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4W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那麼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感受人物思鄉戀土的思想感情,引發愛家報國的情思。

教學重點:

人物思想感情及其表達。

教學難點

認識課文設定懸念的構思特點。

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查詢資料,瞭解作者及課文寫作背景。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播放歌曲《那就是我》匯入。圍繞標題提出兩個問題。

1、看到“棗核”這一標題,你想知道什麼?

2、看到“棗核”這一標題,你知道了什麼?學生回答。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生字詞在文中圈出來,藉助工具書在文中注音。

2、同桌互相印證讀前預設,交流互補。

3、教師歸納。

(1)概述故事,棗核從哪裡來又到了哪裡去。

(2)棗核的用途是慰藉思鄉之情。

(3)以棗核為題,既表明了文章的線索,又揭示了思鄉的主題。

三、再讀課文

討論“幾枚小小的棗核,就能充分的表達美籍華人朋友的濃濃的思鄉之情嗎?”

學生閱讀後探究討論,終於達成共識:美籍華人朋友對故鄉棗核的珍視可以看出濃濃的思鄉之情;在美國生活如此富有,還想著故鄉,也能看這種情感;還有自己親自建造故鄉模樣的“北海”,也表達了濃濃的思鄉之情。

四、三讀課文,歸納課文表達思想感情的方法

全班交流,明確。

1、以小見大、以物傳情。

作者借具體事物表現抽象的感情。

(1)以小小的棗核寄託了一位遠離祖國近半個世紀的美籍華人思戀故土的民族深情。

(2)將這位海外遊子的思鄉之情,融化在栽種楊柳、養睡蓮、堆疊“北海”,追憶當年在北海泛舟的情景等細節中。烘托手法。

2、反襯手法的運用。

課文不惜筆墨,寫“同窗”在美國的居住環境的美麗(“一片嫣紅”、“定會有楓城之稱”等);寫“同窗”生活條件的現代、優越(“三層小樓”、“車庫門……自動開啟”、“後花園”);寫“同窗”全家事業有成(“老伴兒在研究所做營養試驗”、兒子在潛艇當總機械長、女兒在哈弗教書),但仍感不足,“年紀越大,思鄉越切”。顯然,課文以對“同窗”生活情況的介紹為背景,烘托了她強烈的思鄉之心,愛國之情,突顯了故土、祖國在她心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五、齊讀末節,體會它在文中的作用

六、由學生簡介課文寫作背景及作者,並歸結全文

1、有關背景及作者。

2、有關主題。

3、設定懸念。

4、有關以小見大,以物傳情,及烘托手法的運用。

七、佈置作業

1、拓展延伸:要求蒐集、摘抄、表思鄉愛國之情的詩歌、歌詞並作一點點評。

2、語言積累。收集整理鑑賞本課好詞佳句。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百合花開》是九年義務教育國小語文教科書第11冊冀教版的一篇閱讀課文。文章介紹了一株生長在斷崖邊上的百合經過自己的努力,戰勝了惡劣的環境終於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風景。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讀通課文,理解課文內容,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懂得斷崖邊上的百合為什麼要努力開花。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品味作品中清新質樸、意味深長的語言。

(3)感受百合花的形象,感悟人生。

2、過程與方法

(1)以讀為主,以學生的自我感悟為主。

(2)引導學生抓住文中的關鍵語句進行品讀、想象,感悟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百合花堅強自信執著的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

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悟文章所蘊含的深意。

四、學生分析:

六年級學生是國小高段的結束年級,處在這一年齡階段的學生,在字詞和語句方面有了一定的儲備,在語文學習的知識技能上,具有一定的識字、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同時這一時期,學生的有意注意開始明顯發展,思維方式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

五、教學設計:

(一)複習前文,整體回顧。

教師:同學們,上節課你們初讀了課文,並且學習了課文的1-8自然段,誰能給大家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學生彙報交流。

預設:一株生長在斷崖邊上的百合經過自己的努力,戰勝了惡劣的環境終於成為斷崖上最美麗的風景。

(二)創境匯入:

1、教師:同學們,你們見過百合花開放嗎?我們一塊兒來看看。播放課件。

2、教師:百合花的美麗讓人驚歎,看到花開冰心奶奶曾經這樣說:播放課件,教師配樂讀。今天讓我再次走近百合花用心去感受這成功之花奮鬥的淚泉。齊讀課題:百合花開,融入剛才欣賞畫面的想象有感情地再讀課題。

(三)新授,賞析文字。

1、學生自讀課文。

請你們自己默讀課文第9~15自然段,勾畫出描寫百合花開的句子,反覆讀一讀,從百合的表現中你感受到了什麼,試著用簡單的話或詞語加批註。

學生自由讀,

2、反饋彙報,品悟語言。

教師:誰想給大家讀讀你勾畫出來的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A生:在野草……嘲笑它了。

師:教師出示句子,兩句話哪句話好?“終於”讓你感受到了?

學生彙報:我感受到百合開花非常不容易。

教師:百合從野草,到花開都經歷了什麼呢?

生:經歷了別人的嘲笑和譏諷。風霜雨雪。惡劣環境的考驗。

師:歷經了這麼多的不容易之後,百合開花了,真讓人欣喜呀!誰能再來讀讀這一段,讀出百合開花的艱難以及那份欣喜?教師指名讀。

師:誰再給大家讀讀這句話?學生再讀句子。這株百合我聽出了真的不容易。這株百合我聽出了花開的欣喜。

B生:百合花……淚滴。

師:誰還想給大家讀讀你勾畫出來的其它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讀句子。

教師:想一想,人們通常是在什麼時候流淚?

生:傷心。生:特別感動。

師:這時的百合是難過還是高興呀?生:高興。

師:不僅僅是高興呀!而且是極度——生:高興,高興得都——生:哭了。喜極而泣呀!

這時候百合內心裡非常複雜,如果你就是那株百合,你的心裡會怎麼想呢?

學生彙報交流。

預設:不敢嘲笑我了;努力沒有白費,值得;(中間相機找學生帶著感受讀)我終於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師:斷崖上的一株百合,頂著風雨,不怕譏諷與嘲笑,終於開出了最美麗的花朵,這是多麼值得驕傲的事情啊!誰能帶著這種感受讀一讀,把你的高興分享給大家?

來,咱們一起讀。

C生:年年……百合。

師:誰還想給大家讀讀你勾畫出來的其它句子,談談自己的感受?

師:原本那一株斷崖邊上的百合,開花了,完成了自己的莊嚴使命,它驕傲了嗎?生:沒有。它停下開花的腳步了嗎?生:沒有。

教師:百合沒有停下它的腳步,而是繼續努力地開花,它在想什麼?

學生:它在撒播自己的種子,它在傳承自己的後代,它在傳承自己的精神。

教師:如果它是一個人,最像生活中的什麼人?這是一種什麼精神?

生:最像媽媽,這是一種母愛般的奉獻的精神。

教師:現在整個山谷都開滿了潔白的百合,誰能通過朗讀把我們帶到這漫山遍野都盛開著百合的地方?生朗讀

教師:誰能再給大家讀讀,讀出百合那種母愛般的偉大情操。學生朗讀。

D生:幾十……落淚。

教師:滿谷的百合彷彿就在我們面前了,人們給這個美麗的山谷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生:百合谷。美麗的景色引來了無數欣賞美的人們。同學們看看這句話,自己先讀一讀。

教師:來欣賞百合的人很——生:多。你從哪些詞語或句子中感受到的?

生:從城市,從鄉村,千里迢迢,(……)

教師:人們是怎樣欣賞百合的?

生:孩子們跪下來快樂地嗅著百合花的芬芳。生:情侶們手拉著手,許下“百年好合”的誓言。生:無數的人看到這從未見過的美麗,感動得直落淚。

教師:除了孩子和情侶,還有誰也會來看百合?他們會怎麼做呀?

學生彙報交流:老人——欣慰;詩人——作詩;病人——樹立自信。

教師:這段話寫的是人的表現,作者僅僅是想寫出人的表現嗎?

生:我覺得這些都是為了襯托百合花開,說明百合花開是一種很壯觀的景象。

師:這一段沒有直接講百合開花什麼樣,而是藉助人們的表現襯托百合花開的情形,這寫作方法,叫做側面襯托。(點到為止)

教師:讓我們大聲齊讀,讀出百合開花的美,讀出人們的感動。

3、品悟百合精神。

師:百合花開了,開在了斷崖上,開在山谷裡,它的精神也開在了我們心上,從斷崖邊上的一株百合,到漫山遍野的百合,(出示相關圖片)二者你更欣賞誰呢?

生:我欣賞第一株百合,因為它的自信,執著,持之以恆。(板書)

生:我也欣賞第一株百合,因為它全心全意地來做事情,面對蜂蝶鳥雀的嘲笑它也不氣餒,自信。

師:文章中那句話最能體現百合的堅強,自信,持之以恆》出示課件:朗讀(教師指導朗讀方法,排比句朗讀要注意就像爬臺階一樣)

生:我更欣賞漫山遍野的百合,因為它們繼承了第一株百合的精神,都很自信,都具有持之以恆的精神。

師: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呀!出示課件:默默

教師:看著看著,眼前的兩幅圖片慢慢融合為一體,滿山遍野的百合

彷彿找到了知音,面對我們會心的微笑。

師:靳老師讀了這篇課文之後,情不自禁地寫了一首小詩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我就這樣把這株百合種在了自己的心裡。請你們跟著我一起來讀一讀。(出示文字投影,師生齊讀)

(四)昇華情感,解讀作者。

師:感謝作家林清玄為我們寫出了這麼經典的作品。曾經的林清玄就像百合花一樣,開始只是一株小草憑著執著的信念,持之以恆的精神,完成了他作為一名作家的使命。文章在寫百合花,也在寫他自己,

師:這篇課文的原文叫作《心田上的百合花》,選編入我們教材的時候,編者改成了《百合花開》。

師:原來的百合花開只在作者心田上,現在的百合花也開在了——我的心田上

生:你的心上。

生:所有人的心上。

教師:想不想認識這位名家?(出示照片以及文字)

(五)教師結語:今天的課我們就上到這裡,課下就請你用你的文字作種子,在你的心田上也種下一株純潔的百合。下課!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瞭解比例各部分的名稱,探索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會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正確判斷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能根據乘法等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2、通過觀察、猜測、舉例驗證、歸納等數學活動,經歷探究比例基本性質的過程,滲透有序思考,感受變與不變的思想,體驗比例基本性質的應用價值。

3、引導學生自主參與知識探究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比較、判斷、概括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教學重點:

探索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根據乘法等式寫出正確的比例。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整體設計說明:

本班的孩子基礎較差,很多孩子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好的思考方法,所以課堂上的重點放在了發現並概括出比例的基本性質上。在比例的基本性質應用時,重點突出孩子的思考過程,強調孩子有根據地思考,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教學過程

一、舊知鋪墊匯入。

1、一輛汽車上午4小時行駛了200千米,下午3小時行駛了150千米。說一說上、下午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嗎?為什麼?

2、比和比例有什麼區別?

設計意圖

注重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為新課做好鋪墊。

二、自主探究

過渡:同學們,比有各部位的名稱,把比組成比例後我們有了新的名稱,請自學課本第34頁。生閱讀後,請同學說出黑板上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設計意圖

組成比例的四個數的名稱的認識對孩子們來說是比較簡單的,所以讓孩子們自學,培養孩子的自主學習能力,養成讀數學書的習慣。

三、反饋練習。

指出下面比例的外項和內項。(投影出示)

先小組之內說一說,然後在指名回答。重點說分數形式的比例外項和內項。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重點學習組成一個比例的兩個比哪兩個數是外項,哪兩個數是內項。重點突出分數形式下怎麼去找比例的內項和外項。

四、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質

(1)投影出示幾組比例,讓學生觀察看看能有什麼發現?細心的同學很快會發現這幾組比例數字相同,但是書寫位置不同。然後老師在質疑,為什麼這些比例裡的四個數書寫位置不同卻能組成比例呢?請小組合作找個這個祕密。

(2)學生找出原因後,教師引導學生用一句話總結出來。並指出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板書課題。

(3)繼續提出:是不是所有的比例都具有這樣的性質,舉例驗證,最後得出結論。

(4)比例寫出分數形式後,也就是等號兩端的分子分母交叉相乘,乘得的積也一定相等。

設計意圖

這一環節我根據學生好奇的心理,用質疑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主動去探索新知,這樣也能讓學生體會到總結歸納的過程,並滲透科學態度的教育。

五、鞏固練習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投影出示練習)。

2、應用比例的意義或者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學生獨立完成後,用展示臺展示)

3、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在()裡填上適當的數。(投影出示)

六、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

關注學生知識與技能的掌握情況,並且留給孩子質疑問難的空間。

七、拓展練習:把下面的等式改寫成比例。

3×40=8×15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4

教學內容

碧螺春

教材分析

《碧螺春》是冀教版國小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傳統文化吐馨香”中的一篇講讀課文。本課通過名茶碧螺春,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茶文化。課文開頭,僅用一句話點明瞭碧螺春的“久負盛名及主要產地。接下來,課文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傳說、採摘、製作、品嚐碧螺春以及人們對碧螺春的評價和喜愛。文章結構緊湊,前後連貫,描寫細緻入微,用詞準確生動,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

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簍、煞”等11個要求會認的字,掌握“霞、彌”等10個要求會寫的字。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並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3、瞭解碧螺春的傳說和採摘、製作過程,瞭解有關茶文化的資訊。

4、瞭解茶鄉人的生活和生產情況,感受茶鄉人生活的美好。

5、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緻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教學重點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碧螺春的傳說和採摘、製作過程,並背誦課文第四、第六、第八自然段。

教學難點

把握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表達的有序性,體會描寫的細緻與準確,積累相關的詞句。

學情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瞭解還不算太多,本課就是有關馳名中外的中國茶文化的科普讀物,讓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同時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

授課型別

講讀課

教學準備

教師:錄音機、小黑板、碧螺春茶葉、杯子

學生:查詢相關資料、預習課文

教學方法

以讀代講、小組合作探究、討論法

課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情境引入

同學們,如果讓你從飲食方面選一種,你會選擇什麼?(餃子、茶……)你知道哪些種類的茶?(龍井、毛尖、碧螺春等)。我國是茶樹的原產地,是世界產茶、飲茶最早的國家,世界第一部茶葉著作——《茶經》,就是出自我國唐代陸羽之手。今天,我們就透過中國名茶——碧螺春,領略我國茶文化的魅力。

板書課題:碧螺春

二、展示目標(出示小黑板)

三、自學文字

自學提示:請同學們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特別是本課要求會認的字,多讀兩遍,把課文讀通順、流利。想一想,文中圍繞“碧螺春”講了哪些方面的知識?

四、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讀課文,檢查生字、生詞自學情況

五、再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的寫作順序。

本文先講了碧螺春的產地,然後用一個傳說介紹碧螺春名字的來歷,接著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採摘、製作、品茶以及人們的評價與喜愛。

給各段起個合適的名字:清晨採茶、入夜製茶、月下品茶

六、質疑答疑:

七、小結:

八、作業:熟讀課文第四、六、八自然段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5

教學內容:欣賞童聲合唱《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教學目標:

1.欣賞《藍色多瑙河圓舞曲》,能夠區分歌曲的段落,記憶歌曲第一圓舞曲的旋律主題。

2.感受這首充滿活力、抒情優美的歌曲。

3.通過本課的學習,瞭解世界多元文化,豐富情感體驗。

教學重點:欣賞第一圓舞曲,感受這首充滿活力、抒情優美的歌曲。

教學難點:瞭解世界多元文化,豐富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1.匯入。

教師播放錄影片段:畫面是春天來臨的景色,背景音樂是《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提問:這是什麼季節?表現了什麼?背景音樂有誰聽過?

2.新授內容。

(1)初聽:歌曲表現了什麼內容?

(2)開啟書看欣賞曲目的曲名:《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3)復聽:歌曲是幾拍子的'?

(4)分段欣賞

①聽賞第一圓舞曲

A、第一圓舞曲的速度、旋律有什麼特點?(節奏規整、旋律上行)記憶第一圓舞曲主題。

B、學生模唱主題旋律。

C、用豎笛演奏第一圓舞曲主題。

D、復聽第一圓舞曲

②聽賞第二圓舞曲

A、速度、旋律有什麼變化?(速度稍快、節奏跳躍)

B、這段圓舞曲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C、給這段圓舞曲起個名字。(如《小鳥圓舞曲》《快樂的舞蹈》等)

③聽賞第三圓舞曲

A、這段旋律的音區發生了什麼變化?

B、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C、給這段圓舞曲起個名字。(如《姑娘們的歌唱》《河水的歌唱》等)

④聽賞第四圓舞曲

A、這段旋律的節奏與第三圓舞曲相比較發生了什麼變化?

B、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C、給這段圓舞曲起個名字。(如《自由的天空》《湛藍的河水》等)

⑤聽賞第五圓舞曲

A、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發生了什麼變化?

B、表現了怎樣的情景?

C、給這段圓舞曲起個名字。(如《勤勞的人民》《歌唱幸福的生活》等)

3.教師介紹曲作者。

被稱為“圓舞曲”的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1825—1899),是老約翰?施特勞斯的兒子。出生在風行跳舞的維也納的一個音樂家家庭,與父親同名。

施特勞斯的圓舞曲獨具特色,旋律酣暢、柔美動聽、節奏自由、生機盎然,是每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上演奏的主要曲目。其創作以《藍色多瑙河圓舞曲》《維也納森林的故事》《藝術家的生涯圓舞曲》《春之聲圓舞曲》等百餘首維也納圓舞曲著稱,被後人冠以“圓舞曲”的頭銜。

4.對比欣賞管絃樂曲《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談談你的感受?你更喜歡哪種表現形式?為什麼?

5.對比欣賞民族管絃樂版、動畫與管絃樂版《藍色多瑙河圓舞曲》。

談談你的感受?你更喜歡哪種表現形式?為什麼?

6.音樂拓展。

我們以前還聽過哪些圓舞曲?(《溜冰圓舞曲》《杜鵑圓舞曲》等)

7、教師小結:

下課後,請同學們收集被譽為“圓舞曲”的奧地利作曲家小約翰?施特勞斯的其它圓舞曲,去欣賞感受音樂給我們帶來的快樂。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6

北京版六年級上:《棗核》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

一、教學目標:

1、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2、設定懸念的巧妙構思。

3、飽含深情的語言。

二、教學重難點:

設定懸念的構思是本文的教學重點;理解飽含深情的語言。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炎黃子孫歷來有著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愛國主義精神,又往往集中表現為對故鄉的思念和熱愛,無論走到哪裡,故鄉的山川、草木,故鄉的一切,總是縈繞在心頭。《棗核》一文,寫的就是一個遠在大洋彼岸的風燭殘年的老人,作者的舊時同窗,越到晚年思鄉越切,以種棗樹來寄託對家鄉的思念。作者介紹(放映圖片,認識蕭乾。)

(二)課前檢測:(幻燈片展示)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蹊蹺 殷切 嫣紅 土坳

指出一列詞語中的錯別字,並在橫線上訂正。

故弄懸虛 風燭殘年 迫不急待 如火如荼 奼紫焉紅 感慨良深 不約而同 再接再勵

(三)展示目標:(出示幻燈片)

(四)精講點播:

1、整體感知:朗讀全文,思考:本文寫了一件什麼事?棗核在全文起什麼作用?

明確:本文寫了一位舊時同窗久居國外,儘管家庭事業都如意,但越到晚年越思鄉,總是想起故鄉院裡的那棵棗樹,當作者來看她時,再三託付為她帶幾顆生棗核來,以在花園裡試種一下。

棗核在全文中起貫串全文的線索的作用。

2、結構特徵:

(1) 舊時同窗要棗核作什麼用?在課文什麼時候出現的?

明確:是為了要試種,把家鄉院落佈置成家鄉總布衚衕的樣子。用以寄託對故土的思念。在作者到達之後參觀她的後花園時才知道的。 (放映北海圖片)

(2)那麼課文前幾個自然段起什麼作用?

設定懸念的作用。共設定了兩次懸念,“再三託付,用途蹊蹺”設定懸念,到達後,見到棗核“故弄玄虛”加深懸念。

(3)作者在文中用一句話概括了舊時同窗的愛國的民族的感情,請你找出來,讀幾遍。

“改了國籍,不等於改了民族 感情;而且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 的。”這一句話概括了本文的中心,深化了題旨。

3、根據上面的分析將課文分為四個部分 :

學生回答後明確:

第一部分:第一段要棗核,設定懸念。

第二部分:2—4段,見棗核,加深懸念。

第三部分:6—10段,話棗核,解開懸念。

第四部分:第11自然段,點明題旨,深化中心。

五、強化訓練:

指出下列加點詞語的作用:

1、動身訪美之前,一位舊時同窗寄來封航空信,再三託付我為她帶幾顆生棗核。

2、託在掌心,像比珍珠瑪瑙還貴重。

六、課堂檢測:解釋下列句子加點的詞語。

1、東西倒不佔分量,可是用途卻很蹊蹺。

2、掐指一算,分手快有半個世紀了,現在都已是風燭殘年。

3、一面往衣兜裡揣,一面故弄玄虛地說:“等會兒你就明白啦。”

七、佈置作業:

1、記住本文詞語。2、預習課後練習二、三。

棗核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理解運用陪初的寫法

2、飽含深情的語言。

3、海外華人對故土的依戀之情。

教學過程:

一、匯入新課:一把鄉井土,一把辛酸淚,多少久居國外的遊子正在深深地思念著自己的祖國。棗核中我的同窗正是這樣,作者用充滿深情的語言敘述了自己舊時同窗對故土的思戀之情。

二、展示目標:見上面。

三、精講點撥:

(一)學習分析本文充滿深情的語言。

讀課文7—9自然段,作者的哪些語言、舊時同窗的哪些話哪些最能體現出同窗的思鄉之情?(同學討論,各自發表自己的看法。)

1、她把我安頓在二樓臨湖的一個房間後,就領我去踏訪她的後花園。

一個就字引出後花園,而這個後花園又是充滿了家鄉味道的得意之作。由此可見,有就字,是為了向來自祖國的老同學表露並傾訴思鄉心切之情。

2、我們在靠籬笆的一張白色凳上坐下,她劈頭就問我。

劈頭體現舊時同窗思鄉心切,急於向來自故土的我傾訴思鄉之情。

3、可是我心上總是缺點什麼。也許是沒出息,怎麼年紀越大,思鄉越切。

不追求、迷戀海外優越的物質生活,海外高度的物質文明,沖淡不了強烈的思鄉愛國之情。

4、睡蓮的清香迎面撲來,眼前彷彿就閃出一片荷塘佳色。

舊時同窗已心馳神往,沉醉於當年北海泛的日子,突現了海外遊子思戀故土之情。(放映北海圖片,唐人街圖片)

5、“我想廠甸,想隆福寺。這裡一過對誕節,我就想舊曆年。近來,我老是想總布衚衕院裡那棵棗樹。”

這幾句話連用了四個想字,表現了遊子的思鄉之苦。棗樹是故鄉的象徵,種棗樹是思鄉之情的集中表現。

同窗的舉動:親手挑選假山石,佈置“北海”,月夜追憶北海泛舟。

(二)陪襯的寫法。

作者在第5段寫了什麼?作者為什麼要介紹舊時同窗的家庭情況?

課文在不少地方敘述了舊時同窗所在山城的環境及友人的家境。優美的環境和優裕的生活並沒有使友人感到滿足。豐厚的物質條件,彌補不了感情的欠缺。這些襯托了思鄉之情在同窗心上的地位。

四、強化訓練:閱讀7、8自然段回答:

1、家鄉的味道中味道的含義是什麼?

2、老友家後花園裝點成家鄉風格的目的是什麼?

3、可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麼一句中朋友缺的是什麼?

4、寫同窗家庭和事業都如意,前文和本段都有具體交代。為什麼寫各種新式裝置也都有了只是一筆帶過呢?

五、課堂檢測:

(一)體會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含義:

1、她告訴我,時常在月夜,她同老伴兒並戶坐在這長凳上,追憶當年在北海泛的日子。

2、沒有一個民族像我們這麼依戀故土的。

(二)回答:

1、本文的線索是什麼?

2、本文最突出的結構特點是什麼?

六、課堂小結:

愛國主義是個大主題,有些作家通過氣磅礴的重大事件來表現。本文作者卻另闢蹊徑,通過幾顆小小的棗核來表現。對幾顆棗核的盼望與愛惜,表現出海外遊子的拳拳愛國之情。所以本文不是小題大作,而是因小見大的寫法。希望同學們理解並學會運用。

七、佈置作業:

1、模仿:想……,想……,一……就想……,想……的句式寫一段話,表達一種感情。

2、預習《最後一課》。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7

一、教學目標

1、正確理解並識記下列詞語:矜持、赫然、折騰、迫不及待、從頭到尾。

2、品讀課文,體會老師的鼓勵對作者的影響。

3、感知作者的感恩之情,引導學生結合自身實際談談自己的體會。

二、教學重點

體會老師的鼓勵對作者的影響以及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三、教學過程

(一)匯入

1、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課文《作文上的紅雙圈》,看到這個題目,你有什麼疑惑?你可以提出哪些問題?

(什麼是紅雙圈?作文上的紅雙圈有什麼作用?)

【板書:“紅雙圈”?作用?】

2、讓我們帶著這些疑問一起走進文字,希望這節課下課後我們能找到答案。

3、作者簡介:黃蓓佳,1955年6月出生於江蘇省如皋縣。1977年考入北京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1982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歷任江蘇省外事辦公室幹部,省作協理事、副主席,中國作協第六、七屆全委會委員。專業作家。1984年調入江蘇省作家協會,任專業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船,小船》《這瞬間如此輝煌》《目光一樣透明》《玫瑰房間》《夜夜狂歡》《午夜雞尾酒》《何處歸程》《世紀戀情》及《含羞草》等。1985年調江蘇省作家協會任專業作家。20xx年12月加入民進。現任江蘇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創作室主任、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

(二)自學要求

1、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

矜持赫然折騰偶然必然刊物

2、思考:課文寫了一件什麼事?

這篇課文作者講述了自己學生時代在一次徵文比賽中獲得了成功,作文補考被老師打了九十八個紅雙圈,後陸續刊載。在這次成功的激勵下,作者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並最終成為了一名作家。文章選材獨具匠心,以小見大,九十八個紅雙圈代表著老師對自己人生道路的引領。結尾直抒胸臆,表達自己對老師、對母校的感激之情。

3.過渡:是的,同學們都很善於提問,作文中的紅雙圈是如此普通,我們平日書寫作文經常能看到,為什麼作者要寫這樣一篇文章呢?讓我們一起走進文字,去跟隨作者看看這紅雙圈到底奇特在何處。

【板書:不平凡】

(三)品讀“不平凡”的紅雙圈

1、快速瀏覽課文,思考:畫滿紅雙圈的作文有著怎樣一段不平凡的經歷?

我的一篇畫滿紅雙圈的作文,首先被貼在(),然後又發表在(),接著又發表在()上,最後發表在()上。

校園報欄——縣辦刊物——揚州區刊物——上海正式刊物

2、誰來說一說,這篇作文不平凡在何處?

帶著雙圈的作文在報欄裡貼了很久。一天,縣文化館的同志路過這裡,偶爾看見了,就揭下來帶走了。不久,我的作文發表在縣辦刊物上。縣辦刊物送到揚州地區,被地區刊物選中,第二次發表。幾經週轉,次年,《補考》竟赫然刊登在上海一家出版社的正式刊物上。(預設:從小小的校園出發,一路往外,甚至走出了小縣城,走出了江蘇省,傳到了大城市上海)

3、通過同學們的分析,我們知道了這不是一篇普通的作文,它獲得了許多人的認可和讚賞,這其中有——(預設:老師的認可、縣文化館同志的欣賞、縣辦刊物編輯的欣賞、揚州區刊物編輯的認同、上海正式刊物編輯的)

4、是的,這不平凡的一篇文章,對作者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呢?

出示語段:其時,我已經下鄉插隊。父親鼓勵我說: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我想想也是,就接著往下“折騰”,後來發表了很多小說,成了作家。

(1)父親的“既有一,何不能有二?”是什麼意思?他是想告訴我什麼?(既然有一篇作文能獲得這麼大的成就,為什麼不試著再多寫幾篇呢?)——父親想告訴我:多寫作文,你還是有這方面的天賦的。——繼續努力,爭取發表更多的作品。

(2)“折騰”在這裡是什麼意思?結合當時的背景,思考為什麼打引號?

(折騰指的是寫作文,對於當時在農村插隊從事農業勞動的作者來說,看起來是有點“不務正業的”)

(3)下鄉插隊:插隊就是指城市知識青年“上山下鄉”。從國中到大學的大部分城市青年,在統一安排下到農村去,從事農業勞動。一開始是住在老鄉家裡,後來成立了青年點,就集體居住在青年點裡。到文革後期和文革結束後,逐漸通過招工、當兵、工農兵推薦上大學以及恢復大學聯考後考大學等方式離開了農村,也有些人在農村成家,就留在了當地。

(4)你能用這樣的句式來說一說這篇作文對作者命運的影響力嗎?例:假如沒有這篇紅雙圈的作文,作者或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許一輩子只能做一個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或許永遠也不知道自己的寫作能力可以獲得如此多人的認可和欣賞。假如沒有這篇紅雙圈的作文,作者或許不會有信心去考取北大中文系或許也不會發表如此多的作品,在創作上獲得如此多的成就

(5)是的呀!這個畫滿雙紅圈的作文的作用是如此之大,怪不得作者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沒有當年作文上的九十八個紅雙圈,會有我今天的一切嗎?”(出示該語句)是否可以改一改:“沒有當年作文上的九十八個紅雙圈,就沒有我今天的一切。”

哪個效果好一些?為什麼?(反問句,語氣更加強烈,表明了作者的信念堅定)

(6)這句話的言外之意是?

(這篇畫滿紅雙圈的作文,是作者成為作家的重要條件)

(7)課文中哪個句子也說明了這篇作文對作者意義重大?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記得那個日子。那一次學校舉辦“紅五月”徵文比賽。追問:你從哪些詞語看出來這篇作文意義重大?

(年份和日期都記得很明確,而且使用了“清清楚楚”這個詞)過渡: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何作者將這件事記得如此清清楚楚

(四)賞析“作文的第一次發表”

是在1972年的5月,我清清楚楚記得那個日子。那一次學校舉辦“紅五月”徵文比賽。我投了稿,作文題目叫《補考》,是篇很長的作文。我的語文老師同時也是班主任,他總是給我的作文打高分。

一天上午在操場勞動,有人跑過來告訴我:“徵文在報欄裡貼出來了,有你的,上面打滿了雙圈。”我很興奮,即刻就想去看看,卻又矜持,不願在同學面前顯出我的迫不及待。捱到中午,校園裡寂靜無人時,我像做賊一樣地溜過去,獨自站在報欄前,欣賞我的打滿雙圈的作文。我帶著心跳,從頭到尾一個個數下來,一共是九十八個紅雙圈。這是我的語文老師給我的評價。

問題:當作者得知自己的作文貼在報欄裡的時候,是一種怎樣的表現?圈出相應的詞語,寫一寫你的閱讀體會

(1)興奮:為自己作品能夠張貼而感到喜悅和激動為什麼會感到興奮呢?

——同學說上面打滿了雙圈,說明作文得到了老師的高度認可。從哪裡看出了興奮?

——我帶著心跳,從頭到尾一個個數下來,一共是九十八個雙紅圈。

(2)矜持但又迫不及待你從哪些細節看出作者的迫不及待?(捱到中午——時間過得很慢,是一種煎熬。)(溜過去——速度很快地衝到報欄前)

(3)你平時發下來的作文上,老師也會畫雙紅圈,你是否和作者一個細緻得將個數都數出來,從這個細節中,你讀出了什麼?(作者對老師的評價很在意)

(4)這是作者第一次獲得老師的讚許嗎?(不是——他總是給我的作文打高分。平時的習作中也經常得到老師的肯定)5、為什麼這一次如此激動?

(徵文比賽,很多人蔘加,能張貼說明已經獲獎了,這是更多人對作者寫作能力的認可。)

(五)品讀作者的“感恩之情”

1、作者在寫作方面獲得如此大的收穫,你覺得這裡面有誰的功勞?——老師的鼓勵

——母校創設徵文機會,讓作者嶄露頭角——作者自己不斷折騰

——雙紅圈作文給作者帶來的信心和勇氣

2、是的,於是作者充滿感激之情,寫下了這樣的語句:永遠感謝我的老師,感謝母校的報欄,感謝掛在我生命之樹上的紅雙圈。

“掛在我生命之樹上的紅雙圈”該如何理解?

(紅雙圈指的是他人對我的鼓勵和認可,在人生之路上,作者會遇見許多這樣的事例)

3、聯絡生活實際,你的生命之樹上是否也有令人記憶深刻的“紅雙圈”一直激勵著你呢?(紅雙圈,可以是____________,可以是_______________,還可以是_______________)——跑道上不停歇的加油吶喊——課堂上響亮的掌聲——做好事後綻放的笑臉。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8

教學目標:

1、在文字的整體聯絡中學習小說中環境描寫對錶現人物特點和文字主旨起的作用:襯托與照應;

2、在文字整體聯絡中學習人物心理描寫對錶現人物、突出主體所起的作用。

3、深入體會漁夫夫婦雖窮卻能救人於危難的善良品質。

教學思路:

一、讀書,對課文主要內容進行概括。

針對學生概括中出現的“忽略文章環境背景特徵”的問題,通過“概括後表達出來的內容是否讓聽者感動”的討論,感悟環境所寫的“窮”的特點對文字主旨表達所起的作用。

二、用刪改對比的方式,體會環境描寫的作用。

1、體會第一二自然段的作用。

討論:刪掉第一二自然段,直接從“睡覺還早,桑娜……”切入寫這篇小說,是否可以。

學生認真閱讀刪掉的內容,認識這兩段話所寫出來的“窮”的特點,結合課文整體,結合文章要表達的主旨,講“窮”與桑娜和漁夫善良品質表現所起的作用——突出了漁夫和桑娜的善良,使讀者在對比和聯絡中能更加受到感動。

2、認識這是環境描寫。

作者寫出來的環境包括:

室外自然環境、家庭生活環境、室內環境、實踐環境

認識這些環境與窮的關係。

3、修改自然環境描寫、家庭環境描寫

(1)一個月明星稀的晚上,微風吹拂著窗戶紙,海上風平浪靜……

與原文環境對比討論:這樣修改行不行?

引導學生認識到:這樣修改不行,惡劣的環境下漁夫還出海打漁,能夠更加突出桑娜一家的窮困特點。從而體會到:環境描寫是與文字要表達的住址相聯絡的,要能夠增進表達效果。

(2)修改家庭環境:

五個孩子在屋內睡著,其中,兩個孩子在不斷的咳嗽,大概患上了肺炎,但是家裡沒錢醫治,不知道孩子是否能夠活下去。

討論:這樣修改行不行。

引導學生認識:這樣修改不行,聯絡全文來看,如果桑娜家庭是這樣的,她首先應關注的是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其他人,如果這樣的環境,她還關注別人的孩子,收養別人的孩子,就不夠真實了。

體會:環境描寫,應該讀表現人物,尤其是真實的表現人物,起到作用,要合情合理才行。

4、在全文的聯絡中體會“室內溫暖”描寫所起的作用。

(1)提出“室內溫暖”部分,讓學生讀書,體會:這段描寫,讓讀者體會到了什麼。

桑拿勤勞、對生活熱愛,充滿希望。

(2)討論:作者寫桑娜勤勞,對於表現夫妻善良,有什麼作用呢?不寫行不行?

引導學生找到文章後半部分漁夫的話“我們總能熬過去的”,讓學生體會“抱回兩個孩子後,他們會怎樣熬?”

講桑娜的勤勞與“熬”建立起聯絡,體會到:桑娜和漁夫的勤勞,與將孩子抱回來是有關係的,是能夠抱回來並且能夠講他們撫養大的前提。“室內溫暖”——桑娜勤勞,是前提,後面的“總能熬過去”是照應——他們需要進一步克服艱難,過更加艱辛的日子,付出更多勤勞來養活七個孩子。這就是窮人善良的品質所在。

5、引導學生總結環境描寫的所用:

三、體會心理描寫的作用。

提出課文中桑娜抱回孩子後的心理描寫,體會在這篇文章中,心理描寫的作用。

1、讓學生自讀課文第9自然段,體會心理描寫內容。

體會具體心理過程與“忐忑不安”的關係,體會當時桑娜的複雜心理過程。

2、用刪改對比的方法,研讀心理描寫的作用

討論:如果刪掉著一個自然段,課文情節不受影響,可以不可以呢?

引導學生體會:不行。與前文家庭的窮相聯絡,尤其是不瞭解丈夫如何看待這件事情的情況下,這樣的心理描寫,使人物表現更加真實,前面寫了窮,這裡的忐忑,就非常真實。如果不寫,後面就不會出現 “不約而同”的驚喜,讀起來,也就沒什麼味道了——由於寫了桑娜矛盾的心裡,寫了對丈夫的擔憂,讀者也會跟他一起擔憂,結尾“不約而同”了,讀者讀到這裡也會暢快的鬆一口氣。

四、體會結尾表達的感情。

閱讀課文最後三個自然段,要求學生朗讀“他們在這裡了”,體會文字結尾給人帶來的“鬆了一口氣”的感覺

比較強調“在”和強調“這裡”的兩種不同讀法,體會:那種讀法更符合桑拿當時的態度變化。然後,聯絡一起朗讀。

五:彈性作業:

安排一個情節,請學生為情節補寫一段環境描寫,聯絡用環境描寫來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9

教學內容:

人教版國小數學教材六年級上冊第50~51頁內容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理解和掌握比的基本性質,並能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初步掌握化簡比的方法。

2.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溝通比和除法、分數之間的聯絡,培養觀察、比較、推理、概括、合作、交流等數學能力。

3.初步滲透轉化的數學思想,並使學生認識知識之間都是存在內在聯絡的。

教學重點:

理解比的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正確應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

教學準備:

課件,答題紙,實物投影。

教學過程:

一、複習引入

1.師:同學們先來回憶一下,關於比已經學習了什麼知識?

預設:比的意義,比各部分的名稱,比與分數以及除法之間的關係等。

2.你能直接說出700÷25的商嗎?

(1)你是怎麼想的?

(2)依據是什麼?

3.你還記得分數的基本性質嗎?舉例說明。

設計意圖

影響學生學習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麼,於是此環節意在通過複習、回憶讓學生溝通比、除法和分數之間的關係,重現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為類比推出比的基本性質埋下伏筆。同時,還有機滲透了轉化的數學思想,使學生感受知識之間存在著緊密的內在聯絡。

二、新知探究

(一)猜想比的基本性質

1.師:我們知道,比與除法、分數之間存在著極其密切的聯絡,而除法具有商不變性質,分數有分數的基本性質,聯想這兩個性質,想一想:在比中又會有怎樣的規律或性質?

預設:比的基本性質。

2.學生紛紛猜想比的基本性質。

預設: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3.根據學生的猜想教師板書: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

設計意圖

比的基本性質這一內容的學習非常適合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能力,學生在掌握商不變性質和分數的基本性質的基礎上,很自然地就能聯想到比的基本性質,這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二)驗證比的基本性質

師:正如大家想的,比和除法、分數一樣,也具有屬於它自己的規律性質,那麼是否和大家猜想的“比的前項和後項同時乘或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比值不變”一樣呢?這需要我們通過研究證明。接下來,請大家分成四人小組合作學習,共同研究並驗證之前的猜想是否正確。

1.教師說明合作要求。

(1)獨立完成:寫出一個比,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進行驗證。

(2)小組討論學習。

①每個同學分別向組內同學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並依次交流(其他同學表明是否贊同此同學的結論)。

②如果有不同的觀點,則舉例說明,然後由組內同學再次進行討論研究。

③選派一個同學代表小組進行發言。

2.集體交流(要求小組發言代表結合具體的例子在展臺上進行講解)。

預設:根據比與除法、分數的關係進行驗證;根據比值驗證。

3.全班驗證。

16:20=(16○□):(20○□)。

4.完善歸納,概括出比的基本性質。

上題中○內可以怎樣填?□內可以填任意數嗎?為什麼?

(1)學生髮表自己的見解並說明理由,教師完善板書。

(2)學生開啟書本讀一讀比的基本性質,教師板書課題。(比的基本性質)

5.質疑辨析,深化認識。

設計意圖

基於猜想的學習必定需要來自學生的自主探究進行驗證,而合作探究又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式,但合作學習不能流於形式。合作學習首先要讓學生獨立思考,讓學生產生自己的想法,然後再進行合作交流,這樣可以促使每個學生經歷自主探究的學習過程,交流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同時也真正內化了來自猜想的“比的基本性質”,從而大大提高了合作學習的實效性。

三、比的基本性質的應用

師: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我們學習分數的基本性質的用途嗎?什麼是最簡分數?

今天我們發現的比的基本性質也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用途──可以化簡比,進而得到一個最簡整數比。

(一)理解最簡整數比的含義。

1.引導學生自學最簡整數比的相關知識。

預設:前項、後項互質的整數比稱為最簡整數比。

2.從下列各比中找出最簡整數比,並簡述理由。

3:4; 18:12; 19:10; ; 0.75:2。

(二)初步應用。

1.化簡前項、後項都是整數的比。(課件出示教材第50頁例1)

學生獨立嘗試,化簡後交流。

(1)15:10=(15÷5):(10÷5)=3:2;

(2)180:120=(180÷□):(120÷□)=( ):( )。

預設:除以公因數和逐步除以公因數兩種方法,但重點強調除以公因數的方法。

2.化簡前項、後項出現分數、小數的比。(課件出示)

師:對於前項、後項是整數的比,我們只要除以它們的公因數就可以了,但是像:和0.75:2,

這兩個比不是最簡整數比,你們能自己找到化簡的方法嗎?四人小組討論研究,找到化簡的方法。

學生研究寫出具體過程,總結方法,並選代表展示彙報。教師對不同方法進行比較,引導學生掌握一般方法。

預設:含有分數和小數的比都要先化成整數比,再進行化簡。有分數的先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有小數的先把小數化成整數之後,再進行化簡。

3.歸納小結:同學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探索,總結出了將各類比化為最簡整數比的方法。化簡時,如果比的前項和後項都是整數,可以同時除以它們的公因數;遇到小數時先轉化成整數,再進行化簡;遇到分數時,可以同時乘分母的最小公倍數。

4.方法補充,區分化簡比和求比值。

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化簡比?(求比值)

化簡比和求比值有什麼不同?

預設:化簡比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比,求比值的最後結果是一個數。

5.嘗試練習。

把下面各比化成最簡單的整數比(出示教材第51頁“做一做”)。

32:16; 48:40; 0.15:0.3;

設計意圖

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學中應該充分體現“以學生髮展為本”的教學理念,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因此在運用比的基本性質化簡比的教學過程中,通過自學、獨立探究、小組合作等方式,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的數學活動的機會,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找到化簡比的方法。

四、鞏固練習

(一)基礎練習

1.教材第53頁第4題。

把下列各比化成後項是100的比。

(1)學校種植樹苗,成活的棵數與種植總棵數的比是49:50。

(2)要配製一種藥水,藥劑的質量與藥水總質量的比是0.12:1。

(3)某企業去年實際產值與計劃產值的比是275萬:250萬。

2.教材第53頁第6題。

(二)拓展練習(ppt課件出示)

學生口答完成。

1.2:3這個比中,前項增加12,要使比值不變,後項應該增加( )。

2.六(1)班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1.2倍,男生、女生人數的比是( ),男生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設計意圖

練習的設計要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同時練習的編排應體現從易到難的層次性。第1題是針對比的基本性質的基礎練習,同時也為後續百分數的學習埋下伏筆。第2題訓練單位不同的兩個數量的比的化簡方法,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拓展練習不僅發展學生思維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而且很好地鞏固了本節課的知識,同時這類題型也是分數應用題、比例應用題的基礎訓練,也為以後分數應用題和比例應用題的學習打下紮實的基礎。

五、課堂小結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還有什麼疑問?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1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把握文章主題,體會文章思想感情;學習文章以小見大的寫法。

2、過程與方法:自主閱讀,體會情感。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老師對自己的鼓勵和關愛。

4、教學重難點及突破:懂得個人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幫助。

教學設計:

一、激情匯入。

在《新來的王老師》一文中,王老師別有用心,送給蔡林一份“差生檔案”,給了他特別的鼓勵,讓我們感受到了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今天我們再來學習一篇文章,看看老師對學生又有哪些幫助。

二、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1、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表現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補考》有著怎樣一段補平凡的經歷?

(3)當“我”聽說作文被貼在報告欄上時,“我”有什麼表現?

(4)“紅雙圈”給“我”這一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2、組織學生就以上問題進行交流,教師明確:

(1)文章寫了因為一篇作文的成功,給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後,陸續發表文學作品,最終成為知名作家一事,表達了作者對老師的感激之情。

(2)貼在報告欄上——發表在縣辦刊物上——發表在地區刊物上——發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興奮,即刻就想去看看,卻又矜持,不願在同學面前顯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響:“我”在紅雙圈的鼓勵下,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最終成為作家。

三、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

從本文中你學到了什麼寫作手法?

明確:文章以小見大,從一篇作文上的紅雙圈,讚頌了老師對自己人生的引領作用。

四、交流體驗。

1、文中講述的故事在你身上發生過嗎?請與同學交流類似的經歷,並談談你的感想。

學生交流後,教師作適當總結。

2、讓學生將交流的情況整理成文。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11

語音:

1.知道英語句子有升降調,並能使用正確的語調朗讀不同型別的句子。

2.知道英語句子中單詞之間的連讀現象。

3.知道英語多音節單詞有重音,且需重讀的語言現象。

4.知道英語句子中通常需要重讀哪些單詞。

5.知道逗號是英語句子中停頓的標誌。

6.知道英語句子中單詞之間失去爆破的現象。

詞彙:

1.能夠聽、說、讀、寫5個地點單詞和片語,4個指路單詞和片語,並能正確使用上述單詞和片語描述城市設施及其位置。

2.能夠聽、說、讀、寫7個交通方式片語和4個動詞和片語,並能正確使用上述單詞和片語談論或描述交通方式和交通規則。

3.能夠聽、說、讀、寫6個時間單詞和片語,4個動詞片語和4個物品名稱,並能正確使用上述單詞和片語談論或描述自己的活動計劃。

4.能夠聽、說、讀、寫5個動名詞和片語,4個動詞單三形式片語,並能正確使用上述單詞和片語談論或描述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日常活動。

5.能夠聽、說、讀、寫8個職業單詞和片語,並能夠正確使用上述單詞和片語談論和描述人物的職業和生活情況。

6.能夠聽、說、讀、寫5個情緒單詞和5個動詞片語,並能夠使用上述單詞和片語簡單表達自己、他人或動物的各種情緒和心理狀態,並對疏導他人情緒提出建議。

7.能夠聽、說、認讀詞彙表中所有白體單詞,並能夠在語境中理解詞義。

語法:

1.理解表示地點和位置的常用介詞。

2.理解一般將來時的意義和用法。

3.理解一般現在時的意義和用法及動詞單三形式的變化規則。

4.理解簡單句的基本形式。

功能:

1.能夠在需要幫助時向他人詢問地點和問路並能夠為他人指路並描述路線。

2.能夠在情景中談論交通方式和交通規則。

3.能夠表達自己的意願和打算。

4.能夠談論自己和他人的愛好、個人資訊、職業和生活情況。

5.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詢問他人的情緒並提出建議。

話題:

1.能夠正確使用一般將來時談論計劃與安排:活動的內容、地點和時間等。

2.能夠談論自己和他人的個人資訊、興趣與愛好、工作與職業、出行方式等。

3.能夠表達自己的情感、詢問他人的情緒並提出建議。

語言技能

聽:

1.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簡單的話語或錄音材料,完成課本中的聽力任務,如Let’stry,Let’scheck等。

2.能在圖片的幫助下,聽懂每個單元后面的小故事。

3.能聽懂課堂活動中簡單的提問。

4.能聽懂常用指令和要求並做出適當反應。如:Let’sisover…

說:

1.能在口頭表達中做到發音清楚,語調基本達意。

2.能就所熟悉的個人和家庭情況、週末計劃、職業、愛好等進行簡短對話。

3.能運用一些日常用語(如問候、告別、致謝、道歉等)。

4.能就意願與計劃、興趣與愛好、工作與職業、出行方式等話題作簡短敘述。

5.能在教師的幫助和圖片的提示下進行描述或講述每個單元后面的小故事。

讀:

1.能認讀所學詞語;

2.能根據拼讀的規律,讀出簡單的單詞。

3.能讀懂教材中簡短的要求或指令。

4.能借助圖片讀懂簡單的故事或小短文,並養成按意群閱讀的習慣。

5.能正確朗讀所學故事或短文。

寫:

1.能正確地使用大小寫字母和常用的標點符號。

2.能寫出簡單的問候語和祝福語。

3.能根據圖片、詞語或例句的提示,就相關話題寫出簡短的語句,如週末計劃、父母的職業與愛好、我的筆友等。

玩演視聽:

1.能按要求用簡單的英語做遊戲。

2.能在教師的幫助下表演小故事或小話劇。

3.能學唱6首簡單的英語歌曲。

4.能看懂程度相當的英語動畫片和英語教學節目,每學年不少於10小時(平均每週20~25分鐘)。

情感態度

1.能夠在迷路時主動尋求幫助。

2.能夠適度飲食,不暴飲暴食。

3.培養通過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結交朋友的意識。

4.能從不同視角認識職業,明白能從事某些職業應具備的條件,構思自己的職業夢想。

5.滲透不能以自我為中心,要關心他人,為他人所想;不要以貌取人,要知恩圖報的情感態度教育。

學習策略

1.能夠通過看圖捕捉主要資訊,並根據提示做出聽前預測。

2.能夠通讀文段,獲取主旨大意和細節資訊,通過相關細節猜測詞義,並能進行推理判斷。

3.能夠樹立需要在活動前做好合理計劃的意識,鼓勵自己“做中學”。

4.學會上網查詢資料,自主學習。

5.能夠根據單詞的特點對已學過的詞彙進行整理歸納。

6.能夠在情景中結合句型恰當運用已學詞彙進行口頭和書面表達。

7.學會用思維導圖梳理歸納已學過的知識。

文化意識

1.瞭解英國代表性建築“倫敦眼”,泰晤士河以及特色快餐“Fishandchips”。

2.瞭解不同國家學生上學的交通方式。

3.能夠辨認一些常見的交通標誌,瞭解並遵守交通規則。

4.知道英國和中國駕駛習慣的差異。

5.瞭解中秋節的一些傳統習俗。

6.知道藏頭詩的特點。

7.瞭解中式茶和英式茶的飲茶器皿及飲茶習慣。

8.瞭解橙色多用於各國緊急救援的衣服和裝置上。

9.瞭解中國的卡通名片《黑貓警長》。

10.瞭解與螞蟻相關的基本科學知識。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12

一、教材閱讀:

課文通過寶石島觀察通訊站訊號兵小高回家探親,在從黑龍江探親返回的路上,提了一紙箱小昆蟲帶回小島的故事,讚揚了海島戰士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

本文以小昆蟲為線索,“我”隨小高上寶石島一路的見聞為順序展開。先寫“我”發現小高探親回島時帶回了一隻裝了蝴蝶之類小昆蟲的紙箱,暈船時他把紙箱緊緊地抱在懷裡。接著寫“我”參加戰士們的嘗瓜會,聽到了關於西瓜的不平凡的經歷,看到了戰士們嘗瓜時的喜悅。最後寫第二天天亮時,“我”看見一隻小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文章篇末點題。文中還巧妙地運用插敘的敘述方法,交代了西瓜的不平常的來歷,使得故事更加生動,讓戰士愛島建島的深情躍然紙上。

本文語言樸實,善於通過一些重點語句體現海島戰士熱愛祖國海島的感情。課題有兩層含義:一是以彩色的翅膀借代蝴蝶等小昆蟲,強調了這些小昆蟲在改造海島環境、豐富戰士生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二是以彩色的翅膀象徵戰士豐富多彩、富於革命理想的生活。

選編本文的目的:一是引導學生在讀懂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體會海島戰士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激發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二是繼續領會關鍵詞句對錶現人物品質的作用。

二、教學目標:

1.用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守島戰士在艱苦的條件下熱愛海島、改造海島的高尚品德。

2.瞭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穫與昆蟲之間的關係。

三、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戰士小高最後說的那段話的含義,感受邊防戰士熱愛海島、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高尚品德。

四、教學難點:

瞭解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穫與昆蟲的關係。

五、教學過程:

1.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他把他的大提包扔在一邊,懷裡緊緊地抱著一隻紙箱子。

這是第二自然段課文的重點句。海面上波濤起伏,船身前後晃盪,小高擔心紙箱被損壞,紙箱裡裝著的小昆蟲不能上島,心中著急,所以把紙箱抱在懷裡。句子有力地說明小昆蟲在小高心中的重要地位,也為下文揭開小高的祕密作了鋪墊。句子中“扔”與“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突出了小高的品質。

②他們在岩石下、小路旁,壘出一塊塊“海島田”,把從家鄉帶來的蔬菜種子,連同自己建島愛島的深情一起播種下去。

“播種”在句子中的意思既是種子種下去,又指讓建島愛島的真情長留在海島上。在一塊塊岩石下、一條條小路邊,散落著大大小小的“海島田”,上面長著生機勃勃的瓜果蔬菜。這種情況居然發生在遠離大陸的海島上,實在令人不可思議,卻又是事實。戰士們就是通過這樣的行動,表達自己紮根海島、建設海島的革命理想。

③為什麼瓜秧開了花不結瓜?是水澆得不夠,是肥施得不足,還是土壤根本不行?一位雷達兵懂一些農業知識,他找到了答案:西瓜開了花要授粉。小島遠離大陸,沒有蜜蜂,也沒有別的昆蟲。西瓜花沒授粉,當然結不了瓜。

這幾句話是講海島戰士找到了瓜秧開了花不結瓜的原因,點明自然界中瓜果蔬菜的收穫與昆蟲之間的關係。這段話同時也表明海島條件的艱苦。戰士們不斷總結西瓜不結瓜的原因,表明他們改變海島的決心。句子從側面表現了戰士對祖國的熱愛。

④戰士們都笑著,用兩個指頭捏起一小片來,細細地端詳著,輕輕地聞著,慢慢地咬著,不住發出嘖嘖的讚歎聲。好像有一股甘泉,流進了每個戰士的心田。

這兩句話寫出了戰士們收穫西瓜後喜悅、激動、自豪的心情,表現了他們對自己勞動成果的珍愛。戰士的感情用“捏起”“端詳”“聞”“咬”等一連串動詞表現出來。“細細”地端詳,好像看不夠;“輕輕地”聞,“慢慢地咬”,唯恐嘗不夠西瓜的香氣與甜味;還要“嘖嘖地”讚歎,好像有一股甘泉,流進了他們的心田。

⑤他笑嘻嘻地說:“我就不相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海島,會不願在這裡安居樂業。”

“安居樂業”,是指安定地生活,愉快地勞動。安:安定。居:居住生活。樂:愉快、快樂。業:生產勞動或工作。這句話的意思是:小高相信,經過戰士們的努力,島上環境條件差、生活艱苦的面貌一定會改變;他也相信,小昆蟲一定會在祖國海島上安居樂業的。句子表面上讚揚小昆蟲,實際上是小高內心的表白:自己熱愛祖國海島,決心用雙手把海島建設成美麗的家園。句子點明瞭文章的中心。

⑥我忽然發現窗玻璃上停著一隻蝴蝶,正對著朝陽,扇動著它那對彩色的翅膀。

這句話形象地寫出了小昆蟲已經在海島安居樂業,同時生動、含蓄地反映了海島戰士愛島如家、安居樂業的愛國情感。與課題相呼應。

(2)對詞語的理解。

碧空如洗:青藍色的天空像洗過一樣的明淨。碧空:青藍色的天空。

矮墩墩:形容矮而粗壯。

訊號:用來傳送訊息或命令的光、電波、聲音、動作等。訊號兵指擔任觀察或傳送訊號的戰士。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頭就露出來。比喻真相大白。課文指作者想搞清小高紙箱裡的祕密。

瓜秧拖蔓:瓜秧的莖蔓已經開始拖爬了。秧:植物的幼苗。

人工授粉:用人工的方法,把植物花朵雄蕊的花粉傳授到雌蕊上去,使它結果。

精靈:機警聰明。本課指蝴蝶等昆蟲,這是島上戰士對這些昆蟲的心愛的稱呼。

2.教學本課前,教師可佈置學生向家長了解有關農業生產常識,特別是有關昆蟲與瓜果蔬菜的收穫之間的關係方面的知識。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組織學生到種植專業戶家的大棚,進行人工授粉的實踐,積累農業生產勞動知識,激發學生熱愛農業生產勞動的感情。

3.教學時,可先重溫詹天佑、季羨林等老一輩的愛國熱情。也可以出示中國政區圖,從中發現我國領海上有大大小小許多島嶼。讓學生知道,為了保衛祖國,解放軍戰士就駐守在那些遠離大陸、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海島上。課文條理比較清楚,可引導學生按照作者對小昆蟲敘述的這條線索,來了解課文內容。然後“帶著守島戰士是怎麼表達對祖國的愛”這個問題進一步體會課文所蘊含的思想感情。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教師組織學生進行交流。最後理解課題的含義。教學結束時,可以讓學生談談:海島的今天會是怎樣一番景象。

4.在學生交流讀書收穫時,可以先讓學生談談自己讀了課文後,對海島戰士的印象。談的時候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具體內容進行,談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儘量避免泛泛而談。組織學生認真研讀體現人物品質的重點語句,從中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再結合語句的理解,加強朗讀指導。如,“他笑嘻嘻地說:‘我就不相信,這些小精靈會不愛我們祖國的海島,會不願在這裡安居樂業。’”這個句子,要讀出小高的自信。可採用多種朗讀形式,來調動學生讀的興趣。

5.課文中關於“西瓜不平常的來歷”這一部分,屬於插敘。插敘是在順敘的基礎上進行的,它可以幫助展開情節,突出人物品質,豐富課文的內容。教學中,可以先讓學生認真讀讀這一部分,然後想一想,如果沒有這段內容,對於理解課文會有哪些困難,讓學生從中體會插敘的作用。

6.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駐守海島的生活條件也有了極大的改善。有條件的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就近參觀戰士的營房、生活設施。重點是引導學生去發現:今天的海島戰士,在生活條件改善的情況下,是怎麼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的。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13

教學內容:

《觀察的範圍》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時第80--81頁。

教材分析:

《觀察的範圍》是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課時的內容,屬於空間與圖形領域。本課從學生熟悉而感興趣的生活背景出發,通過猴子看桃、行駛的汽車看到的大樓範圍、路燈下的影子等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模擬等探索活動中體會到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範圍抽象為點、線、區域這一變化過程。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學情分析:

這一內容學生在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觀察物體》中已經初步接觸。學生能辨認從高處、遠處不同觀察點拍攝到的圖片及其先後順序;通過實際觀察,使學生體會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畫面不同;能辨認從不同的位置拍攝到的圖片及其先後順序。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給合生活實際,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範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

(2)感受觀察範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並能利用所學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過程與方法:從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通過觀察、操作、想象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絡,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以及與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識。

教學重點:

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範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感受觀察範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象。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尺子

教學過程:

一:視訊匯入,揭示課題。

1、播放麥當勞廣告。

學生談談自己的想法。

2、看來觀察的範圍是會變化的,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觀察的範圍》。(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1、創設情境,引入問題。

(課件出示)

師:小猴在牆外能看見地上的桃子嗎?怎麼辦?

小猴爬上A點,看到牆內地上最近的點是哪裡?

同學們,你們能幫它想個好辦法嗎?

2、自主操作,初步探究。

(1)畫一畫,找一找。

(2)彙報,說說你是怎麼找到A點的。

(3)演示,注意眼睛、牆的右上角。

(4)說一說:小猴在A點看到的範圍。

(5)明確:根據學生的回答,明確視線、觀察點、阻礙點等概念並板書,得出確定觀察範圍的方法。

板書:觀察點,障礙點,視線,觀察的範圍。

3、自主操作,深入探究。

小猴爬到B點、C點,看到牆內最近的點是哪裡?它能看到牆內哪些地方呢?

學生在書上試一試,畫一畫,再彙報交流。

4、交流討論

比較三次的結果,有什麼發現?

小結:爬得越高,看到的範圍越大。說明觀察點越高,觀察的範圍越大,觀察點越低,觀察的範圍越小。

板書:高、低,大、小。

5、聯絡古詩說一說

這好像和我們學過的一首古詩有關係。

聯絡古詩,學生背誦,從數學角度談談自己的理解。

三、應用知識,解決問題。

1、變化的樓房(課件出示)。

客車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駛,前方有兩座建築物。

(1)客車行駛到位置1時,司機能夠看到建築物B的哪一部分?

(2)到達位置2時能看見建築物B嗎?穿過建築物A呢?

(3)司機的觀察範圍是如何變化的?

(4)你有什麼發現?

障礙點不動時,觀察點遠,觀察的範圍大;觀察點近,觀察的範圍小。

2、畫影子。試一試1(課件出示)

老師和學生共同研究影子的形成,並讓學生畫出路燈下幾個杆子的影子。

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同樣高的杆子離路燈越近,它的影子就越短

觀察點不動,障礙點越遠,觀察的範圍越大;障礙點越近,觀察的範圍越小。

小結:觀察點與障礙點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觀察的範圍也會變化。板書:位置

3、貓捉老鼠。一天,一隻貓追一隻老鼠,迎面遇到了一堵殘牆,這隻聰明的小老鼠就躲在這堵殘牆的後面。

(1)請你在圖2中畫出小老鼠可以活動的區域。

(2)如果你是這隻貓,想看到更大的範圍,你想怎麼辦?

預設:

a、有障礙物的情況下,貓向後退;

b、可以繞過障礙物或跳到牆上。

4、拓展思維:解釋日食現象,月食現象。

生活中,還有許多與觀察範圍有關的現象。看日食圖片

1、日食。

你們明白日食是怎麼形成的了嗎?

2、月食。

月食現象又是怎麼回事呢?

請你用數學知識解釋。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說一說你的收穫。

我們是用哪些方法得到的呢?

五、課後作業。

完成實踐活動。

板書設計:

觀察的範圍

視線

觀察點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14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從描寫人物的方法中感受老教授高貴的品質。

3、進一步學習課文,感悟文章的寫作特色。

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抓住老教授言行的句子,同學間相互交流、討論,感受人物的品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老教授愛護、鼓勵年輕人成才的美德,體會“我”對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抓住老教授言行的句子感受人物的品質。

【教學難點】:

理解課題,迴歸主旨;學習文章的寫作手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匯入

1、聽寫詞語:沮喪、幽靜、抱歉、羞愧、荒唐、聲望

(課堂檢查方式:將聽寫本收齊後全班齊讀這些詞語)

2、複述故事梗概: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出示課件:

文章記敘了“我”在一位__________真誠無私的幫助下,由沒有__________會拉小提琴,到能夠在各種文藝晚會上為成百上千的觀眾__________的故事。

二、回憶方法,合作學習

1、我們學過的描寫人物的方法有哪些?

外貌描寫、神態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細節描寫等。

2、想一想,文章從哪些方面來描寫老教授的?分別寫出了老教授怎樣的特點?

3、小組合作學習

4、交流反饋

(一)、聚焦外貌,初識聽眾

1、小組派代表讀出相關語句並分析。

2、讀一讀,想想你的眼前出現了一位怎樣的老人?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出示課件:

“我感覺到背後有人,轉過身時,嚇了一跳: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木椅上,平靜地望著我。”

“是一位老太太,就住在12號樓,非常瘦,滿頭白髮,不過──她是一個聾子。”

“有一束陽光透過葉縫照在她的滿頭銀絲上。”

“她一直很平靜地望著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二)、辨析耳聾,再識聽眾

過渡語:這位“唯一的聽眾”最重要最特殊的特徵是什麼?

1、思考:她是不是聾子?從哪裡讀出她不是聾子?(引出妹妹的話)

2、引導學生誦讀,注意標點符號。思考:老人不但不是聾子,而且是聽眾中最會聽的人,很容易地聽出琴聲中的瑕疵,而她為什麼說自己“耳聾”?(聯絡第1-4自然段初次見面時老人看到的和聽到的語句,交流討論。)

3、討論、交流:如果老人不說自己“耳聾”,“我”會怎樣做?

出示課件:

“聾子?”妹妹驚叫起來,“聾子!多麼荒唐!她是音樂學院最有聲望的教授,曾經是樂團的首席小提琴手!你竟說她是聾子!”

總結:是啊,老人是為了“我”而“耳聾”呀!

(三)、聚焦眼神,走進內心

1、出示課件:理解體會“平靜”

一位極瘦極瘦的老婦人靜靜地坐在木椅上,平靜地望著我。

她一直很平靜地望著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

2、三寫“平靜”,讀一讀,想一想,這眼神背後有著怎樣豐富的內心世界?老人在想什麼呢?請同學們聯絡上下文,展開想象,選一處寫一寫。(生完成練筆後交流,師生評議。)

·當我沮喪地想離開小樹林時,她平靜地望著我,彷彿在說。

·當我每天去小樹林拉琴時,她平靜地望著我,彷彿在說。

·當我漸漸奏出真正的音樂時,她慈祥的眼睛平靜地望著我,像深深的潭水,彷彿在說。

總結:看來傾聽就是要入耳地聽、入目地聽。唯有用心傾聽,才能讀出深意,浸透愛心。

(四)、聚焦話語,體悟內心

過渡語:如果說教授為“我”而聾,是不教而教的指點,那麼她詩一般的話語就是聲聲入耳的激勵。

1、誦讀話語,你覺得老人的哪些話打動你的心?

2、思考:①(第1句)到底是誰打攪了誰?老人為什麼要這樣說?

②(第2句)明明是“鋸桌腿的聲音”,老人卻說“我拉得非常好”,其實是──善意的謊言。老教授為什麼說“不介意我在場”?

③(第3句)老教授僅僅是在椅子上坐一會兒嗎?分明是在用心聆聽一個學琴者的苦衷。傾聽不僅要入耳,入目,更要入心。

④(第5句)有一次,她竟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她為什麼這樣說?

⑤從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老婦人?

出示課件:

1、“是我打攪了你了嗎,小夥子?不過,我每天早晨都在這兒坐一會兒。”

2、“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聾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場,請繼續吧。”

3、“也許我會用心去感受這音樂。我能做你的聽眾嗎,每天早晨?”

4、“真不錯。我的心已經感受到了。謝謝你,小夥子。”

5、“有一次,她說我的琴聲能給她帶來快樂和幸福。”

總結:老教授並沒有給予“我”琴技上的指導,只是給予了“我”最寶貴的信心,使“我”練琴的態度發生了變化。

三、拓展想象,討論鑑賞

過渡語:“我”心中珍藏的祕密在妹妹的驚叫聲中真相大白。後來會發生什麼?“我”心裡會有怎樣的感慨?會想些什麼?以後的每天早晨,“我”還會在樹林里拉琴嗎?老人還會早早地等著“我”嗎?“我”會跟老人說穿這個祕密嗎?老人會跟“我”說出事實的真相嗎?

1、課文使用了省略,展開想象,把這省略的內容、情景補寫出來。(生練筆,然後交流。)

2、討論鑑賞:作者寫了一段話。可是編進我們的教材。卻變成了省略號。你覺得是省略號好,還是這段話好?

出示課件:

我一直珍藏著這個祕密。珍藏著一位老人美好的心靈。每天清晨,我總是早早地來到林子裡,面對著這位老人,這位耳聾的音樂家,我唯一的聽眾,輕輕調好弦,然後靜靜拉起一支優美的曲子。我感覺我奏出了真正的音樂,那些美妙的音符從琴絃上緩緩流淌著,充滿了整個林子,充滿了整個心靈。我們沒有交談過什麼,只是在這個美麗的早晨,一個人輕輕地拉,一個人靜靜地聽。

總結:省與不省,都有味道,這就是閱讀的樂趣。同學們,我們把這段話一起讀一讀。

四、課堂小結:

情感昇華:“我”,從老婦人這裡,找到了自信,並由此獲得了成功,能熟練地拉出許多曲子,能面對成百上千的觀眾,這都要感謝這位慈祥的老婦人,感謝老婦人的熱情鼓勵,感謝老婦人的真誠關愛。愛,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禮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劑,它能使人振奮,它能激人奮進,從而獲得事業的成功。這也是我們同學要學習的一種精神:懂得鼓勵,懂得幫助,懂得關愛。

五、佈置作業

1、積累文中優美的句段,背誦喜歡的段落。

2、寫一寫你的親人朋友是怎樣鼓勵你的。

板書設計:

唯一的聽眾

“我”──敬佩、感激──>老教授

音樂白痴真誠的鼓勵

小提琴手平靜的眼神

六年級上比的教學設計15

教學內容:學唱歌曲《我愛銀河》。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歌曲,感受合唱歌曲和諧、優美的音樂情緒。

2、啟發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

教學重點學會歌曲,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

教學難點:用悠長的氣息表現歌曲。

教學過程:

一、匯入。

本單元的標題是“星空暢想”。星空能引起人無數的遐想,自古到今,

關於星空有著很多美麗的神話故事,你們知道嗎?(牛郎織女、嫦娥奔月)

銀河並不是“河”,但說它是一條巨大的“天河”也未嘗不可。銀河最少有20xx億顆恆星組成,地球只是其中的一顆行星。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童聲合唱歌曲《我愛銀河》。

二、學唱歌曲《我愛銀河》。

1、聽歌曲《我愛銀河》錄音範唱。

2、歌曲優美動聽,銀河是童聲合唱團的名字,銀河合唱團員親密合作、共同閃爍,美麗而純潔。我們在合唱時也應做到人人努力,使聲音和諧,讓合唱的聲音美妙動人。

3、學生有感情的朗讀歌詞。

4、隨錄音學唱歌詞。

注意:A、弱起樂句的起始,第二樂句要準確起唱。

B、第一、三樂句前半句相同,後半句不同,較易混淆。

5、隨教師學唱第二樂段歌詞,引導學生注意合唱部分的第二樂句。

注意:第二結尾最後兩個音“銀河”,用稍弱的力度

6、將兩個樂段連起來演唱,並由學生自主設計速度、力度和演唱方法。

7、跟伴奏帶練習歌詞。

三、教師小結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