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隨筆(通用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05W

在學習和工作中,相信大家一定接觸過隨筆,隨筆,顧名思義就是隨筆一記,篇幅一般比較短小。為了讓大家在寫隨筆的時候更加簡單方便,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幼兒教師教育隨筆,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通用15篇)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

第一,給孩子創設自主閱讀的氛圍。

每個孩子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和獨立個性,他們喜歡用各種方式表達自己純真而又豐富的內心世界。作為家長應尊重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尊重孩子現有的知識經驗和個體差異,在家裡給孩子創設良好的閱讀環境,為孩子提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學習經驗。鼓勵孩子養成自主閱讀的好習慣。

第二,教孩子學會觀察圖畫進行閱讀。

因為很多繪本故事以圖畫為主,文字少,這就給孩子的閱讀提供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恰好,孩子的思維直觀性強,沒有侷限性,不受外部干擾。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會觀察,對圖畫中的人物、動物的表情、對話、心理活動進行猜想,盡情的想象圖中的內容和情節發展,然後進行講述。隨著孩子認字量的增加,家長可以藉助文字幫助孩子解讀故事。

第三,在情感互動中進行親子閱讀。

圖畫書具有情感教育的功能。很多圖畫書中都蘊含著一定的情感色彩,給人留有想象、思維的空間。一本書,就連大人一眼看上去有時都看不出什麼意思,多看幾遍才能品味出其內容和要表達的思想感情,以及蘊含的教育意義,這就是繪本書的特點。也就需要我們做家長的以身示範,為了孩子,讓我們自己首先喜歡圖畫書,與孩子一起閱讀圖畫書,因為很多孩子都有喜歡纏著媽媽講故事的習慣。對孩子來說,媽媽給他們講故事聽,是一種情感享受。近距離的聽父母講故事,相互間傳遞著美好的情感,在溫馨的氣氛中共同講述,一起感受圖畫書給人帶來的人生啟迪和震撼。仔細想想,我們每個做媽媽的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孩子在媽媽講的故事中安靜的入睡,媽媽看著孩子熟睡的小臉蛋,輕輕的給他(她)蓋好被子,這種感受和意境是無法用語言來表達的!

  第四,建立閱讀檔案。

1、以文字記錄為主,家長用寫日記的方式記載今天與孩子共同閱讀了什麼內容,孩子對閱讀的興趣,及在閱讀中提出的問題和對故事的感受。記錄下幼兒的想法和需求等資訊,能夠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個別需求,並且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給予幼兒反饋。

2、影像資料主要是指照片、錄音帶和攝像帶。它們能提供幼兒語言發展的豐富資訊,如一份有幼兒複述故事、大聲朗讀自己的故事、練習兒歌的錄音帶,對幼兒、老師和家長來說,都是非常有力的語言發展證據。家長因經常為幼兒閱讀活動照相或攝像,拍攝的時候,要簡短記錄所拍的內容或物體,包括日期、場所、幼兒的姓名以及每一個場景的特殊地方。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2

你會對別人的一個哈欠充滿好奇嗎?你會為一隻小蟾蜍興奮不已嗎?你會為了一朵小紅花拼命努力嗎?你輕笑:怎麼可能?

是啊,這些事都太小了,我們都長大了,再也不屑去做了,但是這些卻是幼兒園裡每天都在上演的故事。幼兒園裡,有哭有笑,笑容是真的,眼淚也是真的。人生漫長,世界廣闊,多少悲歡離合,世事艱辛,而所有複雜故事的最初卻都是從這個簡單的世界裡開始的。

還記得那些現在想來過於幼稚當初卻想得認真的事嗎?還記得那些帶領我們走進這個世界的老師嗎?

——題記

  1、《老師,咱們睡覺吧》

這學期我帶的是中班的小朋友,小傢伙們彷彿有無窮的精力。每個星期一的午睡時間,晨晨都特別興奮,就是不願意睡覺。由於晚上沒睡好覺,我忍不住打了個大大的哈欠,隨即,淚水充滿了眼眶。晨晨看見了,好奇的看著我,問:“老師,你怎麼哭了?”“我沒哭。”“沒哭怎麼眼裡都是眼淚啊?”我笑了:“那你猜猜,我的眼裡怎麼會有淚呢?”晨晨撓撓頭:“是因為我不願意午睡嗎……對了,你剛才打了個哈欠,所以你流淚了。”“對!晨晨真棒!觀察的可真仔細。那你知不知道老師打哈欠流眼淚是開心還是不開心呢?”晨晨低下頭想了一會,說:“老師,你是不是困了呀,困了打哈欠可難受了,我們睡覺吧。”

  2、《老師,是青蛙嗎》

今天早上剛上班,中一班傳來一陣喊叫聲,“是什麼呀?”“是小青蛙嗎?”。我過去一看,原來他們班來了一位不速之客,一隻小小的蟾蜍,他們班的劉老師想把它請出去,這個小東西卻氣的肚子鼓鼓的,肚皮透明的像是要破了,四條腿伸的直直的。“老師,讓它和我們玩兒一會兒吧?”李嘉怡小聲的說,“好吧,但是別用手去碰它。”劉老師停止驅趕,蹲下來和孩子們一起認真而仔細的打量著這個小傢伙,“瞧瞧,這到底是一隻小青蛙還是小癩蛤蟆呢?”劉老師也不敢確定了。“應該是一隻小蟾蜍吧!”我說“我也不敢確定,乾脆上網查查吧。”上網查了查,哈哈,還真是蟾蜍,這小傢伙也是一種益蟲,會吃蚊子等害蟲,有利於維持生態系統的平衡及人類的健康,它還會分泌毒液,它的毒液還有腰用呢。哈哈,我和孩子們長見識了,謝謝這只不速之客——蟾蜍。

  3、《午餐鹹菜的效應》

魏金昊小朋友最近感冒了,總是不好好吃午飯,每當我走到他身邊時,他為了得到我的表揚,就使勁地吃飯,不吃菜。於是中午用餐時,我坐在他旁邊,看著他吃飯,希望他可以多吃點菜。我說:“今天青菜很香哦,來嘗一嘗。”魏金昊不情願地說:“我不喜歡吃。”我夾起青菜,大口大口地吃給他看,魏金昊有點心動了,學著我的樣子夾起一點青菜,可是剛嚼了幾下就又吐了出來。看到這種情況,我十分擔心,不吃菜感冒怎麼能快點好呢?我對他說:“只要你吃一點菜,老師就給你鹹菜做獎勵,好嗎?”魏金昊十分高興,爽快地吃了自己的一口菜,我信守承諾給了他一小塊鹹菜。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裡,每次午餐我都給魏金昊“加餐”,有時也會給其他小朋友,不知不覺中,孩子們都食慾大增。

  4、《小蜻蜓是“英雄”》

今天孩子們出去喝水時,突然飛進來一隻蜻蜓,那是一隻漂亮的紅蜻蜓,大大的眼睛,長長的翅膀,飛上飛下的直惹得孩子們爭相追逐它。現在想讓場面安靜下來是不可能了。

於是,我大聲說:“小朋友,你們想不想知道它是一種什麼昆蟲?有什麼特殊的本領?”“它是專門吃蚊子的英雄。叫蜻蜓。”“真的嗎?老師,蚊子可壞了,它都叮了我好幾個皰。”“對呀,它還能傳播疾病呢。”聽了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議論,我補充說:“蜻蜓的寶寶也吃蚊子的寶寶呢,真是大大的英雄,所以說它是一種益蟲,我們要好好保護它。讓它多吃壞蚊子。”噢,我們懂了,孩子們回到了自己的位子上。

對孩子的教育,其實並不難,只要我們抓住機會,利用身邊發生的小插曲,同樣能起到非一般的效果。

  5、《“蹲下來”,做孩子的朋友》

和幼兒朝夕相處,我們每天都要講很多話,而我們用的最多的一個詞,那就是“小朋友”。說多了似乎也就習以為常,沒有什麼特殊之處。其實,細細一推敲,它正是體現了師幼之間的一種“朋友”關係。

我們可以將關係親密的人稱為“朋友”,那我們每天親切的稱幼兒為“小朋友”時,不是也應該用對待朋友的態度感情去和幼兒交流嗎?只有我們將幼兒真正當作我們的“小朋友”,才會用朋友的身份於幼兒交流情感和看法,虛心徵求和傾聽幼兒的意見,賞識幼兒的優點和進步,從孩子的視角去看待他們眼中的世界,才能用一顆童心去理解他們的發現和行為。

這種以平等融洽的關係提供的支援最易於幼兒溝通,也最容易被幼兒接納。

  6、《弄髒的蔬菜印章畫》

王藝睿小朋友白白的面板、大大的眼睛,長得白白胖胖。自從入園第一天起,老師們都非常喜歡她。作為她的班主任,每當看到她聰明可愛又調皮的樣子,我也會特別喜歡這個小丫頭。

每次區域活動時,她都積極參加,今天也不例外。

在益智區中,孩子們正在津津有味地用各種蔬菜做蔬菜印章畫。有的孩子印出的是小花被、有的孩子印出的是一座小房子。正在我聚精會神的欣賞孩子們的印章畫時,聽到了告狀聲:“老師,王藝睿把我的印章畫弄髒了、王藝睿把顏料瓶打翻了、王藝睿把顏料弄到我身上了。”針對這種情況,我沒有批評她,而是給了她一個會意的微笑,同時又摸摸她的頭,對她說,老師相信你,不是故意要這樣做的,你只是想要幫助他們把印章畫印的更好、更漂亮,是不是啊?這時,我把他的印章畫給小朋友們展示了,並且對她的畫進行了表揚,她的臉上露出了開心的微笑。別的孩子也都不怪她了。

這種間接地教育方式,我發現她特別容易接受。也使我在日常教學中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從中受益匪淺!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3

當年幼的孩子有點滴進步時,我們—定不要忘記誇獎他,這樣會給孩子增強自信心,讓孩子獲得成就感—這是在我工作以來給我觸動最大的一點。

有的孩子語言智慧突出,有的孩子空間視覺智慧突出,有的運動智慧突出,所以我們要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通過鼓勵、表揚、引導克服不足,盡力彌補他的短處。

我們班的一個小女孩叫珂珂個子很矮,很內向。自我們帶這個班以來一直不敢看著老師的眼睛說話;當老師一靠近她時她就會緊張,從來不舉手回答問題。因此,語言表達、音樂表現等方面的能力也都比其他孩子發展的要慢一些,看到這樣的孩子,我很著急。是什麼造成了現在的她,我們已無從去追究,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從現在開始給她新的教育,新的起點。於是,我們關注她的一舉一動,希望捕捉到她的亮點和進步的地方,給她鼓勵,給她讚美,給她機會和希望。當我們發現她在繪畫和運動方面很出色時,就在全體孩子前面表揚她,並讓她做示範。當她在老師的引導下和老師打招呼的時候,我們會抹抹她的頭,給她一個讚許的微笑;當她在老師的要求下能簡單地回答老師的問題的時候,我們會給她鼓勵的掌聲以及一個小貼畫……在這些不同的讚許、鼓勵下,她漸漸大方起來,眼睛也敢正視老師了,這些進步就是簡簡單單的鼓勵與誇獎就能改變的。

“教育人就是教育他對未來的希望。”而我們給孩子希望的一個最重要的方式就是不斷的誇誇他們,鼓勵他們,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4

幼兒園教學與中國小教學不一樣,幼兒年齡小,注意力時間比較短,幼兒又個性好動,坐不住,如果單純的言語說教,幼兒很容易就失去興趣,注意力轉移,教學很難收到預期的效果,針對這一特點,我們便把幼兒的好動與教師的教學相結合,使原本相矛盾的兩件事相輔相成,有機結合。

無論是常識教學、故事教學、還是兒歌以及歌曲教學,我們都根據教學資料編排相應的動作,一句一個動作,邊做動作邊進行教學,教師的一個手勢、一個眼神都代表了一個資料,幼兒學習用心性空前高漲,在手舞足蹈當中不知不覺的掌握學習資料。

幼兒園教學不拘模式,很多事情只要找準了切入點,就能化難為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5

前不久我看過一個小故事,它是這樣講的:太陽和風要比比誰的力量大。路上正好有個穿著大衣的行人在走。風說:看我的,我打賭我的力量可以把他的外套吹下來。於是,他呼嘯著颳起大風,結果,那個人卻裹緊了大衣,走得更快。太陽看到了,微笑著站高了身子。行人被暖暖的陽光照耀著,一會兒就出汗了,於是,他馬上就脫掉了大衣。原來,溫暖的愛和智慧,是最強大的力量。

以前,在我的教育中,我總是一味地用我認為對的觀念強加在孩子身上,卻忽略了孩子們自己的感受。所以往往“風”越大,孩子們離我就越遠,越不聽我的。我想如果我變成太陽,運用我的愛和智慧,那孩子們是不是就能對我敞開心扉,“聽”我的呢?

這時我想起了我班的奔奔牛,他是一個個性十足,精力旺盛,思維靈活的孩子。他經常會做一些你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事情,有時還會被他的提問或回答弄得不知所措,讓我“抓狂”。對於這種不安分的孩子,我當然是要幫助他養成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於是批評教育自然少不了。奔奔牛也是個倔強的孩子,對於老師的勸說全然不理會。從他那帶著不滿的眼神裡我深深地感到無措,只能是以“暴”制“暴”。可這一切卻讓奔奔牛變得更加頑皮不聽話了。

一次吃加餐的時候,全班小朋友都端著盤子,低頭一口接一口地吃,奔奔牛吃了兩口蘋果,不是嚥下去,而是使勁嚼了嚼,吸吸水,就吐掉了蘋果渣。我很奇怪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難道是他不吃?或故意這麼做,想搗亂?於是我走上前去,問他:“你這是在幹嗎呀?為什麼把蘋果吐出來?”他連想也沒想就說:“我是榨汁機,只能吸水,這些是不能吃的。”看,他的想象力夠豐富吧!

還有一次我們班要比賽早操,為鼓勵孩子們的參與積極性,我對孩子們說:“只要表現好的,做操積極的,我就發一朵小紅花,但是如果表現不好就沒有了。”孩子們聽了這個訊息,一個個都認真起來了,眼睛瞪得圓圓的跟著老師做動作,渴望拿到那朵小紅花。而這時的奔奔牛,卻沒有跟著老師做操,而是自己跑到滑梯上去玩了。我害怕他這一下子帶壞了頭,趕緊來到他跟前,著急地質問他“難道不想要小紅花了”,奔奔牛想了想說:“我們家有小紅花,我就不要這個了。”這讓我說什麼好呀!

奔奔牛的故事多著吶,有時候真讓我頭痛,而且你越吆喝,他越容易跟你反著幹。後來我靜下心來開始換位思考:其實他這樣有個性,說明他有自己的思想,不容易受外界的干擾,而且思維活躍,所以才會想出你想不到的各種理由,這不正是他的優點嗎?可是我又如何利用他的優點,來達到教育的目的呢?

奔奔牛比較挑食,經常會在吃飯的時候挑三揀四,遇到願意吃的就多吃,遇到不願吃的就一口不進。如果我去直接說“奔奔牛不能挑食”,估計奔奔牛可能因此而把自己包得更緊,甚至跟你對著幹。我想,他對生活中的常用工具很有興趣,且想象力豐富,既然他能把自己變成一臺榨汁機,那他一定也能變成一臺粉碎機呀!於是我笑眯眯地走過去,蹲下來問他:“你知不知道什麼是粉碎機?”他馬上說“知道呀!”“那你能變成粉碎機嗎?把這些蔬菜粉碎了,送到你的小肚子裡?”“沒問題!”“好,電源開啟,牙齒開始粉碎!”沒多久,奔奔牛就把飯全吃完了!我趁熱打鐵,說:“你是一臺質量超好的粉碎機,獎勵小紅花一朵!這個是你們家裡沒有的,因為這是以努力得來的。”然後我將小紅花貼在了他的胸前,他抬起頭挺起胸,顯得無比自豪。從那以後,奔奔牛變得積極了,吃飯也不挑食了,也能聽進去老師的建議了。

“教育是需要智慧和愛的。”孩子們讓我真正體味了此話的魅力。每個孩子都是一塊透明的玻璃,我願做那溫暖的陽光,折射出孩子們自己的色彩。

編輯點評:王老師深深體悟了“教育是需要智慧和愛的”。是的。更想說:教育必須要有愛和智慧。愛是前提。從眼見的“微笑”,可以透視到老師心裡是否有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6

不管是教師還是家長可能都感覺到有些孩子願意大喊大叫,剛剛告訴完不要大喊大叫一會兒孩子又忘記了,依然如故。這是怎麼回事呢?

對於孩子自己,說話音量過大,一會損壞喉嚨,影響聲帶的發育;二會給人留下不禮貌、沒教養的印象。即便是一句簡單的“你好!”,不同的音量,不同的語氣,都將產生不同的效果。誰又願意聽到那刺耳的問候呢?

如果在幼兒園或者是某個集體,若是天天生活在嘈雜的環境中,不僅會影響孩子的聽覺,更加會影響他們的情緒以及注意力。有研究表明,一個人若是經常生活在嘈雜的環境中,易形成焦慮、煩躁不安的情緒。孩子的天性原本是無憂無慮、輕鬆自由的,可是卻過早地感染焦慮,那是對孩子多大的摧殘啊!

那麼,孩子為何會大嗓門地說話呢?天生這樣嗎?遺傳的因素固然有,家庭的成長環境因素固然有,但更多的是受幼兒園或學校環境的影響。有時,幾個孩子在共同討論一個話題,大家都有很強的表現欲,都急於表達自己的觀點。於是爭先恐後,互不相讓,你一言我一語。而這時候,有的孩子為了引起同伴的注意,往往會採用大聲嚷嚷的方法,以為只要自己大聲地喊,就能超過別人的聲音,就能被大家所聽到。你的聲音這麼大,我的聲音比你還要大。這樣就造成了“一浪高一浪”的現象。

如果孩子產生這種現象,作為老師其實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活動中、課堂上,如果教師忽視某些孩子的存在,無視他們的反應,無視他們的心理,更無視他們的語言。其實在某個角落裡,有一雙充滿期望的眼睛正在看著你。就因為老師的忽視,而使他失去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剝奪了他表達的權利。這個時候,那些表現欲強烈的孩子往往會大聲地把自己的想法喊出來。因為,在他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引起老師的注意,才會讓大家聽到自己的聲音。而有些老師,為了維護自己的“主導”地位,為了維持“你是學生,我是老師”的關係,則會用更高分貝的音量來壓倒孩子,穩定局面,覺得只有這樣做才不失老師的尊嚴。久而久之,這一切都將成為一個惡性迴圈。孩子的聲音越大,老師也就越想壓過他們。而老師的聲音越大,孩子也會試圖用更大的音量來引起老師的注意。

親愛的教師們,希望你們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一雙雙天真無邪的眼睛在注視著你,你的一言一行都將成為孩子效仿的物件。

蒙臺梭利教學法從產生到現在已經有近百年的歷史,能走過那麼多年 ,還能有如此眾多的追隨者、推崇者,自然有其先進的教育理念值得我們學習。針對以上所提到的現象,我覺得“蒙氏”教育給每個接觸過它的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靜”和教師很少用語言只用眼神。孩子各得其所而又各得其樂,他們自由,但不會影響同伴,他們活動,但又井然有序、有條不紊,絲毫沒有喧譁的場面。如果有交談都是輕輕的、“溫柔”的。當然,我們不能盲目推崇任何一種教育方法,但是“蒙氏”所營造的這樣一種氛圍,是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為什麼有的孩子就能做到這樣?是天生的?不是!孩子的天性都一樣。那麼,既然孩子的差別不是主要問題,那幼兒園及教師的方法就值得探討了。我們認為,教師的職責並不在於教導孩子,而是為孩子準備一個豐裕而不受干擾的學習環境。假若教師、師生之間的交談都是輕輕的、溫柔的,那麼,我們的孩子還能大聲喊叫嗎?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7

大班張老師休產假,剛好李老師又因孩子生病請假,我被臨時派去頂班。這天,偉偉媽來接孩子,跟我交流孩子最近的表現,談話間,偉偉掙脫了媽媽的手到戶外去玩了。不一會兒,偉偉哭喊著回來了,鼻子裡還流著血。原來剛才他在外面與人發生了碰撞。偉偉媽帶偉偉去了洗手間,我趕緊安頓好班裡的其他孩子,趕過去幫助處理。還好,經過清洗冷敷後,鼻血止住了。

第二天,偉偉沒來幼兒園,第三天偉偉媽帶著偉偉衝進了園長室,一場暴風雨來得令我始料不及……因為我的疏忽沒有及時問候孩子,偉偉媽認定我是一個沒有愛心的老師。面對偉偉媽的不理解,園長的當眾批評,我痛定思痛。在以後的日子裡,我不以忙碌為藉口,不以事小為理由,帶著愛心,行走於孩子們中間,不敢有絲毫懈怠。也就是從那時起,我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我都會仔細地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言行,細心地照料他們的生活、學習。

如果說偉偉的事讓我明白了愛需要細緻,那麼牛牛的故事使我懂得了愛需要包容。

戶外活動時間到了,我一一檢查孩子們的著裝正準備出發,一轉頭卻發現隊伍中少了牛牛,呼喚了幾聲也沒人應。我趕緊去尋找。活動室裡沒有!洗手間沒有!走廊裡沒有!這個讓人揪心的小淘氣一眨眼功夫跑哪裡去了呢?配班老師氣喘吁吁奔過來說:樓下也沒有!話音剛落,活動室裡移動床後邊傳來笑聲,牛牛從床後邊伸出半個腦袋,得意地看著我們。我火冒三丈,快速奔向牛牛,正想批評他,卻碰到了牛牛那由得意迅速變為恐懼的眼神。那眼神提醒我:牛牛是個剛滿三歲的孩子,他還意識不到自己的行為後果,他覺得把自己藏起來,不讓別人找到,是一件好玩的事。原先的著急與怒火化作對孩子失而復得的珍惜,我一把抱住牛牛:“別怕,老師在這裡!”此時,牛牛很溫順地趴在了我的懷裡:“老師,以後我不再調皮了。”

我享受著付出真愛的幸福,也收穫著來自孩子們的關愛。午餐時間,當我穿梭於孩子們中間時,有孩子細聲細氣地招呼我:“丁老師,你快吃吧,待會兒飯就涼了!”下雨天,當我忘帶雨具時,有孩子會遞上自己的雨具:“丁老師,用我的。”……一時間,愛在身邊飛揚。教育是需要愛的事業。愛是幸福的源泉,讓我們付出真愛,陶醉於愛的快樂,享受愛的溫暖吧。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8

鵬鵬奶奶總是擔心自己的寶貝孫子太“老實”,會在幼兒園裡“吃虧”,頻頻和我打招呼,希望我能多照顧鵬鵬,還不停地買小點心、水果等來送給我們。每每見到她拎著東西,我和搭班老師就急了,苦口婆心地解釋,好不容易才能讓她把東西帶回家。可越是不收她的“禮品”,她就越擔心自己的孫子。

這天,鵬鵬奶奶拎來的一包小番茄又被我婉言謝絕了,奶奶有點不太高興。等我們晨聞活動回來,李鑫突然發現寶貝似的大喊:“彭老師。小番茄又回來了!”一下子,許多小朋友都擁過去圍在小番茄周圍,餘露還情不自禁地用手指按按這個、摸摸那個。雨桐馬上阻止:“不能摸,這是給老師吃的。”

“對,是鵬鵬奶奶送給老師吃的,這樣老師就喜歡鵬鵬了。”

“彭老師,明天我也叫媽媽送水果給你吃。”“我也是!”“我也要!”

聽著孩子們你一句我一句的交流,我心裡有點不是滋味:孩子們好像都懂得這份禮品的“含義”,可是這並不是孩子們應該學會的人情世故,我更不想讓孩子們覺得,只要送禮就能換來老師的喜歡。

“你們都猜錯了吧?這可不是鵬鵬奶奶要送給我吃的哦!而是為了感謝小朋友,特地送來給鵬鵬的好朋友們品嚐的!”我說。

“好!”小朋友們都高興地拍起小手。

“太棒了,謝謝鵬鵬!”平時就特別懂禮貌的鄧遠走到鵬鵬面前表示感謝:“下次,我也請你品嚐我的禮物。”

離園前,我請鵬鵬把小番茄分給大家,小朋友們都非常開心,還不停地謝謝鵬鵬。家長們在教室外也關注著這一切,不停地評論著:“小孩子多有禮貌啊,還知道說謝謝,上學後確實不一樣了!”“小孩就是容易滿足,兩個小番茄就樂成那樣……”

鵬鵬奶奶看到鵬鵬的表現也樂得合不攏嘴。我想,她應該放心了。

第二天,鵬鵬奶奶又拎來更多的小番茄,我忍不住說:“奶奶,真的不用,我們不能收!”

“這次我是帶給孩子們的,謝謝小朋友們,和我家鵬鵬做朋友,看見他快樂,我也就放心了。”

“您放心,我們會把每個孩子都當成自己孩子的……”我笑著把小番茄交還給鵬鵬奶奶,“禮品”危機終於解除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9

一到春天,幼兒園裡的小朋友都喜歡從野外捕捉一些小蝌蚪,帶到幼兒園的“自然養殖角”裡養護。幼兒每天會不定時地去看望、加水、餵食物等;教師則會在此基礎上,生成“小蝌蚪找媽媽”、“小蝌蚪的生長過程”等教學活動。

一天,我在走廊邊走邊和教師談論環境創設,這時,有個教師提出一個問題:“王老師,我想問您,餵養的小蝌蚪變成小青蛙時,為什麼都要死掉,或者不見了?”我轉身問道:“這個現象是你發現的還是小朋友發現的?”她說老師發現了,孩子們也發現了。我問此現象你們是怎麼解決的,回答是還沒有深入下去。這時,我們正巧已來到自然養殖角的小蝌蚪旁邊,只見瓶瓶罐罐裡的小蝌蚪,有的變成了四條腿的小青蛙,但尾巴還留著。有一個瓶子裡,確實死了一隻小青蛙,浮在水面上。據教師介紹,另幾瓶裡原來都有變成的小青蛙,這兩天卻都不見了。於是,我隨手把一個有死青蛙的蝌蚪瓶從架子上拿下來,同時又選了幾個養有小蝌蚪未變成小青蛙和已變成小青蛙而活著的蝌蚪瓶都拿到走廊上,對教師說:“你們提的這個問題,讓孩子們先來說說是怎麼回事好吧。”

於是教師叫來大班的6個小朋友,先讓他們觀看裡面的小蝌蚪和小青蛙。然後,問一位在我身邊的小男孩:“你看看,這裡的小青蛙怎麼了?”“老師,這個瓶子裡的小蝌蚪變成小青蛙後都不見了。”“為什麼呢?”“不知道。”我又接著問:“這瓶子裡的小青蛙呢?”小朋友一齊說:“死了。” “為什麼小蝌蚪變成青蛙就會死掉呢?”一個小朋友搶著說:“沒有飯吃,餓死的。” “不對,變成小青蛙後,它就會把沒有變的小蝌蚪吃掉,不會餓死的。”另一位小朋友說:“是水太髒了,死掉的。”“不對,不對,小蝌蚪、小青蛙在田裡,水比這裡更髒,怎麼沒有死掉呢?”另外一個小朋接過話題說:“青蛙是要坐在荷葉上的。”我接著問:“這裡沒有荷葉怎麼辦?”只見這位小男孩眼珠子轉了一下說:“我可以到外面去找一些樹葉來,放在瓶子裡當荷葉,讓小青蛙坐在荷葉上,就不會死掉了。”多好的方法啊!這是農村孩子已有的生活經驗,也可能是孩子們從書上、媒體上和生活中看到青蛙與荷葉有一種直接的生活聯絡。但他們卻不知道這就是小蝌蚪與小青蛙在生理變化上的根本性區別。因為小蝌蚪是用兩腮來呼吸空氣,而小青蛙是用肺部呼吸空氣的。在整個生長過程中,蝌蚪身體各部位都會發生全新的變化。從蝌蚪到青蛙,生理上的變化促使其生活環境也隨之而改變,從生長在水裡發展到水陸並存的兩棲生活。這表層的知識一旦被孩子們發現後,他們就會用各種方法,為青蛙的生存提供方便和可能。於是,我又向他們提出了新的問題:“除了樹葉飄在水面上,供小青蛙棲息,還有別的方法嗎?”剛才被捂住嘴巴的幼兒回答說:“有,我可以用木塊、樹枝放在瓶子裡,讓小青蛙爬到上面來。” “還有其他辦法嗎?”一位小女孩站起來說:“我去搬一塊石頭,放在水裡,讓它露出水面,小青蛙就可以站在石頭上,不會死掉了。”“你們看,這裡有好幾個小蝌蚪要變成小青蛙了,你們還把它放在這樣小的瓶子裡,還灌滿了水,它們會活嗎?”這時,小朋友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說:“對了,我們應該把這些小蝌蚪放在比瓶子還大的地方,裡面要小石頭、木塊、樹葉這些東西,小青蛙就不會死,也不會跑掉了。”我說:“對啊,到那時,青蛙媽媽會來感謝你們的。”

這則案例中,“腮呼吸”還是“肺呼吸”的科學知識反映在幼兒日常關注的“養殖小蝌蚪”的過程中,師生互動時,教師沒有點破,而是根據幼兒已有的知識經驗,用多種方法改變小青蛙的生活環境來解決學習中的困惑。到何時才可以讓幼兒來理解“腮呼吸”和“肺呼吸”的知識,不同的教育物件會有不同的教育方式。老師們,不妨你們也去試一試!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0

從興趣入手學兒歌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幼兒往往對喜歡的事物特別感興趣,而且積極參與,如果教學過程枯燥無味,是不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 教育內容,要求能否兼顧群體需要和個體差異,使每個幼兒都能得到發展,都有成功感。 在組織活動時,我認為只有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從孩子的興趣點入手,才能做好因材施教,才能實現 每個兒童都能主動發展 的教學思想。經驗表明:一堂生動活潑、形象有趣的課,必然能調動幼兒學習興趣,要做到這一點,我極力追求言語、動作、表情在教學方法上的適度運用,寓樂於學,寓學於樂。我從一下兩點教授幼兒輕鬆容易的學習兒歌:

a、追求聲情並茂,強化文學作品中的語氣語調如果將文學作品平平淡淡地呈現於幼兒面前,是不會調動幼兒的積極性,為了讓幼兒很快地溶入文學作品中,我很注意自己的語氣語調,我會根據文學作品的特點,在朗誦過程中時快時慢,抑揚頓挫,讓幼兒處身於一種親切、美好的語感環境中,同時,再配上優美、動聽、富有想象的音樂,以及形象生動的教具運用,使幼兒在融融的氣氛中,盡情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願望。

b、根據語言加動作表演,帶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我在教授詩歌 春天的祕密 時,發現這首詩歌重複較多,而且很長,所以孩子們學習這首詩歌有點難,首先分段讓幼兒自己創編動作表演,我對幼兒的動作加以糾正,讓每段都有標準的動作,我把自己創編的進行示範表演,幼兒根據詩歌和教師的動作進行朗誦,引導幼兒可以做和老師不一樣的動作,這樣來表現出自己的風格,有的幼兒動作形象,有的動作滑稽逗人,這首詩歌用了十幾分鍾,幼兒就能表演和朗誦了。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1

在現代教育模式裡,教師的角色定位已不僅僅是“傳道、授業、解惑”的師者,在幼兒教育中更是如此,如果缺少了老師與幼兒的互動是無法想象的。

孩子年齡雖小,但他的`心裡可裝了好多事情,比如:

這個老師我喜歡,因為她天天都對我笑,還和我拉手;?這個老師,我有一點不喜歡,有一次我想抱她,可是我都夠不著她;?我希望老師能和我們一起做遊戲。

看來老師與幼兒之間的有效互動這麼重要,那麼,改變從今天開始:

教師角色的重新定位更能增進與幼兒的互動,其實,就是讓孩子更喜歡你。

1.幼兒心聲的傾聽者:以微笑和耐心傾聽幼兒的需要、想法、問題和建議,並給予適時的積極的反饋。

2.幼兒行為的觀察者和分析者:以觀察家的態度,悉心觀察並領悟幼兒的言行,分析瞭解其普遍的年齡特點和個性差異。

3.良好環境的創造者:創設健康、豐富的物質環境,營造愉快、寬鬆的精神氛圍。

4.交往機會的提供者:給幼兒提供充分的時間和機會,引導鼓勵他們和教師、同伴進行平等的自由的交往。

5.幼兒發展的支持者、幫助者和指導者:根據幼兒的發展需要和現有的水平以及教育目標的要求來制定教育計劃、選擇和調整教育內容,並適時地把幼兒的興趣和關注的問題生成為課程內容,引導幼兒主動、積極地富有個性地發展。

創設愉快、寬鬆、豐富的環境,營造積極、有效的師幼互動的氛圍和條件。

孩子年齡越小越需要情感上的撫慰和關心,教師的角色重新定位之後,更多地關注幼兒的情緒、情感和需要;做孩子們的大朋友。

1.微笑的老師記得我走上幼兒園工作崗位時接手的是新小班的幼兒,和幼兒第一次見面,這時,我想用微笑來贏得孩子的好感。

果然入園的第一天就有許多小朋友願意讓我牽著手走到教室,儘管他們的臉上還掛著淚珠兒,但我感覺到他們願意接受我。就這樣,我用微笑度過了最艱難的“非常時期”。

2.“夥伴”老師“微笑”給孩子帶來了溫暖、親切。而夥伴老師能促使幼兒真正地喜歡並主動地參與學習。

記得在一開始的教學活動中小朋友玩完玩具,我叫了半天沒有人願意收玩具,當時我真不知道怎麼辦,後來,有一位老教師的行動啟示了我。她當時是這樣做的,她說:“哎,滿地都是玩具,誰來和老師一起收玩具呀?”

話音剛落,孩子們一個比一個能幹,一會就收拾整齊了。看來友善的夥伴的魅力很大,要比發號施令效果好。

3.能幹的老師幼兒的生活學習更多時候是在遊戲中開展的,他們需要許許多多有趣的活動內容。

這樣就需要老師有一雙能幹的雙手,為幼兒設計、製作玩具。這樣才能使活動有序的開展下去。

我記得有一次小朋友在玩做飯的小遊戲,當時準備的材料不多小朋友玩的興趣不足,我見到這種情況後,主動參與活動中來,並和小朋友一起製作了很多廚房小玩具。

他們見到這些玩具可高興了,都很開心。遊戲又開展下去了。這次活動既開展的順利,孩子的創造思維又得到了發展。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2

這幾天連續的陰雨把孩子們困在了教室裡,今天中午看見外面雨停了,我便對孩子們說:“把玩具收起來,太陽出來了,我們一起到外面散散步吧!”“耶!太好了……”孩子們一邊歡呼一邊動作迅速地整理好玩具,手拉手開始排隊啦!這時恆恆卻若有所思的站在一旁,我便走上前提醒他:“恆恆!快點和好朋友手拉手,我們現在要去外面散步了!”“老師!我想問你一個問題,下雨天好還是有太陽好?”原來恆恆沒有像其他孩子一樣滿心期待地去散步,他的小腦袋裡竟在思考這樣“深”的問題?我該怎樣去回答和處理呢?恆恆的問題引起了我的思考:對於個體孩子提出的隨機問題,我是與這個孩子產生互動討論呢?還是把這個問題拋給更多的孩子,讓更多的孩子一起參與交流討論,從而引發孩子發現和提出新的問題!

於是第二天的中午,我便組織了一次雨天好還是晴天好的談話活動,把問題再次拋給孩子。我說道:“昨天恆恆問了我這樣的問題,下雨天好還是有太陽好?老師也不知道如何回答,你們是怎麼想的,把你的想法大膽地說出來!”,這下孩子們議論開了,孩子們一邊說我便把他們的觀點記錄了下來:

1.喜歡晴天的理由:太陽出來讓植物生長;晒晒太陽人不會生病;太陽出來可以晒衣服,太陽出來可以出去玩,我們可以鍛鍊身體……

2.喜歡雨天的理由:下雨天植物不會乾枯,下雨天河水不會幹,可以穿漂亮的雨鞋,撐著傘出去玩,下雨天的雨聲特別的好聽,水滴很好看……

從孩子們闡述的觀點中,他們的思維方式、認知能力還是比較單一的(因為沒有哪個孩子是既喜歡雨天又喜歡晴天的),因此我又隨即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有的喜歡下雨有的喜歡有太陽,那麼如果一直下雨或者一直有太陽,這樣好嗎?今天回家好好想想,也可以問問爸爸媽媽,明天我們再來交流!”

在這次的交流討論中,大部分孩子都表達了自己的觀點,但顯然這次談話並沒有結束或者說得到一個標準的答案,又引發了新的問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在日常活動中隨機生成的問題,可以變得非常有價值,可以引發一次次的集體活動,把個體孩子的問題和經驗轉化為集體孩子的問題和經驗,在觀點的碰撞中、經驗的分享中、情感的交流中讓孩子們更多的去關注、去發現、去思考!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3

遊戲中,女孩要做爸爸……

上週去看小班的孩子做遊戲。分享交流時,一個女孩告訴大家:“今天我是紅紅的爸爸!”在場不少教師聽了不禁面面相覷。班主任倒是不急不躁,輕輕追問:“你是女孩,你為什麼要做爸爸?”女孩極其認真地回答說:“今天,娃娃家裡都是妹妹朋友,所以我就做爸爸了!”

聽了女孩的回答,很多教師情不自禁地點頭:“這女孩,靈!”

在遊戲結束後的教研活動中,有關女孩的聰慧與機智再一次成為教師們熱議的話題。我在大家由衷的讚歎中體會到了眾多教師所表達出的類似於“如釋重負”般的歡愉,便忍不住反問大家:“假如今天的娃娃家有男孩參加,可這個女孩仍想做爸爸,你們還會支援嗎?”

爭議由此產生。極少數教師表示支援,有幾位教師態度中立,但更多的教師明確反對:“這怎麼行?這樣的反串會混淆孩子的性別認知!”

在角色遊戲中,女孩要做爸爸,到底可行嗎?

顯然,在遊戲中孩子的回答一定是“行”。在孩子眼裡,女孩做警察、上太空、扮馬戲團小丑、當總統……只要想玩,什麼事都行!好比今天,娃娃家的女孩們並沒有在意誰來當“爸爸”,照樣玩得十分愉快和盡興。對孩子而言,誰當爸爸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娃娃家有爸爸”就行!

但一些教師卻覺得“這是萬萬不行的”,甚至認為“即便是遊戲,也應該明確性別意識”。

其實,在遊戲中類似孩子覺得“行”,而教師覺得“不行”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比如,看到“理髮店”在招攬生意、“小吃店”在大聲叫賣,“小醫院”便也效仿,大做廣告招攬“病人”,那一聲聲“誰要來看病?看病很合算!歡迎來看病”的叫喊聲實在讓人忍俊不禁。

再比如,教師不斷鼓勵孩子要豐富消防車的裝置,教師也積極建議孩子要表現出消防員的勇敢與盡職,可教師卻不能接受遊戲中頻繁地著火,教師更不想看到消防員沒完沒了地救火的場景。

那麼,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裡?我以為不應該在孩子!因為,遊戲中的孩子是“本色出場”,他們興高采烈地扮演著“爸爸”“醫生”“消防員”等,他們如實地運用著已有的生活經驗,他們逼真地模仿著角色所特有的動作。遊戲中的孩子從不去想情節是真實還是虛假,當然更不會去想其所扮演角色的意義和價值。孩子只會納悶:醫生為啥就不能大喊“歡迎來看病”?他們不知道生活中還有一些讓人忌諱的事情;孩子只會無奈:現實中的人們只在危難之時才期待英雄出現,更多的時候是希望“遠離一消防員的,人們對過平安、幸福生活的期盼遠勝於一切……

就這樣,孩子的認知水平與成人傳統觀念間的差距造成了遊戲中的“不和諧”。只是,這樣的差距不存在於孩子的腦海裡,因此,他們天天玩得“百無禁忌”;但這樣的差距卻根深蒂固地印在教師的觀念中,於是,缺乏遊戲精神的教師便焦急地阻撓著孩子去“百無禁忌”地玩。

我發現,教師們大多都是認可“遊戲是兒童自願、自主、自由、快樂的活動”這句話的,但是否人人都真的知道如何才能讓孩子“自願、自主、自由、快樂一呢?這不禁讓我回憶起自己的童年——我們偷偷拿出家裡的紗巾、裙子,在弄堂裡和夥伴們矇頭蓋臉地扮女鬼,在瘋玩中滿足裝扮的快樂……

其實,誰都經歷過“想怎麼玩就怎麼玩一的童年時代,我們真的不必擔心孩子的遊戲是否合乎常理。要知道,孩子們的很多遊戲就是從“傻”玩開始的,也是在不斷重複中逐步提升遊戲水平的。對教師而言,關鍵是要給孩子不斷重複的機會,要允許孩子擁有“沉浸在那些不起眼甚至不合理的遊戲中”的過程。

記得在那天的教研活動中,還有教師擔心“如果那女孩長期做爸爸,怎麼辦”。我說很簡單,我們可以從觀察和解析女孩遊戲行為的水平與意願入手,發現女孩的遊戲初衷,發現女孩對父親的依戀,甚或發現女孩對性別的認知水平,併為以後的日常教學捕捉有效的教育契機。

還是那句話,孩子的快樂很簡單,但孩子的快樂需要成人的細心呵護。教師自身應該具有一種遊戲精神,不僅把孩子的玩當成一件“大事”來尊重,還應該努力保證孩子游戲的趣味性,讓孩子充分體味遊戲的樂趣。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做到“玩什麼,讓孩子說了算”真正挑戰的是教師的專業能力。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4

20xx,做孩子永遠的鏡子

中班活動區“小醫院”,“小護士”筱筱忙得不亦樂乎,但是“小護士”卻把“藥品”弄得東倒西歪。我發現後多次提醒她要把藥品擺整齊,不知什麼原因擺放藥品的地方還是亂七八糟,我該怎麼辦呢?或許我可以換個方法試試。於是,我戴著“護士牌”來到藥品櫃,開始整理櫃子上的藥品,大聲說:“喲,藥品櫃這麼亂,要是病人來取藥,一點都不好找,我來把藥品整理一下,等會兒病人來取藥就方便了!”好像筱筱意識到了什麼,也加入我的行列,開始收拾整理“藥品”。

我以“同伴”“參與者”的身份介入,既可以開闊幼兒的思路,引導遊戲繼續開展;又可以規範幼兒的行為,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養成良好的品質。雖然是一個小小的、簡單的行為示範,卻涵蓋了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從自上而下的“指揮者”變成了“平等對話”的參與者,作為教師的我們,在孩子面前就要少說多做,以身作則,做孩子永遠的鏡子,這樣比做“指揮者”“馴獸師”來得有效!

教育猶如海上行船,必須按正確的航線行駛,否則,船越大越有觸礁沉沒的危險。雖然孩子小,但人與人之間的本性是一樣的,我們大人不喜歡聽嘮叨,小孩也是_樣,簡單的說教肯定達不到最好的效果。我們要做孩子的一面鏡子,如果想讓孩子做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的人。那麼你就要是一個有責任心、有愛心的人,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感染他們,孩子們會看、會學。

“鏡子”的作用不只是讓孩子來學,還要給孩子正確的指導。孩子尚小,很多時候做過的事情、說過的話是分辨不出對與錯的,他需要教師及時反饋,孩子們只有認識自己才能不斷進步。但他們通常只能依據他人的反饋來認識自己,這就需要我們對孩子的行為給予正確的判斷,當一面正其身姿的好鏡子。

幼兒教師教育隨筆15

今日天氣晴朗,風和日麗,上完第一節活動課,我和孩子們來到了戶外活動,小傢伙們興奮極了,小嘴都在嚷嚷著,說著:“教師,教師我們去玩滑梯吧,行嗎?”我說:“好吧,我們就去玩滑梯。”說完小傢伙們就自覺地開起火車來,跟隨著我一齊奔向了滑梯。

來到了滑梯面前,在玩之前我跟孩子們說:“玩滑梯要注意安全、遵守規則、不能推、不能擠,滑梯要從上往下滑。”說完之後孩子們就解散了,去玩滑梯,我發現大家都能夠按照我之前說的遊戲規則去玩,不錯。就在大家玩的興致勃勃,不亦樂乎的時候,王浩瀧大叫了起來:“教師,教師,快來啊,滑梯底下有隻大蟲子。”其他的孩子聽到之後也都從滑梯下下來和我一齊跑過去看。這時候聽到孩子們七嘴八舌的說著:“這是什麼呀?”“是蟲子嗎?”“不是吧?”這時子竣湊到跟前說道:“這不是蟲子,是大螃蟹!”“大螃蟹”大家一齊說到。雅淇來到我身邊問我:“教師,這是螃蟹嗎?”我笑了笑,對著孩子們說:“寶貝們,這不是螃蟹,是一隻大蜘蛛,它還會吐絲呢,你們看這張網就是蜘蛛用它吐的絲織成的。”大家都把蜘蛛圍了起來,觀察它,因為這隻蜘蛛比我們平時見到的大了好多,所以對孩子們比較有吸引力,大家也比較感興趣。就在大家的觀察,討論之中我們結束了今日的活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