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王爾烈家訓有感

來源:果殼範文吧 2.4W

學習王爾烈家訓有感

學習王爾烈家訓有感

“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精美的石頭會唱歌,它能給勇敢者以智慧,也能給勤奮者以收穫……”

這是以王爾烈為主人公的電視劇《木魚石的傳說》的主題曲《一個美麗的傳說》。伴著熟悉的旋律,拂去歷史的塵埃,推開歲月的門扉,讓我們來共同感悟,一代關東才子王爾烈的傳世家訓。

王爾烈,字君武,號瑤峰,1727年出生於遼陽州(今遼寧省遼陽市)一個世代書香之家。王氏家族原籍河南,後遷往揚州,明末,王爾烈四世祖任遼東都司指揮,便定居於遼陽城南三十里風水溝。1771年,王爾烈在恩科會試會考取二甲第一名,這是自隋朝實行科舉制度以來,關東人所取得的最高功名。他博學多才、工詩文、善書法,是關東文化的代言人;他為人和善、講忠信、行孝悌,是鄉間楷模、閭里師表;他為官清正,不貪瀆,不諂媚,雙肩明月,兩袖清風,是為官者的典範,曾被讚譽為“關東第一才子”。

沐浴家風

家風源於宗族的沿襲,更注重長輩的言傳身教。

王爾烈家族就是這樣一個代表,王家歷來家規嚴謹、家風樸厚、家教嚴正,世代一直秉承著“謹言慎行、寬厚忍讓、抱誠守真、廉而不劌”的家規門風。先後有30多人考取了進士功名,多人入仕為官。

王爾烈從小就受到深厚的傳統文化滋養和嚴格的家庭倫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祿精通儒史與醫道,不僅以妙手仁心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傳統教育子孫後代。父親王縉學識淵博,酷愛讀書,他歷來遵循“訓士有道,慮事有方”,講求“盡孝於家,盡敬於師,盡忠於上,盡誠於事”。良好的家風使王爾烈養成了淳樸篤靜的稟賦,鑄就了純正廉明的品格,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誡妻教子

王爾烈膝下多子,雖都悉心教導,但一幼子還是禁不住他人挑唆,偶賭了一次,被官府緝拿欲遊街示眾。

王爾烈教子

遼陽市鄉土文化研究會 王繼浩:

他小兒驚慌不已,不敢直接告知王爾烈,於是向母親求情。他母親哭求王爾烈,懇請免去此子責罰,王爾烈聽後大怒,訓其妻子說:吾兒放蕩不羈,身犯律條,理應懲處,吾妻若再袒護,慣兒如殺兒,寵兒如誅之。王爾烈妻子深感惶恐,將王爾烈之意轉告幼子,幼子慚愧不已,主動到官府請責,可見王家家教、家風甚嚴。

1771年,在乾隆親策的殿試中,王爾烈憑藉《學道篇》,考取了二甲頭名進士。

學道者譬如遊山,必上絕頂。坐使天下高峰遠岫,卷阿大澤,悉獻其狀,豈不偉與?靜觀萬物之理,得吾心之悅也易;動處萬物之分,得吾心之樂也難。是故智仁合一,然後君子之學成。學問之道,但默坐澄心,體認天理,則私慾還釋矣!

後來,這篇89字的短文也被王爾烈用來教育子孫勤勉學習。他認為做學問就像遊山一樣,要有“必上絕頂”的決心,既要體察萬事萬物道理又要修養身心,達到“智仁合一”,才能算學有所成。

學習王爾烈家訓有感

王爾烈是一個謎一樣的人物。《清史稿》列傳就達三百一十六卷,卻無王爾烈傳,《遼陽縣誌》也僅有幾段記載,但有關他的故事卻廣泛流傳。僅白希智蒐集整理的《關東才子王爾烈》一書刊載王爾烈故事傳說就多達35篇。

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是“壓倒三江王爾烈”,即他主持三江(江蘇、浙江、江西)會試時的故事。當時,三江是全國文化最發達的地區,有許多江南的才子盛氣凌人,往往使考官難堪。王爾烈到三江地區後,以“學而時習之”為題,命眾考生按八股文形式連作三篇,眾考生皆為所難,勉強應試,第一場尚可力成一章,第二場則文不成章,到第三場眾考生自嘆才盡,面面相覷,盡難潑墨。

考試之後,眾考生皆不服氣,便請王爾烈自作三篇以難之,哪知王爾烈文不加點,揮毫而就,字字珠玉,郎若晨星,而且立意新穎,眾人為之傾倒。有一考生認為王爾烈的文章必是事先有備而作,不足以證其才,於是他寫了一上聯貼在王爾烈居所的.楹柱上:“江南千山千水千才子”。王爾烈一看便知其意,筆走龍蛇,馬上對出下聯:“塞北一天一地一聖人”。 此聯一天指皇帝,一地指皇后,聖人乃孔子也。那位才子見狀脫口又吟:“江南烏紗氣流暖”,王爾烈應聲而對:“塞北錦袍風無寒”。考生們無不歎服,七嘴八舌問:“王大人學識如此淵博,敢問尊師為誰?”王爾烈笑容可掬地回答:“天下才子數三江,三江不如我家鄉。吾鄉才子數吾弟,吾為吾弟改文章”。江南考生們一看在王爾烈面前佔不著便宜,都訕訕地離開了。

雖然“壓倒三江”的故事是後人演繹的,但卻充分顯示了人們對這位關東才子的喜愛。他的故事流傳久遠,家喻戶曉,婦孺皆知。電視連續劇《木魚石的傳說》,描寫的就是關於他的事蹟和傳說。

王爾烈的文采、名氣及威望,在當時的京城,與劉墉、紀昀並駕齊驅,史稱三人為清中葉“三奇才”。其實,“宰相劉羅鍋”劉墉贈王爾烈的楹聯最能概括王爾烈的人品與文品:“骨氣乃有老鬆格,聲名須共古人期”。

學習王爾烈家訓有感

王爾烈家族家規嚴謹、家風樸厚、家教嚴正,世代一直秉承著“謹言慎行、寬厚忍讓、抱誠守真、廉而不劌”的門風。先後有30多人考取了進士功名,多人入仕為官。

王爾烈從小就受到深厚的傳統文化滋養和嚴格的家庭倫理教育。他的祖父王天祿精通儒史與醫道,不僅以妙手仁心懸壺濟世、治病救人,更以儒家文化傳統教育子孫後代。父親王縉學識淵博,酷愛讀書,歷來遵循“訓士有道,慮事有方”,講求“盡孝於家,盡敬於師,盡忠於上,盡誠於事”。良好的家風使王爾烈養成了淳樸篤靜的稟賦,鑄就了純正廉明的品格,為其清正的一生打下了深刻的思想烙印。

王爾烈同樣重視家教,他為治學之道所作的《學道篇》也用來教育子孫勤勉學習。“學道者譬如遊山,必上絕頂……是故智仁合一,然後君子之學成”,告誡後代不僅要重視學識,還要注重道德,要求“智”和“仁”二者合一併進,這樣才算學有所成。

王爾烈臨終前還給兒孫留下了這樣的家訓:“耕田為本,讀書為上;居官莫狂,為民莫惘;本事吃糧,筋力求裳;豆腐家長,不可奸商。”要求後人,無論耕田、讀書、居官、為民,都不能氣餒,也不能張狂,要憑本事吃飯,靠筋力所得,不可巧取豪奪,毋佔他人便宜。處事者以虧己為尚,交友者以憨重為先,教子者以嚴厲為本,度日者以勤儉為宗。時至今日,這些名言仍在關東土地上廣為傳頌。

熱門標籤