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人生》的心得體會

來源:果殼範文吧 2.65W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後,常常可以將它們寫成一篇心得體會,這麼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麼問題來了,應該如何寫心得體會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人生》的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1

初讀肖川的《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試著找幾點對號入座,就定個小題目:“苦、累並幸福快樂著————因為我是教師”。

書中引用古人的話是這樣闡釋幸福與快樂之間的關係的:即“幸福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幸福生活是我們天生的善,我們的一切取捨都從快樂出發,我們的最終目標即是得到快樂。”作為教師我們的幸福、快樂源自何方?書中說:只有幸福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學生,教師是一種知識轉化與智慧增值的職業,是一種心靈浸潤與人性化的職業。對於教師而言,幸福更是有特殊的意義,教師是一種社會角色,肩負著一定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而教師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最樸素的概括就是教書育人。因此,儘管教師幸福與其他因素有關,但教師的幸福主要體現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就這一點來說我是深有體會的,我真切地認識到:教師的幸福來自學生的成長與發展。自己從事教育工作已經整整三十五年了,三十五年來,究竟教過多少學生我從沒有計算過,但是我卻從每個學生的成長過程中品嚐到幸福快樂,因為我從自己獨特的工作物件————學生身上看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進而體驗到精神上的無限幸福。學生的學業進步、道德成長、個性萌發,桃李滿天下,促成了我最大的幸福。

就拿我所教的三(3)班工作來說吧,全班不過40多名學生,但卻是全年級的老大難,學生的組成結構比較複雜,單親的、離異的、溺愛的等等,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如果不採取有效措施,甭說幸福快樂了,每天就剩下在痛苦中掙扎了。剛接手時我也曾一度束手無策,但是我知道,我的教師責任感,我對學生的愛是不受任何客觀條件制約的。正像文中說的:有愛才有教育,有興趣才有學習,學生的課堂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任課教師的喜好程度。如果我們想要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想要分享他們的想法與感受,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我們就需要合理、有效第組織課堂,使他們獲得情感上、智力上和身體上的安全和關愛,這些我認為我做到了。我充分利用課堂的四十分鐘,用最佳的授課形式,準備充實的教授內容,贏得學生的認可,用課間休息與中午休息時間與他們溝通、交流,而且,真心實意地幫助他們分析今天的知識積累與他們未來的前途命運的關係。很快,我就成了他們的良師益友,課堂教學效果有了明顯的該改善,我馬上進入第二階段,幫他們補知識,我也因此犧牲了一學期的'中午休息時間,自己雖然苦點、累點,但一看到他們的不同程度的進步,我就發自內心的高興,尤其是第一學期下來,我在他們的心目中的滿意度是100%,但是那種幸福快樂的感覺只有自己能體會得到。

有兩個典型的事,讓我至今想起來還津津樂道。班裡有一個男生,大家公認是雙差生,我對他的幫助教育就比別的學生多一些。一次我因心臟不好,趴在講桌上起不來,同學們都不知如何是好,據後來大家講,這個學生知道他奶奶有藥,急了似的往家跑,他回來的時候,我已經吃完了藥,看他氣喘吁吁地跑到我面前,舉著藥,我當時就哭了。這裡面更多的不就是幸福嗎?還有一個學生,父母離異,母親帶著他重組家庭,他的性格比較怪,很少與同學溝通,我只是發現他的字很好,適時鼓勵,對他的工作更以關愛為主,僅此而已。他回家竟對他媽媽說,他將來的第一份工資,要給我買好吃的。大家可想而知,我還有什麼理由叫苦叫累呢?我都被學生給我帶來的幸福包圍起來了,它不正是我今後更好的工作動力嗎?

本學期,我又接了四(1)班,我沒給領導提任何困難,我同樣用滿腔熱情工作,為了提高優秀生的成績,我又利用中午時間給他們輔導,以至於有的老師說我精神好,不知道累。其實,苦、累我自己最清楚。我何嘗不想利用中午歇歇腿,緩解一下到了晚上腿就腫脹,可是不行。如果有一次我因其它原因沒有輔導,感覺就很失落,好像一天沒做事。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師生的共同努力,這次單元測試,我輔導的其中一名同學及格了(上學期數學只考了26分),看到這個成績,我內心也充滿這成功的喜悅。我早已默默地把培養學生作為自己最幸福、最快樂的事。

是啊,我是幸福的。多年來,我創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創造出值得崇拜的學生。我時刻看到自己學生成長,在學生的進步與對社會的貢獻中體會到一種他人無法達到的快樂。最後用書中的話結束我的發言:教師,諄諄善誘,守望的是講臺,放飛的是希望,播種的是知識,收穫的是未來!我將會一直默默地奉獻下去,享受那無與倫比的幸福。認識膚淺,望諒解。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2

這是讀的比較久的一本書,書中的內容有很多的觀點值得品味,還是先呈現下在讀本書過程中,摘抄的的幾個小片段。

積極期待:積極期待談起來分為兩種,一種是權威自戀的延伸——“我希望你能成為我希望的形象。”第二種是權威對你的信任——我相信你是最好的,你現在對自己有了懷疑,我就給予你積極的確認和支援。心理學認為——最好的教育環境是抱持性的。它具備兩個特徵:孩子發展好的時候,認可他;孩子受挫的時候,支援他。

思考: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需要的是什麼?在不同階段我們的需求是不同的,可是終究離不開“理解”二字。所謂的抱持,應該更多的是在身後去支援,以及在需要的時間去傾聽,在傾聽中成長也許就完成自我心理的調整。

你想要一個什麼樣的自傳。首先你得認識自己的自傳。設想一下你的墓誌銘。想象你去世之後,要在你的墓碑上刻下最簡練的話,以概括你的人生。你會給自己的墓碑上刻上哪幾個字?

讀到此處心理還是有點波動的,在年輕之際,我們對自己的人生成長都有一定的追求,在自己的內心種下希望的種子。若這顆種子一直受到你內心的暗示的滋潤,也許它不能長成參天大樹,但一定會茁壯成長。成人的世界,在相同的職業背景下,更多是心裡的投入。我們在事情上的專注程度,會決定我們自身的成長。墓誌銘——就是人生對自己的督促。

《道德經》“天地不仁,萬物為芻狗。”

《清靜經》“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執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心靈,是內在的事;關係是外在的事。

內在心靈和外在關係,一樣也是互為鏡子。你擁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去構建什麼樣的關係;你構建什麼樣的關係,一樣可以反觀出你的心靈。

對此話的理解是,我們的心靈是通過關係表現出來的,關係是心靈的反映。心靈是內在的,關係是外在的.。換句話說:就是我們的心理動機會通過外在變現出來。實際上這為我們研究人的心理指出一種簡單的方法。觀察一個內心動機,可以去觀察一個的社交圈。即,人以內聚,物以群分。

一元關係:即一個人只看到自己的意志,只感受到了自己的感受。他希望別人都來配合他的意志,在關係中,只能他說了算。這種關係在幼兒階段特別明顯,小時候我們經常感受到自己是世界的主宰。總認為自己是皇帝,可以操控世界萬物。

二元關係:即一個人意識到另一個人是和自己一樣獨立存在的,有自己的感受和意志。他能共情對方的感受,也真能尊重對方的意志。當個體進入二元關係時,就逐步的擺脫“皇帝夢”,開始逐漸的感知他人的存在,明白世界是多元的存在。在這一階段,主體能感知到我與你的存在,進入到“我和你的狀態”。典型的案例,朋友只能跟自己關係好,是元對元的關係,不是網的結果。

三元關係:即一個能意識到關係的複雜之處。在複雜的關係中,他能同時看到我、你和他三人的感受和意志,並能尊重這個複雜的三元關係中的競爭與合作。在進入三元時,能夠理解關係的複雜。

行動困難症

行動困難症是想法多,但是行動很難。

第一種,可參見很多企業家的重要本事之一——“畫餅”。即能簡單的描繪版圖,但是缺乏實踐的過程指導。

第二種,常見於很多的嚴重的拖延症,例如一個女孩說她多希望自己的會計考試能夠得高分,但她就是不能投入學習。仔細聊下去,原因很直接——真去學習時,就發現掌握知識需要很多的時間,並不能做到一學就會。

這種案例在教學中經常發現,表現為學生眼高手低,認為自己的基礎掌握紮實,不願碰觸基礎題型,而選擇難題進行攻關複習,實際上是自己的基礎的方法不夠規範,很難有效落實。另一類,是所謂的學困生多數為逃避型心理的特徵。

問題,在關係中形成;問題,在關係中呈現;問題,在關係中療愈。

一個小故事(本書中感覺很有啟發的一個小故事)

一個1歲多的幼兒,離他十幾米遠的地方有一個玩具,要想得到這個玩具,可以有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大人大步流星地走過去,拿給他這個玩具,這個實在太easy(簡單了);另一種方式,他連滾帶爬地挪了十幾米遠,拿到了這個玩具。這兩種方式,他的願望都實現了。只是前一種方式會讓他覺得“噢,大人太厲害了”,後一種方式,則讓他感知到“我太厲害了”。後一種方式會增加這個幼兒的自我效能感,所謂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人知道“我可以利用我的努力把事情做好”。用大白話說就是“我能行”。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3

讀書是一件賞心悅目、怡情養性的樂事。德國哲學家尼采就曾把讀書形象地譽為“散步在別人的知識與靈魂中”。因此,當今的青少年中學生中有許多喜歡讀書,這是值得稱道的,也是應該大力倡導的。但為什麼有的讀書受益匪淺,可有的人讀了不少書,到頭來卻長進不大或一無所獲呢?細細想來,我們會發現,後一類人步入了讀書的誤區。讀書需靜下心來、穩住、耐心,切勿急躁。同時讀書前一定要有目標,還要擬定合理的計劃,以便讀中有的放矢,有序可進。筆者認為,眼下讀書人必須具備以下幾點:

1.有計劃,有系統;有鑽勁,勿急躁。讀書不是為了增添談資,不是裝潢門面,而是為了充實自己,豐富自己的真才實學。因此,讀書不能追蹤流行。如:有些青少年中學生跟著書店廣告走,看著刊物介紹讀,流行什麼,讀什麼。這是沒有個性和主見的。應根據自己的特點,結合自己的身份和生活成長情況,有計劃、有系統地讀。這樣,會獲得紮實的,真正能受用一生的知識。讀書要有鑽勁,切勿急躁,要有華羅更先生所說的那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

2.讀高質量,高檔次的書。讀書可以是一種消遣,是一種休閒,但更是武裝自己的.頭腦。羅曼羅蘭說過:“與其花許多時間和精力鑿許多淺井,不如花同樣的時間和精力去鑿一口深井。”意思就是說讀通俗淺層次的休閒書如同在鑿一口沒水的淺井,永遠喝不到甘甜的清泉。因此,我們要把精力和時間花在讀高質量、高檔次的書籍上,從而汲取其精華。

3.讀實質,讀底蘊。書到用時方恨少。讀是為了用,讀書有一定的功利性。讀書要注意書的整體脈絡,內在底蘊和精神實質。不能只獲得一些零碎知識,而要獲得書的精髓,從而陶冶性情,培養氣質。

現在,人們生活富裕了,家庭經濟寬鬆了,學生的零花錢多了,很多青少年中學生喜歡買書、藏書、讀書。再者,老師又專門給安排的有讀報時間,於是學生也就越發地愛起讀書了。尤其是購名著,讀名著的現象掀起來了,這是很讓人欣賞的。多讀些名著,這對人生是極有益處的。因為名著是經過歷史長河淘洗過而巍然獨存的生活經典,是時間和空間篩選的結果,是文化的精華,真理的載體。它裡面有真貨,中學生可千萬別錯過,否則,將成為一生的遺憾。

如果我們能慢慢地啃名著,神定氣穩地反覆咀嚼,你就會驚奇地發現,文字同樣是有聲音的,有色彩的,有味道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白紙黑字”的背後蘊藏著一個極為豐富的世界。所以,閱讀好書,閱讀名著,不僅馬上可以享用,而且一輩子受用。

4.養成隨讀隨記的習慣。古人說:“讀書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其中“手到”就是指寫讀書筆記。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日子一長,對讀過的書便印象淡漠,甚至像沒讀過一樣;或是雖有點印象,但只剩東鱗西片、隻言片語,派不上用場,倍感“書到用時方恨少”,如此,有人便感慨,“讀書沒有用處。”其實,這正是因為我們把書讀完了便丟開,沒有做讀書筆記的緣故。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啊!因此,同學們讀書要養成隨讀隨記得好習慣。

總之,中學生要熱衷於讀書,要讀好書。除了讀一些同齡人的習作,還要儘可能讀一些藝術上遠遠高出自己的經典之作和一些有著豐富底蘊的名著刊物。因為,只有讀那些高質量,高水平的精品,讀傳世之作,才能走向理性,走向成熟。要多讀書,讀好書,要耐心地讀。讀多了,讀久了,便會不知不覺地進入到王國維所描述的讀書治學的三境界:“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4

忙裡偷閒,細細品讀了《慢生活》這本書,對書中的觀點深以為然!

是啊,如今的世界是忙亂的、競爭的、也是無序的。“快”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生活常態。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東晉陶淵明在一千多年前用詩詞表達了自己嚮往田園生活的心情。而在節奏日益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東籬南山之樂,已成為傳說中難以企及的奢侈。連“睡覺睡到自然醒”都成了許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於是,越來越多的過勞死令人觸目,越來越多的**現象更令人驚心!

觸目與驚心、哀嘆與痛惋之餘,我們不得不思考,是什麼,把這些奮鬥者,這些精英們送上了絕路?

在讀過《慢生活》之後,我才驀然醒覺,是不良的生活方式殺了他們!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急於成功而疲於奔命,彷彿是奔跑在轉輪裡的小白鼠,急三火四地往前衝,累得精疲力竭,卻不明白只不過是在原地踏步。等高負荷、高強度讓身體再難以支撐,等明白自己付出與所得根本不成正比,等發現自己的勞作與收穫竟然事倍功半時,往往已透支了健康,身體之廈千瘡百孔,而那預期中的成功卻彷彿海市蜃樓般,變得更加虛無飄渺了,於是又摧折了信心,精神之堤更是轟然坍塌!於是悲劇就無可避免地產生了!

這是怎樣的錐心之痛啊!更在提醒我們--陳舊的`觀念必須更新了!

《慢生活》如一股清泉,通過閱讀那優美動人的文字,感受作者為我們構架的那個輕鬆、愉悅的環境,使生活在快節奏中、處於精神高壓下的我們,開始被動地重新思索自己的生活,開始尋求一種更健康的生活方式!--慢吃、慢睡眠、慢工作、慢運動、慢讀書、慢休閒、慢音樂、慢社交、慢情愛--這全新的理念提醒我們,在緊湊、高效、高質量的工作之餘,抽出20分鐘到半小時來,放慢腳步,在健康跑中親近自然,在和諧氛圍人親近家人,讓沿途風景滌去心中的憂煩,在親情愛情中中體味生活的真髓,會讓身心在和諧的節拍中得到放鬆,輕鬆地再啟航時,效率會更高,質量會更高!

朋友們,感覺慢生活吧!像《慢生活》所說的那樣,在生活上把心態放平和,慢而不怠,急而不躁,讓工作中要有條不紊,讓生活有張有弛!既要在快樂輕鬆中享受工作的快樂,在工作中品味生活的真諦!生活需要從容,需要夢,而感受慢生活就是這樣的一種從容、做夢的形式,當你一任自己深陷在這份從容與夢想裡時,時空顛覆,忘卻營營,日常的繁忙和瑣碎都已摒棄在外了。

從容淡定,快意人生,相信我們的世界從此與眾不同!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5

再讀《人生》時,已過而立之年。記得初讀路遙的《人生》,剛剛讀國中,彼時的年紀,只嬉笑或惋惜於高加林和劉巧珍的愛情故事,對於作者煞費苦心隱蘊文中的描寫和哲思,則無法參透。當十多年後,靜心再次品讀,有種入身三分的浸入之感,久久無法平靜。

多年來,對於人生的探究是我和身邊同齡的朋友們熱議的話題,但一直無法有清楚的答案。我常常會想,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生活?我的人生?我的價值……路遙的《人生》,通過小說的故事發展,展現每個人對自己人生的選擇,而這些選擇有出於慣性、本能、環境、也有慾望、夢想,在時間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過行為表達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創作背景是在改革開放初期,小說主人公高加林以農村知識青年身份出現,有激情、勤奮、才華、理想,在現實社會一次一次打擊下依然堅持努力去實現夢想,但另一方面,慾望、虛榮充斥著他矛盾的內心,並最終被衝破。劉巧珍一位勤勞、樸實、善良的農村女性,她渴望知識、敢於追求、熱愛生命、忠於現實,她給人以正面形象,或許表達著作者心中對一些事物美好寄託。黃亞平和克南雖都在城裡長大,但成長環境的不同也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文中最後,直至被去除教師資格的高加林在農田裡對德順說“德順爺爺,我一開始就想把最苦的都嚐個遍,以後就什麼苦活也不怕了。”可謂一語中的,震撼人心!究其然,人最怕面對的是脆弱的自己,而最強大的則是內心的堅韌。高加林還是高加林,雖然故事結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所有人都清楚只要他夢想不滅,此段經歷會必會成為他最寶貴的財富。

其實,對於很多人來說,生活的理想就是為了理想的生活。記得自己當初因為一份不甘心,離開了家鄉優越、舒適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報考了機關。等到了大城市、擠進機關之後才發現,現實中的榮耀遠比想象中的要骨感,而困擾卻遠比想象中的要豐滿很多。擁擠而寂寞的都市,風光而重負的`工作,熱鬧而孤獨的生活,人生的矛盾在這裡體現了極致,內心的糾結甚至後悔總是如影隨形。與我有相似經歷的朋友曾作過描述:回想這幾年的生活,我一直是在追求理想的生活。但是,我卻忽視了一點,那就是對於每個人來說,理想的生活卻是各不相同的。有一定社會地位的工作,卻意味著要沒日沒夜的加班加點;呆在大城市的某一個角落,卻意味著過著一種平民的生活;在各地出差奔波,卻意味著與家人聚少離多。與以前相比,我的外表已變得樸素,內心已變得粗糙。

說實話,什麼叫忙碌的不可開交,這幾年算是感同身受。有很多個晚上,我和同事們都是坐在電腦邊,核實各類資料、整理各種工作情況報告。很多不瞭解我們單位的人,根本無法理解,甚至難以置信在機關怎麼會這麼辛苦。工作壓力之大,神經之緊繃,都是我職業生涯的挑戰。至於逛街、美容、泡吧、看電影、旅遊,儘管都不是我很熱衷的事情,但感覺已是非常遙遠的事情了。有那麼一段時間裡,我曾深深地迷茫過,甚至懷疑過自己最初的選擇。

前些時日,出差時與一位老縣委書記偶然聊起關於人生和人生價值的話題,他的話語樸實卻有力,讓我印象至深:“你們這代人不像我們這代人,受過很多苦,對我們而言,特別珍惜現有的工作和條件,我們只想踏踏實實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但你們代表著未來,有活力,有理想,敢於質疑和抗爭,這些都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動力,但你們也應正視自身存在的浮躁,摒棄浮躁,才能靜心做事,未來的人生方向固然遙遠,但只要明晰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心懷堅韌,努力的做好,享受奮鬥過程也不失為實現人生價值啊!”

是的,人生的道路上,幸福的目標是什麼?一個身無分文的窮人說:有錢就幸福;一個忙忙碌碌的富人說:有閒就幸福;一個寒窗苦讀的學子說:能放假就幸福;一個婚姻破碎的女人說:能被愛就幸福;一個雙腿截肢的殘者說:能走路就幸福;一個雙目失明的盲人說:能看見就幸福…… 每個人對幸福的理解和感受都不一樣,積極心理學把這種理解和感受稱為“主觀幸福感”。不管你是通過追求什麼到達幸福,所有人在這種主觀幸福感中都體驗到了兩種共同的情緒:快樂和滿足,並且這種快樂和滿足不是稍縱即逝的,而是一種長久保持的並且持續對生活施加正面和積極影響的。而努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是人生的一種精神狀態,是對生命的一種赤子之情。一心努力可謂條條大路通羅馬,只想獲取可謂道路逼仄,天地窄小。所以,與其規定自己一定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物,獲得什麼東西,不如磨練自己做一個努力的人。志向再高,沒有努力,志向終難堅守;沒有遠大目標,因為努力,終會找到奮鬥的方向。做一個努力的人,可以說是人生最切實際的目標,是人生最大的境界。

那麼,今天,明天,無論怎樣,我都必須首先使自己成為一個很努力的人,然後,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而繼續努力。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6

讀了路遙的《人生》,主題思想與《平凡的世界》相似,是一部描述農村生活的和人物的小說。講了主人公高加林,戲劇性的起起落落,大學聯考落榜到當民辦教師,後被村幹部兒子頂下來,又做了農民,在他感覺最苦悶痛苦的時候,善良、美麗的姑娘巧珍來到他身邊,用她熱烈、細膩、純真的愛情,給高加林了一段美好的日子。那段農村愛情情節的描寫。在我的腦海中也形成一個美好的田園風景畫,一幅是他們一起從城鎮沿著鄉村的小路,推著自行車回家。一幅是巧珍站在樹下,遙相看著田坎下的高加林,還有最美的,竟然是,老叔、高加林和巧珍趁著月色拉著兩個糞車進城去掏糞的場景。那個時候,兩個熱戀的青年和一個心中藏著一段愛情故事的老人。在田野的月色下,構成美好的畫面。

我的童年是在農村生活,所以。對於路遙描述的這些人物和場景,除了故事的情節,更有一種童年場景的回憶。在我的記憶中是一種美好的回憶。常讓我感到,幸福,不僅僅是在你得到了什麼,擁有了什麼,而是你用心的愛,並感受著別人對你的愛。

之後命運的轉折,高加林從有了機會到縣城工作。立刻他的才華得到完美的展示。做記者、寫報道、攝像、很快他成了縣城的受人關注的名人,加上他的英俊和心存的遠大志向。他高中的曾經喜歡他的在播音臺工作的同學亞萍,離開了老實本分的亞男,追求了高加林,用來追求的砝碼是:一她的博學能夠和加林討論一些有關科技和政治的大問題,二是她優越的家庭背景,可以講加林從小縣城帶到大城市,南京。對於一個農村孩子來說。大城市,是極具吸引力的。

讀這裡的時候,第一次感覺到,人的志向如果控制的不得到,就會變成野心。不是人走向成功的動力,而成為走向歧途的'誘因。凡是通過正當的努力,正當的途徑實現的目標,叫志向,而把實現的過程寄託於其他的方式,哪怕是婚姻,都會埋下悲劇的種子和不幸的禍根。

加林選擇離開的善良、美好的巧珍。和亞萍走在了一起。這樣的決定,給巧珍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因為她是那麼的愛她的加林哥,但,她卻很理解的離開了她。痛苦過一段之後,她又重新回到她的土地,她是個非常堅強的女孩子。並且她勞動,熱愛她生活的土地,熱愛田野的鮮花和藍藍的天空。為這些,她覺得自己應該繼續的活下去。幾天後。她接受了一直追求他的老實的一個加林的學生,同樣的一個不識字的莊稼人。

而縣城的加林和亞萍也陷入了新一番的戀愛中,這裡,沒有給我留下什麼更深的美好的圖畫,小資的愛情是路老先生不太擅長的,或者就根本不欣賞的。所以,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們短暫的相處,也存在著一些衝突,還沒有完全的展開,他們的感情就又經歷的考驗,加林被人告之後,又要回到農村當農民。

這個時候,亞萍需要選擇是愛情還是當農民。她有選擇愛情的勇氣卻沒有選擇當農民的決心。加林也終於明白,他和亞萍並不能真正的生活,他理智的主動與亞萍分手,再次回到農村。這時他才發現,他心裡更喜歡巧珍,可惜,他已經錯過和失去了這最寶貴的感情。

是啊,真正讓生活感覺幸福的,還是愛。沒有欣賞和愛作為基礎的婚姻是枯燥兒無味的,經不了太多事,新鮮感一過去,或者目的一達到,就會感到無聊或者失望。

每個人的人生各不相同,相同的是做人的道理。人活著,無論是順境還是逆境,得意失意都不要丟掉自己做人的根本。這樣才能讓自己在命運的變化中,變得從容。保留中珍貴的東西。沒有得意時的猖狂,也沒有失意後的落寞。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7

第一章命運

潛意識就是命運

我們的外在人生,也就是命運,常常是我們的內在意識花了很多年去這樣推動的結果。

所以,注意你常說的那些話,它們可能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頭腦不能建立和對方的聯結,只有身體和情感才行,而共情就是聯結。

第二章自我

“傷口是光可以照進來的地方”——魯米。

衡量自我的五個維度:自我的穩定性、自我的靈活度、自我的疆界、自我的力量和自我的組織力。

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組成,即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即本能,由各種慾望組成。它是一個人的'人格基礎,是燃料,也是能源。本我所遵循的原則,是享樂原則。

超我,相當於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著道德。

本我,是自身的願望。本我和超我的關係,就是“內在的小孩”和“內在的父母”的關係。

我,是一切體驗的總和。

每個人的自我像是一個能量球。每個能量球都想伸展自己。

第三章關係

關係,即命運。命運,就是你遇見了誰。遇見誰,我們容易認為是外在力量決定的命運,但我們會發現,現實常常是我們內心投射的結果。內在心靈和外在關係一樣也是互為鏡子。你擁有什麼樣的心靈,就會去構建什麼樣的關係,你構建了什麼樣的關係,一樣可以反映出你的心靈。

關係對於人的重要性,不僅是生理和安全意義上的,也有靈魂層面和哲學層面意義上的。

第四章動力

心理健康就是自信加熱情這麼簡單。當活力能夠滋養自體時,即自信;當活力能夠滋養客體時,即熱情。

自戀、性和攻擊性,是人類所有心理和行為背後的三種基本動力。性和攻擊性是人類的兩大動力,性,讓關係拉進;攻擊,讓關係變遠。活力,必須能在關係中流動。活力,總是帶著攻擊性的。所以,試著表達攻擊性。原則:多使用“我的感受”這樣的句式,而少說“你傷害了我”如果你說“我很憤怒”,那就意味著在表達自己的感受,而一旦說“你傷害了我”就意味著在指責對方。

第五到七章思維、身體、情感

心靈的三個內容,思維、身體和情感。

我們的心靈有三層,保護層、感受層和真我。最外面一層是保護層,接下來是感受層,而最深處是真我。

我們想愛與被愛,就是想要親密感。真正的親密感,就是真我與真我的聯結感。想要擁有真正的親密,關鍵就是穿越心靈的保護層。

頭腦該是僕人,而非主人。

三種心靈過程中,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是實體,而思維過程是映象,是投影。我們不能停留在思維過程,僅僅在思維過程做工作,可以從最容易捕捉到的思維過程開始,想辦法打一口深入體驗和潛意識的深井,然後用身體過程和情緒過程去做工作,這才能帶來深度改變。身體是心靈的鏡子。這也同時說明了冥想的重要性。情感是思維和身體兩個主題的延伸。它也是靈魂的證明。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髮起自戀而最終又放下自戀的過程。

一個人的生命主要有兩個維度,自戀展開的維度和關係構建的維度。

表達恨意不僅僅是為了構建聯結,同時也會讓別人尊重你。就做一個不好惹的人吧。

心理學很複雜或人性很複雜。但大道至簡。

最簡單的,最難面對,最難活出。

最難面對的,是自體的虛弱和關係中的恨;最難活出的平實之物,是自體的堅韌和關係中的愛。

在《小島書店》中,作者引用了魯米的詩。

結尾也用作者引用的魯米的詩。

那一天將會到來帶著喜悅,你問候自己到達你自己的門口,看著你自己的鏡子你們彼此向著對方微笑,說,請坐,請吃吧,你將再一次愛上這個陌生人。他,就是你自己,給他美酒、食物。將你的心再度交還給他,給這個愛了你一生的陌生人,以前,你忽略了這個陌生人,為了其他人。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8

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這是《人生》開篇的一句話,也是引領全書的一句話。高加林,一個受過高等教育,心懷遠大理想和抱負,想要走出這片農村土地的年輕人,經歷了不能成為教師的的打擊之後,上天給他重新開了一扇窗,自此他的人生可謂步入了一個新臺階,這才真正的開始。然而內心的躁動和對理想事物的追求,讓他在這條路上踏出了另一步。他背棄了善良純潔毫無文化卻摯愛他的劉巧珍,選擇了和這個開朗活潑任性專橫卻能讓他有更好發展的黃亞萍在一起。事實豈能如他願,情敵張克南的媽媽將他告到紀檢處,之後查到高加林走後門,受了處罰的高加林不得不重新回到生他養他的土地。他的人生,似乎又回到了起點,村裡的人沒有因此笑話他,家裡的人也多次鼓勵他,就連曾經被他拋棄的劉巧珍都痛哭流涕,甚至在高明樓面前替他央求工作。然而,他錯過的東西,是否也會回來呢?

讀《人生》給我的感悟甚多,最突出的便是人生的路雖然漫長,而最要緊的就幾步,高加林就三步,或者說三個階段。此刻的我,金秋十月,在汶川的一個小鎮上,守著工地,過著日子,看似無聊,倒也並非沒有意義。我想現在就是我人生的第二步,自己選擇了職業並選擇了方向,沒有像高加林那樣體驗到社會的黑暗和殘酷,卻看見了人間百態。甲方監理為工程指點江山,施工隊為自己的生活奔波,工人們為了這些許的血汗錢搬運物品揮灑汗水,當地村民為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亦上訪爭辯獲取利益,而我們,為了這份職責,從中協調,苦中作樂。在選擇面前我們沒有對錯,只是能否鼓起勇氣拿出魄力做出選擇,並承擔這選擇之後造成的所有結果,或者說後果。高加林選擇背棄初戀亦因此承擔了後果,所以我更欣賞劉巧珍的純真善良,不卑不亢,選擇了高加林就算被拋棄含淚離開,亦能在高加林需要幫助的時候挺身而出,正如工地上的.種種人們選擇了參與,而得到了最後的結果一樣,在這其中,看到了珍惜和感恩。

要珍惜和感恩,亦要熱愛生活。喜歡每天找點生活中的小事來高興,聽一首抒情的歌、寫兩句自以為是的詞、看幾段自娛自樂的搞笑視訊、展望一下行業的未來。高加林跌入谷底都有人鼓勵,何況我們僅僅是暫時的時運不濟,珍惜現有的工作,紮實所做的工程,感謝所有的給予,期望未來,既已選擇,便昂首前行。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9

一個人要掙脫這個紛雜喧囂、物慾橫流的社會,的確很難。但是,每個人都別無選擇,如果你要幸福,你的心靈就必須擁有一份淡定。唯有淡定,才能讓你的內心安靜下來,才能細細品味生活的萬千滋味。這是我讀完這本書之後,最深的感受。

這是一本講述收穫的書。因為它成熟、睿智、沉穩、平和。全書共有七輯。分別講述了生死之愛、平淡流年、瑣事中的愛、無望之愛、幸福的祕密小徑、緣起緣滅和寧靜的心靈。作者有一隻流暢而優美的筆。全書從頭至尾沒有刻意煽情,只是淡淡講述著,卻使讀者情不自禁被深深打動,放下心靈的'重擔,看淡一切,讓自己的心靈靜下來,像那個思考者,什麼也不做,只是思索人生。《淡定的人生不寂寞》就是這樣一本恰到好處的讀物,很平易,很淺顯,然而很真實。靜靜讀下去,說不好在什麼時候,當你注目哪個故事時,你心底那根生鏽的弦,就被悄悄撥動了。

作為一名教師,更需要擁有一顆淡定的心。教師要面臨來自社會、家長、學校和學生的多重壓力。教師即要任勞任怨、勤勤懇懇的工作,又要滿足家長和孩子的要求,而且在制度細節方面,還規定了很多老師不能觸的高壓線。另外,雖然提倡素質教育,但仍然走的是應試教育的路子,學校、家長要的是成績,而要想取得好的成績,教師就要從嚴要求學生,而學生又摸不得,打不得,一旦有一點小事,學校和老師就成了永遠的被告。面對這樣一個社會現實,我們要坦然面對,保持一種良好的心態。善待自己的工作,把工作當作一件幸福、快樂的事,不要怨天尤人、牢騷牢騷。高興是一天,不高興也是一天,為什麼我們不高高興興的度過每一天呢?此外,作為老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平和自然的空間,要有愛心、耐心、要呵護,要維護,要有靜等花開的情懷。千萬不要試圖改變孩子,只能順勢而為。懷著淡定、從容的心情,等著我們的孩子慢慢進步、慢慢成長。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10

路遙的《人生》發表於1982年,講述了改革時期陝北高原一個年青農村小夥子的人生經歷。他叫高加林,高中畢業後回到農村當起了國小教師,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滿足地生活著,可是因為村長的兒子高中畢業沒事做就取代了他的位置,他不得已只能回到農村當農民,在痛苦煎熬的時刻,村裡最漂亮但沒有文化的女孩巧珍走進他的生活,使他內心由彷徨轉為寧靜。最後,因為叔叔的調回使他返回城裡,恰巧與原來同學亞萍相見,而亞萍正當與原男朋友分手,不顧一切的追求高加林。在都市生活中,加林與巧珍差距編的越來越大,最後放棄了巧珍,與亞萍好上了。最後,加林走後門被揭發,又不得不回到農村,但巧珍卻已成為人家的新娘,這一切都悔之晚矣。

整個故事簡單,但線索明朗,寓意深刻,赤裸裸的揭露了人性自然,深深的吸引了我。讀完整本書後,讓人情不自禁的有感而發。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現實中每個人的人生都面臨著無數次的選擇,而每一次的選擇都會演繹出不同的結果,正如作家柳青所說,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人生沒有回頭路,也沒有理想中的美滿,它總是或多或少地讓我們的現實與理想相背,一個人的性格與追求往往決定了他生活的`大致軌跡。因此,在面臨選擇時,我們當立足於自身實際,不能好高騖遠,慎重考慮,只有周密而鄭重地做好人生的每一次決擇,即使結果不盡如人意,我們也從不後悔。

在工作中,我們需當腳踏實地,認清現實,以自己的智慧和奮鬥,不斷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不能投機取巧走後門,否則就會像小說中高加林一樣,終究會東窗事發,害人害己,最終回到原點。

作為地質工作者,很多時候都在野外作業,伴隨我們最多的是窮山惡水,很多年輕人都難以適應,對城裡生活充滿著嚮往。這又何嘗不是與小說中的高加林厭惡農村生活有相似之處呢?但我們作為一個有知識、有理想、有抱負的青年,何不學會換位思考,將窮山惡水看成青山綠水,地質勘檢視成旅遊探險,在工作中磨練自己的意志,增加閱歷,在大自然中學習知識,讓自己穩步成長,順其自然,豐富自己的人生。

寧可清貧自樂,不可濁富多憂。人生的路途坎坷,不必貪多,要的是過程,就算人生對不起我們,我們也不要做出對不起人生的選擇。作為我們一線地質工作人員,更應深刻領悟人生,並在實踐中踏尋出一條屬於自己的地質人生道路。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11

近期我隊團委組織職工閱讀文學作品,我有幸閱讀到了作家路遙的作品,這是我第一次讀路遙的作品,雖然《平凡的世界》比較有名氣一些,由其改編的影視劇也在中央電視臺熱播,但我從他的這本成名作《人生》開始讀起,則是另一種感覺。

在讀完路遙這本書後之後,心情確實有少許沉重,真的如一句俗話所說: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人生這一旅程,從出生到死亡的過程,應該怎麼走過呢?我認為人生就是不斷的選擇,這種抉擇有對的也有錯的。生活賦予我們選擇的權利,但是這種生活中的選擇機會越多就越容易讓我們迷茫了,從書中主人公高加林身上可以看到他的人格心理懦弱,缺乏一種堅定的信念,對生活搖擺不定,人物形象上來看才子高加林是一個悲劇角色,他的人生不論事業還是愛情都充滿著悲劇。現實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理想固然重要,但不能脫離現實,現實之外的`東西都很難獲得。從書中這個地方我們可以認識到:對於一個剛踏入社會生活道路的年輕人來說,慾望是我們生活的動力,可以激勵我們前行,但不能過度的泛濫,否則會在慾望的無窮海洋中迷失自我,最後成為人生的輸家。

雖然貫穿整部書,我們最多是看到高加林事業和感情上悲慘,但伴隨著最終的各種失去,我作為讀者感觸最多就是他對愛情道路的不堅守。在書中的前半部分講到:高加林大學聯考失落後回村任教。三年後,雖然教書匠的職位被村長的兒子取代。但此時在人生痛苦煎熬中的高加林,與同村暗戀他多年沒有文化的巧珍相愛。家境出身、受教程度大不同的倆人能這樣牽手,並最終能得幸福,這是多麼讓人欣慰的一樣事情啊,然而後面的結局卻出乎我的意料,高加林以為親戚的原因調回城裡,在遇到黃亞萍後,城市的生活的神祕的魅力最終促使他與巧珍分手,在被人陷害返回農村以後,他才真正認識到愛他的人、對他不離不棄的人是巧珍,但是悔之晚矣,巧珍已為人婦。我還記得書中有一段描述到:當高加林準備向巧珍提出分手時,但不知所措該怎麼說的時候,善良貼心的巧珍這麼回答到加林哥,你再別說了!你的意思我都明白了!你去吧!我決不會連累你!加林哥,你參加工作後,我就想過不知多少次了,我儘管愛你愛得要命,但知道我配不上你了。我一個字不識,給你幫不上忙,還要拖累你的工作你走你的,到處面找個更好的物件到外面你多操心,人生地疏,不像咱本鄉田地加林哥,你不知道,我是怎麼愛你看到這裡我都禁不住動容,這是多麼好的一個姑娘,愛一個人最後可以選擇讓他自由的離去,而不是想辦法的禁錮他在自己的身邊。

對於高加林在兩人之間面臨的艱難抉擇、內心掙扎,我們從書中字裡行間透露的各種悲哀可以看出來,他拋棄了誓言、約定,曾經的美好和純真,丟棄責任和本心。人生過分的幻想或是對生活抉擇的搖擺不定都不重要,道德品性的扭曲才是最致命!在名利地位權利金錢面前,是不是能把握住愛他的人,把握住自己的本心呢?這是我們這一代年輕人愛情觀和價值觀中的致命缺點,所以不管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什麼選擇,但在愛情上卻一定要堅定信念,不忘初心。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12

第一眼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是在圖書館二樓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兩本看上去就感覺已經有很久歷史的書相互依偎,一本已經沒有了當初光滑的封面,只有五個不大不小的褐色的楷體字“哲學與人生”依舊醒目,但那字的顏色卻使我想起了久經風雨的老樹,飽經滄桑而又充滿了無窮的生命力;另一本則稍好一些,褶皺的書皮,有幾頁紙已經早早脫落,書本內部原本的線裝本已經鬆散成兩大部分,微卷的頁尾提示著我已經有數不清的人翻閱過這本書。懷著一種崇敬的心情,我選擇了第二本書。

看到這裡,你或許會覺得“這人怎麼這麼多廢話”、“講半天不知道要講什麼”,可是,我得告訴你,我的的確確是這麼個有些囉嗦的人。其實,也不盡然,我只是想用最真實的語氣從頭到尾記錄我對《哲學與人生》這本書的感受,也只是想完完整整的把我自己目前對人生的感悟告訴你而已。讀完這本書,我最真實的感受還是——選擇做你自己。

書中說“人生活在世上都只是旅客或過客,而不是歸人。”這句話確實不錯,我們從來到世上,睜開眼,一路走來,看到的,聽到的,遇到的,經歷的,無論多麼悲慘,亦或是多麼絢爛,最終留下的,只是那些難忘的銘記在心的片段,而已。而那些或美好或苦痛的時光卻是萬萬不能因為我們渴望它停住腳步就能停下的,最終我們依舊走向孤獨,走向死亡。

正如旅行,身在途中,無論沿途的風景多麼美妙絕倫,令人心神震撼,我們終究還是不可以長時間駐足,我們或用相機拍下那些美好的景物,或用鉛筆記錄下那些感動的瞬間,但,當這些事情一旦結束(一旦發生),我們就不得不再次出發,直至下一個目的地,最後,我們回到暫別的家。

死亡是最終的歸宿。相信大家都知道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人在路上,走出怎樣的風景確實取決於你自己,看你做出怎樣的抉擇。

是選擇做別人眼中的自己,還是選擇做真正的自己?生活的中國人,大概選擇的都是別人眼中的自己吧,為了適應整個大群體的顏色,遮蔽了自己的內心,選擇多數人的.選擇,買多數人買的東西,說多數人感興趣的話題,甚至有時會為了多數人那些荒唐而可笑的想法放棄自己內心的良知。

人生就像一場考試的選擇題,你無時無刻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選擇,而且,一旦選定,就無法更改。可是,人生中的考題卻不像考試裡的選擇題只有一個正確答案,每個人的選擇都可以是一樣的,也都可以是不一樣的,有時候看似分道揚鑣,可經過柳暗花明,說不定就殊途同歸了。而選擇,不過是選擇自己的路。真正做出選擇,依靠的是你的大腦還是你的心,就要看你自己了。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13

看《淡定的人生不寂寞》這書感覺真的很不錯,感悟很多 感觸也深,全書充滿了空靈的味道,主張用沖和、平淡的內心看待周圍的一切、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紛爭,特別強調戀人之間的信任、寬容。保持一顆淡定的心。人非聖賢,更有七情六慾,怎能把持的如此之好呢?思想覺悟的昇華提升你的拿捏能力,點到即止,理性的人生是枯燥安全,感性的人生是激情危險的,所以無論在哪方面的理智與感性你的拿捏恰到好處就是一次的正確的抉擇,昇華的覺悟會告訴你該如何難得糊塗的去無限激情追逐人生,實現自我

或許人生再多的歷練都不如一顆淡定的`心來的強,我們的生活里正因為缺少了這份淡定才會多了很多的煩惱 甚至於糾結在心無法自拔,不管開始的如何美麗 任何故事都會有著它自己的結局或好或壞,如果能有一個淡定的心情和態度是否就不會那麼在意,面對生活裡來去的人和事,我們最最缺少的或許就是它 淡定,誰說平淡就不會有幸福和快樂呢?

轟轟烈烈的愛很美,可是也會帶來刻骨銘心的痛,面對感情裡的欺瞞、背叛、拋棄和各種的心酸,真的太傷人,很多人都嘗試過那種痛不欲生的感覺,好受嗎?不好受,如果看淡一切得失你是否還會那麼在意呢?我們的生活裡除了愛情其實還有很多有意義的事情,你的人生不是隻為一種事物或是一個人而存在,美好的東西很多,儘管它們的背後藏著很多不為人知的痛,就當這一切只是人生必經的過程,走過了 嚐到了 體會了才知幸福和快樂的來之不易,才知人間的冷暖情懷,才知你的人生其實並不寂寞,滿足於心,停止那無邊的慾望,淡看人生,幸福一直在。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14

我懷著一種敬畏的心理翻開肖川教授的《好教育好人生》這本書,總覺得這些學者他們站在了理論的高度,這種高度是我需要仰望的。

果不其然,書中肖川教授以極其專業的語言解釋了教育的眾多意蘊,有些句子,往往讀一遍是不夠的,需要再回讀幾遍,聯絡自己的生活經歷然後突然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在《打造教育的親和力》看到這樣一段話:教育的親和力,就是學校對於教師和學生的吸引力,更多地體現在能夠帶給教師和學生安全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的校園生活之中。從對學生的教育過程而言,就是春風化雨,就是浸潤心田,就是循循善誘,就是用充滿真摯情感的語言描述、解釋和預言我們生活於其中的世界;就是耐心地等待,對學生毫不吝嗇我們充滿鼓勵的`語言和信任的目光,永遠不表現出失望和嫌惡。最後這句話一下子撞擊了我的心,好像為我這段時間的煩悶指明瞭一條道路。

最近一段時間,我班有位學生小威情緒反常,不僅課上不認真聽講,拖拉作業,而且充滿了牴觸情緒,對家長不滿,對老師不滿,對同學不滿。每當一佈置課堂作業,就拉著個臉,有氣無力地趴在桌上,不肯寫作業,不肯吃飯。就像一個炸藥包,一點就炸,還會把火氣發到其他同學身上。每一位任課老師都好言好語地勸說他,我也多次跟他談心,作為一名學生,學習是他的任務,就像父母要上班,老師要上課,這是不能逃避的。學習就不可避免要做作業,作業越做就會越少,像他一樣只會唉聲嘆氣卻又不動手做一做,作業怎麼會少呢?但效果甚微。我也經常跟家長聯絡,但家長也拿他沒轍,還因為擔心他的人身安全而不敢嚴加管教。慢慢地,作業交不起,課上不聽做小動作,考試時不動筆語文竟然考了兩次四十幾分。起先我是耐心教育,教育了無動於衷經常衝他發火,自己不舒服,他更加牴觸。後來我索性放棄他了,我想,父母都把責任推給學校了,我為什麼要這樣傷害自己的身體呢?所以,我叮囑班中同學離他遠一些,不要與他衝突,課上也對他做小動作的行為視若無睹。我在心中安慰自己:快了,還有一個多月就把他送到五年級去了,到時我就不用再看到他了。

他就是我的一個教育難題,而我面對這個教育難題的時候是採取了躲避的策略。而今天看到了肖川教授的這段話,“教育的親和力就是耐心地等待,對學生毫不吝嗇我們充滿鼓勵的語言和信任的目光,永遠不表現出失望和嫌惡。”聯絡自己這段時間的做法,我耐心等待他了嗎?我對他毫不吝嗇充滿鼓勵的語言和信任的目光了嗎?我對他不表現出失望和嫌惡了嗎?沒有,我沒有做到,我看到他就一肚子氣,我的目光都是越過他的,在語言上也是諷刺挖苦,極力批評。反思自己的行為,我感到汗顏。這一個個字敲打在了我的心上,也印在了我的心裡。

肖川教授還寫到:教師身上最寶貴、最值得讚美的品質就是理解學生,一個人成年後回想過去的學生時代,會欣賞那些善於管理自己情緒、善於對學生給予移情性理解的優秀教師,更會對那些觸動過他們心靈的教師心懷感激。

我想:我還要努力,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名善於管理自己情緒的老師,努力讓自己成為學生眼中欣賞他們的老師,努力讓自己能留在學生的記憶裡。

讀《人生》的心得體會15

人生是一段不長不短的旅途,而遺憾似乎是每一個人必睹的風景,必經的小站。 大作家沈從文曾說過這麼一條人生忠告:摔倒了趕快爬起來,不要欣賞你砸的那個坑。

沈從文為什麼這樣說呢?第一,已經摔倒了,只要能記住這次摔跤的教訓就行了,再繼續欣賞這個坑,顧影自憐,自怨自艾,於事無補,還把心情搞壞了;第二,這種欣賞會耽誤以後的路程,而且由於心情不好,注意力不集中,再摔跟頭的概率反而會更大。 所以,不要總去〝欣賞〞那些坑,不要總把遺憾掛在嘴上。 人生中會有數不清的遺憾,這也是人生的一種魅力,十全十美的人生也許才是最乏味的人生!

生命承載不了太多的矯情,也無法感嘆太多的傷悲和遺憾。即使有著怎樣的委屈和無奈,卻只僅僅是生活的點綴,燦爛且美麗著。如此一切也不過是人生過程中許多感人的一段插曲而已!世間其實還有太多的驚喜和發現,縱然某天悄然逝去也就不覺遺憾。畢竟人生旅途依然有著無數的希望和美好。 遺憾令人流淚,也令人心靈更加溫暖,世上沒有一樣東西會像遺憾一樣讓你如此快樂而憂傷。只要你還有一雙眼睛,這雙眼睛裡充滿了如洗的碧空,天色藍得讓瞳仁裡滿是細碎的小藍點在跳躍,人生就有希望,讓已逝去的無數個遺憾,點綴平淡的日子,漣漪過後,更留下點點餘韻,回味無窮。

有位哲人曾經講過這樣一則故事:一個旅人在路旁看到許多盛開的鮮花,他一邊走一邊採。沿途的花一朵比一朵大,一朵比一朵美。黃昏時分他將近旅程的終點,突然,他看到一朵碩大的奇異的花,在暮色中散發著沁人心脾的芬芳。他喜出望外,拋掉手中所有的花奔跑過去。然而,那朵花已經凋謝枯萎了,手一碰,花瓣一片一片地掉了下來。他十分沮喪,怨自己不該貪戀那些小花而耽擱了採擷這朵大花的時間,以至於心存遺憾,空手而歸。

這則故事裡的旅人,就算他果真得到了那朵令他心馳神往的大花,在他回眸旅程的`那一刻,也會因錯過了欣賞那麼多吐露著清香的路旁鮮花而心懷憾疚。在人生的旅程中,在色彩斑斕的生活畫卷面前,遺憾總是不可避免的你得到了,你就有失去,這是無法更改的辯證法。

輕輕推開歷史虛掩的門窗,我們靜靜地聆聽:屈原的遺憾已凝聚成〝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智慧;李白的遺憾已化作〝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還復來〞的胸襟;而岳飛的遺憾也被抒寫為〝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的豪情。

人生不如意的事常有,對於每一個情感正常的人來說,遺憾會時時伴隨著他的左右,讓他情願或不情願地咀嚼遺憾之後地那份失落。悔恨。懊惱和迷惘。有遺憾其實並非是壞事,它會誘發靈感。啟迪心智。激勵追求,一如夜幕裡蘊藏著光明,陣痛中將分娩新的生命。有遺憾你便不安於現狀,始終渴盼著進步與圓滿。每一個遺憾帶給我們的都是凝重的思索,每一個遺憾留給我們的總是流年的感動,重要的是不要因為一次遺憾而忘卻了我們仍要風雨兼程。

登黃山而未見日出,你會感到遺憾,但云遮霧障下的山巒秀峰像嬌羞的蓮花時隱時現,你又會湧出一種別樣的感觸,夢幻般的仙境會讓你神思飛揚;斷臂的維納斯女神塑像令無數觀賞者為之嘆憾,但在這嘆憾聲中,我們一任想象的彩蝶盡情地飛舞,而心靈深處則生長出至美的遐思。我們遺憾鮮花的凋謝零落,但在這遺憾裡,我們會加倍地吮吸花的芬芳,更加珍視春天的溫馨和美麗。 遺憾,讓我們痛定思痛,遺憾讓我們不忍回憶,卻又不捨回憶。有遺憾的人生才更顯深邃與美麗。遺憾是生命的饋贈,知道遺憾,前方的路才會走得更堅實,以後的日子才不會有太多的遺憾。

沒有經歷過遺憾的人,可能比什麼都值得讓人遺憾! 遺憾,不只是一種辛酸,一種磨難;更多時候,遺憾成就了經驗,也創造了生活的價值;也因為遺憾,生命有了值得等待和回味!

人生總有許多憾事,世間萬物沒有十分完美的,因此不必為生活中的遺憾而遺憾,永遠留著一份寧靜給心靈,留著一份從容給腳步,永遠留著一份信念給生活,留著一份熱情給追求,永遠留著一份希望給明天,留著一份無悔給人生。 記著沈從文那句話:〝摔倒了趕快爬起來,不要欣賞你砸的那個坑〞。人生就是一個充滿遺憾的過程,如果人生萬事如意,天上掉餡餅,那麼行走人世就沒有任何意義了。別拽著遺憾過日子,太陽雖遠,但終有太陽,把心放平,溫暖的往前走。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