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聲音樂、電子音樂與電腦音樂關係梳理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5W

傳統音樂是由傳統樂器演奏併發聲的音樂型別,其最初的欣賞方式是聽眾在距離演奏者相對較近的地方僅僅通過物理聲波的直接傳遞來接收聲音訊號。但是當科技發展到電氣時代後,逐漸產生了與電子裝置有關的音樂形式,這些新的音樂形式可能在樂器驅動力、聲音傳播方式、樂器演奏方式甚至樂器的發聲原理等多方面與傳統音樂存在區別。當這些新的音樂形式出現後,就會產生相對應的新概念。但由於各個地區,各種研究機構對新事物的理解各不相同,因此歷史上也產生了許多相關的的新概念。例如:電聲音樂、電子音樂、電子聲學音樂、具體音樂、純電子音樂、磁帶音樂、電腦音樂(或計算機音樂)、合成器音樂以及MIDI音樂等。這些概念有的是以發聲原理作為命名依據,有的是以音樂的製作方式作為命名依據,還有的又是以音樂的風格流派為命名依據。正是因為歷史中出現的這些概念不是在同一個分類標準下產生的,所以它們之間的關係也是混亂的。而我國目前不論是在學術領域還是新聞媒體領域,都大量的存在著此類概念含混,使用不當的現象。因此,在我國目前急需從學理上對此類概念進行明確、規範,從而最終解決以上問題。

電聲音樂、電子音樂與電腦音樂關係梳理

通過各個相關概念的考辨與統計,本文認為在該領域最常用的概念為“電聲音樂”、“電子音樂”以及“電腦音樂”,而其它各種音樂也都可以涵蓋在這三個概念當中。因此,本文將對以上三個概念逐一進行考辨,以釐清三者之間的關係。

一、電聲音樂

歷史上最早出現的是電聲音樂(Electron Wave Music)一詞。電聲音樂最初是指“原聲音樂”。經過電子裝置處理之後傳達給聽眾的音樂。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該概念在一些書籍、文章中被不斷添加了新的內涵,這實際上造成了學術上的一些混亂,是不夠嚴謹的做法。

1877年,譽滿全球的發明大王——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髮明瞭世界上第一個以電力驅動的音樂裝置——留聲機,這算是正式拉開了人類電聲音樂的序幕。隨後電力驅動的音響裝置技術迅猛發展,如擴音器、錄音機等,電聲音樂迅速進入人們的生活。而這種新的音樂形式對人們的音樂生活造成的最大沖擊則是欣賞音樂的方式發生了巨大改變。從此人們可以放棄傳統的欣賞習慣,不需要近距離的面對演奏者,而改為在家面對自己的'音響器材聆聽自己喜歡的音樂,或者在大型場所藉助擴音裝置遠距離的面對演奏者進行欣賞。電聲音樂領域最初還沒有專用的樂器,只是利用錄音、擴音技術來間接傳播“原聲音樂”的聲音,但不久就產生了與電聲技術緊密結合的電聲樂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末,在美國誕生了對流行音樂產生重大影響的電吉他,這是最早的主流電聲樂器(之前出現過一些實驗性的電聲樂器,但並沒有被廣泛使用),隨後產生了電貝司、電子小提琴等電聲樂器。五十年代,搖滾樂在世界範圍流行,藉助於搖滾樂的威力,以電吉他、電貝司為代表的電聲樂器在流行音樂領域迅速普及,併成為了搖滾樂中的核心樂器。電聲樂器的發展直接推動了世界流行音樂的蓬勃發展。

二、電子音樂

在電聲樂器之後科學家們不再滿足於對物理聲波的簡單放大或處理,開始研製“電子樂器”,於是產生了電子音樂。電子音樂(Electronic Music)不以物理振動為基本發音原理,是完全通過電子裝置和電子手段生成或處理加工的音樂。

電子樂器的研發最早可追溯到一百多年以前——“在十九世紀九十年代末,Thaddeus Cahill致力於一種新型的鍵盤樂器,它能以電子方式發出聲音,他稱之為Telharmonium”,之後不斷的有科學家投入到相關的研究工作。經過一系列的開發研究,電子樂器在1955年終於有了突破性的進展。這一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RCA實驗室的奧爾森和貝拉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臺電子合成器,這臺電子合成器使用了大量的真空電子管,採用了與早期電子計算機類似的孔帶紙式的資訊輸入與控制裝置,利用電子振盪器的振動產生類似於聲音訊號的電磁波,並使用濾波器和調製器將電磁波任意改變成所需的形態並通過揚聲器播放成人耳能接收的聲音訊號。這臺原始的合成器雖然體積龐大,具有很強的實驗性,但它開創了電子合成器的先河。之後電子音樂得到了快速發展,新的裝置與新的手段層出不窮,並且迅速進入了流行音樂、商業音樂以及專業音樂各大領域,其中專業音樂領域中的各種實驗性音樂對電子音樂的發展起到了主導性的推動作用。在專業電子音樂領域中,由於聲音資源的不同以及製作手段的不同,又可以分為“純電子音樂”和“具體音樂”兩大陣營。

純電子音樂(Purely Electronic Music)以20世紀50年代早期德國的科隆電子音樂流派。為代表。其主要特徵是:不以任何自然界存在的聲音為來源,僅僅利用電子裝置(例如振盪器)的驅動自主產生電磁訊號,並且通過其它電子裝置(例如濾波器和調製器)處理電磁訊號來獲得音樂家所需要的聲音。純電子音樂的音樂家們在創作中熱衷於探索各種新奇的聲音,用來營造傳統音樂難以表現的各種場景與氛圍,基本不使用自然界已經存在的任何聲音。

具體音樂(Concrete Music)以20世紀50年代法國的巴黎電子音樂流派為代表。其主要特徵是:通常利用錄音技術將自然界中存在的聲音取樣下來作為電子音樂的聲音元素,通過各種電子裝置及手段將這些聲音元素進行創造性地處理、組合而形成音樂作品。

三、電腦音樂

電腦(或稱為計算機)——Computer其前身是機械式計算器,隨後在各國科學家的研究下逐漸發展成電力驅動。而第一部真正實用的現代意義上的電腦,則誕生於1946年。當時美國檳州大學的兩位教授莫奇利(hiy)和埃科特(rt)為美軍的需要製造了全世界第一部電腦,名字叫做ENIAC。這部計算機使用真空管來處理訊號,所以體積龐大(佔滿一個房間)、耗電量高(使用時全鎮的人都知道,因為家家戶戶的電燈都變暗了),而且記憶容量又非常低(只有100多個字),但是,卻已經是人類科技的一大進展。隨著電腦科技的逐漸發展,電腦開始進入電子音樂領域,並且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成為了電子音樂的核心,於是人們將這種以電腦為核心的電子音樂稱為電腦音樂(Computer Music)。電腦音樂是電子音樂與電腦科技結合之後的產物,它標誌著電子音樂進入數字化的階段。 電腦音樂從20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主要是侷限在各個實驗室及研究機構,處於一個以實驗、研究為主要目的的早期發展階段。進A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新一代數字化合成器的出現以及小型化的個人電腦逐漸普及,將這兩種電子音樂領域中的核心技術結合起來就能形成價格上可以承受的電腦音樂工作站。從此,電腦音樂快速普及。並迅速的進入了專業音樂、商業音樂以及流行音樂各大領域,於是,電腦音樂進入了全面發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形成的個人電腦+專用裝置的電腦音樂製作體系被不斷深化,並沿用至今,但也並非是一成不變。從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由於個人電腦的運算能力有限,在電腦音樂製作中主要是用來擔任音序編輯的工作,即使是用來合成音色也是非常有限的。而聲音的合成、編輯工作則主要是交給專門的裝置——各種合成器音源以及取樣器音源等。也就是說這一時期的電腦音樂製作往往需要多件裝置協同運轉,MIDI技術規格就是這一時期的重要產物。隨著個人電腦技術的飛速發展,個人電腦的功能越來越強大。從90年代後期開始,許多電腦音樂研發公司陸續推出了各類專業級的依靠個人電腦CPU運算的軟體合成器、軟體取樣器以及音訊編輯軟體,並且軟體質量伴隨著電腦科技的發展而迅速提高。在這種發展態勢下,音樂家們被越來越多的吸引到了成本更低、音質更好、功能更強大的軟體周圍,並逐漸遠離傳統的電腦音樂專用硬體。今天,電腦音樂家們的工作不再需要坐在一大堆的音源裝置中間,往往只需要一臺電腦加很少的專用裝置,甚至在旅行的途中都可以用小巧的膝上型電腦完成工作。

電聲音樂與電子音樂是兩個並列的概念,它們分別基於不同的發聲原理:電聲音樂起發聲原理還是建立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之上,只是把傳統音樂的聲音通過電力驅動的設各進行擴大或傳播;而電子音樂其發聲則不依賴於傳統樂器的物理振動,它是完全通過電子裝置或電子手段來生成所需的聲音(比如利用電子振盪器產生類似於聲音訊號的電磁波,再將電磁波轉化成最終的聲音)。至於電腦音樂,其實是屬於電子音樂的範疇,它是電子音樂中的一部分,其最主要的特徵就是以電腦為整個音樂體系的核心。只有理清三個概念之間的關係,才能合理的運用三個概念,而不論是在學術研究中還是新聞媒體的報道中錯誤的使用這些概念都是誤導大眾的不負責任行為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