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事蹟材料15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1.44W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事蹟材料了吧,事蹟材料具有觸發力大、感染力強的特點。大家知道事蹟材料的格式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名人事蹟材料,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名人事蹟材料15篇

名人事蹟材料1

20xx年4月20日,在中央電視臺的玉樹賑災晚會上,高高舉起的“曹德旺曹暉1億元”的牌子,創造了中國慈善個人捐款數額的新紀錄。5月下旬,他向西南五省區旱災地區捐贈兩億元,用於幫助受災群眾;向福州市捐贈4億元,用於修建圖書館;向老家福清市捐贈3億元,用於公益事業……僅兩個月,他的捐款就達10億元,全部為其個人財產。

37億身家的玻璃大王曹德旺,1946年出生於福建福清,是福耀玻璃集團的創始人、董事長。1987年成立的福耀玻璃集團,目前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三大汽車玻璃製造商。

而他的生活卻極為簡樸,通常,他的午餐桌上只有一盤炒花生米、一盤炒菜花、一小碗蛋羹和一份地瓜粥。

曾遭父親毒打

晚清時期,福建省福清市有個曹員外,家底殷實,但很是小氣。曹員外被刻畫成這樣一個人物:重男輕女、嫌貧愛富。這段歷史不是虛構的,那位曹員外就是福耀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的曾祖父。

曹家最終還是沒落了,曹父開始變得厭世。每天喝兩毛錢的地瓜燒,喝得醉醺醺的,絮絮叨叨地給曹德旺講述他做生意、做人的過程。

曹父很嚴厲,在日本11年的生活給他影響很大,他也以此教訓曹德旺:18歲以前不能留頭髮,不能留鬍子,更不能喝酒;吃飯的時候不準說話,有什麼話吃完飯再說。

有一句話,曹德旺曾經苦苦思索:用心做事,有多少心做多少事。曹父對曹德旺說:當你悟透這個道理的時候,我就不在了。現在,曹德旺承認了這一點。當時,喝醉了的父親說了二十幾個“心”:人必須要有自尊心、自信心、良心、誠心、苦心……有多少心就做多少事。

小時候得到的這些教導已成為曹德旺的財富,然而,每每提及父親,他總會說:我很恨我父親。他尊敬的是自己的母親。小時候,因為調皮,他經常被父親毒打,在這個時候,母親就出來幫他。雖然父親給了他很多啟發、很多知識,但手段太強硬。曹德旺一直認為孩子成長的時候,一切都是天意,打也沒用。性格柔和的母親成了曹德旺的依賴,他認為自己做生意受父親影響,而做人則是受母親影響。

不給子女定規矩

曹德旺現在已是兩子一女的父親,長子曹暉,現年37歲,最小的孩子也已經28歲。身為人父,曹德旺覺得自己“嚴重失職”。原因有二:在有了孩子之後,為了養家餬口,四處奔波,根本無力顧及孩子;另外,父親對他的教育無法支撐他對子女的教育。

父親固然也曾留下不少教誨,譬如“有多少心做多少事”。然而,這些無法傳承給子女。發生在曹德旺身上最平常的情景是:他回家時,孩子們都睡覺了;他走了,孩子們還沒起來。

不過,這位自認為“不合格”的父親談起自己的子女時還是頗為欣慰:他們不抽菸、不喝酒、不賭錢、不-娼,如果不告訴你他是曹德旺的孩子,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是富家子弟。

曹德旺信佛,他認為這是佛祖對他的報應。“好人有好報”是信佛的人經常提及的,如果撇開這個,曹德旺認為是自己的行為為孩子做了榜樣。

他從來沒有為自己的孩子立過規矩,而是給了他們很大的自由空間。曹德旺說:我只限定不準吸毒,別的無所謂。

在孩子八、九歲時,曹德旺開始給他們講這些問題,書該怎麼讀,你們自己選擇;或讀或不讀,你們也自己選擇;但有一樣,吸毒是絕對不行的。他這些做法,繼承了母親的個性,結果還是讓他滿意的:孩子們看我那麼辛苦,他們也理解。

等到孩子出國求學的時候,因為福清市在國外有很多幫派,互相之間難免爭鬥。送長子曹暉上飛機時,曹德旺叮囑兒子:“我們是做生意的,不管他們是哪一幫、哪一派的,做好自己的事情,其他任何事情不管。”這些曹暉做到了,學成歸來。

現在已到了家族企業傳承的時候了,曹德旺依然沒有為兒子定下規矩,但他也有自己的願望:企業家很想賺錢,但不應以賺錢為主。“如果我的孩子是這樣的,我將非常滿足。”

雖然沒有像父親對待自己那樣責罵、毒打,曹德旺認為自己的行動教育了孩子。早起晚歸、省吃儉用、仁慈關愛、負責任,他希望曹家的子女都能如此。

名人事蹟材料2

孫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載之,生於廣東省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的農民家庭。孫中山畢生奔走革命,不避艱險奮鬥不輟,終於取得革命勝利,推翻了封建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在他身為大總統時,廉潔奉公,不謀私利,以公僕自居,人稱“公僕總統”。他的革命奮鬥精神和為民辦事自居公僕的高尚品德深受全民敬重。

勤儉節約每日四毛錢伙食費

孫中山在總統府期間,多是粗茶淡飯。他兩個小女兒說,爸爸當了大總統,我們還不如在家吃得好。

為照顧好孫中山的生活,黃興請來了一位會做廣東菜的廚師給孫中山先生做菜。廚師考慮孫中山是大總統,就按當年給洪秀全開餐的標準,做了有各種圖案的六大雜錦拼盤、四個大菜、一個火鍋。

孫中山看後說:“今後不要做這麼多菜,每餐只給我做一盤豆腐、一盤魚和一盤青菜。每天標準只用四毛錢伙食費就可以了。”

孫中山勤儉節約,生活十分簡樸。他很少花錢,有錢都用於買書,除了書籍他什麼家產都沒有。他常把自己的東西送給衛士,有次天氣轉涼,有個衛士值夜班,他便把自己用的一頂氈帽、一件雨衣送給這個衛士,怕他著涼。

公私分明拒親人求職

孫中山非常重視辦事公正,主張廉潔奉公,不謀私利,反對鋪張和腐敗。他在南京任臨時大總統時,以人民利益為重,決不謀私利,並反對任人唯親的做法。

孫中山的大哥孫眉早年在美國檀香山經商,曾數次捐鉅款資助弟弟幹革命,可以說貢獻很大,功不可沒。當時不少同志們向孫中山建議派孫眉出任廣東省都督,孫中山堅決不同意,並致函其兄:

“粵中有人議舉兄為都督,弟以為政治非兄所熟習。兄質直過人,一入政界,將有相欺以其方者。未登舞臺,則眾人矚望,稍失策,怨亦隨生……”

孫中山秉公辦事,不謀私利,不任人唯親的優良作風和高尚品德是人們學習的楷模。

兩袖清風臨終不忘託遺志

孫中山曾任民國大總統、大元帥,但他從未置私產,可謂一生正氣,兩袖清風。除了華僑捐贈他一座房子外,他沒有任何私產。

在臨終時,他在留給家屬的遺囑中寫道:“餘因盡瘁國事,不治家產,所遺的書籍、衣物、住宅等,一切均付吾妻宋慶齡,以為紀念。餘之兒女已長成,能自立,望各其愛,以繼餘志。此囑”。這裡所說的“一切”就是兩千多本書籍雜誌和一所五間房的住宅。其實這所住宅還是四位華僑見孫中山在上海住的房子不像樣,還需交房租之下,合力籌資購買贈送給孫中山的。遺囑中寥寥數語表明了偉人的坦然心跡,也是這位不謀私利、廉潔奉公的人民公僕光明磊落的寫照。

名人事蹟材料3

小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裡。5歲的時候,胸部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們一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在死神的威脅下,小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 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鍼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鍼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於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後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蹟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餘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並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現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小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小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牆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家裡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並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以後,小迪又不斷進取,學習了日語、德語和世界語。海迪還盡力幫助周圍的青年,鼓勵他們熱愛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為祖國的興旺發達獻出自己的光和熱。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輔導下考取了中學、中專和大學,不少迷惘者在與她的接觸中受到啟發和教育變得充實和高尚起來。小迪在輪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個人生命的價值在於為祖國富強、人民幸福而勇敢開拓、無私奉獻!

名人事蹟材料4

李嘉誠的祖先原為中原人士,因災荒而南遷至福建莆田。後又因戰火連綿不斷而由世祖李明山帶領全家遷至粵東潮州府海陽縣,定居於潮州城內北門面線巷。從此李氏家庭同大批因戰亂而南遷的中原人一起成了潮州各部落、各家族中的一支。李氏家庭可以說是書香世家。李嘉誠的曾祖父李鵬萬曾經是清朝每12年選拔一次的文官八貢之一,一時傳為佳話。李氏祖居門前用於插貢旗的碑座,就是歷史的見證。因其家族人士治學風氣甚濃,知書識禮,學問淵博,在鄉村之中頗有名望,頗受村民尊重,故地位極高。

大凡有志之人,無論年長年幼,只要心裡一旦有了巨集大的目標,就會有永不枯竭的動力和永不氣餒的行動。所以李嘉誠一有時間就躲在小書房裡,如痴如醉地看書,海闊天空地去考慮問題。即使有很多書他不能看懂或似懂非懂,但他仍能憑他的天賦和聰穎努力去領悟。在書房的小小天地裡,李嘉誠常常做著狀元及第、衣錦還鄉的好夢,他對那些精忠報國的有識之士敬佩不已。

然而美麗與祥和卻是暫時的。

1939年6月,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開始踐踏這片寧靜的土地。整日整夜,日本的飛機對潮州地區狂轟濫炸,寧和而美麗的潮州城成了一片廢墟。李氏一家冒著隨時可能被殺的危險,躲著不時而來的流彈,爬過一道道封鎖線,步行十幾天,一路風餐露宿,歷盡千辛萬苦,輾轉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莊靜庵的家裡。禍不單行,這時候李嘉誠的父親李雲經因勞累過度不幸染上肺病。身為長子的李嘉誠一邊照顧父親,一邊拼命地溫習功課。他知道父親是給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學習,以取得好成績,讓生病的父親能獲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為了給父親治病,李嘉誠一家的'生活過得相當清貧。兩頓稀粥,再加上母親去集貿市場收集的菜葉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託在李嘉誠的父親身上,希望他能儘快把病養好,讓全家能度過這一難關。父親沒能熬過那年冬天,還是撒手歸西了。作為長子,李嘉誠從此不得不眼含熱淚,無奈地結束他的學業出來打工,以維持一家人的生活。父親死後,14歲的李嘉誠被迫離開了心愛的學校用他還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贍養慈母、撫育弟妹的重擔。

李嘉誠先在舅父莊靜庵的中南鐘錶公司當泡茶掃地的國小徒。李嘉誠到這裡之後,學到的第一個功夫就是察言觀色,見機行事。他每天總是一個到達公司和最後一個離開公司。

辛苦而困難的3年過去了,當年那個14歲的少年已經長成精瘦但結實、英氣十足的小夥子了。17歲的李嘉誠在一家五金製造廠以及塑膠帶製造公司當推銷員,開始了香港人稱之為"行街仔"的推銷生涯。

當今世界很多傑出的企業家都從事過推銷工作。推銷是一門十分複雜而且不容易學會的工作。李嘉誠酷愛讀書。每天白天工作之後,晚上他還要買些舊書來自學,學完的舊書再拿到舊書店去賣,再用賣掉的錢買"新"的舊書。這樣既學到了知識,又節省了很多錢。最初,李嘉誠向客戶推銷產品之前,心情總是十分緊張。於是他就在出門前或者路上把要說的話想好,反覆練習,從而成功地克服了緊張的心理。漸漸地,李嘉誠發現自己不僅推銷有術,而且大有潛力。他那與生俱來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適合於做推銷員。他總是能憑著直覺看出客戶是什麼型別的人物,並且能馬上了解客戶的心理和性格,從而定好相應的推銷策略。

李嘉誠認為,在從事推銷工作的時候,必須充滿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銷的產品,盡最大努力,設法讓客戶感到你的產品是廉價而且優秀的。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誠從來不喜歡高談闊論,他認為從事推銷工作,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勤勞,二是創新。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又被提升為這家塑膠帶製造公司的總經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名人事蹟材料5

霍金,一個大腦,一個神話,一個當代最傑出的理論物理學家,一個科學名義下的巨人……或許,他只是一個坐著輪椅、挑戰命運的勇士。

一次,霍金坐輪椅回柏林公寓,過馬路時被小汽車撞倒,左臂骨折,頭被劃破,縫了13針,大約48小時後,他又回到了辦公室投入工作。

雖然身體的殘疾日益嚴重,霍金卻力影象普通人一樣生活,完成自己所能做的任何事情。他甚至是活潑好動的--這聽起來有點好笑,在他已經完全無法移動之後,他仍然堅持用可以活動的手指驅動著輪椅在前往辦公室的路上“橫衝直撞”。

當他與查爾斯王子會晤時,旋轉自己的輪椅來炫耀,結果軋到了查爾斯王子的腳趾頭。當然,霍金也嚐到過“自由”行動的惡果,這位量子引力的大師級人物,多次在微弱的地球引力下,躍入輪椅,幸運的是,每一次他都頑強地重新“站”起來。

1985年,霍金動了一次穿氣管手術,從此完全失去了說話的能力。他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極其艱難地寫出了著名的《時間簡史》,探索出宇宙的起源。

名人事蹟材料6

司馬光是個貪玩貪睡的孩子,為此他沒少受先生的責罰和同伴的嘲笑,在先生的諄諄教誨下,他決心改掉貪睡的壞毛病,為了早早起床,他睡覺前喝了滿滿一肚子水,結果早上沒有被憋醒,卻尿了床,於是聰明的司馬光用園木頭作了一個警枕,早上一翻身,頭滑落在床板上,自然驚醒,從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讀書,堅持不懈,終於成為了一個學識淵博的,寫出了《資治通鑑》的大文豪。

齊白石掛角讀書

從小讀《三字經》,就知道了古人“負薪”、“掛角”的勤學故事。“掛角”說的是唐朝李密,初為隋煬帝宿衛,後辭去發憤讀書,騎牛到外地尋師,以《漢書》掛牛角,行、止皆展讀。閱《齊白石狀略》,知道這位傑出藝術家少時也曾“掛角”讀書,打下古文基礎。

巴雷尼小時候因病成了殘疾,母親的心就像刀絞一樣,但她還是強忍住自己的悲痛。她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是鼓勵和幫助,而不是媽媽的眼淚。母親來到巴雷尼的病床前,拉著他的手說:“孩子,媽媽相信你是個有志氣的人,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雙腿,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敢地走下去!”從那以後,母親只要一有空,就給巴雷尼練習走路,做體操,常常累累得滿頭大汗。有一次,媽媽得了重感冒,她想,做母親的不僅要言傳,還要身教。儘管發著高燒,她還是下床按計劃幫助巴雷尼練習走路。

體育鍛煉彌補了由於殘疾給巴雷尼帶來的不便。母親的榜樣作用,更是深深教育了巴雷尼,他終於經受住了命運給他的嚴酷打擊。他刻苦學習,學習成績一直在班上是名列前茅。最後,以優異的成績考進了維也納醫學院。大學畢業後,巴雷尼以全部精力致力於耳科神精學的研究。最後,終於登上了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的領獎臺。

精神和強烈的事業心,也深深地薰陶著小瑪麗。她從小就十分喜愛父親實驗室中的各種儀器,長大後她又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方面的書籍,更使她充滿幻想,她急切地渴望到科學世界探索。但是當時的家境不允許她去讀大學。19歲那年,她開始做長期的家庭教師,同時還自修了各門功課。這樣,直到24歲時,她終於來到巴黎大學理學院學習。她帶著強烈的求知慾望,全神貫注地聽每一堂課,艱苦的學習使她身體變得越來越不好,但是她的學習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不僅使同學們羨慕,也使教授們驚異,入學兩年後,她充滿信心地參加了物理學學士學位考試,在30名應試者中,她考了第一名。第二年,她又以第二名的優異成績,考取了數學學士學位。

愛因斯坦就是一位從“笨瓜”到科學巨人的典型。愛因斯坦幼年時是出了名的“弱者兒”,3歲還不會說話!讀書時是不愛玩耍的討厭的學生。6歲時,被老師叫到名字,竟呆若木雞,引來一片輕蔑的笑聲:“差勁的笨瓜”。當時老師給他的評語是:“智力遲鈍,話說不清楚,成不了才。”讀中學時,教導主任給他下了個結論:“幹什麼都一樣,反正一事無成。”考大學時,語文和生物竟然不及格,不得不補習一年。看來愛因斯坦日後成為科學奇才,絕不是靠早慧,而靠著一顆勤奮好學,勇於獨立思考,不斷探索的心!

名人事蹟材料7

每年的春節晚會現場,有一個人一出場總是那句口頭禪:“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各位來賓,Ladies and鄉親們,我想死你們了!”

知道他是誰了嗎?

對!他就是馮鞏,一個還沒開口就能把你逗樂的笑星。

說起馮鞏,他的身世那可不得了!他曾祖父曾經是中華民國的代總統——馮國璋。虎父無犬子,馮鞏的爺爺早年留學海外,回國後實行實業救國,也是響噹噹的一個人物。

身世這麼顯赫,馮鞏為何走上藝術道路呢?因為到了馮鞏這一代,家境已經沒落,而馮鞏從小就有文藝才華。當年,為了進宣傳隊,馮鞏甚至偷偷賣掉祖傳的一個大鐵爐,買了一把胡琴。

後來,馮鞏拜馬季為師,學習相聲的創作與表演,並先後與劉偉、牛群搭檔,活躍於津京相聲舞臺。馮鞏和牛群簡直就是黃金搭檔,在上世紀90年代,他們是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兩張王牌,馮鞏由此成為聞名天下的笑星。

有一次,一個記者向馮鞏提出要求:“我想採訪一下您的妻子和兒子。”

馮鞏笑著說:“我的妻子和兒子,除了是我的妻子和兒子之外,跟別人的妻子和兒子沒有太大的區別,所以,你還是別採訪他們了。”

那位記者緊接著說:“您作為一個公眾人物,大家很想了解您的另一面,您不讓採訪怎麼行?”

聽罷,馮鞏把身子一轉,背對那位記者,伸手將衣服往上一撩說:“你們不是總想了解我的另一面嗎?請看,這就是我的另一面。”

還有一次,馮鞏參加中央電視臺心連心藝術團的慰問演出,同臺演出的有蔣大為、濮存昕等大腕。演出結束後,人們發現蔣大為的追星族差不多都是中年男歌迷,而濮存昕的追星族幾乎全是少婦,只有馮鞏的追星族不但人數眾多,而且男女老少都有。

主持人朱軍發現了這個有趣的現象,就問馮鞏:“鞏哥,相聲這麼不景氣,喜歡你的人卻這麼多,你說是為什麼啊?”

馮鞏聽後,指著自己的臉說:“這是因為我的這張臉長得老少皆宜。”

名人事蹟材料8

彭湃(1896-1929年),原名彭漢育,廣東海豐人,被譽為農民運動的大王、中國農民運動的領袖。大革命時期,在廣州舉辦五屆農民運動講習所,擔任第一和第五屆農講所主任。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彭湃在廣東海陸豐地區領導武裝起義後,建立了海豐、陸豐縣蘇維埃政府,這是中國第一個農村蘇維埃政權。“家風就是理想主義”,彭湃的孫女彭伊娜說,家裡人對物慾都沒有瘋狂的追求,這個家庭遺傳的最珍貴的東西就是為了理想奮不顧身。

彭湃家裡原本相當富有,是海陸豐有名的大地主家庭,有“鴉飛不過的田產”。但他目睹了國家貧窮落後,民族積弱被欺,農民處於被剝削被壓迫的底層,生活十分困苦。他幾經尋求選定馬克思主義,立志變革中國社會。

彭湃號召農民起來進行鬥爭,表示願意拿出家產來支援農民。母親知道後十分傷心,邊哭邊說:“祖宗無積德,就有敗家兒。想著祖父艱難困苦經營乃有今日,倘如此做法,豈不是要破家蕩產嗎?”彭湃回到家裡沒有一個人肯對他說話,好像對著仇人一樣,大哥也以分家相威脅。

以救國救民、變革社會為己任的彭湃認定家裡的財產都是從農民手中搶來的,應該歸還給農民。堂兄代他領回了分得的田契,彭湃便親自將田契送到佃戶家裡,可是佃戶們卻不敢接受,他決定採取一個更激烈的行動。1922年11月的一天,彭湃請來許多農民,當眾燒燬了屬於他的全部田契,把財產分給窮苦的農民,帶領農民參加革命。當初,他的家長希望他成為家族的接班人,而他卻成了舊社會的掘墓人。這是他對舊家風的背叛,與此同時,也逐步形成了新家風。

1929年,彭湃被反動派殺害,英勇就義時年僅33歲。英雄已去,浩氣永存。彭湃骨子裡為革命為理想奮不顧身的特質代代相傳,在後人的血液裡澎湃不息。

“爺爺為理想而進行實踐是無私徹底的。”彭伊娜說。在彭湃的感召和帶動下,彭家多人前赴後繼走上革命道路。在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時期先後有7人犧牲,其中6人被追認為烈士,最大的35歲,最小的才17歲。

作為紅色家族的後代,彭家人沒有把自己看成特殊的人群,也不懂得利用一些關係去謀求什麼。他們始終與群眾打成一片,為家鄉和社會的發展嘔心瀝血。

彭湃的兩個兒子,彭士祿與彭洪自小就是孤兒,靠人民群眾的掩護幫助,吃著百家飯倖存了下來。其中彭士祿15歲時,幾經艱難被周恩來接往延安,之後留學蘇聯,他是核動力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是我國第一艘核潛艇的總設計師,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1983年,他主持了大亞灣核電站的前期工程,為我國科技事業、核工業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但他從不居功自傲。

與祖國和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這就是彭家幾代人傳承的共同選擇。

名人事蹟材料9

全國勞模時傳祥的兒子時純利當清潔工不到三個月,就招來不少非議,一些善意的人勸說小時:"你還年輕,才二十出頭,應當進工廠學技術,那是一輩子用得著的鐵飯碗"。有的說:"你爸爸幹了一輩子淘糞工,你也到這裡來,和大糞打交道有什麼出息。"也有的說:"就憑你爸爸的名氣,只要你開個口,還能不照顧你!"

有人給時純利介紹了個物件,但姑娘經不起社會上的風言風語,兩人很快就分手了。小時在這種情況下,思想難免有些波動,他母親看到了兒子的思想變化,立即把他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寧願一人髒,換來萬戶潔。這是你父親的終身志願,我也是抱著這個信念讓你到清潔隊的。你要切實接好你父親的班,在環衛崗位上幹下去。"

經過一段時間的鍛鍊,經過母親和師傅們的幫助,小時安心了。他說:"掏大糞的活兒,別人不干我幹。"小時不愧是父親的好後代,在環衛崗位上作出了顯著成績,成為全國新長征突出手。

名人事蹟材料10

葉劍英(1897—1986年)元帥,戎馬一生,英勇善戰,在全國人民心中,是一位為中國革命勝利建立不朽功勳的卓越領導人。對於家風,葉帥一直抓得很緊,嚴格要求,一以貫之。他經常對子女們講“挺著腰桿走路,夾著尾巴做人”的道理,要求子女銘記“夾著尾巴做人”的家訓。

葉劍英元帥的女兒葉向真讀大學期間,每當星期日,要從學校乘坐公交車回家,途中要換三次車,需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回到家裡。有一天,“赤日炎炎似火燒”,葉向真冒著酷暑從學校回家,怎麼也擠不上公交車,好不容易擠上車,在路上折騰了三個小時,心裡憋了一肚子火。她一回到家就發牢騷,抱怨不派車接自己,葉帥一聽,厲聲批評說:“你以為這個車是給你們配備的嗎?因為我是替黨和國家工作,才給我用的車。一般老百姓可以坐公交車,你怎麼不能坐?你以為你是誰?”葉帥的嚴厲批評,使女兒受到深刻教育。從此,她再也沒有在這些問題上發過牢騷,自覺嚴格要求自己。

在兒女的眼裡,葉劍英元帥為人寬厚,謙虛謹慎,對子女既要求嚴格,又愛護有加。葉帥常常給子女寫信,對他們的讀書學習、工作就業、婚姻戀愛等各方面給予指導,鼓勵孩子們做小螺絲釘和實幹家。葉帥在給葉楚梅的信中,要求女兒“努力把自己鍛鍊成為人民所需要的人,不是多一個少一個沒有什麼關係的人,不是可有可無的人。確有一點本事,拿出來為人民做點事,盡點小螺絲釘的作用,這就是學習的目的,也是做人的目的。不要好高騖遠,幻想多而實幹少。這一點,可要注意。多少人都說你學得不壞,爸爸是高興的。但應該懂得還不夠得很。望繼續努力,日進不已的學習,完成學習任務”。

談到葉帥的家庭教育,女兒葉向真說,父親在家裡比較民主,但決不是放任,他很尊重別人。父親相信真正尊重他人,才會讓他人透露自己的心聲。如果以家長的命令式對待子女,就沒辦法瞭解孩子的心聲,孩子有什麼話也不願意跟父母說了,等到出了大問題的時候,家長才發現,就為時已晚了。葉帥曾說過,真正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須瞭解孩子。

名人事蹟材料11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十分勤奮好學。由於家裡很窮,所以他白天務必幹許多活,掙錢餬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

但是,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痛這浪費的時間,內心十分痛苦。他的鄰居家裡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氣,對鄰居說:“我晚上想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們家的一寸之地呢?”

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麼書呢!”匡衡聽後十分氣憤,但是他更下定決心,必須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牆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藉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飢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他想繼續看多一些書的願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

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此刻大戶人家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裡白乾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能夠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習的,之後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者。

名人事蹟材料12

如果執教基礎,新生的起點一定更高更穩。影響一生。

如果問:1946年,徐悲鴻任北平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時,教幾年級?你也許答不出。但要問:現在中的教幾年級?你一定脫口而出——畢業班。且不說大學,就說一窩蜂擴招的名中學,師資匱乏,便讓高二老師教高三,高一老師教高二,九年級老師晉高一,依此拆低補高,最終是剛畢業的大學生教七年級。

但當年徐悲鴻反其道而行之。他親授一年級課,教新生起稿、觀察、修改、乃至鉛筆、紙張、油彩等工具的用法,還到學生宿舍指導寫生。二年級由吳作人等名家任課。三年級,待學生好規矩養成,才交給青年老師帶班。新師應該得到尊重,可教育是天底下最難的事,新生剛起步,如果執教基礎,新生的起點一定更高更穩。影響一生。

悲鴻大師用心良苦,大師何以如此?一是心有學生,盡力對學生的一生負責。二是教學理念崇高,不浮躁,不急功近利。這也許是那時既不擴招收費、也不以“升學率”為考評標準的緣故。由開啟智慧,乃三生有幸。當代人唯有羨慕的份了。

名人事蹟材料13

這傢伙從出生起,就吃不飽,趕上大多數中國人餓得半死的年代。每逢開飯,他匆匆把自己那份吃完,就盯著別人的碗嚎啕大哭,一邊哭,一邊公然地搶奪堂姐碗中的那份食物,搶得雙淚長流。

那是1960年的春天,能吃的東西似乎都吃光了。草根、樹皮、房簷上的草。有一次學校拖來了一車好煤,他拿起一塊就放在嘴裡嚼,同學們也跟著一起嚼,都說越嚼越香。一上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他們就在下邊嚼煤,咯咯嘣嘣一片響,全都一嘴烏黑。

1976年,他當了兵,從此和飢餓道了別。從新連分到新單位時,精粉的小饅頭,他一次就吃了八個,肚子裡還有空,但不好意思再吃了。炊事員對食堂管理員說:“壞了,來了大肚漢了。”

後來,日子好過了,一上宴席,他卻仍是迫不及待,生怕撈不到似的吃。好多朋友攻擊他,說他吃起飯來奮不顧身,埋頭苦幹,好像狼一樣。

他一次一次牢牢記著,少吃,慢吃,吃時嘴巴不響,眼光不惡,夾菜時只夾一根菜或一根豆芽,像小鳥一樣。

他也想痛改前非,但一見到好吃的,立刻便恢復原樣。每當他從電視上看到鱷魚一邊吞食一邊流淚的可惡樣子,馬上就聯想到自己。

當然,僅僅有飢餓的體驗,並不一定就能成為作家,他能成為一個作家,是因為有個“右派”大學生說他認識一個作家,寫了一本書,得了成千上萬的稿費。聽說作家每天吃三頓餃子,而且還是肥肉餡兒的,咬一口,那些肥油就唧唧地往外冒。

他不相信天下竟有富貴到每天都可以吃三頓餃子的人,但大學生用蔑視的口吻對他說:人家是作家!懂不懂?作家!

從此,他就知道了,只要當了作家,就可以每天吃三次餃子,而且是肥肉餡兒。那時,他就下定了決心,長大後一定要當一個作家。

為了能一天吃上三頓餃子,他寫出了的長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後來被張藝謀導演看中,改編成電影《紅高粱》,並且在西柏林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結果,這部小說一下子捧紅了三個人:張藝謀、鞏利、莫言。

他,就是作家莫言。

名人事蹟材料14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後遷居下郢(今陝西渭南縣東北),他是唐代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與唐代另一大詩人元稹齊名,世稱“元白”,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五卷。

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時期,倍嘗離鄉背井之苦。他的祖父和父親做過縣令一類的地方官,祖母和母親都能詩善文。他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化薰陶,五六歲時開始學寫詩,-歲時已通曉聲韻。他學習非常刻苦,讀書、作文、學習寫詩,一日也不間斷。因為經常朗讀和寫字,他的口舌生了瘡,手肘磨出了老繭。

貞元三年(公元787年),16歲的白居易帶著自己的詩稿,去京城長安,行進在咸陽古道上。此時正值早春,冰消雪融,剛剛生出的嫩芽,沐浴著春風在枯蒿腐草間探出頭來,他喃喃自語道:“果真是‘春風吹又生’了。”

原來他觸景生情,想起他寫的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來了。

白居易來到長安,拜見了擔任著作郎、掌管編纂國史和起草重要檔案的大詩人顧況。白居易恭恭敬敬地從書囊裡拿出自己的詩稿,懇請顧況指教。

老人將詩稿漫不經心地開啟,低聲吟讀起來。讀著讀著,他忽然被那首題為《賦得古原草送別》的詩吸引住了。他反覆吟詠品味著: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妙絕!妙絕!”老人讀完這首送別詩,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絕。他喜歡這首詩真摯充沛的情感和樸實無華的風格,尤其欣賞前四行耐人尋味的獨特意境。作為人,不同樣應該像那莽原上的野草一樣,在逆境中頑強地鬥爭、倔強地生活嗎?“恩師過獎了,晚生無地自容。”白居易紅著臉,喃喃地說道老人從白居易口裡知道白居易家世,知道他從11歲起就遠離故鄉親人,在浙江一帶過著萍蹤浪跡的生活;知道他今天來長安是希望在這人才薈萃的國都,得到詩人的推薦和延聘,找到一個理想的出路,施展自己的抱負。老人越發憐愛這位才華橫溢的少年詩人了。顧況開始看到詩稿上寫“白居易”

三個大字時,還打趣說:“長安物價猛漲,只怕居住很不容易呢!”後來緊緊拉住白居易的手說:“年輕人,能寫出這樣的詩句,不要說住在長安,就是走遍天下也不困難了!老夫剛才開了個玩笑,可不要見怪噢。”

由於得到顧況的誇讚,白居易很快在長安出了名。不到幾年,他考中進士。唐憲宗聽說他的名氣,又提拔他做了翰林學士,後來又派他擔任右拾遺。

白居易並不是一個追名逐利、阿諛奉承的官僚。他創作了大量樂府詩,有不少是揭露當時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對官僚統治集團魚肉人民的罪行進行無情的抨擊,對勞動人民的痛苦遭遇表示無限的同情。他又敢於向皇上犯言直諫,大膽發表意見,所以皇帝反感,同僚妒恨,他一生政治上很不得志,後來降為江州司馬。以後雖然又幾次回到京城,做了幾任大官,但因為朝政混亂,像白居易這樣的人不可能有所作為。他把主要精力用於詩歌創作,共寫下二千八百多首詩,這些詩成為我國文學寶庫中燦爛的明珠。

名人事蹟材料15

我國著名畫家齊白石,無論是畫蝦、蟹、小雞、牡丹、菊花、牽牛花,還是畫大白菜,無不形神兼備,充韻生動,奧祕晚窮,據說他在八十五歲那年的一天上午,寫了四幅條幅,並在上面題詩:“昨日大風,心緒不安,不曾作畫,今朝特此補充之,不教一日閒過也。”

巴爾扎克的時間表巴爾扎克在二十年的寫作生涯中,寫出了九十多部作品,塑造了兩千多個不同型別的人物形象,他的許多作品成了世界名著。他的創作時間表是:”從半夜到中午工作,就是說,在圓椅裡坐十二個小時,努力修改和創作,然後人中午到四點校對校樣,五點鐘用餐,五點半才上床,而到半夜又起床工作。

惜時如金徐特立於1929年赴法勤式儉學時,已經43歲了,然而他卻信心十足,惜時如金,所以不到一年時間,他就初通了法語,可以到工廠去做工,實行勤工儉學了。

準確的時間表德國大哲學家康德在哥尼斯堡大學任教期間,遵循嚴格的生活規律,也每天晚上八點鐘睡覺,清晨5點鐘起床,他在30年中嚴格按照這一時間表活動,準確無誤,以致於他每天早上外出散步時,當他的居民都以他出門的時刻為標準來校對時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