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要分析中印製成品產業內貿易

來源:果殼範文吧 1.01W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中印製成品產業內貿易的分析發現,首先,從靜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考察來看,中印製成品主要是以產業間貿易的模式為主。其次,從動態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考察來看,中印的貿易增長主要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要特徵的。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不能糾正貿易不平衡性的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便找到更能真實反映邊際產業內貿易的指標體系。 論文關鍵詞:產業內貿易;修正的GL指數;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

簡要分析中印製成品產業內貿易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隨著中印貿易的不斷髮展,兩國之間產業內貿易的規模和比重也在不斷增加。對中印經濟的比較研究也逐漸增加,對“龍象之爭”的討論也越來越熱烈。但是總的來說對中印產業內貿易的研究卻不是很多。吳建偉(1999)通過對1984-1995年中印貿易資料的分析,發現兩國之間產業內貿易發展緩慢。但是譚晶榮(2004)就兩國農畜產品貿易優勢和產業內貿易進行了比較後發現,中國在對印度農畜產品貿易中比較優勢較少,而印度對中國的比較優勢也不明顯,中印兩國農畜產品貿易以產業內貿易為主。朱前(2005)運用產品出口相似度指數以及顯性比較優勢指數和貿易互補性指數,對中國與印度工業製成品出口結構進行了實證分析,得出中國與印度產品出口結構較為相似,但出口相似度有所減弱。總體來看,中印之間雙邊貿易具有一定潛力,但兩國在工業製品上的貿易互補性較低。但是貿易互補性較低從另外的角度來看,也可以理解為其為中印發展產業內貿易的提供了條件,本文主要通過對1997-2006年中印製成品產業內貿易的靜態和動態分析,來考察近年宋中印產業內貿易的發展情況,為後人的研究作一些鋪墊。

二、中印製成品產業內貿易分析

1 GL指數分析 以往對中印產業內貿易問題的研究都是採用GL指數來測量中印產業內貿易程度的,但是考慮到中國在製成品方面一直保持著對印度的順差(而且有進一步增加的趨勢),根據Grubel和Lloyd本人,以及Aquino(1978)、Balassa(1979)、Bergstrand(1983)等的看法,當存在總體貿易失衡的時候,GL指數往往傾向於低估真實的產業內貿易水平,於是他們各自提出了修正貿易差額的GL指數,本文選用在第二部分中提到的Grubel和uoyd提出的修正指數來計算第5-8章的總體產業內貿易水平,並與GL指數進行比較。通過比較,我們發現用GL指數計算出的中印產業內貿易水平明顯低於指數。修正後的指數更能真實地反映中印產業內貿易水平。

我們可以看到,第一,修正後的產業內貿易指數明顯比標準的產業內貿易指數要高,而這也和中印雙方在三位數細分產業層面的資料相吻合,因為筆者通過對SITC三位數產業的分析發現,中印製成品的貿易幾乎百分之八十的產業中,中國對印度都處於順差的狀態,中印製成品之存在著巨大的貿易不平衡導致了傳統的GL指數低估了中印製成品產業內貿易水平;

第二,如果以修正後的GL指數為判斷依據,以指數大於0.5為參考標準,中印除了在SITC6產業上屬於產業間貿易模式內貿易外,在SITC5、SITC7、SITC8產業中基本上都屬於產業內貿易的模式;

第三,SITC5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逐漸下降並穩定在0.5左右的,SITC6產業內貿易指數基本穩定在0.3左右,SITCT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逐漸上升達到很高的水平,SITC8產業的產業內貿易指數也逐漸上升達到較高的水平。 2 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MIIT)分析 由於標準的GL指數只能反映特定時點靜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而無法正確考察其變化的動態特徵,實證中多采用邊際產業內貿易(MIl7)的概念來衡量產業內貿易的動態變化水平,本文選用Brulhart和Dublin(1993)提出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來衡量中印製成品產業內貿易的動態變化水平。

筆者選擇了1997-2006年在資料上具有可比性的142個產業進行分析,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如表2所示。從表2中可以看出,首先,中印製成品邊際產業內貿易水平都不是高,兩國之間的製成品貿易增長從較長的週期來看基本上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其次,各個時期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表明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除了SITC7在2000-2001年達到0.790的較高值外,其餘年份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都處於較低的.水平,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表明了中印製成品貿易的增長基本上還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的特徵。

比較GL指數分析和MIl7指數分析所得出的結論,可以發現兩者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即按GL指數分析中印製成品表明存在著較高的產業內貿易水平,但MIIT指數分析卻得出了基本相反的結論。但是二者卻並不矛盾。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中印兩國製成品貿易中存在著較大的不平衡性,如前面指出的那樣,中國對印度製成品貿易一直都處於順差,而且順差還有不斷擴大的趨勢,貿易不平衡性的加大,使新增加的貿易更多的表現為產業間貿易的形式。只是因為MIIT指數並沒有考慮新增加(或者減少)的貿易也存在的貿易不平衡性問題,正如對標準的GL指數的批評那樣,MIIT指數也存在著低估邊際產業內貿易的傾向。因此筆者相信中印之間真實的邊際產業內貿易水平應該比MIIT估計的水平要高。但是中印製成品貿易的增長是否是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和考證。

三、結論

本文通過對中印製成品貿易的分析發現,首先,從靜態的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考察來看,中印製成品主要是以產業間貿易的模式為主。這與已有的研究結論存在很大的分歧,原因在於已有的研究中所採用的是標準的GL指數來衡量中印製成品產業內貿水平,沒有考慮到中印製成品貿易之間存在的巨大的貿易不平衡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中印製成品貿易的產業內貿易水平;

其次,從動態產業內貿易水平的考察來看,中印的貿易增長主要足以產業間貿易為主要特徵,雖然由於中印製成品貿易上巨大的貿易不平衡性,可能會造成MIIT指數低估邊際產業內貿易水平,但是中印製成品貿易的增長是否足以產業間貿易為主,還需要進一步的分析和考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對於邊際產業內貿易指數不能糾正貿易不平衡性的問題也需要進一步的研究,以便找到更能真實反映邊際產業內貿易的指標體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