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ECT教學技術定義看多媒體教學評價體論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16W

論文關鍵詞:多媒體教學 學習過程 評價體系

從AECT教學技術定義看多媒體教學評價體論文

論文摘要:從AECT的教學技術定義入手,提出將學習過程作為多媒體教學評價研究和實踐的物件,系統分析並建立以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五大範疇為物件的多媒體教學評價體系。

  一、引言

目前多媒體教學課時所佔比例非常高,需要設計建立科學的多媒體教學評價指標體系來實現課程目標,發揮教學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通過評價能夠反饋資訊,參照標準對教學目標、過程、方法等進行及時調整、總結,幫助克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促進教學高質量、高水平的發展。目前關於如何正確、有效地評價這種教學方式的質量和效益問題,仍然是教學評價中的一個難點。

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協會AECT(Associa-tionforEducationalCommunicationsandTechnology)提出:”教學技術是為了促進學習,對有關的過程和資源進行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與實踐”。這一定義明確指出了兩大研究物件即學習過程與學習資源,也明確了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等五大領域範疇。多媒體教學作為一個完整的教學系統,它仍然涵蓋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大範疇的全部內容。透過多媒體教學過程,我們仍然可以形成對教師的教學設計、課件開發、資源利用、教學管理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的評價結果。

  二、從AECT的定義可以明確的幾個問題

1.學習過程是多媒體教學評價研究和實踐的物件

“學習”是指學習者通過與資訊和環境相互作用而得到知識、技能和態度諸方面的長進。這裡的環境包括傳遞教學資訊所涉及到的方法、媒體、裝置以及學習者所需要的指導和幫助。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中,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得到極大的豐富,新媒體技術賦予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廣泛的選擇餘地和豐富的創作空間。這種學習環境可以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體現其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主動發現、主動探索的精神,對學生認知結構的形成與發展有著重要幫助。

教學環境的改變必然導致評價要素的改變。在多媒體教學中各評價要素呈鬆散結構.評價的效度和信度較難確立。同傳統教學相比,多媒體教學評價標準更加複雜,評價的內容、評價的主體和評價的方法也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它在注重教學效果評價的同時,更強調對教學過程的評價,更注重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強調課堂教學與使用各種媒體的協調性和資訊來源的開放性,要求多媒體教學的實施過程應該成為使學生理解學習的過程。

2.多媒體課件等學習資源是優化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

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那些可以提供給學習者使用並幫助和促進他們進行學習的資訊、人員、教材、裝置、技術和環境等學習資源是必不可少的,而其中集多樣性、互動性、整合性等特點於一體的多媒體課件顯得尤其重要,是優化教學效果的必要條件。多媒體課件與課程主教材以及其它輔助教材一起構成立體化教材,使教學內容呈現多樣化。教師容易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對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通過多種資訊渠道加以突破。

多媒體課件作為一種教輔工具能否真正符合課堂教學的設計意圖,實現預期的效果,除了課件本身的適用性外,課堂教學的組織、調整以及其它基本的教學要素的協調起重要作用。

3.系統方法是多媒體教學評價的核心

多媒體教學是一個開放的組織複雜巨系統,AECT的定義正是從系統的觀點來認識教育活動的。定義中的設計是指運用系統科學的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策略方案,並對方案進行試行、評價和修正的過程;開發是指對教學設計結果的”物化”和”產品化”;運用是指各種學習資源的利用、教學設計結果的實施與應用;管理是指對所有學習資源和學習的全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控制;評價是指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對學習者的學習結果或教學設計成果進行為實現不同目的的評價,以便為進一步的修正提供指導。這五大範疇基本涵蓋多媒體教學中的所有問題,據此可以確立多媒體教學評價的各項指標。

  三.多媒體教學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根據AECT的定義,我們從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五個範疇出發,對教學過程和有關的資源進行系統的考慮,設計相關的評價指標。

1.設計範疇

雖然設計範疇是教學過程實施前的方案與策略,但其評價指標的建立並不依據教師施教前的準備工作進行追蹤調研,而是通過教師的教學過程及其物化的教學檔案如教案、課件、作業等內容來反映。

(1)教學目標:明確、具體、確切。

(2)教學計劃:教學計劃完備全面,具有靈活性。

(3)教學內容:與教學目標結合緊密,反映學生特點和學科特點。

(4)教學行為:按教學程序,教師的活動設計得當。

(5)學生行為:教師預想學生在回憶、觀察、回答問題時的可能行為是否準確。能否及時採取應變措施。

(6)教學媒體:選擇得當,將需要用的教學媒體,按順序註明,以便準備和使用。

(7)時間分配:教學中參照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持續的時間。

(8>作業:作業形式多樣,能夠將教學內容轉換為問題/主題/專案,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9)電子教案/教案編寫:教案條理清晰,層次分明。

2.開發範疇

開發是設計方案轉化為物理形式的過程。在多媒體教學中主要指課件開發及其它教學資源的開發。其評價指標主要從教育性、科學性、技術性、藝術性與經濟性幾個原則來考慮:

(1).教育性。所謂教育性原則是指課件等教學資源的開發要有明確的教育目標和任務。從教學方面說,應當能夠簡化教學過程,化繁為簡,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從而有效地降低教學難度,也能減輕教師的部分工作。從學生方面說,應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並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

(2).科學性。一方面,課件的內容要嚴謹準確無誤,對概念、原理及觀點的表述應準確,製作的動畫選取的材料和圖片要恰當;另一方面,課件的展示手法、表現形式和連線方式要符合學生的思維特點,體現並遵循教育教學規律。

(3).技術性。課件的技術性是課件質量高低的重要指標。製作出的課件應條理清楚、功能明確,易於使用,應考慮課件的可靠性、容錯效能力、及可操作性。每一項的導航和連結應清晰、明確。好的課件還可以被方便地維護、更新和再次開發,開放性好。

(4).藝術性。多媒體課件要遵循美學原則,儘量使介面美觀、賞心悅目,最大限度地融人影象、音訊、動畫等資訊於一體,給學生帶來愉快的體驗,從而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也能受到美的薰陶。良好的頁面設計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十分重要。 (5)經濟性:經濟性是指課件的製作要遵循最小代價原則或最大價值律。要避繁就簡,不追求花哨。

3.利用範疇

利用是指使用學習資源從事教學活動的過程,是設計與開發後的教學實施階段。對於多媒體教學的評價,更多地是建立在對利用範疇的評價。在利用階段,教學技能成為影響教學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其中教師對教學資源的整合與演繹技能在多媒體教學中顯得尤其重要。

(1)課堂講授:條理清晰,邏輯性強,重點、難點突出,易於學生接受和激發興趣。

(2)專業素質:理論基礎紮實,知識面寬,教學中游刃有餘。

(3)教學方法:靈活多樣,選擇適當,與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形式、學生活動緊密結合。

(4)答疑:答疑及時準確。

(5)媒體操作:熟練、能處理簡單故障。

(6)媒體的選擇與運用:課堂講授與媒體配合巧妙,相得益彰。

(7)課程整合能力:資訊呈現與課程講授完美結合,恰到好處。適時利用其它教學手段。

4.管理範疇

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學管理顯示出比傳統教學更為複雜的特性。由於多媒體的引人,師生關係、教學環境、教學過程都發生了變化,資訊的傳遞不再是教師對學生的點對點傳播,而是多點交匯的傳播,更加強調教師對課堂的管理能力。依照多媒體教學環境的不同,必須考慮如下幾項管理指標:

(1)教學過程管理。

a.應變能力:調整應變能力強,能根據學生的反饋及時調整,有效維持學生的注意力。

b.教學組織:能夠根據教學內容、目標不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組織形式

(模式),適應各型別學習的需要。

c.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調動課堂氣氛能力強

d.教學節奏控制:時間分配合理,教學節奏控制恰當。

(2)資源管理。各種教學資源管理有序,呼叫科學。

(3)媒體管理。多媒體硬體設施等的管理有序,使用得心應手。

(4)資訊管理。設計好的資訊如預期呈現,資訊出錯時應變掌控能力強。

5.評價範疇

對於多媒體教學效果的評價應注重綜合性的模糊指標,對教學所取得的總體效益的評價主要是根據學習者的反饋得到的資訊,包括對學生的提問及學生完成的作業等均可提供及時與建設性的反饋。教學效果評價的實質是學習評價,包括課堂教學效果評價和課程教學效果評價。

(1)課堂教學效果評價

a.課堂檢查:課堂提問或書面檢查正確率高。

b.互動性: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強。

c.學習興趣:學生上課出勤率高,興趣濃厚。

(2)課程教學效果評價

a.基礎知識:正確理解掌握課程內容、基本結構。

b.學習能力:認知水平提高。不但學習了課程,也很好地掌握了學科的學習方法。

c.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有效解決所提出的問題,能夠設計出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d.考試/考核:試卷設計科學,從內容到形式都能反映教學大綱要求,各類教學目標都能得到反映。

根據對五大範疇涉及因素的分析,可以自行設計出合理的評價體系。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多媒體教學是個動態的過程,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也在改變,因此要因地制宜形成動態的評價體系,不能固步自封,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對多媒體教學效果的科學評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