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書籍讀書筆記(精選6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6.05K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書筆記吧。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書筆記頭疼,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建築書籍讀書筆記(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建築書籍讀書筆記(精選6篇)

  建築書籍讀書筆記1

這是建築學本科的教材,其實原本無甚可說的。讀大學的時候,這本書對我來說無限枯燥和無聊,可畢業之後,這本書我又讀了三遍。之所以將她列在弗蘭姆普頓《現代建築》之後,是由於在《樑思成全集》的第六卷《清則例》前言中,讀到林徽因大師的觀點:學古建的人應該先讀《清則例》,後讀《營造法式》,因為清代建築遺存更多,社會、文化、技術狀況也更為我們所瞭解,先學清代木構是更容易透徹的,隨後在此基礎上研究唐宋木構,也不會因失於材料緊缺而茫然失措。

今天,我絕不相信陳先生的《外國建築史》反映了他在西方建築研究上的全部深度,這是一本深入淺出的入門教材,也是中國對西方古代建築史研究的奠基之作。鑑於這一深一淺雙重身份,她並不適宜學生自學,而是需要在恰當的指導下學習的。

舉例來說。書中對古埃及金字塔用石頭、兩河流域中下游用土蓋房子、以及巴比倫建築絢爛的馬賽克源頭剖析得極其清晰:埃及為什麼用石頭蓋房子?因為他們缺少成材的木材;但埃及早在公元前四千紀就燒出磚了,為什麼不用磚?同樣因為缺少木材作為燃料,他們的木材都要從阿拉伯半島上的敘利亞平原進口,成本很高……為什麼兩河流域中下游用土?因為他們既沒有木材也沒有石材,土怕水,所以用貝殼或瀝青來防水,早期的貝殼是可以作為貨幣的,當然很貴,那瀝青呢?瀝青怕太陽晒,於是用陶釘插在瀝青面上遮陽,貝殼以及不同溫度下燒出來的陶釘都是色彩斑斕的,所以巴比倫的馬賽克如此多彩……可惜的是,本科的時候我除了在年代、建築師及重要建築的文字下劃幾條線之外,從來沒有注意過上述內容,以至於在大五準備考清華研究生之際重讀,就如讀一本從來沒有翻過的新書——也就是在讀完這本書與《營造法式》之後,我也實際上放棄了讀清華的念頭。

如果要說需要補足的地方的話,《外國建築史》中對哥特和巴洛克時期建築歷史的描述比較寬泛,而國內關於這兩部分的書至今仍是極其匱乏的。好在國家圖書館裡有兩本關於哥特建築和一本關於巴洛克建築的經典英文著述。可參照補足。但僅作為入門打底的書而言,上述兩部分也是足夠的。

讀法:先以最快的速度略讀一遍,將時代—年代—人物/建築—典型評價做成列表,這個框架對接下來的精讀非常重要;分時代詳讀(介於略讀與精讀之間),儘可能找到書中提及的建築的清晰圖片和圖紙,以第一步的框架為基礎建立相簿,從視覺上熟悉這些重要的建築;精讀,這時可以不必再過分分神去留意那些年代、人物和建築樣子的問題,仔細讀陳先生的論述,當然,書中的觀點都是提綱挈領的,不可能以專論的精度去推敲,事實上對於每一個時代的專門研究,都一定會出現更為豐富和複雜的觀點和線索,而陳先生的這部總論,則是一套非常有效的參照系。

最後,將來打算做理論研究的同學應該找書中提到的歷史典籍來讀一讀,如《建築十書》、《論建築》、《建築四書》等等,第一本高履泰出了中文譯本,後兩本國內有英文版。無志於理論的同學則不必。

  建築書籍讀書筆記2

從我自身的角度來說,一直存在一個偏見:認為教材都是編寫得極差的。想一想從國小到高中,學的都是些什麼玩意兒。這恐怕是人類(私自揣測)的一種逆反心理吧。在上課期間,去圖書館查詢過外建史的其他書,有一本東南大學出版的《外國建築史》感覺也還不錯。其他的一堆帶彩圖,五顏六色的書,也就騙騙小孩子不錯。

這本書老師大概講了一半,到文藝復興就期末了。正是精彩的地方戛然而止,於是,考完試自己又接著看,後面的感興趣的著重看了一遍,整個算是把書完整過了一下。

如果再多有一週時間讓蔣老師把巴洛克風格、法國古典主義、洛可可風格這些講一下自然是最好的。再往後感覺都沒有這麼歷史特徵明顯的時期了。整個後面給人的感覺就是:走三步退兩步。歷史稍有進步,馬上又會出現對古代某一種風格的強烈崇拜,模仿。古希臘,古羅馬,哥特式。再者即是,一味追求繁複,追求毫無疑義的浮誇的裝飾,而脫離了建築的本質:空間。

我想學習歷史不是為了一定要記住哪個年代到底發生了什麼,更不是為了因循守舊,固步自封;而是讓我們以史為鏡,讓我們知道一個建築風格的形成到衰落是因為什麼。唯此,我們才不至於在設計中喪失了方向,重蹈歷史的覆轍。

  建築書籍讀書筆記3

書中分析了西方建築史上各種風格建築型別的空間特點和發展過程,一再強調空間是建築的主體和靈魂。並且對建築做了各方面的解釋,包括政治、哲學和宗教、科學、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解釋,以此來探討建築做空間方面的解釋與其他解釋的關係,並得出建築空間的解釋才是建築藝術的一種根本解釋的終極結論。

這本書主要論述了什麼是建築藝術,並運用建築藝術獨特的語言,對建築藝術所獨有的文化價值和審美價值給予了自己的界定,充分表達出了建築藝術中能夠的民族性和時代感。書中通過建築的功能性特點的角度把建築藝術詳細的劃分為紀念性建築、宮殿陵墓建築、宗教建築、住宅建築、園林建築、生產建築等型別。

大體上,建築藝術和工藝藝術都具有實用性的特點,同時在審美性上,兩者都有著充分的共同點。應該看到,建築藝術的本質就是提供居住和活動的一種生活場所,因此,實用性作為建築藝術必要的特點之一。同時,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飛速發展和整個社會的進步,人們對建築藝術的要求不僅僅侷限於傳統的實用性上來,而是隨著整個人類族群的發展和進步,逐步把建築藝術的評價標註提高到審美的層面,出現了對審美性的要求。

書中給出的建築的定義是:建築物和構築物的統稱,是工程技術和建築藝術的綜合創做的各種土木工程、建築工程的建造活動。從中我深刻的認識到了,建築就是人類族群為了保證自身生產生活活動能夠更好的進行下去的、為了獲取更好的物質生活環境的空間環境。建築藝術,作為一種常見的立體藝術形式,主要是通過建築整體組織和建築形體、平面佈置、立面形式、內外空間組織、結構造型,亦即建築的構圖、比例、尺度、色彩、質感和空間感,以及建築的裝飾、繪畫、雕刻、花紋、庭園、傢俱陳設等多方面的考慮和處理所形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這種藝術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但是應該注意的是,我們在生活中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

作者認為,建築的起源於人類勞動實踐和日常生活遮風雨、避群害的實用目的,是人類抵抗自然力的第一道屏障。作為人類重要的物質文化形式之一,車爾尼雪夫斯一針見血地指出,"建築作為一種藝術,比其他各種實際活動更專一無二地服務從美感要求。"而建築藝術的審美特徵,主要是技術與藝術相結合、實用與審美相統一,建築空間與實體的對立統一,靜態的、固定的、表現性的、綜合性的實用造型藝術,內容表現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徵性,建築與環境的協調等。從而可知,建築藝術與其他造型藝術一樣,它主要通過視覺給人以美的感受。同時,建築藝術是一種立體藝術形式,故建築藝術形象具有特殊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面貌和經濟基礎的功能。歷代建築藝術與它所處的歷史時代、地理氣候、民族文化和生活習俗密切相關,同時受到材料、結構、施工技術的制約。

參照書中所述,我對我國的建築以及建築藝術進行了參考,我發現我國的建築體系主要是以木質結構為主的傳統形式,這種以木質結構為特色的結構建築具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首先,這種建築藝術表現能力強,在城市發展過程中體現這個城市的內涵和特色,其次,這種建築形式,以木質為主要材料,不追求過高過大,這樣就對減震防震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我國的獨特的建築藝術形式已經在城市規劃、建築組群、單體建築以及材料、結構等方面的藝術處理均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通觀我國建築,尤其是現代建築,不僅僅充分對傳統的建築形式加以繼承,同時在吸收外國先進經驗的同時,對我國的傳統建築藝術形式加以發展,在繼承和吸收中不斷髮展,有所創新。我國的現代建築藝術形式在實踐中不斷髮展,有理由相信在不遠的將來我國的建築藝術形式必將在世界建築藝術之林佔有一席之地,將我國的建築藝術在世界範圍內發揚光大。

第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我還是大一的新生,偶爾在圖書館裡發現這本略顯破舊的書,處於對建築藝術的熱愛,我在角落翻看著,但是完全不懂說的是什麼。現在我已經是大三的一名學生了,重讀經典,收益良多。從最初學習建築的迷茫中走過,細緻的看完這本書,我對建築藝術的瞭解進入一個新的層次,對我國的傳統和現代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瞭解。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這本書講述的建築藝術深入淺出,但是的確是我們專業所必須接觸的讀物。作為一個學建築的學生,這本書是帶我們走進建築藝術的先導。曾經難以理解的解構:表皮主義,還有什麼尖銳的大三角都是從這裡演化過來的,曾經的難點和重點,都如同換形遊戲,改變的只是其表現形式,而不是其內涵。通讀這本書,我們可以學習到,建築藝術的來源和發展,我們可以對建築的社會內容、心理作用、形式效果等空間形式的表現加以理解,可以對囊括建築物的方方面面學習到空間藝術的更深層級知識。

  建築書籍讀書筆記4

中國古代人的智慧是無窮的.,古人憑藉自己生活的氣候環境從而營透了許多適合居住的宮殿、陵墓、橋樑、樓閣、移至階基以及大眾化的民宅······樑思成先生用畢生精力完成這本著作。

書中將中國建築從上古時期到春秋戰國到秦漢兩漢時期魏晉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十國到元明清以及清末民國的建築物,可以說是詳細的為我們將古代到民國時期的建築呈現給我們,尤其是那些黑白配圖,不僅讓我瞭解了古今中國的建築歷史建築要素,還讓我瞭解到許許多多的古代文化與歷史事件,因為建築形式與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應該從一本書中去感悟到許多,也應該學會很多。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國建築也隨著歷朝歷代的更迭在不斷向前發展著。在原始社會時期的漫長歲月裡,我們的祖先從艱難地建造穴居和巢居開始,慢慢地掌握了營建房屋的技術奴隸社會時期,因為有大量勞動力和青銅工具的使用,很多巨集偉的都城、宮殿、宗廟得以建成經過長期的封建社會,中國古代建築逐步走向和諧統一,讓我們不得不為它的恢弘大氣而感慨。這也是我們應該學習的地方,有了後人的虛心學習我們的古代建築文化才不會在發展的社會中慢慢讓遺忘,我國現在僅存的幾本書,宋朝李誡的《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坊間通行的《魯班經》,等等,書中儲存的是先輩們的苦心孤詣,需要我們年輕人不忘歷史眼看未來地去創造更實用美觀的建築。

建築是文化的記錄,是歷史的見證者,樑思成先生為我們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趁著我們年輕,思想還跟得上步伐,更應該好好領略我們自己的建築文化,撇開走馬觀花,真正的用心去看建築!

  建築書籍讀書筆記5

寒假裡我看的書很多,其中我最喜歡的就是《揭祕名建築》。書裡面描寫到的名建築可多了,有埃及大金字塔、古羅馬鬥獸場、蘇丹艾哈曼得清真寺………..接下來我就挑幾個來講一下。

首先我先講古埃及大金字塔,金字塔在開羅市區外的沙漠中,它們建造於四千五百年前,是古埃及法老胡夫的陵墓。當時大約有十萬多名工人參與了大金字塔的建造。當然古人用簡單的木質滑車來運送大石塊,用簡單的銅質工具來切割石塊。它的側面原本鋪滿了白色的石灰石,竣工時這些石灰石被磨平打光,在熾熱的沙漠陽光下散發出金色的光芒,看起來非常炫目。大金字塔分三個墓室,由通道連線。其中一個墓室用來埋葬法老的遺體,其它墓室的用途尚無人知曉。

古羅馬鬥獸場,這座殘缺破損的體育場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他曾經是古羅馬最熱鬧的場所。成千上萬的觀眾聚集在這裡,觀看角鬥士表演。角鬥士們進行著血腥的格鬥,直到一方倒下為止。它經歷了幾十個世紀的風雨,曾經遭到過火災、地震和人類革命運動的破壞,至今依然能夠矗立簡直是一個奇蹟。建造這座鬥獸場用了一百多萬噸的石頭、磚塊、混凝土。它有五層高,可以容納約五萬名觀眾。雖然鬥獸場以前很輝煌,但是如今鬥獸場已經殘缺不全了。

大氣磅礴的古埃及金字塔、血腥的古羅馬鬥獸場、高高矗立的帝國大廈、令人驚歎的比薩斜塔這些著名的建築凝聚了人類智慧的結晶。建築不僅是為人類遮風擋雨的庇護所,更是一件件精美的藝術品。

  建築書籍讀書筆記6

看完《走向新建築》,這是柯布西耶創作的一本現代建築學的綱領性書籍。但是由於這本書語言的速度很快,而且是跳躍式的,沒有明晰的條理。所以作為初學建築的學生不能理解的足夠清楚。所以我主要是感受柯布破舊立新的英雄主義激情和對建築的熱情。

柯布的美學觀是完全現代主義的,特別偏好當時的立體主義以及某些未來主義。他認為真正的美必須是抽象的,他不停的提到“體塊”“比例”“幾何”,最反對的就是裝飾,特別是住宅裡面各種沒用的各種風格的傢俱和裝飾。

另外,柯布在開篇就提出的“工程師的美學”其實可以歸結到一種自然美。因為工程師是忠於數學的,忠於自然規律的,所以是美的,柯布大力讚美了飛機、汽車和輪船的設計,對比建築的落後。柯布還提出“住宅是居住的機器”,這是流傳最廣的一句話。

但是柯布從來沒有認為所有的建築都是這樣,他在提倡“工程師的美學”的同時,又說“凸凹曲折是建築師的試金石。他被考驗出來是藝術家或者不過是工程師。柯布並沒有讓建築師變成工程師,而是一個考慮到這些因素並超越他們而成為一個藝術家。這種藝術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藝術家,他不在意風格、不在意古典的一整套東西。而是從使用者的真實需要出發,首先正確地建造,然後藝術地建造。

這本書其實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號召建築師向工程師學習,另一部分是確立現代建築設計的基本原則。這原則最重要的是“給建築師先生們的三項備忘:體塊、表面、平面”,其次還有基準線(軸線)、內部流線(空間序列)。其中體塊是“一種能充分作用於我們的感官,並使我們能夠藉以感知和量度的因素。”其實就是建築的抽象感和幾何感;表面“被體塊的準線和導線分劃,所以它顯示出這體塊的個性。”而平面是“生成元”。“包含著感覺的實質。

在“精神的純創造”一章中,柯布討論了建築的實質,主要的觀點是“清晰的形式:由一個統一體賦予作品以活力,給他們一個基本態度,一個性格:這是精神的純創造。”“有詩的感情時才是建築”,構築不是建築,所有物質性存在的組合是構築而不是建築。結構也不是建築。

最後,借用《新建築》的一句話“。這本書的體系並不嚴謹,結構混亂,美學觀點也有可商榷之處,有些論證不免簡單化。不過,它是一本極重要的書,一本好書,一本在歷史上起過開拓作用的書,一本永遠不會磨滅的書。一部雖然有片面性甚至錯誤,卻提出了新思想,很能啟發人的書,比一部面面俱到,十全大補,滾光溜滑,卻全是陳詞濫調,連一句新鮮話都不敢說的書,那是要好得太多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