、體會情感

1、師:我們常說,詩以言志。詩中的色彩,描寫的景物都和詩人當時的心境有關係,心情好的時候,筆下的景物都詩那麼有生氣,那麼明麗;悲傷憂愁不得志的時候,筆下就顯得蕭瑟灰暗。所以瞭解詩人寫詩的背景,就能更深的體會詩人的情感,更好的讀懂一首詩。

2、多媒體出示國小語文《山行》的寫作背景。學生自由朗讀

3、讀了這些資料,你能體會作者當時的情感嗎?

4、再次多種形式朗讀,配樂讀。

(情感是古詩的生命,通過了解背景體會詩人的情感,進而使古詩的學習進入了更深的境界。在一次比一次深的理解中,營造出那種臺階似的情緒場,學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薰陶,情感達到了高潮)

六、拓展閱讀。

師:剛才我們藉助工具書及查閱的資料理解詩的意思,然後展開想象感受了詩的意境,還通過了解詩人寫詩的背景,體會了詩人的情感,下面我們就用這種方法來學習下面的兩首詩,《望洞庭》和《江畔獨

步尋花》,可以四人小組合作學習。

(學詩貴在積累。補充與課文相關的閱讀材料,既增加了課堂教學的容量,又使學到的方法得以遷移運用。對於這兩首詩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養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提升自身的文學素養。)

1、彙報學習成果。

2、總結:這節課,我們重點學習了國小語文《山行》,拓展學習了兩首詩,我想同學們一定掌握了古詩學習的方法吧!

學生總結,並板書:理解詩意

想象詩境

體會情感

七、課外連結

1、推薦杜牧詩文閱讀篇目

《秋夕》

《泊秦淮》

《赤壁》

《村行》

《過華清池絕句》

《登樂遊原》

《長安秋望》

《江上逢友人》

2、蒐集與秋天有關的詩文。

《山行》教學設計10

教學內容:

《山行》是長春版國小語文教材第二冊第十版塊的第三篇文章。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感悟詩意,體會古詩所描寫的景色,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

認識兩個生字:徑、斜;學會5個生字:遠、亭、停、車、霜,體會形聲字的構字規律,能區別亭、停,正確書寫。

3、有感情地朗讀並背誦課文;

4.培養識字興趣,提高識字能力,激發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難點

在讀中理解古詩中字詞的意思。感悟詩意

教學過程

一、看圖片,匯入新課

1、教師出示一片楓葉,

請學生說出它的名字並看圖一句說話。看誰說得好。

2、教師小結過渡:

你們見過真正的楓林嗎?大詩人杜牧在一次旅途中就見過,那真是漫山紅遍,層林盡染,他被這美麗的景色深深地吸引住了,還寫下了一首非常好聽的詩《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二.初步感知古詩

1、學生多種形式反覆讀詩,體會這首詩所描寫的景色。

2、教師配樂讀,學生閉眼想象畫面。

3、請學生說一說畫面中有什麼,教師在黑板上畫出來,組成一幅畫。

4、詩人杜牧只用了28個字,就把我們剛才看到的美麗景色全寫下來了,景美,詩更美!你們還想讀一讀嗎?跟著老師一行一行來讀,注意要讀準字音。

三、以趣為導,學習生字

1、字理識字,學習行、徑。

在課題中讀準字音。

組詞,理解字義。(行:走的意思)

課件演示字理圖,使學生把字義和字形聯絡起來。

書空,認識雙人旁,在詩中找出徑,理解他的意思。指導書寫行。

理解詩題。

2、做反義詞遊戲,學習遠。

師出示近、上、暖、白、有,讓學生在詩的前兩行中找他們的反義詞。(遠、下、寒、黑、無)

說近引出遠,並認讀,說識記方法,擴詞說話。

3、遊戲區別學習。停、亭。

讀後兩行詩,出示停認讀。做動作理解字義。

去掉單人旁再認讀。

做看圖舉卡片遊戲(課前準備一幅亭子卡片和一幅紅燈圖片)

A、分別出示一座小涼亭的圖片,播放一段汽車遇到紅燈停車的動畫片,請學生看圖舉不同的卡片,並說出自己的理由。

B、根據動作猜詞並舉卡片。(例如老師做一個停車的動作,學生說出一個詞語,並舉出相應的卡片。教師還可以讓一個學生來做動作,其他學生猜,但一定要圍繞這兩個字。)

..說說有什麼好辦法記住亭(先在小組內說一說,再指名說),教師教順口溜:一點一橫長,口字在中央,寶蓋沒有點,丁字底下藏。

4、學生自主學習車、霜後,彙報識記方法並運用。(師出示車的'圖片,說明與自然現象有關的字一般都有雨字頭。)

四、精讀課文,感悟詩意。

1、前兩句詩

指名一二句,思考:如果給這兩句詩配畫,應畫寫什麼?

學生說,教師畫。並在詩中找依據。(重點理解徑)

結合圖說一說前兩句詩的意思。

看圖配樂朗讀這兩句詩。

2、後兩句詩

看圖說一說詩人在幹什麼?

他為什麼會停下來觀賞楓林呢?指名讀一讀第三句詩,用因為----所以----的句式說一說。。理解坐的意思。

詩人是如何讚美楓葉的呢?齊讀最後一句詩,說一說。

如果你看到這樣美麗的楓林美景,你會怎樣讚美?

帶著感情齊讀這兩句詩。

3、指導朗讀,背誦全詩。

五.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隨著詩人杜牧領略了深秋時節楓樹林的美麗風景,大自然真是太美了,如果我們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你也會發現它的美!

六.興趣作業

1、把這首詩背誦給你的家人聽,注意要有感情地背誦。

2、畫一幅自己眼中的秋天圖,並寫幾句話。

3、收集描寫秋天的詩歌,讀一讀。

以實物匯入,可快速地把學生引入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山行》教學設計11

教學目標:

知識技能

1. 掃除文字障礙,弄懂關鍵詞語的意思。

2.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感悟古詩內容。

過程與方法

通過反覆朗讀,藉助課文註釋和課外資源,利用小組合作優勢探究問題。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對古詩的感悟及想象詩中所描繪畫面的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教 具:

課文朗讀帶、生字卡、多媒體課件

教學方法:

自讀、討論、想象相結合

教學流程:

一、匯入新課

古詩是我國古代文學史上獨有的文學體裁,它有固定的格式,固定的格律,讀起來朗朗上口,而且古詩語句優美,意境深厚,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古詩《山行》。板書課題,學生解題。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課文錄音朗讀,學生自由朗讀。

2、簡介詩人杜牧。

3、指導學生畫出詩句的朗讀節奏。

三、學習古詩

1、學習文中的生字。

重點指導讀音和難寫的生字:寒 霜

2、學生齊讀古詩。

3、學習古詩第一、二句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

學生解詞,說說詩句的意思,課件出示風景圖,學生說一說自己看後感受到的風景的特點。

4、學習詩句第三、四句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學生齊讀並解詞,理解詩句的意思,發揮想象,說說詩句描寫了怎樣的一幅畫面,並動手畫一畫。

四、總結古詩

1、學生試背古詩。

2、學生說一說:古詩描寫了一幅怎樣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山行》教學設計12

教學要求: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課前準備:課件、學生書寫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領入詩。

喜歡旅遊嗎?讓我們跟隨唐朝著名詩人杜牧去秋遊吧——(音樂)這是深秋的一天,杜牧乘著馬車,順著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讓他流連忘返,他情不自禁揮毫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絕句《山行》(板書詩題)

1、齊讀詩題。

2、配樂範讀。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

要求:讀準讀順。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詩。

重點指導“生”“斜”。

4、齊讀全詩。

三、再讀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再讀讀詩,邊讀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

學生自讀想象。

2、同桌互說。

3、指名說。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課件出示圖畫。

(圖畫內容:石徑不斜,人家太顯,楓葉不紅,人物不見)

這幅畫把詩人描繪的'景象畫出來了嗎?邊讀詩邊思考。

(1)學生個人自讀思考。

(2)小組討論研讀,教師巡視指導。

2、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

根據學生指出的“小徑太直、人家位置錯誤”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小徑由直變曲、人家移至白雲生處。]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

重點體會“斜”“生出”。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①根據學生指出的“人物馬車不見”的畫面問題,相機操作。

[ 多媒體演示:馬車出現。]

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根據學生感受,相機操作:楓葉變紅。

詩人沒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紅紅的楓林,他停車就是因為愛這美麗的楓林!

c、師生齊讀。

②引導學生角色換位體驗:你就是詩人,你看到什麼?想到什麼?

③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

④練讀,讀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⑥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描述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

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五、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把畫送給大家,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4、作業:好多同學也寫得不錯,拿回家給畫塗上顏色,還可以把它放進你的成長記錄袋裡。

板書:

古詩三首

山行

杜牧

寒山石徑(斜)

楓林(紅)

白雲(生處)人家

《山行》教學設計13

甘溪中心校 王維

教學目標:

1. 讀懂詩句,理解內容,想象大自然的美麗景色。

2. 體會詩人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誦課文,默寫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朗讀詩句中進入情境,有感情朗讀。

教學過程:

一、揭題,指導書寫

1.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叫——贈劉景文。這節課,我們要學習另外一首古詩——山行。

2.簡介作者,並讓學生回顧杜牧寫過的古詩。

3.指導書寫:於、楓。

二、初讀古詩,讀通讀順

1.自由讀詩。要求:讀準讀順。

2.指名讀詩。重點指導“生”“斜”。

3.齊讀全詩。

三、聽看想象,整體感知

1.詩人被這美麗的山景深深打動,看視訊情境動畫配詩歌朗誦,邊聽邊看邊想象深秋那迷人的景色!學生自讀想象。

2.指名說看到了什麼。

(相機板書: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楓林)

四、以畫為媒,研讀感悟

1.全班反饋,讀中悟詩。

根據學情,相機指導:

(1)指導朗讀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指名學生交流研讀情況,提出問題。

②個人讀、學生練讀、師生共讀、齊讀相結合。重點體會“斜”“生出”,理解詩意。

③教師引讀:白雲人家,蜿蜒石徑,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時節啊,詩人遠遠望去,感嘆道:“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④邊吟誦邊想象配樂齊讀。

(2)指導朗讀第二句:“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濃濃的秋意之中啊!來,我們再來看看畫,讀讀詩,還有什麼問題嗎?

①思考:a.詩人坐在馬車上邊走邊看,為什麼停車呢?

b.師生齊讀。

②學生交流個人感受,進一步體會“坐愛”、“紅於”、“晚”,理解詩意。

③多種方式讀詩:指名讀、小組共讀、師生讀、兩人讀等。

④配樂齊讀

3.配樂背誦

(1)板書畫面。

石徑彎彎曲曲地伸向遠方,白雲繚繞的地方人家隱隱約約,秋意綿綿啊,當那一片楓林躍入眼簾時,那比二月花還紅的楓葉更讓詩人驚喜不已,他停車欣賞!留戀忘返!(指名讀)

(2)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3)配樂齊誦。

教學反思:

古詩又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學生足夠的感悟空間。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室裡讓學生集中思考、各抒己見,雖有點亂,但要珍惜這樣的`時刻。”在實際課堂中,我發現很多教師在提問後就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去討論。如回答不出,教師或是不斷重複問題,或是忙著啟發。試想,在這極短的時間內學生的回答能有一定的深度嗎?更何況是對古詩文的體會、感悟。根據“合作互動”的原則,教學中改變了單純的師生交往形式,通過小組合作,生生交流等環節,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這樣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增加課堂的資訊量,促使學生全面深人地感悟,又給學生提供了展示個性的機會和場所。

2.教給學生多樣的感悟方法。

要使學生通過學古詩文,既受到文化薰陶感染,又從情感上、思想意識上得到美的體驗,這就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方法去研究,去感悟。(1)多層次的誦讀。“好詩不厭百回讀”。古詩節奏鮮明,音律和諧,教師必須做好學生的朗讀和背誦的訓練指導,給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加深學生對詩的理解和記憶,達到“熟讀成誦”之目的。(2)要求學生質疑。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於疑”。現代心理學也認為,疑是思維的火花,是探究的動力。在古詩教學中鼓勵學生將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來,運用啟發討論式的教學方法,有利於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活躍了學生的思維,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山行》一詩是一篇描寫秋天的詩,它通過描寫寒山、白雲、石徑、楓林所構成的一幅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在教學中,我注重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巧妙的採用繪畫方式,引導學生加深理解,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自讀自悟,合作交流

教學中,我引導學生自己結合文後的註釋,體會理解詩的大體意思;在學生自學基礎上,小組內交流自己的理解及不懂的地方。對於古詩的意思只要求學生大體理解即可。在相互的交流中,學生取長補短,加深了對古詩詩意的理解。

二、動手繪畫,加深理解

在教學過程中我為了達到預設的效果,在學生初步交流理解詩意後,引導學生根據詩意來畫簡筆畫,一座高山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畫一條蜿蜒曲折的山路)一直伸向深秋時節的山頭,在白雲升騰繚繞的地方隱隱約約有幾戶人家(畫了幾座房子)。然後有人經過這裡裡,看到了滿山的經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裡的鮮花還要紅(塗上一些深紅色的色彩表示楓樹),就這引導學生邊看圖邊講,很容易地讓學生進入當時的意境。

三、反覆朗讀,體會意境

古語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可見,朗讀對於古詩學習很是重要。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採用多種形式,如:自由讀、接讀、對讀等,反覆朗讀古詩,從讀通讀懂,到學生能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詩的意境。

《山行》教學設計14

【教材簡析】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所寫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作者主要以秋天為主題、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描寫、凝鍊的語言使這首詩的意境之美躍然紙上。我們可以在觀賞勝於二月春花的火紅楓葉的同時、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機。所以這是一首秋的讚歌、能夠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對大自然瞭解、渴望走進大自然的願望。詩人筆下的深秋並不蕭條冷落、而是嫣紅滿目、生意盎然、給讀者以美的享受和精神的鼓舞、是一篇千古傳誦的佳作。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生字、重點理解詩句中"坐"的意思。瞭解詩句的.含義。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背誦古詩。

3、通過對詩句的誦讀感悟、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體會詩中描繪的濃濃秋色、感受詩歌美的意境。

【重點、難點】

1、理解詩的大意、想象詩中所描繪的畫面。

2、在理解詩意的基礎上、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設計理念】

古詩是國小語文教材中一類特殊的課文、從語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漢語;從表現形式上看、它含蓄、凝鍊、節奏強、跳躍大;從敘寫的內容上看、它離我們的時代較久遠。因此、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在創設自由、和諧、民主、開放的學習環境基礎上、以層次性的朗讀、吟誦為重點、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感悟詩境、活化古詩詞的形成過程、重新煥發古詩詞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設計思路】

在本課時的教學設計、我運用多媒體創設了學習情境、本首詩優美生動、可以在帶領學生感受古詩蘊涵、利用直觀的欣賞可以幫助學生進入情境、身臨其境地去感受、就不至於令學生感到枯燥無味、也可以更好的理解古詩的含義。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熟讀古詩

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播放香山楓葉的錄影)

師:你們感覺這怎麼樣 這麼美的景色、若是讓畫家看到了他會怎麼做 讓詩人看到了——(生:作一首非常有詩意的詩。)

師:對、唐代就有一位叫杜牧的著名詩人、他在山中行走的時候、被那美景所吸引、觸景生情、寫下了千古傳頌的名詩——山行。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這首詩。

2、板書:山行、你們想讀一讀嗎 引導學生自讀。

3、師:同學們、你們喜歡這首詩嗎 (喜歡)我們怎麼才能把它學好呢 (學生各抒己見。)

師:說得真好!那我們就先來朗讀古詩吧!先自由地讀、讀好後再讀給同桌小朋友聽、要讀準字音、讀出重音、節奏。

學生自由地大聲朗讀、同桌互讀糾正錯誤、同學們自告奮勇地朗讀、小組讀、全班、齊讀等方式把古詩讀正確。

二、品讀古詩、領悟意境

1、明確目的、交給方法

師:小朋友真棒!一會兒就把這首古詩讀通順、讀正確了!但僅僅會讀還是不夠的、還要能理解古詩的意思、怎樣才能弄懂詩的意思呢 你們都知道哪些好辦法呀 (學生自由說)

下面我們就運用剛才大家說的這些方法同位合作學習這首詩。學習要求:(1)讀一讀這首詩。(2)圈畫出詩中描寫的景物。(3)在不懂的地方作上標記、互相討論、再和同伴說一說詩的意思。

2、再讀古詩、品讀詩句

(1)詩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哪些景物 (板書)從這些景物中、你們知道詩人描寫的是哪個季節的景色、為什麼

(2)解讀感悟詩句。(出示課件)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生處有人家。

①誰來讀第一句 通過自學你弄懂了哪些詞語的意思 還有哪些是你不明白的 相機點撥:

遠上:向山的遠處伸展。

寒山:深秋時節的山林(寒山:深秋季節、天氣漸冷、山上草木枯黃、給人一種涼意、故稱寒山、實指秋天的山)

斜:作傾斜解釋、這裡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雲生處:生、生出、存在。指白雲繚繞的地方、也說明那地方比較高。

②說一說第一句的意思 這些景物給了你什麼樣的感受

③誰來讀一讀 (個別讀、齊讀)

過渡:寒山、石徑、白雲、人家、映入我們眼簾的首先是這麼一幅寧靜、悠遠的景象、詩人坐在馬車上、忽然叫道:"停!停!停!"這是因為什麼呢 他看到什麼呢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①欣賞楓林、感悟詩境。(出示楓林圖)

師:同學們、這些楓葉美嗎 在你的眼中這些楓葉又像什麼呢

生:紅葉像天邊的火燒雲那樣鮮豔、那樣壯觀。

生:紅葉像喝醉了酒似的姑娘、多麼嬌豔。

……

②師:在作者的眼裡、這被秋霜打過的楓葉比二月的鮮花還要紅豔、還要美。誰來說說、春天的花是怎樣的

生:爭奇鬥豔。

生:五彩繽紛。

生:生機勃勃。

……

③漫山遍野的楓葉為什麼紅於二月花呢 詩人用"二月花"與"楓葉"進行比較這樣寫好在哪兒

師生共同討論:詩人運用比較的寫法、寫出了這時的秋天像春天一樣充滿活力、透過"霜葉"作者感覺到了山林熱烈、生機勃勃的景象。楓葉不畏霜寒、經霜後更加明豔動人。

④還從哪也可看出詩人非常喜愛楓葉

生:從"停車坐愛楓林晚"也能看出。詩人為了停下來欣賞豔麗的紅葉、竟然顧不得驅車趕路。(相機理解"坐"。)

⑤同學們、詩人喜愛楓林僅僅是因為楓林很美嗎 感受楓葉不怕霜凍、越冷越紅的精神氣質。

⑥指導朗讀

師:同學們體會得真不錯、"停車坐愛楓林晚"一句鮮明地表白了作者對楓葉的喜愛之情、而"霜葉紅於二月花"一句將作者對楓葉的喜愛、讚美之情表達得更加淋漓盡致、傍晚的楓林美得像一幅畫、連站在林中的詩人也成了畫的一部分、他怎能不發出這樣的感慨、誰來讀一讀第二句

(3)詩人和你們一樣、被這美麗的秋景給迷住了、被這美麗、和諧的大自然迷住了、讓我們一起美美地來讀讀這首詩。

三、整體感知、體會詩情

1、想象畫面、整體感知

師:你們真是了不起、不僅自己讀懂這首古詩、還讀得很有感情。那麼、誰能看著畫面、邊想象邊用自己的話再來描繪這深秋的山林景色 (生看著畫面說)

2、配樂背誦

(1)指名看畫面背誦詩

(2)配樂齊誦

四、為畫題詩、指導默寫

1、(深秋山林圖的練習紙)請你在畫上題上這首詩、為畫更增一份美。

2、學生默寫、老師指導。

3、展示作品、點評。

五、總結學法

師:同學們、這節課我們通過正確流利地讀古詩、看圖片想象畫面、理解詩意、學完以後再有感情地朗讀這首古詩、希望同學們以後也運用這樣的方法多讀、多背古詩。

六、識字、寫字

1、徑、霜:怎麼記住這兩個字 看田字格、同桌記一記。

2指導寫"霜":說說要注意什麼

3、教師範寫。

4、學生描紅、臨寫。

【作業設計】

1、回家給畫塗上顏色、放進你成長記錄袋裡。

2、收集兩首描寫秋天的古詩讀一讀、背一背。

【板書設計】

寒山 石徑

山 行 白雲 人家

(喜愛 讚美) 楓林 霜葉

《山行》教學設計15

[教材簡介]

《山行》是晚唐詩人杜牧的一首清新俊逸的小詩,詩歌描繪了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熱愛之情。

從題目中的“行”可以看出這首詩是敘事中寫景的,因此可以把“行”看著是一條行為主線,圍繞“行”我們可以思考、探究這些問題:誰“行”?什麼時間“行”?怎樣“行”?“行”中見什麼?心情怎樣?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字詞和詩句的意思。第三句中的“愛”看出詩人的“喜秋”之情,這是一條情感主線,可以看作是“詩眼”,圍繞“愛”著力引導學生體會寒山、石徑、白雲、楓林的美景和杜牧的“喜秋”之情。

[目標預設]

1、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2、理解字詞和詩句意思,感受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山林秋色圖的自然之美,體會詩人“喜秋”之情。

3、讀寫互動,展開想象,分組分句描寫秋天美景,豐滿文字。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以“愛”為詩眼,引導孩子登寒山,望白雲,欣賞火紅的楓林,真切感受詩境之美和自然之美,體會詩人“喜秋”之情。

2、教學難點:在理解詩句、感受詩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句描寫,豐滿文字。

[設計理念]

嘗試構建基礎板塊、核心板塊、發展板塊的三段式古詩課堂教學新模式。

[設計思路]

基礎板塊:以“行”為主線,朗讀背誦,理解詞句——核心板塊:以“愛”為詩眼,感受秋色,體會詩情——發展板塊:以“寫”為目標,訓練寫話,豐滿文字。

[教學過程]

一、基礎板塊——以“行”為主線,朗讀背誦,理解詞句。

1、直入、讀背:課前要求同學們預習了古詩《山行》,詩很短,只有4句28個字,能讀通嗎?能背了嗎?

(生讀,正音“斜”;生背,激勵。)

2、解題、質疑:

我們先來看題目,你知道了什麼?(在山中行走)

“行”就是行走的意思,圍繞“行”,你能提出哪些問題? (誰“行”?什麼時間“行”?怎樣“行”?“行”中見什麼?)

3、自讀、理解:請同學們仔細讀讀詩句,看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4、對話、理解:

(1)誰“行“?(杜牧。我們不僅要關注詩句,還要關注詩人。簡介杜牧:唐朝詩最出名,唐朝有兩個姓“杜”的詩人很出名,大杜是杜甫,小杜就是杜牧,詩寫得可好了。)

(2)什麼時候“行”?怎樣“行”?(“霜葉”,深秋季節的一天;“晚”傍晚時分;“停車”,是坐車而行。可見,杜牧是在深秋的一天,從白天到傍晚一直坐車在山中行走,行走時間長了,應該挺累的。)

(3)“行”中見到了什麼?(寒山、石徑、白雲、楓林)

寒山:怎樣的山才稱為“寒山”呢?(深秋季節,天氣冷了,滿山的草兒枯黃了,枯葉落了,陣陣冷風吹過,讓人感覺到寒意,所以稱為“寒山”。)

石徑:石頭小路。是怎樣的石頭小路呢?(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向山的遠處延伸。)

白雲:白雲究竟是什麼?(山高,有煙霧,像白雲。)白雲在哪兒?白雲處看到了什麼?(在白雲飄浮的遠處,看到了有人住的房子。)

坐:因為。杜牧停車是因為什麼呢?(喜愛傍晚時分的楓樹林子。)

5、說說句意:能連起來說說詩句的意思嗎?(只要學生能理解,說通就行,但要做到字字落實。)

[設計理念:古詩教學不應是零起點,古詩簡短,學生有了預習的基礎,教學匯入完全可以直接朗讀、背誦。然後圍繞“行”字,引導學生質疑,自學嘗試理解後,重點以問題導引方式引發學生交流、對話,教師適當追問、指點,理解字詞、詩句的意思。]

二、核心板塊——以“愛”為詩眼,感受秋色,體會詩情。

1、過渡:秋天,樹葉凋零,綠草枯黃,寒風習習,讓人心裡不舒服,還會有點傷感,這就叫“悲秋”。而杜牧見到的深秋景色又是怎樣的心情呢?你能從詩句中找到表達心情的詞嗎?

2、詩眼:“愛”字就表達了詩人喜愛秋天景色、熱愛秋天、

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可見,杜牧是“喜秋”的,而不“悲秋”。

3、感受:從詩句中你能讀出杜牧愛秋天的什麼呢?(引導學生結合生活,自主對話,靈動生成,體會秋色美好,感受“喜秋”之情。)

愛楓林:在夕陽的映照下,楓葉紅豔豔的,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豔;楓樹火紅火紅,像燃燒的火焰跳動著;楓林連成一片,滿眼紅彤彤的,紅得壯觀。

愛寒山:漫山草木雖然都枯黃了,但在杜牧眼裡是一片金黃,象是鋪了一地金子。

愛石徑:石頭小路蜿蜒曲折,一直向遠方延伸,給詩人指引方向,給詩人帶來希望。

愛白雲:極目遠眺,遠處白雲升騰飄浮,住房若隱若現,詩人恍若身處仙境,詩人會如聞雞鳴,如見炊煙。

4、朗讀: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寒山、石徑、白雲、楓林構成的秋色美景圖,我們看到了杜牧“喜秋”之情。讓我們讀出秋色的美麗、詩人的喜秋。

[設計理念:體會詩意、感悟詩情是古詩教學的靈魂所在,是讓學生感受古詩的魅力所在。教學中,抓情感詩眼“愛”,體會到了秋天景色的'美麗,感受到詩人“喜秋”的思想感情。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古詩的神韻,使古詩教學充滿魅力。]

三、發展板塊——以“寫”為目標,訓練寫話,豐滿文字。

1、過渡:杜牧筆下的秋色是美麗的,我們也用自己的筆來描繪出這迷人的景色。

2、提示:你現在就是杜牧了,第一句寫看到的山是怎樣的?山路是怎樣的?第二句寫白雲是怎樣的?人家會使你聯想到什麼?第三、四句是重點,寫傍晚時分的楓林怎樣紅。老師給個句式:傍晚時分,夕陽映照,一片片楓葉 ,一棵棵楓樹 ,一大片一大片的楓樹林子 。

3、寫話:第一組同學寫第一句的寒山、石徑,第二組的同學寫第二句的白雲、人家,第三組的同學寫第三四句的楓林,第四組同學任意寫一個景色。要寫出景色的美麗,寫出你的喜愛之情。

4、交流(以下是學生交流寫話情況的預設)

生:我坐在馬車上,看到連綿起伏的高山上草兒一片金黃,象鋪上了一層金子。一陣風吹來,一片片樹葉飄落下來,象一隻只蝴蝶在翩翩起舞。一條彎彎曲曲的石頭小路一直伸向遠方,帶著我一路向前。

生:我極目遠望,遠處白雲飄動,隱隱約約看到幾座房子,我彷彿聽到了小狗的叫聲,看到小孩遊戲的身影,這真是人間仙

境啊!

生:車行了好久,已經到了傍晚時分,我連聲喊:“停,停,快停車!”只見在夕陽的映照下,那一片片楓葉被秋霜染紅了,比二月的春花還要紅豔;那一棵棵楓樹火紅火紅的,整個兒象是燃燒起來;那一大片一大片的楓林連成一體,紅得那樣壯觀,紅得那樣可愛,紅得那樣熱烈。我深深地愛上了這美麗的楓林,愛上了秋天的美景。

5、小結:把這三段話聯起就是一篇好作文,這就叫改寫古詩。課後作業就是改寫古詩《山行》。

[設計理念:在理解詩句、感受詩境的基礎上,堅持“讀寫互動”的理念,把“寫”擠進課堂,讓學生分組、分句改寫詩句,交流後再作為作業來完成。這樣的寫話實在、可操作,既訓練了寫話,又豐滿了文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