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8.12K

當細細地品讀完一本名著後,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書筆記了!那麼你真的懂得怎麼寫讀書筆記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心理學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範文(精選6篇)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1

《心理學》讀書筆記及心得感悟:有時候,我們根據經驗去判斷,而忽略了事物的本來面目。

思維的各個方面都受到格式塔的特徵:

整個事件打擊了情緒、一個人的整體特徵被我們識別、社會的整個群體……

格式塔心理治療師把人看作一個整體對待,一個人的心理問題可能是整體生活狀態不健康(工作狀態、家庭生活、飲食習慣、運動、活動、興趣……)

格式塔與教育:

學生將學習情境知覺為一個整體,所以教師要先介紹學習內容的概況和框架,在教學活動中激發學生思考,重點為解決問題,鼓勵創新而不是機械的重複,在學習結束後總結。將學習整個情境作為一個整體給學生。

勒溫把物理學和心理學結合起來,提出了場論。其實就是心理場,人與人之間接觸有氣場,所有人在一起也可以形成一個共同場,場會影響人,有能量的人也會影響場。場論對於教育、團體治療、管理都能應用。

我們認識的認知心理學在上世紀60年代才發展起來。米勒是反行為主義者,他認為意識和行為一樣可以被研究。研究意識可以研究感知、概念、記憶、語言等等。奈塞爾是“認知心理學之父”,他認為認知過程幾乎與人類的各種行為都有關。

人本主義學說:人本主義是我最喜歡的思想,實際上人本主義並不是歷史悠久,是60年代發展起來的,在美國,他屬於第三勢力。(其他:精神分析、行為主義)

人本主義關注個人,尤其強調個人的選擇。強調意識經驗,相信人性。反對行為主義,認為行為主義只是把人當做機器。反對精神分析,認為精神分析在貶低人性,過於關注人的陰暗面。但這並不影響,人本主義治療師運用精分和行為的技術。馬斯洛提出了自我實現理論:每個人的天性中都有自我實現的動機,利用自己的天賦,發揮自己的潛能。每次我們體會發揮潛能後的滿足感,都是一次高峰體驗。

P108有我們不同層次的需求: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重、認知、審美、自我實現。每天我們每個人沿著這樣的梯子上上下下,達到不同的層級。

馬斯洛理論的應用:在教育上,教師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學生設立目標,循序漸進。在治療上,激發病人的生活意志,瞭解自己和他人的愛、情感與自尊。在管理上,培訓管理者瞭解員工的需求,激勵員工。

我很喜歡人本主義,人本主義又站在了精分和行為的肩膀上。很多技術其實是精分和行為的技術,但因為理念的不同,運用的方式不一樣。所謂,聖人抱一為天下式,我們心中有自己的理念,是很重要的。作者:子寧共讀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2

作者想讓我們首先對心理學有一個初步的認識,開篇,作者提到了心理學的來源、心理學的定義、還有心理學與社會學的關係。

最被廣泛接受的心理學“操作定義”是:心理學是關於人類和動物心理過程和行為的科學研究。

心理學主要研究的是個體或者小規模群體,其中,小規模群體就是社會心理學主要的研究,心理學可以實驗,甚至強調實驗,但是社會學一般用觀察法和調研法。

在後面有專門對於華生和斯金納的專題,我個人對行為主義不是很喜歡,但不可否認行為主義對心理學發展的重大貢獻,尤其華生最後還投身廣告行業了,讓我感覺到現在一系列消費陷阱的鼻祖就是他。

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有六種角度,心理動力學(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格式塔);人本主義;生理心理學;社會—文化心理學。

精神分析在我國很流行,早幾年大家都很推崇這樣的方式,現在很多國內的諮詢師或多或少都有精神分析的底子,由於社會文化的發展,現在大家也更傾向於去實踐人本主義,在這裡,生理心理學實際上才是至關重要的,這讓我們能夠有一定的認識:我們很多外在表現是受到生理影響的,身心不可分割。

比如抗抑鬱的藥物,適當服用一下未嘗不可。在國外,從事心理學的工作需要較高的資質。

心理學並不是玄之又玄的東西,而是一門科學,也有很多研究方法。實驗法、觀察法、調查法、個案研究法、相關法。

我們看到書中舉了一些例子,也說出了一些方法可能存在的問題。研究人是一件非常複雜的工作,人接受的影響因素比較多,思想也一念之間須臾萬變。

值得一提的是,個案研究法是認知心理學非常有用的研究方法,也是精神分析的基礎。相比廣泛的調研,一個詳盡全面的案例,能夠帶給我們更多的啟示。

從我的角度來說,對我有益的啟發,一個是身心一體,相互影響,就像我們平時可能運用大腦和心的能量比較多,要是做運動的或者玩樂器的,會感覺到其他部分肌肉的力量,還有面板的敏感度,還有肌肉記憶,實際上我們平時有很多能力,都沒有去呼叫,我的沙盤老師會帶著來訪者跑步和打羽毛球,運動可以釋放一個人膠著的力量,讓全身流動起來。

還有就是個案研究法,很多事研究細了、慢一點,反而會更大的提升,精讀一本書,抵得上泛讀很多書,在親子活動中,10人左右,注意每個孩子的表現,比做很多50人、100人的場面活動更有心得,我們平時在做的事情,究竟是在單位時間裡更有收穫,還是在浪費與失去?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3

色彩心理學的實用性強,在生活各方面都有體現,例如:紅色、黃色和橙色使得人們胃口大開;廣告牌大多為紅色、橙色和黃色;宣傳單上的重要資訊用暖色高彩度的顏色突出;化妝中,可以製造立體感和縱深感的眼影就是後退色;日本傳統插花藝術中,後面擺藍色的花,前面擺紅色或橙色的花,可以構造出一種具有縱深感的立體畫面。

人們的睡眠質量不僅與自身有關,與外界有一定程度的關係。不僅與照明的顏色有關,例如:照明的顏色會對人體內一種叫做褪黑激素的荷爾蒙的分泌產生影響,褪黑激素可促使人自然入睡,改善人體機能,提高免疫力和抵抗力,這種荷爾蒙通常在夜間分泌;而青白色的熒光燈有抑制褪黑激素分泌的作用。臥室裡最好安裝白熾燈或者其他可以發出溫暖的黃色和米黃色的燈具。如果挑燈夜戰的話,適合熒光燈下工作。還與燈光色彩等有關,例如:藍色具有催眠作用,可以降低血壓,消除緊張感,從而起到鎮靜的作用。建議藍色搭配白色和米色為佳,藍色太多會引起孤獨感,冬天會感覺很冷。白色也有較好的催眠作用。綠色也有催眠作用,綠色使得人們從心理上放鬆。白熾燈、間接照明發出溫暖的米黃色燈光以及讓人感覺安心的淡橙色燈光都具有催眠作用。當人頭腦不清醒的時候,看彩度高的紅色比較好;紅色使人清醒,增強人的緊張感,使血壓升高。

在快餐店、咖啡廳兩個地方等人,感受都不一樣;在快餐廳等人會使人焦躁,而咖啡廳則更適合等人。餐店的裝潢以橘黃色和紅色為主,這兩種顏色會使人心情愉悅興奮,以及增進食慾的作用,也會使時間感覺漫長;在這樣的環境中等人會使人煩躁。水果的紅色和橙色、蔬菜的綠色、紅燒肉的紅色、生魚片的白色和黃色配以芥末的綠色、牛肉蓋澆飯的黃白搭配讓人看了有垂涎欲滴的感覺。相反地,紫色和黃綠色最能抑制食慾,減肥的人們可以嘗試。日本料理中,黑色的餐具突出了食物的顏色,產生強烈的對比。

保險箱的應用很廣,保險箱的顏色多為深色,以黑色和墨綠色為主。相同的顏色,色彩明亮程度低的色彩比明度高的感覺重,色彩鮮豔程度對重量的感覺影響與色彩明亮程度對色彩的影響道理一樣(淺色和鮮豔色彩的包可使人放鬆)。同等重量的箱子,與黃色箱子相比藍色看上去更重,與藍色箱子相比黑色箱子更重。

公司的裝扮對員工有影響,而會議室的裝潢對會議有一定影響。建議公司會議室以藍色為基調,會使會議效率提高、使人放鬆;另外員工衣著方面也有注意,紅色面積太大會分散對方的注意力,使其難以做出決斷。青白色的熒光燈會使時間變快,而溫暖的白熾燈相反,會使時間變慢。單純的工作需要最好使用熒光燈,白熾燈容易使人產生煩躁的情緒;相反,臥室中適合用白熾燈,營造悠閒溫暖的感覺。

人們若想使自己顯得苗條,穿著有一定作用。藏青色明度低,為收縮色;黑絲襪也有收縮作用。搭配服裝時,若想打造出苗條的身材,建議採用冷色系中明度低、彩度低的顏色;下身穿黑色,上身內穿黑色外搭其他收縮色外套,敞開衣襟效果更好。黑色固然可以顯瘦,這是比較普遍的運用;但是黑色可以將包括紫外線在內的所有光線遮斷,使光線幾乎無法到達面板,長此以往,面板就會加速老化,產生皺紋,過快衰老,因此不能過多得穿著黑色,可以試著穿著其他顏色的衣服達成很好的平衡。

我個人贊同色彩心理學的神祕以及實用,因此比較感興趣。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4

在讀《認知心理學》之前,一直都覺得心理學是一門很神祕的學科,因為由於它的名字比較突出。吸引我的眼球。所以就決定來看一看。因為它能幫助我們洞悉別人的想法,所以當初就迫不及待地想讀一讀《認知心理學》。

可是當我拿到《認知心理學》,翻開一看,裡面的種種術語就讓我摸不著頭腦。那些模式識別、表象等概念,還有各種各樣的學派,都是以前甚至連聽都沒聽過的東西。由於現實和想象差距太大(其實主要原因是我沒有搞清楚認知心理學是什麼),使得我當初的“一腔熱血”當即變成了“一溝絕望的死水”,不再有興趣看《認知心理學》了。

但是,既然已經選擇了,那就得對自己的選擇負責不是?所以只好硬著頭皮開始翻看《認知心理學》,不過依舊是一頭霧水。看書的速度幾乎到了一天一頁。過了幾天自己也覺得這樣不行,於是乎,到圖書館的角落裡找了幾本認知心理學方面的書,對照著自己手頭的那本北大出版社的《認知心理學》看。看著看著,真的開始有“傳說”中的“漸臻佳境”的感覺,開始覺得認知心理學有意思了。

本書介紹了認知心理學的基本原則和方法,以及對各種重要認知過程的研究,包括知覺、注意、記憶、表象、思維和言語等。對記憶過程分章闡述了記憶結構、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對思維過程則分章闡述了概念、問題解決和推理。書中涉及各種認知過程的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將豐富的實驗資料與理論分析緊密地結合起來。著重介紹了各種認知過程的模型,同時指明各種認知模型存在問題和爭論,使讀者可以瞭解認知心理學的全貌,有助於作深入的思考。

認知心理學是心理學發展的結果。它與西方傳統哲學也有一定聯絡。其主要特點是強調知識的作用,認為知識是決定人類行為的主要因素。這個思想至少可以追溯到英國的經驗主義哲學家如培根、洛克等人。笛卡爾強調演繹法的作用,認知心理學重視假設演繹法。康德的圖式概念已成為認知心理學的一個主要概念。認知心理學也繼承了早期實驗心理學的傳統。19世紀赫爾姆霍茨和東德斯提出的反應時研究法,今天是認知心理學家廣泛採用的方法,並已有了新的發展。

認知心理學是反對行為主義的,但也受到它的一定影響。認知心理學從行為主義那裡接受了嚴格的實驗方法、操作主義等。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已不專注於內部心理過程的研究,也注意了行為的研究。一般認為,人們使用從環境得來的資訊,結合記憶記憶體儲的東西,指導未來的行為,並塑造生活環境。

認知心理學也是心理學與鄰近學科交叉滲透的產物。首先,語言學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喬姆斯基將語言學與心理學相結合所創立的心理語言學,可以說是認知心理學的一個分支。

控制論、資訊理論、計算機科學對認知心理學的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電腦科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產生了一門邊緣學科人工智慧。人工智慧與認知心理學關係極為密切,計算機的出現使人們找到了分析人的內部心理過程和狀態的新途徑。

這本書富有系統性,內在邏輯性很強。很適合專業人員對認知心理學的經典方法和實驗進行系統的瞭解和掌握。但是對於我這種無聊看看的人,實在看不明白,讀完之後,仍然是摸不著頭腦,一頭霧水。不過讀了這本書之後。我學到了好多的東西。更加了解心理學這門學科。令我對這門學科有了好多的興趣。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5

學了心理學這門學科的深刻含義,認為學習這門學科是很有必要的,讓每一個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斷完善自己,學好這門知識將助人也自助。現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一、在日常生活裡,我們會發生很多在人際之間,與環境之間甚至是自我之間的矛盾與衝突,衝突發生時,我們常常陷入悔恨,自責或是指責他人及環境的痛苦的深淵中不能自拔。比如:與同事之間在工作上發生一些摩擦有時候各自都認為無道理或是沒必要,但就是因為誰也放不下面子,誰也不搭理誰,搞得大家在工作中氣氛很是緊張。現在我不斷在學習中成長,能以平和的心態去處理與同事之間的關係。

二、每一個人在生活中或多或少都帶有情緒,這種情緒都被認為是負性的情緒。在工作中或在某些環境裡不允許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發生,或會面時有這樣或那樣的情緒,這時我們會無力去面對,在不經意間,就毀壞了辛苦建立的一段關係。比如:對“憤怒”而言,以前我很害怕這類情緒的發生,在很多時候是避開它,一旦不小心觸犯了它時,就會不知所措,要麼被“憤怒”操控,失去理智,做出許多事後讓我後悔的事,經過成長後,我才發現我的這種對於憤怒的態度及做法,完全是因為對“憤怒”缺少學習和正確的認知所致,以為“憤怒”是一個凶神惡煞似的壞東西,現在才知道我的這些“憤怒”的價值觀來源於父母,由於父親的脾氣很怪,很小時的我常常看父親的臉色行事。如稍有不如意則捱罵,我就是在這樣的生活經驗裡學習關於“憤怒”和“膽怯”的知識的,在學習心理學之前我甚至把我的這種經驗中學習的知識又重複於我的孩子身上。

另外,我們要培養足夠的親和能力,有了好的品質,創造親密的關係能力,提升心和心之間的交會溝通能力,只有這種親密關係才能使我們心理成長,因為它是滋養生命的最佳營養。在中國這種親密關係大多數人卻從來不會,不具備培養親密關係的能力。比如:許多家庭,父子(女)之間,母子(女)之間,他們無法進行心與心之間的交流溝通。就因為他們之間不能視為朋友,不能平等的交談。導致許多家庭都把責任歸咎於孩子身上,卻從不在自己身上找找問題。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即“能力”缺乏。

我將不斷的提高心理學的理論知識,同時也運用到實踐中去,不斷的學習成長,爭取做到我好,你好,世界好。搬開別人腳下的絆腳石,就是為自己鋪路。

  心理學的讀書筆記6

一般認為,現代心理學是從德國學者馮特的研究開始的。在馮特之前,關於人類的心理有諸多的探討,但大多以哲學的形式出現,並沒有出現獨立的心理學科。在15世紀,隨著物理學的發展,人們折服於完美的數學和物理學理論模型,並且認為宇宙萬物都可以由機械原理解釋,心理學也不免染上了機械決定論的色彩。有代表性的是笛卡爾,笛卡爾認為,心理是身體對於刺激的反射活動,反過來心理也會作用於身體,即所謂的身—心二元理論。

後來,在批判形而上學的諸多作家中,洛克、休謨和穆勒為代表的經驗主義學派對於心理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們共同的特點是把意識經驗分解成元素,複雜的意識是多個元素的組合,組合的過程就是聯想,這種組合十分類似於機械的組合。這些觀點為後來馮特的研究做了一些鋪墊。也有從生理角度研究心理學的學者,比如赫爾姆霍茲測量了身體的.反應時間和神經傳動時間,韋伯則測量了身體感覺的兩點閾值,也叫最小可覺差。比如,我觸碰你的肩胛和腰,你肯定可以分辨這是兩個地方,但是如果我觸碰了你肩胛的兩個點,只要這兩個點足夠近,你就分辨不出來這是兩個點,這個足夠近的距離就是最小可覺差。

總之,在馮特之前,心理學並沒有成為一個獨立系統的學科。馮特被譽為現代心理學之父,馮特和經驗主義學派一樣,也把意識經驗分解成了元素,包括感覺和感情,其中感情又分為三個維度:愉快/不愉快,緊張/鬆弛以及興奮/抑制。這些元素組合以後就是意識經驗,馮特不同於經驗主義學者的是,他提出了統覺的概念,他認為這種組合不是機械的、靜態的組合,而是有機的、積極的組合。一個人要想仔細分析他的意識經驗,他就必須能夠把意識經驗再分解成元素,分解的過程就必須用到“內省法”,這是一個對於心理學科產生了深遠影響的方法,同時也是一個爭議很大的方法。

同時期,艾賓浩斯研究了人的學習過程,並發現了遺忘曲線,這個遺忘曲線一直到現在還被反覆證明是正確的。另外三位學者則從不同角度批判了馮特的理論,布倫塔諾認為馮特的研究集中於心理活動的結果(比如看到了什麼),而忽視了心理活動的過程(比如為什麼這麼看),而這個過程才應該是心理學研究的內容。斯頓夫則反對馮特把意識分解成元素,他認為心理學的基本資料是現象,是什麼就是什麼,不需要人為的、抽象的分解,這個分解過程不僅無益而且有害,損壞了心理活動的自然過程。屈爾佩則擴充套件了內省法,馮特的內省法力求讓被試者客觀的、可量化的描述意識,而屈爾佩則鼓勵被試者更多的描述主觀感受,並通過一系列的問題引導被試者體驗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屈爾佩認為心理學是依賴於經驗者的經驗事實的科學,而不是馮特理解的不依賴於經驗者的客觀事實的科學。

後馮特時代的集大成者非鐵欽納莫屬,鐵欽納不再關注馮特所關注的元素,而是關注元素的組織過程,或者說構造過程,所以也稱為構造主義。為了研究元素的組織過程,就需要更加精確的界定元素,這進而也就需要更加規範的內省法,鐵欽納試圖通過標準的提問來規範內省法,但這一試驗方法使得受試者刻板的回答問題,遺失了大量的具有心理學意義的資訊。鐵欽納的理論受到了學界的普遍批評,以至於鐵欽納本人晚年也不再堅持構造主義,轉向維度研究(愉快/不愉快)和斯頓夫倡導的現象學。

不管是前馮特時代還是後馮特時代,心理學研究仍然有意無意的把人看成機械。一直到機能主義的出現,心理學才真正的不再把人看成機械,但機能主義也只是把人拔高到動物的層次,還沒有到人的層次。機能主義深受達爾文進化論的影響,機能主義關心的是心理如何發揮它的機能,以使得有機體能夠更好的適應環境。機能主義發揚光大的背景是斯賓塞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對於各個人文學科的滲透。機能主義的先驅詹姆斯所著《心理學原理》對馮特和鐵欽納理論形成了較為決裂的對抗。詹姆斯認為心理生活是一個整體,是一個變化著的總體經驗,意識是連續流動的,任何把意識分成獨立暫時的嘗試註定是扭曲的,並強調意識是機能和目的,是為了有機體能夠適應環境,是進化的產物。安傑爾的《心理學》對於機能主義的進一步闡釋使得機能主義逐漸獲得普遍認可,到1930年,在與馮特和鐵欽納的爭論中,機能主義完全取得了勝利。

機能主義的遺產是應用心理學的興起: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心理測試被普遍用於徵兵活動中;威特默將心理學用於變態行為的治療和評估;希利建立第一個兒童指導中心,心理學被用於臨床;霍桑則把心理學拓展到工業組織中,發展出了工業—組織心理學;閔思特伯格進一步發展了工業心理學。

無論如何,在華生倡導的行為主義心理學之前,心理學更像是一種人文科學,而華生試圖將心理學納入自然科學的範疇。行為主義認為心理學應該聚焦於可以觀察的客觀行為,而不是對於心理活動的主觀臆斷,只有這樣,才能納入自然科學的研究範圍。行為主義肇始於動物心理學的研究,比如巴普洛夫研究狗的條件反射,就是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典範。愛德華托爾曼發展了行為主義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也稱為操作主義,顧名思義,操作主義關注的是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可操作性,行為必須能夠客觀觀察和操作定義,這有這樣才能像自然科學那樣精確的研究。行為主義心理學的應用,則主要是斯金納的行為矯治,通過獎勵強化一種行為,通過懲罰抑制一種行為,以此來達到是對於不良行為的矯治。以上的這些行為主義仍然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看成一種機器,或者至多看做一種動物,以此來假定人對於環境的刺激表現出的行為上的反應。而班杜拉開始關注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對於個體心理的影響,也就是社會對於個人行為的影響,也稱為社會行為主義。

通過前面的分析,我們知道,心理學最初是把人看成一部機器去研究,後來機能主義和行為主義階段,心理學終於不再把人看成機器,但也只是把人看成一種高階的動物,只有到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階段,心理學才真正的把人看成人,開始關注人的痛苦、恐懼和困惑。精神分析領域,弗洛伊德、阿德勒和榮格的理論既統一又區別,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的先驅,弗洛伊德關注人的潛意識,並且認為潛意識才是人格的驅動力,而在弗洛伊德所確定的潛意識裡,只有“性”,再無其他。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問題主要是潛意識與意識的衝突,或者說主要是有關潛意識中的性慾與意識中的性慾被壓抑的矛盾問題。不可否認,弗洛伊德的理論不是完全沒有道理的,問題是對於潛意識中性慾的地位過於絕對和唯一。阿德勒認為潛意識中不僅有性慾,還有權利慾,權利慾也是人格的驅動之一,而榮格認為弗洛伊德和阿德勒都是片面的,潛意識中不僅僅有性慾和權利慾,人類的各種慾求不滿都可能成為潛意識中埋下的隱患,並且潛意識在不同的人種中、人類進化的不同時期、個體發育的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內容,而且榮格認為潛意識很可能有預示作用,這使得榮格的理論有點神祕主義。不論是弗洛伊德、阿德勒還是榮格,他們都承認,聯接意識和潛意識的橋樑是夢境,所以,通過對於夢境的分析是研究潛意識和精神問題的重要手段。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也許是現代心理學的最高成就,按照馬斯洛的理論,人有五個等級的需求,由低到高分別是: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每一個低等級的需求達到滿足,人就會追求更高等級的需求。弗洛伊德和阿德勒的人性論中,對於人性充滿了失望,每個人都是追求性慾和權利慾的可悲個體,他們的精神問題以及由此引起的痛苦是不可避免的,這是由骯髒的人性決定的。榮格對於人性稍稍有一些信心,他認為人性不是骯髒和破壞性的,人性也可以是建設性的。而到了馬斯洛,則認為人性不僅僅是建設性的,簡直就是光輝的,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潛力。弗洛伊德只注意到了人的生理需求,阿德勒注意到了安全的需求、愛和歸屬的需求和尊重的需求,而馬斯洛認為人性遠遠不止於此,自我實現的需求才是人性的光輝所在。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