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G.Myers著《心理學》讀後感3篇

來源:果殼範文吧 2.74W

引導語:細細品味一本名著以後,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不妨坐下來好好寫寫讀後感吧。讀後感你想好怎麼寫了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David s著《心理學》讀後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David s著《心理學》讀後感3篇

  David s著《心理學》讀後感篇1

《心理學》第二章講的是“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物件的指向和集中”,看完之後覺得人的心理活動怪有意思的,也挺奇怪的,那些心理學家對人們的心理活動如此瞭如指掌也怪可怕的。

通過對第二章的閱讀讓我瞭解到原來注意的種類共有三種,它們分別是:無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後注意。三者緊密聯絡、協同活動,無意注意在一定條件下可以轉化為有意注意,而有意注意可以發展為有意後注意。另外,注意還有其固有的功能,那就是選擇功能、跟蹤和保持功能以及調節和控制功能。對於不同的個體來說,其注意的廣度、注意的穩定性、注意的分配以及注意的轉移又各不相同,我想這就是為什麼在課堂上每個學生的表現會各不相同吧,比如說,在上課或進行學習活動時,有些學生的思想特別愛開小差,愛做小動作。現在我終於明白,不是這些學生主觀上不願意認真聽課或是積極進行學習活動,而是他們的注意力特別容易被一些奇異的、刺激的事物所影響,他們的注意力保持不了多長時間,這是他們的天性使然,與他們的年齡特點有很大的關係。所以說,如果我們強制性地要求他們認真起來,那效果肯定不會很好,即使看著他坐得端端正正或是貌似很認真、很努力地進行著學習活動,說不定這時候他正處在“身在曹營心在漢”的狀態呢!但是如果我們放任自流,不去有意思地培養他們的注意力問題,那麼對他們的學習乃至今後的發展將是一個極大的不良影響。

在我沒有認真閱讀過“注意”這一章以前,遇到上述情況我真的不知道該如何是好?或許我會選擇強制行地要求他們立刻將注意力轉移過來,但是現在我不這麼想了,因為我明白了學生的注意力培養是要講究方法和時機的。在個體發展中,中國小生的無意注意的發生要先於有意注意,而國小生的無意注意已相當成熟,一切能引起成人無意注意的物件也同樣能夠引起國小生的注意;然而國小生的有意注意卻缺乏自覺性,表現為自己不會主動確立目的,需要老師和其他成人給定目的。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的利用三種不同類別的注意,正確地引導學生逐漸地將注意力集中在學習目標上。

1、根據無意注意的規律,在教學中教師要力求做到:教學內容新穎、豐富;教學方法多樣、並富於變化;還要善於組織學生的注意力,妥善處理好突發事件,另外,還要安排好教學環境,最大程度地防止學生分心。

2、根據有意注意的規律,在教學中教師要力求做到:幫組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目的;對學生學習的要求既要嚴格又不能太過火,即要適當;要積極地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組織學生進行實際操作;充分利用學生的間接興趣。

3、根據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交替的規律,在教學中教師要能夠根據這兩種注意的相互交替,使學生的注意力長時間地保持集中。

在一堂課的剛開始階段,學生的注意還停留在上一節課或是課間活動上,這時就需要教師通過組織教學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過來,產生有意注意,接著,讓學生對本節課新的學習內容發生興趣,產生無意注意,再然後,根據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進行教學,讓學生掌握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使學生的無意注意轉為有意注意,最後通過教學方法、形式的改變來引起學生的無意注意,從而使學生能夠保持較長時間穩定的注意,也減少了學生學習時的疲勞,進而增強了學習效果。

對於以上的教學規律、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生注意的正確應用,說起來沒有什麼難的,但是真正能夠在教學中應用自如又豈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啊!所以啊,教學經驗對一名教師而言是何等的重要啊!對於我一個踏入教師行業不就的人而言又是何其的困難啊!但是為了能夠成長成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師,我會不斷努力、不斷充實自己。

  David s著《心理學》讀後感篇2

自從地球上出現了人類以來,我們就對自身產生了興趣"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採取行動?"我們不能肯定其它的動物是不是也如此"關注自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對自身的思考讓人類更加與眾不同。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的孔子、印度的佛陀都強調思想的力量和來源,心理學正是起源於這種對自身的關注和思考。全球各地各個時期的人們,為心理學的發展貢獻了力量,然而,真正意義上的現代心理學誕生於德國萊比錫大學的一間實驗室,如果要全面瞭解現代心理學,我們就應當從西方世界的論述開始,近日,我有幸拜讀了當前縱覽心理學發展的最重要的書籍之一,戴維—邁爾斯所著的<心理學>。

這本書已經出到第七版,作為一心理學領域的最著名的導論性書籍之一,它使600多萬的讀者從中受益。作者還寫過一本<社會心理學>,再版了八次。美國心理學會前任主席,菲利普—津巴多說,戴維—邁爾斯的寫的教材無一例外都是暢銷書籍,因為他有著優雅雄辯的文辭。

作者自已說,我希望以一種充滿熱情的、富有個性的方式來講述心理學,我的目標始終是,懷著對學生需求和興趣的敏感性,創作出反映科學發展最高水平的心理學導論。這本書語言生動,表達流暢,將歷史上重要的心理學事件和人物娓娓道來,體現了優雅而嚴謹的寫作風格。

<心理學>這本書從序幕"心理學的故事"開始,共有十九章,包括了對心理科學的批判性思考神經科學與行為行為的天性與教養人的發展感覺知覺意識狀態學習記憶思維和語言智力動機與工作情緒壓力與健康人格心理障礙心理治療社會心理學等內容。

在結構上,本書在每一章都安排了複習和思考,利於讀者的自學,還提供了進一步學習的網路資源嚮導。這些為讀者全面瞭解書中的故事概念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

在嬰兒面前直接隱藏二根手指中的一個,為什麼嬰兒會十分開心,總是充滿興趣?他們可以理解你的手指並沒有消失嗎?赤腳過火焰可以用心理學來解釋嗎?感覺到聲音就按鍵和聽到聲音就按鍵在時間上為什麼有區別?這些生活中有趣的問題,可能有著出乎意料的答案。<心理學>這本書會為我們提供許多的思考和啟示。

這是一本受到許多專家和讀者推薦的書,當我閱讀它的時候,那些生硬抽象的心理學名詞和心理學實驗不再是那樣的陌生,表現出了生命的活力。也許心理學是世界上涉及面最廣的科學了。我們的生活越來越離不開它。哲學家羅素說:"絕大多數人還沒來得及思考就死了;而實際上,他們根本就沒有思考過。",閱讀心理學書籍,瞭解我們自己身處的世界,瞭解我們的情緒和行為,不僅僅可以讓我們擺脫一些無端的困擾,也可以讓我們從中感受到自省的樂趣。

  David s著《心理學》讀後感篇3

心理學是一門與人的生活和工作息息相關的科學,讀來獲益頗多,就心理學本質而言,它是一門幫助我們正確處理認知與行為、自身與環境、工作與人際關係等問題的實踐科學。

近來看了一本心理學的書,最有感觸的一句話就是: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

“要我做”就是一個人在工作的`時候缺乏主動性,總是在生活所迫或者別人的催促下不得不做自己的工作。如果一個人缺乏對生活的熱情和主動,就會被動的接受一切,在生活和工作沒有目標,看不到前途,物質和精神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人的懶惰的本性就會被激發起來,就會處處“要我做”,如果在一個單位人人都處於這樣的狀態,開展一項工作就會變得很困難,個人和集體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製約。那麼,如何才能把“要我做”變成“我要做”呢?《心理學》這本書給我們開出了一劑溫良的治病藥方。

心理學在人的激勵方面分析的很詳細,就是如何激發個人的積極性,首先就是確定正確的目標。人活著要有理想,有奮鬥目標,不然就會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成功:簡單的說,就是目標加上進取心,有人安於現狀,只想維持現狀,採取“守”的態度,時間久了就會變陳消極的態度,失去積極的動力,人生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所以必須要設定向前看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追求卓越,追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現在的自己,才能不斷進步,才能離成功更近一些。

心裡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其中自我實現的需要建立在其他需要的前提之下,在工作能夠體現自我價值,變成了一種興趣的時候,人就會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一旦工作變成了一種興趣,就會變被動為主動,“要我做”也就順其自然成了“我要做”。

保持一種樂觀向上的積極心態,讓自己時時擁有快樂的感覺,凡事不斤斤計較,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學會感激,只要健康和活著,就是上天最大的恩賜,就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自己應有的一切。

在現實社會和工作中,一個人滿足了基本需要以後,就要給自己定目標,思考和理解自己生活工作的目的是什麼,意義如何體現,怎樣讓自己的心情快樂和輕鬆,怎樣用積極的心態去對待挑戰和麻煩,在反思的過程中,“要我做”也就逐步轉化為“我要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