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籍秋思教學設計

來源:果殼範文吧 4.85K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實現教學目標的計劃性和決策性活動。那要怎麼寫好教學設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籍秋思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張籍秋思教學設計

張籍秋思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 自主閱讀,藉助註釋等理解古詩的意思。

2. 通過想象、移情體驗、情境誦讀,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3. 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教學重難點:

感悟詩人客居他鄉,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匯入新課。

1.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第5課古詩詞三首中的第二篇古詩。看老師板書課題(板書:秋思),誰來讀?

(2-3人)請同學們翻開書22頁。

二、初讀古詩,讀懂詩意。

1.自由朗讀古詩,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節奏讀,注意要讀準字音,讀順句子。也可以多讀幾遍。(學生自由讀詩)

2.差不多了嗎?(差不多了)現在老師想請一位同學起來讀,誰願意?

師評:讀得真不錯,聲音響亮。剛才他把詩中的一個多音字讀準了,你聽出來是哪一個嗎?

(重)

為什麼這個字讀chóng,而不讀另一個讀音呢,有什麼好辦法?(查字典)確實,老師把字典上的意思整理在ppt上,現在你能準確判斷嗎?

誰還想來讀一讀?

師評:他讀出了古詩特有的節奏。

3.來咱們全班一齊讀《秋思》。起。

4.讀完後,你知道這首詩大概講了一件什麼事呢?能用詩中的話來說嗎? (作家書。)(板書:作家書)

5.作家書是什麼意思?

(寫家書。)

三、再讀故事,品悟詩情。

1. 這首詩的題目是《秋思》,可整首詩中都沒有出現一個“思”字,那麼作者把這份思念藏在哪句詩裡?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1)秋風看得見嗎?

(看不見)

(2)看的見的是什麼?可以看看插圖,也可以聯絡自己的生活實際想一想。 (葉子飄落、草黃了、雁子往南飛??)

是呀,落葉要歸根、雁子要南飛,此時的張籍已在洛陽城裡漂泊了許多年,這時,詩人看見這瑟瑟秋風會想起誰?

(父母、妻兒)

(3)是呀,那麼他可能會問候父母些什麼?他可能會牽掛妻子些什麼?他又可能會叮囑兒子些什麼呢?他想告訴家裡哪些事情?同學們拿起筆來,把張籍想說的話寫下來吧!

哪個小張籍願意把你的思念讀給大家聽。(交流)

(4)我們有沒有把張籍想說的都寫下來?

(沒有)

(5)你是怎麼知道的?

(欲作家書意萬重)

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我們一起來讀一讀(ppt出示: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6)同學們,想象一下,張籍在寫這封信時,會有怎樣的表情?怎樣的動作呢?(苦悶,眉頭緊鎖??)

(7)這真是(ppt出示:淚墨灑為書,將寄萬里親。)一起來讀。

2.張籍的思念還藏在哪句詩裡?

(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ppt出示: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1)哪個動作最能表達他的思念?

(又開封)(板書:又開封)

你觀察到了這個細節。

(2)這裡有一個字與又的意思是一樣的?你找到了嗎?

(復)

(3)你覺得,張籍為什麼一次又一次開封?

(因為他擔心有些話沒有寫到)

用詩中的話來說就是——

(復恐匆匆說不盡)

所以行人臨發又開封,還有誰想補充張籍為什麼一次又一次開封?

(怕說不完)

也就是詩中的——

(復恐匆匆說不盡)

行人臨發又開封

(4)(ppt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抬起來,看一看這幅圖,猜一猜哪個是行人?(2-3人)

(左邊的是行人)

你是怎麼知道的'?

(因為他是送信的,旁邊有一匹馬,有包袱)

(5)的確,古代送信的行人大多是騎馬的。行人即將要上馬送信,可張籍卻還在一遍又一遍地開啟信封。這時候,行人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呢?

(我快走了)

行人都快要走了,可是張籍呢?(ppt出示:行人臨發又開封。)你來讀。 (行人臨發又開封)

行人還會說什麼?想什麼?

(行人很不耐煩)

行人是如此的不耐煩,而張籍仍舊是——

(行人臨發又開封)

行人還可能會?

(不讓張籍拿信)

行人都不想讓張籍拿那封家書了,可張籍還是——

(行人臨發又開封)

(6)此時此刻,行人帶走的僅僅是一封家書嗎?還帶走了什麼?

(詩人的心)

張籍僅僅用了“又開封”這樣一個細節,就表達出了他對親人的思念。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這封信隨著張籍的心不停地漂泊著。此時張籍的心情可以用這句詩來形容。(ppt出示: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7)這首詩呀,已經流傳了一千多年,很多人都喜歡這首詩,他們會把詩 寫好後掛在牆上,也會寫在扇面上,看,有人是這樣寫的,(ppt出示草書《秋思》)誰能把張籍此刻的心情融入到這首詩中來,再來讀一讀。

(8)在學習《秋思》的過程中,其實我們還學習了另一首詩——《歸信吟》。(ppt出示兩首詩)歸信吟,唐,孟郊,起。

我們來比較下這兩首詩,有什麼相同點。

(相同:都是思鄉的,唐代的,寫家書給親人。)

老師發現,這兩首詩都有細節描寫,你能找出來嗎?

(又開封,淚灑)

(9)魂去也,空一身哪!現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裡的秋風。於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信走心也走,就像此刻的張籍身在洛陽,心卻在(故鄉)。這是一份刻骨銘心的思念呀!再讀《秋思》。

四、拓展昇華。

1.同學們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和孟郊而已。那時候交通不便,資訊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裡。老師這裡也有思鄉詩句。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宋·王安石

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唐·張九齡

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唐·杜甫)

我們只讀詩句,不讀朝代和作者。宋代王安石寫道(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除了王安石,唐代張九齡這樣寫道(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唐代杜甫寫道(浮雲終日行,遊子久不至。)

六、總結

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遊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遊子們牽腸掛肚。也許今天你們還不能完全領會,但是孩子們你們終將長大,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捨的牽掛。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嚮往。

《秋思》道盡了天下所有遊子們的心,讓我們試著來默寫這首傳世之作吧!

張籍秋思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絡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教學重點:

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絡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幻燈片。

2、學生準備:蒐集表現思想之情的古詩詞,並多讀幾遍。

課時設計:一課時。

設計理念: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思鄉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懷。見秋而生鄉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變的題材,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正是這種題材的一首古詩。詩人因“見秋風”而“作家書”再“寄家書”,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情。詩的字面意思,學生藉助插圖、工具書等能夠理解,但是由於年齡和生活經歷等原因,要真正走進詩人內心,真切體會那無法排解的思鄉情卻很難。

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本課設計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措施:

一、以優美的語言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蕭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緒,為古詩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

二、以詩解詩,以詩悟詩。通過張繼的一首《秋思》帶動一組悲秋思鄉的古詩學習,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詩幫助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同時達到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典文化底蘊的目的。

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後讀情,讓思鄉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

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於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教學過程:

一、 生活引入,見秋生情。

在咱們國家有一個節日與月亮有關,是(中秋節),同樣在唐朝有一個特別喜歡月亮的詩人,曾經“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他也寫過《靜夜思》,睹一輪明月寄滿懷思鄉之情。這種方式叫做“借景抒情”。

接下來我們就繼續學習張籍的《秋思》 。

1、讀“秋”想畫面。

板書“秋”字生讀;讀著“秋”字,你眼前出現了什麼畫面,想到了什麼? 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幻燈片出示詩歌),看看通過《秋思》又能讀出一個怎樣的張籍。

3、補充課題,引導讀題,讀出濃濃的、悠長的味道。

二、聽讀古詩,整體感知。

1、請同學們邊聽邊跟讀古詩讀3遍,注意讀出詩的節奏感,韻律感。

2、展示讀。指名讀古詩,評價是否讀出了節奏和韻律。

3、師生合作復沓讀。

4、古詩的語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我們現在說的白話有所不同,請同學們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把這首古詩翻譯成白話?(指名說說意思)

5、你從詩中讀懂了什麼?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師:真厲害知道這麼多。

師:是啊,作者看見秋風颳起就想家了。出示課件:洛陽城裡見秋風。 師:可是秋風看得見嗎?(見?)

生:看不見。師:那作者為什麼說看見秋風了?他是在騙我們嗎?那他到底看見了什麼?

生:是葉子飄落、草黃了、大雁往南飛……

師:是呀,焜黃華葉衰,秋天是衰敗的季節,同時又是感傷的季節,落葉歸根了,大雁南飛了,而張籍只能孤零零地站在秋風中,望著家鄉的方向闇然神傷,他也想家了啊。板書:思鄉。他會想起家裡的哪些親人呢?

生:父母、孩子、妻子……儘管如此思念他們,可張籍卻看不到他們,我們來了解一下張籍:點擊出現張籍的資料,指名讀。

師:十年哪,那瑟瑟的秋風絞碎了詩人思鄉的心,他縱有千言萬語又該如何告訴自己的親人呢?

生:寫家書。

師:對,他決定寫一封家書。出示幻燈片:看,張籍坐在桌前準備寫家書了,可他遲遲沒有動筆?他到底在想什麼?哪個詞字寫出了他此時的心情?(板書:意萬重)

師:意萬重是什麼意思?(形容思緒萬千)。

你來讀出他此時的心情吧?(有幾點想法)再讀(有幾十種想法)再讀(真是思緒萬千啊)齊讀: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是啊,他想了很多很多,那他會在信中說些什麼呢?來,哪個小張籍願意把你的思念說給大家聽。

可以引導一下:對父母說些什麼?對孩子說些什麼?對妻子說些什麼?對兄弟姐妹說些什麼?

師:把我們所有的話加起來張籍覺得夠嗎?(不夠)

師:是呀,縱有千言萬語也表達不了詩人的心,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師:張籍左思右想,經過反覆的琢磨,信終於寫好了。我們來看看張籍寄信的畫面。出示幻燈片:看,他把信交給了送信的人。誰來讀讀這兩句詩。“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有誰讀懂了這兩句?真的假的啊,我想考驗一下!大家看,這就是張籍寫好的家書。(拿出準備好的信)哪位同學上臺來演一演張籍是怎樣寄信的?我就吃點虧,為張籍當一回信使吧!

師演送信人,生演張籍。

你為什麼把信拆開?(我擔心匆忙中寫漏了什麼)你加點什麼吧!同學們,哪個字寫出了張籍此時的心情?(板書:恐)恐是什麼意思?指名說。

師(著急):寫好了沒有呢?快點把信給我,我要趕路。又被張籍攔住了,師:哎喲,張大人,你還有完沒完啊?好好好,真服你了!同學們,張大人這樣幾次拆開信用詩中的話叫做:又開封。對,又表示不止一次。

師:誰來帶著你的理解讀讀這兩句詩?(嗯,聽出了一絲擔心,不錯,讀出了詩人的擔憂。)全班齊讀這兩句。張籍這樣拆了寫,寫了拆,寫得完嗎?是,對親人的思念是永遠也寫不完的。

四、配樂讀,深化情感。

師:小小的一封家書怎能承載一個遊子濃濃的親情呢!

師: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那還帶走了什麼?

生:帶走了作者的'心……

師:張籍此刻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也深深懂得,孟郊曾在《歸信吟》中寫下這樣一句詩,點選課件: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學生齊詩。

師:魂隨信去了,只剩下一個空空的軀殼!現在陪伴張籍的只有——洛陽城裡瑟瑟的秋風。於是一首千古絕唱就在張籍腦中誕生,這就是《秋思》(音樂響起)生齊讀詩。

師:看到秋風颳起,作者想起了自己的家鄉,那作者是借什麼來表達自己的思鄉之情的?(秋風)。

五、拓展昇華。

1、師:其實,這思鄉懷親又何止張籍和孟郊。古時候交通不便,資訊不通,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裡。課前我讓你們收集有關思鄉的古詩,誰來讀讀?

2、一片落葉、一陣涼風告訴我們秋天已來到,一封家書向我們訴說了張籍深沉而無奈的切切思鄉之情,有這相思之情的又何止張籍啊!而現在在祖國大地上依然有許許多多離鄉外出學習、打工等,這當中也會包含我們的親人,在外的日子也會有對家的徹骨思念,幾千裡的回家的路艱辛啊!

六、總結。

師:同學們,家鄉的山水總讓遊子們魂牽夢繞,家鄉的親人更讓遊子們牽腸掛肚。你們現在還小,不能完全領會,但是等你們長大了,闖蕩天涯,那時候你們一定會懂得這種無法割捨的濃濃的親情。因為家是我們永遠的嚮往。張籍的《秋思》道盡了天下所有遊子們的心,讓我們再一次吟誦這首傳世之作吧!全班齊讀。

張籍秋思教學設計3

【教學目標】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做到課堂之上熟讀成誦。

2、理解重點詞語,感悟文章內容,體會作者的思鄉之情。

3、通過適當的回顧與拓展,深入感悟古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切入主體,理解內容,通過多層次地朗讀,理解重點詞語,感悟作者的思鄉之情和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表達方法的歸納與應用。

【教學策略】從語言文字入手,緊抓重點詞句,反覆咀嚼、品味、朗讀,引領點撥學生把握詩詞意象,提升感悟內涵;同時通過同類詩詞的拓展,豐富感悟表達方法。

【教學流程】

一、讀圖匯入感情鋪陳

教師出示月夜的課件,學生用富有形象性的語言描述所看到的景象。之後,學生展開聯想,從月夜想到團圓以及古詩《靜夜思》,體會詩人借明月、思故鄉,回顧借景抒情的表達方法,引入《秋思》。

二、設疑誦讀切入主體

1、解題入詩:學生讀文題,理解含義,引出質疑:詩人是藉著秋天的景色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嗎?

2、初讀釋疑:學生帶著要求自由讀詩,彙報的時候,教師相機進行朗讀指導,並抓住“重”字進行古詩文的回顧與遷移,豐富學生對於古詩字詞的理解與認識。

3、切入主體:回憶質疑,撥雲見日,通過學生的小組討論與交流,明白這首詩主要是借寫家書來表達對故鄉的思念。

三、理清脈絡感知全詩

提出問題:是什麼引發作者寫這封家書?寫完家書的結果又如何?讓學生再次細細讀文,之後進行反饋,師生共同理清文章的脈絡,整體感知詩文的內容;同時,詩人身世的介紹,有助於理解詩人創作此詩時的心境,也對深入感悟這首詩的思想感情起了鋪墊作用。

四、深化體會品讀悟情

抓住文章中的重點詞語,再次深刻體會詩人的思鄉之情。“意萬重”“說不盡”“又開封”的層層遞進式的剖析,並配以多層次、多形式的有感情朗讀,使學生深刻體會到了詩人將自己的對故鄉的思念,都濃縮在這封家書之中,而內心的'矛盾體現在“又開封”這一細節動作上,從而更加深切感受作者對遠在千里之外家人的牽掛。

五、歸納總結比較明晰

表達方法的介紹與總結。由《靜夜思》的借景抒情,引發《秋思》這首詩的表現手法是什麼的疑問。在總結板書,回顧整體的基礎上,將文章的表現手法與學生共同總結出來。之後出示兩篇詩作:高適的《除夕作》和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讓學生藉助學到的知識進行辨析比較,從而深化了對錶現手法的認識。

六、誦讀提升感悟昇華

通過多樣的、大量地朗讀、誦讀、背誦,學生在教師深情地引領下,再次入情入境,用飽滿的感情朗誦《秋思》,在學生感情的高潮結束本節課的教學,給學生對於思鄉這一主題有更多的思索。

【板書設計】

秋思

唐張籍

見秋風意萬重

家書────思鄉情(敘事抒情)

說不盡又開封

張籍秋思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第3 篇

教學目標:

1、自主閱讀,藉助註釋等理解古詩的意思。

2、揣摩關鍵詞句,在反覆誦讀、想象中完形詩歌形象,感受形象中蘊含的意境,體會詩人的秋思情懷。

3、能誦讀詩歌,自主積累描寫秋的詩句。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背景資料。

教學過程:

課前演講:展示蒐集到的描寫秋天的詩詞。

一、匯入新課。

1.在你眼裡,秋天是一個怎樣的季節?

然而,在詩人張籍眼裡,秋天卻是樹葉飄零、殘荷片片、蕭條淒涼的季節.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一首古詩《秋思》(板書課題)。

2、張籍,唐代詩人。他出身貧苦,常年過著四處奔波、漂泊異鄉的生活。在唐朝安史之亂時兵荒馬亂,民不聊生,離家十年的詩人身陷洛陽城,卻不知戰亂中的家人是否安全,急切地盼望得到家人的資訊,正在此時他在洛陽城裡遇到了故人,並託他捎信給家人。在此情此境下,寫下了這首詩。齊讀課題。

3、“秋”是指——秋天,“思”是指——思念。秋天的思念是悠長的,把思讀得長一些。再讀課題。

二.初讀知意。

1.請同學們反覆讀古詩,要做到字音讀準確,句子讀通順。想想你彷彿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從中能感悟到什麼。

2、(投影出示古詩)誰能把這首詩正確地讀給大家?

3、(彈多音字的拼音)要注意這些多音字的讀音。

4、(投影出示生字“洛”)你會怎樣記住這個生字?

5、這個字寫時要注意什麼呢?

6、讀詩不同於讀課文,不僅要讀通順還要讀出他的韻味。請同學們再讀古詩,注意停頓,要讀出這首詩的韻味,想想你彷彿能看到怎樣的畫面,從中能感悟到什麼。

7、誰來展示你的朗讀?

三.入境悟情。

1、請同學們結合註釋再讀古詩,想想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感悟到了什麼。可以在你的書上寫一寫,組織好語言再和你的同桌說一說。

2、你彷彿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從中感悟到了什麼?現在就將你的收穫說給大家聽。(生自由彙報)

3、(根據學生的彙報,教師隨機指導以下內容)

Δ見:

·古人說“秋風惹愁思,落葉斷人腸”。離家十年的詩人站在瑟瑟的秋風裡,他看見的.是什麼呢?(生回答)

·詩人見到了許許多多,可此時是他“見不著”的又是什麼?(生回答)

·是的,在這洛陽城裡,詩人見不到親人的歡聲笑語、見不到鄉親的把酒言歡,他看到只有那飄零的落葉,枯黃的小草,凋謝的百花

同學們,如果你就是張籍,面對此情此景你的'心情會怎樣?

Δ意萬重:

·孤單、寂寞、悲傷、無奈的張籍好不容易有機會可以寫一封家書捎回家,這是怎樣的一份家書呀!落筆之前,張籍會想到什麼?他想表達哪些意思?

·假如你就是張籍,會對親人、朋友寫些什麼呢?

·這麼多的話想說,真可以說——千言萬語,用詩中的話說,就是什麼?(意萬重)反覆讀“意萬重”。

·秋風落葉喚起思鄉夢,小橋流水的故土,你是否已改變了容顏?有多少話,想對你們訴說,這真是(出示前兩句詩指導有感情朗讀)

Δ恐:

·書成封就之際,似乎已經言盡;但當捎信的行人就要上路的時候,卻又忽然感到剛才由於匆忙,生怕信裡漏寫了什麼重要的內容,於是又匆匆拆開信封。從“恐”這個字你體會到了什麼?(生回答)

·對詩人的心理刻畫入微。而這種並不確切的“恐”,促使詩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開封”的決定。──千言萬語,惟恐遺漏了一句。

Δ“又開封”

·從“又”字中你體會到了什麼?(生回答)

·詩中還有哪個字表達了同樣的意思?(“復”在這裡是“又”的意思?)同樣的意思,儘量用不同的詞來表達。

·當家書終於“開封”之後,你能想像詩人又是怎麼做的?

·意萬重,說不盡。情難理,又開封。這真是——(學生齊讀古詩“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師指導。)

四.情感朗讀。

1、(播放音樂,課件演示。)秋風瑟瑟,秋意濃濃。放眼望去,大地一片枯黃。花謝了,草枯了,大雁南飛了,老槐樹那茂盛的綠葉,也化作片片蝴蝶,飄飄悠悠地往下落。是呀,又到了落葉歸根、全家團聚的時間了,可是……詩人心頭泛起一陣酸楚,我什麼時候才能回到我那魂牽夢繞的故鄉啊?故鄉的親人啊,你們一切都可安好?詩人提筆要寫一封信,給遠在家鄉的親人,表達自己思鄉懷親的心情,可是要說的話太多了,竟不知從何說起。信寫好後,又擔心匆匆寫完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當送信人要出發的時候又開啟已封好的信檢視。信短而情長,思緒綿長而心緒紛亂。這就是《秋思》一個遊子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板書“思鄉情”,師範讀古詩。)[教學意圖]:理解詩意,體會詩魂,創設情境,引導讀詩。

2、請你也來感受張籍這說不盡、敘不完的思鄉情。自己練習朗讀,把你的體會充分地展示出來。(學生自由練讀)

3、(指名讀並評析)

4、古詩以它精煉的語言向我們展示了其豐富的內涵,就讓我們記住這精美的語言。合上書,看板書提示齊背這首詩。(生齊背)

[教學意圖]:創設情境,讓學生藉助想像融情入境與詩人進行情感的對接,從詩句中讀出自己真實的感受呢,進而體會作者的內心感受。

5、這首詩作者因見秋風引發了意萬重,又復恐說不盡,所以又開封。整個這個過程是一件完整的事,可見這首詩是通過敘事來抒情的。(板書:敘事抒情)

五、對比閱讀。

1、同學們,這思鄉懷親的,何止張籍!那時候山遙路遠,交通不便,離別容易相聚難啊!離鄉的人們只好把滿腔的思念化作文字,寫進詩中。你們看!(課件出示《天淨沙·秋思》)這首詩都描寫了什麼呢?你能體會到什麼?我們自己讀讀。(生自由練讀)

2、誰來讀?(指名讀)其他同學邊聽邊結合註釋想想這首描寫了什麼。你能體會到什麼?

3、這首詩都描寫了什麼呢?你體會到了什麼?(生回答,說出大概就可以)你能體會到什麼?

4、仔細觀察這兩首詩有哪些異同?(生回答)

5、異:張籍的秋思是敘事抒情,《天淨沙·秋思》是借景抒情;

張籍的秋思是七言絕句,《天淨沙·秋思》是小令。(也是一種詩體)

同:都表達了遠離家鄉的遊子強烈的思鄉之情。

6、思鄉的詩寫了千百年,今天還在寫,思鄉的詩讀了千百年,今天還在讀。總有一天你們長大了,也許要遠離家鄉,追尋自己心中的夢想,你們會覺得故鄉在我們心中永遠是最溫馨、是最不能割捨,最讓人魂牽夢繞的地方,讓我們合上書再讀一讀這首動人的詩篇。

六.積累延伸。

1、默寫《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當作練筆。

3.蒐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歌曲,在班級展示。(選做)

張籍秋思優秀教學設計一等獎第4 篇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絡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教學重點:

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絡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幻燈片。

2、學生準備:蒐集表現思想之情的古詩詞,並多讀幾遍。

設計理念:

“思鄉”是一個永恆的話題,思鄉情是人類亙古不變的情愫,悲秋又是古今文人共通的情懷。見秋而生鄉愁也就成了文人千古不變的題材,唐朝詩人張籍的《秋思》正是這種題材的一首古詩。詩人因“見秋風”而“作家書”再“寄家書”,表達了詩人濃濃的思鄉情。詩的字面意思,學生藉助插圖、工具書等能夠理解,但是由於年齡和生活經歷等原因,要真正走進詩人內心,真切體會那無法排解的思鄉情卻很難。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本課設計主要採用以下幾個措施:一、以優美的語言創設情境,把學生帶入蕭瑟的秋景中,渲染情緒,為古詩的學習奠定情感基調。二、以詩解詩,以詩悟詩。通過張繼的一首《秋思》帶動一組悲秋思鄉的古詩學習,意在以意思意境相近的古詩幫助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感悟,同時

達到加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豐厚學生經典文化底蘊的目的。三、以讀促悟,以悟促讀。設計一個個情境,讓學生入情入境地讀,在讀中感悟,悟後讀情,讓思鄉情在一次次朗讀中深入學生心中。四、補充資料,輔助理解。補充一些寫作的背景資料有利於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生活和內心世界,更好地體會古詩情感。

教學過程:

一、詩句匯入,引起對風的興趣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

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之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二、初步感知,瞭解詩意

(一)讀準字音

1、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古詩,儘量多讀幾遍,注意詩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2、指名讀。

3、節奏地讀一讀這首詩。

4、齊讀。

(三)瞭解詩意

1、這首詩告訴我們一件什麼事呢?藉助註釋,邊讀邊思考,不懂的可以和同位或老師交流。

2、學生彙報。

三、探究詩詞,體會詩情

(一)探究“見”

1、秋風可觸卻不可見,但伴隨著秋風,秋景卻處處可尋呀。或許這是一個早晨,又或許這是一個傍晚,作者佇立在瑟瑟的秋風中,他看到什麼呢?

2、詩句過渡:“秋風窗下起,旅雁向南。日日出門望,家家行客歸。”。

3、秋風窗下起,作者看到了家家的行客歸來了,他還看到了什麼人呢?

4、創境悟情:

(1)秋風習習,詩人看見的也許還有很多很多,望著,望著,詩人似乎又回到自己那朝思暮想的家鄉了。(出示三組詩句)

(2)自由品讀,想像畫面。

(3)讀中感悟悲傷。

在洛陽城裡,在這瑟瑟的秋風中,紅柑樹,白藕花,楊柳見不到的.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洛陽城裡見秋風”

在秋風中,菰菜、蓴羹、鱸魚膾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冷的秋,引讀:……

在秋風中,他家人的歡聲笑語,鄉親們的把酒言歡見不到了,他見到的只是那冷

(4)再讀詩句悟情。

當身邊的`微風輕輕吹過,有個聲音在對我呼喚,風呀風,你可知你曾勾起多少文人墨客的思鄉之情。

(二)探究“意萬重”

1、秋風瑟瑟,吹碎了詩人的心,鄉思切切,絞碎了詩人的情!在那個通迅落後的年代,只能作家書以表心聲,可正當詩人執筆之際,卻遲遲不能下筆,那是為什麼

2、解釋“意”。

3、透過資料,走進張籍的心。

4、情境創設,朗讀中探究“意萬重”。

張籍,你一人孤獨在外,縱有千言萬語也無處傾訴,此時他鄉遇故人,把你想說的一一向我道來吧!(三個學生)

5、小練筆:寫給家人的家書。

雖然”意萬重”,但思鄉之情是無法抑制的,走近詩人,只見在昏暗的燈前,紙鋪開了,在那秋風輕輕呼喚聲中,在那行人陣陣催促聲中,張籍,拿起筆,把你想對家人說的話快快寫下來吧!

(三)探究“又開封”

1、換位思考:寫好的信為什麼封了又開,開了又封呢?

2、讀中感悟其說不盡。

(四)迴歸全詩,整體朗讀。

四、迴應前文,探究寫法

1、自由探究:看似尋常最奇崛”。那這首詩的尋常在哪裡呢?奇崛於何處?

2、小結寫法:在王安石的眼中,因為見秋風所以意萬重,因為意萬重所以說不盡,因為說不盡所以又開封,就是這樣一個個看似尋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情愁。這就是王安石眼中的“看似尋常最奇崛”

五、拓展延伸,喚起想象

1、出孟郊《歸信吟》。與秋思交叉朗讀。

2、再讀詩句,品味孤獨。

六、積累延伸

1、默寫《秋思》。

2、想象《秋思》中描繪的畫面,將《秋思》改寫成一個小故事。當作練筆。

3.蒐集表達思鄉情感的詩詞、歌曲,在班級展示。(選做)

張籍秋思教學設計4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絡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3、感受古詩語言的韻律美、意境美,自主積累思鄉的詩詞。 重點: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反覆朗讀,聯絡生活實際感悟,品味詩中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難點:

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情感,揣摩詩人的表達方式。

教學過程:

一、見秋生情,讀題定調。

1欣賞圖片談感受

2、古人眼中的秋天

在我們眼中,秋天帶給我們的豐收的喜悅, “夜深風竹敲秋韻,萬葉千聲皆是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在古時大多詩人的眼中都是這種蕭條肅殺,淒涼的景象,勾起他們很多的思鄉情懷。也留下了很多千古流傳的關於思鄉的古詩。今天,我們來學習唐代詩人張籍的《秋思》,走進張籍的內心世界,去體會一個遊子那顆思家念親的心。

3、補充課題,引導讀題,讀出濃濃的、悠長的味道。

4.出示學習古詩三步驟,學生齊讀。

5 .知詩人,解詩題

二、讀通古詩,整體感知

1、出示標好多音字的燈片,劃分好節奏的燈片

請同學們自由地把古詩讀3遍,前兩遍爭取把古詩讀通順、讀流利,把字音讀準。第三遍爭取讀出詩的節奏感,韻律感。

2、展示讀

指名讀古詩,評價是否讀出了節奏和韻律。

3、師生合作復沓讀。

4、光會讀還不行,我們還要知道詩的意思。請同學們藉助註釋、插圖理解古詩意思,把這首古詩翻譯一下?(指名說說意思)

三、品讀古詩,感悟詩情

出示詩句:洛陽城裡見秋風

1. 秋風是見得著的嗎?那麼詩人見到了什麼?(漫天飛舞的落葉、瑟瑟搖擺的枯木、風吹落葉遍地翻滾)

洛陽城裡,落葉在秋風中漫天飛舞,打著旋兒,零落遍地;路邊的敗草在風中瑟瑟搖擺;天上大雁南歸而去。張籍站在涼意漸濃的秋風中,他想起了什麼?想誰?(指名說說)

2、此時此刻,詩人面對此情此景,他想做什麼?

可是他在寫家書的時候卻感到意萬重?為什麼?請大家從他當時的創作背景中找一找。(離家的時間久,想對家裡的人說的話說

的事多,當時又兵荒馬亂,對家人很牽掛,很擔心)

他會在家書中說些什麼呢? 現在你就是張籍,拿起你的筆把你想寫的話寫下來.分組進行,分別寫給父母,孩子,兒女,朋友。 情境導讀:

這也想說那也想問,想說的話太多太多,這就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心中的牽掛太多太多,千言萬語,千頭萬緒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真是——欲作家書意萬重。

這封家書承載了詩人太多思念太多牽掛,所以他在寫家書時才會感到——欲作家書意萬重。

因“見秋風”而“意萬重”我們再把這句詩連起來讀,讀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3、說不盡,又開封

(一個“意萬重”體現了詩人對家人濃濃的思念之情,對麼詩人的思念之情在詩中哪裡還有更細緻的體現呢?一起看看寄信的詩句)

A 哪個字型現了詩人寄信時的心理(恐),恐是什麼意思? 擔心什麼?

B“又”體現了什麼?還有哪個字也表達了這個意思?

C 從這幾個詞中你體會到了什麼?說不盡的是什麼?(說不盡的是思念,輕輕一開開出的也是思念!)

D想像對話:我是送信的使者,信給了我你就放心吧,我一

定會盡快把信交到你的家人手中。什麼?你要我把信給回你?這是為什麼?(生用自己的話回答再用詩句回答)

E古代的通訊不像現在這麼便捷,客居他鄉的遊子與家人聯絡的唯一方式就是寫信,而這承載著悠悠思鄉情的家書不知要經過幾多輾轉,幾多時日才能到達家人的手中。那麼,家書在古代文人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呢?

出示詩句: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生讀,你讀懂了什麼?現在你還覺得家書只是幾張薄薄的紙嗎?那是什麼?

情境導讀:

抵萬金的家書啊!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這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全靠這家書一封來傳遞,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那悠悠的思鄉愁,切切的遊子情,怎是一封家書所能道盡的呀!難怪詩人會——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小結:1.原來不管是“見秋風,意萬重,或是說不盡,又開封”這些字眼的背後隱藏的是詩人對家人們深深的思念,濃濃的牽掛。請同學們帶著詩人的思念再讀《秋思》

2.這首詩唱只抓住寫信寄信這麼一件小事卻表達出一個遊子濃濃的思鄉念親之情,這叫(學生說,師板書:敘事抒情或寓情於事)。

在表達方法上可謂高明。王安石曾這樣評價張籍的`詩.

出示詩句: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他的一個平平常常的又開封卻道出了詩人那無法言喻的思鄉情愁)

3,信帶走了,可帶走的僅僅是信嗎?張籍的心情他的朋友孟郊曾深深地懂得,出示詩句:“書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魂也去啊,空一身啊,此時陪伴張籍只有洛陽城的秋風,於是一首千古絕唱便在張籍的腦海中誕生,這就是《秋思》,請同學們再讀。

四、讀寫結合,拓展昇華

1、這首千古絕作《秋思》寥寥數字,卻字字飽含一個遊子對家鄉對親人濃濃的思念,展開你想象的翅膀,飛進作者寫詩的情境中,一展你的文采,把《秋思》加上時間地點,詩人當時的語言動作及心理,編寫一個小故事吧!記住作家葉文玲的話:有真情、有創造!

寫前提示:1、又是一年秋風至,詩人獨自一人站在洛陽街頭,心情怎樣?

2、詩人作家書時,想起了誰,想說什麼?他作家書時的神情、動作是怎樣的?他的內心呢?

3、當行人即將起程,詩人又是怎樣做的,他的內心是怎樣想的,他的神情、動作是怎樣的?

五、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並背誦它古詩。

2、繼續積累其他表達思鄉情懷的詩句,體會詩中蘊含的情感。

《秋思》教學反思

當我拿起《秋思》這篇課文,心如千斤重。雖然文字只有四行,二十八個字,但詩人那份濃濃的思鄉之情如何傳遞給沒有雷同生活經歷的學生,讓學生感受著詩人的感受,想著詩人的所想?除了詩的內容外,我到底要通過《秋思》這個載體教給學生什麼?詩的課堂到底應該是個怎樣的課堂?……這一系列的問題不斷呈現在我的腦海中。我不禁自問:古詩教學為何物?直教人寢食難安!

我個人認為古詩教學的課堂應該是一個充滿詩意的課堂。這才無愧於古人創造詩詞,無愧於詩詞有別於其它文體,無愧於編書者納入古詩詞教學的用意。怎樣才能創造出一個詩意的課堂?我想方設法讓《秋思》的情意在詩意的課堂上流瀉。

一、在讀彰顯詩性。

我一直認為詩的教學應不同於其它的課文閱讀教學。一般的課文閱讀教學可抓住重點的字詞句深入品味體會,但詩一經這樣折騰就會把詩拆得支離破碎,它就失去了詩本身的整體完整性。為了保護“詩”作為一種“完形”的存在,我採取的策略就是誦讀。不管學生懂與不懂,先讓學生讀了再說,讓《秋思》在誦讀中流淌。整節課我安排了學生大大小小的讀差不多有三十多次。開始整首詩的自由讀,個別讀,小組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理解詩的意思。接著課中導讀,在理解了詩意的基礎上,在體會了詩人的思想感情,在有了自己的個人獨特的見解後,再讓學生有感情地誦讀。最後熟讀成背。這樣一層一層地深入讀,讓學生在讀中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詩人的思想感情,讀出自己的體會。讀出詩的味道。

二、在想象中豐富詩意。

古詩詞言簡意賅,一字千金,是極富魅力的。它講究形象、色彩、韻律,每個字、詞都是作者獨具匠心所在。所謂“十年得一字”、“語不驚人死不休”更是古人錘鍊語言的佳話。在深入備課後,我覺得詩中的“見秋風” 可作為教學這首詩的突破口。“意萬重”是這首詩的教學重點,也是教學難點。我個人覺得引導學生想象,豐富學生對“見秋風”的表象,加深對“意萬重”的理解。這樣對學生體會作者的內心情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當學生對這首詩有了整體的印象後,我馬上抓住詩眼“見”大做文章。我安排了學生一次次想象“見到什麼””“見不到什麼””,目的是希望學生在我營造的意境中,在一次次的對比中,以有形的景來襯無形的思,循序漸進地引領孩子們探究、品味“見秋風”。希望一次又一次地讓學生感悟詩人“鄉愁生於秋風裡”、“鄉思寄寓家書中”、“鄉心乃在寂寞處”。希望想象到的畫面成為學生通往作者內心的橋樑,讓學生與作者感同身受。

詩人的“意萬重”是學生難以理解的。學生可能只會想到詩人思念家鄉,可久居在外,一生坎坷的詩人又豈止是思家呢?於是為了讓學生更進一步瞭解詩人的“意萬重”我先出示張籍的資料,讓學生了解詩人的生平,幫助學生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學生對詩人有所瞭解後,我馬上又讓學生想象詩人的“意萬重”可能是什麼?這樣學生通過理解後的想象,就有可能走進詩人的內心了。這樣詩中“意萬重”學生就能理解,就能在想象中深化了。

在《秋思》一課中,我前後安排了多次不同型別的想象。“見秋風”“意萬重”是聯想,聽誦讀想象畫面是一種表現想象,配樂想象家書是一種創造想象,多維度問作者是一種角色想象。目的是希望在恰如其分的情感的激發下,學生的想象豐富起來,說話寫話的訓練就水到渠成。

三、在寫中深化詩情。

在《秋思》一課教學中,當學生的情緒被完全調動起來的時候,我運用多媒體,悽婉的背景音樂,讓一個飄滿離愁別緒的意境在課堂緩緩流淌,流淌進學生的心田。此時我說:“秋風瑟瑟,鄉思絞碎了詩人的心,他最想和家人說些什麼呢?學生們遐想翩翩,我讓學生拿出筆來寫一寫家書,學生紛紛拿起了筆,盡情地釋放著內心的感受,學生的情感在“寫”當中得到了釋放。

互文印證也是我這節課採用的一個較為有效的教學方法。

在學生深入領悟了“見到”與“見不到”後,我及時挑疑:讓詩人朝思暮想的家鄉到底是怎樣的?學生帶著好奇之心細讀詩人另外兩首詩《送從弟戴玄往蘇州》、《南歸》的部分詩句:“楊柳閶門路,悠悠水岸斜。……夜月紅柑樹,秋風白藕花。”“ 骨肉待我歡,鄉里望我榮。…… ”學生認真細讀後,我馬上問:“你們從中體會到什麼?”學生回答:家鄉景美;親人對詩人很好,一家團聚,其樂融融……這樣,就引發了學生對詩人思鄉的深層解讀。

課前的設想只是我的一個理想課堂,一堂課下來,遺憾頗多。如:與學生的互動還欠缺,教師的課堂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不足之處,希望多提寶貴意見。你們的意見將是我久旱的甘露。

張籍秋思教學設計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能借助註釋、課後練習、插圖,聯絡生活實際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做客他鄉的旅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二)過程與方法:

藉助註釋、課後練習、插圖,聯絡生活實際,通過反覆誦讀,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激發學生誦讀古詩的興趣,感受古詩的優美。

2感受濃濃的親情,珍視與親人之間的`美好情感。

教學重點:有感情地反覆誦讀古詩,感悟、品味詩中所描繪的意境,體會詩人表達的豐富的情感。

教學難點:通過有感情地反覆誦讀,抓住詩中所寫的日常生活片斷,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匯入,激發學習興趣。

1、 在這秋高氣爽的季節,今天,我們切合時宜地來學習一首和秋季有關的詩——《秋思》。

2、 板書:秋思。齊讀。

3、 釋題:說說你對“秋思”的理解,再帶著你體會到的感情讀題。

4、 質疑:對了這一詩題,你又有什麼想要問的嗎?

二、初讀,整體感知。

1、 自由讀詩,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2、 指名讀,評讀。

3、 反覆朗讀,思考:這首詩寫了一件什麼事?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4、 互動交流。

三、品讀,感悟情感。

1、 默讀,思考:你從這首詩的哪些地方體會出作者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思念?

2、 互動交流:(見秋風;意萬重;復恐、不盡;又開封)

3、 帶著自己的體會,感情朗讀。

4、 指名讀。

四、回讀,總結、積累。

1、 回憶詩中描述的日常生活片斷,反覆朗讀。

2、 背誦古詩。

3、 師總結:《秋思》寓情於事,藉助日常生活中一個片斷——寄家書時的思想活動和行動細節,真切細膩地表達了做客他鄉的旅人對家鄉親人的深切懷念。

五、拓展延伸。

1、 蒐集其他寫“秋天”、“思鄉”的詩詞、佳句。

2、 給家人寫一封信,傳達你對家人的濃濃親情。

張籍秋思教學設計6

教學目的要求:

1、通過反覆誦讀,能正確說出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2、通過畫面的賞析,準確描述曲中表現的形象,體會形象中蘊涵的意境。

3、通過對比閱讀,學習用具體的`意象表達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4、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感悟詩情之能力。

5、學生領會和學習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提供了極具典型性和代表性的課例。

教學重難點:

遊子思鄉之情,羈旅之思。

教學目標:

通過閱讀欣賞這兩首古詩,培養學生的古詩朗讀能力,學會如何閱讀欣賞古代詩歌。

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

教學課時數:

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過程:

(一)匯入新課:

可由秋天的詩詞匯入(如劉禹錫的《秋詞》等)。或由學生描述秋天的景色匯入。

(二)朗讀這首詞

可通過自由讀、默讀、賽讀、有感情地朗讀等方式進行

(三)背誦這首詞

(四)學習小組討論、探究這首詞

1、這首詞寫了哪些景色?

2、作者在這首詞中蘊涵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3、這首詞的獨特之處(如色彩的搭配等)

4、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句是什麼?

5、品味文中的語言。

6、分析文章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表現手法。

(五)拓展:

1、可提起筆來補充內容,擴寫《天淨沙》,也可拿起畫筆來畫。

2、比較閱讀:引劉禹錫《秋詞》其一,與《天淨沙·秋思》進行比較。

(六)作業:

寫一段短文,描寫《我心中的秋》。

張籍秋思教學設計7

〖教學理念〗

1、多渠道引導學生品味寫景語言,培養學生自主閱讀,探究疑難,感悟詩情的能力。

2、批判性地看待課文插圖。

3、讀寫結合,以讀帶寫。

〖教學步驟〗

一、組合物象,準確把握意境

1、反覆朗讀,抓關鍵詞,體會感情。本詩文字通俗淺顯,教學時,通過學生自主的朗讀法來尋找物象,組合物象,準確把握意境。古詩詞的教學要注意誦讀,誦讀要體現出訓練層次。一般來說,讀有多次,一讀,要讀準字音;二讀準節奏;三讀,要讀出感情。自主性朗讀後,教師相機出擊,設計問題:這首詩體現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從哪一關鍵詩句可以體現出來?

2、讀景組畫,情景交融,悟出意境。在自主自由朗讀課文的基礎,利用多媒體播放詩作四幅畫面(老鴉依藤集枝圖,小橋流水炊煙圖,古道西風瘦馬圖,夕陽遊子思鄉圖)的同時,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小令,既而在四幅畫面的視覺衝擊下,配以費翔演唱的《故鄉的雲》的音律,然後請一生示範背誦,學生當即評價。當堂指導學生背誦。

二、抓住圖象,挖掘詩歌深意

這一環節巧用課文的插圖,培養學生挑戰權威的勇氣,形成批判性看待事物的品質。課文插圖猶如特寫鏡頭,可形象地再現一個特寫的細節,可簡筆勾勒事物的概貌,可開啟讀者想象的空間。它的作用要和教師的巧妙運用縱使起來,才能相得益彰。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在研讀《天淨沙·秋思》的時候,筆者發現教材的這副插圖與作品的意境有些不協調。袁金華等在《知識轉化為能力的條件》中說:“必須在教學中善於創造‘憤悱’的意境,讓學生躍躍欲試。要讓學生真正動起來,始終處於展翅欲飛或躍起向上的積極狀態中,使他們在不斷求知的過程中產生越來越強的求知慾。”因此在此環節中,設計一個主問題:請同學們細品課文插圖,看一看是否最好地體現《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學們能給插圖作者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這一環節是教學難點,大可採用“合作性學習”方法,學生以討論的形式探究插圖存在的不足,實現“傾聽他人意見,交流各自看法,協作展示問題的解決過程,分享共同成功喜悅”的效果。

三、把握意象,描繪生動畫面

葉聖陶曾說:“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充套件想象。”教師如何注意學生的特點,採用配音樂,想畫面等手段,努力擴充套件學生的想象,維護學生的興趣,教學效果就會有意外的收穫。因此,這一環節採用“風景再造品詩境”的教學方法。所謂“風景再造”,即學生根據詩人的描述,動用自己已有的經驗積累,啟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種方式展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要求學生將這首寫景抒情類的詩作改成一則優美生動的`散文,寫就在班上交流。

附優美的佳作:

一條荒涼的古道,漆跡斑駁的十里長亭,叢生的凋零野草,還有在暮色中靜立著的飽經滄桑的古樹。西風過處,偶爾幾片黃葉飛起,片刻之後,一切又歸於靜默。這時,一箇中年人容顏憔悴,手牽馬韁,走進我們的視野,那匹馬瘦骨嶙峋,偌大的一個荒原,竟然只有一人一馬的足音和踏踩枯葉的輕微聲息。而一聲聲的鴉啼,落寞異常,啼叫在飄泊異鄉的遊子心上。夕陽西下,人和馬的影子都被拉得長長的,投在地上,越行越遠,漸漸消失在蒼茫的暮色中……

【精彩片段】

(主問題:請同學們細品課文插圖,看一看是否最好地體現《秋思》的意境,希望同學們能給插圖作者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

生1:詩中說是瘦馬,可畫中的馬還比較健壯,馬腿上的肌肉都看得很清楚,應該把馬畫得瘦骨嶙峋一些才好,而且最好是老馬。

生2:我覺得人不一定非要騎在馬上,如果由人牽著馬走,豈不是更能表現出鞍馬勞頓的味道。因為連馬都累得走不動了,畫中人心情的落寞就可想而知了。

師:很有創意。人騎馬還是人牽馬的問題反映了你的思考很深入。

生3:圖中人物的表情很到位,但馬的表情還可以更憂鬱一些。

生4:插圖中的樹也有問題。圖中遠處的樹給鬱鬱蔥蔥的感覺,近處的樹卻是光禿禿的。這樣的對比太強烈了,不符合詩中的意境。我認為老樹上如果有幾片搖搖欲墜的葉子更能體現蒼涼之感。

生5:枯藤呢?插圖中根本沒有枯藤,如此能畫出枯藤與古樹的纏繞,植物的意象就鮮明瞭。

生6:遠處的夕陽可以畫得朦朧一些,還可以畫出半邊已經落下山的樣子,渲染出傍晚的氣氛。

生7:插圖中鳥兒們飛得很輕盈,哪裡是昏鴉啊。我認為鳥可以畫得沉重一些,笨拙一些,最好讓大部分鳥棲息在枯枝上,因為“秋思”的畫面應凝重。

生8:風呢?如何體現西風?圖中並沒有表現出來。

生9:可以在茅屋上畫些淡淡的炊煙,炊煙裊裊,小橋流水人家的溫馨氣息更足,風的動感也表達出來了。

生10:畫中人可以不戴帽子,讓髮絲微微飄起,西風不就出來了嗎?

師:為何要用“古道西風瘦馬”,而不用“古道清風瘦馬”呢?

生10:西風吹在人身上有點發冷,肯定會令人心情不愉快,而作者這時心情極度傷感,用這種景物就能很好地襯托出作者此時的心情,清風給人的感覺是一種舒適的感覺,和作者此時的心情明顯不相吻合。

生11:本是遊子思鄉圖,作者卻花了一些筆墨去寫溫馨的小橋流水人家,這不是矛盾了嗎?

生12:不矛盾。這叫反襯,以溫馨襯淒涼嘛!

生13:對,遊子觸景傷情,別人家是天倫之樂,自己卻是淪落天涯,羈旅飄泊,這種對比痛徹心懷啊!

生14:也只有這樣對比起來,斷腸人才表達得實在。

師:對插圖還有建議嗎?

生15:除了細節的問題,我覺得插圖最大的問題是整體構思上的毛病。我讀完這首詩,眼前浮現的是一幅古道蒼蒼,秋風蕭瑟的圖畫,但是這幅圖給我的感覺太擁擠了,甚至是太熱鬧了。

生16:可能是景物都擠在一堆的原因。我們可以把“小橋流水人家”安排得遠一點兒,讓古道的縱深感強一些,如果景物能真正地成為背景,以此突出主人公的孤獨,畫面的整個格調就改變了。

師:說得真好,通過這樣的修改,我感覺到大家對這首詩的理解相當深刻了!

【教學反思】

1、教無定法,學無定法。教學詩歌感觸甚多。第一,準確地整體把握是反覆朗誦的必然收穫。“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學自知”,還學生閱讀的自由權;第二,抓詞句,抓想象,美表達,讓學生在品味語言中悟情感,同時自覺提煉美化自己的表達;第三,詩情畫意是古人創作詩歌時特意營造和追求的意境。抓意象,溯意境,向來是古詩欣賞的關鍵。

2、教學中要始終貫穿“以人為本”教學思想。教師要相信自己的學生,真誠面對自己的學生,讓學生自主合作地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上能大膽敞開心扉探究質疑,品嚐學習過程帶來的樂趣,分享共同的勝利果實。另外,教師藉助課文情景,巧用教材資源,創設主動,互動,生動的學習局面,給各類學生提供各自聽說讀寫的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探究問題的意識。

【教學資源彙編】

1、馬致遠其人(說明:必要時可作入教學時的“匯入”環節)

馬致遠(約1250~1324間)號東籬,大都(今北京)人。年輕時熱衷過功名,但仕途並不得意,後隱居杭州。他工於雜劇,與關漢卿,白仁甫,鄭光祖並稱元曲四大家。代表作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孤雁漢宮秋》等。散曲《中原音韻·小令定格》說此曲為“秋思之祖”。

2、“悲秋”詩句集匯(學生積累背誦)

①白居易《南浦別》;

②杜甫《登高》;

③李煜《相見歡》;

④李清照《一剪梅》;

⑤李清照《聲聲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